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冷试验温度曲线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伏玮,马韩韩,孔令瑞,沈志鹏,於孝春,贺小华,周昌玉[1](2021)在《氢对不同回火脆态下2.25Cr-1Mo-0.25V钢母材及焊缝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夏比冲击试验,获得不同脆化态、脱脆态和充氢态2.25Cr-1Mo-0.25V钢母材及焊缝的韧脆转变温度,定量评价材料的回火脆和氢脆倾向。由不同脆化态的韧脆转变温度发现:2.25Cr-1Mo-0.25V钢母材抗回火脆性能明显优于焊缝。充氢前后韧脆转变温度结果表明:回火脆化后的母材及焊缝的韧脆转变温度下降显着,同时脆化出现趋于饱和现象。根据充氢前后材料微观断口,对回火脆与氢脆协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发现回火脆化后,氢吸附于基体内析出的碳化物以及氢与杂质元素在晶界处的偏聚是材料脆化的主要原因。
董鑫[2](2021)在《镁添加对不同磷含量的2.25Cr1Mo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影响》文中指出2.25Cr1Mo钢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和石油化工行业,目前已被选为我国第四代先进快中子反应堆(CFR600)的蒸发器主体结构材料。通常要求其在450-600°C温度范围和高应力作用下运行周期达40年。在此温度下长期服役,钢中P等微量杂质元素不断偏聚于晶界引起的第二类回火脆性是其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基于杂质元素P晶界偏聚机制,本课题将钢液Mg处理引入到2.25Cr1Mo钢中,利用Mg晶界偏聚、细化碳化物等方面的潜在优势,以期改善第二类回火脆性。本课题在设计不同P含量水平2.25Cr1Mo钢条件下,系统分析Mg处理对钢在长期时效过程冲击韧性的演变和步冷处理脆化规律,并结合P、Mg、S等晶界偏聚行为及晶界碳化物特征,揭示Mg与P之间的交互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Mg处理对不同P含量的2.25Cr1Mo钢在580℃长期时直至5000 h后冲击韧性与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的时效冲击韧性与钢中P含量有密切关系。随着P含量由0.002%增至0.05%,时效冲击韧性大幅降低,这与P偏聚而强烈弱化晶界强度有关。Mg添加是否能改善钢的长期时效冲击韧性与钢中P含量有关。当P含量为0.056%时,添加0.006%Mg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2.25Cr1Mo钢的冲击韧性;而P含量为0.002%时,Mg的添加反而降低了其冲击韧性。分析证明,高P条件下(0.056%),Mg添加改善2.25Cr1Mo钢的长期时效冲击韧性与Mg晶界偏聚、Mg促进铁素体形成及Mg细化晶界析出相有关。Mg处理钢在长期时效后晶界会存在明显的Mg偏聚现象,且它的偏聚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的晶界偏聚含量,进而降低P偏聚带来的严重危害。(2)研究了Mg处理对不同P含量的2.25Cr1Mo钢在步冷试验后的回火脆化倾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P含量由0002%增至0.05%时,步冷后P晶界偏聚浓度由0.87 at.%增至2.35 at.%,钢的回火脆化敏感性系数由-51.4℃升高到174℃,大幅增加了钢的回火脆性。当P含量为0.056%时,0.006%Mg处理的钢的回火脆化敏感性系数降至147.3℃,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钢的回火脆性倾向。而P含量为0.002%时,0.005%Mg处理钢的回火脆化敏感性系数较未处理前增加至15.3℃,材料的脆化倾向增加。俄歇电子能谱(AES)结果表明,在高P条件下(0.056%)添加Mg后,Mg、P、S会共同偏聚晶界,三者的共偏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S的偏聚含量,降低钢的回火脆性倾向。在低P(0.002%)加Mg后,晶界P偏聚量较低,Mg的晶界偏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S的晶界偏聚浓度,增加钢的回火脆性倾向。
肖旭,董杰,刘长军,章小浒,柳曾典,陈学东[3](2021)在《2■Cr-1Mo钢加氢反应器长期使用后的脆化预测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回火脆化是加氢反应器2■Cr-1Mo钢长期服役后的主要损伤之一,准确地预测在役材料的回火脆化程度,对加氢反应器长期使用后的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并评价了国外对2■Cr-1Mo钢长期服役后脆化程度的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由J系数预测长期脆化后的韧脆转变温度(FATT),以及在FATT预测基础上建立对材料断裂韧性的估算方法。
