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眶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徐全刚[1](2022)在《与肿瘤相关的视神经病变》文中认为与肿瘤相关的视神经病变是一组少见的神经眼科疾病谱,国内外仅有少量个案或小样本的文献报道,目前尚未见关于该疾病谱的综合报道。该组疾病因病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早期诊断并且选择恰当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往往可以挽救患者的视力甚至生命。然而,由于眼科医师对该组疾病的认识不足,临床上经常出现误诊或漏诊。本文结合文献及笔者所在的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眼科团队的经验,首次对该疾病谱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治疗及预后加以梳理归纳。
余进海[2](2020)在《眼眶肿瘤治疗技术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眼眶肿瘤不仅损害患者容貌,还损伤视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由于眼眶组织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且与视觉器官联系紧密等原因,该部位肿瘤的治疗较其他部位呈现出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肿瘤的经典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手术是大部分眼眶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且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改良,其现已朝着微创的方向发展。化学药物治疗多应用于晚期肿瘤或侵犯程度广泛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且随着给药方式和方案的改进,正朝着高效和低不良反应的方向发展。放射治疗则多用于手术难以完整切除和易复发的难治性肿瘤,且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已实现了安全和精准化治疗。除了经典的治疗方法外,针对致癌位点在分子水平上的靶向治疗也成为眼眶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眼眶肿瘤在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的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葛瑞刚,解传滨,戴相昆,李纪伟,陈高翔,徐寿平,曲宝林[3](2020)在《D2SRS两种照射技术与CyberKnife在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中的剂量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基于常规加速器的微光刀(D2SRS)系统两种照射技术在脑转移瘤放疗中的剂量学特性,并与射波刀(Cyber Knife,CK)进行比较,探讨D2SRS在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已行CK治疗的脑转移瘤病例,分别设计动态调强(DMLC-IMRT)和动态适形拉弧(DCA)两种D2SRS计划,分析其剂量学特性并与CK计划进行比较。结果:3种计划均能实现处方剂量要求,CK计划具有较好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 CI=0.82±0.04),但剂量均匀性指数(HI, HI=0.42±0.11)最差。DMLC-IMRT计划具有与CK计划相当的靶区CI(0.80±0.07, P=0.24),且具有更好的HI(0.28±0.13, P=0.00);DCA计划CI(0.69±0.09)最低,但其HI(0.33±0.11)优于CK计划。靶区外剂量跌落方面CK计划更具优势,但相较于DCA计划无统计学意义(P=0.06);在实施时间上,DMLC-IMRT计划[(16.94±1.50)min]与DCA计划[(12.67±0.52)min]相较于CK计划[(38.76±5.60)min]具有明显优势。结论:3种技术均能实现处方剂量要求且CK计划具有更好的靶区适形度,靶区外剂量跌落方面DCA计划优于DMLC-IMRT计划且接近CK计划水平,但在实施效率上两种D2SRS计划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在脑转移瘤放疗中更为高效地实现对肿瘤靶区的均匀照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贾碧云[4](2014)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眼眶结构复杂,发生于眶内的肿瘤病种繁多。目前眼眶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肿瘤位置、性质、大小不同,手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常用手术入路有前路开眶、外侧开眶、内侧开眶、内外联合开眶、经颅开眶以及眶内容切除术等。眼眶手术操作精细,特别是位于眶深部肿瘤易损伤血管、肌肉、神经,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其中最严重的为视力丧失。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眼眶手术方式及适应证也有所改变。本课题回顾性分析1007例(1011只眼)开眶手术,就手术种类、手术入路、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研究,探讨前路开眶和外侧开眶手术适应证,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眼眶肿瘤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眼科1998-2013年间十种常见眼眶肿瘤的开眶手术1007例(1011只眼),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证实,包括:海绵状血管瘤264例,静脉性血管瘤147例,泪腺多形性腺瘤102例,神经鞘瘤101例,炎性假瘤92例(95只眼),(表)皮样囊肿88例,淋巴瘤71例(72只眼),脑膜瘤52例,腺样囊性癌48例,静脉曲张42例。