一、百岁方口服液干预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琼,刘剑刚,刘美霞,李浩,刘方[1](2017)在《血管性痴呆患者红细胞流变性变化特点和中药防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血管性痴呆(VD)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类型,也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血液流变学在医学各个领域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目前已是脑血管病重要指标之一,VD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并发展而成,血液流变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医药在防治VD方面具有整体施治、辨证调理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流变性变化特点和中药防治的研究进展。
林鸿(Lum Hung)[2](2016)在《益智四项头针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慢性大脑退行性疾病,该病起病隐匿,病程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性改变,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占老年期痴呆总患病率的60%。其最主要的症状表现在认知、记忆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在早期和中期,症状主要体现在近事记忆力减退,自制力障碍,性格改变,以及理解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在晚期,表现为认知功能的丧失,包括记忆力完全丧失、行为能力丧失、语言能力丧失等,例外该存在大小便失禁等生活功能的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复杂,目前对其的发病病因、病机尚未得到完全阐明,临床研究中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衰老等多种因素相关联。根据临床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医学家对于该病的发病原因的认识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病变位置是大脑,属于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较为多见的病种,发病后呈缓慢性性进展及进行性加重的趋势,最后逐渐丧失生活能力而神识不清。对于该病的病理学研究表明,该病主要的特征性病理学改变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以及由此沉积的基础上而引起的存在于细胞外的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该病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神经元丢失并且伴有胶质细胞的增生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人口学统计资料显示,预计到2050年,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占我国总人数的35%左右,更加不容乐观的是,8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总人口数的22%。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加之我国的人口基数众多,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AD患者的人数将为世界之最,由此而产生的医疗负担和照料需求将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寻求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法,解除广大老年患者的病痛,不仅仅具有临床医学意义,更具有社会经济价值。但目前对于该病认识局限,因此导致治疗上缺乏针对性,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神经内科疾患,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逆转患者进行性加重的认知及记忆障碍。现在临床中所使用的药物治疗多为神经保护剂、胆碱能加强剂、脑代谢复活剂、钙通道阻滞剂、抗自由基药物、改善脑血流和脑循环药物等等,西药治疗需长期应用,具有较大的副作用,部分药物长期使用后,会出现异动症、精神与行为改变等不良反应,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还会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特殊反应,最终很多病人无法坚持治疗而逐渐放弃治疗。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目前临床上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常用方法包括中药和针灸。现有研究表明,针灸在改善AD主要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主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发展,以及记忆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及整体施治的观念,发挥了针灸治疗疗效显着、无副作用等优势,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毫针、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及其它治疗方法,其中以毫针和电针最为常用,同时也不乏嗅三针、针刺配合药物这样的综合疗法。这些疗法疗效肯定,有国外的研究结果也初步证明了针灸疗法在AD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其中,在有效性研究方面,也有临床证据表明AD患者在针灸治疗后,其主观症状得到部分好转。“靳三针”疗法,是我校靳瑞教授创立的针灸处穴流派,其核心内容是组穴配方、用穴精减,其作为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颞三针为靳三针疗法中改善智力障碍的主要取穴组方。四神针为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的四个穴位,靳三针疗法中要求针尖向外刺,对于治疗由于大脑病变引起的精神及神智疾病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脑为髓之海,且督脉从百会穴入络脑腑,故针刺四神针可调节脑府经气,醒脑安神益智,治疗大脑病变引起的精神、神智疾病。目前靳三针疗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及其他神经内科疾患方面均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经过对历年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综述研究后发现,目前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普遍缺乏RCT研究,疗效评定标准不够客观、规范、统一,有关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少。在现有的理论和临床指导下,本项研究旨在为传统针灸疗法治疗AD寻求突破,同时为益智四项头针治疗AD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因此,本研究选择靳三针疗法中的益智四项头针疗法作为主要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穴位,力求客观的研究靳三针疗法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中选择的靳瑞教授益智四项头针疗法,定位简明,操作方便,在提高智力及记忆力、改善运动功能方面能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疗效显着。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中的益智四项头针疗法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运动功能、行为能力、精神及情绪的影响,评价益智四项头针疗法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观察益智四项头针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探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病例选择:本临床研究来自香港复康矫形中心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经过剔除标准的筛选后,共收入符合条件的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措施干预,其中头针组30例,综合疗法治疗组30例,西药组30例。2.治疗方法:第一组(简称头针组)患者接受的是益智四项头针疗法,主穴取穴: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颞三针,随症配穴:髓海不足加绝骨;肝肾亏虚加太溪;脾肾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心肝火旺加太冲;痰浊阻窍加丰隆;气滞血瘀加气海、血海。