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补强加固的碳纤维织物的力学性能(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珊[1](2021)在《MDF/刨花板搁板结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索使用者对搁板弯曲程度的心理接受临界值,寻求特殊场合用长搁板的刚度设计方法,首先采用视觉感知试验法进行了搁板许用弯曲程度研究,其次提出了三种搁板刚度增强结构,并推导出了其刚度预测模型,在对刚度预测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正处理,最后进行了刚度预测模型应用性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当搁板弯曲程度在3.0‰及以下时,受试者对搁板变形情况做出的判定全部在“无变形”和“轻微变形”范围内;当搁板弯曲程度在3.0‰至4.0‰区间时,超过90%受试者认为搁板有“轻微变形”;而当搁板弯曲程度超过4.0‰时,受试者中认为搁板发生“严重变形”的比例逐渐增加。可将3.0‰、4.0‰分别作为搁板许用弯曲程度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对搁板的变形限定要求高时,建议采用一级指标,对搁板的变形限定要求稍低时,建议采用二级指标。(2)提出了铝合金条增强搁板结构、玻璃纤维布条贴增强搁板结构、玻璃纤维布全贴增强搁板结构三种搁板增强方案。推导了铝合金条增强搁板结构、玻璃纤维布条贴增强搁板结构、玻璃纤维布全贴增强搁板结构三种搁板增强方案在均布载荷下的刚度预测模型。(3)铝合金条增强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搁板的预测挠度小于实测挠度,而玻璃纤维布条贴和玻璃纤维布全贴增强搁板的预测挠度大于实测挠度。经数据平移法修正后的刚度预测模型,其预测挠度与实测挠度趋向一致,修正后精度有效。以某书桌柜中的一块刨花板搁板为例,搁板刚度预测模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增强搁板的弯曲程度实测值为2.8‰,小于且十分接近目标弯曲程度3.0‰,说明搁板刚度预测有效性较好。
邵喜诚[2](2019)在《预应力CTRC板加固预载梁弯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CTRC板是由预张拉状态下的碳纤维网格织物和高性能水泥基材料预制而成的板材。预应力CTRC板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特点,可用以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由于板材的胶凝材料及加固界面的粘结材料均采用无机基质,加固界面有更好的相容协调性及相互渗透性。采用该板加固混凝土构件既可减少传统TRC加固的湿作业工序又能提高碳纤维网格织物的强度利用率。本文对预应力CTRC板加固预载梁的弯曲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设置了8个试验工况,研究了卸载加固梁和持载加固梁的弯曲性能。并对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计算进行了理论推导及对所有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预应力CTRC板可以明显提高加固梁挠度控制的荷载和极限承载力。所有加固梁的延性均低于参考梁的延性。加固梁在工作过程中,预应力CTRC板上的首条裂缝均出现在加固前梁的裂缝位置。随着卸载水平或持载水平提高,加固梁中碳纤维织物在受荷初期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所有加固梁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不同卸载水平或持载水平的预载梁加固后均可提高其对裂缝宽度的抑制能力,且加固梁对裂缝宽度的抑制能力基本相同。(2)基于预载梁加固的弯曲试验研究结果,经过理论推导提出了预载梁加固后的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式。(3)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预应力CTRC板加固预载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加固梁的破坏模式、荷载-跨中挠度关系及荷载-应变关系,揭示了加固构件的工作机理。
邱洪林,姜裕[3](2011)在《碳纤维织物补强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碳纤维织物补强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建筑物加固技术,得到了工木工程界及科研单位的广泛重视。论文针对国内外近几年来在碳纤维织物基本力学性能、碳纤维织物约束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碳纤维织物补强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碳纤维织物补强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包括长柱和短柱)承载力和增强抗震性能等方面进行的大量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作了简要的介绍。
李赞[4](2011)在《重度受损钢筋混凝土梁修复后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结构加固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快速、经济、适用、耐久的好方法,在建筑工程中被大量应用。相对于其他加固技术,CFRP结合灌浆料的加固方式,有施工简单、轻质高强等特点。故近些年来,人们对用CFRP结合灌浆料来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了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以四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三个受损构件采用CFRP结合灌浆料的方法进行加固,同时端部采用角钢锚固。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得出了在截面尺寸及配筋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加固方案对试件的抗震能力与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粘贴一层碳纤维布的情况下,根部有CFRP封闭箍的构件相对于无封闭箍的构件抗震性和承载力均有所提高;粘贴两层碳纤维布的构件相对于粘贴一层碳纤维布的构件抗震性能和承载力也有所提高;根部有CFRP封闭箍显着改善了试件根部侧面的裂缝形态,对其裂缝的发展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从碳纤维布的破坏位置可以判断角钢对碳纤维布的锚固起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对试验结果与采用相关的计算公式进行承载力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本文提供不同的加固方案所计算出的承载力与试验值误差小,且偏于安全,可供工程加固设计时参考。