对前路开眶和外侧开眶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肿瘤位置与术式选择的关系、病种与术式选择的关系,对比前路开眶与外侧开眶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1、术式选择:前路开眶748例(752只眼),外侧开眶225例,内外联合开眶18例,内侧开眶2例,眶内容切除14例。病变未累及眶后1/3段者575例,其中533(92.7%)例采用前路开眶,39例(6.8%)采用外侧开眶;病变累及眶后1/3段者436例,其中219例(50.2%)采用前路开眶,186例(42.7%)采用外侧开眶。前路开眶中,眉弓下缘皮肤入路285例(37.9%),下方穹窿结膜入路280例(37.2%),内上方穹窿结膜入路147例(19.5%),其余入路40例(5.3%),包括外上方结膜入路25例、双重睑皮肤入路6例及下睑缘下皮肤入路9例。2、肿瘤切除情况:82例术中肿瘤残留,其中前路开眶61例,外侧开眶20例,内外联合开眶1例。对前路开眶与外侧开眶术后肿瘤残留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早期(1周)常见并发症:视力下降237例,其中意外视力丧失17例;上睑下垂218例,其中96例上睑提肌肌力为0;眼动障碍274例,瞳孔改变10例。对累及眶后1/3段病变的开眶术,前路开眶术后视力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外侧开眶,P<0.05,有统计学意义。前路开眶术后上睑下垂和眼动障碍的发生率均低于外侧开眶,P<0.05,有统计学意义。4、随访复发情况:术后复发者38例,其中腺样囊性癌复发率最高达27.9%,其次为静脉曲张(11.9%)和炎性假瘤(6.3%)。38例中32例为前路开眶,6例为外侧开眶。对前路开眶与外侧开眶术后复发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肿瘤的位置以及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前路开眶手术适应证不再局限于眶前部肿瘤的切除,对于部分肿瘤即使病变累及眶后段行前路开眶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宗永青,徐德生,刘晓民,刘东,李彦和,张宜培[5](2012)在《伽玛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中长期疗效分析与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伽玛刀(γ-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差异。方法 54例眼眶内及眶颅沟通脑膜瘤患者接受γ-刀治疗,其中眼眶内脑膜瘤32例,眶颅沟通脑膜瘤22例,肿瘤中位容积8.29 cm3(0.22~32.6 cm3),肿瘤边缘平均剂量4.2 Gy(10.0~17.0 Gy),40%~55%等剂量线。结果随访5~187个月,平均57个月,治疗后患者视力提高6例,维持不变31例,下降12例,失明5例;影像学显示肿瘤消失3例,缩小26例,无变化17例,增大8例,肿瘤总体控制率达85.2%,其中眶内脑膜瘤控制率90.6%,眶颅沟通脑膜瘤控制率77.3%。伽玛刀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眼部疼痛、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等。结论伽玛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具有长期控制肿瘤生长,可保留多数患者视力,并发症少等优点;眼眶内脑膜瘤在肿瘤控制及视力预后均好于眶颅沟通脑膜瘤。
刘东,徐德生,张志远,李彦和,刘晓民,张宜培,贾强,林益光,宋国祥[6](2011)在《眼眶肿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评价Leksell伽玛刀治疗眼眶肿瘤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23例患者年龄4~85岁,平均(37.5±15.6)岁。男91例,女132例;125例为手术后残留或复发者,98例根据典型临床及影像表现进行诊断;肿瘤容积0.03~35.60 cm3,平均(5.4±1.9)cm3;肿瘤边缘剂量10~40 Gy。结果随访18-114个月,平均(35.7±16.2)个月,肿瘤缩小129例(57.8%),无变化80例(35.9%),14例(6.3%)肿瘤增大,肿瘤控制率为93.7%;142例患者治疗后视力得到保留,其中视力提升79例,减退19例;21例曾出现一过性球结膜水肿。结论伽玛刀治疗眼眶肿瘤可取得良好肿瘤控制率,多数患者可保留视力,并发症少,可成为眼眶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宋长龙,吴宏,林文,林萍,罗晓蓉,张军,李友勇,颜月娥,陈晓玲,杨享贤[7](2011)在《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眼球后眶尖区肿瘤3例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眼球后眶尖区肿瘤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3例眼球后眶尖区肿瘤患者进行了伽玛刀治疗,观察眼睛疼痛、球结膜水肿,突服消退与MR复查肿瘤缩小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突眼症状改善,容貌得以恢复。结论放射外科是一种无创性、安全有效治疗眼眶内肿瘤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眼眶内肿瘤的首选治疗,也可作为手术后残余或复发肿瘤的治疗,弥补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的缺撼。
宋长龙,吴宏,林文,林萍,阴胤,张军,李友勇,颜月娥,杨享贤[8](2011)在《难治性眼球后眶尖区肿瘤的伽玛刀治疗(附三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眼球后眶尖区肿瘤比较少见,主要症状为头痛、视力减退、眼球突出、失明,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复发率较高,部分病例虽多次手术并辅以普通放射治疗,效果不佳,即使摘除眼球也不易治愈。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在眼眶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为一些难治性眼球后眶尖区肿瘤患者提供了较好的
