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高脂脂肪肝模型的快速制作方法

大鼠高脂脂肪肝模型的快速制作方法

一、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快速制造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羚[1](2020)在《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载体的生物利用研究》文中认为β-胡萝卜素作为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植物来源的维生素A原,能在体内代谢为类视黄醇参与各项生命活动,并且具备预防慢性疾病的功能。但因其水相溶解度低、胃肠道稳定性差、小肠粘膜渗透率低且代谢清除率高等问题,导致口服摄取后有效吸收利用困难。载体化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可以提高脂溶性营养素的水相溶解度、胃肠稳定性并形成肠道中的控制释放,达到有效吸收。目前,对载体中营养素生物利用率的评价仍不完善,多数研究集中于对生物可给率的考察,而忽略了吸收代谢的影响,并对其中无油载体和含油载体的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本课题采用以蛋白为基质的天然大分子乳化剂,利用微射流和逆向溶剂蒸发法分别制备了β-胡萝卜素含油纳米乳和β-胡萝卜素无油纳米颗粒载体样品;使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考察了载体在消化过程中粒径、微观形态、界面分子组成的变化,油相的脂解行为以及营养素的胶束化效率,以明确两种营养素载体的消化行为及对其生物可给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使用Caco-2模拟小肠上皮细胞单层膜模型和小鼠灌胃模型,对比分析了经纳米乳及纳米颗粒两种载体消化后的β-胡萝卜素的细胞吸收及代谢情况,载体在实际生物环境下于胃肠道中的形态结构变化,及营养素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利用情况和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随后,使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分析两种不同营养素载体对慢性疾病的作用效果,明确载体形式对β-胡萝卜素体内生物活性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采用微射流法以乳清分离蛋白(WPI),大豆分离蛋白(SPI)和酪蛋白酸钠(SC)为乳化剂制备纳米乳液,同时利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模型对其消化行为进行考察。实验发现胃阶段结束时,WPI,SPI和SC纳米乳样品的粒径分别由237.8±5.1、219.9±1.8、484.2±69.4 nm增长至273.3±2.8,1168±166.4和1554.2±194.5 nm,这是因为WPI的主要成分β-乳球蛋白对胃蛋白酶具备较强的水解抵抗力,而能在胃消化中维持其乳化活性保证乳液相对稳定。当肠阶段消化结束时三种蛋白纳米乳样品粒径分别达到了274.1±2.5,623.2±32.4以及548.6±21.1 nm,表面电荷分别为-52.6±5.1,-51.37±3.6以及-63.63±1.8 mV,三种样品的脂解效率趋势为SPI>WPI>SC,胶束化效率分别为23.31±2.92%,13.25±1.01%和32.27±1.41%。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脂解产物和胆盐会在WPI和SC样品油水界面上快速吸附而抑制脂肪酶的接触,导致这两种样品脂解作用和胶束化速率降低;而对于SPI纳米乳,因其界面蛋白水解产物可以快速被胆盐分子取代,为脂酶提供了更多的结合位点而能够加速脂解。上述实验表明胆盐在界面的取代效果会影响脂解效率,并最终影响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率。利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了WPI,SC和SPI纳米颗粒样品,并使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模型考察无油蛋白纳米颗粒体系的消化行为,实验发现由于在胃肠蛋白酶作用下表面蛋白的水解,纳米颗粒的结构被完全改变,并且在消化过程中产生了低于100 nm的小颗粒。β-胡萝卜素的释放率在消化结束时达到94.14±2.7%,99.65±0.97%和92.54±2.18%,表明在小肠消化过程中β-胡萝卜素几乎完全暴露于水相。WPI,SC和SPI蛋白纳米颗粒消化后的ζ电位分别达到-42.70±0.65,-36.95±0.21和-38.90±2.4 m V,意味着胆盐吸附于疏水内核表面;同时,FTIR图谱显示胶束相中β-胡萝卜素的特征峰由965 cm-1迁移至了860 cm-1,证实消化后水相中的β-胡萝卜素仍处于无定形态,说明在胆盐和磷脂的作用下β-胡萝卜素未发生聚集或重结晶,而是被包载于类胶束中。为改善纳米颗粒生物可给率低的问题(<25%),考察了油相添加形式对其胶束化行为的影响,发现共存油脂和赋形油相均可以提高蛋白纳米颗粒的胆盐吸附能力、脂肪水解率以及胶束化效率,均一分散的油相相较于直接外加油相能更有效的提高蛋白纳米颗粒的生物可给率。为考察消化后两种载体中β-胡萝卜素的细胞吸收效率及代谢行为,构建了Caco-2模拟小肠上皮细胞模型,细胞模型在分化21 d后完成,其跨膜电阻值大于1000Ω·cm2,荧光素钠在4 h内的通过率低于0.67%,顶端酶系碱性磷酸酶活性保持稳定,符合细胞吸收转运实验的要求。与消化前的WPI,SC和SPI纳米乳样品相比,β-胡萝卜素的摄取量分别提高了6.5,3和1.4倍,而纳米颗粒样品则分别提高了1.11,1.56和2.03倍,说明经过消化后两种纳米载体营养素的吸收效率均得到了提高。同时对这两种蛋白纳米载体的整体VA吸收转运和代谢行为进行考察,发现纳米颗粒样品的整体VA吸收当量优于纳米乳样品;而纳米乳消化样品的β-胡萝卜素代谢效率要高于纳米颗粒。小鼠灌胃实验发现纳米乳样品具有更高的代谢水平,而纳米颗粒样品具有更快的机体吸收效率;纳米乳更易协助β-胡萝卜素进行代谢转化,并以视黄醇/视黄醇棕榈酸酯的形式运载至肝脏中进行贮藏,而纳米颗粒则可以保留更多的β-胡萝卜素进入体循环,并贮藏于脂肪中。为考察纳米载体β-胡萝卜素生物活性的表达效果,构建了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模型,探究两种载体β-胡萝卜素对小鼠体重、组织损伤、血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发现与高脂饮食对照组相比,β-胡萝卜素纳米颗粒,纳米乳和分散液样品组分别减轻了13.8%,17.8%和12.7%的小鼠体重,降低了17.5%,18.3%和10.4%的空腹血糖,减少了26.23%,30.52%和14.39%的脂肪重量,降低了低密度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说明载体β-胡萝卜素可以有效降低由高脂饮食引发的体重增加,改善血糖耐受损伤,对减缓肥胖症具备有益作用。对脂肪组织的形态进行考察,发现β-胡萝卜素纳米颗粒可以更有效降低脂肪细胞的大小。对小鼠肝脏损伤进行考察,发现β-胡萝卜素纳米乳可以降低肝脏体系的ROS含量,而纳米颗粒可以更有效地减缓由高脂饮食带来的肝脏损伤,两种载体样品均可以改善由高脂饮食引发的脂肪肝。对小肠渗透性进行考察,发现β-胡萝卜素摄取会增加小肠透过性,并破坏小肠微绒毛结构,但是载体化后的β-胡萝卜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损伤。对小鼠肠道菌群进行考察,发现两种β-胡萝卜素载体均可以显着降低F/B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由高脂饮食引发的肠道菌群的改变。

