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啤酒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琳元[1](2020)在《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改变,肉蛋奶等畜产品和啤酒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作为优良的饲料和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消费需求刚性增加。然而,大麦生产却没有随之增加,国内供给出现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大麦进口大幅快速增加,严重冲击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价格大幅下降、生产规模严重萎缩。鉴于大麦进口大量增长导致国内产业遭受严重损害,中国商务部于2018年11月和12月分别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立案调查,以期对国内大麦产业进行救济,保障大麦产业安全。因此,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的影响,阐明进口影响的具体表现,防范进口的消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与完善大麦进口贸易和国内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传导、局部均衡等理论,采用实地调研、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大麦进口贸易现状、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剖析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其次,在描述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市场价格和生产的影响程度;再次,采用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评估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最后,采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构建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通过设定不同的大麦进口关税提高情景方案,模拟分析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价格、生产、消费及进口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大麦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麦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抵御进口冲击,影响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无竞争力、品质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以及进口关税水平较低。(2)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与损害。首先,大麦进口价格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传导影响,影响程度高达18.11%,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影响程度最高达20.43%;其次,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生产具有显着挤出影响,影响程度达7.11%。大量低价进口大麦挤占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市场需求下降,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量持续下降。(3)大麦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大麦进口集中度过高,进口依存度显着上升,自给率大幅下降,产业控制力减弱,威胁产业安全发展。(4)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产业具有重要影响。以最大大麦进口来源国澳大利亚为例,在《中澳自贸协定》下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实行零关税为参照,关税分别提高到3%、12%和20%,大麦饲用消费需求量将分别下降3.50%、12.29%和16.77%,对国内大麦饲用需求影响显着;国内大麦价格分别上涨2.89%、11.54%和19.23%,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43%、1.64%和2.48%,总产量分别提高1.00%、3.86%和5.88%,对国内大麦产业起到一定的保护效应;大麦净进口量分别下降2.20%、7.82%和10.84%,产生一定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适度进口大麦,减小进口冲击;推动大麦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进口依赖风险;加大政策支持与保护,提高国内大麦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国际竞争力等保障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张纪[2](2020)在《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籽粒性状间关系研究与评价利用》文中认为大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类作物,兼具啤酒酿造、饲喂禽畜和食药保健等多种商业价值,种植范围广布于全世界。相比于世界大麦生产大国,我国大麦产业的发展滞后,进口依赖严重,存在良种不足,品质偏低等问题。同时现代育种手段使得我国栽培大麦品种出现一定的同质化现象,遗传背景日趋狭窄,加上我国现有的大麦种质资源多样性不够丰富,制约了我国优质大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从国外引种能够扩大本国大麦的基因库,增加育种时亲本材料的丰度,有利于良种的选育工作,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大麦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GRDC提供的60份野生大麦和30份栽培大麦为试验对象,通过对其田间农艺性状、籽粒的物理和品质性状的调查统计及与国内栽培大麦的比较分析,对其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做出初步的评价;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其籽粒形态和品质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挖掘,以期阐明其中的关系,为后序的育种工作提供帮助。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试验材料各性状的测量统计,发现国外引进材料尤其是野生材料相较于国内材料各性状的变化幅度大且变异系数较高。引进材料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引进野生大麦的籽粒含油量,为38.53,作为对比的国内材料的为25.33,差距明显;其次是引进野生大麦千粒重的30.11,国内材料的为20.26,差距也很大。这些差距说明引进材料表型丰富,多样性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2.