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状回填技术的建筑物下采煤新模式

膏状回填技术的建筑物下采煤新模式

一、A New Mode of Coal Mining Under Buildings with Paste-Like Backfill Technology(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有[1](2020)在《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系统分类与开发利用模式匹配》文中指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煤矿采空区塌陷引起的土地资源损毁、生态景观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等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因此采空区塌陷地的复垦与开发利用广受各界关注。受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制约,煤矿采空区塌陷地存在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塌陷地土地利用模式也不尽相同。为了选择相匹配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塌陷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推进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典型采空区塌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类型进行了系统分类,并研究了与塌陷地类型相匹配的开发利用模式。运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研究区匹配的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复垦适宜性评价,对匹配结果进行验证,综合确定研究区的开发利用模式类型。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类型的五级分类体系,同时确定了级别划分方法以及相应各级分类依据与标准。分类选取塌陷面积(u11)、塌陷形态(u12)、塌陷深度(u13)、稳定性(u14)、地面起伏度(u15)、积水特性(u21)、积水深度(u22)、积水水质(u23)等8个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166、0.338 8、0.054 8、0.100 0、0.500 0、0.500 0。指标层各分类指标的权重排序由大到小为:u12>u11>u14>u21>u13=u15>u22=u23,按权重值的大小排序确定级别大小。结果为:“第一级别”依据塌陷形态划分为V型、槽型、碗型、盆型塌陷地4个一级类型;“第二级别”依据塌陷面积划分为大面积、较大面积、中面积、小面积塌陷地4个二级类型;“第三级别”依据塌陷地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塌陷地3个三级类型;“第四级别”依据积水特性划分为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无积水塌陷地3个四级类型;“第五级别”对于无积水塌陷地,依据地面起伏度和塌陷深度划分为15个五级类型,对于有积水塌陷地,依据积水深度和积水水质划分为18个五级类型。以此对不同类型的煤矿采空区塌陷地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2)依据煤矿采空区塌陷地分类体系及其相关规范,系统总结了塌陷地的开发利用模式,并提出了每种模式的构造要求及其治理措施。包括耕地模式、林草地用地模式、建设用地模式、水域用地模式、其他用地模式五大类。耕地用地模式具体分为旱地用地模式、水浇地用地模式、水田用地模式;水域用地模式划分为养殖型人工湿地、景观型人工湿地、净化型人工湿地、平原水库模式;其他用地模式包括填埋场模式、地质公园模式、生态工业模式。(3)构建了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类型与开发利用模式的匹配关系,并确定了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适宜性评价标准和方法,为因地制宜的选择最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不同塌陷区土地最有效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判断山西晋中三矿区的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类型,确定适宜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均为耕地用地模式。并应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指标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对耕地用地模式适宜性进行验证。熵权法确定权重结果表明:地面起伏度(0.515 8)、道路条件(0.355 4)、地形坡度(0.063 7)、塌陷深度(0.047 3)以及区位条件(0.013 4)是晋中市三矿区采煤塌陷地复垦为耕地用地模式适宜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符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熵权可拓物元模型评价结果为:金众煤矿塌陷区、温家沟煤矿塌陷区、佛殿沟煤矿塌陷区的综合关联度依次为0.084 9、0.195 4、0.418 1。复垦为耕地模式适宜性评价级别分别为“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各采煤塌陷地复垦适宜性综合指数排序为金众煤矿塌陷区(0.5160)、温家沟煤矿塌陷区(0.341 0)、佛殿沟煤矿塌陷区(-0.857 0)。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评价结果较为可靠。金众煤矿塌陷区和温家沟煤矿塌陷区与验证结果一致,可以通过采取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复垦为耕地用地模式。而佛殿沟煤矿塌陷区与验证结果不一致,由于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区位条件和道路条件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改善,因此,该矿区塌陷地不适宜作为耕地利用,可以考虑其他的用途。总之,研究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系统分类与开发利用模式匹配关系,可以为不同类型煤矿采空区塌陷地找到相匹配的开发利用模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每种模式的选择都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因此,需要通过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指标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对其适宜性进行验证,综合分析。

宫仁国[2](2020)在《芦二井汝溪河下煤层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芦二煤矿上方分布有宽2540m,水深0.31.5m,流量为0.38115.428 m3/s的汝溪河,采用留设河流煤柱的措施加以保护,压煤50余万t,经济技术合理性受到质疑。因此,开展汝溪河下的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对于河下压煤的安全可靠开采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河流及水体下安全开采前沿技术的基础上,以芦二井汝溪河下3煤层安全开采为研究对象,结合汝溪河周边钻孔揭露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芦二井煤层开采方法工艺、汝溪河下开采面水文地质情况、顶板覆岩的坚硬程度以及主采煤层覆岩结构特征。且在井下采取了3煤层顶板岩样进行了岩石力学与水理性质测试,构建了汝溪河下开采工程地质模型,采用FLAC3D模拟了河下开采覆岩破坏移动演化规律,进行了河下开采技术方案的比选,获得如下成果:(1)河下主采3煤层上覆有汝溪河、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白垩系含水层、测水组含水层、石礅子泥灰岩含水层,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有利于河下煤层安全开采;(2)汝溪河下主采煤层1.794.29m,平均煤厚与倾角分别为2.06m,倾角250,进行炮采工艺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现设计河下开采上限标高+70m,留设的最小煤岩柱高度为101.9m;(3)河下煤层顶板主要由泥岩、灰岩、粉砂岩等组成,抗压强度为32.6150.67MPa,属于中硬覆岩类型,水理实验表明具有较好的隔水性与抗裂性;(4)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芦二矿13-14勘探线3煤层进行不同开挖采宽与不同开挖进度的情况下模拟研究采动的围岩垂直应力、剪应力和位移的演化规律;(5)利用“三下”采煤规范,河床下按最大采高4.0m,坚硬覆岩类型计算防水安全煤岩柱为95.72m,小于设计留设的最小煤岩柱101.9m,符合规范要求;(6)制定了采用上行式开采方式、防止煤层覆岩均衡破坏高度上扩等河下防治突水溃砂的调控技术措施。综上所述:汝溪河下设计+70m水平开采上限是安全可行的。图片[68]表格[11]参考文献[60]