孙永辉,刘凯,商学欣,王汉奎[4](2020)在《一种系列冲击试验数据拟合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由于GB/T 229—2007中要求的系列冲击试验数据较少,系列冲击试验结果会出现拟合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提出一种考虑权重的系列冲击试验数据拟合方法。该方法以Logistics函数为基本函数,利用冲击试验数据分布特点,对韧脆转变区和上、下平台区采用不同的权重比进行拟合。采用该方法对2.25Cr1Mo0.25V钢锻件的系列冲击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拟合效果,特别是对于材料的上、下平台区的拟合结果要优于不带权重的,采用该方法获得的拟合参数符合实际物理意义。
马韩韩,伏玮,沈志鹏,孔令瑞,於孝春,贺小华,周昌玉[5](2020)在《基于步冷试验的2.25Cr-1Mo-0.25V钢母材及焊缝回火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原始态、步冷态、脱脆态和脱脆步冷态2. 25Cr-1Mo-0. 25V钢母材及焊缝冲击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母材和焊缝在不同状态下的韧脆转变温度v Tr54. 2和FATT以及脆化度Δv Tr54. 2和ΔFATT。试验结果表明,步冷试验之后,母材发生较低程度脆化或脱脆现象,但是脆化度或脱脆度较低,表明母材具有良好的抗回火脆化性能;经脱脆试验后,母材和焊缝都发生较高程度的脱脆,表明材料的脆化主要是由于回火脆化引起的,脱脆试验使得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降低;脱脆步冷试验后,焊缝发生较高程度的脆化,焊缝对脱脆步冷试验的敏感性较高,脱脆步冷试验有效促进了焊缝的脆化。在相同脆化条件下,母材的脆化敏感性低于焊缝,焊缝更易发生脆化。
王庆江[6](2015)在《2.25Cr1Mo钢焊条熔敷金属冲击韧性及步冷脆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加氢反应器是炼油和煤化工等行业中的关键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加氢反应器的制造技术已日趋成熟,主壳体用的2.25Cr1Mo钢板材和锻件早已实现国产化,但配套焊接材料还主要依赖进口。国产2.25Cr1Mo钢焊接材料的低温冲击韧性不足、步冷脆化倾向较大,难以满足加氢反应器的制造要求。本文对焊芯和药皮粉料进行优化设计,重点研究了微量磷含量对焊条熔敷金属冲击韧性和步冷脆化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研制冲击韧性高、步冷脆性倾向小的R407C焊条,满足加氢反应器制造的技术要求。针对研发的R407C焊条研究了回火参数及焊接热输入对熔敷金属冲击韧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推荐的焊接工艺参数范围。经过大量试验后固化焊条药皮渣系,通过控制焊芯中磷元素的含量,得到不同磷含量的熔敷金属。试验结果表明,熔敷金属中磷含量对低温冲击韧性有重要影响,在-30℃-60℃范围,随着磷含量增加,熔敷金属的冲击功显着降低,在0℃以上及-80℃以下,磷对冲击功的影响降低;随着磷含量的增加,脆性转变温度在逐渐增加,熔敷金属-30℃冲击断口形貌从韧窝+准解理型断裂向解理+准解理型断裂转变。对磷含量为0.0038%熔敷金属进行不同回火参数和热输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回火参数在19.8420.71时熔敷金属的冲击韧性稳定并且较高,当回火参数在20.97以上,强度及低温冲击吸收功明显降低并且稳定性也降低,因此R407C焊条较佳回火参数为19.8420.71;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加,熔敷金属强度和韧性降低,热输入小于等于18.68k J/cm时,熔敷金属显微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细小呈针状分布,其强度和韧性均达到最佳,当热输入增大到24k J/cm时,熔敷金属中大的块状铁素体含量较多,其强度和韧性均变差。不同磷含量熔敷金属步冷脆化试验结果表明,熔敷金属的低温冲击韧性降低,产生脆化,不同磷含量熔敷金属的回火脆化量不同。随着磷含量的增加,脆化量在增加,冲击断口形貌发生改变,沿晶断口形貌从无到有,并且其比例逐渐增加。采用俄歇电子能谱对断口杂质元素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熔敷金属中磷含量越高,晶界上磷元素的偏聚量越多,与冲击断口形貌分析结论一致。R407C焊条步冷后产生回火脆性的主要原因是杂质元素磷在晶界上偏聚造成的。
肖鹏,魏丽晶[7](2015)在《基于LabView的步冷试验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以Lab View软件为基础,以Boltzmann函数作为数据拟合的数学模型,设计出的步冷试验数据处理程序界面紧凑,操作简单直观,生成的曲线美观,评定结果准确,检测报告规范,提高了步冷试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于占威[8](2014)在《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是加氢反应器装置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序,步冷试验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和一些高等院校实验室步冷试验装置落后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加氢反应器材料步冷试验控制系统,实时有效的控制,提高了步冷试验自动化控制以及试验材料工艺品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加氢反应器材料步冷试验控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逐步介绍了步冷试验温度控制的方法,然后根据加氢反应器材料步冷试验工艺要求,设计了加氢反应器材料步冷试验的控制系统。