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肉瘤3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邱芳琳[1](2020)在《淋巴结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对子宫肉瘤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子宫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质组织、子宫平滑肌组织或者结缔组织的非常少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复杂多样,术前诊断困难;根据NCCN指南,子宫肉瘤的标准治疗为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BOS),而是否需行淋巴结切除术(LAD)目前也存在争议[1]。早期子宫平滑肌肉瘤(uLMS)仅有约3%的患者发生附件转移,卵巢切除与否对其5年生存率并没有独立的影响[2]。而对于围绝经期前的早期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患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由于受术后激素替代治疗引起的高复发率以及术后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的双重影响,是否保留卵巢存在争议[3,4]。本文基于循证医学的理论,收集已发表的有关淋巴结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对子宫肉瘤预后影响的研究数据,共同探讨这两种术式对子宫肉瘤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CNKI)等中文数据库,在线查找有关子宫肉瘤淋巴结切除术及卵巢切除术预后因素分析的相关文献,并手工检索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及期刊。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开始至2019年12月。检索到的文献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分析数据。对已筛选文献的数据按照是否在单纯全子宫切除术的基础上加行其他手术治疗,将患者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暴露组分为淋巴结切除术(LAD)组和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BOS)组,并将其分开统计、讨论。最后,通过应用统计学软件Stata分析生存风险HR及复发率RR,以研究手术方式对子宫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初步检索出208篇文章,严格筛选后纳入24篇研究,所纳入的文献中包含英文文献22篇及中文文献2篇,研究的类型均为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包含患者4544人。LAD组因存在较大异质性(生存风险比研究组:I2=58.1,P=0.008;复发率研究组:I2=62.5,P=0.006),故整体均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进一步行敏感性分析检验异质性来源。BOS组异质性较小(生存风险比研究组:I2=0,P=0.612;复发率研究组:I2=47.7,P=0.039),各研究组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统计量。Meta分析结果如下:(1)与单纯子宫切除术相比,子宫肉瘤患者加行LAD的合并生存风险比为1.05(95%CI=0.82-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单纯子宫切除术相比,子宫肉瘤患者加行LAD的复发率合并OR值为0.80(95%CI=0.61-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单纯子宫切除术相比,子宫肉瘤患者加行BOS的合并生存风险比为0.71(95%CI=0.42-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与单纯子宫切除术相比,子宫肉瘤患者加行BOS的复发率合并OR值为0.49(95%CI=0.3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LAD对子宫肉瘤的术后总生存率及复发率无影响,不推荐患者常规行LAD。2.BOS可降低子宫肉瘤患者的复发率,但对总生存率无影响;对于年轻、I期或II期患者,保留卵巢时需制定个体化方案,综合考虑利弊。
赵天舒[2](2018)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VEGF-A、VEGFR-2、CD31表达的特点,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手术方式、术后病理、术后辅助治疗等临床病理学资料以及术后组织标本,并进行随访、疗效评估。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半定量检测每例患者石蜡切片中VEGF-A、VEGFR-2、CD31的表达情况。分析各项临床病理学因素和免疫组化结果与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入组5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8.8岁(24-77岁);BMI>24kg/m2的患者占62%(31/50);绝经患者18例,占36%(18/50);最常见的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占40%(20/50),其次为阴道排液、绝经后出血;92%(46/50)患者进行子宫+双侧附近切除的手术方式,46%(23/50)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淋巴结阳性者占13%(3/23),肌层浸润深度>1/2的患者29例,比例为58%(29/50);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18例,比例为26%(18/50);高分级(G3)和低分级(G1)患者比例分别为80%(40/50)和20%(10/50)。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83.6%,5年总生存率为79.2%,平均总生存期42个月(5-82个月),3年无病生存率为81.8%。FIGOI期、II期、III期、IV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89.3%,85.7%,66.7%和60.0%。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分级(P=0.001),Ki67(P=0.006)与总生存期相关(P<0.05)。手术方式中局部切除(P=0.035)、卵巢切除(P=0.035)与术后转移有关(P<0.05)。VEGF-A、VEGFR-2、CD31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2%,30%及28%。单因素分析中,VEGF-A、VEGFR-2、CD31与总生存期不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P=0.033)和肿瘤分级(P=0.001)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患者每增加1岁对于死亡的相对危险度提高1倍,低分化比高分化对于死亡的相对危险度高25倍。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总生存期可能与肿瘤分级、发病年龄相关,子宫+双附件切除能降低术后的局部转移率。VEGF-A、VEGFR-2、CD31与总生存期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有平均30%高表达率,在晚期患者中VEGF-A和VEGFR-2高表达与多靶点抑制剂的疗效相关,不排除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血管新生的调控因子之一,能否成为治疗的靶点仍待进一步研究。