其中头部穴位的针刺均采用平刺法向下刺卜1.5寸,而体针穴位则按常规刺法根据辨证分型予以补泻手法刺激,留针30min。第二组(简称综合治疗组)患者接受的治疗干预措施为益智四项头针疗法+口服西药多奈哌齐(安理申),其中西药多奈哌齐每次口服5mg(或者根据患者的病情与病程确定服用剂量),每日1次。第三组(简称西药组)患者接受单纯口服西药多奈哌齐的治疗方法,用法及用量同上组。3.疗程:各组一次疗程均为4周,针刺治疗每周进行5次,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常规基础药物治疗4周。连续观察3个疗程,整个临床研究共计治疗12周。4.疗效评定:对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痴呆病疗效评定表评价其痴呆程度及疗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价其总体智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citivity of Living, ADL)评价其日常生活能力,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ection,ADAS-cog)评价其高级认知功能,以此评判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其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入组之后,在治疗措施进行干预之前,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针刺、口服药物等不同治疗手段干预之后,对其痴呆病临床疗效、以及MMSE、ADL、ADAS-cog三个方面进行量表对比结果如下:1.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经过三种不同措施干预之后,头针组总有效率为80%,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0%,而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仅为60%,经统计学检验,结果如下: (1)头针组与综合组相比,P=0.406,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头针组与西药组相比,P=0.025,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综合组和西药组进行比较,P=0.071,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MMSE评分结果MMSE评分结果经过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3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表明3种治疗方法在MMSE评分方面存在着组间差异。在不同的治疗时期中,各组患者的MMSE评分变化总趋势表现亦有明显的不同,其中,综合组中患者,其MMSE评分要高于头针组和西药组(P值分别为0.048、0.012);而头针组与西药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后,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两组患者MMSE评分结果基本相同。3.ADL评分结果ADL评分结果方面,经过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3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提示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存在组间差异。在不同的治疗时期中,各组患者的ADL评分变化总趋势表现亦有明显的不同,其中,综合组中患者,其ADL评分要高于头针组和西药组(P值分别为0.029、0.017);而头针组与西药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后,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两组患者ADL评分结果基本相同。4. ADAS-cog评分结果ADAS-cog评分结果方面,经过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3组患者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提示3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异。在不同的治疗时期中,各组患者的ADAS-cog评分变化总趋势表现亦有明显的不同,其中,综合组中患者,其ADAS-cog评分要高于头针组和西药组(P值分别为0.021、0.017);而头针组与西药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后,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两组患者ADAS-cog评分结果基本相同。结论:靳三针疗法中的益智四项头针疗法可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根据量表评分结果,本研究表明益智四项头针疗法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高级认知功能方面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记忆学习及认知等方面的功能,并经本临床研究证实该疗法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与口服多奈哌齐效果一致,经过组间比较后可发现,两者联合使用时可达到更显着的临床效果。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记忆能力方面,针刺治疗的显着作用已被广泛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所证实,尤其是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早期阶段,尽早地介入针刺治疗对延缓疾病进展、防止恶化进程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西药口服因不良反应的原因在此方面则稍显不足。若能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结合此两种治疗方法,则其临床效果更加明显,对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发挥很好的疗效。
周芳[3](2014)在《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痰浊阻窍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痰浊阻窍症的总疗效、认知功能变化、日常生活能力变化、MMSE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用药安全性等情况,评价化痰开窍法在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验证天地精丸对该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1.临床资料本临床研究所选病例均来源于2012年5月-2013年12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部、住院部就诊患者。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NINDS-AIREN标准(1993年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纳入病例标准),辨证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痰浊阻窍症。共收集有效病例64例,随机将病例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进行临床观察。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病程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每日口服天地精丸(天地精原方:天麻10g,地龙3g,黄精10g,水蛭1g,石菖蒲6g,女贞子10g),一次6g,一日3次,共服药45天。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发膻之品。对照组每日睡前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安理申)5mg,共服药45天。3.疗效评定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5天、治疗第30天、治疗第45天认知功能变化、日常生活能力变化、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变化及临床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通过MMSE评分、老年呆病疗效评分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变化量表评分、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评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及时记录及药物试验结束后对患者的回访记录判定。4.统计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具有显着性的统计学差异。