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民自治 任重道远(论文文献综述)
唐金武,佘君[1](2021)在《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治理的百年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治理的百年实践表明乡村社会的建设工作依旧任重道远。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百年演进进行梳理,得出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流程。依次是动员农民参与革命斗争阶段、农村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多元治理下的乡政村治阶段以及一核多元型乡村社会治理阶段四个阶段。同样,在梳理过程中也发现了村治的不足之处,即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农村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多元协调治理的弊端等。因此,乡村社会治理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村民自治的工作办法,坚持乡村振兴等国家大政方针,推动乡村善治道路的建设,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李辉[2](2021)在《迈向党委统领的乡村善治:中国乡村治理范式的新飞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党建引领的村民自治迈向党委统领的乡村善治,是中国乡村治理范式的一次新飞跃。党委统领乡村善治的本质是以治理结构重塑实现治理价值回归;核心特征是以党委统领为主线,以多元治理结构为特征,以有效治理为目标。超越乡村治理内卷化困境、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是迈向党委统领乡村善治的必要性逻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村级组织换届"一肩挑"改革、协商民主和参与式治理的尝试为迈向党委统领的乡村善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党委统领的乡村善治,需要继续强化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统领权力,着力提升党组织和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加快营造多元包容与合意共生的治理空间。
朱宏埔[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关系研究 ——以Z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戴源[4](2021)在《“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制中的法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许琼[5](2021)在《淮安市乡村治理中的“乡-村”权力关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琳[6](2021)在《新时代大都市城郊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究 ——以上海嘉定区向阳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赵秀玲[7](2021)在《乡村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成效显着,但也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出现一些偏差,这与中国式现代化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去乡村化倾向明显,以西方标准衡量村民自治成就,忽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民间文化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均衡和制度执行不力,治理方式比较单一偏激。今后,中国乡村治理应在借鉴西方现代化前提下,根据中国实情,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包括: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进行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在确立文化自信基础上发挥乡土精神和民间智慧,在制度完备完善过程中加强执行力和有效性,在推进网络和智能新技术前提下继承发扬传统的治理方式。这样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才不至于偏离正确方向,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陈华春[8](2021)在《湛江市城中村村民自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吴江宇[9](2021)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党建同心圆”为例》文中提出乡村作为基层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域的一个部分,既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也映射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党组织在乡村的领导地位确立已久,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中的领导者,近年来,随着农村多元主体的快速发育,乡村治理逐步走向现代社会的多元共治,然而多元共治场域基层党组织一元领导地位遭遇挑战,农村多元治理呈现出碎片化、无序化乱象,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面临重重问题。面对种种治理难题,全国各地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展开了乡村治理创新的新一轮探索,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治理机制和方法,其中基层党建引领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议题与实践内容丰富广泛。但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尚还存在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应如何搭建党建平台,协调多元治理主体?如何调动群众参与,构建共同治理机制?如何打造共同价值,凝聚多元治理力量?等现实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理论上的回应。本文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为命题,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党建同心圆治理模式作为研究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党建同心圆的生成建设背景、制度机制设计、创新实践举措、治理运行效果,最终归纳总结得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方向进路,深化分析了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政党与治理双重逻辑以及党建同心圆治理的中国之治。