张树聪[3](2018)在《我院58例子宫肉瘤治疗策略与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子宫肉瘤是一种对妇女健康严重危害和降低生存时间的疾病。因其临床上罕见、恶性程度很高及其病理学类型的多样性,目前仍缺少最佳的治疗方案和与不良预后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共识。由于其病理类型复杂,预后差且存在因素并非十分明确,完善所治疗的患者的病例分析有助于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对临床诊治提供数据,以期有所改善其生存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共收治58例子宫肉瘤病例,对其组织学类型、临床特点、治疗的方法及预后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组织病理类型不同的的患者临床特征本文比较采用χ2卡方单因素分析,分析58例患者总的1年、3年及5年生存率,探究影响此样本患者生存率的因素;并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对本样本所有子宫肉瘤患者的绝经状态、年龄、手术分期、子宫大小、病理类型等因素进行探究影响子宫肉瘤预后的多种因素分析。结果:1.取中位年龄54岁分组,年龄对患者1、3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5年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 Rank检验对应P值=0.06(P>0.05),表示本资料统计年龄大小对子宫肉瘤患者的生存率无直接相关。取我国平均绝经年龄50岁分组,卡方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示年龄是否大于50岁对患者生存期差异具有显着差异(P<0.05)。2.未绝经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为100%(19/19)、75%(9/12)、80%(8/10),绝经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为79.5%(31/39)、48%(12/25)、56%(9/16);绝经状态对1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对3年及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存在统计意义(P<0.05)。3.子宫大小小于孕2月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为88.9%(24/27)、57.9%(11/19)、37.5%(6/16),宫大小大于孕2月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为 90%(27/30)、55.6%(10/18)、70%(7/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子宫大小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4.期与Ⅱ、Ⅲ、Ⅳ期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36/36)、71.4%(5/7)、83.3%(10/12)、0%(0/3);期与Ⅱ、Ⅲ、Ⅳ期患者 3 年生存率分别为:69.6%(16/23)、50%(3/6)、28.6%(2/7)、0%(0/1);期与 Ⅱ、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 76.4%(13/17)、50%(2/4)、40%(2/5)、0(0);其中不同手术分期的1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年及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手术分期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存在统计意义(P<0.0001),其中Ⅲ、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0个月、10个月,(?)、Ⅱ期患者中位生存期无法显示。5.子宫平滑肌肉瘤1年生存率95%(19/20),子宫内膜间质肉瘤93.8%(15/16),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72.2%(13/18),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0%(0/1),腺肉瘤100%(3/3);3年生存率分别为50%(5/10)、90.9%(10/11)、25%(3/12)、0%(0/1)、100%(3/3);5 年生存率分别为 62.5%(5/8)、88.9%(8/9)、28.6%(2/5)、0%(0/1)、100%(2/2);5者比较差异,其中1年、3年生存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075),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18>0.05)。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有统计意义(P<0.0001)。6.单纯手术、手术+放疗+化疗、手术+化疗、手术+放疗1年生存率:90.3%(28/31)、100%(5/5)、85%(17/20)、100%(2/2);3 年生存率分别为 71.4%(15/21)、100%(1/1)、38.5%(5/13)、0%(0/1)(P=0.12);5 年生存率分别为 80%(12/15)、100%(1/1)、44.4%(4/9)、0(0/1),不同治疗方法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9。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治疗方法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无统计学意义。7.术后病理提示深肌层浸润<1/2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74.2%(23/31)、700%(14/20)、73.3%(11/15);深肌层浸润>1/2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为54.2%(13/24)、40%(6/15)、50%(5/10)。深肌层浸润情况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深肌层浸润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无统计学意义。8.术后病理提示存在脉管癌栓情况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700%(28/40)、60%(15/25)、66.7%(12/18);无脉管癌栓情况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为56.3%(9/16)、50%(5/10)、57.1%(4/7);脉管癌栓情况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脉管癌栓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无统计学意义。9.