于泽[3](2020)在《黄河泥沙基煤矿采空区充填材料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来源于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1003):“黄河泥沙资源利用成套技术研发与示范”。利用丰富的黄河泥沙资源制备低成本的煤矿采空区充填材料,既能有效的减轻黄河泥沙淤积带来的压力,又能降低煤矿开采的成本,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充分体现黄河泥沙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论文主要对黄河泥沙基煤矿采空区充填材料的配合比设计以及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本论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充填材料的水胶比、粉煤灰与胶凝材料的掺量比以及黄河泥沙与胶凝材料的掺量比三种因素对黄河泥沙基充填材料各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充填材料的坍落度、泌水率、凝结时间以及抗压强度进行试验研究,优选出水胶比为0.60、粉煤灰与胶凝材料掺量比为0.60、黄河泥沙与胶凝材料掺量比为1:1。并以此为基础,对配合比进行正交试验从而分析三种因素对充填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胶比对充填材料坍落度、泌水率、凝结时间以及28天抗压强度影响最大。在不掺加激发剂的情况下,黄河泥沙基充填材料的适宜配合比为水泥310kg/m3、粉煤灰460kg/m3、黄河泥沙770kg/m3、水460kg/m3、减水剂0.31kg/m3。2.本论文通过分别单掺激发剂NaOH、Ca(OH)2和水玻璃以及复掺NaOH/Ca(OH)2和复掺水玻璃/NaOH的方式对黄河泥沙基充填材料进行激发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掺入激发剂后,充填材料的抗压强度明显提高,充填材料的凝结时间明显缩短,充填材料的泌水率得到改善。激发剂的种类和掺量不同,对充填材料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通过对5种激发剂配合比的方案进行研究发现,激发剂NaOH和水玻璃复掺的方案对充填材料的活性激发效果最好。结果显示黄河泥沙基煤矿采空区充填材料的适宜配合比为:水泥310kg/m3、粉煤灰460kg/m3、黄河泥沙770kg/m3、水460kg/m3、减水剂23.10kg/m3、激发剂NaOH 3.85kg/m3、激发剂水玻璃100.10kg/m3。以此配合比制备出的充填材料满足煤矿采空区充填开采对性能的要求。

贾林刚[4](2020)在《风积砂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与地表沉陷机理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长壁膏体充填开采是一种重要的开采工艺,可有效改善矿区环境,降低开采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破坏,有效保护地面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本论文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地面风积砂分布广泛、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研究了风积砂膏体充填材料的力学性能、长壁膏体充填开采充填步距、不同充填率覆岩破坏特征、顶板位移控制因素等相关问题,特别是对膏体充填步距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着重对长壁充填开采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关基础研究。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物理模拟和数值分析、现场工程实际应用等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针对风积砂膏体长壁充填开采的具体问题,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1)以弹性地基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长壁充填开采直接顶弹性地基岩梁简化力学模型,推导得出了顶板不同区域的位移方程和支撑力方程。同时,把顶板岩梁力学模型进行了等效转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充填体随充填时间延续强度逐渐增强的力学性能,结合顶板位移方程,推导得出了顶板的最大跨距,以及顶板最大跨距、控顶距和充填步距间的数学关系式,进而得出了最大充填步距。(2)按照初凝充填体能够自立稳定的条件,以及在覆岩压力和自重作用下呈现塑性区和弹性区共同承载的受力特性,采用威尔逊约束理论和SMP应力屈服准则,推导得出了充填体的最小充填步距理论计算公式。通过榆阳煤矿长壁充填开采实例分析,计算得出了该条件下的充填步距的理论值为2.839.5m,从而确定了该矿的合理充填步距。(3)研究了长壁充填开采条件下,不同充填率的覆岩破坏范围、岩层位移规律和应力演化特性,采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覆岩破坏程度和裂隙发育范围与充填率密切相关,充填率较高时,裂隙发育分布于低位岩层中,岩层位移集中发生在直接顶及其邻近岩层,覆岩比较完整,呈现整体弯曲变形;充填开采也会在工作面前后煤柱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充填率高时,应力集中系数小,影响范围较小;充填率低时,应力集中系数大,影响范围较大。同时对垮落法开采和完全充填开采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得到覆岩破坏与工作面推进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垮落法开采时,在达到最大破坏高度前,覆岩破坏范围与工作面推进距离呈线性相关,工作面前方煤壁压剪破坏严重,工作面顶板呈现张拉应力破坏区,并最终垮落,形成垮落带;完全充填法开采时,覆岩拉剪破坏只存在于直接顶和煤层底板中,并未波及老顶覆岩,地表及覆岩随着充填体的承载作用渐强,呈整体缓慢下沉移动特征。研究分析得到,充填率与地表移动变形值之间存在非线性对应关系:地表下沉系数与充填率成幂函数关系,水平变形和倾斜最大值与充填率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4)分析了长壁充填开采顶板覆岩位移和地表沉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充填开采顶板位移主要由采空区充填前的覆岩顶板下沉位移、充填体欠接顶量和充填料浆膏体的析水压缩下沉量三部分组成,充填步距、充填率、充填体的弹性模量、充填体压缩率和压缩量以及覆岩载荷、强度、采深、采厚、煤层倾角等充填体的力学参数和地质采矿条件是影响覆岩下沉位移及地表沉陷变形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地表移动变形与井下顶板位移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井上下移动变形协同考虑,可采用调整充填步距的方法控制顶板位移,从而达到保护地面建筑物的目的和效果。(5)按照榆阳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分析地面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及变形限值条件,建立起了井下顶板位移、充填步距与地面位移变形值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研究成果设计了榆阳煤矿2307工作面充填开采工艺技术参数并设置了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总结了地表移动数据和充填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理论研究结合工程实践表明,风积砂长壁充填开采可有效降低井下工作面采动影响,能够达到保护地面建筑物安全使用的目的。