经加固修复的重度损伤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均有提高,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张勤[5](2009)在《织物增强混凝土(TRC)加固RC梁正截面抗弯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织物增强混凝土(TRC)主要是指用耐碱纤维(如碳纤维、芳纶纤维、AR-玻璃纤维)织物来增强高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砂浆)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采用TRC来加固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加固工程领域一个全新的课题,该加固技术具有施工简便、适用面广及钢材所无法比拟的耐腐蚀性和可塑性等特点。由于非金属织物在混凝土不腐蚀,故TRC可做成薄层结构,用于结构加固时对原结构自重和截面尺寸几乎无影响;与FRP加固技术相比,该加固方法改常用的有机胶界面粘结剂为水泥基无机凝胶材料,这使得加固层与原混凝土结构间有更好的相容性、协调性及相互渗透性,且抗老化、耐高温、耐久性更好,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因此,是具有较高理论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的一项新型加固技术。本文是在对TRC薄板力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TRC加固混凝土构件的界面粘结性能及TRC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双面剪切模型,进行了TRC加固混凝土短柱的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粘结试件结合面处分别进行了人工凿糙和植抗剪钢筋两种处理方式,考察了不同界面处理方法对其剪切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粗糙度及植筋率对界面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结合面凿糙和植筋处理均能提高新老混凝土间的界面粘结性能,凿糙试件的粘结抗剪强度提高幅度较大,混凝土表面最佳的粗糙度(灌砂平均深度)范围为2.0mm-4.0mm;植筋试件的粘结抗剪强度和延性均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受限于TRC加固层的抗劈裂能力。(2)对10根采用TRC加固的RC梁及2根对比梁进行了正截面抗弯性能试验研究。试验中以加固层铺网层数和加固层粘结区的锚固方式为主要变化参数,分析了其对加固梁的破坏特征、抗弯力学性能及裂缝开展等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RC加固能有效地提高RC梁的抗弯承载力,且随加固织物层数增多,提高幅度加大,但呈非线性比例关系;加固梁的刚度提高,极限变形减小,但仍具有较好的延性;TRC加固层能有效抑制裂缝的开展,使加固后梁的裂缝形态有明显改观,大体呈现“细而密”的特点;TRC加固层与原构件间能很好地协同工作,且抗弯加固所需的粘结锚固长度相对较短。(3)基于试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推导了TRC加固梁的开裂荷载计算公式及不同弯曲破坏模式下的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采用本文建议公式计算的理论结果与试验值相对误差均较小,可供实际加固工程设计时参考。(4)最后,本文结合加固工程应用实例探讨了采用TRC加固混凝土构件的施工工艺。本文对TRC加固RC梁的抗弯性能进行研究,不仅拓展了国内关于TRC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而且为TRC加固技术的继续研究和开发提供了详实的试验资料及依据,对于最终实现该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周婷[6](2009)在《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加固方法,并以其高强、轻质、高效、施工简便等显着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我国的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技术应用虽然起步较晚,开始于1996年,但发展极其迅速,对碳纤维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主要集中在片材、布材和板材方面。目前我国工程设计都是基于《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这两种标准,大部分工程设计人员都直接套用其中相关公式进行计算,而忽视了公式的一些限制条件,以至认为用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是万能的。本文在总结碳纤维的性能及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既有构件配筋率对碳纤维抗弯加固的适用范围存在较大影响。另外还编制了一个较完整的应用程序。该程序主要可解决的问题包括: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以及加固柱抗剪承载力计算。从工程的角度看该程序可以较圆满的完成碳纤维加固计算设计任务。从软件设计的角度看,该程序用Visual Basic编写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者操作简单明了。
范新海[7](2008)在《考虑二次受力对CFRP加固R.C梁抗弯承载能力的分析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对现有及受损结构进行加固和修复是结构工程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兴而高效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与传统的结构加固方法相比,它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等优点,并且施工快捷,不影响原结构的使用,因此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CFRP抗弯加固梁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加固梁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结合前人的试验资料,对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优点和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