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阳性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76.9%(30/39)、72.7%(16/22)、75%(12/16);淋巴结阴性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为28.5%(4/14)、10%(1/10)、80%(4/5),淋巴结情况的1年、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淋巴结情况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术后病理肿瘤大小≤5cm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67.9%(19/28)、38.9%(11/18)、75%(9/12);肿瘤大小>5cm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为62.1%(18/29)、55.6%(10/18)、57.1%(8/14),肿瘤大小情况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肿瘤大小是否大于5cm分组,使用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肿瘤大小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年龄、绝经状态、手术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情况是影响子宫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年龄>50岁、未绝经、中晚期、平滑肌肉瘤及癌肉瘤、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年龄≤50岁、已绝经、早期、腺肉瘤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淋巴结阴性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其中手术分期、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邓波儿,孔为民[4](2018)在《子宫平滑肌肉瘤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子宫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恶性度高,预后较差。早期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是标准术式,晚期患者应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方法;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但其能否提高总体生存率仍有争议;靶向治疗作为新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全文对国内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治进展和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夏雪薇[5](2018)在《子宫腺肉瘤15例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文中认为目的:子宫腺肉瘤(uterine adenosarcoma,UA)临床罕见,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0.2%,由良性的或不典型增生的腺上皮,以及肉瘤性间质构成的混合性肿瘤,易早期漏诊或误诊,恶性程度较低,易复发。目前诊断和治疗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规范。回顾性分析子宫腺肉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探讨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建议以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于2009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全部子宫肉瘤患者病例,对其中经病理学确诊为子宫腺肉瘤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主诉、简要病史、临床表现、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前超声、盆腔CT/MRI、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术后病理、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情况。同时检索并复习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对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raphPad Prism 6.0统计软件进行生存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年龄:15例UA患者发病年龄19~68岁,中位发病年龄47岁;绝经前患者为8例,绝经后患者为7例。2.发生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8年内共收治子宫肉瘤188例,其中病理确诊UA为15例,占同期子宫肉瘤的7.98%。3.主诉:阴道不规则流血为最主要初诊主诉,其次为下腹部疼痛及触及阴道口脱出肿物。4.肿瘤标志物检查:6例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升高,介于49.39~196.9U/ml。5.影像学检查:患者术前盆腔超声提示子宫增大9例,其中子宫最大者为18×12×11cm;提示子宫颈占位5例。表现为子宫形态失常,宫腔内或子宫下段见不规则非均质团块,彩色多普勒探测示不同程度血流信号。4例患者接受术前CT平扫+增强,均显示子宫体积增大,3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患者接受术前MRI平扫+增强,均提示不同程度子宫增大,宫腔占位,部分可见网格样改变,均表现为混杂信号。DWI均呈高信号。其中1例提示淋巴结肿大。6.肿瘤分期:根据FIGO分期(2009)子宫腺肉瘤手术-病理分期标准:15例UA患者中,子宫颈腺肉瘤5例,其中IB1期4例、IVB期1例;子宫体腺肉瘤10例,其中IA期2例、IB期4例、IC期1例、IIA期1例、IIIB期1例、IIIC期1例。I期患者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时间均高于II-IV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5)。7.术前诊断率:分别通过多次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1/15)、宫颈赘生物活检病理诊断(3/15)、宫腔镜检查术后病理诊断(3/15)。8.手术方式:基础手术方式为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其中12例行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术,2例年轻患者行卵巢活检术后保留卵巢,8例加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例加行部分大网膜切除术,4例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9.术后病理结果:3例呈息肉样生长,其中2例侵及子宫浅肌层。4例腺肉瘤的间叶组织异型性分化,部分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可见核的非典型性和核分裂象,其中1例核分裂象较多,大于10个/10 HPF。