系统采用两台日本理化的温度控制器RKC-CB100作为现场控制仪表,采用PC机作为上位机,上位机通过RS-485与现场控制仪表的连接,分布控制各个模块。上位机软件采用C++Builder6.0进行软件开发,实现步冷试验数据的采集、显示、保存及系统报警等功能,系统软件开发简单,易于操作。接着,介绍传统控制系统PID算法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加热元件(硅碳棒)提出了本系统控制算法实现以及PID参数的设置。最后,对加氢反应器材料步冷试验数据的处理采用计算机软件的方式,通过曲线拟合快速、准确的绘制出转变温度曲线。
于占威,孙杰[9](2013)在《基于PC的加氢反应器材料步冷试验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传统加氢反应器材料步冷试验控制系统控制精度、控制能力等较低的现状,设计一种采用PC机、智能仪表、固态继电器及相关控制电路搭建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系统以C++Builder6.0软件为开发平台编写控制程序,系统上层由PC机控制,下层由智能仪表控制,实现了对温度的采集及温度曲线控制,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直观的显示,提高了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能。
李梦贤,孔凡富,陈乃珍,张立东,李新宇[10](2011)在《加氢反应器焊缝步冷试验数据优化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加氢反应器是炼化装置中的核心设备之一,现均为热壁加氢反应器,其工作环境特殊,因而多采用2.25Cr-1Mo,2.25Cr-1Mo-0.25V,3Cr-1Mo等材质。由于Cr-Mo钢在回火时会产生脆化现象,制造时对回火脆化倾向性评定试验要求较高。而焊缝试验数据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离散度难以控制。文中通过使用Boltzmann函数作为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机编程拟合加氢反应器焊缝回火脆性曲线,探讨焊缝步冷试验数据的优化方法。通过优化处理步冷试验数据,使得到的回火脆性曲线更为科学。
二、步冷试验温度曲线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步冷试验温度曲线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氢对不同回火脆态下2.25Cr-1Mo-0.25V钢母材及焊缝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回火脆及脱脆试验 |
1.2.2 充氢试验 |
1.2.3 冲击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材料脆化倾向分析 |
2.2 氢对母材及焊缝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 |
2.3 冲击断口分析 |
2.4 回火脆与氢脆协同脆化机制分析 |
3 结论 |
(2)镁添加对不同磷含量的2.25Cr1Mo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2.25Cr1Mo钢简介 |
1.2 第二类回火脆性简介 |
1.2.1 第二类回火脆性概念及特点 |
1.2.2 第二类回火脆性影响因素 |
1.2.3 减轻或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方法 |
1.2.4 第二类回火脆性产生机制 |
1.3 晶界偏聚理论 |
1.3.1 平衡晶界偏聚理论 |
1.3.2 非平衡偏聚理论 |
1.4 元素对钢第二类回火脆性影响的研究动态 |
1.4.1 P元素 |
1.4.2 Mo元素 |
1.4.3 Ce元素 |
1.4.4 B元素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
2.2 实验方案设计 |
2.2.1 长期时效试验 |
2.2.2 步冷试验 |
2.3 实验方法 |
2.3.1 冲击试验 |
2.3.2 金相组织分析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2.3.5 硬度测量 |
2.3.6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
第3章 Mg添加对2.25Cr1Mo钢长期时效冲击韧性的影响 |
3.1 时效过程的冲击韧性演变 |
3.1.1 P元素的影响 |
3.1.2 Mg元素的影响 |
3.2 冲击断口分析 |
3.3 组织性能分析 |
3.3.1 金相组织分析 |
3.3.2 显微硬度分析 |
3.4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
3.5 晶粒尺寸分析 |