张宁[5](2019)在《中安生态智能矿山充填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由于煤矿的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及破坏,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多个省市开始进行煤矿资源的整合,取缔了一些不符合安全开采和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矿山开采企业。矿山绿色开采已经成为矿山开采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未来矿山开采的主旋律。国家对环保的高度重视以及矿山开采的门槛提高,在给矿山开采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以徐州中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态智能矿山充填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项目的背景以及项目的必要性,并对该项目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项目的建设方案,并结合国家政策的需要和徐州中安集团的发展理念,矿山绿色开采的建设方案,再结合该项目制定了项目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运用技术经济评价法、市场预测法以及投资估算法,从建设方案、财务、社会、环境以及风险等方面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为徐州中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该项目投资决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李旺[6](2019)在《采动中村庄就地重建时机及抗变形结构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我国东部矿区土地资源紧张,压煤村庄迁村困难的问题,必须对采空区进行利用。而传统的村庄就地重建存在周期长等问题,为了缩短重建周期,减少村下采煤对于村民的影响,这就导致了通过建设抗变形房屋来达成在开采期间进行村庄就地重建的目的。而这就需要对采动过程中房屋的就地重建时机及抗不同等级的抗变形房屋所需建设何种的抗变形结构措施进行研究。(1)本文运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过程中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动态变形中的下沉、水平、倾斜的变形规律,同时确定了地表移动持续时间,并给出了确定的方法。对井下空间释放机理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计算井下空间的方法。(2)本文将采动过程中工作面上方重建区域,根据时间与区域,按照抗变形指标进行划分,分出重建区域等级,并确定在不同区域,建设对应抗变形等级的房屋时,房屋能够正常使用。本文给出了明确的区域划分方式及房屋抗变形指标,并对抗变形结构措施进行了介绍,以此保证有一个统一的房屋重建体系。运用概率积分法,求出了重建区域剩余变形量的具体计算流程,并根据剩余变形量,给出了动态过程中进行房屋就地重建的整体划分方法。(3)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法,分析不同抗变形结构措施下,房屋所能抵抗的抗变形等级,并对不同的抗变形结构措施对建筑物不同部位的保护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村庄房屋重建所需使用的抗变形结构措施提供参考,并为今后村庄下大规模开采导致的村庄重建研究提供借鉴。(4)本文最后通过某村重建工程,对重建区的区域划分方法进行应用,本文从建房时间、建房面积、建房成本三个方面,对房屋重建区域、以及重建房屋的抗变形结构措施进行选择,从而选择出合适的村庄重建方案。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对于以后类似的房屋重建工程起到了借鉴作用。

曹正正[7](2017)在《巷式充填开采煤柱失稳机制及冲击矿压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巷式充填开采是解决“三下压煤”和边角残煤等难采资源回收的有效途径,是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巷式充填开采技术中,煤柱动力失稳所诱发的冲击矿压灾害严重威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本论文综合应用煤岩力学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诸多研究方法,对巷式充填开采煤柱失稳机制及冲击矿压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通过设置多级位移加载速率,并采用DDL500电子万能试验机以及MTS815.02电液伺服试验机测试系统,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冲击倾向性实验,得到加载速率对煤岩冲击倾向性的影响规律。(2)采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煤柱壁面板裂结构的形成机制,基于煤柱板裂结构动力失稳的能量机制,将煤柱板裂结构和巷道顶板视为耗能体和释能体,建立由释能体和耗能体组成的双体系统力学模型,通过分析双体系统的能量平衡关系,得到基于折迭突变模型的煤柱动力失稳机理。(3)通过分析巷式充填开采对上覆岩层运动的控制机理,建立了巷式充填开采承载体系力学模型,采用能量变分法推导出巷式充填开采煤柱弹性变形的解析解;基于弹性-粘弹性对应原理,引入煤岩体的伯格斯体流变模型,得到煤柱粘弹性变形的解析解;结合充填体的压实力学特性,确定了巷式充填开采中煤柱与充填体联合承载所需时间。(4)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中采用FISH语言对能量密度判据进行编程开发,用以评判巷道煤柱的冲击矿压危险性;通过设计顺序开采和多种跳采次序,分析不同掘采次序下巷道煤柱竖向应力场分布特征和能量密度因子变化特征,得到了巷式充填开采中巷道掘采次序对煤柱稳定性的影响规律。(5)针对某试验矿井的采矿地质条件,采用综合指数法分析了开采工作面的冲击危险等级;通过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采用能量密度判据分析巷道掘进过程中煤柱的冲击危险程度,揭示了试验矿井冲击矿压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成果可为巷式充填开采煤柱冲击矿压预测及防治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崔振华[8](2016)在《水体下采煤对地表河流影响及保护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煤矿矿区范围内各种地表水体存在,在开采过程中为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不可避免的对地表水资源、水环境产生影响。为保证水体下采煤安全,以新疆肖西煤矿为例,分析水体下采煤的两个重要影响计算参数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和防水煤岩柱垂直高度,并提出了水体下采煤保护措施,对矿区矿井水害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刘义生[9](2016)在《基于产能保障和沉陷控制的村庄压煤采搬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矿区村庄压煤问题十分突出。村庄下采煤涉及采矿、地质、开采沉陷、管理、社会和经济多门学科,政策管理性较强,且是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综合性问题。搬迁开采可从根本上解放压覆资源,但存在征地、搬迁周期、工农矛盾和资金一次性投入大等问题;而采用特殊开采技术,往往以损失资源为代价的部分开采,大大缩短矿井服务年限,且开采的效率较低,与当前矿井产能和资源回采率要求相左。因此,压煤村庄的搬迁与特殊开采问题难以即可决断。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压煤村庄搬迁与开采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没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总结了我国三下开采常用的技术方法特征,分析了开采方法的技术特点、代价和适用性,得出了不同地质开采条件下村庄压煤开采途径选择的基本影响因素。