2例合并肉瘤过度生长,即局灶区域肉瘤成分>25%,细胞分化差,其中1例伴有异型性分化,部分呈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样分化。10.免疫组化表型:腺上皮部分CK(+)。间质成分Vimentin(+),CD10部分(+);1例伴平滑肌肉瘤成分:SMA(+);2例伴异源性横纹肌肉瘤成分:Desmin、MyoD1、Myogenin 均(+);部分 ER、PR(+);Ki67 阳性率 3%~90%。11。术后辅助化疗:术后2例子宫颈腺肉瘤IB1期患者未行辅助放化疗,其他13例均行不同疗程化疗。6例行PIA(顺铂+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方案3~6个疗程。4例行P1(顺铂+异环磷酰胺)方案1~4个疗程,其中1例在疾病复发后行TP(紫杉醇+顺铂)方案4个疗程。2例行TP(紫杉醇+顺铂)方案4个疗程。1例行VCR+KSM+CTX(长春新碱+更生霉素+环磷酰胺)方案2个疗程。12.术后随访:术后随访至研究终点1~63个月,平均随访25.5个月,15例均无失访。其中4例因疾病不同程度进展死亡,1例因化疗后出现肺栓塞死亡。10例未发现疾病复发或转移。术后1年生存率为64%。本组5例死亡患者病理结果均提示伴有高危因素:肌层浸润、异源性分化、淋巴结受累、肉瘤过度生长。结论:UA为临床较罕见病例,发病率约占我院同期收治子宫肉瘤的7.98%。该疾病临床表现非特异性,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疾病早期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需与一系列良恶性病变鉴别,常由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该病常见于绝经后女性,但也偶可见于年轻女性。虽然为低度恶性肿瘤,但也应详细评估术后复发风险,若伴有肉瘤过度生长、深肌层浸润及异源性分化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预后较差。
武化拓,马焱,李莉[6](2017)在《腹腔镜下旋切器误用于子宫肉瘤6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旋切器误用于子宫肉瘤的概率,以及应用旋切器对子宫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查阅2010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以诊断子宫肌瘤入院并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应用旋切器进行辅助肌瘤剔除)的患者资料,统计其术后病理为子宫肉瘤的患者,并随访其预后。结果:以子宫肌瘤为诊断入院并行子宫肌瘤粉碎术的患者共1 886例,其中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肉瘤者6例;其中1例患者再次手术时发现盆腔及大网膜转移病灶;1例患者化疗后进展死亡;1例患者半年后复发,2年后死亡;其余3例患者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子宫肌瘤旋切器误用于子宫肉瘤的概率非常小,约为0.31%(6/1 886)。子宫肌瘤旋切器仍是可行的手术器械,但应注意应用旋切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采取合适措施来规避。
司曼飞[7](2017)在《105例子宫肉瘤临床资料分析及淋巴结切除预后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子宫肉瘤临床少见,约占女性恶性生殖道肿瘤的1%,组织来源于子宫肌层、内膜间质或肌层内结缔组织,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易早期转移。根据NCCN指南,子宫肉瘤的初始治疗方式为全子宫切除伴(或不伴)双侧附件切除术(TAH/BSO),而淋巴结切除术(LAD)是否影响子宫肉瘤的预后仍存在争议。本文中,我们探讨了齐鲁医院共计105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影响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在PubMed数据库检索符合筛选标准的相关研究,共同探讨LAD对子宫平滑肌肉瘤(uLMS)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于200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共计105例子宫肉瘤患者(经病理学证实)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为探讨LAD对子宫肉瘤预后的影响,除选用我院88例子宫肉瘤病例(其中包括32例uLMS患者,56例ESS患者)外,另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收集至2016年3月前已发表的研究,严格遵循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所需的文献研究,最终采用文献14篇。应用Meta分析理论探讨LAD对uLMS及ESS患者预后的影响。应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计算合并RR值及95%可信区间值。在各统计分析检验中,以P值<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标准。结果1.临床特点:1.1发病年龄105例子宫肉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5.07±11.76岁,中位发病年龄为45岁。uLMS、ESS、未分化子宫肉瘤(UUS)及其它类型肉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 45.97±8.07 岁、42.59± 12.15 岁、58.75±9.25 岁、49.31±14.82 岁。可以得出结论,uLMS和ESS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而UUS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大。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肉瘤患者其发病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1.2孕产史105例子宫肉瘤患者中,其中95例患者为经产妇,经产妇的平均妊娠次数为2.83±1.53次,平均生育次数为1.48±0.94次。子宫肉瘤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孕次(P=0.967)及产次(P=0.546)无统计学差异。1.3绝经状态及恶性肿瘤家族史105例子宫肉瘤患者中42例已绝经,占40%,患者绝经时的平均年龄为48.15±4.85岁,中位年龄为49岁。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肉瘤患者其绝经状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105例患者中仅13例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占12.38%(13/105)。1.4临床表现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约占40.95%,其次可表现为下腹痛(33.33%)、下腹胀(16.2%)、下腹包块(15.24%)、阴道排液(9.52%)及其他症状等(13.33%)。其中阴道排液及下腹胀的临床发生率在子宫肉瘤的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P=0.013)。1.5术前诊断本研究中子宫肉瘤术前诊断率为46.67%(49/105)。其中11例患者于手术前经诊刮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肉瘤,占22.45%(61/105)。子宫肌瘤误诊率为58.10%(61/105)。