通过对各性状的方差分析发现,引进野生大麦的株高与国内材料无明显差异,但穗下第一节长更长,整体重心更低,引进栽培大麦株高和穗下第一节长都比国内材料要短,茎杆比例整体小于国内材料,说明引进材料的抗倒伏性优于国内材料,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引进栽培大麦的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等粒型性状都比国内材料要大,千粒重和国内材料持平,表明引进栽培材料籽粒更大,但还不够饱满,有增产的潜力,可以进一步挖掘利用;引进野生大麦籽粒的蛋白含量和淀粉含量比国内材料的占比高,纤维含量占比低,营养成分比例很适合做饲用大麦,引进栽培大麦的蛋白含量占比不高,淀粉含量占比高,营养成分比例较符合啤酒大麦的要求,但二者β-葡聚糖含量都比国内材料高,需进一步加以改良。3.引进野生大麦在主成分分析中获得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61%;引进栽培大麦在主成分分析中同样获得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1.77%。两种类型的引进材料所获得的主成分中,均有表示籽粒物理性状之间关系、籽粒品质性状之间关系和籽粒品质粒型之间关系的主成分。入选的主成分能为相应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帮助信息。4.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籽粒直径、籽粒宽度和籽粒面积对本次引进大麦材料的籽粒千粒重具有正向作用;籽粒长度对籽粒蛋白含量具有正向作用;籽粒β-葡聚糖含量与纤维含量对彼此之间具有负向作用;籽粒圆度对籽粒淀粉含量具有负向作用。这些发现的关系也能为这些引进材料在后续的育种利用上提供指导建议。
朱昕[3](2018)在《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11是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选育的啤酒大麦新品种,于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于2017年9月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登记号:GPD大麦(青稞)(2017)320007)。该品种表现为丰产性、稳产性好,籽粒外观品质好,耐肥抗倒等特点,在江苏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为探讨适合农场的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栽培技术。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方强农场农科所试验田进行,研究了播种期、播种密度及施氮水平3因子对啤酒大麦扬农啤11茎蘖动态消长、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并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方强农场优质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为科学制定优质啤酒大麦扬农啤11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种期对扬农啤11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扬农啤11在适宜基本苗条件下,施N15.0kg/667m2其基蘖肥:拔节孕穗肥配比为7:3条件下,在10月20日至11月14日播期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子粒产量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10月25—10月30日播种产量较高,早播、迟播均不利于产量的形成。2.播种密度对啤酒大麦扬农啤11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扬农啤11在适期播种条件下,施N15.0kg/667m2其基蘖肥:拔节孕穗肥配比为7:3条件下,在江苏沿海垦区啤麦生产区,上等地力土壤上种植基本苗10万/667m2、中上等地力土壤上种植基本苗12万/667m2、地力中等土壤上种植基本苗16万/667m2较易获得高产,通过冬前培育壮苗,搭好苗架,中期稳长,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防倒伏,后期防早衰,建成理想的穗粒结构,即有效穗50万/667m2,每穗实粒23-24粒,千粒重38g以上。3.密度与施氮水平对啤酒大麦扬农啤11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在江苏沿海垦区啤麦生产区中等地力土壤上适期播种,基本苗15万/667m2,施N量15kg/667m2,基蘖肥:拔节穗肥8:2较好,肥力偏上土壤适当减少施肥量,以施N 量 12kg/667m2为适。4.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前期做到“五适”稳足穗,即适墒整地、适期播种、适量播种、适当扩大行距、适量重施基肥;中期控制腊肥、返青肥的施用,巧施拔节孕穗肥,科学防治病虫,攻大穗;后期以防早衰为重点,及时清沟理墒,防湿防旱,养根保叶,提高粒重。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清选入仓,确保啤酒大麦质量。
游丽华[4](2015)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啤酒大麦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啤酒大麦的品种和质量与麦芽的制作和啤酒的酿造紧密相关,其品质优劣是决定啤酒质量的关键,需要开发一种快速、定量化的大麦品种鉴定方法。本研究探讨了蛋白质组学和实时定量PCR(q RT-PCR)技术在啤酒大麦品种鉴定和纯度检测中的应用。醇溶蛋白是啤酒大麦的品种标记物,根据大麦种子中各组分蛋白质溶解性质的不同分级提取醇溶蛋白。本研究以7种澳大利亚啤酒大麦(Gairdner、Baudin、Hindmarsh、Vlamingh、FAQ、Schooner和Commander)和4种国产啤酒大麦(苏啤3号和6号、垦啤7号和10号)为研究对象,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建立了各品种大麦醇溶蛋白双向电泳图谱,构成了这11种啤酒大麦醇溶蛋白标准图谱库。各品种醇溶蛋白点在图谱上分布形状和位置有明显不同,且进口澳麦与国产啤麦醇溶蛋白图谱间差异明显,通过图谱间的差异可初步区分澳麦和国产啤酒大麦。通过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对获得的澳麦醇溶蛋白图谱进行了比对分析,检测到43个共同蛋白点和18个特异蛋白点,通过串联质谱飞行鉴定技术(MALDI-TOF/TOF)成功鉴定出34个共同蛋白点和13个特异蛋白点,这些鉴定成功的蛋白点构成了这7个品种澳麦的蛋白标志物库。34个共同蛋白点大部分鉴定为大麦B组、C组和D组醇溶蛋白,或为醇溶蛋白前体物,另外一部分蛋白点鉴定为α-淀粉酶抑制剂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家族,这类蛋白属于溶于氯仿/甲醇的醇溶蛋白;此外,还有少量鉴定出的假定蛋白和未知蛋白。鉴定得到的特异蛋白中,Gairdner大麦的特异蛋白(或标志蛋白)为醇溶蛋白B(Hordein B)、α-淀粉酶/胰蛋白酶抑制剂CM 16(α-amylase/trypsin inhibitor CM 16)和α-淀粉酶抑制剂BMAI-1(α-amylase inhibitor BMAI-1),Baudin的特异蛋白为B3-醇溶蛋白(B3-hordein)和B1-醇溶蛋白(B1-hordein),Vlamingh的特异蛋白为α-淀粉酶/胰蛋白酶抑制剂CMa(α-amylase/trypsin inhibitor CMa)、籽粒硬度吲哚蛋白A-1(hordoindoline A-1)和CMd前蛋白(AA-14-146)(CMd preprotein),Schooner的特异蛋白鉴定为BTI-CMe 2.2蛋白和α-淀粉酶抑制剂BDAI-1(α-amylase inhibitor BDAI-1)。通过人工混种实试验,利用q RT-PCR技术得到了Gairdner纯度与其标志蛋白α-淀粉酶抑制剂BMAI-1(IAMI)相对表达量的线性关系。进一步设计双盲实验,对未知纯度的样品,分别通过传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和q RT-PCR技术进行纯度鉴定,比较了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两种实验方法得到的鉴定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获得不同品种啤酒大麦醇溶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库和各品种的标志蛋白,结合q RT-PCR技术对品种标志蛋白进行验证,从而达到对大麦品种的鉴定和纯度的检测,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张琳[5](2014)在《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麦是一种生产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其适应性强、分布区域广,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栽培。