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

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

一、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宋静,董毅,沈美芬,熊孟韬,张云,王丽芳,陈春琼,孙佳昱,杜春红[1](2021)在《2020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云南省2020年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制定防治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巍山、弥渡、大理、宁蒗4个县(市)作为风险评估对象,每县(市)选择2个流行乡镇,每个乡镇选取1个行政村开展评估工作。整理分析2018—2020年评估村的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资料;2020年对评估村进行现场螺情和野粪调查,综合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疫情资料显示,7个被评估村2018—2020年均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现场钉螺调查结果显示,历史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10只,有螺框出现率为6.52%(3/46),活螺平均密度为0.22只/0.11 m2;环境抽查3 248框,捕获活螺2只。现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1 082只,有螺框出现率为4.01%(297/7 413),活螺平均密度为0.15只/0.11 m2;环境抽查2 627框,捕获活螺31只。捡获的活螺进行LAMP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共捡获野粪261份,其中牛粪54份(20.69%)、狗粪129份(49.43%)、马属动物(驴、骡)粪33份(12.64%)、猪粪7份(2.68%)、羊粪21份(8.05%)、人粪17份(6.51%),经顶管孵化法均未检出阳性。被评估县风险等级为Ⅲ级。结论当前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处于低风险状态,但家畜存栏数量大、家畜散放、野粪种类和数量较多、历史有螺环境钉螺复现等情况依然存在,提示今后需继续加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及监测机制,巩固防治成果。

曲佳佳[2](2021)在《中国杂粮供求研究》文中指出杂粮是指除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大宗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小宗粮豆作物的总称。杂粮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杂粮产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居民饮食结构,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杂粮供求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杂粮生产、消费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杂粮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利于激发乡村新业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农产品供需理论、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水平模型、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杂粮供给和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取得以下工作:(1)利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基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杂粮生产年度和地区层面数据,分析杂粮的生产布局及其影响因素。从省域看,我国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云南、吉林、山西和河北,杂粮生产从黑龙江、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向内蒙古、云南、河北、西藏、陕西、山西等省份集中;从南北方看,北方是我国杂粮的主要产区,杂粮生产有继续向北方转移趋势;从东中西部看,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杂粮生产地位处于交替主导状态。总体来看,2002年以来杂粮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杂粮生产布局逐步优化。杂粮主产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比较优势和杂粮补贴政策共同影响了杂粮的生产及其布局变迁。(2)以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为视角,利用国家产业体系食用豆固定观察点的调研数据,建立多水平模型,实证分析杂粮生产的微观影响因素。首先,价格、生产成本等市场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有显着影响,以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为例的研究发现,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同的食用豆,种植户对其价格敏感程度也不同,但对食用豆生产成本都比较敏感;其次,家庭资源禀赋影响杂粮种植决策,家庭人口数越少的农户越愿意种植食用豆,食用豆是有利于农户从事非农生产的作物;再次,种植规模小的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考虑自家饮食消费需求,食用豆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最后,气候因素是影响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考虑食用豆“填闲补灾”的作用。(3)基于FAO和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分析杂粮需求规模变化和结构特征,以及影响杂粮需求的因素。谷物类杂粮和食用豆的消费结构有较大差异,谷物类杂粮的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占消费量比重大,而食用豆主要用于食用消费和饲用消费,工业消费量占比较小。谷物类杂粮中,谷子和荞麦处于净出口状态,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需求量大;食用豆大多处于净出口状态,其中芸豆的出口量最大,但是豌豆处于净进口状态。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杂粮及其相关商品价格等影响我国杂粮的消费需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出台鼓励政策,对杂粮生产提供补贴;第二,优化种植结构,增加谷物类杂粮的饲用品种种植,提高食用豆的生产品质;第三,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杂粮的抗干旱、病虫害等风险的能力;第四,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加强对杂粮的市场监管,稳定市场价格,促进杂粮消费。

杨宗云[3](2020)在《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把我国建设的更加美丽的基础和前提,也进一步促进了生态文明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发展。推进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中的关键的部分,生态宜居对生态文明来说,是其实践体现,生态宜居对城乡协调发展来说,是其内在需求。生态宜居聚焦于各种污染的治理,抓好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等方面建设内容,实现乡村废弃物资源化,实现乡村农业生产清洁化,实现乡村发展生态化,从而构建适于乡村村民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本文以湘阴县为例,以生态文明、人居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调查了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现状,通过对湘阴县2014-2018年的数据进行纵向分析,湘阴县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在逐年稳步上升,但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的生态农业推广难度大、农村基础工作不到位、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突出、管理机制缺失等问题,对此提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等建议,以为其他县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借鉴。