条带开采具有较好的地表沉陷控制效果。适用于对生产效率要求较低、地表有重要保护压覆对象下开采,此外,要求煤层顶板完整性较好、地质构造简单、开采层数一般不超过2层的中厚煤层开采。充填开采地表沉陷控制效果依赖于充填工艺的可靠性,对于不同充填工艺类型,地表下沉率一般为0.060.5。但该方法初期投资较大,充填材料需求量大。适用于煤质效益好、充填材料充足、地表潜水位较高、顶底板条件和煤质较好、压煤量大,且难以搬迁的高等级压煤保护对象条件下的开采。协调开采是基于两开采面或开采区域对地表同时产生拉压变形的叠加,从而降低地表形变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生产效率高,可将地表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不能控制地表下沉量。该方法对生产管理要求较高,最后一个开采面的矿山压力往往较大;在多煤层或数个分层协调开采时,地表下沉速率增加,不利于建筑物的保护。适用于潜水位埋深较大或丘陵地形条件下2个及以下煤层或分层的开采。“采-充-留”协调开采是一种新的岩层移动控制技术,基于开采面极不充分,开采面与充填面整体为非充分,留设小尺寸原始煤柱作为支撑体,降低顶板扰动程度,从而有效控制岩层及地表移动。该方法适用于煤质效益好、压煤量大,且具有可靠的充填工艺和充足的充填材料的生产矿井,可满足压煤对象难以搬迁、高效、高回采率及地表沉陷控制的要求。(2)介绍了村庄搬迁模式及实施方法,提出了当前村庄搬迁开采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村庄搬迁的原则。村庄搬迁模式一般可归纳为3类,分别为:(1)矿方全面负责村庄搬迁和安置;(2)矿方出资和当地政府对村庄搬迁和安置进行具体实施;(3)矿方和当地政府共同实施村庄搬迁和安置。但搬迁开采存在(1)村庄搬迁难度大、搬迁周期长;(2)迁村费用高,企业难以承受;(3)村庄搬迁缺乏有关具体技术经济政策和法规措施。制定了村庄搬迁原则:(1)兼顾国家和农民利益,以新型农村建设为导向,以统筹规划、资源节约、合理补偿、高效便民为宗旨;(2)以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利于小城镇建设,选择地价低、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利于村庄合理布局,少占或不占良田,避免二次压煤为选址原则;(3)实施政府监管,矿村自愿,经费包干,限期完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签订建房协议和旧村腾空时间的管理模式和资金制度。(3)根据开滦矿区的实际,从长远目标和全局性视角,全面阐释了三下开采的内涵,提出了开滦矿区三下开采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技术路线;阐释了建下开采规划的意义,提出了矿区三下开采遵循的原则。(1)战略思想:立足全局、规划方向、分类指导;(2)战略原则:保安全、保产能、保效益,积极创新、稳妥推进;(3)技术思路:采搬结合、采充留协调,多种途径、多种技术综合。开滦矿区三下压煤严重带来的问题:(1)造成生产接续紧张,制约矿区安全开采、接续规划、设计与实施,近期产能难以保障;(2)影响矿井中长期规划,制约企业长远发展。其研究意义在于:(1)煤炭资源合理回收的必然要求;(2)维持矿井正常生产和采掘接续的必然要求;(3)增加矿井可采储量、衰老矿井挖潜、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的需要;(4)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求生存、谋发展的有效途径。开滦矿区三下开采遵循的原则为:(1)以资源回收、安全开采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实现产能稳定,高效、高采出率、可持续的三下开采;(2)成本最低、时间最快,兼顾资源品质和产能效益;(3)不出现大面积下沉和积水,确保建(构)筑物安全使用,不出现房倒屋塌等严重损坏;(4)根据建(构)筑物重要程度和保护等级要求,采取搬与不搬相结合,沉陷积水区与排疏水相结合,近期接续与长远规划相结合;(5)以技术创新和集成为手段,“采-充-留”协调式开采加适当搬迁为技术途径,有效充填多方法分类指导。(4)根据各矿村庄压煤特点,制定了三下采搬技术与地质采矿条件、矿井发展类型、压煤量等因素有关的采搬评价表。根据地表潜水位埋深、顶板完整性、煤质及压煤量大小和矿井发展阶段,分析了搬迁开采、条带开采、充填开采、“采-充-留”协调开采以及综合机械化长壁开采的适应性,制定了三下压煤采搬方法的评价表。(5)针对决策者的专业知识背景条件,分别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三下采搬途径和基于产能保障的村庄压煤采搬决策模型。模糊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分析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对评价专家的要求较高。该方法简单实用、系统性强。基于产能保障的决策模型是把所有因素都转化为经济指标进行评价。对分析者的专业和经验要求较低,但该方法对开采影响预测、各种损害赔偿定额合理性的依赖性较大,适用于有相关政策或赔偿经验的矿区。(6)运用三下开采战略规划的原则,提出了一矿三下开采的基本途径;根据采搬决策模型,对一矿建(构)筑物压煤开采途径问题进行了应用分析,设计提出了一矿七采区建(构)筑物压煤开采方案。一矿三下开采的解决途径为:(1)多措并举,采取部分搬迁高效开采、部分特殊开采方式进行建下资源回收,以保证年产量和控制地表环境损坏程度,便于及时有效修复与治理;(2)降低成本,根据煤层赋存状况、煤质特性及压煤量大小和开拓部署,选择煤层赋存稳定、煤质效益较好和压煤量相对较大的村庄优先搬迁,以便采用最低的搬迁成本进行资源回收;(3)结合政策,结合当前城镇化建设与政府发展规划,采用平改楼等措施进行村庄搬迁,减小征地压力,节约土地资源;(4)技术创新,积极研究并实践新的高效、减损的建下开采技术。七采区建议开采方案为协调式条带充填开采。采宽70m,留宽80m。为提高系统效率,采取加大工作面走向长度的方式,设计工作面跨七采轨道山。并可解决因井下矸石提升造成副井提升压力较大的困难。

杨鹏飞[10](2016)在《煤矿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煤矿胶结充填开采技术为背景,通过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进行了不同充填率条件下覆岩移动和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并与垮落法开采进行对比。在综合分析胶结充填覆岩移动变形规律后,提出了充填开采上覆岩层渐进“S”型梁模型,并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渐进“S”型梁力学模型,推导出充填开采煤体区和充填区支承压力分布和顶板下沉量推导公式,并进行了理论计算。将此模型应用到地表下沉预测计算中,并对地表下沉系数取值进行研究,构建了胶结充填质量控制体系框架,在小屯矿进行了工业性试验,技术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了小屯矿进行胶结充填开采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本文对以下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1)通过实验室相似模拟试验,对垮落法开采及不同充填率条件下充填开采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分析可知:①与垮落法开采相比,充填采煤上覆岩层整体性结构没有破坏,当充填率为80%时,胶结充填开采上覆岩层发生整体弯曲下沉,仅出现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两带发育分布在基本顶附近,且范围较小,岩层竖直方向上无贯穿性裂隙:当充填率为90%时,只出现弯曲下沉带。即采空区充填率对充填采煤上覆岩层的稳定性有显着的影响,随着充填率的提高,上覆岩层的变形破坏从产生离层、裂隙逐步变为整体的弯曲下沉,上覆岩层下沉速度及下沉量也呈现大幅度减小的趋势。②充填率越高,顶板的欠接顶量小,下沉空间少,顶板的完整性越好,充填体和顶板的承载能力越高,故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峰值越小,应力增高区面积减少,后方充填体支承压力越高。③与垮落法开采相比,充填开采工作面周期来压的步距较大,周期较长,周期来压现象不明显;充填率越高,周期来压的步距越大,周期越长,周期来压强度越小,周期性越不明显;当充填率达到90%时,工作面无周期来压现象。④对于胶结充填开采,充填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填材料作为地质填充物,及时对采空区进行了充填,胶结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充填体阻止围岩变形,提高了围岩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增强了顶板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形成了以煤体、充填体、围岩共同作用的支撑体系,阻止覆岩的进一步变形;此支撑体系改变了整个采场的应力状态,使采场由双向受力状态变成三向受力状态,共同阻止上覆岩层的下沉。