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翅滨藜的育苗与造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锐[1](2021)在《滴灌条件下四翅滨藜水肥耦合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究四翅滨藜合理的水肥管理方法,本试验于2020年6月开始,采用盆栽试验,使用二元二次正交组合设计进行2因素3水平试验。3个灌水水平分别为142mm(W1)、217mm(W2)、292mm(W3);3个施肥水平:F1(N-P2O5-K2O=200-170-60kg/hm2),F2(N-P2O5-K2O=240-200-120 kg/hm2),F3(N-P2O5-K2O=280-230-180 kg/hm2)随机组合共计9个处理,通过对四翅滨藜生长情况的观测,土壤养分含量的测验,探讨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地上部分具有显着影响。在整个试验阶段,四翅滨藜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在8月份生长速率最快,显着高于其他月份。过量的灌水和施肥对株高、茎粗和叶片数都会产生抑制作用,在中水处理条件下,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值最大。合理的水肥可以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W2F2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W2F3次之,W2F3处理的单株生物量最大。因此,合理的水肥可以增加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加快四翅滨藜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2)叶片的光合特征日变化表现为,各处理均在12:00和16:00出现两个峰值,W2F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显着高于其他处理,W2F3处理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施肥量相同灌水量不同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大小排列顺序均表现为,中水>高水>低水。(3)在施肥量相同条件下,含盐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灌水量相同处理条件下,脱盐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 H值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通过对回归模型方程的分析发现,水和肥对四翅滨藜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水效应>肥效应,通过计算可知,当灌水量为223 mm、施肥量(N-P2O5-K2O)为278-231-139(kg/hm2)时四翅滨藜的产量达到最大为212 g/株。
敏正龙[2](2016)在《甘肃中部高海拔地区四翅滨藜引种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了选择适于甘肃省中部的临夏州地区所需要的防风固沙、盐碱地改良的优质灌木树种,2013年开展了四翅滨藜引种造林试验。在引种区测定四翅滨藜的物候期、生物量,并与当地乡土树种进行引种成活率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引种四翅滨藜造林苗木4月8日进入萌芽期,4月20—28日进入展叶期,5月18日进入开花始期,6月15日进入末花期,6月20日进入营养生长高峰期,10月中旬进入休眠期;引种造林的四翅滨藜当年苗木的根、枝、叶生物量分别为56.54g、251.90g、177.14g,单株的生物量最大达758.2g。研究表明:引种的四翅滨藜与乡土树种相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表现出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及较大的苗木生长量,适宜在甘肃省中部的临夏州地区推广应用。
齐统祥[3](2013)在《四翅滨藜嫩枝扦插快速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翅滨藜(Atyipiex canexcens(Pursh)Nutt.)是一种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贫瘠、速生丰产的准常绿饲料灌木,在我国新疆、青海、陕西等地有引种和栽植,是一种很好的生态治理先锋树种。但是由于在我国目前种子主要依赖进口,不但成本较高,而且实生繁殖种子的生活力较低,发芽率不稳定,使得实生繁殖苗木规格差异很大,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嫩枝扦插育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突破,被广泛应用于苗木的生产中,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采穗圃易老化、规模化扦插插条数量不足、高温期喷水过多致使生根率降低、移栽成活率低以及不同肥料配比对四翅滨藜扦插苗木质量的影响等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对比试验方法和正交回归试验建立肥料效应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四翅滨藜规模化扦插繁殖生产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对苗木扦插繁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改进,并探索出甘肃泾川地区提高苗木质量的最佳N、P、K配比,初步形成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范。