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和4-羟基他莫昔芬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阿迪莱·艾萨,赵菁,袁瑛[1](2021)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重要的治疗方式,治疗药物主要分为绝经前使用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和绝经后使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等,但耐药问题是目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大挑战。该文从基因调控、雌激素与共调辅助因子、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调控机制、自噬与凋亡机制、非编码RNA调控、免疫监视等方面对绝经前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机制和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解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问题提供新的依据。
冯秀[2](2021)在《电离辐射降低雌激素合成水平抑制ER+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依据临床特征及病理特性,常被分为雌激素受体阳性(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其中ER+约占乳腺癌病例总数的三分之二。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乳腺癌的手段包括手术疗法、内分泌疗法、化学疗法以及放射疗法。ER+乳腺癌常以手术和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为主,然而约有1/3的患者接受治疗5年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物抗性,最终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放射疗法是治疗乳腺癌常用的辅助手段,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发现,不同剂量的12C6+或X射线辐照ER+乳腺癌细胞系MCF7均能显着降低内源性雌二醇(Estradiol,E2)的产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然而,电离辐射导致E2合成水平降低的机制却不清楚。E2常与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结合形成二聚体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定位于内质网上的CYP19A是内源性E2合成的关键酶,对乳腺癌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正常状态下,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binding protein,Bip)分别与内质网效应分子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激活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和肌醇需求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结合以维持内质网稳态;内质网受到胁迫状态下,Bip会与这三种效应分子脱离,并与错误折叠蛋白结合,触发PERK、ATF6和IRE1介导的未折叠蛋白反应以维持内质网的稳态。多项研究表明,电离辐射能够诱导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并引发未折叠蛋白反应。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假设,即:“电离辐射(X射线)通过引发内质网应激以影响CYP19A的表达,从而降低E2合成水平抑制ER+乳腺癌细胞增殖”。为了验证该假设,我们以人ER+乳腺癌细胞系MCF7及T47D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培养、E2条件培养基培养(模拟体内环境)以及他莫昔芬耐药细胞系中,采用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时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实验方法,探索电离辐射对CYP19A的分子表达以及抑制ER+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此外,我们亦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探索电离辐射抑制Balb/c裸鼠瘤体生长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电离辐射通过降低E2的合成水平,以及下调ERα及其调控的蛋白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3(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3,SGK3)的表达和其磷酸化蛋白p-ERα(s118)表达水平抑制常规培养以及E2条件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ER+乳腺癌细胞的增殖;(2)电离辐射通过上调Bip、CNX和CRT蛋白表达水平导致常规培养、E2条件培养基培养的ER+乳腺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同时通过激活IRE1/XBP1信号通路上调LC3BⅡ/Ⅰ的比值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以及下调P62蛋白的表达水平导致内质网自噬,下调CYP19A的表达水平;(3)电离辐射通过诱导耐药ER+乳腺癌细胞系MCF7/TAM和T47D/TAM发生内质网应激及自噬,下调CYP19A表达水平,减少E2合成,抑制ER+乳腺癌耐药细胞的增殖;(4)电离辐射可通过上调裸鼠瘤体内XBP1s的表达,以及下调CYP19A、ERα和Ki67的表达抑制瘤体内ER+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本研究通过以上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电离辐射诱发ER+乳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通过IRE1/XBP1介导的内质网自噬降解CYP19A,抑制E2合成;同时,下调ERα及其调控蛋白SGK3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最后,结合以上作用方式阐释了电离辐射抑制ER+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理。
于晶[3](2021)在《靶向雌激素受体的三氮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文中指出在2020年,女性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新发病例数最高的癌症。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和Ki-67等表达水平的差异,乳腺癌的主要分子分型有LuminalA型、Luminal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患者中为激素受体阳性的约有60-75%。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主要应用于术后预防复发和不适宜手术的患者,能够有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主要应用药物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雌激素受体下调剂氟维司群和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等。内分泌耐药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主要阻碍,包括原发耐药和获得耐药。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如ER表达缺失、ESR1突变,生长因子受体及相关通路变化、ERα36的高表达等。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在调控乳腺细胞增殖和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R与其配体(如雌二醇E2)结合后,再与共调节因子(Coregulator)结合形成ER-E2-Coregulator复合物来调控相关基因表达。该信号通路的调控出现异常时可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根据ER水平变化,可将靶向ER的化合物分为激动剂、拮抗剂(包括雌激素受体下调剂)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还有许多作用机制新颖的化合物被报道,如ER共价拮抗剂、ER亚型选择性调节剂、作用于ER和其他靶点的双靶点化合物等。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融入药物研发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和缩短研究时间。本文从受体和配体两个角度分析比较ER激动剂与拮抗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的结合情况和作用机制。他莫昔芬中的烯烃部分使其具有Z、E两种构型,而这两种构型具有相反的生理作用,Z构型为抗雌激素作用。1,2,3-三氮唑环频繁出现在抗菌、抗病毒和抗癌药物的分子设计中,其合成方法简便且收率高,还可与靶点蛋白形成氢键和偶极相互作用。用1,2,3-三氮唑环替换原烯烃部分,将其用作linker连接与ER结合域相互作用的活性结构部分,可能克服他莫昔芬及其活性产物因Z、E构型转换所致的不良反应和耐药问题。本研究基于ER及其小分子配体的结构特征和分子杂合等策略设计合成了22个化合物,通过竞争性亲和力测试确定化合物靶向于ERα,并初步完成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测试。其中,化合物CS030118不仅在ER阳性乳腺癌细胞系中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而且对他莫昔芬耐药的乳腺癌细胞系也具有一定活性。总体上,末端取代基为二甲氨基乙氧基的化合物大都表现出一定抗增殖活性,而且它们的结合亲和力和活性均与羟基取代位置有关。根据分子对接结果推测末端取代基为羟基或氢时,化合物可能为ERβ选择性激动剂,因而不能抑制ER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在本文中所合成的化合物的基础上,将继续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修饰,如将三氮唑环继续替换为其他五元环和对末端取代基进行探索,并通过结构生物学晶体解析分析激动剂与拮抗剂的结合差异和实现对亚型选择性的优化。