工作原理理和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其次,通过分析国内外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现状,根据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2002),提出了考虑二次受力情况下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同时应用简化的计算公式对各种因素下二次受力时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与对比,分析二次受力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最后,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未加固和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本文分析所用的软件为大型通用有限元软ANSYS10.0,由于在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多数都已经受力后,再粘贴碳纤维布,这就存在二次受力,可通过ANSYS提供的生死单元功能及单点重启动功能方便实现。本文利用ANSYS具有的单元生死功能对此问题进行了成功数值模拟,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黄燕平[8](2008)在《粘贴增强材料加固桥梁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粘贴增强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在桥梁加固领域的推广应用,对粘贴加固设计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验证现有加固设计公式的正确性,本文在综合分析现有理论与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桥梁加固中常用的增强材料如碳纤维布、钢板及玻璃纤维布等,对粘贴增强材料抗弯加固设计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性研究,通过试验值与公式计算值的对比,系统分析了现有抗弯加固计算公式的可靠性,提出了粘贴加固增强材料用量简化计算方法,最后,本文对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加固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研究,对粘贴加固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将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和粘贴玻璃纤维加固梁的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各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2.根据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计算理论,建立了受弯构件受拉钢筋相对增量与抗弯承载能力相对增量的关系,由此给出了拟加固梁所需受拉钢筋面积的估算公式。同时,利用所提公式对常用粘贴加固材料的用量进行了估算,通过试验数据与计算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粘贴加固材料的用量受到粘贴材料宽厚比、截面尺寸、钢筋等级及其配筋率和钢筋混凝土梁破坏形式的影响。3.通过对正截面受弯加固梁性能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各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对碳纤维、钢板在正截面的受弯承载力中能够发挥的极限强度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在加载过程中,粘贴碳纤维布加固可以使钢筋应变的发展明显滞后;粘贴钢板加固中,钢筋应变与钢板应变几乎同时发展。但是,在钢筋达到屈服以后,两种加固材料都能很好的控制钢筋应变的发展。
王孟莹[9](2007)在《碳纤维片材粘贴加固RC板桥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通行荷载等级的提高,大量现役桥梁需要进行承载力提升和维修加固。钢筋混凝土板桥因其独有的优点,在高速公路小跨径桥梁中被大量的采用。已有试验和工程应用研究可以看出,碳纤维片材加固矩形截面实心板和T梁研究得较多,对碳纤维片材用于空心板梁的加固比较少。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公路行业中尚无这一专业工作的技术规范,亦无暂行技术规程。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总结计算理论和方法。本文收集国内外有关粘贴碳纤维加固设计的计算方法,收集到国内外有关公路桥梁及相关行业的加固规程、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主要有《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我国台湾规范、美国ACI-440规程等、另外还有一些论文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考虑我国各设计、科研及施工单位在桥梁加固工作中已有的成果及所借鉴使用的规范、标准,确定了《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和台湾规范这三种规范中的碳纤维粘贴加固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文献中已有的试验及数据,分别应用三种计算公式对所取试验板进行加固计算,并对试验值和计算值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经比较推荐《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的计算公式作为板桥加固计算的依据,并通过计算实例进行验证。
