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参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宇[1](2021)在《基于体内体外模型探讨冠心宁片抗心肌肥大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肥大是在各种生理和病理刺激因素下维持心输出量的代偿性反应。然而,长期的心肌肥大常常导致心脏失代偿,导致心力衰竭和猝死,也是全世界心脏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目前,治疗心肌肥大的主流药物均为西药,主要为β受体阻断药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等。传统西药治疗存在副反应多,最佳剂量不宜控制,疗效个体差异性大等诸多问题和缺陷。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具有作用组分多样,疗效温和,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等特点,可从多维度多层次对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冠心宁片(GXN)是由其注射液经改进工艺并更改剂型而成的口服片剂。研究表明,其具有扩张血管和抗血栓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于冠心病等的治疗,而针对GXN的抗心肌肥大作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目前,抗心肌肥大中药的研发基本都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而GXN是已经获得临床应用的中药制剂。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GXN的抗心肌肥大药效及其作用机制,使GXN有望扩展临床应用于心肌肥大的治疗,由此可以有效缩短研发时间和节约研发成本,对比其他研发阶段的中药具有极大的优势,对促进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作为模型,评价GXN的体内抗心肌肥大作用。1.心动超声检测结果表明,SHR大鼠从15周龄时即已表现出明显的心肌肥大病理特征,而GXN给药组SHR大鼠心室壁厚度相关指标(IVSd、IVSs、LVPWs、LVPWd)均较模型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P<0.01),且GXN高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药氨氯地平组。2.GXN可有效降低SHR大鼠心脏重量和系数结果,其中高剂量组心脏系数结果有显着性下降趋势(P<0.05),也优于阳性药氨氯地平组。3.通过麦胚凝集素(WGA)染色后对心肌细胞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GXN给药之后,SHR大鼠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心肌组织Masson染色结果可见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予不同浓度GXN和阳性药氨氯地平之后,心肌细胞间质增生和纤维沉积情况好转,纤维化分值降低,GXN与氨氯地平药效相当。4.运用RT-PCR技术对SHR大鼠心肌肥大相关基因ANP、BNP和RCAN1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GXN给药组这3个与心肌肥大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P<0.01),结果接近甚至好于阳性药组。通过分离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并经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用于评价GXN的体外抗心肌肥大作用。1.MTT法检测GXN对一般状态下的心肌细胞以及10 μg/mL Iso刺激后心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GXN在50μg/mL~1200μg/mL浓度区间内,对正常培养的心肌细胞和经Iso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增殖均未有明显影响(P>0.05),表明GXN对心肌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将细胞接种于12孔板,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Iso,10μmol/L),GXN低剂量组(GXN 200 μg/mL)和GXN高剂量组(GXN 400 μg/mL),GXN干预后12h加入Iso,培养48h后鬼笔环肽染色置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单个细胞面积。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XN高剂量组心肌细胞的横截面积大小显着降低(P<0.01)。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GXN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4.RT-PCR法检测Bcl2和Bax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给予400 μg/mL GXN预保护后,Bcl2基因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Bax基因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5.Western-blot法检测MEK与ERK1/2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以及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心肌细胞MEK和ERK1/2的磷酸化表达均显着上升(P<0.01),GXN预保护后这2个蛋白的磷酸化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与RT-PCR结果一致,GXN预保护后,Bc12蛋白表达显着上升(P<0.05),Bax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本文确认了 SHR大鼠作为心肌肥大动物模型的适用性,并和Iso诱导的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分别作为体内和体外模型,首次研究报道了 GXN的抗心肌肥大药效作用,为GXN作为抗心肌肥大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初步分析阐述了 GXN抗心肌肥大的作用机制与抑制ER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马征[2](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吴力菲[3](2021)在《吴门降压膏方临证经验总结及其干预自噬影响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整理吴门医派名中医赵笑东主任临床降压膏方处方,总结分析其膏方治疗高血压的治则治法、遣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更好地传承吴门中医的膏方特色,指导临床。从细胞、分子、蛋白质水平观察降压膏方对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和自噬的影响,研究和探讨降压膏方调控自噬抑制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收集整理赵笑东主任2018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膏方门诊的高血压患者就诊处方,统一规范中药名称、性味、归经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统计分析膏方中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特点,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数据系统归纳整理。根据数据结果归纳总结赵主任降压膏方临证经验。2.以Ang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建立高血压心肌肥厚模型,使用降压膏方含药血清处理后,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ON),模型组(ANG Ⅱ),低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ANG Ⅱ-L),中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ANG Ⅱ-M),高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ANG Ⅱ-H),厄贝沙坦含药血清组(ANG Ⅱ-Ⅰ)。通过CCK-8法检测药物处理对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鬼笔环肽染色标记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面积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肥厚基因ANP、BNP、β-MHC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及相关通路蛋白mTOR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1.