宋寒宾[4](2021)在《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中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下调激活自噬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女性常见癌症致死原因。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70%左右。他莫昔芬(Tamoxifen)是ER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药物,然而大约30%患者因产生原发性或继发性他莫昔芬耐药而导致肿瘤复发。因此,深入研究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机制以及发现克服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新治疗策略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明确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是他莫昔芬的靶点的基础上,验证他莫昔芬通过靶向抑制TMEM16A抑制乳腺癌的新机制,进一步研究通过下调TMEM16A通道介导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为治疗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提供新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研究方法: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并分析他莫昔芬代谢产物4-羟基他莫昔芬(4-OHT)对TMEM16A氯电流的作用,应用CCK-8实验检测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及敲低TMEM16A后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对是否接受他莫昔芬治疗及TMEM16A表达情况的ER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应用高浓度短时间4-OHT冲击法诱导构建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株MCF7R、T47DR,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侵袭实验鉴证耐药株的构建。用q RT-PCR实验检测他莫昔芬耐药细胞MCF7R、T47DR中TMEM16A m RNA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他莫昔芬耐药细胞MCF7R、T47DR中TMEM16A蛋白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TMEM16A后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R、T47DR的TMEM16A、p62、LC-3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侵袭实验检测过表达TMEM16A后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R、T47DR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4-羟基他莫昔芬(4-OHT)可以抑制TMEM16A的钙激活氯电流,且呈剂量依赖性。敲低TMEM16A钙激活氯通道显着降低他莫昔芬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未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患者中,低TMEM16A表达与较长的总体生存期(OS)显着相关,反之与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患者较短的OS相关。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MCF7R、T47DR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MCF7R、T47DR细胞TMEM16A的m 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调,p62蛋白表达下调,LC3Ⅱ/Ⅰ增加。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R、T47DR过表达TMEM16A后p62蛋白表达上调,LC3Ⅱ/Ⅰ降低。过表达TMEM16A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R、T47DR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结论:4-羟基他莫昔芬(4-OHT)直接抑制TMEM16A氯电流,他莫昔芬靶向TMEM16A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TMEM16A低表达乳腺癌他莫昔芬治疗预后较差。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中,TMEM16A的表达会显着下调,自噬通路显着激活,而恢复耐药细胞TMEM16A的表达后自噬也会相应抑制,对4-OHT的敏感性也恢复。
朱文君[5](2020)在《阿帕替尼逆转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信号通路抑制剂阿帕替尼对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株LCC2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MCF-7、LCC2细胞系作为研究细胞,培养至对数期时观察亲本细胞株MCF-7与他莫昔芬耐药细胞株LCC2形态的区别;2选取不同浓度梯度的4-羟基-他莫昔芬作用于MCF-7及LCC2细胞48h,CCK-8法测定上述药物对两种细胞的增殖抑制率;CCK-8法检测阿帕替尼作用于耐药株细胞48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改变;选取不同浓度梯度4-羟基-他莫昔芬和10μM阿帕替尼联合作用于LCC2细胞48h,CCK-8法检测联合用药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3 4-羟基-他莫昔芬单药、阿帕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LCC2细胞48h后,使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4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MCF-7细胞和LCC2细胞ERα、PI3K、Akt及p-Akt通路蛋白的表达差异,并检测4-羟基-他莫昔芬单药、阿帕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干预LCC2细胞48h后,Bcl-2、Bax凋亡蛋白及ERα、PI3K、Akt及p-Akt蛋白量表达的改变。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MCF-7细胞与LCC2细胞形态有略微差别,敏感株细胞MCF-7呈长轴略短的梭形或多边形,耐药株细胞LCC2呈圆形或椭圆形;2 CCK-8法显示同一时间相同浓度他莫昔芬作用于细胞,LCC2细胞抑制率小于MCF-7细胞抑制率(P<0.05);CCK-8法结果显示,阿帕替尼作用于LCC2细胞48h后,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增殖抑制率随着阿帕替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CK-8检测不同浓度他莫昔芬与10μM阿帕替尼联合用药对比单药他莫昔芬作用于细胞,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P<0.05);3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凋亡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且联合用药组凋亡率较他莫昔芬单药组增加(P<0.01);4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耐药株与敏感株细胞相比ERα、PI3K、Akt及p-Akt蛋白量表达增加(P<0.05),4-羟基-他莫昔芬单药、阿帕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耐药株细胞48h后,联合用药组较单药组凋亡蛋白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及Bcl-2/Bax比值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较他莫昔芬单药组ERα、p-Akt蛋白表达、p-Akt/Akt比值下降(P<0.01)。结论通过4-羟基-他莫昔芬分别作用于耐药株和敏感株确定耐药差异,发现LCC2对4-羟基-他莫昔芬表现出了高度耐药性;阿帕替尼具有抑制乳腺癌耐药株细胞生长的作用,且具有量-效依赖关系;阿帕替尼与他莫昔芬联合使用,具有协同增强作用;阿帕替尼能抑制耐药株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他莫昔芬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蛋白,下调Bcl-2蛋白以及雌激素受体通路蛋白ERα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他莫昔芬耐药。图9幅;表2个;参136篇。