结果1.两组MMSE评分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5天、治疗第30天、治疗第45天MMSE评分情况,P值分别为P=0.604、P=0.979、P=0.015、P=0.004。治疗前及治疗前期(治疗第15天),两组认知功能改变差异无显着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经治疗后两组认识功能改变均不大。治疗后期(治疗第30天、治疗第45天),两组认知功能改变差异显着(P<0.0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治疗后治疗组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组间,治疗第45天和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积分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治疗后治疗组认知功能较前有明显改善;对照组积分改变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经治疗后认识功能改善较前不明显。2.两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变化评分情况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10.21±1.04,3.56±1.12。治疗组组间对比,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9.93±2.25,7.56±2.04。对照组组间对比,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提示经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MMSE疗效(认知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控制2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临床控制1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47.67%。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Ridit分析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后治疗组MMSE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控制2例(6.67%),显效8例(26.67%),有效16例(5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控制1例(3.33%),显效6例(20%),有效11例(36.67%),无效12例(40%),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Ridit分析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提示经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有显着提高,优于对照组。5.两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控制3例(10%),显效10例(33.33%),有效12例(40%),无效5例(16.67%),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临床控制1例(3.33%),显效6例(20%),有效6例(20%),无效17例(56.67%),总有效率为43.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Ridit分析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6.治疗组组间相关因素与疗效比较:治疗组性别、教育程度和疗效经Ridit分析,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性别、教育程度与MMSE疗效、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疗效无关。治疗组病程和疗效经Ridit分析,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MMSE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病程短者MMSE疗效、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疗效均优于病程长者。7.治疗组安全性评价:治疗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用药期间均未发现过敏反应,未见毒副作用;本试验结束后1周对患者进行的回访,患者未诉停药后不良反应;本试验结束后1月对患者进行回访,患者未诉停药后不良反应。结论综上所述,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痰浊阻窍症临床总疗效显着,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和临床症状;在病程长短方面,天地精丸对病程短者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长者;在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方面,和盐酸多奈哌齐相比,在短期疗效上面两者差异不明显,但在中长期疗效上面天地精丸优于盐酸多奈哌齐;在安全性方面,天地精丸在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且天地精丸临床疗效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其适应范围广泛。
邓少东[4](2013)在《巴戟天低聚糖益脑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设计以巴戟天中低聚糖类成分为研究对象,结合导师组前期研究基础开展巴戟天药材中低聚糖类成分的质控研究,及其低聚糖部位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一步完善巴戟天药材的质控体系。采用动物体内及体外等实验方法,考察巴戟天低聚糖部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的在体肠吸收机制、对肝脏中CYP3A4酶代谢的影响,以期为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的口服制剂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拟阿尔海茨默(AD)动物模型,探讨巴戟天低聚糖部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的抗AD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为其抗AD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采用亲水作用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建立巴戟天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巴戟天低聚糖的提取工艺,以巴戟天低聚糖类提取物的出膏率、低聚糖含量以及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巴戟甲素、耐斯糖为考察指标,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活性炭与D-900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结合溶剂法对巴戟天低聚糖提取物进行纯化,以HPLC-UV-ELSD、UV、LC-MS等方法检测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低聚糖等指标的含量及纯度。2巴戟天低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大鼠体肠单向灌流法研究巴戟天低聚糖部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转运机制,考察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类成分的大鼠肠吸收特点,确定各成分的最佳吸收部位,并考察了 P-gp对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吸收的影响。利用β-D-呋喃果糖苷酶对巴戟甲素进行水解,确定巴戟甲素是否β-D-呋喃果糖苷酶的底物,同时确定巴戟甲素的酶水解产物,并初步研究其酶促反应动力学。