为四翅滨藜优质苗木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形成以下结论:1.精细修剪是四翅滨藜采穗圃更新的关键技术,二次修剪比常规的一次修剪为能够大大提高可用插穗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2.扦插前3-7天采穗圃灌足水,能够提高插穗的质量,可提高扦插成活率2.6%;3.基质穴盘扦插育苗有利于插穗生根和生长;带基质移栽避免了苗木进入新基质环境的适应期,能够缩短移栽缓苗期8-10天,提高苗木的移栽成活率13.9%,提高了苗木的出圃率;4.在甘肃泾川当地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处全年的高温期,50%左右的遮阳能够提高插穗的生根率4.3%,缩短不定根生成的时间;5. N、P、K三种营养元素对四翅滨藜苗木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效应大小为P﹥N﹥K; N与P和N与K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的积累有较为明显的交互作用;6.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苗在N227.0-257.6kg/hm2,P180.78-216.56kg/hm2,K61.61-176.80kg/hm2时,根系生长健壮,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达到140g以上,可提高埋根造林的成活率和造林质量。7.应用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程,可大大提高苗木的培育质量。
李新志,周全良,谢应吉,刘英,耿峻,王玉峰[4](2013)在《四翅滨藜在宁夏的引种栽培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四翅滨藜在宁夏引种栽培情况的调查,以及近10年生产上的验证,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为今后四翅滨藜及其他同类树种的引种和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张景兰[5](2012)在《四翅滨藜的栽培管理和推广应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四翅滨藜形态特征、生物生态学习性和优良性状的分析研究,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四翅滨藜育苗、栽培、管理技术,对我国黄土高原及三北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旭珍[6](2012)在《辽西地区四翅滨藜的抗旱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辽西地区气候干旱,风沙较大,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严重影响辽西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进优良水土保持灌木树种,提高荒山植被盖度一直本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从宁夏引进四翅滨藜种子,通过室内种子催芽试验确定四翅滨藜种子在辽西地区的最适发芽温度,并总结出不同的赤霉素(GA3)处理浓度对四翅滨藜种子发芽的影响;在辽西地区分别进行四翅滨藜容器育苗和大田育苗,总结出适宜辽西地区的四翅滨藜育苗技术;采用盆栽自然干旱法,对四翅滨藜一年生苗进行抗旱试验,归纳总结出四翅滨藜在辽西地区的抗旱特性;选择不同的立地条件进行山坡造林,确定四翅滨藜在辽西地区的生长特性及其生长规律;采用方差分析等数学分析方法对试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催芽试验初步得出适宜四翅滨藜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在15℃和30℃下,适宜四翅滨藜种子萌发的赤霉素处理浓度为80mg/L,赤霉素浓度过高(150mg/L)时,对四翅滨藜种子的萌发无明显促进作用。本次发芽试验赤霉素浓度梯度设置不明显,试验结果有待进一步检验。对四翅滨藜种子来说,用赤霉素对四翅滨藜种子进行催芽处理时,其处理浓度不宜太高,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适宜浓度为80mg/L,在适温(25℃)条件下不建议采用赤霉素进行催芽。育苗试验得知四翅滨藜在辽西地区的适宜育苗时间为5月初,大田育苗时需要遮荫。四翅滨藜生长调查得出四翅滨藜在辽西地区的生长形态表现为:生长速度快,无明显主干,分枝较多,叶互生,条形,叶片颜色正面呈绿色,背面颜色稍浅,呈灰绿色,叶片表面有白色绒粒。四翅滨藜生长后期容易出现倒伏现象,直接影响了四翅滨藜叶片、根茎的生物量。抗旱性试验初步得知四翅滨藜一年生苗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在停止浇水的不同胁迫条件下,四翅滨藜叶片保水力仍较高,说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树木叶片保水力大小与叶片的结构也有关联。四翅滨藜的叶片细小,并且形状为条形,叶片角质层也较厚,而且还有被覆物,因此四翅滨藜叶片的保水力较强,这也是四翅滨藜的抗旱性较强的一种表现。造林试验初步了解四翅滨藜裸根苗在辽西地区的造林成活情况,调查可知四翅滨藜在辽西石质山地和土质荒坡上均可成活,成活率较高,但生长较弱。四翅滨藜作为辽西地区的水土保持新树种,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具体的推广范围,仍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和科学论证。