3.6 晶界碳化物分析 |
第4章 Mg添加对2.25Cr1Mo钢步冷脆化规律研究 |
4.1 步冷实验后的韧脆转变温度分析 |
4.2 步冷试验的冲击断口分析 |
4.3 步冷试验的显微组织分析 |
4.3.1 金相组织 |
4.3.2 扫描电镜组织 |
4.4 步冷试验的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
4.5 Mg添加对不同P含量水平2.25Cr1Mo钢脆性倾向影响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2■Cr-1Mo钢加氢反应器长期使用后的脆化预测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长期回火脆化试验与评价指标 |
2 长期脆化后FATT的预测 |
2.1 由J系数预测FATT |
2.2 由其他化学参量预测FATT |
2.3 由步冷脆化量预测FATT |
3 长期服役后断裂韧性的预测 |
3.1 经验公式法 |
3.2 实测数据统计法 |
4 讨论和总结 |
(4)一种系列冲击试验数据拟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拟合过程 |
1.1 拟合函数 |
1.2 拟合过程 |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5)基于步冷试验的2.25Cr-1Mo-0.25V钢母材及焊缝回火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选择研究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2.25Cr-1Mo-0.25V钢母材和焊缝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 |
2.2 2.25Cr-1Mo-0.25V钢母材和焊缝冲击功分析 |
2.3 2.25Cr-1Mo-0.25V钢母材和焊缝纤维断面率分析 |
2.4 2.25Cr-1Mo-0.25V钢回火脆性的比较分析 |
2.5 回归方法比较分析 |
3 结论 |
(6)2.25Cr1Mo钢焊条熔敷金属冲击韧性及步冷脆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加氢反应器用Cr-MO钢及焊材的研究现状 |
1.2.1 2.25 Cr 1 MO钢研究现状 |
1.2.2 2.25 Cr 1 MO钢焊材研究现状 |
1.2.3 加氢反应器用焊材熔敷金属技术要求 |
1.3 Cr-MO钢的回火脆性研究 |
1.3.1 回火脆性的概念 |
1.3.2 回火脆化的评价 |
1.3.3 回火脆化影响因素 |
1.4 晶界偏聚理论的研究 |
1.4.1 平衡偏聚 |
1.4.2 非平衡偏聚 |
1.5 磷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1.5.1 磷在钢中的分布及对韧性影响 |
1.5.2 磷对强度的影响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方案、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案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熔敷金属力学性能试验 |
2.4.1 拉伸试验 |
2.4.2 冲击试验 |
2.4.3 步冷评定试验 |
2.4.4 硬度测量 |
2.5 显微组织分析及断口分析 |
2.5.1 金相组织分析 |
2.5.2 扫描电镜分析 |
2.6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
第3章 熔敷金属冲击韧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焊条研制及试验结果 |
3.2.1 焊条研制 |
3.2.2 试验结果 |
3.3 熔敷金属力学性能 |
3.3.1 拉伸性能 |
3.3.2 熔敷金属冲击性能 |
3.3.3 熔敷金属韧脆转变温度 |
3.3.4 熔敷金属硬度 |
3.4 焊缝金属微观组织分析 |
3.4.1 金相组织分析 |
3.4.2 显微组织扫描电镜分析 |
3.5 磷对熔敷金属低温韧性的影响 |
3.5.1 磷对熔敷金属冲击功的影响 |
3.5.2 磷对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 |
3.6 熔敷金属冲击口分析 |
3.6.1 室温冲击断口 |
3.6.2 低温冲击断口 |
3.6.3 熔敷金属断口夹杂物分析 |
3.7 分析与讨论 |
3.8 焊后热处理及热输入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
3.8.1 热处理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
3.8.2 热输入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熔敷金属步冷脆化规律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样结果 |
4.3 显微组织分析 |
4.3.1 金相组织分析 |
4.3.2 扫面电镜显微组织分析 |
4.4 回火脆性分析 |
4.4.1 步冷态熔敷金属的冲击韧性 |
4.4.2 回火脆性评定 |
4.4.3 冲击断口分析 |
4.4.4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7)基于LabView的步冷试验数据处理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步冷试验的过程 |