以肝脏CYP3A4酶的探针底物氨苯砜,考察不同剂量巴戟天低聚糖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成份巴戟甲素对大鼠肝脏CYP3A4活性的影响,以预测其联合应用CYP3A4亚型酶代谢的药物时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3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采用D-半乳糖联合Aβ 25-35制备拟阿尔海茨默大鼠模型,连续给予巴戟天提取物(BT)、巴戟天低聚糖部位(BD)、巴戟甲素(BJ)28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考察给药前后对AD模型大鼠的体重和脏器系数等的影响;采用试剂盒酶-标仪法测定AD大鼠脑海马区及皮质区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等氧化指标,以及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TchE)、Na+/K+-ATPase、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NO、NOS等指标的含量;采用HPLC-ECD法检测AD大鼠脑海马区及皮质区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5-羟色胺(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及其相关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左旋多巴(L-DOPA)的含量;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考察BJ、BD、BT对AD模型大鼠海马区中APP、Tau、Caspase-3、SY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巴戟天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分别在2.128~21.28 μ g(r= 0.9993),1.864~18.64 μ g(r=0.9996),1.92~19.2 μ g(r=0.9998),1.912~19.12 μ g(r=0.9995),2.368~23.68 u g(r=0.9994)线性关系良好,其回收率在92.81%~102.8%(n=6)之间。不同产地巴戟天药材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的含量分别在 1.25%~6.07%、0.57%~6.06%、1.61%~6.82%、2.41%~7.71%、3.84%~10.10%之间。巴戟天低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中各因素对出膏率、低聚糖、巴戟甲素及耐斯糖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溶剂中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固比>提取次数。各因素对实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影响。从工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2B1C2D2,即用15倍量的40%乙醇,提取2次,每次1 h。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化后各指标成分含量均有显着提高,纯化工艺重现性良好。2巴戟天低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巴戟甲素在大鼠体肠单向灌流研究结果表明巴戟甲素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各肠段存在吸收差异,其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地增加,但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不变,表明巴戟甲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P-gp抑制剂对巴戟甲素肠吸收的影响考察结果表明P-gp对巴戟甲素有肠道外排作用,可减少其肠吸收,说明巴戟甲素可能是P-gp的底物。巴戟甲素酶水解研究确定了巴戟甲素为β-D-呋喃果糖苷酶的底物,其水解后得到的单一产物为β-D-呋喃果糖。初步得到该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为:rp=0.9565Cs/(12.8761+Cs),其中Km=12.8761mg·mL-1,Vm=0.9565mg·mL-1·h-1。巴戟天提取物中5种低聚糖成分在大鼠全肠段的吸收速率(Ka)均无显着差异(P>0.05),其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地增加,说明药物不存在自身浓度抑制现象,提示巴戟天提取物中5种低聚糖成分的在体肠吸收机制均以被动扩散为主,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吸收速率依次为:巴戟甲素≥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对不同肠段中各成分的吸收进行比较,总体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成分的吸收具有差异性(P<0.05)。P-gp抑制剂对巴戟天提取物肠吸收的影响考察结果显示盐酸维拉帕米可显着增加蔗糖与巴戟甲素的吸收量,这种促吸收效果是通过抑制P-gp的外排引起的,由此提示蔗糖与巴戟甲素可能是P-gp的底物。3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灌胃给药28 d后,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AD模型组定位航行潜伏期明显长于空白组,而各给药组明显得到改善。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在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之比均有所上升而穿越原平台的次数也显着增加。脏器系数测量结果显示,模型组脑、脾、睾丸等脏器系数比正常对照组都降低,而给予BJ、BD、BT治疗后,BD、BT对各脏器系数均有增加的作用,BJ对脑、肝、睾丸等脏器系数有增加的作用。BJ与BD可以提高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及皮质层中SOD、Na+/K+-ATP、GABA,降低MDA、TChE的活性,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采用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 β 25-35并联合长期腹腔注射D-半乳糖可致大鼠脑海马及皮质层的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而分别给予BJ、BD、BT治疗后,均可显着提高大鼠脑海马及皮质层中NE、DA、5-HT的含量,从而达到增强学习记忆能力的效果。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提高DA/HVA、NE/E、5-HT/5-HIAA的比值,说明BJ、BD、BT可抑制相关的代谢路径。采用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 β 25-35并联合长期腹腔注射D-半乳糖可致大鼠脑海马中APP、Tau、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SY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分别给予BJ、BD、BT治疗后,各蛋白表达水平异常的情况均有所缓解,说明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与上调SYP、降低APP、Tau、Caspase-3的表达有关。结论:1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建立的巴戟天低聚糖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为有效评价巴戟天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分析方法。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并结合本研究结果,在此对巴戟天药材中低聚糖的含量限度提出初步的建议:按巴戟天药材干燥品计算,耐斯糖的含量不得少于2%,巴戟甲素的含量不得少于4%,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的总含量不得少于14%。优选出的巴戟天低聚糖提取工艺各指标性成分含量较高,工艺稳定、合理、可行,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化工艺的重现性良好,所制得的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度高,已知成分含量大于50%,可用于开发国家规定的五类新药。2巴戟天低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巴戟甲素在整个肠段吸收良好,属于高渗透性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本研究将为巴戟甲素设计成口服缓控释制剂提供了生物学依据。β-D-呋喃果糖苷酶与巴戟甲素亲和力较强,葡萄糖对巴戟甲素的酶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示机体内的葡萄糖对巴戟甲素的代谢也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降低巴戟甲素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将为巴戟甲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其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巴戟天低聚糖在全肠段吸收中,其吸收速率依次为二糖>三糖>四糖>五糖,推测可能与各成分的分子大小有关。在本实验条件中,各成分在不同肠段中的Papp均大于0.072 cm·h-1,说明各低聚糖成分在整个肠段中吸收良好,属于高渗透性药物,主要与各成分均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从而易于在肠道中吸收扩散进入体内有关。3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实验采用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β 25-35并联合长期腹腔注射D-半乳糖,诱发拟AD动物模型。从行为学、氧化应激、胆碱能系统、能量代谢、氨基酸、神经递质和蛋白表达水平等方面,观察了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巴戟天低聚糖可以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其作用机制与以下三方面有关:(1)提高SOD、Na+/K+-ATP、GABA,降低MDA、TChE的活性;(2)提高神经递质水平;(3)上调SYP,降低APP、Tau、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水平。