黎柏营[10](2007)在《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90年代前建造的很多房屋建筑、桥梁、隧道等,由于材料老化、荷载增加、结构部分损坏、使用功能改变、设计与施工缺陷等原因,导致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满足不了新要求。如果全部推倒重来,必然加重社会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对旧建筑的加固或修复工作显得日益重要。利用碳纤维片材(C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既有效又节省费用,成为了工程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碳纤维的性能、抗弯加固、抗剪加固、受压加固和抗震加固的受力性能分析到工程实例进行设计计算,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了碳纤维加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1、根据平截面假定,推导出基于《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设计规范)的T型截面抗弯加固的计算公式及基于《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的T型截面抗弯加固的简化计算公式,并利用工程实例对两种T型截面的抗弯加固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对比。2、利用Excel程序的计算功能,编制出基于《技术规程》的矩形截面抗弯加固、梁抗剪加固、柱抗剪加固及柱的抗震加固的加固计算程序和基于《设计规范》的矩形截面抗弯加固、梁抗剪加固、柱受压加固、柱抗剪加固、大偏心受压柱加固、柱的抗震加固及受拉构件加固的加固计算程序,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计算程序可靠性。利用该加固计算程序,输入基本参数后,直接输出加固计算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加固设计的工作效率。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和《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46:2003)都是我国碳纤维加固设计标准,前者是国家标准,后者是行业规程,选择那个标准作为加固设计的依据,是加固设计人员要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两部标准的抗弯及抗剪加固计算公式的优缺点,并提出了选择加固设计标准的建议。
二、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补强加固的碳纤维织物的力学性能(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补强加固的碳纤维织物的力学性能(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MDF/刨花板搁板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搁板及柜体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
1.3.2 家具节点支承条件及连接件性能研究 |
1.3.3 构件弯曲性能研究 |
1.3.4 材料复合法增强构件弯曲性能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板式家具搁板尺寸与材质的调研与分析 |
2.1 调研目的 |
2.2 调研内容 |
2.3 调研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搁板尺寸 |
2.4.1.1 衣柜搁板尺寸 |
2.4.1.2 书柜搁板尺寸 |
2.4.1.3 陈列架搁板尺寸 |
2.4.1.4 搁板尺寸汇总与分析 |
2.4.2 搁板材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视觉感知的搁板许用弯曲程度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变量 |
3.2.2 试验材料及受试者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搁板长度对视觉感知结果的影响 |
3.3.2 搁板许用弯曲程度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搁板结构增强设计及刚度预测模型 |
4.1 搁板结构增强设计 |
4.1.1 铝合金条增强搁板结构设计 |
4.1.2 玻璃纤维布增强搁板结构设计 |
4.2 搁板刚度预测模型 |
4.2.1 建立搁板刚度预测模型基础条件 |
4.2.1.1 搁板载荷形式确定 |
4.2.1.2 搁板支承条件的假设 |
4.2.1.3 简支梁支承条件下搁板挠度 |
4.2.2 铝合金条增强搁板刚度预测模型 |
4.2.3 玻璃纤维布条贴增强搁板刚度预测模型 |
4.2.4 玻璃纤维布全贴增强搁板刚度预测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强结构搁板刚度预测模型验证 |
5.1 预测模型计算的搁板挠度 |
5.1.1 预测用材料的弹性模量测试 |
5.1.1.1 材料与设备 |
5.1.1.2 试件制备 |
5.1.1.3 测试方法 |
5.1.1.4 测试结果 |
5.1.2 搁板挠度预测值 |
5.2 搁板挠度测试 |
5.2.1 材料与设备 |
5.2.1.1 材料 |
5.2.1.2 设备 |
5.2.2 试件制备 |
5.2.3 试验方法 |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4.1 中密度纤维板搁板实测挠度值 |
5.2.4.2 刨花板搁板实测挠度值 |
5.3 预测挠度与实测挠度对比 |
5.3.1 铝合金条增强搁板挠度对比 |
5.3.2 玻璃纤维布条贴增强搁板挠度对比 |
5.3.3 玻璃纤维布全贴增强搁板挠度对比 |
5.4 搁板刚度预测模型修正 |
5.4.1 修正方法 |
5.4.2 修正结果 |
5.4.2.1 铝合金条增强搁板刚度预测模型修正 |
5.4.2.2 玻璃纤维布条贴增强搁板刚度预测模型修正 |
5.4.2.3 玻璃纤维布全贴增强搁板刚度预测模型修正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搁板刚度预测模型应用 |
6.1 搁板设计依据 |
6.2 应用搁板刚度预测模型设计搁板 |
6.2.1 设计用材料的弹性模量测试 |
6.2.1.1 材料与设备及试件制备 |
6.2.1.2 测试方法 |
6.2.1.3 测试结果 |
6.2.2 搁板设计方案 |
6.3 铝合金条增强搁板的挠度实测 |
6.3.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6.3.2 试件制备及方法 |
6.3.3 试验结果 |
6.4 搁板刚度预测有效性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2)预应力CTRC板加固预载梁弯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织物增强混凝土在加固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织物增强混凝土的介绍 |
1.2.2 TRC在梁抗弯加固方面的研究 |
1.2.3 TRC在梁抗剪加固方面的研究 |
1.2.4 TRC在板加固方面的研究 |
1.2.5 TRC在加固方面的其他研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预应力CTRC板加固预载梁试验介绍 |
2.1 试验工况 |
2.2 试件制作 |
2.2.1 钢筋混凝土梁的制作 |
2.2.2 预应力CTRC板的制作 |
2.3 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
2.3.1 钢筋混凝土梁中各材料的力学性能 |
2.3.2 预应力CTRC板中各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 |