刘西洋[2](2020)在《基于“肠-肝”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证的发病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梳理湿热病证研究脉络、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并通过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湿热证大鼠模型,研究“肠-肝”轴各主要环节在NAFLD湿热证模型中的变化特征,探讨NAFLD湿热证的发病机制,探索湿热致病的生物学内涵。方法:1.文献研究:(1)应用CNKI数据库检索湿热病证研究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从文献基本特征、研究人员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突现等方面,探究湿热病证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以发现目前湿热证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以此作为研究背景,制定本研究方案。(2)梳理论述湿热理论及综述NAFLD研究进展,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可行性方法,并通过整理归纳湿热证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辨证体系及证治规律等,为NAFLD湿热证临床诊疗提供参考。2.实验研究:(1)NAFLD湿热证模型构建:采用高脂乳剂灌胃复制NAFLD大鼠模型,并以此模拟“太阴内伤”因素;通过湿热环境干预,制造湿热“客邪”因素;二者结合复制“内外相引”的NAFLD湿热证模型。具体分组: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室温20~25℃,相对湿度为55~65%,正常饮食;湿热环境组:每日放入人工气候箱12h(时间:8:00~20:00),不影响大鼠昼夜节律,人工气候箱温度设置为32±2℃,湿度为90%,期间大鼠均可自由饮食;NAFLD组:采用高脂乳剂灌胃,灌胃剂量为1.5ml/100g;NAFLD湿热证组:湿热环境干预结合高脂乳剂灌胃。各组造模时间均为8周。(2)NAFLD湿热证模型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分析: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脂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并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3)NAFLD湿热证模型肠道菌群分析: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变化。(4)NAFLD湿热证模型肠粘膜通透性分析: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ZO-1、Occludin、CLMP表达水平。(5)NAFLD湿热证模型肝组织炎症因子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6)NAFDL湿热证模型结肠水通道蛋白和血清GAS分析: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4和血清GAS表达水平。结果:1.湿热研究知识图谱分析结果:80年代开始湿热研究文献量增多,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近10年发文量达3000余篇;核心作者发文量为308篇,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体;研究阵地主要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合作形式主要为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间合作;研究较多的湿热证型有:脾胃湿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下注证、肝胆湿热证、湿热痹阻证、脾虚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涉及的疾病主要有: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痤疮、慢性乙型肝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湿疹、2型糖尿病、慢性前列腺炎、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胆囊炎、小儿;生物学机制研究主要为免疫炎症反应、代谢、肠道菌群等的单个靶点研究;研究热点及前沿为动物实验研究和《湿热病篇》研究。2.实验研究结果:(1)模型构建:采用高脂乳剂灌胃成功复制NAFLD模型。湿热环境+高脂乳剂成功复制NAFLD湿热证模型,与临床湿热证表现相符。湿热环境及湿热环境+高脂乳剂均能复制湿热证模型,后者湿热表现显着。(2)生化指标:湿热环境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HOL、HDL-C、LDL-C、TG无统计学差异;NAFLD组与空白组比较,LDL-C显着增加(P<0.05);NAFLD湿热证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HOL-C、LDL-C、TBA显着增加(P<0.05,P<0.01,P<0.01),HDL-C、TG显着下降(P<0.01);NAFLD组与湿热环境组比较,CHOL、LDL-C显着增加(P<0.01,P<0.05);NAFLD湿热证组与湿热环境组比较,CHOL-C、LDL-C显着增加(P<0.01),TG显着下降(P<0.05)。(3)肝组织病理:HE染色:空白对照组肝组织未见异常;湿热环境组肝小叶结构正常,未见脂肪空泡,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NAFLD组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脂肪空泡,细胞间界限模糊,肝窦变窄。NAFLD湿热证组肝索排列紊乱,肝窦变窄,肝小叶弥漫性肝细胞空泡变性,局部少量肝细胞坏死,细胞分界不清,胞核碎裂或溶解,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肝细胞内有大量红色脂滴聚集,且NAFLD湿热证组脂滴较NAFLD组增多。(4)肠道菌群:(1)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Chao1、ACE指数均降低,其中NAFLD湿热证组下降最显着(P<0.05)。湿热环境组、NAFLD组、NAFLD湿热证组与空白对照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NMDS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与湿热环境组、NAFLD组点略有重合,NAFLD湿热证组与空白对照组未重合,说明NAFLD湿热证模型与空白组模型肠道菌群差异程度最大。(3)组间差异物种分析(LEf Se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AFLD组出现肠乳杆菌(Lactobacillus_intestinalis)丰度水平减少。湿热环境组在纲水平,梭菌纲(Clostridia)丰度增加,杆菌纲(Bacilli)丰度减少;在目水平,梭菌目(Clostridiales)和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丰度增加,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减少;在科水平: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ae)丰度增加,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减少;在属水平,粪球菌属(Faecalibaculum)、Rombouts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减少。NAFLD湿热证组在纲水平,杆菌纲(Bacilli)丰度减少。在目水平,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减少。在科水平,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丰度增加,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tococcaceae)、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丰度减少。在属水平,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丰度增加,Rombouts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减少。(5)结肠组织ZO-1、Occludin、CLMP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湿热环境组、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ZO-1 m RNA表达均显着下调(P<0.01)。湿热环境组和NAFLD湿热证组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着下调(P<0.05)。NAFLD湿热证组较空白对照组CLMP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6)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NAFLD湿热证组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湿热环境组、NAFLD组显着上调(P<0.05)。(7)结肠组织APQ3、APQ4和血清GAS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湿热环境组AQP3、AQP4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1),NAFLD湿热证组显着下调(P<0.05,P<0.01);与湿热环境组比较,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均显着下降(P<0.01);NAFLD湿热证组AQP4 m RNA及蛋白表达较NAFLD组显着下降(P<0.05)。NAFLD湿热证组较空白对照组、NAFLD组血清GAS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QP3、AQP4 m RNA表达水平与血清CHOL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高脂乳剂灌胃+湿热环境”成功复制NAFLD湿热证模型,该模型较单纯NAFLD模型肝损伤程度重,该造模方法印证了“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的湿热致病特点。2.NAFLD湿热证发病及进展与肠道水甘油代谢及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相关,其机制可能是肠道水甘油代谢障碍(AQP3、AQP4表达下调)影响脂质代谢,引起肝脂肪变;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激活肝脏炎症因子表达(NF-κB表达增强),引发肝脏炎症改变。3.本研究结果提示,湿热证水湿内停,痰浊内生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为肠道水甘油代谢障碍;湿热证引发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为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肠内毒素易位,激活炎症细胞因子所致。