由于上覆岩层运动空间有限,整个采场矿压显现明显减弱。(2)在分析胶结充填采场覆岩移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填开采上覆岩层渐进“S”型梁理论,建立渐进“S”型梁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对顶板移动变形进行分析。①对胶结充填采场覆岩移动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渐进“S”型梁力学模型,并对其形成条件即完全连续条件和有效连续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②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将基本顶岩梁视为半无限长梁,不考虑控顶距和支架的情况下,建立充填开采渐进“S”型梁力学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建立了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力学方程,推导出充填开采煤体区和充填区支承压力表达式,分析了煤体区和充填区支承压力分布情况: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体一侧垂直应力逐渐减小,趋于原岩应力;作用在充填体上的垂直应力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大,也逐渐趋于原岩应力。顶板的反力在x=0处不连续,发生突变。在x=0处,煤体压力最大,充填体上压力最小。③以小屯矿胶结充填开采为工程背景,确定了上覆岩层力学参数条件下,对支承压力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随采深的增加,开采压力变大;顶板与充填体接触时下沉量和充填体弹性模量对压力影响较明显;如果充填效果不好,即充填率小于85%或充填体弹性模量小于0.3GPa时,则充填对于减小开采地压的作用不大。(3)以小屯矿地质条件为基础,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充实率、不同充填体弹性模量条件下充填开采覆岩变形移动规律及地表沉陷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对工作面前后方压力随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可得:①采空区的充填率对胶结充填开采工作面前方的超前支承压力有一定的影响,当充填率为95%时,超前支承压力峰值最低,随着充填率的减小,超前支承压力峰值逐渐升高。充填率在80%~95%之间时,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随充填率的减小而略有增大。②开切眼处的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工作面煤壁附近的支承压力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与工作面煤壁附近相比,开切眼处的支承压力峰值较高,比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高20%,且随着充填率的减小而增大;开切眼处的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也比工作面前方影响范围广,支承压力值在较远处趋近于原岩应力。③采空区充填体垂直应力随着充填体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升高,并且应力增加范围也因充填体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变大。④胶结充填开采地表下沉量和倾斜变形量随着充填率和充填体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减小,充填体弹性模量0.5GPa、充填率到达85%及以上或充填率90%、充填体弹性模量达0.3GPa以上,地表倾斜变形值在地表建筑物I级损坏等级允许变形范围内。⑤随着充填率的增大,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和充填体支承压力峰值减小。胶结充填开采时,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峰值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增加先升高,然后在较小范围内波动,呈现出的周期性不明显,且充填率越大,周期性表象越弱。(4)对引起地表沉陷的因素进行分析,利用推导出的顶板挠曲下沉方程对顶板下沉量进行计算,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地表下沉系数的取值,最后对地表下沉进行预计。①利用推导出的顶板挠曲下沉方程,对顶板岩梁下沉的各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最终下沉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煤层埋深和顶板与充填体接触时的下沉量,充填体弹性模量和煤体弹性模量也对下沉量起到一定的作用。②依据积分概率法建立地表沉陷预计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对地表下沉系数取值进行了研究:分析充填开采地表下沉系数和充填开采等价采高的关系,下沉系数与等价采高呈正相关关系,确定了新阳煤矿胶结充填开采地表下沉系数与等价采高的函数关系式为q=0.009e3.622Mc,并进行了预计与验证,此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煤矿胶结充填生产中。(5)以新阳矿胶结充填开采现场实践为依托,在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系统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胶结充填质量的影响因素,总结了胶结充填质量的主要措施,构建了胶结充填质量控制体系框架,并对框架体系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6)根据理论研究成果,在小屯矿进行胶结充填开采工业性试验,对小屯矿充填开采的地质条件、充填工艺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小屯煤矿充填工作面充填体受力、支架阻力和充填开采后顶底板移近量、地表沉陷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充填开采无明显周期来压现象,支承压力明显降低,仅为垮落开采法的65%。地表沉陷控制效果较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针对工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二、A New Mode of Coal Mining Under Buildings with Paste-Like Backfill Technolog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New Mode of Coal Mining Under Buildings with Paste-Like Backfill Technology(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系统分类与开发利用模式匹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煤塌陷地分类方向
        1.2.2 采煤塌陷地开发利用方向
        1.2.3 物元模型在采煤塌陷地适宜性评价应用现状
        1.2.4 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塌陷区及其数据获取
        2.2.1 各塌陷区的基本条件
        2.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处理方法
        2.3.2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3.3 层次分析法
        2.3.4 适宜性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塌陷地系统分类及其分析
        3.1.1 分类指标的选取及级别确定结果
        3.1.2 分类指标选取及级别确定结果分析
        3.1.3 分类依据的确定及标准的划分
    3.2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分析
        3.2.1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形式