2.4 加固流程 |
2.5 测试元件的布置及加载方案 |
2.6 本章小节 |
第3章 预应力CTRC板加固预载梁试验研究 |
3.1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3.2 挠度控制的荷载及构件延性 |
3.3 荷载-应变曲线 |
3.3.1 荷载-跨中钢筋应变及荷载-跨中纤维应变 |
3.3.2 荷载-混凝土应变 |
3.3.3 应变沿试验梁截面高度的分布情况 |
3.4 开裂模式及破坏模式 |
3.5 裂缝宽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固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理论 |
4.1 加固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理论 |
4.1.1 基本假定 |
4.1.2 理论公式推导 |
4.2 理论推导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应力CTRC板加固预载梁数值模拟 |
5.1 有限元软件MSC.Marc的介绍 |
5.2 预应力CTRC板加固预载梁的有限元模型 |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单元的选择 |
5.2.2 材料的本构模型 |
5.2.3 参数的设置 |
5.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5.3.1 破坏模式 |
5.3.2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碳纤维织物补强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2.1 碳纤维织物力学性能的测定 |
2.2 碳纤维织物约束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 |
2.3 碳纤维织物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 |
2.4 碳纤维织物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 |
2.5 碳纤维织物增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能力的试验研究 |
2.6 碳纤维织物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研究 |
3 结语 |
(4)重度受损钢筋混凝土梁修复后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简介 |
1.2.1 加大截面加固法 |
1.2.2 外包钢加固法 |
1.2.3 预应力加固法 |
1.2.4 粘钢加固法 |
1.2.5 喷射混凝土技术 |
1.2.6 增设构件加固法 |
1.2.7 增设支点加固法 |
1.2.8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
1.2.9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
1.3 FRP 加固技术简介 |
1.4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1.4.1 CFRP 布及 CFRP 板加固偏压柱的研究现状 |
1.4.2 CFRP 布及 CFRP 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现状 |
1.4.3 CFRP 布抗震加固性能研究 |
1.4.4 CFRP 布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究 |
1.5 国内外 FRP 加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现状 |
1.5.1 日本 |
1.5.2 欧洲 |
1.5.3 美国 |
1.5.4 中国 |
1.6 灌浆料加固技术概述 |
1.7 灌浆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1.7.1 国内固结灌浆材料的研究现状 |
1.7.2 国外固结灌浆材料的研究现状 |
1.8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9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修复震后受损框架梁的基本理论 |
2.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情况及梁端塑性铰的概况 |
2.1.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情况 |
2.1.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塑性铰的概况 |
2.2 倒 T 型试件的试验研究和设计方法现状 |
2.2.1 倒T 型试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研究 |
2.2.2 倒T 型试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研究 |
2.2.3 倒T 型试件延性性能的研究 |
2.2.4 倒T 型试件抗震性能的研究 |
2.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技术规程的发展历程 |
2.3.1 框架结构加固技术的地方规程及发展状况 |
2.3.2 国家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编制 |
2.4 本文问题提出的原因 |
第三章 修复后受弯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3.2.1 钢筋混凝土试件设计与制作 |
3.2.2 碳纤维加固方案及制作工序 |
3.3 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
3.3.1 钢筋及混凝土 |
3.3.2 碳纤维 |
3.3.3 碳纤维粘合剂 |
3.3.4 灌浆料 |
3.4 测点布置 |
3.5 加载制度 |
3.6 加载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修复后受弯构件的抗震性能结果分析 |
4.1 概述 |
4.2 受弯构件的破坏形态 |
4.2.1 试件的破坏形态 |
4.2.2 割开 CFRP 后构件的破坏形态 |
4.3 承载力和位移比较 |
4.4 滞回性能 |
4.5 骨架曲线 |
4.6 荷载退化曲线 |
4.7 混凝土受弯构件延性提高的机理分析 |
4.8 应变分析 |
4.9 剪跨比的影响 |
4.10 锚固效果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受损构件修复后的承载力计算探讨 |
5.1 引言 |
5.2 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探讨 |
5.2.1 基本假定 |
5.2.2 材料的力学模型 |
5.2.3 试件梁正截面的内力分析 |
5.2.4 受损钢筋混凝土试件修复后的承载力计算探讨 |
5.2.5 受损构件加固的承载力计算过程 |