张文将[3](2019)在《安化黑茶防治脂类代谢障碍相关疾病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脂质代谢分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肝脏作为脂类代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充当了脂肪代谢过程中的中转站,从而有序的维持着脂肪的分解和合成,当脂质的合成和分解之间的平衡被打乱,则会导致脂类代谢紊乱的发生。脂类物质过多的在肝脏沉积,便会诱发脂肪肝的出现。当脂肪酸和所结合的转运蛋白未能及时转运到其他组织中去,滞留血液中便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学基础,但是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病情比较隐匿,患者一旦发现多属于疾病的中晚期,并且很难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期会导致局部血管血栓的形成,斑块脱落往往造成栓塞现象,从而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该病进行治疗的特效药,多应用他汀类药物辅助治疗,为此延缓AS发生的关键在于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与脂类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有临床报道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出现会加快AS的形成,认为腹部与肝脏脂肪组织的沉积会加重AS的产生,并且建议肥胖人群、高脂人群行常规的腹部彩超检测,确诊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行颈部彩超检测,从而达到对于AS的早期发现及干预。高脂血症被认为是诱发AS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课题组既往的研究发现安化黑茶可以起到很好的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效果,同时发现安化黑茶可以起到抑制主动脉炎症因子的表达。黑茶中所富含的茶多酚、茶黄素、咖啡碱对于脂类代谢具有调节作用,并且黑茶在渥堆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冠突散囊菌被发现有类他汀的成分。安化黑茶中所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很好的抗血凝、促进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小板形成的作用。黑茶由于具有很好的解油腻的效果一直受到西北少数民族的喜爱,并且有调查研究发现酷爱饮用黑茶的少数民族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内地,那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与饮用黑茶有关呢?安化黑茶对于AS、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否也可以起到防治作用呢?我们不得而知,所以亟需通过相关的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并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以便更好的揭示黑茶的药用价值。本次的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敲除小鼠的基因鉴定方法;第二部分探讨安化黑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第三部分探讨安化黑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第四部分探讨安化黑茶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作用;第五部分探讨安化黑茶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目的:探讨安化黑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相关机理,同时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将从南京大学生物模式中心所引进的SPF级别APOE-/-雄性小鼠饲养于湖南中医药大学SPF中心实验室,采用煮沸裂解法获取DNA信息,运用PCR法鉴定基因型。(2)选取8周龄雄性APOE-/-小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预防组和安化黑茶高、中、低剂量预防组。其中安化黑茶高、中、低剂量预防组分别予以2.16 g.kg-1.d-1、1.44 g.kg-1.d-1、0.72 g.kg-1.d-1剂量灌胃给药,阿托伐他汀预防组予以10 mg.kg-1.d-1剂量灌胃干预,模型组予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以上各组灌胃同时予以高脂饲料喂养,持续干预17周;另选用8周龄相同背景的C57雄性野生小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连续喂养17周,同时予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实验末各组小鼠摘眼球取血清用于血脂四项和相关炎症因子的指标检测;取小鼠主动脉用于HE染色并计算斑块面积,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动脉斑块附近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核因子Kappa B P50(nuclear factor-kappaB,NF-kB P50)、核因子Kappa B P65(nuclear factor-kappaB,NF-kB P65)、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ase-1,TIMP-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来检测动脉组织中TLR4、MyD88、NF-kB、IL-β、ATP结合盒转运体A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的基因表达。(3)选取8周龄雄性APOE-/-小鼠55只,持续西方饮食饲料喂养13周,同时选用8周龄的C57小鼠作为空白对照予以普通饲料喂养13周,13周后随机抽取5只行HE染色,确定造模成功后根据体质量分层,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安化黑茶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各组APOE-/-小鼠继续西方饮食饲料喂养,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予以10 mg.kg-1.d-1药物进行灌胃干预,安化黑茶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予以2.16 g.kg-1.d-1、1.44 g.kg-1.d-1、0.72 g.kg-1.d-1的剂量灌胃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干预,以上药物连续干预8周。实验末各组小鼠摘眼球取血清用于血脂四项和相关炎症因子的指标检测;取小鼠主动脉用于HE染色并计算斑块面积,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动脉斑块附近的TLR4、MyD88、NF-kB P50、NF-kB P65、MMP-9、TIMP-1的表达。运用RT-qPCR方法来检测动脉组织中TLR4、MyD88、NF-kB、IL-β、ABCA1的基因表达。(4)选取8周龄雄性APOE-/-小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预防组和安化黑茶高、中、低剂量预防组。其中安化黑茶高、中、低剂量预防组分别予以2.16 g.kg-1.d-1、1.44 g.kg-1.d-1、0.72 g.kg-1.d-1剂量灌胃给药,阿托伐他汀预防组予以10 mg.kg-1.d-1剂量灌胃干预,模型组予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以上各组灌胃同时予以高脂饲料喂养,持续干预17周;另选用8周龄相同背景的C57雄性野生小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连续喂养17周,同时予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实验末各组小鼠摘眼球取血清用于血脂四项的指标检测;称取小鼠体质量、肝重、腹部脂肪重量,计算肝指数;对小鼠肝组织进行匀浆用于检测匀浆液中转氨酶及氧化应激指标,取小鼠肝脏用于HE染色。采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ydroxy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R)、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royl-coA desaturase-1,SCD-1)三个指标来观察安化黑茶对于脂类合成的相关影响;采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来观察安化黑茶对于脂类物质的摄取影响;采用ABCA1来观察安化黑茶对于脂质输出的相关影响;通过IL-β指标来观察安化黑茶预防性用药对于肝脏炎症状况的影响。(5)选取8周龄雄性APOE-/-小鼠55只,持续西方饮食饲料喂养13周,同时选用8周龄的C57小鼠作为空白对照予以普通饲料喂养13周,13周后随机抽取5只行HE染色,确定造模成功后根据体质量分层,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安化黑茶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各组APOE-/-小鼠继续西方饮食饲料喂养,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予以10 mg.kg-1.d-1药物进行灌胃干预,安化黑茶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予以2.16 g.kg-1.d-1、1.44 g.kg-1.d-1、0.72 g.kg-1.d-1的剂量灌胃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干预,以上药物连续干预8周。实验末称取小鼠体质量、肝重、腹部脂肪重量,计算肝指数;对小鼠肝组织进行匀浆用于检测匀浆液中转氨酶及氧化应激指标,取小鼠肝脏用于HE染色。本次试验选用HMGCR、PPAR-γ、SCD-1三个指标来观察安化黑茶对于脂类合成的相关影响;采用LDLR来观察安化黑茶对于脂类物质的摄取影响;采用ABCA1来观察安化黑茶对于脂质输出的相关影响;通过IL-β指标来观察安化黑茶干预用药对于肝脏炎症状况的影响。结果:(1)运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观察到APOE-/-小鼠目的条带与预期的目的条带大小相吻合。(2)安化黑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结果如下:模型组小鼠血脂四项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小鼠主动脉瓣膜附近肉眼可见瓷白色斑块形成,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及泡沫细胞的出现,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制备成功。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预防组和黑茶不同剂量预防组的TG、LDL-C含量降低,阿托伐他汀预防组的TC含量下降(P<0.05);与阿托伐他汀预防组相比,黑茶高、中剂量预防组的TG含量下降、HDL含量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P,hs-CRP)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预防组和黑茶不同剂量预防组小鼠血清中OX-LDL、IL-1β、TNF-α、MCP-1、hs-CRP含量下降(P<0.05)。免疫组化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部位的TLR4、MyD88、MMP-9、NF-kB P50、NF-kB P65表达最强,TIMP-1偏低,阳性表达主要集中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斑块所在的部位,黑茶高、中剂量预防组和阿托伐他汀预防组部位的TLR4、MyD88、MMP-9、NF-kB P50、NF-kB P65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而TIMP-1偏高(P<0.05)。RT-q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黑茶不同剂量预防组小鼠动脉TLR4、MyD88、NF-kB、IL-β的基因表达都有所降低,ABCA1基因表达升高(P<0.05);黑茶不同剂量组相比,中剂量预防组的TLR4、MyD88、NF-kB的基因表达最低(P<0.05)。(3)安化黑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结果如下:模型组小鼠血脂四项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小鼠主动脉瓣膜附近肉眼可见瓷白色斑块形成,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及泡沫细胞的出现,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制备成功。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HDL的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黑茶不同剂量治疗组TG的含量降低(P<0.05);与阿托伐他汀相比,黑茶高、中剂量治疗组TG的含量下降、HDL的含量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OX-LDL、MCP-1、TNF-α、hs-CRP、IL-1β质量浓度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黑茶不同剂量治疗组小鼠血清中OX-LDL、MCP-1、TNF-α、hs-CRP、IL-1β的含量下降(P<0.05)。免疫组化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部位的TLR4、MyD88、MMP-9、NF-kB P50、NF-kB P65表达最强,TIMP-1偏低,阳性表达主要集中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斑块所在的部位,黑茶高、中剂量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部位的TLR4、MyD88、MMP-9、NF-kB P50、NF-kB P65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而TIMP-1偏高(P<0.05)。RT-q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安化黑茶不同剂量治疗组小鼠动脉TLR4、MyD88、NF-kB、IL-β的基因表达都有所降低(P<0.05)。黑茶不同剂量治疗组相比,其中高、中剂量治疗组的TLR4的基因表达表达最低;高剂量治疗组的MYD88表达最低;黑茶中剂量治疗组的NF-KB、IL-β表达最低(P<0.05)。(4)安化黑茶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作用结果如下:模型组小鼠肝脏肉眼呈现黄色油腻感,显微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形成,提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制备成功。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HDL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预防组和黑茶不同剂量预防组TG、LDL-C降低,阿托伐他汀预防组的TC含量下降(P<0.05);与阿托伐他汀相比,黑茶高、中剂量预防组的TG含量下降、HDL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空白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预防组,黑茶高、中、低剂量预防组小鼠的体重、肝重、脾重、腹部脂肪重量降低(P<0.05);与阿托伐他汀预防组相比,黑茶高、中剂量预防组的体重、肝重、脾重、腹部脂肪重量、肝指数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活力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黑茶高、中、低剂量预防组,阿托伐他汀预防组小鼠肝脏ALT、AST活力降低(P<0.05),其中黑茶中剂量预防组的ALT活力最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下降,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黑茶高、中、低剂量预防组小鼠肝脏中SOD、GSH-PX活力上升,MDA含量下降(P<0.05);与阿托伐他汀预防组相比,黑茶高剂量预防组小鼠的SOD活力升高(P<0.05)。RT-q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安化黑茶不同剂量预防组小鼠肝脏HMGCR、SCD-1、PPAR-γ、IL-β的基因表达都有所降低(P<0.05),ABCA1基因表达升高(P<0.05),安化黑茶预防组中LDLR的基因表达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黑茶不同剂量预防组相比,黑茶中剂量预防组的HMGCR表达最低(P<0.05),黑茶高、中剂量预防组肝脏SCD-1、PPAR-γ的表达最低(P<0.05)(5)安化黑茶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结果如下:模型组小鼠肝脏肉眼呈现黄色油腻感,显微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形成,提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制备成功。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HDL的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黑茶不同剂量治疗组TG的含量降低(P<0.05);与阿托伐他汀相比,黑茶高、中剂量治疗组TG的含量下降、HDL的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空白对照组,黑茶高、中剂量治疗组小鼠的体质量、肝重、腹部脂肪重量降低、肝指数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组的肝重和肝脏指数下降(P<0.05);与阿托伐他汀相比,黑茶高、中剂量治疗组的体质量、腹部脂肪组织质量有所降低(P<0.05),中剂量治疗组的肝指数有所降低(P<0.05),低剂量治疗组的体质量有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中ALT、AST活力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肝脏中ALT和AST活力降低,其中黑茶中剂量治疗组的ALT活力最低,黑茶高剂量治疗组的AST活力最低(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黑茶高、中剂量治疗组小鼠肝脏中ALT和AST活力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中SOD和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肝脏中SOD和GSH-PX活力升高,MDA含量下降,其中黑茶高剂量治疗组的SOD活力最高,黑茶中剂量治疗组的MDA最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GSH-PX活力最高(P<0.05)。RT-q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安化黑茶不同剂量治疗组小鼠肝脏HMGCR、SCD-1、PPAR-γ、IL-β的基因表达都有所降低(P<0.05),ABCA1基因表达升高(P<0.05),安化黑茶治疗组中LDLR的基因表达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结论:(1)采用煮沸裂解鼠尾法获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鉴定DNA是快速准确鉴定小鼠基因类型的理想方法。(2)安化黑茶防治AS形成的机理可能与降脂、抗炎、抗氧化、抑制TLR4/MyD88/NF-kB通路有关,安化黑茶可以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增强TIMP-1的表达而起到稳斑作用。(3)安化黑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机理可能通过抑制HMGCR、SCD-1、PPAR-γ的表达减少脂类物质合成,增加ABCA1的表达促进脂类代谢,同时通过抗炎、抗氧化来减少氧化损伤。(4)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呈正相关性。