刘东,徐德生,张志远,郑立高,宋国祥[9](2009)在《18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γ刀治疗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评价18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γ刀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18例患者中位年龄15岁(2~54岁),其中男8例,女10例;12例(66.7%)系既往手术后复发患者;临床表现:眼球突出17例,双侧眼球突出度差距平均3.4mm(1~13mm),4例失明;肿瘤容积1.0~30.2cm3,平均7.3±3.5cm3;均行MRI定位扫描;边缘剂量15~20Gy,中心剂量30~40Gy;5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视神经平均受照剂量6.3±1.7Gy;等中心数7~16个,平均11个。全组患者均无放射治疗史。结果:随访30~120个月,中位时间56个月,复查MRI显示肿瘤全部缩小,其中13例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全组患者突眼症状消失,治疗后平均容机2.23±1.05cm3;治疗后视力提升11例(61.1%),无变化5例(27.8%),减退2例(11.1%),无γ刀治疗后失明患者;随访期内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肿瘤出血或导血管栓塞;4例曾出现一过性球结膜水肿。结论:γ刀治疗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可长期控制肿瘤生长,可保留部分视力,并发症较少,为术后残留或复发的患者提供了进一步治疗的方法,也可作为静脉性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张志华,何彦津,宋国祥[10](2007)在《Leksell伽玛刀眼科应用新进展》文中认为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教授Leksell首次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设想[1],1968年第一台A型伽玛刀(γ-刀)在斯德哥尔摩研究安装应用于试验和临床研究[2]。1987年第二代B型伽玛刀在美国匹斯堡大学安装应用之后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
二、眼眶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眼眶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与肿瘤相关的视神经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及流行病学 |
1.1 视神经原发肿瘤 |
1.2 压迫性和浸润性视神经病变 |
1.3 副肿瘤性视神经病变 |
1.4 放射性视神经病变 |
1.5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
2 临床特征 |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4 治疗及预后 |
5 结语 |
(3)D2SRS两种照射技术与CyberKnife在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中的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设备与仪器 |
1.2 病例资料 |
1.3 计划设计 |
1.4 剂量评估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等剂量曲线评估 |
2.2 靶区剂量参数评估 |
2.3 靶区外剂量跌落情况 |
2.4 计划实施效率 |
3 讨论 |
(4)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伽玛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中长期疗效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伽玛刀治疗 |
2 结果 |
2.1 视力变化情况 |
2.2 肿瘤控制情况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3.1 眼眶脑膜瘤放射治疗 |
3.2 视神经耐受剂量 |
3.3 并发症及预防 |
四、眼眶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与肿瘤相关的视神经病变[J]. 徐全刚.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2(01)
- [2]眼眶肿瘤治疗技术新进展[J]. 余进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11)
- [3]D2SRS两种照射技术与CyberKnife在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中的剂量学研究[J]. 葛瑞刚,解传滨,戴相昆,李纪伟,陈高翔,徐寿平,曲宝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0(03)
- [4]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疗效观察研究[D]. 贾碧云.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5]伽玛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中长期疗效分析与比较[J]. 宗永青,徐德生,刘晓民,刘东,李彦和,张宜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2(06)
- [6]眼眶肿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J]. 刘东,徐德生,张志远,李彦和,刘晓民,张宜培,贾强,林益光,宋国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10)
- [7]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眼球后眶尖区肿瘤3例效果观察[J]. 宋长龙,吴宏,林文,林萍,罗晓蓉,张军,李友勇,颜月娥,陈晓玲,杨享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10)
- [8]难治性眼球后眶尖区肿瘤的伽玛刀治疗(附三例报告)[A]. 宋长龙,吴宏,林文,林萍,阴胤,张军,李友勇,颜月娥,杨享贤.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 2011
- [9]18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γ刀治疗疗效观察[J]. 刘东,徐德生,张志远,郑立高,宋国祥. 中国肿瘤临床, 2009(19)
- [10]Leksell伽玛刀眼科应用新进展[J]. 张志华,何彦津,宋国祥.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