        3.2.2 耕地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2.3 林草地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2.4 建设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2.5 水域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2.6 其他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3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其类型的匹配关系
        3.3.1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其类型的匹配结果
        3.3.2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塌陷地系统分类匹配结果分析
    3.4 实践应用结果与分析
        3.4.1 研究区塌陷地类型与开发利模式匹配结果
        3.4.2 宜耕塌陷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3 评价经典域及节域的确定
        3.4.4 可拓物元模型评价结果与分析
        3.4.5 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2)芦二井汝溪河下煤层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芦二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
    2.1 井田位置及范围
    2.2 开采历史及现状
    2.3 井田地质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特征
        2.5.1 地表水系
        2.5.2 新生界松散层结构特征和含隔水性
        2.5.3 基岩含水层性质
        2.5.4 断层导水性
        2.5.5 矿井涌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2.6 开采技术有利条件
    2.7 小结
第三章 主采煤层上覆煤岩柱质量与含隔水性能评价
    3.1 岩体力学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岩石浸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岩石矿物的微观分析
    3.4 防水煤岩柱质量的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4.1 覆岩变形破坏的机理
        4.1.1 开采厚度与开采空间的影响
        4.1.2 煤层开采方法和顶板管控的影响
        4.1.3 开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4.1.4 煤层的地质构造以及煤储状态影响
        4.1.5 开采速率对覆岩变形破坏影响
    4.2 覆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4.2.1 模型的材料参数
        4.2.2 建立模型初始条件的确定
        4.2.3 模型的破坏准则
    4.3 数值模型出图分析
        4.3.1 模型初始状态分析
        4.3.2 煤层开采后垂直应力分析
        4.3.3 采动后模型剪应力分析
        4.3.4 采后模型的位移分析
        4.3.5 采动后采厚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汝溪河下煤层开采安全可靠性评价
    5.1 河下安全开采方案的比选
    5.2 井下掘进巷道所造成松动圈对汝溪河的影响分析
    5.3 汝溪河的保护等级和煤柱留设类型的选择
    5.4 汝溪河下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和防护煤柱留设
        5.4.1 通过“三下”采煤相关规范估测
        5.4.2 按计算机数值计算结果预计
        5.4.3 按类似矿井实测结果预计
    5.5 汝溪河下开采上限的确定与剩余煤岩柱高度
        5.5.1 现有勘探资料分析
        5.5.2 汝溪河下开采上限的确定与河下开采剩余煤岩柱高度
    5.6 汝溪河下开采安全可靠性评价
第六章 防止突水溃砂事故发生的调控技术措施
    6.1 优化开采顺序和工作面布置,实行上行式开采
    6.2 开采技术措施
        6.2.1 防止煤层覆岩均衡破坏高度上扩
        6.2.2 严防覆岩发生非均衡破坏
    6.3 疏排及探防水安全措施
    6.4 水情监测和其它安全措施
    6.5 河堤加固处理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建议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黄河泥沙基煤矿采空区充填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黄河泥沙综合利用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黄河泥沙资源在农业方面的利用
        1.2.2 黄河泥沙资源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利用
        1.2.3 黄河泥沙资源在能源开发方面的利用
        1.2.4 黄河泥沙资源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利用
        1.2.5 黄河泥沙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
    1.3 充填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常用的充填材料
        1.3.2 黄河泥沙基充填材料的应用现状
    1.4 黄河泥沙基充填材料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1 存在问题
        1.4.2 发展趋势
    1.5 本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黄河泥沙
        2.1.2 水泥
        2.1.3 粉煤灰
        2.1.4 试验用水
        2.1.5 减水剂、激发剂
    2.2 充填材料制备及试验研究方法
        2.2.1 充填材料制备工艺
        2.2.2 试验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黄河泥沙基充填材料基准配合比试验研究
    3.1 充填材料最佳水胶比优选
    3.2 充填材料最佳粉煤灰与胶凝材料掺量比优选
    3.3 充填材料最佳黄河泥沙与胶凝材料掺量比优选
    3.4 正交试验及分析
        3.4.1 正交试验
        3.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碱性激发剂对黄河泥沙充填材料的影响试验研究
    4.1 Ca(OH)_2激发剂对充填材料的影响研究
    4.2 NaOH激发剂对充填材料的影响研究
    4.3 水玻璃激发剂对充填材料的影响研究
    4.4 复掺Na OH、Ca(OH)_2 激发剂对充填材料的影响研究
    4.5 复掺水玻璃、NaOH激发剂对充填材料的影响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4)风积砂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与地表沉陷机理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膏体充填开采技术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风积砂膏体材料工程力学性能研究
    2.1 充填膏体流动性研究
    2.2 充填膏体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充填开采顶板移动变形机理研究
    3.1 充填开采覆岩破坏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
    3.2 最大充填步距的理论推导
    3.3 最小充填步距的理论推导
    3.4 充填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5 组合顶板载荷分析
    3.6 控顶区顶板稳定性分析