66例患者于手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确诊为子宫肉瘤47例,占 71.21%。1.6肿瘤标记物检查105例子宫肉瘤患者中64例于术前接受肿瘤标记物CA125检查,其中仅有18例升高,CA125数值波动于35.2-370.4U/ml(检测阈值0-35U/ml)。子宫肉瘤不同组织学类型间CA125的升高并无统计学意义(P=0.102)。1.7临床分期根据2009年FIGO子宫肉瘤手术病理分期标准,105例子宫肉瘤患者中,75例 I 期患者(71.43%),8 例 II 期患者(7.62%),12 例 III 期患者(11.43%),10例IV期患者(9.52%)。子宫肉瘤不同组织学类型间临床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292)。1.8术后病理免疫组化SMA在 uLMS 患者中呈现高表达(91.67%),而 ER(90%)、PR(95%)在ESS患者中高表达,CD10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肉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2.治疗方式105例肉瘤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有56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化疗方案多采用联合化疗,化疗疗程一般为4-6个月,平均3.45±1.86个月。仅有1例uLMS患者于术后接受辅助放射治疗。20例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激素治疗,包括19例ESS患者,1例混合性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肿瘤患者,治疗方案选用口服甲羟孕酮片250mg-500mg/天,疗程为3-6个月。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Log rank对数等级检验法对子宫肉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P=0.000)、手术病理分期(P=0.001)、组织学类型(P=0.000)、组织学分级(P=0.000)是影响子宫肉瘤患者总生存率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是影响子宫肉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4.LAD对uLMS及ES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合我院患者88例及PubMed数据库检索的数据,共计患者4955例,其中1408例(28.42%)患者行LAD,uLMS患者行LAD的合并危险比为0.89(95%CI=0.63-1.25),ESS 患者行 LAD 的合并危险比为 0.95(95%CI=0.69-1.31),提示了 LAD并不影响uLMS及ESS患者的总体生存率(P<0.05)。结论1.uLMS和ESS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临床表现主要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其次为下腹痛、下腹胀、下腹包块、阴道排液等。2.子宫肉瘤缺乏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及辅助检查,术前诊断率较低,且多被误诊为子宫肌瘤,诊刮术对ESS患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3.子宫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为TAH/BSO,对于早期、年轻的uLMS患者可考虑保留双侧卵巢。术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有一定治疗作用,LGESS患者建议术后辅助激素治疗。4.子宫肉瘤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有发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等。其中发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是影响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5.本研究显示,uLMS及ESS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低,淋巴结切除与否及切除的范围大小并不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故不推荐常规行LAD,除非患者存在子宫外转移病变,或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淋巴结肿大,或术中探查发现淋巴结异常增大,或晚期子宫肉瘤。
林萍[8](2017)在《子宫癌肉瘤死亡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间接反映疾病的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Medline、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博硕士论文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搜集所有与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相关的非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并追踪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语言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独立筛查、评价和资料提取。根据meta分析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严格筛选,最终纳入8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2篇。应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均符合标准。对各因素纳入的相应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分组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2)肿瘤FIGO分期晚的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1,95%CI[0.05,0.24],P<0.00001);(3)肿瘤分化程度低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高,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R=0.09,95%CI[0.01,0.77],P=0.03);(4)肿瘤直径大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09,0.62],P=0.003);(5)癌性成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32,95%CI[0.11,0.95],P=0.04),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论敏感性高,可靠性差;(6)肉瘤成分不同的两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7)子宫肌层浸润程度深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1,95%CI[0.05,0.24],P<0.00001);(8)术后残余病灶直径大