向华,宗义湘,赵帮宏,张亚春[4](2019)在《大理州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大理州是我国独头大蒜和早熟大蒜的主产区,常年栽培面积1.73万hm2左右,2010年大理州独头大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主栽品种为红七星,成熟早,独头率高,成本效益良好,2019年平均每667 m2盈利1.1万~1.5万元。大理州大蒜品种单一,价格存在普遍的"大小年"现象,总收益年度间差距显着。

戚朝阳[5](2018)在《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作用形式,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领域。作为云南省保护坝区优质耕地及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决策,“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对大理市土地开发利用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2009年大理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和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坡度数据及历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土地利用规划等资料,综合运用GIS技术、实地调查、定量模型分析以及定性综合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通过大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分析以及建设用地扩展与耕地占用状况分析等方面对云南省“城镇上山”战略背景下的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归纳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并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大理市进一步科学实施“城镇上山”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类似地区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大理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大理市土地利用结构特点主要为:(1)全市土地利用以农地为主,其次为建设用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2)耕地总量相对不大,但土地垦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水田较多,是大理市耕地的主要特征。(3)受自然条件限制,后备土地资源不足。(2)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分析结果表明:(1)各类建设用地持续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其他土地是研究期内的显着特征。(2)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变化幅度较大的是城镇用地、水田、旱地、林地、交通水利用地及水浇地,其它土地变化相对较小。(3)农用地转移为建设用地面积达2692.50 hm2,约占建设用地转入总量的88.23%,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面积达1605.71hm2,占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59.64%。(4)其他土地转为建设用地面积达381.44hm2,主要是转为城镇用地及交通水利用地,分别转移了267.66hm2和73.45hm2,共计341.11 hm2,约占其他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89.43%。(5)农用地变化中,除农用地转移为其它土地,其内部也发生了旱地向水浇地以及水田、旱地和林地向其他农用地的转化。(3)大理市各地类坡度变化分析表明,各类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上山”。各类建设用地在不同坡度级的面积数量处于绝对增长状态,0°6°、6°以上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1417.83hm2和1656.11hm2,0°6°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从73.17%减少到67.55%,净减少5.62%,6°以上面积比例则相应的有所增加。城镇、工矿用地“上山”与耕地占用状况分析表明,城镇用地主要占用25°以下农用地和0°15°其他土地,对耕地占用主要集中于25°以下水田和旱地,共计914.71hm2。工矿用地扩张主要占用6°以上农用地及其他土地,对耕地占用主要集中于6°25°旱地,共计11.92hm2。(4)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表明,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增长因素以及交通运输因素共同驱动。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分析表明,“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缓解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促进旱地向水浇地转变以及促使大理市“两保护、两开发”基本落实,这些是主要的正面效应。但也存在新增建设用地占用6°以下耕地较多、开发利用25°以上陡坡地以及“城镇上山”破坏生态,占用大量林地和自然保留地等负面效应。(5)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大理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坝区耕地保护压力大。(2)建设用地规模快速扩张,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3)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6)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大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1)合理划定大理市的“三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大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严控坝区优质耕地流失,提升耕地质量。(3)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4)加强以点苍山和洱海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王春香[6](2017)在《影响弥渡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的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对弥渡县蔬菜生产基地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弥渡县蔬菜产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广大农户提供生产指导。