陈炜[6](2020)在《4羟基他莫昔芬应激MCF-7癌细胞上清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70%的乳腺癌患者呈现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表达阳性,雌激素结合ER后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是促进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生长重要的信号分子,因此,有效的阻断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是治疗乳腺癌中重要的靶点。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是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药物,能和雌激素竞争性结合ER,抑制雌激素受体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引起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因此,他莫昔芬成为ER阳性乳腺癌患者中首选药物,然而临床实践发现40%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耐药,乳腺癌细胞对他莫昔芬产生耐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表明他莫昔芬的作用机制就是剥夺了乳腺癌细胞生长中必要的生长激素,导致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受阻。这一机制与细胞应激中生长信号被剥夺的方式相似,肿瘤细胞发生应激后极有可能激活压力应激信号通路,进而改变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以及代谢的方式。肿瘤细胞行为所产生的改变会以多种信号调节的方式作用于肿瘤细胞微环境中。肿瘤微环境通常是由肿瘤细胞、间质细胞、免疫细胞,微血管组成,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的肿瘤的发生、发展、耐药和转移的进程。在相互作用中以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并且在众多的免疫细胞中巨噬细胞在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接受微环境中细胞因子、mi RNA以及外泌体的调节,转变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常极化为免疫抑制型的巨噬细胞(M2型),该型巨噬细胞表达多种炎症抑制的细胞因子,抑制炎症反应。这种微环境为肿瘤细胞创造了低反应免疫应答的状态,为肿瘤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的改变对肿瘤的发展转归至关重要。巨噬细胞的极化可以通过细胞因子与受体的方式发挥作用,这种通过细胞因子介导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方式是极有可能是乳腺癌细胞受到他莫昔芬的应激后发生耐药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探索他莫昔芬引起的乳腺癌细胞应激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对解释ER阳性乳腺癌细胞的耐药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本课题拟在体外环境中,观察4羟基他莫昔芬(4-Hydroxy-Tamoxifen,4-OHTAM)对MCF-7乳腺癌细胞压力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而比较应激状态与未应激的乳腺癌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差异。分析巨噬细胞表型及炎症因子的变化,确认巨噬细胞极化方向。从而阐明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途径在他莫昔芬应激的乳腺癌细胞对巨噬细胞极化方向的作用。所得的研究结果将从应激释放细胞因子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角度解释乳腺细胞对他莫昔芬的耐药机制。方法1、利用MTT实验确定4-OHTAM引起MCF-7应激的浓度,并设定合理的浓度梯度做对照;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仪凋亡模式确认不同浓度4-OHTAM引起MCF-7凋亡作用;蛋白印迹法检测MCF-7应激蛋白的表达,确认一定浓度的4-OHTAM引起MCF-7应激反应。2、将不同浓度的4-OHTAM刺激MCF-7乳腺癌细胞2h和5h提取的上清与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诱导6h的THP-1细胞继续培养66h,收集每组贴壁巨噬细胞及其上清。ELISA检测贴壁巨噬细胞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0、IL-1Ra),根据450nm处的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各组样本中细胞因子的水平;BCA蛋白试剂盒测定巨噬细胞中蛋白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贴壁巨噬细胞中各组样本CD206、IL-1Ra蛋白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贴壁巨噬细胞形态;流式鉴定巨噬细胞表型。结果1、各浓度4-OHTAM刺激MCF-7细胞2小时,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延长刺激时间至5小时,细胞活力随药物浓度的递增明显减弱,且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5μmol/L 4-OHTAM刺激MCF-7细胞2小时,两组间GRP78和CHOP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5μmol/L 4-OHTAM刺激MCF-7细胞5小时后,GRP78和CHOP蛋白表达上调,高于对照组GRP78和CHOP的表达水平。2、5小时组贴壁巨噬细胞上清中各药物浓度间IL-10和IL-1R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OHTAM浓度为5μmol/L时上清液中各细胞因子水平最高。3、5小时贴壁巨噬细胞中各药物浓度间CD206和IL-1Ra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4-OHTAM浓度为5μmol/L时表达最高。巨噬细胞具备M2型巨噬细胞形态学特征,且细胞表型鉴定高表达CD206、Arg-1低表达TNF-α。结论1、4-OHTAM引起MCF-7乳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2、内质网应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
张光君[7](2020)在《GP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公共数据库大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收集含有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otei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表达量的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e atlas,TCGA)中的乳腺癌数据集,探讨GPER mRNA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差异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GPER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收治的乳腺癌病例资料,选择乳腺癌四种临床分型中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进行实证分析,探寻GPE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挖掘是否可将GPER用作TNBC状况评估和预后判断的探索性指标奠定基础。方法:1、根据cbioportal网站操作手册分析GPER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基因共表达情况。2、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GPER的表达对乳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3、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T分期、N分期及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中GPER mRNA的表达差异,两比较采用dunn bonferroni检验;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高低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P<0.05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收集2013年我院收治的TNBC患者的资料。在所有研究的乳腺癌患者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均表达阴性,即为TNBC患者。中位的年龄是50岁。该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参与研究的TNBC患者对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并在同意书上签字。