5.2.6 受损构件加固后承载力的试验值 |
5.2.7 问题的提出 |
5.3 极限承载力与试验值、计算值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织物增强混凝土(TRC)加固RC梁正截面抗弯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混凝土结构加固常用方法简介 |
1.3 织物增强混凝土(TRC)用于结构加固的研究状况 |
1.3.1 TRC用于结构加固的基本特点 |
1.3.2 TRC用于结构抗弯加固 |
1.3.3 TRC用于结构抗剪加固 |
1.3.4 TRC的约束作用及用于其他结构加固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织物拉伸性能试验及TRC基体开发 |
2.1 织物拉伸性能试验 |
2.1.1 碳/玻纤维混合缝编织物简介及基本性能 |
2.1.2 织物拉伸强度测定 |
2.1.2.1 拉伸试件制作及试验方法 |
2.1.2.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2.2 细骨料混凝土基体开发 |
2.2.1 试验原材料 |
2.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RC加固混凝土构件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
3.1 试验概况 |
3.1.1 试验方法选择及试件设计 |
3.1.2 试件制作 |
3.1.3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案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1 试验结果 |
3.2.2 试验现象与破坏特征 |
3.2.3 粗糙度及植筋率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
3.2.4 TRC加固混凝土构件界面破坏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RC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概况 |
4.1.1 试验梁设计与制作 |
4.1.2 加固方法和原则 |
4.1.3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4.1.4 试验量测及测点布置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试验结果 |
4.2.2 结果分析 |
4.2.2.1 试验过程及现象 |
4.2.2.2 承载力影响 |
4.2.2.3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4.2.2.4 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4.2.2.5 加固层对裂缝的影响 |
4.2.2.6 破坏形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RC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 |
5.1 TRC加固RC梁开裂荷载计算 |
5.2 TRC加固RC梁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 |
5.2.1 基本假定 |
5.2.2 矩形截面梁抗弯承载力分析 |
5.2.3 抗弯承载力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施工工艺及工程应用实例 |
6.1 施工工艺 |
6.1.1 施工准备工作 |
6.1.2 待加固构件混凝土表面处理 |
6.1.3 粘贴TRC加固层 |
6.1.4 养护 |
6.2 工程应用实例简介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奖励 |
(6)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建筑结构加固的工程背景 |
1.1.1 引言 |
1.1.2 结构加固的原因及现状 |
1.2 传统的结构加固方法及特点 |
1.3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 |
1.4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碳纤维片材(CFRP)材料性质及加固方法 |
2.1 碳纤维片材(CFRP)及其粘贴用树脂的材料性质 |
2.1.1 碳纤维片材(CFRP) |
2.1.2 配套树脂粘结材料 |
2.2 加固方法及工艺 |
2.2.1 混凝土基底处理 |
2.2.2 涂底层涂料 |
2.2.3 用环氧腻子进行残缺修补 |
2.2.4 粘贴碳纤维片 |
2.2.5 养护 |
2.2.6 表面涂装 |
2.2.7 施工注意事项 |
第三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3.1 CFRP 加固受弯构件的试验研究 |
3.1.1 CFRP 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一次受力 |
3.1.2 CFRP 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二次受力 |
3.1.3 CFRP 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试验 |
3.2 CFRP 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 |
3.3 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3.3.1 混凝土 |
3.3.2 钢筋 |
3.3.3 碳纤维片材(CFRP) |
3.4 CFRP 加固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3.4.1 《技术规程》计算方法 |
3.4.2 《加固规范》计算方法 |
第四章 斜截面受剪加固计算 |
4.1 CFRP 加固受剪构件的试验研究 |
4.2 CFRP 加固受剪构件的破坏形态 |
4.3 构件斜截面受剪加固计算 |
4.3.1 《技术规程》计算方法 |
4.3.2 《加固规范》计算方法 |
第五章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影响因素 |
5.1 工程实例 |
5.2 《技术规程》方法 |
5.3 《加固规范》方法 |
5.4 结论 |
第六章 程序设计 |
6.1 程序介绍 |
6.2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受弯计算程序 |
6.2.1 程序介绍 |
6.2.2 算例 |
6.3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受剪计算程序 |
6.3.1 程序介绍 |
6.3.2 算例 |
6.4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柱受剪计算程序 |
6.4.1 程序介绍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考虑二次受力对CFRP加固R.C梁抗弯承载能力的分析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混凝土加固技术的简介 |