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07,95%CI[0.01,0.55],P=0.01);(9)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5,95%CI[0.06,0.37],P<0.0001);(10)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28,95%CI[0.10,0.78],P=0.01<0.05),但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论敏感性较高,可靠性差;(11)术后辅助化疗或术后辅助放疗的两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肿瘤FIGO分期晚、肿瘤分化程度低、肿瘤直径大、子宫肌层浸润程度深、术后有残余病灶、有淋巴结转移是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2、年龄、肉瘤成分不是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放疗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别。3、癌性成分为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存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可能是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但该结论可靠性差,需要更多研究证据的验证。4、孕产次、绝经情况、宫颈侵犯可能不是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的危险因素,但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数目均只有1篇,论证强度很小,可能导致统计分析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研究结果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提供可靠数据加以分析。
武化拓[9](2017)在《腹腔镜粉碎器技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腹腔镜粉碎器技术在子宫肌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优势以及需要重视的问题。方法:1)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粉碎术的336例患者临床资料(腹腔镜组)以及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225例患者临床资料(经腹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最大肌瘤直径、肌瘤数目、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后病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随访(复发、残留)。2)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收治的使用粉碎术的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出院诊断为“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既往手术过程中使用过肌瘤粉碎器的病例资料随访其预后。结果:1)与经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55.33±31.41 vs 100.05±83.70,t=-8.905,p=0.001],手术时间短[80.50±29.81 v s 93.33±36.57,t=-4.556,p=0.017],术后住院时间短[4.93±0.96 vs 6.50±1.66,t=-14.174,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1.49%vs 4.88%,X2=5.625,p=0.018];但术后子宫肌瘤残留率高[13.88%vs 3.81%,X2=14.405,p=0.037],剔除最大肌瘤直径小[6.64±1.73 vs 8.39±3.52,t=-7.80,p=0.000],剔除肌瘤数目少[2.05±1.88 vs2.80±2.52,t=-3.99,p=0.000],粘膜下、其它特殊部位肌瘤(宫颈肌瘤)选择经腹手术方式较多(P=0.000,P=0.03)。两组患者在年龄[40.30±5.06 vs 39.26±5.80,t=0.873,p=0.097],既往手术次数[X2=7.013,P=0.071],手术类型[X2=0.656,P=0.720],术后病理类型[94.94%vs 93.33%,2.98%vs 4%,1.79%vs 2.67%,0.298%vs 0%,X2=1.613,p=0.657],术后子宫肌瘤复发率[20.41%vs 18.32%,X2=0.356,p=0.551]无差异。2)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腹腔镜下肌瘤粉碎器误用于子宫肉瘤共6例,占同期比率为0.377%(6/1591),有3例(60%)二次手术术中在肠管腹膜表面、子宫浆膜面、盆底腹膜、膀胱腹膜发现结节病灶,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腹膜子宫肉瘤种植,而造成人为肿瘤播散及分期提高。其中2例在术后2年内死亡。在我院治疗的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患者共6例,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粉碎术后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病的发生率为0.082%(2/2452)。结论:应用肌瘤粉碎器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误将子宫肉瘤粉碎以及发生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机会非常小,但临床医师应重视粉碎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采取措施来规避。
高兴爽[10](2016)在《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腹腔镜下肌瘤粉碎术对未预料的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入院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528例及该同期于我院确诊并手术的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共18例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短信及书信方式获悉患者目前的生存状态,是否复发、恶变及其进一步的治疗处理措施等。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般情况: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的平均初诊年龄分别为45.49±7.075岁(14-80岁)、43.65±7.409岁(20-65岁)和51.06±9.74岁(20-65岁)。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平均发病年龄较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晚。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间的首发症状、术前血清CA125无统计学差异。