李婵娟[10](2021)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的模式探索 ——以丰城市曲江镇“115”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连续十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意见》中提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目标的完成首先需要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因为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基础,也是薄弱环节。要夯实好这个基础,加强好这个环节,就必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为满足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效路径。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把农业、乡村和农民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党的十九大报告“实施乡村振兴篇章”中也确切的提出,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根本问题是农业乡村农民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最为关键的是要把乡村治理问题解决好。党的十九大还提出,“要加强乡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镇村两级组织是我国乡村最基层的政权和组织,是解决“三农”有关问题的操盘手、主力军。因此,乡镇一级政府和乡村自治组织如何找准角色定位,构建有利于农业乡村农民发展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对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建设秀美乡村具有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各地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切实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以来,丰城市曲江镇大力实施了乡村振兴,并在建设过程中实行了乡村治理“115”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以该案例为研究对象,对秀美乡村治理模式展开了研究。旨在为其他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过程中,如何选取适宜和开展其乡村治理模式,给出有益的参考。此次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通过知网、百度文库等网络平台查阅有关专家学者对国内外治理理论、乡村治理等进行研究发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章等,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调查研究法:对部分乡村振兴示范点和“115”村级治理工程开展较好的村委会进行走访,了解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治理层面的做法和不足;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前基层组织建设及社会治理方面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及看法等。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其他地区村级治理先进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自身专业素养和工作实践,归纳提出乡村振兴中村级治理模式选择的优化路径。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基层工作实践,以丰城市曲江镇为案例,立足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对乡村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善治和合作理论,关于乡村治理的内涵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该镇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现状,采用实地走访、定文献分析等方法,以丰城市曲江镇在乡村振兴中实施“115”工程乡村综合治理模式为对象,对其做法、取得成效、存在不足进行概括总结分析,并借鉴其他地区乡村治理模式和经验进行归纳,提出优化乡村治理模式的路径。为各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乡村治理模式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结合合作治理理论和善治理论理论,以及省内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提出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模式的优化路径,进而为曲江镇后续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地方基层乡镇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村级治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最后的结论是:要想实施好乡村振兴,必须建立“组织引领、农民主体、文化先行、多元化参与”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构建一个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这个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鼓励村民积极有序的参与乡村治理,提高村民和乡村自治水平;要使用法治思维和方法处理治理中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大力挖掘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发展为入手点,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着力预防和减少乡村矛盾。
二、村民自治 任重道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民自治 任重道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治理的百年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演进与梳理 |
(一)1921年到1949年:动员农民参与革命斗争 |
(二)1949年到1978年:农村社会主义探索阶段 |
(三)1978年到2012年:多元治理下的乡政村治 |
(四)2012年至今:一核多元型乡村社会治理 |
二、不足与困境 |
(一)党群干群关系的困局 |
(二)农村发展存在滞后性 |
(三)多元协同治理的困境 |
三、发展趋势 |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多元协同治理的效能 |
(二)坚持村民自治,发挥新时代村民的创造力 |
(三)坚持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
四、结语 |
(2)迈向党委统领的乡村善治:中国乡村治理范式的新飞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党建引领村民自治与党委统领乡村善治的差异 |
2.1 从党建引领到党委统领 |
2.2 从村民自治到乡村善治 |
2.3 从党建引领的村民自治到党委统领的乡村善治 |
3 党委统领乡村善治的必要性逻辑 |
3.1 党委统领乡村善治是超越乡村治理内卷困境的迫切需要 |
3.2 党委统领乡村善治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 |
4 党委统领乡村善治的可行性逻辑 |
4.1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完成了“把政党找回来” |
4.2 村级组织换届“一肩挑”改革实现了“把政党带进来” |
4.3 协商民主和参与式治理的尝试促进了乡村善治的主体培育 |
5 面向未来的党委统领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 |
5.1 赋权:强化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统领权力 |
5.2 增能:提升党组织和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 |
第一,着力提升党组织统筹乡村发展、治理、服务的能力。 |
第二,着力提升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
5.3 扩容:营造多元包容与合意共生的治理空间 |
6 结语 |
(7)乡村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值理念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
二、文化选择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
三、制度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