二十世纪初中国大麦的栽培面积据世界首位,建国后在农作物的相互竞争中生产面积逐渐下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啤酒业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对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大量的供需缺口依靠进口弥补,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大麦进口量200万吨左右,占国内总需求的1/2左右。自2002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啤酒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人均啤酒和禽畜肉类及其制品的消费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导致大麦的需求呈现―刚性‖状态。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状况,深入研究影响大麦供给、需求和贸易的重要因素。利用近年来国内大麦具体的供求数据,预测2013-2025年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价格和贸易状况。依据适应性价格预期理论,构建了以播种面积度量的中国大麦供给反应模型,并运用2009~2012年中国11个大麦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对大麦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大麦价格、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大麦播种面积以及大麦—小麦价格比是影响大麦供给的重要因素;大麦供给缺乏短期价格弹性,但富有长期价格弹性;滞后一期大麦播种面积和滞后二期大麦播种面积都对当期大麦播种面积产生了显着正向的影响,表明大麦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大麦—小麦价格比对大麦供给也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说明比较收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大麦种植决策。分析中国大麦的需求状况,对各种不同用途大麦的需求变动状况进行描述,建立1990-2012年间中国大麦需求函数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分析影响中国大麦消费的各种因素,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中国大麦的需求函数进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大麦需求对当期大麦需求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大麦市场价格对大麦需求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大麦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20,这说明滞后一期大麦需求和大麦价格是影响中国大麦消费的主要因素,当大麦市场价格上升1%,中国大麦需求量下降0.2%。中国大麦贸易以进口为主,进口贸易依存度偏高。文中构建了反映相关因素与中国大麦进口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大麦进口对国际市场价格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国内啤酒生产量、国内市场价格和滞后一期大麦进口量;当国际市场大麦价格上升1%时,中国大麦进口量下降0.82%;当国内啤酒产量增加1%,中国大麦进口量增加0.47%;当国内市场大麦价格上升1%,中国大麦进口量扩大0.22%,且中国大麦进口具有连续性。结合大麦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依据局部均衡理论建立1990-2012年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的局部均衡模型,模型由反应中国大麦供给、需求、价格、进口、出口、相关商品价格和市场出清七个方面的联立方程构成,运用系统估计方法确定模型中重要变量的参数,利用ARIMA模型预测模型中部分外生变量的数值,根据今后中国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长率设定未来四种不同的发展情景,预测2013-2025年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状况。结果表明,2013-2025年中国大麦生产将会持续萎缩,国内大麦产量不断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短期内中国大麦的消费量将会扩大,长期内将趋于稳定;大麦市场价格将会持续上涨;大麦供求缺口将继续存在,进口规模将会有所扩大,短期内大量依赖进口的局势将很难改变。在当前中国大麦供给量波动下降,消费量持续增长,进口依赖程度偏高的发展趋势下,提高大麦生产的比较收益,保障国内专用大麦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大麦进口贸易大国的地位对今后中国大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程燕,李先德[6](2014)在《国外啤酒大麦产业链运作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法国和日本啤酒大麦的产业环境和产业链运作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法国以农业补贴为重点的惠农政策、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严格的品种选育机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监督,以及高效快捷的物流系统打造了法国紧密协作的完整的啤酒大麦产业链;日本对大麦种植农户的各种补贴政策、国内大麦价格保护政策、大麦进口配额制以及政府对传统麦类政策的改革,促使大麦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极大地促进了大麦产业的发展。中国目前面对的是大麦产业缺乏整体规划和产业链严重脱节的现实,中国迫切需要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大麦产业的科技支持,建立完善的大麦支持政策体系。