叶华,刘光曜,罗年翠,王峰,谢梅林[4](2019)在《甘乐饮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甘乐饮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正常雄性昆明种小鼠,给予高脂颗粒饲料喂养6周进行造模,分别给予脂肪肝模型大鼠甘乐饮170mg·kg-1、340mg·kg-1连续6周后,分别测定空腹血中TC、TG、HDL-C、LDL-C、FFA、ALT和AST的水平、观察肝脏的脂肪变性和炎症的程度以及测定肝组织中的TNF-α、IL-6、IL-8和MCP-1水平。结果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高脂性脂肪肝大鼠连续灌服甘乐饮170mg·kg-1、340mg·kg-1治疗6周后,可使肝组织中的脂质含量下降,显微镜下的脂质沉积和脂变空泡减少,肝组织中的炎症细胞因子尤其是IL-8的水平降低。甘乐饮也能明显地调节血脂和降低肝重系数,一定程度地减少大鼠的摄食量和体重的增加。结论结果提示,甘乐饮有较好的治疗高脂性脂肪肝的作用,但量效关系不明显。

贾昌浩[5](2019)在《甜菊苷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甜菊苷对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性脂肪肝模型组,甜菊苷75 mg/kg和150 mg/kg组、阳性药非诺贝特20 mg/kg组。采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在高脂饮食6周后给予药物治疗6周,然后测定空腹血清和肝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以及肝重指数,光镜下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脂肪酸合酶(FAS)、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1A)等脂代谢相关蛋白以及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及它的抑制蛋白IκB-α表达的情况。体外实验选用BRL大鼠肝细胞,用RPMI 1640培养基适应性培养后,采用油酸诱导肝细胞脂肪变,同时用100-400 甜菊苷处理36 h后,测定细胞内TG和FFA含量,用油红染色法观察细胞内脂滴的分布情况;采用基因干扰技术沉默肝细胞内PPARα后,进一步观察甜菊苷的降脂作用是否受到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细胞中PPARα下游蛋白SREBP-1c、FAS、DGAT和CPT-1A的表达。另外,采用油酸联合脂多糖(LPS)模拟脂肪肝时的炎症反应,测定经甜菊苷处理12 h后或预先使用PPARγ抑制剂GW9662后细胞培养上清中的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细胞中PPARγ、NF-κB p65和IκB-α的蛋白表达。结果:高脂性脂肪肝大鼠给予甜菊苷75-150mg/kg治疗6周后,能降低血清TC、TG和FFA水平(P<0.01),同时也能降低肝组织中的TC、TG、FFA、TNF-α、IL-6和IL-8含量以及肝重系数(P<0.05或P<0.01)。光镜检查结果显示,给予甜菊苷治疗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P<0.01)。甜菊苷可明显增加肝中的PPARα/γ、CPT-1A 和 IκB-α 蛋白表达(P<0.05 或P<0.01),降低肝中 SREBP-Ic、FAS、DGAT 和 NF-κB p65 的蛋白表达(P<0.05 或P<0.01)。在细胞实验中,给予100-400 甜菊苷干预后,可明显降低细胞内TG和FFA含量(P<0.05或P<0.01)。油红染色结果也显示,甜菊苷干预的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P<0.05或P<0.01),当肝细胞中的PPARα基因沉默后,甜菊苷降低细胞内脂质含量以及对逆转SREBP-lc、FAS、DGAT和CPT-1A蛋白表达的作用消失。甜菊苷也能降低油酸联合LPS刺激肝细胞中的NF-κB p65蛋白表达和培养上清中的TNF-α水平(P<0.05或P<0.01),增加IκB-α的蛋白表达(P<0.01),当预先使用GW9662后,甜菊苷的这些作用被取消。结论:甜菊苷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α/γ后,调节下游与脂代谢和炎症相关的蛋白表达有关。

水晶[6](2019)在《活血祛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辽宁省名中医卢秉久教授擅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根据其临床经验确立“活血祛湿”治疗思想,根据该思想确立自拟活血祛湿方。动物实验旨在探讨自拟活血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的疗效以及机制;临床试验旨在探讨自拟活血祛湿方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动物实验采用Wistar大鼠给予普通饲料作为对照组,45%脂肪含量高脂纯化饲料12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组,干预组分为自拟活血祛湿方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强肝胶囊组,给予对应药物干预12周。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生化学、肝脏病理、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变,通过观察对PPARα、SREBP-1c以及Toll-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观察该方剂对模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临床研究观察该方剂治疗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结果:论文(一)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肝细胞保护以及血脂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及病理形态学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毛油腻污秽,肝脏湿重增加,肉眼观察肝脏切面呈现黄色;HE染色可见肝组织内大量脂肪空泡,中央静脉附近大量炎性细胞浸润,NAS组织学病理评分>5分,证实NASH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大鼠肝脏湿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以及强肝胶囊组在改善肝脏病理方面较其他两组更为明显(P<0.05)。2肝功能及血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VLDL升高,HDL-C降低;干预后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G、VLDL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组和强肝胶囊组较其他两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论文(二)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1肝组织SOD、MD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SOD酶活力降低,MDA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大鼠肝脏SOD酶活力升高,MDA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肝胶囊组、中药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P<0.05)。2肝脏组织中PPARαm 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PARαm RNA积分光密度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PARαm RNA积分光密度比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强肝胶囊和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P<0.05)。3肝脏组织中SREBP-1c的表达与分布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SREBP-1c m RNA积分光密度比值以及蛋白灰度值比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大鼠肝组织中SREBP-1c m RNA积分光密度比值以及蛋白灰度值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强肝胶囊以及中药高、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P<0.05)。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央静脉附近棕黄色颗粒明显增多,并向周围组织弥散;各干预组中央静脉附近棕黄色颗粒减少,其中高剂量组以及强肝胶囊组改善最为明显。论文(三)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Toll-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NF-ɑ、TLR3、NF-κB p65 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干预组大鼠肝组织中TNF-ɑ、TLR3、NF-κB p65 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拟活血祛湿方高剂量组以及强肝胶囊组效果较其他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论文(四)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80例NAS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与强肝胶囊相比,自拟活血祛湿方在改善BMI、肝功、血脂、肝脏B超等方面效果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安全性评价为2级。结论:1 45%脂肪含量纯化高脂饲料饲养12周可建立Wistar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自拟活血祛湿方各剂量组以及强肝胶囊组均能够降低大鼠肝脏湿重、保护肝功能、调节血脂,改善肝脏病理,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PPARα下调相关靶基因SREBP-1c的表达调控肝脏脂肪合成有关。2自拟活血祛湿方可以抑制肝脏炎性反应并增强肝组织抗炎能力。可能机制有二:(1)抑制肝脏中炎症因子表达;(2)调节Toll-NF-κB信号转导通路。3根据各项指标比较结果,自拟活血祛湿方高剂量效果更为明显。4强肝胶囊以及自拟活血祛湿方临床治疗NASH患者有效,自拟活血祛湿方效果更为明显,且安全性为2级。