邵敏明[5](2012)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对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探求一种安全、操作简便而又疗效确切的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从自2011-2012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针灸科病房、综合科就诊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选择合格受试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案,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化分组,以单数为治疗组,双数纳为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电针治疗,主穴选取百会、神庭、太溪、神门;髓海不足证配关元、悬钟;痰浊蒙窍证配三阴交、丰隆;气血亏虚配足三里、通里。得气后用疏密波(频率80-100次/分)加电30分钟。电针每天1次,一周5次,共6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30mg, tid),连续服用6周。治疗前后分别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蒙特利尔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后,采用MMSE评分,治疗组临床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恶化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66%,对照组临床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16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53.33%,采用Ridit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在治疗前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MMSE评分、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两组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针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整体认知水平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明确,安全有效。
范秋玉[6](2010)在《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 SA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SAE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3人。西药组给予都可喜治疗;药物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配合中药脑得生治疗;针药1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针药2组在西药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和脑得生治疗。四组疗程均为30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评定。结果:1、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0.86%,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9.57%,针药1组总有效率为73.91%,针药2组总有效率为86.96%。针药2组分别与西药组、药物组以及针药1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2、四组治疗后HDS评分均有提高,四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针药2组疗后评分提高显着,且分别与西药组和药物组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3、四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有下降,四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针药2组评分下降显着,与西药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4、四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均有下降、波幅均有提高,四组治疗前后潜伏期及波幅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针药2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显着,且针药2组与西药组组潜伏期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波幅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脑得生、都可喜三者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疗效显着,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智能水平、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并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明显增强,从而更好的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莫换好[7](2010)在《滋阴健脑片早期干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滋阴健脑片对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中医临床证侯、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滋阴健脑片组、尼莫地平组及联合治疗,每组30例。采用单盲给药法,滋阴健脑片组口服滋阴健脑片,每次8粒,每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连服两个疗程。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每次20—40mg,每日3次,疗程同为两个月,联合治疗组为上述两药同时服用两个月。观察三组对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中医临床证侯、MMSE评分及神经缺损评分等的影响。结果:1.中医临床证候结果显示,三组在干预肾精亏虚型、痰浊阻窍型、肝阳上亢型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中医症候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均达92.90%以上。三组治疗前后肾精亏虚证差值两两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尼莫地平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3,<0.05),余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痰浊阻窍证差值两两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三组肝阳上亢证差值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7,<0.05),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2. MMSE评分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MMSE差值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但从数值比较可以看出MMSE差值,联合治疗组>滋阴健脑片组>尼莫地平组。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三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神经功能缺损差值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尼莫地平组及滋阴健脑片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滋阴健脑片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P=0.797>0.05,无统计学差异。4.证型分布本研究结果提示,肾精亏虚型占84例,占93.3%;痰浊阻窍51例,占56.7%;肝阳上亢例48例占53.3%;腑滞浊留29例,占32.2%;热毒内盛17例,占18.9%;瘀血阻络10例,占11.1%;气血亏虚8例,占9%。结论:滋阴健脑片可改善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中医临床证侯、MMSE评分、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尼莫地平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因此,可以认为,滋阴健脑片有改善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作用,“育阴潜阳”法为主能早期干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