吕晓英,李先德[7](2013)在《世界大麦主产国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麦是世界重要的谷物之一。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作为世界大麦主产国,在品种研发、价格干预和生产补贴、品质保障体系、产业化经营以及生产服务等方面制定了比较全面的政策,形成了完整的大麦产业支持体系。分析和比较世界大麦主产国的生产状况和产业政策,对于推进中国大麦产业发展和优化产业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陈俊杰[8](2013)在《新疆大麦的生产现况和发展前景》文中认为本文立足期刊、网络等有关资料和信息,结合调查实际,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简述了世界及我国大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别是对新疆大麦生产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及新疆大麦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在新形势下发展新疆大麦的初步思路。当前,我国大麦生产仍处于低谷时期,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优质专用大麦育种综合水平和效率较低、优质专用大麦生产栽培技术滞后、食用和饲用大麦产后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缺乏、产学研沟通不畅和销售流通环节混乱等。相比之下,新疆具有种植大麦的优势条件:(1)优越气候条件;(2)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较充足的水利资源;(3)啤酒大麦实现增效相对容易;(4)啤酒大麦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较差的土地。新疆许多地区的气候条件都适合大麦的种植。当前在奇台、巴里坤、额敏等县境内的兵团农场及乡村种植啤酒大麦较为集中而且规模较大。但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大麦生产仍然处于低谷时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四点:(1)进口啤酒大麦的冲击;(2)新疆生产的啤酒大麦原料在品质上不过硬;(3)产品外销的运距远,增高了成本;(4)当地的种植条件和栽培技术有待提高。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六点可行性对策:(1)注重优质选育,优化栽培技术;(2)促进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3)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品质结构;(4)完善市场体系,扩大区域布局;(5)强化基础建设,丰富服务平台;(6)加快专用大麦新品种与技术研发。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大麦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共有5个方面:(1)特异育种材料鉴定、基因挖掘与利用;(2)快速高效育种技术研究;(3)现代生产管理与栽培技术研究。(4)主要病虫草害新型防治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研发;(5)高附加值产品与加工技术研发。
程燕[9](2013)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啤酒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啤酒大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啤酒工业的增长,增加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促进边远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啤酒大麦产业链各利益主体只注重短期利益,各环节链接松散甚至严重脱节,各主体普遍面临生产成本高,盈利水平低的窘境,影响了啤酒大麦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对种植农户、中间商、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以纵向协作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重点对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协作意愿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各个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为建立产业链各主体纵向密切协作和利益共享的共赢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丰富了我国啤酒大麦产业经济分析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对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类型和特点,系统地对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各个利益主体的之间相互连接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二是对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纵向协作进行分析,重点对农户和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的选择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麦农的啤麦种子来自种子公司、合同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啤麦商贩、其他农户及自留种这六种渠道,其中自留种是调研地种子的主要来源。麦农销售大麦的方式有市场交易和合同销售两种,目前跟商贩市场交易是麦农销售大麦的主要方式。麦芽企业与啤酒企业的纵向协作形式主要有市场交易、合同销售和纵向一体化三种形式。②麦农与种子生产企业的纵向协作的意愿是非常积极的。Logit模型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务农人数、播种面积、品质、供种者声誉对农户与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是显着的正影响,而种子的价格、对啤麦种子的满意度,供种者是熟人和可以赊账对农户与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是显着的负影响。③麦农与麦芽企业纵向协作意愿是非常积极的。Logit模型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务农人数、啤麦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啤麦播种面积、价格有保证、付款有保证、收购者声誉七个因素对麦农与麦芽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是显着的正影响,而来自收购商的信息对农户与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有显着的负影响。三是尝试对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主体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间商对啤酒大麦收购环节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及原因。结果表明①生产阶段,调研地麦农的种植纯收益普遍比当地的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的比较收益低,参加合同销售的麦农比市场交易的麦农的比较收益高。②收购环节,啤麦商贩随着收购规模的增加,成本收益率也增加。研究表明啤酒大麦商贩和麦芽企业的垄断收购导致啤酒大麦收购市场的福利损失,但是啤酒大麦商贩的存在降低了加工企业直接收购的福利损失;虽然啤酒大麦商贩的存在增加了分工的层级,增加的商贩内部的交易费用,但更大地减少了麦芽企业直接跟种植户交易的费用,所以啤酒大麦收购环节中间商的存在提高了收购市场的交易效率,对啤酒大麦收购绩效的改善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③通过典型企业数据分析了麦芽企业和啤酒企业的成本收益,指出加工企业受原料成本上涨及同行业的竞争,获利能力受限。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啤酒大麦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①政府应积极引导啤酒大麦产业的产业化经营;②全国建立统一的啤酒大麦收储流通的标准;③需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支持政策,促进啤酒大麦产业健康发展;④对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啤酒大麦产业的给予保护和支持。