汪惠勤[7](2019)在《河蚬汤和猪骨汤微纳米颗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中存在着一类确实存在但长期被忽略的纳米颗粒。它们的产生是因为食品加工条件契合了纳米颗粒的形成条件,它们不是作为加工的目的而是作为加工的伴生产物存在于食品中。为了和食品领域中其它的纳米材料相区别,我们定义这类纳米颗粒为incidentally occurred nanoparticles(io-NPs)。近年来,因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不确定的安全性,纳米材料及其研究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作为食品中的一部分,io-NPs为消费者广泛且长期食用,它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效应不容忽视,但却一直未受关注,相关研究仍未开展。本研究以富含微纳米颗粒的汤作为食品中io-NPs研究的对象,分别从河蚬汤和猪骨汤中分离纯化出微纳米颗粒,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开展了io-NPs的生物学性质表征,具体研究工作表述如下:1)河蚬汤和猪骨汤均存在大量io-NPs。河蚬汤io-NPs的平均粒径为76 nm左右,含量为1.49×1013个/mL。猪骨汤io-NPs的平均粒径为230 nm左右,含量达到1.08×1010个/mL。2)利用色谱法联接多角度激光光散仪对io-NPs进行分离。从河蚬汤中分离得到两个纳米颗粒组分,分别命名为IEC-P1和IEC-P2,二者形貌均为球状,在平均粒径和带电性上有显着不同。猪骨汤中分离得到一个胶体颗粒组分SEC-colloidal,其形貌为近圆球状,平均粒径较大,达到275 nm左右。3)对纯化得到的微纳米颗粒进行理化性质分析,IEC-P1和IEC-P2纳米颗粒均主要由多糖、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并均含有植物甾醇,其含量超过河蚬汤植物甾醇总含量的80%。IEC-P1和IEC-P2均具有很好pH稳定性,但对温度和酶敏感。根据其理化性质特征,推测河蚬汤纳米颗粒的结构外层是由多糖和脂质缠绕组成纳米,蛋白质则位于纳米结构内部。SEC-colloidal主要由脂肪和蛋白质组成,可检测出I型胶原蛋白的存在。SEC-colloidal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但对pH敏感,在不同pH,粒径大小差异很大。4)河蚬汤和猪骨汤中的io-NPs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的生物学活性如下:(a)在L02细胞、罗非鱼和长爪沙鼠高脂模型中,河蚬汤io-NPs具有显着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功效;(b)在长爪沙鼠高脂模型中,河蚬汤io-NPs经口服对指标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经灌胃的效果,显示消化道黏膜可能是河蚬汤io-NPs发挥生理活性的重要场所;(c)在Hep G2等五种细胞中,河蚬汤和猪骨汤io-NPs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d)消化道黏膜来源的大鼠巨噬细胞对河蚬汤纳米颗粒和猪骨汤胶体颗粒均表现出明显的吞噬作用;(e)河蚬汤纳米颗粒在胞内外抗氧化模型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而猪骨汤胶体颗粒则表现出明确的胞内外抗氧化活性。但河蚬汤纳米颗粒和猪骨汤胶体颗粒均可以改善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可以恢复巨噬细胞的细胞膜电位与线粒体呼吸代谢速率,还可以提高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f)在Caco-2细胞单层膜屏障模型中,猪骨汤胶体颗粒表现出对肠上皮屏障功能的保护能力。对结果总结并讨论如下:河蚬汤和猪骨汤中均存在大量的io-NPs。这类纳米颗粒经分离纯化后可以稳定存在;可以携带生物活性成分,如植物甾醇;对温度、pH具有一定抗逆性。纯化获得的io-NPs对不同细胞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初步说明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纳米化造成的尺度效应并未对安全性带来明显影响。河蚬汤io-NPs未表现出胞内外抗氧化活性,但能明显改善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其机制尚不明确。io-NPs为巨噬细胞吞噬的现象,说明消化道黏膜应为io-NPs在体内作用和富集的主要场所,如何解释河蚬汤纳米颗粒经由巨噬细胞吞噬后,还能完整传递到肝脏组织起作用?对于上述尚无法解释的研究结果,我们猜测存在着一种尚未被阐明的,io-NPs与人体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机制。io-NPs可以通过该途径,将对局部氧化应激状态的调整影响到远端部位,如影响肝脏的氧化应激状态,该途径和人体的自由基通道密切相关。