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改良根治手术;(2)患者具有完整的一般情况、病理诊断及临床相关资料;(3)辅助化疗前无远处转移,术前无新辅助化疗。(4)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和HER-2的表达均为阴性;(5)有相对完整的包括首次再发和转移时间、位置和/或死亡时间等内容在内的随访资料;(6)其他部位无恶性肿瘤;(7)手术后,其肿瘤组织和临近组织的石蜡切片可经查阅病理切片记录和报告途径获取,并能够清楚地测量病变和确认患者的组织学等级,TNM的分期,临床的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等情况。(8)术前相关辅助检查均已完成,肝、肾功能确认为正常,心脑血管,神经,血液,泌尿系统无明显疾病;(9)医院的伦理审查委员会通过了伦理核查,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字确认。6、排除标准:(1)患者不能进行自主有效的沟通交流;(2)未曾经历新型辅助性治疗,化疗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乳腺肿瘤切除和活检的患者;(3)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不能接受;(4)不清楚是否有多发肿瘤或原发病灶的病例;(5)没有严重基础疾病或肿瘤向远处转移的情况;(6)排除妊娠或处于哺乳期的女性;(7)排除病理组织切片、病理组织报告、病史资料不完整的病例;(8)手术后不接受临床系统性治疗或随访的患者;(9)排除炎症性乳腺恶性肿瘤病例。结果:1、使用GEPIA数据库对TCGA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发现,相较于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中GPER的表达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利用c Bio Portal网站分析TCGA数据集发现与GPER共表达相关的基因有SCN1B、CST3、PALM、GPR146、MMP28、HSPA12B、USP6NL、COX4I2、SRPK1,CLDN5、UCHL5、GMPS、HIGD1B、CLEC3B、PHGR1、USHBP1。3、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共收集了3951例乳腺癌患者GPER表达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GPER低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高表达患者(HR=0.67,95%CI=0.59-0.75,P<0.001)。4、对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分析发现,不同T分期、N分期的乳腺癌患者中GPER mRNA表达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343、6.084;P=0.488、0.193)。GPER mRNA在basal-like型、HER-2型、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393(-0.2507,-0.1261)、-0.2639(-0.2759,-0.2257)、-0.1883(-0.2397,-0.1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6.187,P<0.001)。两两比较发现,HER-2型与basal-like型(P=0.019)、HER-2型与luminal型、basal-like型与luminal型相比,GPER mRNA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5、对TNBC患者的临床实证研究发现GPER(+)和GPER(-)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χ2检验中P值均大于0.05,说明GPER表达情况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在统计学上均未见明显相关性。6、Kaplan-Meier对GPER蛋白表达情况与DFS、OS生存分析显示:TNBC中不同GPER状态的两组DFS及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PER mRNA在乳腺癌中表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GPER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提示GPER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但GPER表达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2、TNBC中GPER表达的增加与年龄大小、是否停经、肿瘤组织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TNM的分期、病理学分级、是否再发均无明显相关性。在单因素分析中,GPER阳性与TNBC的5年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GPER不是独立预后因素,是否可以将GPER用作TNBC状况评估和预后判断的探索性指标,仍有待于更大样本的研究。
杨清旭[8](2020)在《低剂量壬基酚通过GPR30介导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低剂量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是否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 30,GPR30)介导了相关的效应。方法:1.利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不同浓度NP在体外水平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及最佳实验浓度。2.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雌二醇(Estradiol,E2)、NP、GPR30抑制剂G15+NP分别处理SW480细胞后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2、NP作用于人结肠癌SW480细胞后GPR30的表达。4.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E2、NP、NP+G15分别作用人结肠癌SW480细胞后GPR30蛋白的表达变化。5.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E2、NP、NP+G15分别作用人结肠癌SW480细胞后GPR30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低剂量NP对SW480细胞起促进增殖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组和E2对照组相比,低剂量NP组细胞活力增加,低剂量NP促进了SW480细胞的增殖,同NP组相比较,NP+G15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和E2对照组相比,低剂量NP组细胞进入S期细胞的比例增加,同NP组相比,NP+G15组中进入S期的比例降低;与空白对照组和E2对照组相比,低剂量NP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同时与NP组相比较,NP+G15组中SW480细胞的凋亡率增加;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E2对照组相比,低剂量NP处理SW480细胞后GPR30蛋白表达增高;Western-Blot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E2对照组相比,低剂量NP处理组中GPR30蛋白表达增高,同时与NP组相比,NP+G15处理组GPR30蛋白表达降低;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E2对照组相比,低剂量NP处理组细胞中GPR30 mRNA表达增高,与NP组相比,NP+G15处理组中GPR30 mRNA的表达下降。结论:低剂量NP可能通过上调GPR30的表达,从而促进了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效应。
刘曙曙[9](2020)在《miR-575对ER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约70%的乳腺癌是雌激素受体α(ERα)阳性。他莫昔芬拮抗雌激素是ER+乳腺癌患者的一种高效且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对他莫昔芬的固有或获得性耐药性对ER+乳腺癌治疗提出了重大挑战,此外,内分泌耐药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在ER阳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micro RNA(mi RNA)的作用瞩目剧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 RNA的失调会影响他莫昔芬的敏感性,但mi RNA如何调节他莫昔芬的敏感性及mi RNA与ERα信号之间的串扰机制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mi R-575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其在乳腺癌中的报道较少,mi R-575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和对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所以,本文就mi R-575对ER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做深入研究。研究内容: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mi R-575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生存关系。