复发及恶变情况:2142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中383例行腹腔镜下肌瘤剥除术中22例(22/383=5.74%)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病理仍为子宫平滑肌瘤。378例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其中14例(14/378=3.70%)复发,再次手术病理仍为子宫平滑肌瘤。另外,703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738例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2例经阴道肌瘤剥除术,28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术后无1例复发。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复发率1.68%(36/2142)。373例不典型子宫肌瘤患者中77例行腹腔镜肌瘤剥除术的患者术后6例(6/77=7.79%)复发,83例行开腹肌瘤剥除术的患者术后4例(4/83=4.82%)复发,其余患者分别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96例,开腹全子宫切除术107例,经阴道肌瘤剥除术2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8例,术后无1例患者复发。不典型子宫肌瘤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术后病理提示仍为不典型子宫肌瘤患者7例,2例术后病理为子宫平滑肌瘤,但1例患者术后病理示子宫平滑肌肉瘤。不典型子宫肌瘤患者复发率3.48%(13/373),恶变率0.27%(1/373)。子宫平滑肌肉瘤生存率预后影响因素:3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1年、2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4%、62.5%、43.6%。初诊年龄、术前是否确诊、确诊后追加手术与否是子宫平滑肌肉瘤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手术途径(腔镜或开腹手术)、手术方式(是否保留双侧附件与否及盆腔淋巴结是否切除)、术后病理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对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平滑肌肉瘤较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的中位发病年龄晚。凭借首发症状、术前CA125难以鉴别子宫平滑肌肉瘤与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术后可能复发或恶变为子宫平滑肌肉瘤,不典型子宫肌瘤恶变率为0.27%。影响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为年龄、术前是否确诊、确诊后追加手术与否。手术途径、手术方式、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对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影响无差异性。
二、子宫肉瘤3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肉瘤3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淋巴结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对子宫肉瘤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手术治疗 |
2.2 化疗治疗 |
2.3 放疗治疗 |
2.4 激素治疗 |
2.5 生物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文献检索及资料提取 |
3.2.1 检索范围 |
3.2.2 检索策略 |
3.2.3 文献筛选 |
3.2.4 资料提取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与一般情况 |
3.4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纳入文献资料特点 |
4.2 META分析结果 |
4.2.1 暴露组(LAD)和非暴露组生存率的Meta分析 |
4.2.2 暴露组(LAD)和非暴露组复发率的Meta分析 |
4.2.3 暴露组(BOS)和非暴露组生存率的Meta分析 |
4.2.4 暴露组(BOS)和非暴露组复发率的Meta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随访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基本临床特征 |
2 诊疗方法 |
3 病理特征 |
4 预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VEGF-A、VEGFR-2、CD31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组织标本 |
1.2 设备及试剂 |
2 实验步骤 |
3 对照及结果判断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 |
2 预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我院58例子宫肉瘤治疗策略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子宫肉瘤的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发病机制 |
三、临床表现 |
(一) 症状 |
(二) 体征 |
四、病理学特征 |
(一) 平滑肌肉瘤 |
(二)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
(三) 腺肉瘤 |
(四) 癌肉瘤 |
五、影像学特征 |
六、分期 |
七、诊断 |
八、治疗 |
(一) 手术治疗 |
(二) 放射治疗 |
(三) 化学治疗 |
(四) 激素治疗 |
(五) 生物治疗 |
九、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一) 纳入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 病例数据采集 |
(二) 随访 |
(三) 数据整理 |
四、统计方法 |
五、结果 |
六、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子宫平滑肌肉瘤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子宫平滑肌肉瘤病理学特点 |
2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分期 |
3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治疗 |
3.1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手术治疗 |
3.1.1 关于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卵巢保留问题 |
3.1.2 关于子宫平滑肌肉瘤淋巴结的清扫问题 |
3.1.3 关于子宫平滑肌肉瘤腹腔镜手术的问题 |
3.2 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后的辅助治疗 |
3.2.1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化疗 |
3.2.2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放疗 |
3.2.3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靶向治疗 |
4 展望 |