孔祥国[10](2013)在《中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啤酒工业已经成为世界啤酒市场增长最快、产销量最大和竞争力最为激烈的行业,啤酒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可靠的啤酒大麦生产作后盾。近些年,全国的啤酒大麦常年播种总面积约700万亩,按酿造性能分类,啤酒大麦产区分为三类:甘肃新疆产区,东北产区和江浙产区。东北产区于2008年由内蒙古东北部替代,曾达到400万亩峰值,并成为当年全国面积最大的生产省区。但是,我国啤酒大麦市场的二元结构(国产+进口)和国产大麦市场的多元化(冬麦、春麦、主产区、小产区、时间差等)导致麦芽-大麦的供需关系难以与啤酒-麦芽的供需关系相对应,大麦价格在年际间甚至一年内的不同时段剧烈波动,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国产啤酒大麦生产的稳定发展,使国产啤酒大麦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重挑战。因此,加快建设我国稳定的啤酒大麦产业链,对啤酒行业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麦芽和啤酒产业以及啤酒大麦生产现状的宏观背景下,综合分析了我国啤酒、麦芽及啤酒大麦的生产与市场情况,研究了我国啤酒大麦的产业特点,以及啤酒-麦芽-大麦三者的供需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了内蒙古啤酒大麦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现状,包括当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种植管理、龙头企业等,指出了内蒙古大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及其成因。结合实地调查,对当地啤酒大麦的生产优势、成功示范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剖析和归纳总结。借鉴国外产业质量管理成功的经验和措施,结合全国以及内蒙古当地的生产实际,初步提出了解决制约我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进一步巩固与促进内蒙古啤酒大麦生产优势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即产业自身从技术先导、集约生产统一管理,到产业链运行机制创新,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在国家产业政策建议上,提出可以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综合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扶持大麦产业良性发展。如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成立国家啤酒大麦生产基地工作小组,指导我国啤酒大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使产、销、用挂钩,推动中国啤酒大麦的育种、种植、加工和使用。同时,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扶助,等等。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针对当前进口啤酒大麦的价格、质量基本继续占有优势的实际情况,提出逐步建立合理的产业链合作框架体系,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政策引导,树立大局观念,开展企业联盟,进行品牌建设,努力在二元结构的市场中做大国产大麦的市场份额,有效遏制国外商家的投机炒作,稳定国内市场价格,使国产啤酒大麦产业链条整体效益得到提升,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着重指出了建设巩固好内蒙古东北部这个新兴的啤酒大麦生产基地,对保证我国啤酒企业的原料安全乃至整个啤酒工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法国啤酒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啤酒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产品进口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
1.2.2 进口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1.2.3 大麦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粮食安全 |
2.1.2 大麦产业 |
2.1.3 进口安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产品贸易理论 |
2.2.2 产业安全理论 |
2.2.3 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
2.2.4 投资挤出机制理论 |
2.2.5 局部均衡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大麦进口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3.1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现状 |
3.1.1 大麦进口数量大幅快速增加 |
3.1.2 大麦进口价格波动性较大 |
3.1.3 大麦进口来源高度集中 |
3.1.4 大麦进口依存度显着提高 |
3.2 中国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分析 |
3.2.1 大麦消费需求大幅快速增加 |
3.2.2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
3.2.3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路径分析 |
4.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的传导影响路径分析 |
4.1.1 大麦进口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国内大麦价格 |
4.1.2 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比较收益降低 |
4.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生产的挤出影响路径分析 |
4.2.1 进口挤占国内市场空间,抑制大麦生产 |
4.2.2 国内大麦供给不足,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
4.2.3 自给率显着下降,影响大麦产业安全 |
4.3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分析 |
4.3.1 大麦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 |
4.3.2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评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1.1 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 实证分析 |
5.2.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的模拟分析 |
6.1 局部均衡理论模型 |
6.2 中国农业产业模型 |
6.2.1 模型介绍 |
6.2.2 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 |
6.2.3 模型参数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情景模拟 |
6.3.1 情景模拟分析步骤 |
6.3.2 情景模拟方案设定 |
6.3.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调整和完善大麦进口贸易政策,降低进口冲击与损害 |
7.2.2 建立健全大麦产业支持政策,提高国内生产能力 |
7.2.3 实施大麦科技创新政策,增强国际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籽粒性状间关系研究与评价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麦的起源演化 |