李寅超,邓莉,李承平,徐平华,孙曼,陈慧芳,周甜,袁海龙,韩晋[8](2017)在《十二味穿甲片原料抗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十二味穿甲片对高脂性大鼠脂肪肝模型的防治作用。方法:将SD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十二味穿甲片原料2.8,1.4,0.7 g·kg-1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灌胃(ig)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大鼠灌胃脂肪乳剂,每日早上9:00给予1次、连续5周,建立高脂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供试药采用十二味穿甲片的原料浸膏粉),每日下午16:00给予1次,5周后称取体质量、肝湿重,计算肝指数,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含量,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C、TG和肝湿重显着增加,肝指数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清ALT、AST明显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肝小叶细胞内弥漫性密集细小的脂滴空泡。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十二味穿甲片原料2.8,1.4,0.7 g·kg-1剂量组肝湿重、肝指数,以及血清TC、TG、ALT均有下降,其中十二味穿甲片原料0.7 g·kg-1剂量组肝指数差异显着(P<0.05)、十二味穿甲片原料各剂量组血清TC,以及1.4,0.7 g·kg-1剂量组血清TG差异显着(P<0.05或0.01);镜下观十二味穿甲片原料2.8,1.4 g·kg-1剂量组大鼠肝细胞索排列整齐,肝窦清晰可见,细胞质内脂滴消失,肝细胞结构正常,较模型对照组显着改善,十二味穿甲片原料0.7 g·kg-1剂量组肝脂肪变性与模型对照组比无明显改善。结论:十二味穿甲片原料具有良好的抗高脂性脂肪肝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赵喜[9](2016)在《蛇床子素经PPARα/γ信号通路治疗大鼠高脂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对大鼠高脂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蛇床子素5、10、20 mg/kg三个剂量组、MK886+蛇床子素(20 mg/kg)组、GW9662+蛇床子素(20 mg/kg)组、MK886+GW9662+蛇床子素(20 mg/kg)组。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建立大鼠高脂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在高脂高糖6周后给予蛇床子素药物治疗4周。然后空腹过夜后测定血清和肝脏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以及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含量和肝重指数;光镜检测肝脏的形态学改变,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观察肝损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脂肪酸合酶(FAS)、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1A)等脂代谢相关蛋白以及核因子(NF-κB p65)表达的情况。体外实验采用BRL大鼠肝细胞株,用RPMI 1640培养基适应性培养后,运用油酸诱导肝细胞脂肪变,形成“初次打击”,然后再给予LPS刺激脂肪变的肝细胞,形成“二次打击”,模拟高脂性脂肪性肝炎在体外的模型。收集细胞,测定各组细胞内TG和FFA含量、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的ALT、AST水平、以及炎症细胞因子IL-6和TNF-α水平。同时采用油红染色法观察细胞内脂滴的分布。运用Western Blot法观察蛇床子素对肝细胞中PPARα的靶蛋白SREBP-1c、FAS、CPT-1A、DGAT、NF-κB p65等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NF-κB p65的胞核转位情况,同时,结合基因干扰技术,沉默肝细胞内PPARα基因的表达,进一步观察PPARα基因沉默后,蛇床子素的调脂和抗炎作用是否减弱。结果:在整体动物实验中,高脂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给予蛇床子素5-20 mg/kg治疗4周,能降低血清中TC、TG和FFA水平(P<0.05或P<0.01),尤以20 mg/kg组的作用更为明显(P<0.01),也能降低肝组织中的TG、FFA含量和肝重系数(P<0.01)。同时肝脏中TNF-α、IL-6、IL-8和MCP-1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显着降低,而且光镜检查结果显示,给予蛇床子素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蛇床子素可明显下调肝组织中SREBP-1c、FAS、DGAT和NF-κB p65的表达(P<0.05或P<0.01),上调肝组织中PPARα/γ及CPT-1A的表达(P<0.01)。当蛇床子素与PPARα/γ拮抗剂合用时,蛇床子素的作用明显减弱或消失(P<0.05或P<0.01)。在细胞实验中,应用油酸联合脂多糖刺激肝细胞后,肝细胞内TG、FF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水平亦升高(P<0.01),给予一定浓度的蛇床子素干预后,可以明显降低细胞内脂质含量和培养上清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P<0.05或P<0.01)。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油酸刺激肝细胞后,细胞内可见大量红色脂滴,而蛇床子素干预组,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蛇床子素可以下调SREBP-1c,FAS,DGAT,NF-κB p65的表达,并上调CPT-1A的表达(P<0.01)。当肝细胞中PPARα基因沉默后,蛇床子素降低肝细胞内脂质含量、上清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作用明显减弱或消失,而且蛇床子素对SREBP-1c,FAS,DGAT,NF-κB p65和CPT-1A表达的调控作用也明显减弱(P<0.01)。结论:蛇床子素对高脂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PPARα/γ后,下调SREBP-1c、FAS、DGAT和上调CPT-1A的蛋白表达而改善脂代谢,以及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有关。

方涛[10](2014)在《动态观察高脂性大鼠早期脂肪肝血浆CD62p的表达及与血瘀证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研究以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指标CD62p作为切入点,建立早期脂肪肝大鼠模型,动态观察高脂性大鼠早期脂肪肝血浆CD62p的表达,探索早期脂肪肝、血小板活化与血瘀证的关系。从“血瘀”角度阐明早期脂肪肝的中医证治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亦为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SD雄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A组50只,正常B组20只,模型A组50只,模型B组20只,用药组20只。于4、6、8周末随机剖杀正常A组、模型A组大鼠各10只。第8周末开始予正常B组、模型B组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予膈下逐瘀汤灌胃,灌胃量为1ml/200g,每日1次。于10、12周末剖杀5组大鼠各10只。分别于5个时间点称取大鼠体重、抽取大鼠血样后剖取肝组织后,称取大鼠肝湿重,计算肝/体比指数。做肝脏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肝细胞脂肪变化判断模型复制成功与否。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5个时间点的大鼠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CD62p)的含量,同时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脂、肝脂、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结果]1.一般情况:前4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进食情况正常,模型组较为活跃。第5周后模型组进食量及体重增加较快,活动情况不及正常组,毛色偏暗。第8周末后模型组体重增长放缓,毛色暗,行动较为迟缓,用药组毛色趋于正常。大鼠体重持续增高,6周末模型组大鼠体重高于正常组(P<0.05)。6周末模型组大鼠肝湿重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大鼠的肝体比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增。6、8周末模型组大鼠肝指数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形态学改变:模型组大鼠4周末少量肝细胞出现体积增大和脂肪变性,6周末一定量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8周末大量肝细胞脂肪变性,体积增大,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严重者空泡融合将细胞核挤向胞膜下。出现典型性的脂肪性变,早期脂肪肝模型复制成功。10周、12周上述病理特征更加明显,尤其第12周末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明显肿大,呈黄色,中央静脉周围脂肪病变明显,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胞浆疏松化),严重者胞浆几乎完全透明(气球样变)。用药组10、12周末有一定量的肝细胞有脂肪空泡,与模型组相比明显有所减轻。3.生化指标:大鼠肝脂含量4、6、8、10、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P<0.05);10、12周末用药组较模型组低(P<0.05)。模型组大鼠血脂随造模时间逐渐升高。大鼠血脂6、8、10、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用药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末用药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随造模时间逐渐升高。6周末、8周末、10周末、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膈下逐瘀汤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末用药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随造模时间递增。10周末、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12周末用药汤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血浆CD62p4周末、6周末、10周末、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末、12周末膈下逐瘀汤组比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高脂饲料诱导的早期脂肪肝模型大鼠在8周末出现典型性的脂肪肝病理变化。2.早期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浆CD62p的表达随肝脏脂肪变性的加重而递增,表明早期脂肪肝和血小板活化有关。3.早期脂肪肝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随肝脏脂肪变性的加重而升高,表明早期脂肪肝可能存在血瘀证。膈下逐瘀汤介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含量明显减少,佐证了早期脂肪肝可能存在血瘀证的假设。4.早期脂肪肝模型大鼠用膈下逐瘀汤灌胃后,血脂、肝脂、血小板聚集率、谷丙转氨酶明显降低,血浆CD62p的表达也受到抑制,表明活血化瘀的方药对治疗早期脂肪肝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可应用活血化瘀法介入早期脂肪肝的治疗当中。