(5)子宫腺肉瘤15例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腹腔镜下旋切器误用于子宫肉瘤6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1 目前研究状况 |
2.2 治疗经验 |
(7)105例子宫肉瘤临床资料分析及淋巴结切除预后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8)子宫癌肉瘤死亡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语对照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年龄、绝经情况、孕产次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2 肿瘤FIGO分期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3 肿瘤直径大小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4 子宫肌层浸润深度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5 淋巴结转移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6 术后残余病灶大小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7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8 癌性成分的组成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9 肉瘤成分的组成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10 肿瘤分化程度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1.3.11 辅助治疗与子宫癌肉瘤预后的关系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类型 |
2.1.3 结局评价指标 |
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检索 |
2.3.1 检索范围 |
2.3.2 检索词 |
2.4 文献筛查 |
2.5 资料数据提取 |
2.6 质量评价 |
2.6.1 分组方法的评估 |
2.6.2 盲法的评估 |
2.6.3 纳入病例情况分析 |
2.6.4 诊断标准的评估 |
2.6.5 研究基线的评估 |
2.6.6 混杂因素控制的评估 |
2.7 统计学分析 |
2.7.1 异质性分析 |
2.7.2 效应量选择 |
2.7.3 发表偏倚分析 |
2.7.4 敏感性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年龄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3.4.2 肿瘤FIGO分期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3.4.3 肿瘤分化程度对子宫癌肉瘤死亡率的影响 |
3.4.4 肿瘤直径大小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3.4.5 癌性成分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3.4.6 肉瘤成分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3.4.7 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3.4.8 术后残余病灶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3.4.9 淋巴结转移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3.4.10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3.4.11 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与子宫癌肉瘤患者的死亡率 |
3.5 各个meta分析结果汇总表 |
第4章 讨论 |
4.1 meta分析的意义 |
4.2 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
4.3 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无关因素 |
4.4 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 |
4.5 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可能无关因素 |
4.6 子宫癌肉瘤患者死亡的其他可能相关危险因素 |
4.7 meta分析质量控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腹腔镜粉碎器技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临床分析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手术方式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5.术后随访 |
结果 |
(二)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中粉碎器安全性的探讨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10)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肌瘤恶变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子宫肉瘤3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淋巴结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对子宫肉瘤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D]. 邱芳琳. 吉林大学, 2020(08)
- [2]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研究[D]. 赵天舒. 青岛大学, 2018(12)
- [3]我院58例子宫肉瘤治疗策略与预后分析[D]. 张树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6)
- [4]子宫平滑肌肉瘤诊治进展[J]. 邓波儿,孔为民. 肿瘤学杂志, 2018(05)
- [5]子宫腺肉瘤15例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D]. 夏雪薇. 山东大学, 2018(11)
- [6]腹腔镜下旋切器误用于子宫肉瘤6例分析并文献复习[J]. 武化拓,马焱,李莉.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7(03)
- [7]105例子宫肉瘤临床资料分析及淋巴结切除预后影响分析[D]. 司曼飞. 山东大学, 2017(09)
- [8]子宫癌肉瘤死亡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林萍. 吉林大学, 2017(09)
- [9]腹腔镜粉碎器技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的临床分析[D]. 武化拓.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10]子宫平滑肌瘤、不典型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D]. 高兴爽.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