李春伟[8](2010)在《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分析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临床研究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文献撰写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该类临床研究水平和文献质量提供参考;对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中医证型,治法和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为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辩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检索词交叉检索,并辅以文献追溯、文献链接等方法补充,对1999-2009年在CNKI和PubMed网上公开发表的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进行电子检索。根据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研究的特色,采用Jadad评分和设计制作文献质量评价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使用频率统计的方法总结中医证型,治法和用药。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1文献质量评价共对128篇RCT文献进行Jadad评分,结果表明Jadad评分≥3分的高质量文献共有19篇,占RCT文献总数的15%。对45篇Jadad评分≥2分文献的质量分析表明目前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RCT文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文献中没有提供随机方法:只有25%的RCT文献提供了随机方法。绝大部分文献没有对随机方案的隐藏情况进行描述;(2)没有采用双盲法及对盲法进行具体描述:仅有11%的文献采用双盲法;仅有9%的文献对盲法进行了描述;(3)缺少对脱落或剔除病例的记录:仅有7%的文献对脱落或剔除病例进行了记录;(4)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常用11种国际认可的标准作为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撰写不规范;(5)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有8种;(6)缺少中医诊断和中医证型的描述,在Jadad评分≥2分的文献中,只有49%的研究进行了中医诊断,29%的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型的描述。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7)样本量小,缺乏对样本量的估算,仅20%的研究病例数大于100,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很少;(8)缺少安全性评价:只有51%的文献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9)绝大多数文献没有进行随访报告;(10)中药处方提供不全。2中医证型、治法和用药分析由于Jadad评分≥2分的AD文献数目仅5篇且没有全部提供中医证型和处方,本文仅对34篇VD文献进行总结:(1)中医证型:髓海不足(肝肾亏损)、痰浊阻窍和气滞血瘀是VD患者最常见的三种中医证型;(2)中医治法: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化痰开窍是中医治疗VD主要方法。与VD常见的中医证型相符;(3)用药:使用频率前10位的中药为石菖蒲、川芎、何首乌、黄芪、枸杞子、丹参、人参、当归、远志、水蛭和地龙。结论: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文献以VD的文献最多,质量最高。但与临床试验标准相比,文献质量仍存在较大差距,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大部分RcT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文献撰写质量有待提高。中医治疗VD主要采用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化痰开窍等治法,使用的中药主要有开窍,活血,补肾,补气和安神类,使用频率前10位的中药为石菖蒲、川芎、何首乌、黄芪、枸杞子、丹参、人参、当归、远志、水蛭和地龙。上述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疗效与机理提供参考。
周文泉,郭明冬[9](2009)在《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痴呆是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全面持续的智能障碍,是获得性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老年痴呆又称老年期痴呆,指发生于老年期或由成年延续下来的痴呆,主要包括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随着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
王子华[10](2007)在《生姜水提物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由于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全脑缺血、缺氧引起的认知障碍、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可伴有语言、运动、视空间技能及人格障碍等。由于VD的生活能力下降,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既是食品又是传统中药的生姜,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及抗缺氧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为生姜防治血管性痴呆提供了实验依据。目的研究生姜水提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生姜的保健与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VD),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哈伯因)、生姜水提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手术后第15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0天。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测定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光化学比色法测定大鼠大脑皮层和纹状体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VD模型大鼠出现明显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能力和空间搜索能力显着降低(P<0.05-0.01);纹状体AchE活性明显降低(P<0.001),而大脑皮层AchE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分别有降低和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0天,生姜水提物具有提高大鼠定位航行能力的趋势,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0天,生姜水提物能明显提高大鼠定位航行能力和空间搜索能力(P<0.05-0.01);显着提高纹状体AchE活性,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对皮层AchE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生姜高剂量能明显降低MDA含量,升高SOD/MDA比值,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生姜水提物能明显提高V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提示生姜对血管性痴呆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提高胆碱能神经功能和抗氧化应激有关。课题创新点1生姜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2生姜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脑组织胆碱能神经元保护作用机理研究。