徐启英[7](2015)在《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解析了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与自然联系最紧密的生态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大理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中部偏西位置,地形复杂多样,其生态保护在全国生态建设方面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以大理州各县为例,运用德尔菲法、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方法对大理州及分县域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部门、技术和空间三个维度,对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调整农业部门结构、创新农业技术结构和优化农业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符合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理州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越条件。大理州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优越的气候、光照、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完善的经济和科技等社会环境的支撑。但面临环境压力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困境。第二,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上,农业自然条件较好、人类作用强度较小、农业综合效益较高的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较好;农业自然条件较差、人类作用强度较小、农业综合效益较低的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较差;具体的,宾川县、大理市等6县因农业自然条件较好、人类作用强度较小、农业综合效益较高,农业生态化发展较好,洱源县、弥渡县等6县因农业自然条件较差、人类作用强度较小、农业综合效益较低,农业生态化发展较差;其中,宾川县评价得分最高(0.719分),剑川县评价得分最低(0.526分),前者高出大理州平均值25.8%,后者低于大理州平均值8%,两者相差0.193分。第三,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部门结构特点。大理州农业部门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林业、渔业和农林牧副渔服务业比重小。总体上,大理州农林业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贡献较大,牧副渔业较小。具体的,大理州县域种植业贡献率平均值为88.88%,剑川县、宾川县等5县高于平均值,弥渡县、大理市等7县低于平均值。其中剑川县贡献率最高(98.34%),高于平均值9.46%,云龙县最低(19.06%),低于平均值7.46%,两者相差16.92%,差异较大,大理州县域种植业发展差异大。林牧副渔业差异小,分别为10.90%、7.47%、6.79%.1.53%。第四,大理州农业生态化技术结构特点。大理州农业技术结构主要以生物技术为主,机械技术为辅。总体上,大理州县域农业技术水平较均衡(不包括大理市);具体的,大理州县域生物技术平均贡献率为72.05%,弥渡县生物技术贡献率最高(80.04%),高于平均值7.99%,大理州最低(51.26%),低于平均值20.79%,两者相差28.78%,大理州县域技术结构平均贡献率为27.95%,大理市技术结构贡献率最高(48.74%),高于平均值20.79%,弥渡县最低(19.06%),低于平均值7.99%,两者相差28.78%。第五,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结构特点。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布局显示,总体上,大理州空间结构贡献率与农业生态化发展呈现相同的分布趋势: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空间结构呈现高低值集中分布,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具体的,生态化发展较好、贡献率较高的宾川县、大理市等6县主要分布在大理州的东南部,发展较差、贡献率较低的洱源县、永平县等5县主要分布在大理州的西北部,只有弥渡分布在东南部。第六,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建议。针对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结构的分析,从部门结构、技术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二是促进生态适宜型农业技术结构的建立;三是优化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四是加强农业面源控制,保护基本农田;五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

葛慧玲[8](2012)在《滇西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滇西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生态空间结构的分析,构建了生态功能区分类保护体系,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与整体优化提供策略,并为滇西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马艳[9](2011)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全新论题,并伴随着全球土地生态问题发生的高频性和严重性而逐渐升温为学术界乃至政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作为研究对象,以世界经合组织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框架模型为蓝本,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大理州2000~2009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评价,了解其安全演变过程、安全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对策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9年大理州12个县市中,大理市的土地综合生态安全值为:0.72558,为全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最好的地区,处于良好状态;云龙县的土地综合生态安全值为:0.44262,为全州状况最差的县,处于敏感状态。(2)2000—2009年10年间,全州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由2000年的0.45031上升到2009年的0.6104,生态安全度由敏感级转化为良好级。(3)2000—2009年,大理州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呈波动性上升,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州内各城市土地安全等级大不相同,最好与最差的城市在综合值的数值上相差悬殊。(4)虽然大理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呈良好态势发展,但全州地形普遍以山地为主,土地开发难度较大,生态灾害时有发生,土地生态系统结构较为脆弱等问题仍是不争的事实,文本针对目前大理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将全州分为东部高原盆坝区和西部高、中山河谷区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在对每个生态建设区进行生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东部高原盆坝区要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林木质量和适当发展生态旅游模式;西部高、中山河谷区要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化模式、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等具体的生态建设方向与措施。

赵丽萍[10](2003)在《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农村卫生环境差,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弥渡县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业和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均较严重。应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秸秆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二、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和方法
    1.1 评估对象的选择
    1.2 评估内容和方法
        1.2.1 资料收集
        1.2.2 现场调查
        1.2.2.1 螺情调查
        1.2.2.2 野粪调查
    1.3 质量控制
    1.4 风险等级判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2018—2020年疫情资料
        2.1.1 人群与家畜查病情况
        2.1.2 钉螺分布情况
    2.2 现场调查
        2.2.1 钉螺分布
        2.2.2 野粪情况
    2.3 风险等级
3 讨 论