检测mi R-575在不同乳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讨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探讨mi R-575与雌激素在ER阳性乳腺癌中的相关性,探索mi R-575的靶标及其靶基因调控机制,并阐明mi R-575调控他莫昔芬敏感性在ER阳性乳腺癌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我们首先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比较了具有不同mi R-575表达水平的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通过RT-q PCR确定mi R-575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构建稳转mi R-575过表达T47D细胞系,瞬转mi R-575 inhibitor以降表达mi R-575,通过一系列功能学实验验证mi R-575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Ch IP和荧光素酶测定法分析了mi R-575启动子区域中ERα的结合位点。通过IP分析确定ERα与CDKN1B/p27,细胞周期蛋白D1或BRCA1的相互作用。分别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定位。最后,探讨了ER+乳腺癌细胞中的mi R-575-p27轴是否可以影响在体内体外对他莫昔芬治疗的肿瘤反应。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了mi R-575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发现mi R-575高表达的乳腺癌预后差。并且,发现与mi R-575低表达患者相比,mi R-575高表达的ER+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但是,ER-乳腺癌患者与mi R-575表达水平的预后无关。另外,通过RT-q PCR方法,我们分析了20个原发性乳腺癌组织样品和不同乳腺癌细胞中mi R-575的表达。我们在大多数ER+乳腺癌中观察到mi R-575表达上调。mi R-575在ER阳性乳腺癌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均可促进ER+乳腺癌的增殖。雌激素/ERα激活mi R-575表达。并探索出mi R-575的靶标为p27,进一步探讨p27与ERα的相互作用及对mi R-575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BRCA1与ERα相互作用并受mi R-575调控。最后,通过靶向CDKN1B/p27,mi R-575的过表达降低了他莫昔芬的敏感性。ERα结合mi R-575启动子上调其转录活性,而他莫昔芬治疗后下调ER+乳腺癌中mi R-575的表达。此外,CDKN1B/p27通过抑制ERα核内分布作用及BRCA1与细胞周期蛋白D1的相互作用来拮抗ERα活性。研究结论:本研究揭示了ER+乳腺癌中的ERα-mi R-575-CDKN1B/p27反馈环,表明mi R-575可以用作ER+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生物标志物,以及他莫昔芬灵敏度的预测指标或潜在的靶标。
冯晶[10](2020)在《雌激素诱导的LncRNA MAFG-AS1通过miR-339-5p/CDK2轴促进ER阳性乳腺癌的进展并且介导他莫昔芬耐药》文中指出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乳腺癌患者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三分之二,属于乳腺癌亚型中的激素敏感型。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除化疗以外,内分泌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式,他莫昔芬作为经典的抗雌激素药物,已经成为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辅助用药。和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比,H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但是大部分死亡的乳腺癌患者还是HR阳性的,因其占比较大,而且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内分泌耐药,对他莫昔芬辅助治疗有反应的乳腺癌患者有三分之一最终将因内分泌耐药而复发。但是,HR阳性乳腺癌没有理想的预后指标,因此迫切需要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预后分析,并有望成为治疗的靶点,甚至能够成为内分泌治疗的疗效预测指标。近年来,已经有研究发现内分泌耐药的机制之一是ER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通路的串扰激活,CDK4/6抑制剂已经运用于临床上内分泌治疗进展性的患者。但是,关于细胞周期G1/S期的另一个重要的cyclin-CDK复合物,cyclinE-CDK2的研究却很少。而且有研究显示CDK4/6抑制剂耐药可能与cyclinE-CDK2的激活有关,但是ER阳性乳腺癌中内分泌耐药与cyclinE-CDK2的关系还不甚清楚。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结构上与mRNA相似,但它们并不编码蛋白质,而是以RNA的形式在多种层面上(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来自乳腺癌患者的高通量测序数据表明,lncRNAs表达具有高度亚型特异性,对于ER阳性乳腺癌,雌激素(E2)激活的ER二聚体可以作为lncRNAs的转录因子,ER信号通路的激活对细胞增殖,分化与程序性死亡起到重要作用。而细胞内和细胞外途径与ER信号的串扰表明ER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耐药发生在多个水平,例如细胞周期和PI3K/AKT/mTOR途径。在这种串扰中,lncRNA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lncRNAs在细胞周期进程和他莫昔芬耐药方面的机制仍不清楚。所以,很有必要探索lncRNA在ER信号通路与CDK2调控的细胞周期串扰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进行了基于生存的GEO数据集的荟萃分析,并结合基因表达筛选出在ER阳性乳腺癌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显着相关的lncRNA MAFG-AS1,其受雌激素诱导并与转录因子ERα直接结合。现有研究显示,MAFG-AS1可以促进结肠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转移,但是在ER阳性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还不甚清楚,是否与他莫昔芬耐药有关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探讨了由MAFG-AS1/miR-339-5p/CDK2组成的ceRNA网络促进ER阳性乳腺癌增殖的机制以及证实了与他莫昔芬耐药的相关性。MAFG-AS1与CDK2介导的ER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通路之间的串扰表明,MAFG-AS1可能是ER阳性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而CDK2抑制剂则很可能用于内分泌耐药的治疗。总之,本文为ER阳性乳腺癌提供了新的预后标志物与治疗靶点,为内分泌耐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1.利用GEO数据库中的6个乳腺癌数据集进行荟萃分析及Kaplan-Meier Plotter外部验证,同时在GEPIA在线数据库网站进行癌与癌旁的表达验证,筛选在luminal型乳腺癌中与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 surviva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 free survival,DMFS)高风险显着相关的且在乳腺癌中高表达的目标lncRNA MAFG-AS1;2.收集乳腺癌术后新鲜的癌与癌旁的病理组织标本,利用qRT-PCR与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检测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MAFG-AS1的表达水平,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MAFG-AS1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3.利用qRT-PCR检测MAFG-AS1在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表达水平;4.利用qRT-PCR检测雌激素作用于野生型与ER敲除型的ER阳性乳腺癌细胞后MAFG-AS1的表达水平;5.在Jaspar与PROMO数据库筛选MAFG-AS1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6.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验证雌激素作用后ERα与MAFG-AS1启动子区的结合情况;7.利用MTT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AFG-AS1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8.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AFG-AS1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在细胞周期与凋亡方面的影响;9.利用雌性免疫缺陷小鼠进行敲减MAFG-AS1的慢病毒稳定转染后的原位成瘤实验;10.利用RNA核浆分离实验检测MAFG-AS1在ER阳性乳腺癌细胞中的核浆分布;11.在starbase在线数据库网站预测可能与MAFG-AS1结合的microRNAs,并在细胞水平进行qRT-PCR验证表达相关性;12.