二、百岁方口服液干预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岁方口服液干预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性痴呆患者红细胞流变性变化特点和中药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性痴呆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
1.1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改变 |
1.2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性变化 |
1.3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比积改变 |
2 血管性痴呆的中药药物防治 |
2.1单味中药对VD的研究 |
2.2 改善VD的中药复方研究 |
(2)益智四项头针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1.1.1 古代医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1.1.2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病机 |
1.1.3 现代医者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进一步认识 |
1.1.4 阿尔茨海默病的辨证分型 |
1.1.5 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 |
1.2 西方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1.2.1 概述 |
1.2.2 疾病分型 |
1.2.3 临床表现 |
1.2.4 病因病机 |
1.2.5 病理研究 |
1.2.6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
1.2.7 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
1.3 中药及针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基本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脱落标准及脱落处理 |
2.1.7 研究中止原则 |
2.2 治疗方法 |
2.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2 头针组 |
2.2.3 综合治疗组 |
2.2.4 西药组 |
2.2.5 针灸时意外情况的处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疗效性观测 |
2.3.2 安全性观测 |
2.4 统计方法 |
2.4.1 基础资料的对比 |
2.4.2 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3.1 结果分析 |
3.1.1 痴呆病疗效评定表的比较分析 |
3.1.2 MMSE量表评分的比较分析 |
3.1.3 ADL量表评分的比较分析 |
3.1.4 ADAS-cog量表评分的比较分析 |
3.2 研究探讨 |
3.2.1 研究内容的选题依据 |
3.2.2 祖国医学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优势 |
3.2.3 穴位的选择依据 |
3.2.4 头针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分析 |
3.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3.3.1 创新之处 |
3.3.2 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痰浊阻窍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分组方法 |
2.2 一般资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观测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疗效比较 |
3.2 相关因素与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检测 |
4. 结论 |
讨论 |
1. 历代医家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 |
1.1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分类 |
1.3 现代医学对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
2.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机制 |
3. 化痰开窍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痰浊阻窍证)的理论基础 |
4. 天地精丸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4.1 天地精丸组方依据 |
4.2 天地精丸组方原则 |
4.3 天地精丸药物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4 天地精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机制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致谢 |
(4)巴戟天低聚糖益脑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部分 |
第一章 巴戟天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巴戟天药材研究进展 |
第二节 巴戟天低聚糖研究进展 |
第三节 巴戟甲素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 |
第一节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
第三节 A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评价 |
实验研究部分 |
第一章 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 |
第一节 巴戟天低聚糖类有效成份含量测定研究 |
第二节 巴戟天低聚糖提取工艺研究 |
第三节 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化工艺研究 |
第二章 巴戟天低聚糖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
第一节 巴戟甲素单向灌流在体肠实验研究 |
第二节 巴戟甲素酶水解动力学研究 |
第三节 巴戟天低聚糖在体肠吸收机制研究 |
第四节 巴戟天低聚糖对大鼠肝脏中CYP3A4的影响 |
第三章 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 |
第一节 对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相关脏器的影响 |
第二节 对AD模型大鼠氧化应激、胆碱能、氨基酸类递质以及其它指标的影响 |
第三节 对AD模型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相关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四节 对AD模型大鼠海马脑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5)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1. 流行病学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2.1 相关危险因素 |
2.2 发病机理 |
2.3 诊断标准 |
2.4 西医治疗 |
3.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中医治疗 |
3.3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机理研究 |
3.4 针刺介入治疗时间 |
下篇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1.6 异常情况处理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法 |
3.1 基础治疗 |
3.2 分组治疗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价标准 |
6. 统计方法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资料 |
7.2 两组治疗前基线资料可比性检查 |
7.3 疗效评价 |
8. 讨论 |
8.1 中医对VCIND的认识 |
8.2 选穴依据 |
8.3 电针对VCIND作用疗效探讨 |
8.4 对照组药物分析 |
8.5 评价量表的选择 |
8.6 临床疗效分析 |