(2)中国杂粮供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杂粮供给的研究现状
        1.3.2 杂粮需求的研究现状
        1.3.3 杂粮国际贸易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农产品供给理论
        1.6.2 农产品需求理论
        1.6.3 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
第二章 杂粮生产分析
    2.1 杂粮生产结构
        2.1.1 杂粮生产规模变化
        2.1.2 杂粮生产品种结构
    2.2 杂粮生产特征
        2.2.1 杂粮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2.2 谷物类杂粮具有更大的生产优势
        2.2.3 杂粮生产集中度高
    2.3 杂粮生产宏观影响因素
        2.3.1 自然因素
        2.3.2 经济因素
        2.3.3 政策因素
第三章 杂粮生产微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调查样本选择
    3.2 样本特征
    3.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3.3.1 变量选择
        3.3.2 模型设定
    3.4 实证分析结果
        3.4.1 模型拟合结果
        3.4.2 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杂粮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杂粮消费需求规模变化
        4.1.1 中国杂粮总体需求状况
        4.1.2 中国杂粮重要品种需求状况
    4.2 杂粮消费结构
        4.2.1 谷物类杂粮
        4.2.2 食用豆
    4.3 杂粮需求影响因素
        4.3.1 人口因素
        4.3.2 收入因素
        4.3.3 价格因素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3)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宜居
        2.1.2 生态宜居乡村
        2.1.3 生态文明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文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 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现状
    3.1 湘阴县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经济社会概况
    3.2 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现状
        3.2.1 农村污染治理情况
        3.2.2 资源环境改善情况
        3.2.3 生态经济发展情况
        3.2.4 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4 湘阴县乡村生态宜居指标体系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指标选取
    4.3 指标体系设计
    4.4 主成分分析
        4.4.1 基本理论
        4.4.2 数学模型
5 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实证分析
    5.1 指标数据的分析
        5.1.1 指标数据的来源
        5.1.2 指标数据的处理
    5.2 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5.2.1 河湖污染治理渐有成效
        5.2.2 资源环境逐步改善
        5.2.3 生态经济向好发展
        5.2.4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5.3 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不足
        5.3.1 生态农业推广难度大,生态经济受阻
        5.3.2 农村基础工作不到位,建设资金不足
        5.3.3 乡村环境治理问题突出,管理机制缺失
6 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
    6.1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6.1.1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6.1.2 发展新型绿色生态经济
        6.1.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6.2 加大资金投入
        6.2.1 创新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
        6.2.2 拓宽融资渠道
    6.3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6.3.1 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控体系
        6.3.2 严格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
        6.3.3 提高群众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6.3.4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评比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理州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理州大蒜产业发展现状
    1.1 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县域间空间转移规模较大
    1.2 主要种植早熟品种红七星,秋播春收为主要栽培模式
    1.3 大蒜成本投入高,收益呈明显的“大小年”特征
    1.4 州政府重视技术引领,蒜农基本素质较好
    1.5 具备较大规模的大蒜加工企业,能有效保障部分蒜农利益
2 大理州大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蒜农种植成本上升
    2.2 营销模式单一,仍以传统销售方式为主
    2.3 产业链短,缺乏精深加工,未充分挖掘其附加值
    2.4 大量使用化肥,缺乏绿色生产意识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增加对转移蒜农的补贴力度
    3.2 强化技术支撑,实施标准化生产
    3.3 开拓大蒜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大蒜产业链
    3.4 减肥减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打造云南独头蒜名牌产品
    3.5 创新营销模式,开拓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

(5)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与特色之处
第二章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二、土地利用
    第二节 土地利用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三、生态经济学理论
        四、循环经济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四章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第一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大理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二、大理市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分析
        一、大理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二、大理市土地利用类型内部演变特征分析
    第三节 建设用地扩展与耕地占用状况分析
        一、大理市各地类坡度变化分析
        二、城镇、工矿用地“上山”与耕地占用状况分析
    第四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政策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交通运输因素
第五章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正面效应分析
        一、“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理市新增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
        二、农业灌溉设施的改善,促使旱地转为水浇地,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促使“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基本得到落实
    第二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负面效应分析
        一、各类建设用地占用6°以下耕地较多
        二、“城镇上山”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占用大量林地和自然保留地
        三、“城镇上山”开发利用25°以上陡坡地
第六章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坝区耕地保护压力大
        二、建设用地规模快速扩张,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第二节 大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划定大理市的“三线”,大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严控坝区优质耕地流失,提升耕地质量
        三、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四、加强以点苍山和洱海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6)影响弥渡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弥渡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概况
    1.1 大蒜生产基地
    1.2 马铃薯生产基地
    1.3 德苴辣椒生产基地
2 影响弥渡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生产的主要因素
    2.1 弥渡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土壤类型、综合肥力、土壤耕层养分
        2.1.1 大蒜生产基地土壤类型、综合肥力、土壤耕层养分
        2.1.2 马铃薯生产基地土壤类型、综合肥力、土壤耕层养分
        2.1.3 德苴辣椒生产基地土壤类型、综合肥力、土壤耕层养分
    2.2 农户施肥现状
    2.3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2.4 弥渡县蔬菜生产基地灌溉水源及农业用水污染情况
3 促进弥渡县蔬菜基地优质生产的措施与途径
    3.1 改变传统施肥方式,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
    3.2 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节水农业
    3.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4 坚持合理轮作, 重视改土培肥