利用qRT-PCR验证miR-339-5p在乳腺癌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水平,验证癌组织中miR-339-5p与MAFG-AS1的相关性;13.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RIP实验验证MAFG-AS1与miR-339-5p的结合情况;14.利用MTT、集落形成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实验进行miR-339-5p与MAFG-AS1的挽救实验;15.利用starbase预测mi R-339-5p下游的靶基因,并在DAVID在线网站对靶基因进行通路富集;16.利用qRT-PCR验证CDK2在癌与癌旁的表达以及miR-339-5p与CDK2的相关性;17.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39-5p与CDK2的结合情况;18.利用MTT、集落形成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实验进行miR-339-5p与CDK2的挽救实验;19.利用免疫组化实验验证MAFG-AS1与CDK2、Ki-67的相关性;20.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AFG-AS1、miR-339-5p与CDK2的ceRNA网络关系;21.利用western blot检测MAFG-AS1与CDK2及其他细胞周期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根据CDK2作用于FOXO1探索凋亡相关机制;22.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除MAFG-AS1后ERα的变化。第二部分:1.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网站筛选他莫昔芬单药治疗的患者,分析MAFG-AS1的表达与生存的关系,进一步发现MAFG-AS1是否与他莫昔芬耐药有关;2.利用qRT-PCR检测MCF-7亲本细胞与MCF-7他莫昔芬耐药细胞中MAFG-AS1与ESR1的表达;3.利用qRT-PCR检测他莫昔芬作用12h,24h后MAFG-AS1的表达;4.利用MTT检测在MCF-7他莫昔芬耐药细胞中敲除MAFG-AS1后是否对他莫昔芬作用敏感;5.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网站筛选他莫昔芬单药治疗的患者,分析CDK2的表达与生存的关系,进一步发现CDK2是否与他莫昔芬耐药有关;6.利用MTT检测在MCF-7他莫昔芬耐药细胞中敲除CDK2后是否对他莫昔芬作用敏感;7.在T47D细胞过表达MAFG-AS1探究其是否赋予了他莫昔芬耐药性;8.利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验证过表达MAFG-AS1后对他莫昔芬是否发生耐药性。结果:第一部分:1.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出在乳腺癌中高表达的且与luminal型乳腺癌不良预后相关的lncRNA MAFG-AS1;2.MAFG-AS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临近的正常组织,且MAFG-AS1高表达与乳腺癌肿块大小,ki-67显着相关;3.MAFG-AS1在乳腺癌细胞系中表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且在ER阳性乳腺癌细胞系表达较高;4.雌激素可以促进野生型ER阳性乳腺癌细胞中MAFG-AS1的表达,但在ER敲除后MAFG-AS1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5.两种在线数据库网站都预测到ERα是MAFG-AS1的转录因子;6.CHIP实验表明在雌激素作用后,ERα在MAFG-AS1启动子区的结合增多;7.MAFG-AS1可以促进ER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作用;8.MAFG-AS1可以促进细胞周期G1/S期的转变,抑制凋亡;9.MAFG-AS1促进裸鼠体内原位成瘤作用;10.MAFG-AS1在ER阳性乳腺癌细胞中主要分布在细胞浆;11.经过筛选验证得到与MAFG-AS1吸附结合的miR-339-5p;12.miR-339-5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临近正常乳腺组织,且与MAFG-AS1的表达呈负相关;1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RIP实验验证了MAFG-AS1与miR-339-5p结合;14.挽救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mi R-339-5p能够部分逆转过表达MAFG-AS1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带来的促进增殖与抑制凋亡作用;15.在线数据库预测与通路富集作用取交集得出CDK2为miR-339-5p的靶基因;16.CDK2在乳腺癌组织表达水平高于临近正常乳腺组织,且与miR-339-5p呈负相关;17.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miR-339-5p与CDK2结合;18.挽救实验结果表明敲除miR-339-5p能够部分逆转抑制CDK2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带来的抑制增殖与促进凋亡的作用;19.免疫组化证实高表达MAFG-AS1的样本,CDK2与ki-67表达也高;20.在m RNA与蛋白水平,过表达miR-339-5p能够逆转过表达MAFG-AS1带来的CDK2的增加;21.在mRNA与蛋白水平MAFG-AS1与CDK2呈正相关,在蛋白水平MAFG-AS1与cyclinE,Rb呈正相关以及CDK2调控的转录抑制因子FOXO1呈负相关,而与CDK4,CDK6和cyclinD1没有相关性。凋亡相关通路中MAFG-AS1与PARP,cl-caspase8,cl-caspase3呈负相关;22.mRNA与蛋白水平结果显示敲除MAFG-AS1后p-ERα的表达下调。第二部分:1.在他莫昔芬单药治疗的患者中,高表达MAFG-AS1与较差的DMFS和RFS有关;2.MAFG-AS1与ESR1在他莫昔芬耐药的MCF-7细胞中表达较亲本MCF-7细胞表达高;3.MAFG-AS1在他莫昔芬作用12小时表达下降,在24小时恢复到原水平;4.他莫昔芬耐药的MCF-7细胞中敲除MAFG-AS1后对他莫昔芬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变敏感;5.在他莫昔芬单药治疗的患者中,高表达CDK2与较差的DMFS有关;6.他莫昔芬耐药的MCF-7细胞中敲除CDK2后对他莫昔芬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变敏感;7.在T47D细胞过表达MAFG-AS1增加了他莫昔芬耐药性;8.过表达MAFG-AS1后增强了裸鼠原位成瘤的耐药性。结论:1.MAFG-AS1在ER阳性乳腺癌中高表达且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显着相关。2.雌激素通过促进转录因子ERα与MAFG-AS1的结合诱导MAFG-AS1表达。3.MAFG-AS1通过miR-339-5p/CDK2的ceRNA网络促进ER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G1/S期的转变,并且抑制细胞凋亡。4.由MAFG-AS1与CDK2介导的ER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的串扰促进了ER阳性乳腺癌的他莫昔芬耐药。5.ERα-MAFG-AS1-CDK2-ERα形成的正反馈环路促进了ER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发生。
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和4-羟基他莫昔芬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和4-羟基他莫昔芬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绝经前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 |
1.1 基因异常与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相关机制 |
1.1.1 ER基因突变 |
1.1.2 ESR基因融合 |
1.1.3 ESR转录异常 |
1.2 信号传导与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相关机制 |
1.2.1 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s)通路与内分泌治疗耐药 |
1.2.1.1 EGF/EGFR/HER2信号通路 |
1.2.1.2 IGF-1R信号通路 |
1.2.1.3 FGFR信号通路 |
1.2.2 PI3K/AKT/mTOR通路与内分泌治疗耐药 |
1.3 Wnt信号通路与内分泌治疗耐药 |
1.4 EMT与他莫昔芬耐药 |
1.5 细胞周期调控与内分泌治疗耐药 |
1.6 自噬与内分泌治疗耐药 |
1.7 非编码RNA与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耐药 |
1.7.1 lncRNA与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耐药 |
1.7.2 miRNA作为内分泌治疗耐药的调节因子 |
1.8 CYP2D6对他莫昔芬疗效的影响 |
1.9 免疫系统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影响 |
2 绝经后与绝经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异同点 |
3 总结与展望 |
(2)电离辐射降低雌激素合成水平抑制ER+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乳腺癌 |
1.1.1 乳腺癌类型及治疗方式 |
1.1.2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作用 |
1.1.3 CYP19A及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 |
1.2 内质网应激 |
1.2.1 未折叠蛋白反应 |
1.2.2 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 |
1.2.3 溶酶体系统 |
1.3 电离辐射 |