2 程序设计 |
2.1 前面板设计 |
2.2 程序框图设计 |
(1) 读取试验数据子程序 |
(2) 数据分析计算子程序 |
(3) 报告生成子程序 |
3 数据处理准确性验证 |
4 结 语 |
(8)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2 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
2.2 步冷试验控制系统构成方案比较和选择 |
2.2.1 各种温度控制系统结构方案比较 |
2.2.2 温度控制系统方案选择 |
2.3 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控制软件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硬件分析与设计 |
3.1 电阻炉的结构研究与设计 |
3.1.1 炉膛尺寸的设计 |
3.1.2 炉架和炉壳 |
3.1.3 炉衬 |
3.1.4 电阻炉功率的确定 |
3.1.5 加热元件的选择 |
3.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3.3 智能温度仪表 |
3.4 加热控制方式 |
3.5 控制周期 |
3.6 本章小结 |
4 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 |
4.2 通信网络系统 |
4.2.1 串口通信 |
4.2.2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 |
4.2.3 RS-232 与 RS-485 接口转换 |
4.3 上位机与智能仪表的通讯 |
4.4 RKC-CB100 通信协议的分析 |
4.5 Windows 环境下 C++Builder 中实现串行通信的方法 |
4.6 人机界面 |
4.6.1 登陆界面 |
4.6.2 主控画面 |
4.6.3 曲线系统 |
4.7 数据管理 |
4.8 本章小结 |
5 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
5.1 传统 PID 控制 |
5.2 数字 PID 控制 |
5.2.1 位置式 PID 控制算法 |
5.2.2 增量式 PID 控制算法 |
5.3 本系统的控制算法实现及 PID 参数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数据处理 |
6.1 数据曲线的绘制 |
6.2 试验数据曲线的不足 |
6.3 本章小结 |
7 系统的可靠性 |
7.1 硬件可靠性 |
7.2 软件可靠性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PC的加氢反应器材料步冷试验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1.1 系统原理及组成 |
1.2 系统各个部分的结构设计及选型 |
1.2.1 被控对象的设计 |
1.2.2 测量元件的选择 |
1.2.3 温度显示与调节仪表 |
1.2.4 执行机构的选择 |
1.3 温度控制及原理 |
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3 实用效果 |
4 结束语 |
四、步冷试验温度曲线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氢对不同回火脆态下2.25Cr-1Mo-0.25V钢母材及焊缝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J]. 伏玮,马韩韩,孔令瑞,沈志鹏,於孝春,贺小华,周昌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2]镁添加对不同磷含量的2.25Cr1Mo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影响[D]. 董鑫.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3]2■Cr-1Mo钢加氢反应器长期使用后的脆化预测技术进展[J]. 肖旭,董杰,刘长军,章小浒,柳曾典,陈学东. 压力容器, 2021(03)
- [4]一种系列冲击试验数据拟合方法[J]. 孙永辉,刘凯,商学欣,王汉奎.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20(12)
- [5]基于步冷试验的2.25Cr-1Mo-0.25V钢母材及焊缝回火脆化研究[J]. 马韩韩,伏玮,沈志鹏,孔令瑞,於孝春,贺小华,周昌玉. 压力容器, 2020(02)
- [6]2.25Cr1Mo钢焊条熔敷金属冲击韧性及步冷脆化规律研究[D]. 王庆江.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5(05)
- [7]基于LabView的步冷试验数据处理程序设计[J]. 肖鹏,魏丽晶. 一重技术, 2015(03)
- [8]加氢反应器材料的步冷试验控制系统的研究[D]. 于占威.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4(02)
- [9]基于PC的加氢反应器材料步冷试验控制系统[J]. 于占威,孙杰. 机械与电子, 2013(10)
- [10]加氢反应器焊缝步冷试验数据优化方法探讨[J]. 李梦贤,孔凡富,陈乃珍,张立东,李新宇. 焊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