四、治理方式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
(9)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党建同心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主题与研究述评 |
1.研究主题 |
2.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预设 |
1.概念界定 |
2.理论预设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研究方法 |
2.资料来源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限度 |
1.创新之处 |
2.研究限度 |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生成启动 |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生成背景 |
1.党建主体治理权威弱化 |
2.党建主体治理能力不足 |
3.乡贤治村参与秩序混乱 |
4.村民自治群众参与不足 |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现实启动 |
1.初步酝酿党员群众圆桌会议 |
2.确立圆桌民主协商处事程序 |
3.推动党建同心圆的多元治理 |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创新实践 |
(一)建强组织,强化引领主体 |
1.重构基层党建组织 |
2.推进基层网络治理 |
3.整合基层党建资源 |
4.完善基层党建机制 |
(二)群众为本,激活乡村参与 |
1.激发群众参与,激活末梢治理 |
2.面向群众需求,突出精细治理 |
3.立足群众利益,强调德法兼治 |
(三)组织整合,协同多元共治 |
1.吸纳社会组织,共创乡村服务 |
2.引领多元协商,促成合作行动 |
3.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系统整合 |
三、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效果评价 |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主要成效 |
1.创新建强组织,推动多元治理 |
2.深化整合资源,激活乡村建设 |
3.切实动员群众,圆融党群关系 |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尚存问题 |
1.组织间参与共同体治理水平差异问题 |
2.普通群众参与治理主动性问题仍然存在 |
四、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方向 |
(一)一核多元的引领格局 |
1.固本强基:发挥引领核心作用 |
2.赋权增能:培育多元社会力量 |
3.一核多能:综合网络功能体系 |
(二)四位一体的引领策略 |
1.以政治引领把握治理方向 |
2.以价值引领凝聚治理共识 |
3.以能力引领强化网格能力 |
4.以平台引领促成协同行动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的模式探索 ——以丰城市曲江镇“115”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乡村振兴 |
2.2 理论基础分析 |
2.2.1 合作治理理论 |
2.2.2 善治理论 |
3 曲江镇对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以“115”工程为例 |
3.1 曲江镇概况 |
3.2 曲江镇乡村治理的“115”工程简介 |
3.3 “115”工程模式的主要成效 |
3.4 “115”工程的不足 |
3.3.1 基层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够,领导核心作用不明显 |
3.3.2 社会组织和村集体发育程度低,经济薄弱 |
3.3.3 基层政府部分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
3.3.4 农村地区法治意识淡薄,法治化治理尚未形成常态 |
3.3.5 群众与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程度底 |
3.3.6 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
4 乡村治理的他山之石 |
4.1 浙江绍兴的“乡贤治村”模式 |
4.2 湖北大冶的村庄理事会模式 |
4.3 江西宜丰的“五步工作法” |
4.4 宜春袁州的“月光夜谈” |
4.5 对比经验的启示 |
5 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模式的优化路径 |
5.1 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治理能力 |
5.1.1 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突出社会治理位置 |
5.1.2 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 |
5.1.3 创新基层干部相关制度,培养农业农村干部队伍 |
5.2 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 |
5.2.1 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当地特色产业 |
5.2.2 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 |
5.2.3 引入新兴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5.2.4 培育乡村群体组织 |
5.3 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环境 |
5.3.1 加大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
5.3.2 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
5.3.3 拓宽农民参与治理的渠道 |
5.4 实现法律村级全覆盖,筑牢乡村治理基石 |
5.4.1 搭建乡村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大力推行法律下乡工程 |
5.4.2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规范乡村权力运行 |
5.4.3 建立和完善农村监督机制 |
5.5 健全乡村文化体系,推动乡村德治建设 |
5.5.1 完善村规民约 |
5.5.2 培育和树立道德模范,发展乡贤文化 |
5.5.3 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备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村民自治 任重道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治理的百年实践研究[J]. 唐金武,佘君. 行政科学论坛, 2021(10)
- [2]迈向党委统领的乡村善治:中国乡村治理范式的新飞跃[J]. 李辉. 探索, 2021(05)
- [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关系研究 ——以Z镇为例[D]. 朱宏埔.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制中的法治问题研究[D]. 戴源. 吉首大学, 2021
- [5]淮安市乡村治理中的“乡-村”权力关系优化研究[D]. 许琼.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新时代大都市城郊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究 ——以上海嘉定区向阳村为例[D]. 王琳. 上海大学, 2021
- [7]乡村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J]. 赵秀玲. 东方论坛, 2021(03)
- [8]湛江市城中村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 陈华春.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9]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党建同心圆”为例[D]. 吴江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的模式探索 ——以丰城市曲江镇“115”工程为例[D]. 李婵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