    3.7 榆阳2307 工作面工程实例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充填开采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4.1 覆岩破坏的相似模拟分析研究
    4.2 充填开采与垮落法管理顶板覆岩破坏数值分析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壁充填开采地表沉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5.1 充填开采控制顶板位移物理参数因素分析
    5.2 充填步距对顶板位移的影响
    5.3 不同充填率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5.4 地表建构筑物与顶板位移协同变形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积砂长壁膏体充填开采控制地表实例分析
    6.1 榆阳煤矿基本情况介绍
    6.2 充填工作面的布置及充填工艺概述
    6.3 地面建(构)筑物情况
    6.4 地表移动变形实测及分析
    6.5 充填开采沉陷计算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中安生态智能矿山充填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项目概况
    2.2 建设单位情况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2.4 需求量及未来市场预测
    2.5 本章小结
3 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3.1 固体充填采煤技术
    3.2 长壁逐巷胶结充填采煤技术
    3.3 建筑垃圾预处理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项目的财务分析
    4.1 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
    4.2 资金筹措
    4.3 融资方案
    4.4 项目财务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项目的风险分析
    5.1 风险因素
    5.2 风险规避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采动中村庄就地重建时机及抗变形结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地表沉陷过程及就地重建研究
    2.1 动态过程分析
    2.2 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确定
    2.3 空间释放机理分析
    2.4 村庄重建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房屋抗变形指标及措施分析
    3.1 房屋抗变形指标确定
    3.2 房屋抗变形结构措施介绍
    3.3 本章小结
4 动态过程中房屋重建确定方法
    4.1 房屋重建时机选择的总体思路
    4.2 重建区域划分和时机选择的计算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抗变形结构措施选择
    5.1 有限元分析理论
    5.2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5.3 抗变形建筑物在不同变形等级下的有限元分析
    5.4 不同抗变形结构措施所能抵御抗变形等级
6 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6.1 工程概况
    6.2 井下开采情况
    6.3 井下释放空间计算与房屋重建时机选取
    6.4 稳沉后村庄重建时机及区域划分选择
    6.5 开采过程中村庄重建区域划分
    6.6 重建区域划分方案对比分析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巷式充填开采煤柱失稳机制及冲击矿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煤岩的冲击倾向性及其加载速率效应
    2.1 煤岩基本力学性能
    2.2 煤岩的冲击倾向性
    2.3 加载速率对煤岩冲击倾向性影响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巷式充填开采煤柱稳定性研究
    3.1 巷式充填开采煤柱板裂破坏机制
    3.2 煤柱失稳的能量机制
    3.3 基于折迭突变模型的煤柱动力失稳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巷式充填开采煤柱与充填体耦合承载机理
    4.1 巷式充填开采对上覆岩层运动的控制作用
    4.2 巷式充填开采承载体系力学模型
    4.3 巷式充填开采煤柱变形的粘弹性分析
    4.4 工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巷式充填开采煤柱冲击矿压危险性的数值模拟
    5.1 数值分析软件FLAC3D概述
    5.2 充填巷道的合理掘进时间
    5.3 冲击矿压危险性的能量密度判据
    5.4 巷道掘进次序对煤柱稳定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实例分析
    6.1 采矿地质条件
    6.2 冲击矿压事故概况
    6.3 冲击矿压事故的数值分析
    6.4 冲击矿压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水体下采煤对地表河流影响及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导水裂缝带计算
2 防水煤岩柱高度计算
3 影响保护措施
    3.1 防水煤岩柱布设
    3.2 地面沉陷保护措施
4 结语

(9)基于产能保障和沉陷控制的村庄压煤采搬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1.2.2 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方法
        1.2.3 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控制技术
    1.3 村庄搬迁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煤炭产能与村庄压煤采搬技术途径
    2.1 矿井产能的内涵
    2.2 三下开采技术及其适应性
        2.2.1 保障产能的条带开采技术
        2.2.2 保障产能的充填开采技术
        2.2.3 保障产能的协调开采技术
        2.2.4“采-充-留”协调开采技术
    2.3 村庄搬迁途径及实施方法
    2.4 村庄搬迁开采中存在的问题
    2.5 村庄搬迁原则
    2.6 本章小结
3 三下开采战略研究的内涵及其意义
    3.1 三下开采战略思想和原则
    3.2 工作路线与战略措施
    3.3 开滦矿区综合开采方法与途径选择
    3.4 开滦矿区建下采搬规划的原则及目标
        3.4.1 开滦矿区三下压煤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3.4.2 三下开采方法选择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多目标三下采搬途径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4.2 方案的初选与定性分析
    4.3 确定指标权重
    4.4 最优方案确定
    4.5 村庄下压煤采搬设计优选模型应用
        4.5.1 建筑物压煤区域概况
        4.5.2 采搬途径分析及方案优选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产能保障的采搬决策模型
    5.1 煤炭资源的传统开采方法与环境治理模式
    5.2 基于产能的采搬决策模型的建立
        5.2.1 传统的煤炭开采经济评价方法
        5.2.2 建下采搬决策模型
        5.2.3 采搬决策模型选择步骤
    5.3 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应用实例分析
    6.1 一矿三下开采规划
        6.1.1 一矿井田概况
        6.1.2 一矿三下压煤现状
        6.1.3 一矿当前生产面临问题及解决途径
        6.1.4 一矿 2013~2022年采搬规划
    6.2 一矿七采区建下压煤采搬决策
        6.2.1 七采区建下压煤概况
        6.2.2 七采区目前生产面临问题
        6.2.3 七采区地表建(构)筑物压煤量计算
        6.2.4 七采区建下压煤资源开采采搬决策分析