王金贵[7](2012)在《四翅滨藜特性及培育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说明四翅滨藜是一种优良的准常绿饲料灌木树种,在荒漠土地治理、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水土保持林营造、盐碱地改良、发展饲料林方面意义重大。该文就其特征、特性作简要介绍,重点总结播种育苗,嫩枝和硬枝扦插育苗及栽培技术要点,对四翅滨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大有裨益。
张亚琦[8](2010)在《青海高原地区四翅滨藜育苗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从整地作床、土壤消毒、容器选择、播种、苗期管理、扦插育苗、育苗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青海高原地区四翅滨藜育苗技术,以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孔东升[9](2009)在《四翅滨藜在国内的引种表现及应用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我国引种优良的荒漠化和盐碱地治理树种美国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本文从生长表现及应用研究的角度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四翅滨藜的生态学特性,育苗、造林以及改良盐碱地的效果、饲料价值,死亡因素、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刘英,惠学东,马廷贵,周全良,唐建宁[10](2009)在《四翅滨藜造林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从青海引种四翅滨藜进行造林试验。通过4年的试验观测,取得以下结论:①宁夏南部山区特别年降水量300 mm以上的地方是四翅滨藜生长适宜的生态区域,而中北部年降水量200 mm以下的干旱区,发展四翅滨藜需要有补水条件;②容器苗造林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③与豆科植物混交造林效果好。
二、四翅滨藜的育苗与造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翅滨藜的育苗与造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滴灌条件下四翅滨藜水肥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四翅滨藜的研究进展 |
1.2.2 水肥耦合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水肥耦合对植物光合特征的影响 |
1.2.4 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四翅滨藜植株生长指标 |
2.4.2 四翅滨藜植株生物量 |
2.4.3 四翅滨藜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 |
2.4.4 土壤养分及含盐量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生长的影响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株高及株高生长速率的影响 |
3.1.2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茎粗及茎粗生长速率的影响 |
3.1.3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叶片数及叶片增长速率的影响 |
3.1.4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叶面积及分支数的影响 |
3.1.5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6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生物量的影响 |
3.1.7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2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水肥耦合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4.1.2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蒸腾速率的影响 |
4.1.3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气孔导度的影响 |
4.2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影响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含盐量变化的影响 |
5.1.2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p H值变化的影响 |
5.1.3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5.1.4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5.1.5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5.1.6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5.2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不同水肥处理对四翅滨藜产量的影响 |
6.1 产量回归模型 |