1.2 大麦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3 大麦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
1.3.1 大麦田间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
1.3.2 大麦籽粒物理性状的研究进展 |
1.3.3 大麦籽粒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
1.4 大麦经济价值的研究进展 |
1.4.1 大麦啤酒酿造用的研究进展 |
1.4.2 大麦饲用的研究进展 |
1.4.3 大麦食用与保健药用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种植 |
2.2.2 试验材料各性状的调查记录 |
2.2.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供试大麦材料各农艺性状的统计和差异分析 |
3.1.1 供试大麦各农艺性状的表现 |
3.1.2 供试大麦材料农艺性状的差异分析 |
3.2 供试大麦材料各品质性状的统计和差异分析 |
3.2.1 供试大麦材料各品质性状的表现 |
3.2.2 供试大麦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 |
3.3 供试大麦籽粒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3.1 引进野生大麦的主成分分析 |
3.3.2 引进栽培大麦的主成分分析 |
3.4 供试大麦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
3.4.1 引进野生大麦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
3.4.2 引进栽培大麦籽粒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引进大麦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差异 |
4.1.2 引进大麦各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4.1.3 引进大麦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啤酒工业及啤酒大麦生产概况 |
1.2 江苏啤酒大麦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
1.2.1 江苏啤麦竞争力分析 |
1.2.2 我省啤麦存在主要问题 |
1.2.3 发展我省啤酒大麦的对策建议 |
1.3 啤酒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概况 |
1.4 江苏省方强农场啤酒大麦生产概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优质高产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11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
2.1 扬农啤11选育经过 |
2.2 扬农啤11中间试验结果 |
2.2.1 院评比试验 |
2.2.2 省多点试验 |
2.2.3 省中间试验 |
2.2.4 大面积生产示范 |
2.3 扬农啤11的特征特性 |
2.4 扬农啤11初步评价 |
3. 扬农啤11的栽培技术研究 |
3.1 不同播期对扬农啤11产量的作用效应研究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分析 |
3.1.3 小结 |
3.2 不同密度对扬农啤11产量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分析 |
3.2.3 小结 |
3.3 密度与施氮水平对扬农啤11的产量的作用效应研究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分析 |
3.3.3 小结 |
4. 优质啤酒大麦扬农啤11机械化生产技术 |
4.1 播种前准备 |
4.1.1 种子处理 |
4.1.2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
4.1.3 确定适宜的基本苗 |
4.1.4 合理配置行距 |
4.2 整地与播种机械作业要求 |
4.2.1 播前整地要求 |
4.2.2 机械化作业程序 |
4.2.3 作业质量标准 |
4.2.4 精细播种 |
4.2.5 清沟理墒 |
4.2.6 镇压 |
4.3 合理肥水运筹技术 |
4.4 抗逆栽培技术 |
4.5 病虫草综合防治 |
4.5.1 病虫防治 |
4.5.2 杂草防除 |
4.6 适时收获,及时干燥 |
4.6.1 收获指标: |
4.6.2 收获天气与时间要求 |
4.6.3 收获机械 |
4.6.4 干燥与清选 |
4.6.5 贮藏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啤酒大麦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啤酒大麦概述 |
1.1.1 啤酒大麦的酿造品质 |
1.1.2 中国啤酒大麦供需现状 |
1.2 啤酒大麦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感官鉴定 |
1.2.2 物理化学鉴定 |
1.2.3 DNA分子标记鉴定 |
1.2.4 同工酶电泳 |
1.2.5 种子醇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 |
1.2.6 蛋白质组学技术 |
1.2.7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啤酒大麦样品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常规试剂的配制 |
2.1.4 SDS-PAGE相关试剂的配制 |
2.1.5 双向电泳相关试剂的配制 |
2.1.6 MALDI-TOF/TOF相关试剂的配制 |
2.1.7 qRT-PCR相关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啤酒大麦种子醇溶蛋白的分级提取 |
2.3.2 醇溶蛋白双向电泳 |
2.3.3 醇溶蛋白凝胶图像分析 |
2.3.4 醇溶蛋白质谱鉴定(MALDI-TOF/TOF) |
2.3.5 啤酒大麦总RNA的提取 |
2.3.6 RNA样品的纯化 |
2.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8 传统SDS-PAGE电泳试验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啤酒大麦醇溶蛋白的分级提取 |
3.2 不同品种啤酒大麦醇溶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 |
3.2.1 澳大利亚啤酒大麦醇溶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库的建立 |
3.2.2 国产啤酒大麦醇溶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 |
3.2.3 小结 |
3.3 啤酒大麦醇溶蛋白图谱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3.3.1 啤酒大麦醇溶蛋白图谱中共同蛋白点的分析 |
3.3.2 啤酒大麦醇溶蛋白差异蛋白的分析 |
3.3.3 小结 |
3.4 Gairdner标志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其纯度的相关性曲线 |
3.4.1 标志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品种纯度线性相关性曲线-Gairdner&苏啤6号 |
3.4.2 标志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品种纯度相关性曲线-Gairdner&垦啤7号 |
3.4.3 标志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品种纯度相关性曲线-Gairdner&苏啤6号&垦啤7号 28 3.4.4 小结 |
3.4.4 小结 |
3.5 SDS-PAGE与qRT-PCR技术在啤酒大麦品种鉴定中的比较 |
3.5.1 传统SDS-PAGE电泳试验 |
3.5.2 qRT-PCR方法 |
3.5.3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供给反应的研究现状 |