二、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快速制造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快速制造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载体的生物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
        1.1.1 影响营养素生物利用率的三要素
        1.1.2 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的限制因素
        1.1.3 β-胡萝卜素抗慢性疾病效果-生物活性的体现
    1.2 营养素载体化的研究进展
        1.2.1 载体化形式
        1.2.2 天然大分子界面乳化剂
    1.3 纳米载体中营养素生物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1.3.1 载体化对营养素生物可给率的影响(FB)
        1.3.2 载体化对营养素细胞吸收的影响(FA)
        1.3.3 载体化对营养素代谢利用的影响(FM)
    1.4 生物利用率的评价模型
        1.4.1 体外消化模型
        1.4.2 细胞吸收转运模型
        1.4.3 小鼠动物模型
    1.5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影响β-胡萝卜素释放和转运效率的蛋白纳米乳消化行为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乳的制备
        2.3.2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模型构建
        2.3.3 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率的测定
        2.3.4 β-胡萝卜素保留率的测定
        2.3.5 β-胡萝卜素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HPLC)
        2.3.6 粒径分布及大小测定
        2.3.7 Zeta电位测定
        2.3.8 激光共聚焦(CLSM)观测乳液微观结构
        2.3.9 游离脂肪酸释放曲线的测定
        2.3.10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11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2.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消化过程中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乳的粒径及微观结构变化
        2.4.2 影响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乳微观结构变化的胃肠道因素探讨
        2.4.3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乳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界面分子的变化行为
        2.4.4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乳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脂解行为
        2.4.5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乳的生物可给率考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β-胡萝卜素释放和转运效率的蛋白纳米颗粒消化行为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
        3.3.2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乳的制备
        3.3.3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
        3.3.4 离心后胶束层和沉淀中β-胡萝卜素比率的测定
        3.3.5 β-胡萝卜素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HPLC)
        3.3.6 Zeta电位测定
        3.3.7 粒径分布及大小测定
        3.3.8 β-胡萝卜素释放率的测定
        3.3.9 氨基酸释放率的测定
        3.3.10 激光共聚焦(CLSM)观测乳液微观结构
        3.3.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12 游离脂肪酸释放曲线的测定
        3.3.13 胶束相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3.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消化过程中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颗粒粒径及微观结构的变化
        3.4.2 影响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颗粒微观结构变化的胃肠道因素探讨
        3.4.3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颗粒的载体分子及芯材在消化过程中的释放行为
        3.4.4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颗粒在消化过程中的界面结构变化特性考察
        3.4.5 外加油相及共存油脂对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颗粒生物可给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蛋白纳米乳液与纳米颗粒所载β-胡萝卜素的吸收及代谢行为差异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
        4.3.2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乳的制备
        4.3.3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
        4.3.4 Caco-2单层细胞膜模型构建
        4.3.5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考察(MTT)
        4.3.6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载体的细胞转运考察
        4.3.7 β-胡萝卜素及其代谢产物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HPLC)
        4.3.8 实验动物分组饲喂及样品采集
        4.3.9 小鼠胃肠道中纳米载体微观结构考察
        4.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体外消化-细胞吸收联合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4.4.2 消化行为对载体中β-胡萝卜素吸收的影响
        4.4.3 纳米乳和纳米颗粒中β-胡萝卜素的细胞转运和代谢产物分析
        4.4.4 纳米乳和纳米颗粒在小鼠胃肠道的消化行为对比
        4.4.5 纳米乳和纳米颗粒中β-胡萝卜素在小鼠胃肠道组织中的吸收及代谢情况
        4.4.6 纳米乳和纳米颗粒中β-胡萝卜素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代谢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载体包埋对β-胡萝卜素抗肥胖、炎症等慢性疾病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
        5.3.2 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乳的制备
        5.3.3 实验动物分组饲喂及样品采集
        5.3.4 血浆中相关炎症因子的测定
        5.3.5 血浆中肥胖相关基因的测定
        5.3.6 血脂组成测定
        5.3.7 小鼠空腹血糖及血糖耐受(GTT)测定
        5.3.8 小鼠小肠渗透率测定
        5.3.9 小鼠组织中活性氧(ROS)含量测定
        5.3.10 肝脏组织氧化损伤(ALT活性)测定
        5.3.11 小鼠组织切片制备及形貌观察
        5.3.12 小鼠粪便收集及菌群分析
        5.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β-胡萝卜素载体摄取对肥胖小鼠体重及摄食的影响
        5.4.2 β-胡萝卜素载体摄取对空腹血糖变化及葡萄糖耐受性的影响
        5.4.3 β-胡萝卜素载体摄取对血脂蛋白的影响
        5.4.4 β-胡萝卜素载体摄取对小鼠脂肪组织的影响
        5.4.5 β-胡萝卜素载体摄取对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影响
        5.4.6 β-胡萝卜素载体摄取对小鼠肠漏的影响
        5.4.7 β-胡萝卜素载体摄取对血浆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5.4.8 β-胡萝卜素载体摄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肠-肝”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证的发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湿热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采集
        1.2 数据处理与Cite Space软件设置
        1.3 数据可视化
    2.结果
        2.1 湿热病证研究文献量时间分布
        2.2 湿热病证研究者分析
        2.3 湿热病证研究机构分析
        2.4 湿热病证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3 讨论
        3.1 湿热病证研究的时间趋势
        3.2 湿热病证研究的主要团队及其研究方向
        3.3 湿热病证研究的主要阵地
        3.4 湿热病证研究的热点及前沿
    4.小结
第二部分 湿热理论与NAFLD研究概述
    1.湿热证理论述要
        1.1 湿热源流
        1.2 湿热之因
        1.3 湿热特征
        1.4 湿热辨证
        1.5 湿热证治
    2.NAFLD研究进展
        2.1 NAFLD流行病学
        2.2 NAFLD发病机制
        2.3 NAFLD治疗进展
    3.湿热证与NAFLD
        3.1 湿热证为NAFLD中医典型证型
        3.2 NAFLD湿热证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3 NAFLD湿热证生物学机制研究现状
    4.“肠-肝”轴是研究NAFLD湿热证的良好切入点
        4.1 肠-肝轴与NAFLD
        4.2 肠-肝轴与湿热证
        4.3 肠-肝轴与NAFLD湿热证发病和病情演变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NAFLD湿热证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二 NAFLD湿热证肠道菌群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分析
        4.实验结果
        5.讨论
        6.小结
    实验三 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MP和肝脏NF-κB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分析
        4.实验结果
        5.讨论
        6.小结
    实验四 血清GAS和结肠水通道蛋白AQP3、AQP4 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分析
        4.结果
        5.讨论
        6.小结
结语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湿热证治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安化黑茶防治脂类代谢障碍相关疾病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高脂血症的中医认识
        1.1 病因
        1.2 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认识
        2.1 病因
        2.2 病机
        2.3 治则治法
    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认识
        3.1 病因
        3.2 病机
        3.3 治则治法
    4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认识
        4.1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4.2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学说
    5 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肪肝
        5.1 脂肪胰岛素抵抗
        5.2 氧化应激
        5.3 全身炎症反应
        5.4 脂质代谢异常
        5.5 肝细胞功能下降
        5.6 脂肪细胞因子分泌障碍
        5.7 内毒素损伤学说
        5.8 脂肪组织异位沉积(腹部肥胖)
    6 茶叶使用的历史渊源及药用价值
        6.1 茶叶的历史渊源
        6.2 茶叶的药用价值
        6.3 时饮季节与五脏健康
        6.4 茶饮与经络
        6.5 茶饮禁忌
        6.6 年龄与饮茶
        6.7 饮茶禁忌
        6.8 黑茶特点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实验一 APOE~(-/-)小鼠基因鉴定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
        1.4 AB液的配制方法
        2 方法
        2.1 基因鉴定步骤
        2.2 蛋白浓度检测
        2.3 PCR扩增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安化黑茶对于APOE~(-/-)小鼠AS形成预防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及试剂
        1.3 饲料配方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小鼠饲养
        2.3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2.5 检测内容及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实验小鼠血脂水平的比较
        3.2 不同组别炎症因子含量比较
        3.3 HE染色结果
        3.4 主动脉斑块面积/管腔面积比较
        3.5 安化黑茶预防性给药对于TLR4/MyD88/NF-kB通路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安化黑茶预防性给药对于炎症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的蛋白表达
        3.6.1 IL-β的蛋白表达
        3.6.2 MMP-9 的蛋白表达
        3.6.3 TIMP-1 的蛋白表达
        3.5 安化黑茶预防性给药对于TLR4/MyD88/NF-kB通路相关指标及对IL-β、ABCA1 的基因表达
        4 讨论
        4.1 降低甘油三脂含量、防止脂肪组织沉积
        4.2 抗氧化、抑制炎症因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4.3 抑制TLR4/MyD88/NF-kB通路
        4.4 抑制泡沫细胞产生
        4.5 维持斑块的稳定性
        5 结论
    实验三 安化黑茶对于APOE~(-/-)小鼠AS形成治疗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及试剂
        1.3 饲料配方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小鼠饲养
        2.3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2.5 检测内容及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血脂比较
        3.2 血清中不同组别炎症因子的含量比较
        3.3 HE染色结果
        3.4 主动脉斑块面积/管腔面积比较
        3.5 安化黑茶治疗性给药对于TLR4/MyD88/NF-kB通路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安化黑茶治疗性给药对于斑块稳定性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安化黑茶治疗性给药对于TLR4/My D88/NF-kB通路相关指标及对IL-β、ABCA1 的基因表达
        4 讨论
        4.1 降低甘油三脂含量、抑制脂类物质在体内沉积
        4.2 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4.3 抑制泡沫细胞产生
        4.4 抑制TLR4/MyD88/NF-kB通路
        4.5 维持斑块的稳定性
        5 结论
    实验四 安化黑茶对于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预防作用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及试剂
        1.3 饲料配方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小鼠饲养
        2.3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2.5 检测指标和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HE染色结果
        3.2 肉眼观图片
        3.3 实验小鼠体重、肝重、脾重、腹部脂肪、肝指数的比较
        3.4 安化黑茶预防性给药对于小鼠血脂的影响
        3.5 安化黑茶预防性给药对于小鼠肝脏转氨酶的影响
        3.6 安化黑茶预防性给药对于小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7 安化黑茶预防性给药对于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及IL-β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五 安化黑茶对于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饲料配方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小鼠饲养
        2.3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2.5 检测指标和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肝脏HE染色结果
        3.2 肝脏肉眼观图片
        3.3 实验小鼠体质量、肝重、腹部脂肪、肝指数的比较
        3.4 安化黑茶治疗性给药对于血脂的影响
        3.5 安化黑茶治疗性给药小鼠肝脏转氨酶的影响
        3.6 安化黑茶治疗性给药对于小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7 安化黑茶治疗性给药对于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及IL-β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甘乐饮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样品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1 试剂:
        1.3.2 仪器: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对肝组织中脂质含量的影响
    2.2 对血中脂质含量的影响
    2.3 对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4 对肝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2.5 对肝重、肝重系数、血清ALT和AST的影响
    2.6 对大鼠摄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5)甜菊苷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甜菊苷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甜菊苷对高脂性脂肪肝中脂代谢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甜菊苷对油酸和脂多糖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活血祛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肝细胞保护以及血脂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自拟活血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Toll-NF-κB信号转导通路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河蚬汤和猪骨汤微纳米颗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作用方式
    1.3 消化道粘膜
        1.3.1 肠道屏障功能
        1.3.2 纳米颗粒与肠道屏障功能作用
        1.3.3 纳米颗粒与巨噬细胞
    1.4 纳米颗粒与抗氧化
    1.5 汤
        1.5.1 河蚬汤
        1.5.2 猪骨汤
    1.6 纳米材料的分离和表征方法
        1.6.1 纳米材料的分离
        1.6.2 纳米材料的表征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1.8 本课题拟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微纳米颗粒形成于煮汤的过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汤的制备
        2.2.4 实验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汤的理化性质分析
        2.3.2 汤中微纳米颗粒的形态观察
        2.3.3 汤中微纳米颗粒对温度、pH和保存时间的响应性
        2.3.4 汤中氨基酸组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汤中微纳米胶体颗粒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分析方法
        3.2.4 统计分析方法
    3.3-3.4 结果与讨论
        3.3 河蚬汤纳米颗粒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3.3.1 河蚬汤纳米颗粒的分离纯化
        3.3.2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的组分分析
        3.3.3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的胶体学性质表征
        3.3.4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形态观察
        3.3.5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性质表征
        3.3.6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氨基酸组分分析
        3.3.7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中植物甾醇分析
        3.3.8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对温度、pH和保存天数的响应性
        3.3.9 河蚬汤及其纳米颗粒傅立叶红外色谱法分析
        3.3.10 酶解对河蚬汤纳米颗粒的影响
        3.3.11 河蚬汤纳米颗粒形成示意图
        3.4 猪骨汤中胶体颗粒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3.4.1 猪骨汤中胶体颗粒的分离纯化
        3.4.2 SEC-colloidal颗粒理化性质分析
        3.4.3 SEC-colloidal颗粒形态观察
        3.4.4 SEC-colloidal颗粒的氨基酸分析
        3.4.5 猪骨汤胶体颗粒电泳分析
        3.4.6 SEC-colloidal颗粒对温度和pH的响应性
        3.4.7 SEC-colloidal胶体颗粒对保存天数的响应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汤中微纳米胶体颗粒的生物活性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分析方法
    4.3-4.4 结果与讨论
        4.3 河蚬汤及其纳米颗粒的生物活性表征
        4.3.1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L-02 细胞脂肪堆积的作用
        4.3.2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罗非鱼的作用
        4.3.3 不同喂食方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长爪沙鼠的作用
        4.3.4 巨噬细胞和河蚬汤纳米颗粒的直接作用
        4.3.5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口腔巨噬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超氧自由基的作用
        4.3.6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腹腔巨噬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自由基的作用
        4.3.7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
        4.3.8 河蚬汤及其纳米颗粒的抗氧化能力
        4.4 猪骨汤和SEC-colloidal胶体颗粒的生物活性表征
        4.4.1 猪骨汤及其胶体颗粒对Caco-2 细胞单层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4.4.2 巨噬细胞与猪骨汤胶体颗粒的直接作用
        4.4.3 猪骨汤及其胶体颗粒对大鼠口腔巨噬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超氧自由基的作用
        4.4.4 猪骨汤及其胶体颗粒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超氧自由基的作用
        4.4.5 猪骨汤及其胶体颗粒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
        4.4.6 猪骨汤和SEC-colloidal胶体颗粒抗氧化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食源性微纳米颗粒生理作用机制初探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十二味穿甲片原料抗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试药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
    2.1 脂肪乳剂制备
    2.2 模型建立及用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体质量和一般状况
        2.3.2 血生化检查
        2.3.3 肝指数计算
        2.3.4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2.4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3.2 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3.3 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肝湿重和肝指数 (%) 的影响
    3.4 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血清ALT、AST、TG、TC的影响
    3.5 肝组织病理观察
        3.5.1 肝脏大体形态观察
        3.5.2 肝脏病理学改变情况
4 讨论