8.7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6)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中医学对本病的阐述 |
(一) 病名的确立 |
(二) 症候特征 |
(三) 病因病机 |
(四) 中医治疗方法概况 |
二、西医学对本病的阐述 |
(一) SAE 概念的演变 |
(二) SAE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 病理改变 |
(四) 临床表现 |
(五) 神经影像学及电生理学检查 |
(六) 诊断 |
(七) 鉴别诊断 |
(八) 本病的防治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选择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临床分组及相关资料 |
(二) 治疗方法 |
(三) 疗效判定标准 |
(四) 观测指标 |
(五) 统计学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讨论 |
一、本病的立法依据 |
二、本病的选穴原则 |
三、脑得生治疗本病的中西医原理 |
四、西药的选择 |
五、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在痴呆疾病中的应用 |
六、神经心理学量表的应用 |
七、本病的预后及预防 |
八、中医治疗痴呆的展望 |
(一)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
(二) 现存问题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历 |
(7)滋阴健脑片早期干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1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及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
1.3 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的相关因素 |
1.4 发病机制 |
1.5 临床特点 |
1.6 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 |
1.7 西医干预治疗 |
2 古代文献对"呆证"的相关论述 |
2.1 病名及历史渊源 |
2.2 病位 |
2.3 病因病机 |
2.4 治法及方药 |
3. 现代中医研究概况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中医疾病分期及其各期特点 |
3.4 中医早期干预 |
4. 呆证与阴虚阳浮机制的理论内涵 |
4.1 脑之神机与肾 |
4.2 元神的化生本于阴阳 |
4.3 元神的运动根于五脏 |
4.4 脑衰的发生 |
4.5 阴阳失衡是中风病之根本 |
4.6 阴虚阳浮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发病机制 |
4.7 育阴潜阳法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治疗方法 |
5. 何炎燊名老中医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认识 |
5.1 中医药早期干预的理念 |
5.2 以"育阴潜阳"法为主的干预措施 |
5.3.滋阴健脑片早期干预的临床实践 |
6.小结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一般资料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及治疗用药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临床疗效 |
4.2 中医证型 |
第三部分:讨论 |
1.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
1.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 |
1.2 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MCI) |
2.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时机 |
3.筛查工具的评估 |
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估 |
5.研究药物选择评估 |
5.1 尼莫地平 |
5.2 滋阴健脑片 |
5.3 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6.滋阴健脑片早期干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分析 |
6.1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分析 |
6.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 |
6.3 对临床证候影响 |
7.早期中医证侯初步分析 |
8.研究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8)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和中医对老年痴呆的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老年痴呆的研究 |
2 中医研究 |
综述二 改善老年痴呆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文献质量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质量评价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Jadad评分结果 |
2.3 文献质量评价表评价结果 |
3 讨论 |
中药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治法和用药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中医证型 |
2.2 中医治法 |
2.3 用药规律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生姜水提物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1 生姜水提物对 VD 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
2 生姜水提物对 VD 大鼠脑组织 AchE 活性的影响 |
3 病理形态学变化 |
三、讨论 |
1 VD 概念及病理生理机制 |
2 VD 动物模型的研究 |
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 生姜水提物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机制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综述一 血管性痴呆与中药防治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脑缺血炎症反应与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
四、百岁方口服液干预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性痴呆患者红细胞流变性变化特点和中药防治的研究[J]. 吴琼,刘剑刚,刘美霞,李浩,刘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18)
- [2]益智四项头针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D]. 林鸿(Lum H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3]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痰浊阻窍证)的临床观察[D]. 周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
- [4]巴戟天低聚糖益脑作用机制研究[D]. 邓少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5]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邵敏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D]. 范秋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7]滋阴健脑片早期干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D]. 莫换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8]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文献研究[D]. 李春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9]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新进展[A]. 周文泉,郭明冬.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10]生姜水提物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D]. 王子华. 河南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