1.3.2 局部均衡的研究现状 |
1.3.3 大麦供给需求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5 论文结构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 |
1.6.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二章 中国大麦产业概况 |
2.1 大麦的起源和分类 |
2.1.1 大麦的起源 |
2.1.2 大麦的分类 |
2.2 建国后大麦产业发展状况 |
2.2.1 发展阶段 |
2.2.2 生产分布特征 |
2.3 大麦生产变动趋势 |
2.3.1 生产区域状况 |
2.3.2 主产区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2.3.3 分析结果 |
第三章 中国大麦供给分析 |
3.1 中国大麦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 |
3.1.1 中国大麦供给状况 |
3.1.2 中国大麦供给的影响因素 |
3.2 供给反应模型及数据说明 |
3.2.1 供给反应模型 |
3.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3.3 实证模型及估计结果 |
3.3.1 模型构建 |
3.3.2 估计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大麦需求分析 |
4.1 大麦需求状况 |
4.1.1 数据说明 |
4.1.2 中国大麦需求状况 |
4.2 大麦需求分析 |
4.3.1 大麦需求影响因素 |
4.3.2 大麦需求模型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大麦供需平衡及国际贸易分析 |
5.1 中国大麦供求平衡发展趋势 |
5.2 中国大麦国际贸易状况 |
5.2.1 中国大麦进出口现状 |
5.2.2 中国大麦进口结构 |
5.2.3 主要大麦贸易国 |
5.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模型构建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大麦局部均衡分析 |
6.1 中国大麦供需状况 |
6.2 中国大麦供需模型及数据说明 |
6.2.1 实证模型 |
6.2.2 ARIMA 模型 |
6.2.3 数据说明 |
6.3 估计结果及分析 |
6.4 中国大麦供求变动的模拟预测 |
6.4.1 未来不同发展情境下预测假定的描述 |
6.4.2 中国大麦供给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7.2.1 大麦供给环节 |
7.2.2 大麦需求环节 |
7.2.3 大麦贸易环节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国外啤酒大麦产业链运作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国啤酒大麦产业链运作模式 |
(一) 法国大麦生产、 消费和贸易基本情况 |
(二) 法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环境 |
(三) 法国啤酒大麦产业链运作模式 |
二、日本啤酒大麦产业链运作模式 |
(一) 日本大麦生产、 消费和贸易基本情况 |
(二) 日本大麦产业发展环境 |
(三) 日本啤酒大麦产业链运作模式 |
三、结论与启示 |
(一) 结论 |
(二) 启示 |
(7)世界大麦主产国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大麦主产国生产状况 |
二、世界大麦主产国产业政策分析 |
(一)大麦品种研发支持政策 |
1. 加拿大政府设立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了大麦品种的研究 |
2. 德国支持的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体系分为两个层次 |
3. 澳大利亚重视大麦育种研发,通过联合公司、政府农业机构和大学等研发力量,提高大麦研发效率、优化大麦产业的资源配置 |
4. 法国对啤酒大麦品种进行多次严格的遴选和评价,以确保用于酿造啤酒的大麦品质 |
(二)价格干预政策 |
(三)大麦生产补贴政策 |
(四)大麦品质保障体系的建立 |
(五)大麦产业化经营政策 |
(六)生产服务政策 |
三、世界大麦主产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
1.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有机结合的大麦研发体系 |
2.制定大麦的价格支持和生产补贴政策 |
3.建立规范的大麦收储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
4.鼓励大麦产业化经营 |
(8)新疆大麦的生产现况和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新疆种植大麦的优势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世界大麦生产情况 |
2.1 世界大麦栽培历史概述 |
2.2 当前世界大麦生产的概况 |
2.3 世界大麦贸易情况 |
2.4 世界大麦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情况 |
2.5 当前世界大麦面临的问题 |
第3章 我国及新疆大麦生产情况 |
3.1 我国大麦生产情况 |
3.2 新疆大麦生产的现状 |
第4章 新疆大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4.1 当前新疆啤酒大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
4.2 发展新疆啤酒大麦的对策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发展趋势 |
5.3 前瞻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产业链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啤酒大麦产业相关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 |
1.5.1 可能创新 |
1.5.2 可能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产业与产业链的的定义及内涵 |
2.1.1 产业定义、分类及范围界定 |
2.1.2 产业链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2.2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3 纵向协作理论 |
2.3.1 纵向协作概念和类型 |
2.3.2 农业纵向协作作理论 |
2.3.3 纵向协作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
2.4 交易成本理论 |
2.4.1 交易成本理论 |
2.4.2 交易成本理论和纵向合作 |
2.4.3 交易成本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
第三章 啤酒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
3.1 世界和中国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
3.1.1 世界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
3.1.2 中国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
3.2 中国啤酒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
3.2.1 世界啤酒大麦生产和贸易基本情况 |
3.2.2 中国啤酒大麦生产发展分析 |
3.2.3 中国啤酒大麦贸易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啤酒大麦产业链主要环节分析 |
4.1 啤酒大麦育种环节分析 |
4.1.1 品种选育环节构成及特征 |
4.1.2 中国啤酒大麦育种成果 |
4.1.3 中国啤酒大麦育种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 啤酒大麦种植环节分析 |
4.2.1 啤酒大麦种植的地域分布和主要产区 |
4.2.2 啤酒大麦种植者类型 |