(9)蛇床子素经PPARα/γ信号通路治疗大鼠高脂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蛇床子素对大鼠高脂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蛇床子素对高脂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脂代谢相关基因及核因子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蛇床子素对油酸联合脂多糖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立项的课题
致谢

(10)动态观察高脂性大鼠早期脂肪肝血浆CD62p的表达及与血瘀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整理、研究及综述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 脂代谢紊乱
        1.2 胰岛素抵抗
        1.3 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
        1.4 细胞因子
        1.5 气体分子
    2. 中医对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3. 脂肪肝和血小板活化之间的相关性
    4. 中医血瘀证与血小板活化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饲料及配方
        2.2 实验分组与造模
        2.3 实验给药及剂量
        2.4 标本的采取
        2.5 实验指标检测内容及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高脂饲料致早期脂肪肝模型大鼠体重、肝重及肝体比的动态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对其的影响
        3.3 高脂饲料致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动态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对其的影响
        3.4 高脂饲料致脂肪肝模型大鼠肝脂(TC.TG)的动态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对其的影响
        3.5 高脂饲料致脂肪肝模型大鼠血脂(TC.TG)的动态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对其的影响
        3.6 高脂饲料致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浆CD62p的动态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对其的影响
        3.7 高脂饲料致脂肪肝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动态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对其的影响
        3.8 高脂饲料致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浆CD62p与肝脏之间的相关关系
        3.9 高脂饲料致脂肪肝模型大鼠肝组织形态的动态变化
第三部分 讨论
    1.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选择与复制
    2. CD62p在大鼠早期脂肪肝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析
    3. 活血化瘀经典方膈下逐瘀汤对早期脂肪肝大鼠各项指标的影响
    4. 高脂饲料致脂肪肝大鼠模型CD62p与血小板聚集率的关系分析
    5. 脂肪肝与中医血瘀证之间的关系探讨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快速制造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β-胡萝卜素蛋白纳米载体的生物利用研究[D]. 陈羚. 江南大学, 2020(01)
  • [2]基于“肠-肝”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证的发病机制[D]. 刘西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安化黑茶防治脂类代谢障碍相关疾病的机理研究[D]. 张文将.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甘乐饮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J]. 叶华,刘光曜,罗年翠,王峰,谢梅林. 海峡药学, 2019(05)
  • [5]甜菊苷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贾昌浩. 苏州大学, 2019(04)
  • [6]活血祛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实验和临床研究[D]. 水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河蚬汤和猪骨汤微纳米颗粒的研究[D]. 汪惠勤.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7)
  • [8]十二味穿甲片原料抗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作用[J]. 李寅超,邓莉,李承平,徐平华,孙曼,陈慧芳,周甜,袁海龙,韩晋.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7(15)
  • [9]蛇床子素经PPARα/γ信号通路治疗大鼠高脂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D]. 赵喜. 苏州大学, 2016(08)
  • [10]动态观察高脂性大鼠早期脂肪肝血浆CD62p的表达及与血瘀证的关系[D]. 方涛. 云南中医学院, 2014(03)

标签:;  ;  

大鼠高脂脂肪肝模型的快速制作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