1.2 国内外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1.3 粘贴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技术优点 |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研究的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CFRP加固混凝土梁的理论分析及承载力计算 |
2.1 前言 |
2.2 CFRP加固混凝土梁的工作原理及破坏形态 |
2.2.1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工作原理 |
2.2.2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 |
2.3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基本假设 |
2.4 一次受力下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计算 |
2.4.1 破坏状态为混凝土压碎 |
2.4.2 破坏状态为碳纤维布被拉断 |
2.4.3 一次受力破坏界限的判定 |
2.5 二次受力下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计算 |
2.5.1 破坏状态为混凝土压碎 |
2.5.2 破坏状态为碳纤维布拉断 |
2.5.3 二次受力破坏界限状态的判定 |
2.6 考虑二次受力时碳纤维滞后应变的计算 |
2.7 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各种因素下二次受力对CFRP加固梁的承载力影响分析 |
3.1 初始弯矩对承载力的影响 |
3.2 混凝土强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
3.3 截面尺寸对承载力的影响 |
3.4 配筋率对承载力的影响 |
3.5 对计算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CFRP加固梁全过程数值模拟 |
4.1 有限元基本原理简介 |
4.2 ANSYS有限元软件的简介 |
4.3 定义单元类型、实常数和材料属性 |
4.3.1 单元类型及其联结 |
4.3.2 设置实常数(Real Constants) |
4.3.3 设置材料属性(Material Models) |
4.4 ANSYS有限元建模及单元的划分 |
4.5 加载和求解 |
4.5.1 加载 |
4.5.2 求解设置 |
4.6 求解结果的后处理 |
4.6.1 在极限荷载下混凝土应力变化云图 |
4.6.2 碳纤维布应变变化云图 |
4.6.3 荷载与挠度时间历程变化曲线 |
4.6.4 各种情况下混凝土梁破坏时裂缝状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结果分析 |
5.1 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 |
5.2 混凝土应力对比分析 |
5.3 碳纤维布的应变对比分析 |
5.4 梁的挠度对比分析 |
5.5 裂缝开展情况分析 |
5.6 平截面假设的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科研工作 |
致谢 |
(8)粘贴增强材料加固桥梁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粘贴钢板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1.3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1.4 粘贴玻璃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粘贴加固设计理论 |
2.1 前言 |
2.2 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强度计算的基本原则 |
2.3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梁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4 粘贴钢板加固梁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5 粘贴玻璃纤维加固梁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6 粘贴加固设计方法对比性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3 粘贴加固受弯构件增强材料用量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
3.1 前言 |
3.2 受弯构件受拉钢筋增量与抗弯承载能力的关系 |
3.3 粘贴加固增强材料用量估算公式 |
3.4 估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粘贴加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现场试验 |
4.1 前言 |
4.2 试验目的 |
4.3 试验梁材料性能 |
4.4 加固方案 |
4.5 试验过程 |
4.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9)碳纤维片材粘贴加固RC板桥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桥梁现状 |
1.2 桥梁加固研究现状 |
1.3 碳纤维材料加固应用 |
1.3.1 概述 |
1.3.2 碳纤维加固特点 |
1.3.3 碳纤维加固机理 |
1.3.4 碳纤维加固研究现状 |
1.4 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二章 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方法综述 |
2.1 概述 |
2.2 碳纤维加固RC梁抗弯计算 |
2.2.1 CECS146:2003建议公式 |
2.2.2 GB 50367-2006建议公式 |
2.2.3 中国台湾规范建议公式 |
2.2.4 美国ACI440建议公式 |
2.2.5 文献[34]建议公式 |
2.2.6 文献[35]建议公式 |
2.2.7 文献[8]建议公式 |
2.3 小结 |
第三章 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的计算分析 |
3.1 概述 |
3.2 试验基本数据 |
3.2.1 模型 |
3.2.2 材料性能 |
3.2.3 加固方式 |
3.3 计算结果对比 |
3.4 小结 |
第四章 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实心板的计算分析 |
4.1 试验基本数据 |
4.2 计算结果对比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建议 |
5.1 一般规定及构造 |
5.2 材料要求 |
5.2.1 碳纤维材料 |
5.2.2 结构加固用胶粘剂 |