6.1.1 不同水肥条件下产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
6.1.2 四翅滨藜产量最佳水肥施用量计算 |
6.1.3 主效应分析 |
6.1.4 单因素效应分析 |
6.1.5 两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
6.2 讨论与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甘肃中部高海拔地区四翅滨藜引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1)造林试验设计 |
(2)生物量测定及物候发育观测 |
3 结果分析 |
3.1 造林试验分析 |
3.2 生物量测定分析 |
3.3 引种四翅滨藜物候观测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3)四翅滨藜嫩枝扦插快速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四翅滨藜 |
1.1.1 四翅滨藜的地理分布 |
1.1.2 四翅滨藜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生态学特性 |
1.1.3 四翅滨藜的应用价值 |
1.2 规模化快速育苗 |
1.2.1 国外规模化快速育苗发展现状 |
1.2.2 我国规模化快速育苗发展概况 |
1.3 影响扦插生根的主要外在因素 |
1.3.1 扦插基质 |
1.3.2 外源激素 |
1.4 影响扦插成活的主要内在因素 |
1.4.1 插穗的木质化程度 |
1.4.2 母树年龄 |
1.4.3 穂条体内激素含量以及生根类型 |
1.5 基质穴盘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的基本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采穗圃复壮试验 |
2.3.2 采前灌水试验 |
2.3.3 基质穴盘扦插育苗试验 |
2.3.4 高温期遮阳扦插育苗试验 |
2.3.5 配方施肥试验设计 |
2.3.6 配方施肥试验布设 |
2.4 试验观察 |
2.4.1 采穗圃更新复壮 |
2.4.2 采前灌水试验观察 |
2.4.3 基质穴盘扦插育苗以及高温期遮阳扦插育苗试验 |
2.4.4 施肥试验观察 |
2.5 育苗池的建设 |
2.6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采穗圃的复壮试验 |
3.1.1 采穗圃修剪复壮 |
3.1.2 采前灌水试验 |
3.2 基质穴盘扦插育苗试验 |
3.2.1 不同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2 不同基质扦插苗木移栽后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3 高温期遮阳扦插育苗试验 |
3.4 不同施肥配比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物质的影响 |
3.4.1 地下部分干物质回归模型的建立 |
3.4.2 因素主次效应分析 |
3.4.3 N、P、K 营养元素对四翅滨藜苗木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交互作用分析 |
3.4.4 苗木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最佳施肥量的确立 |
第四章 四翅滨藜基质穴盘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范 |
4.1 良种采穗圃建立 |
4.2 育苗设施建造 |
4.3 基质及穴盘的选择 |
4.4 采条、制穗、接穗处理与扦插 |
4.5 苗期管理 |
4.6 移栽及栽后管理 |
4.7 平衡施肥 |
4.8 苗木出圃、分级、假植、包装与运输 |
4.8.1 苗木出圃 |
4.8.2 苗木假植 |
4.8.3 苗木包装运输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讨论 |
6.1 高温期遮阳 |
6.2 育苗基质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四翅滨藜在宁夏的引种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引种概况 |
2 宁夏引种栽培四翅滨藜概况 |
2.1 四翅滨藜引种繁育 |
2.2 宁夏四翅滨藜区域造林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5)四翅滨藜的栽培管理和推广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四翅滨藜的形态特征 |
2 四翅滨藜的生物学特性 |
3 四翅滨藜的主要优良特性 |
3.1 四翅滨藜耐干旱、抗寒冷, 适生范围广, 是种优良的水土保持和荒山造林树种 |
3.2 四翅滨藜耐盐碱, 是优良的盐碱地改良植物 |
3.3 四翅滨藜营养丰富, 是优良的饲料灌木 |
4 四翅滨藜的繁殖方法 |
4.1 插穗选择、采集与制作 |
4.2 基质选择与插床制作 |
4.3 插穗处理 |
4.4 环境选择 |
4.5 嫩枝扦插技术要求 |
4.6 管理措施 |
4.6.1 浇水。 |
4.6.2 施肥。 |
4.6.3 病虫害防治。 |
4.6.4 遮荫与通风。 |
5 四翅滨藜苗期的病虫害防治 |
6 四翅滨藜主要的造林技术 |
首先要选择适宜栽植的立地条件。 |
其次, 要选好苗木。 |
第三是造林的时间。 |
第四, 是造林地的管护。 |
(6)辽西地区四翅滨藜的抗旱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提出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引种的相关研究 |
1.2.2 四翅滨藜在国内外的引种情况 |
1.2.3 植物抗旱性相关研究 |
1.3 本选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设计 |
2.1 种源产地及试验区概况 |
2.1.1 种源产地 |