1.3.1 电离辐射的概念及作用类型 |
1.3.2 电离辐射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
1.3.3 电离辐射对E2 及ERα的影响 |
1.3.4 电离辐射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电离辐射降低E2合成水平并抑制ER~+乳腺癌细胞增殖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培养 |
2.1.2 他莫昔芬耐药细胞系的构建 |
2.1.3 实验动物及饲养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X射线辐照处理 |
2.3.2 活细胞计数 |
2.3.3 克隆形成 |
2.3.4 细胞周期检测 |
2.3.5 RNA提取 |
2.3.6 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 |
2.3.7 蛋白提取 |
2.3.8 ELISA检测 |
2.3.9 Western blot |
2.3.10 免疫组化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2.5.1 电离辐射抑制常规培养下ER~+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
2.5.2 电离辐射导致常规培养下ER~+乳腺癌细胞周期阻滞 |
2.5.3 电离辐射抑制常规培养下ER~+乳腺癌细胞E2的合成 |
2.5.4 电离辐射抑制模拟体内环境下ER~+乳腺癌细胞增殖 |
2.5.5 电离辐射导致模拟体内环境下ER~+乳腺癌细胞周期阻滞 |
2.5.6 电离辐射抑制ER~+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的增殖 |
2.5.7 电离辐射降低ER~+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中E2的含量 |
2.5.8 电离辐射下调ER~+乳腺癌细胞内ERα信号传导 |
2.6 结论与讨论 |
第3 章 电离辐射下调E2 合成关键酶CYP19A的表达 |
3.1 实验材料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X射线辐照处理 |
3.3.2 sh RNA慢病毒颗粒转染 |
3.3.3 RNA提取 |
3.3.4 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 |
3.3.5 蛋白提取 |
3.3.6 Western blot |
3.3.7 免疫组化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5.1 电离辐射下调常规培养的细胞内CYP17A和CYP19A的表达水平 |
3.5.2 电离辐射下调模拟体内条件下CYP17A和 CYP19A的表达水平 |
3.5.3 电离辐射下调他莫昔芬耐药细胞内CYP19A的表达水平 |
3.5.4 CYP19A可能是电离辐射作用的靶点 |
3.6 结论与讨论 |
第4章 电离辐射引发ER~+乳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 |
4.1 实验材料 |
4.2 试剂与仪器 |
4.2.1 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X射线辐照处理 |
4.3.2 蛋白提取 |
4.3.3 Western blot |
4.3.4 免疫荧光 |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5 实验结果 |
4.5.1 电离辐射引发常规培养下ER~+乳腺癌细胞内内质网应激 |
4.5.2 电离辐射引发模拟体内环境下细胞内内质网应激 |
4.5.3 电离辐射引发他莫昔芬耐药细胞系内质网应激 |
4.6 结论与讨论 |
第5 章 内质网自噬下调CYP19A表达水平 |
5.1 实验材料 |
5.2 试剂与仪器 |
5.2.1 主要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X射线辐照处理 |
5.3.2 RNA提取 |
5.3.3 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 |
5.3.4 蛋白提取 |
5.3.5 Western blot |
5.3.6 免疫荧光 |
5.3.7 免疫组化 |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5 实验结果 |
5.5.1 电离辐射上调常规培养下IRE1/XBP1 表达引发内质网自噬 |
5.5.2 电离辐射上调模拟体内环境下IRE1/XBP1 表达引发内质网自噬 |
5.5.3 电离辐射上调他莫昔芬耐药细胞内IRE1/XBP1 表达引发内质网自噬 |
5.5.4 电离辐射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常规培养细胞内的CYP19A |
5.5.5 电离辐射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模拟体内环境下细胞内的CYP19A |
5.5.6 电离辐射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他莫昔芬耐药细胞内的CYP19A |
5.6 结论与讨论 |
第6 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靶向雌激素受体的三氮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乳腺癌及其内分泌治疗 |
1.2 雌激素受体 |
1.2.1 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分布和分类 |
1.2.2 靶向ER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1.3.1 虚拟筛选 |
1.3.2 分子对接 |
1.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二章 靶向雌激素受体的化合物设计 |
2.1 TAM及其衍生化合物 |
2.2 限制构型的1,2,3-三氮唑类化合物设计 |
第三章 化合物合成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 化合物合成路线与步骤 |
第四章 靶向ER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
4.1 实验材料 |
4.2 MTT检测 |
4.3 竞争性结合测试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部分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MS图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中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下调激活自噬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诱导 |
2.2.3 质粒转化和质粒小提 |
2.2.4 细胞转染 |
2.2.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2.6 细胞增殖实验(CCK-8) |
2.2.7 细胞划痕实验 |
2.2.8 细胞侵袭实验 |
2.2.9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
2.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4-羟基他莫昔芬(4-OHT)直接抑制TMEM16A钙激活氯电流 |
3.2 他莫昔芬通过靶向抑制TMEM16A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
3.3 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低表达TMEM16A的ER阳性乳腺癌预后较差 |
3.4 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株的构建和鉴定 |
3.5 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TMEM16A表达下调 |
3.6 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中自噬的增加可被过表达TMEM16A所逆转 |
3.7 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过表达TMEM16A可恢复对4-OHT的敏感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在癌症中的多方面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阿帕替尼逆转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相关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2.1 镜下观察MCF-7及LCC2的细胞形态 |
1.2.2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结果 |
1.2.3 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耐药株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1.2.4 Western blot 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 |
1.3 讨论 |
1.3.1 4-羟基-他莫昔芬对MCF-7与LCC2细胞增殖的影响 |
1.3.2 阿帕替尼单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对LCC2细胞增殖的影响 |
1.3.3 阿帕替尼联合4-羟基-他莫昔芬对LCC2细胞凋亡的影响 |
1.3.4 阿帕替尼对逆转LCC2细胞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研究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及联合用药的研究 |
2.1 ER 信号通路 |
2.2 CDK-4/6-RB 通路 |
2.3 PI3K/Akt/m-TOR 通路 |
2.4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 |
2.5 免疫治疗 |