5.3 碳纤维加固方式及施工工艺 |
5.3.1 碳纤维加固方式 |
5.3.2 碳纤维加固施工工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计算实例分析 |
6.1 某中桥简介及病害情况 |
6.2 原桥简算结果 |
6.3 加固设计原则与措施 |
6.4 加固计算 |
6.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构加固改造的必要性 |
1.1.1 引言 |
1.1.2 近代建筑业的发展阶段 |
1.1.3 结构加固的必要性 |
1.2 传统的结构加固方法 |
1.2.1 加大截面加固法及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
1.2.2 外包钢加固法及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
1.2.3 预应力加固法及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
1.2.4 粘钢加固法及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
1.2.5 增设支点加固法及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
1.2.6 其它补强加固法 |
1.3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技术 |
1.4 碳纤维材料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5.3 目前我国碳纤维加固技术研究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碳纤维片材(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 |
2.1 概述 |
2.2 CFRP加固技术的特点 |
2.3 CFRP及其粘贴用树脂的材料特性 |
2.3.1 碳纤维片材(CFRP) |
2.3.2 配套树脂类粘结树脂 |
2.4 目前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常用加固形式 |
2.5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 |
2.6 施工安全和注意事项 |
2.7 材料检验及施工验收 |
第三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设计计算 |
3.1 CFRP加固受弯构件的试验研究 |
3.2 CFRP抗弯加固后主要破坏类型和极限状态 |
3.3 CFRP抗弯加固的受力特点及计算方法 |
3.4 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3.4.1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3.4.2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3.4.3 碳纤维片材的应力—应变关系 |
3.5 CFRP加固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
3.5.1 《技术规程》计算方法 |
3.5.2 《加固规范》计算方法 |
3.6 T型截面抗弯加固的简化计算公式 |
3.7 T型截面抗弯加固计算实例 |
第四章 斜截面抗剪加固设计计算 |
4.1 CFRP加固受剪构件的试验研究 |
4.2 CFRP加固受剪构件的破坏形态 |
4.3 受剪加固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
4.3.1 《技术规程》计算方法 |
4.3.2 《加固规范》计算方法 |
第五章 受压构件加固设计计算 |
5.1 纤维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试验研究 |
5.2 纤维约束混凝土偏心受压柱的试验研究 |
5.3 纤维约束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5.4 柱加固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
5.4.1 柱轴心受压加固计算 |
5.4.2 柱大偏心受压加固计算 |
5.4.3 柱抗震加固计算 |
第六章 受拉构件加固设计计算 |
6.1 轴心受拉构件加固计算 |
6.2 大偏心受拉构件加固计算 |
第七章 碳纤维加固设计计算的表格 |
7.1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基于GB50367-2006设计规范) |
7.2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基于CECS146:2003技术规程) |
第八章 工程加固设计实例 |
8.1 梁、板抗弯抗剪加固工程实例 |
8.1.1 工程概况 |
8.1.2 改造中的主要问题 |
8.1.3 结构计算分析 |
8.1.4 加固方案的确定 |
8.1.5 加固计算及说明 |
8.2 柱轴心受压及抗震加固工程实例 |
8.2.1 工程概况 |
8.2.2 结构计算复核 |
8.2.3 加固方案的确定 |
8.2.4 柱轴心受压及抗震加固计算及说明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补强加固的碳纤维织物的力学性能(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MDF/刨花板搁板结构设计研究[D]. 陈敏珊.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预应力CTRC板加固预载梁弯曲性能研究[D]. 邵喜诚. 湖南大学, 2019(07)
- [3]碳纤维织物补强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J]. 邱洪林,姜裕.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1(04)
- [4]重度受损钢筋混凝土梁修复后的抗震性能研究[D]. 李赞. 沈阳建筑大学, 2011(07)
- [5]织物增强混凝土(TRC)加固RC梁正截面抗弯性能试验研究[D]. 张勤. 江苏大学, 2009(09)
- [6]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研究[D]. 唐周婷.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7]考虑二次受力对CFRP加固R.C梁抗弯承载能力的分析与数值模拟[D]. 范新海.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2)
- [8]粘贴增强材料加固桥梁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D]. 黄燕平. 山东科技大学, 2008(03)
- [9]碳纤维片材粘贴加固RC板桥计算方法研究[D]. 王孟莹. 长安大学, 2007(03)
- [10]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研究[D]. 黎柏营.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