2.1.2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四翅滨藜种子催芽试验 |
2.2.2 四翅滨藜苗木培育研究 |
2.2.3 四翅滨藜幼苗耐旱性评价试验 |
2.2.4 生长调查和物候观测 |
2.2.5 四翅滨藜造林试验及推广研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翅滨藜种子发芽试验 |
3.1.1 不同温度下赤霉素不同处理浓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 不同温度下赤霉素不同处理浓度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3 不同温度对四翅滨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4 不同温度对四翅滨藜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2 苗木培育研究 |
3.2.1 容器育苗技术 |
3.2.2 大田育苗技术 |
3.3 四翅滨藜一年生苗抗旱性评价 |
3.3.1 干旱胁迫对四翅滨藜幼苗水分状况的影响 |
3.3.2 抗旱性评价 |
3.4 四翅滨藜生长调查及物候观察 |
3.4.1 形态表现 |
3.4.2 生长调查 |
3.5 苗木成活率调查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关于温度与种子发芽的讨论 |
4.1.2 关于药物浓度与种子发芽的讨论 |
4.1.3 关于四翅滨藜种子质量的讨论 |
4.1.4 关于四翅滨藜幼苗抗旱性的讨论 |
4.1.5 关于试验苗木的讨论 |
4.1.6 关于四翅滨藜造林试验的讨论 |
4.2 结论 |
4.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四翅滨藜特性及培育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四翅滨藜的简要特征及特性 |
2 四翅滨藜育苗技术 |
2.1 播种育苗 |
2.2 扦插育苗 |
3四翅滨藜栽培技术要点 |
(8)青海高原地区四翅滨藜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整地作床 |
2 土壤消毒 |
3 容器选择 |
4 播种 |
4.1 种子催芽 |
4.2 种子消毒 |
4.3 播种时间 |
4.4 播种方式 |
5 苗期管理 |
5.1 遮荫 |
5.2 出苗周期 |
5.3 芽苗移栽 |
6 扦插育苗 |
6.1 插穗选择、采集与制作 |
6.1.1 插穗选择。 |
6.1.2 插穗采集。 |
6.1.3 插穗制作。 |
6.2 插床制作 |
6.2.1 沙熟土粗砂固定插床。 |
6.2.2 河沙草炭土营养杯插床。 |
6.2.3 细沙育苗盘插床。 |
6.3 插穗处理 |
6.4 环境选择 |
6.4.1 全光间歇喷雾。 |
6.4.2 塑料拱棚。 |
6.4.3 自控温室。 |
7 育苗管理 |
7.1 水肥管理 |
7.1.1 灌溉。 |
7.1.2 施肥。 |
7.2 病虫害防治 |
7.3 遮荫与通风 |
7.4 苗木出圃 |
(9)四翅滨藜在国内的引种表现及应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引种分布区 |
2 四翅滨藜的外部形态特性 |
3 育苗造林 |
3.1 种子繁育 |
3.2 扦插繁育 |
3.2.1 嫩枝扦插 |
3.2.2 硬枝扦插 |
3.3 造 林 |
4 应用前景 |
4.1 四翅滨藜改良盐碱地的效果 |
4.2 四翅滨藜的饲料价值 |
4.3 其它用途 |
5 四翅滨藜的病虫害防治及死亡因素 |
6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10)四翅滨藜造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
2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2.1 不同立地条件造林适应情况试验 |
2.2.2 裸根苗与营养袋苗造林成活情况试验 |
2.2.3 混交造林和纯林生长量试验 |
3 结果分析 |
3.1 不同立地条件造林适应情况试验 |
3.2 裸根苗与营养袋苗成活情况试验 |
3.3 混交造林和纯林生长量试验 |
4 结论与讨论 |
四、四翅滨藜的育苗与造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滴灌条件下四翅滨藜水肥耦合效应研究[D]. 李锐.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甘肃中部高海拔地区四翅滨藜引种试验研究[J]. 敏正龙. 甘肃科学学报, 2016(02)
- [3]四翅滨藜嫩枝扦插快速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 齐统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4]四翅滨藜在宁夏的引种栽培研究[J]. 李新志,周全良,谢应吉,刘英,耿峻,王玉峰. 宁夏农林科技, 2013(02)
- [5]四翅滨藜的栽培管理和推广应用技术[J]. 张景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06)
- [6]辽西地区四翅滨藜的抗旱适应性研究[D]. 赵旭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四翅滨藜特性及培育技术要点[J]. 王金贵. 辽宁林业科技, 2012(01)
- [8]青海高原地区四翅滨藜育苗技术[J]. 张亚琦.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8)
- [9]四翅滨藜在国内的引种表现及应用研究综述[J]. 孔东升.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04)
- [10]四翅滨藜造林试验[J]. 刘英,惠学东,马廷贵,周全良,唐建宁.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