(7)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自然地理概况
        1.5.2 社会经济概况
        1.5.3 农业发展概况
2 大理州农业发展条件和特征
    2.1 大理州农业发展条件
        2.1.1 农业自然条件优越
        2.1.2 农业社会条件优良
        2.1.3 农业发展潜力大
    2.2 大理州农业发展特征
        2.2.1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稳定
        2.2.2 农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2.2.3 耕地生态安全危机渐现
        2.2.4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2.2.5 资源环境压力大
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评价
    3.1 农业生态化的概念及内涵
        3.1.1 农业生态化概念
        3.1.2 农业生态化内涵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3.3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3.3.1 数据来源
        3.3.2 评价方法
        3.3.3 评价结果
4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结构分析
    4.1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部门结构分析
        4.1.1 大理州农业部门结构现状
        4.1.2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分部门贡献率测算
        4.1.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部门结构特征
    4.2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技术结构分析
        4.2.1 大理州农业技术结构现状
        4.2.2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分技术贡献率评估
        4.2.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技术结构特征
    4.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结构分析
        4.3.1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结构现状
        4.3.2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分空间贡献率分解
        4.3.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结构特征
5 推进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5.1 发展思路
    5.2 目标与方向
        5.2.1 发展目标
        5.2.2 发展方向
    5.3 对策建议
6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8)滇西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概况
2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综合评价
    2.1 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
    2.2 生态环境保护的隐患
        2.2.1 洱海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2.2.2 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2.2.3 管理机制不健全, 资金投入不足
    2.3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 生态功能区保护体系的构建
    3.1 生态空间结构分析
    3.2 重点生态保护区
    3.3 山体生态保护区
    3.4 水生生态保护区
    3.5 生态缓冲区
    3.6 农业经济活动区
    3.7 城镇经济活动区
4 区域协调与整体优化策略
    4.1 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指引
        4.1.1 大理市
        4.1.2 洱源县
        4.1.3 巍山县
        4.1.4 漾濞县
        4.1.5 弥渡县
        4.1.6 祥云县
        4.1.7 宾川县
    4.2 重点保护地区的统一监管
    4.3 产业空间的统筹布局
    4.4 流域综合治理与区域生态补偿
    4.5 强化各项规划的统领作用

(9)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
        1.2.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内容
        1.2.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2.4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1.3 研究方案
        1.3.1 资料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云南省大理州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2.2.1 土地资源利用数量变化
        2.2.2 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变化
        2.2.3 云南省大理州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2.2.4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3.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基准值的确定
        3.2.1 基准值的设置依据
        3.2.2 基准值的设置结果
    3.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3.3.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3.2 权重的确定
        3.3.3 评价方法
4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4.1 云南省大理州各县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4.1.1 2009年大理州各县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测评
        4.1.2 空间差异分析
    4.2 大理州各县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4.3 大理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结果分析
        4.3.1 大理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4.3.2 结果分析
5 基于云南省大理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对策探讨
    5.1 大理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建设的整体思路
        5.1.1 制定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规划专项法规
        5.1.2 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5.1.3 建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预警监测系统
        5.1.4 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5.1.5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2 东部高原盆坝区土地生态发展对策建议
        5.2.1 区域划分及生态功能分析
        5.2.2 生态安全建设对策建议
    5.3 西部高、中山河谷区土地生态发展对策建议
        5.3.1 区域划分及生态功能分析
        5.3.2 生态安全建设对策建议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
    6.3 有待完善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农村生活污水
    1.2 农村生活垃圾
    1.3 畜禽养殖业污染
    1.4 农药、化肥、农膜污染
    1.5 农作物秸秆
2 存在问题
3 防治对策

四、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结果分析[J]. 宋静,董毅,沈美芬,熊孟韬,张云,王丽芳,陈春琼,孙佳昱,杜春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06)
  • [2]中国杂粮供求研究[D]. 曲佳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湘阴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研究[D]. 杨宗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大理州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 向华,宗义湘,赵帮宏,张亚春. 中国蔬菜, 2019(09)
  • [5]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 戚朝阳.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1)
  • [6]影响弥渡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的因素分析[J]. 王春香. 云南农业科技, 2017(02)
  • [7]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 徐启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4)
  • [8]滇西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J]. 葛慧玲.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7)
  • [9]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马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1)
  • [10]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J]. 赵丽萍. 云南环境科学, 2003(S2)

标签:;  ;  ;  ;  ;  

弥渡县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