4.2.3 啤酒大麦种植环节的主要问题 |
4.3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 |
4.3.1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现状 |
4.3.2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存在的问题 |
4.4 啤酒大麦加工环节分析 |
4.4.1 制麦环节分析 |
4.4.2 酿酒环节分析 |
4.5 啤酒消费对啤酒大麦产业的影响 |
4.5.1 中国啤酒消费水平及变化特征 |
4.5.2 中国啤酒消费对啤酒大麦产业的影响 |
第五章 啤酒大麦产业链纵向协作分析 |
5.1 啤酒大麦产业链的链接方式 |
5.2 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类型 |
5.2.1 传统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特点及存在基础 |
5.2.2 现代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特点和存在基础 |
5.3 啤酒大麦种植农户种子购买纵向协作分析 |
5.3.1 调查问卷内容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5.3.2 麦农种子购买的纵向协作形式 |
5.3.3 从交易成本角度对麦农种子购买行为的分析 |
5.3.4 麦农种子购买纵向协作意愿的实证分析 |
5.4 麦农与麦芽企业纵向协作分析 |
5.4.1 啤酒大麦销售形式与农户的选择 |
5.4.2 从交易成本角度对麦农大麦销售行为的分析 |
5.4.3 麦农与麦芽企业纵向协作意愿的实证分析 |
5.5 啤酒大麦加工环节纵向协作分析 |
5.5.1 麦芽企业购买环节的纵向协作形式 |
5.5.2 麦芽企业与啤酒企业的纵向协作形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啤酒大麦产业链成本收益分析 |
6.1 啤酒大麦种植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
6.1.1 啤酒大麦生产成本构成 |
6.1.2 啤酒大麦与其他作物的比较成本收益分析 |
6.1.3 不同类型产业链啤酒大麦生产环节的成本收益比较 |
6.2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
6.2.1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成本费用构成 |
6.2.2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中间商的成本收益分析 |
6.3 啤酒大麦中间商对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影响分析 |
6.3.1 中间商对种植户利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2 啤酒大麦中间商对产业链收益分配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6.4 啤酒大麦产业链加工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
6.4.1 麦芽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
6.4.2 啤酒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
6.5 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7.2.1 政府应积极引导大麦的产业化经营 |
7.2.2 国家尽快出台各种政策推动大麦产业良性发展 |
7.2.3 建立全国统一的大麦流通各环节标准体系 |
7.2.4 国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大麦产业支持和保护的力度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中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啤酒、麦芽和啤酒大麦生产与市场的基本情况 |
2.1 我国啤酒生产与市场情况 |
2.1.1 我国啤酒产量情况 |
2.1.2 我国各类型啤酒企业情况 |
2.1.3 啤酒行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运用 |
2.1.4 我国啤酒生产发展对大麦、麦芽质量的控制 |
2.2 我国麦芽行业情况 |
2.2.1 我国麦芽生产情况 |
2.2.2 我国麦芽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3 国产麦芽市场中激烈竞争的焦点——价格与质量 |
2.3 我国啤酒大麦生产与市场情况 |
2.3.1 啤酒大麦的基本知识 |
2.3.2 啤酒大麦的经济价值 |
2.3.3 我国啤酒大麦的基本情况及产业特点 |
2.3.4 我国啤酒大麦市场的二元结构及变成一元结构的风险 |
2.3.5 我国啤酒大麦市场的前景 |
第三章 内蒙古啤酒大麦基本情况及产业特点 |
3.1 内蒙古啤酒大麦基本情况 |
3.1.1 内蒙古地区的土地资源及气候条件 |
3.1.2 内蒙古大麦种植情况 |
3.2 内蒙古大麦产业发展特点 |
3.2.1 以点带面,基地逐步形成规模 |
3.2.2 引进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 |
3.2.3 实施标准化生产,培育品牌优势 |
第四章 我国及内蒙古地区啤酒大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
4.1 我国啤酒大麦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换种率较低,品种退化日趋严重 |
4.1.2 种植水平低,管理相对简单粗放 |
4.1.3 种植生产面积分散,规模小,经营分散 |
4.1.4 以干旱导致的自然风险大,农田基本建设欠缺较多 |
4.1.5 大麦收购没有统一规范标准,品种和质量参差不齐 |
4.1.6 运作模式相对落后,大麦收购链条过长 |
4.2 我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4.2.1 技术先导、集约化生产 |
4.2.2 政策扶持、统一管理 |
4.2.3 创新产业链运行机制或模式 |
4.3 内蒙古啤酒大麦产业发展重点 |
4.3.1 优化内蒙古啤酒大麦的生产与质量 |
4.3.2 走产业化规模化建设之路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法国啤酒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D]. 谭琳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籽粒性状间关系研究与评价利用[D]. 张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D]. 朱昕. 扬州大学, 2018(05)
- [4]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啤酒大麦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研究[D]. 游丽华. 江南大学, 2015(12)
- [5]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D]. 张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6]国外啤酒大麦产业链运作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程燕,李先德. 世界农业, 2014(02)
- [7]世界大麦主产国产业政策研究[J]. 吕晓英,李先德. 世界农业, 2013(12)
- [8]新疆大麦的生产现况和发展前景[D]. 陈俊杰.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5)
- [9]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研究[D]. 程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10]中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孔祥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