        6.2.5 协调式矸石充填条带试采方案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煤矿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充填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覆岩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地表沉陷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相似模拟
    2.1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2.1.1 相似条件与相似指标的选择
        2.1.2 模拟煤岩层力学参数
        2.1.3 模型铺设与测点布置
        2.1.4 试验方案
        2.1.5 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胶结充填开采岩层移动特征
        2.2.1 垮落法开采时岩层移动特征
        2.2.2 充填率为80%时岩层移动特征
        2.2.3 充填率为90%时岩层移动特征
    2.3 胶结充填开采岩体内部应力变化规律
        2.3.1 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2.3.2 开切眼和停采线覆岩应力动态变化特征
        2.3.3 工作面前后方压力随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
        2.3.4 充填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3.1 胶结充填采场覆岩移动特征分析
        3.1.1 传统垮落法采场覆岩移动特征
        3.1.2 胶结充填采场覆岩移动特征
        3.1.3 胶结充填渐进“S”型梁的提出
    3.2 渐进“S”型梁的形成条件
        3.2.1 完全连续条件
        3.2.2 有效连续条件
    3.3 渐进“S”型梁模型理论分析
        3.3.1 弹性地基梁理论
        3.3.2 渐进“S”型梁的理论解
        3.3.3 充填开采地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胶结充填开采矿压显现数值模拟
    4.1 FLAC3D程序简介
        4.1.1 FLAC3D程序运行原理
        4.1.2 FLAC3D的特点
    4.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3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4.4 不同充填率条件下采场矿压显现规律
        4.4.1 不同充填率条件下采场覆岩应力分布特征
        4.4.2 不同充填率条件下地表下沉
    4.5 不同充填体弹性模量条件下采场矿压显现规律
        4.5.1 不同充填体弹性模量条件下采场覆岩应力分布特征
        4.5.2 不同充填体弹性模量条件下地表下沉
    4.6 工作面前后方压力随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
    4.7 本章小结
5 胶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影响分析与预计
    5.1 胶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影响因素分析
        5.1.1 充填前顶底板移近量
        5.1.2 充填不接顶量
        5.1.3 充填体的力学性能
    5.2 顶板岩层下沉的计算与分析
        5.2.1 顶板岩层下沉计算
        5.2.2 不同影响因素下顶板岩层下沉分析
    5.3 开采沉陷预计的理论基础
        5.3.1 积分概率法相关知识
        5.3.2 积分概率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5.4 充填开采地表沉陷预计模型
    5.5 地表沉陷下沉系数取值研究
        5.5.1 地表沉陷下沉系数取值概述
        5.5.2 数值模型建立
        5.5.3 地表下沉系数与等效采高关系研究
        5.5.4 地表下沉系数回归方程
    5.6 新阳矿地表沉陷预计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煤矿胶结充填质量控制
    6.1 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系统
        6.1.1 充填材料控制系统
        6.1.2 管道输送系统
        6.1.3 工作面充填开采系统
    6.2 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质量影响因素
        6.2.1 充填材料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质量的影响
        6.2.2 充填工艺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质量的影响
    6.3 控制煤矿高胶结充填质量的主要措施
        6.3.1 充填材料质量控制
        6.3.2 充填料浆制备中的质量控制
        6.3.3 仪表监测的重要作用
    6.4 煤矿胶结充填质量控制体系框架
    6.5 煤矿胶结充填质量管理控制的关键技术
        6.5.1 充填质量设计
        6.5.2 充填质量控制
        6.5.3 充填质量监测系统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工程应用
    7.1 采矿地质条件
        7.1.1 区域概况
        7.1.2 工作面情况
        7.1.3 顶底板条件
    7.2 充填系统组成
    7.3 膏体充填综采工艺
    7.4 现场实测与分析
        7.4.1 充填体受力观测结果分析
        7.4.2 支架阻力实测分析
        7.4.3 顶底板移近量实测分析
        7.4.4 地表沉陷实测分析
    7.5 效益分析
    7.6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四、A New Mode of Coal Mining Under Buildings with Paste-Like Backfill Technology(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系统分类与开发利用模式匹配[D]. 马艳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6)
  • [2]芦二井汝溪河下煤层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D]. 宫仁国.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3]黄河泥沙基煤矿采空区充填材料试验研究[D]. 于泽.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风积砂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与地表沉陷机理研究及应用[D]. 贾林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5]中安生态智能矿山充填项目可行性研究[D]. 张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6]采动中村庄就地重建时机及抗变形结构措施研究[D]. 李旺.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7]巷式充填开采煤柱失稳机制及冲击矿压机理研究[D]. 曹正正.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8]水体下采煤对地表河流影响及保护措施[J]. 崔振华. 地下水, 2016(04)
  • [9]基于产能保障和沉陷控制的村庄压煤采搬规划研究[D]. 刘义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 [10]煤矿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 杨鹏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标签:;  ;  ;  

膏状回填技术的建筑物下采煤新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