2.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4羟基他莫昔芬应激MCF-7癌细胞上清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一 4-OHTAM引起MCF-7 的应激反应 |
2.实验二 4-OHTAM应激MCF-7 释放细胞因子对巨噬细胞极化影响 |
三、结果 |
1. 4-OHTAM引起MCF-7 应激反应 |
2. 4-0HTAM应激MCF-7 释放细胞因子引起巨噬细胞M2 型极化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附录 |
九、致谢 |
(7)GP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公共数据库分析GPER m 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GPER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关系的临床实证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GPER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低剂量壬基酚通过GPR30介导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miR-575对ER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miR-575在乳腺癌中的异常表达及功能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miR-575 在 ER +乳腺癌中上调 |
1.2.2 miR-575 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促进 ER +乳腺癌的增殖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miR-575对ER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机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雌激素/ERα激活miR-575 表达 |
2.2.2 p27是miR-575的靶标 |
2.2.3 p27 通过与 ERα 相互作用降低 miR-575 表达 |
2.2.4 BRCA1与ERα相互作用并受miR-575 调控 |
2.2.5 miR-575 的过表达通过调节 p27 降低了他莫昔芬的敏感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RNA在他莫昔芬耐药中对人类乳腺癌的新作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雌激素诱导的LncRNA MAFG-AS1通过miR-339-5p/CDK2轴促进ER阳性乳腺癌的进展并且介导他莫昔芬耐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雌激素诱导的LncRNA MAFG-AS1通过miR-339-5p/CDK2轴促进ER阳性乳腺癌的进展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乳腺癌临床病理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
2.2.2 细胞培养 |
2.2.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
2.2.4 集落形成实验 |
2.2.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 |
2.2.6 脂质体介导siRNA,mimic及inhibitor转染 |
2.2.7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 |
2.2.8 RNA结合蛋白免疫共沉降实验(RNA Immunoprecipitation) |
2.2.9 MAFG-AS1质粒构建 |
2.2.10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 |
2.2.1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2.2.12 RNA核浆分离实验 |
2.2.1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 |
2.2.14 原位杂交(ISH)实验 |
2.2.15 免疫组化实验 |
2.2.16 生物信息学预测 |
2.2.17 构建MAFG-AS1稳定敲减细胞系 |
2.2.18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
2.2.1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ER阳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LncRNAs |
3.2 LncRNA MAFG-AS1在ER阳性乳腺癌高表达 |
3.3 雌激素诱导LncRNA MAFG-AS1的表达 |
3.4 ERα调控MAFG-AS1的表达 |
3.5 MAFG-AS1促进了ER阳性乳腺癌的增殖 |
3.6 MAFG-AS1促进细胞周期G1/S的转变与细胞凋亡 |
3.7 MAFG-AS1在ER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 |
3.8 MAFG-AS1在ER阳性乳腺癌细胞中吸附结合miR-339-5p |
3.8.1 MAFG-AS1在ER阳性乳腺癌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
3.8.2 MAFG-AS1作为miR-339-5p的竞争性内源性RNA |
3.8.3 MAFG-AS1与miR-339-5p可以相互结合 |
3.8.4 MAFG-AS1与miR-339-5p在功能上相互拮抗 |
3.9 miR-339-5p靶向并抑制CDK2的表达 |
3.9.1 miR-339-5p靶基因的预测 |
3.9.2 miR-339-5p与靶基因CDK2存在结合位点且具有相关性 |
3.9.3 miR-339-5p抑制靶基因CDK2的功能 |
3.10 MAFG-AS1/miR-339-5p/CDK2轴调节ER阳性乳腺癌的增殖 |
3.10.1 MAFG-AS1/miR-339-5p/CDK2轴的建立 |
3.10.2 MAFG-AS1/miR-339-5p/CDK2轴促进ER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
4 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LncRNA MAFG-AS1通过miR-339-5p/CDK2轴促进ER阳性乳腺癌的他莫昔芬耐药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
2.2.3 脂质体介导siRNA的转染 |
2.2.4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 |
2.2.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 |
2.2.6 构建MAFG-AS1稳定过表达的细胞系 |
2.2.7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
2.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MAFG-AS1与他莫昔芬耐药相关 |
3.2 MAFG-AS1/miR-339-5p/CDK2促进了他莫昔芬耐药 |
3.3 ERα-MAFG-AS1-CDK2-ERα正反馈轴促进他莫昔芬耐药的发生 |
4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LncRNA在肿瘤中的研究方法概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和4-羟基他莫昔芬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 阿迪莱·艾萨,赵菁,袁瑛.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1(07)
- [2]电离辐射降低雌激素合成水平抑制ER+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D]. 冯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靶向雌激素受体的三氮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D]. 于晶. 山东大学, 2021(11)
- [4]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中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下调激活自噬的机制研究[D]. 宋寒宾.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1)
- [5]阿帕替尼逆转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机制研究[D]. 朱文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4羟基他莫昔芬应激MCF-7癌细胞上清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D]. 陈炜. 湖北医药学院, 2020(05)
- [7]GP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D]. 张光君.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8]低剂量壬基酚通过GPR30介导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效应的研究[D]. 杨清旭.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miR-575对ER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刘曙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雌激素诱导的LncRNA MAFG-AS1通过miR-339-5p/CDK2轴促进ER阳性乳腺癌的进展并且介导他莫昔芬耐药[D]. 冯晶.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