临床数据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对临床172张降压膏方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方中所含药物多以味甘、性温、归肝肾经为主;基于用药模式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关联规则21条,其中关联度较高的药对有天麻-山茱萸、山茱萸-泽泻、山茱萸-砂仁、三七-山茱萸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6对,新处方13张。2.细胞实验方面: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表面积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膏方含药血清组可以抑制细胞面积增大(P<0.05),且高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更为明显(P<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ngⅡ可引起心肌肥大,细胞蛋白含量增加,其ANP、BNP、β-MHC mRNA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膏方含药血清组可以抑制细胞肥大基因mRNA表达的增高(P<0.05),且高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更为明显(P<0.01)。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ngⅡ明显促进Beclin1、LC3-Ⅱ的表达,抑制p62、mTOR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膏方含药血清组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下降,p62、mTOR蛋白表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与厄贝沙坦含药血清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基于数据挖掘得出,赵主任临床降压膏方用药多以味甘、性温、归肝肾经为主,临床诊治以“补治同施”为则,长于滋肾平肝,泄浊化瘀;遣方主张“以衡为要”,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顾护心脾为主;用药主张“主次并用,动静结合”。与目前临床吴门膏方治疗高血压诊疗思路相契合,又有其特色。2.AngⅡ能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激活细胞自噬。降压膏方干预后能有效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厚。降压膏方干预后能下调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中自噬蛋白Belin1、LC3表达,上调p62、mTOR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肥大的自噬。因此推测降压膏方抑制高血压心肌肥厚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自噬有关。
纪智[4](2019)在《电针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当机体处于长时间的高血压状态下时,心脏所承受的的压力负荷会大大提升。对此,心肌细胞会产生代偿性肥大,引起心肌肥厚等问题,并进而增加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猝死等风险,对人体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目前,心肌肥厚已被列为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由此,在高血压的防治上,不仅要关注血压的控制,还需努力逆转心肌肥厚,恢复心脏正常生理功能。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凋亡、代谢等过程,相关研究发现,PI3K/Akt通路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诸多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在逆转心肌肥厚和防止心肌纤维化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相对于西药有更少的副作用。然而当前关于针刺对于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且尚没有研究论证针刺治疗心肌肥厚的是否与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1.实验目的本实验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HR)模型为研究平台,以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为切入点,结合生物影像学应用超高分辨小动物超声影像技术,并运用Real-Time PCR、Western-blot、Elis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电针治疗高血压合并心肌肥厚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2.实验方法以12周龄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24只同龄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电针组分别在大鼠头顶“百会穴”和两足“太冲穴”刺进1~2mm,且无需采取其他补泻手法。将“百会”和右足“太冲”穴位上的毫针与电针仪正负两极相接,停留时间为20min。连续一个月,每天上午进行针刺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置于与电针组相同设备中,固定时间同样为20min。于开始针刺前1天、针刺第6、12、18、24、30天测量血压值。为期30天的干预结束后,采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图像系统观测各组大鼠左心室肥厚程度和功能的不同。取材时称量大鼠左心室湿重,由此得出大鼠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采用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组织学改变。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和心室钠尿肽(ANP)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多组分的蛋白和RNA表达。根据统计结果评判电针“百会”“太冲”对SHR的降压效果和心肌肥厚的逆转作用。并结合不同组别间大鼠心肌在分子层面的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分析电针减轻高血压心肌肥厚的内在机制。3.实验结果1.各组大鼠血压测量结果对比: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收缩压显着升高(P<0.01)。30天干预结束后,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比收缩压显着降低(P<0.01)。说明电针“百会”“太冲”可有效降低SHR血压。2.对比分析不同组的大鼠超声心动以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与空白组相对比之下,模型组大鼠LVMI、LVPWT、IVST明显提升(P<0.01),LVEDD、LVEF明显减少(P<0.01);电针组大鼠LVMI、LVPWT、IVST显着减少(P<0.01),LVEDD、LVEF显着上升(P<0.05,P<0.01)。说明电针“百会”“太冲”可有效降减轻SHR大鼠心肌肥厚程度,改善心脏射血功能。3.对比不同组大鼠的心肌结构: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大鼠心肌细胞细胞较为整齐,且体积相对合理。而模型组大鼠的心肌细胞排列不紧密,细胞间距较大,同时心肌细胞的细胞核也增大深染。相反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单位视野内细胞核相对增加,且横截面积减小,排列较为紧密。由此,说明电针“百会”“太冲”可有效降低心肌细胞肥大程度,减轻压力负荷对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4.各组大鼠Elisa检测结果对比: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ANP和AnglⅡ有着较低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组大鼠的心肌组织ANP和AnglⅡ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说明电针“百会”“太冲”可有效降低心肌细胞中心肌肥厚致病因子AnglⅡ的分泌,且减少心肌肥厚标志性指标ANP的含量。5.各组大鼠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对比: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PI3K、Akt、mTOR蛋白和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PTEN蛋白和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的心肌组织PI3K、Akt、mTOR蛋白和RNA表达水平出现大幅提升(P<0.01),PTEN蛋白和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实验结论SHR大鼠的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导致其左心室壁厚度增加,心肌细胞体积增大,而射血功能降低。说明SHR出现了以心肌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心肌重塑,并伴有心功能损伤。由此表明,电针“百会”“太冲”有助于SHR收缩压水平的下降,缓解其心肌所承受的压力,减轻其心肌肥厚的程度,改善受损的心功能,与此同时降低心肌细胞中ANP和AnglⅡ的分泌,其机制可能是电针通过激活心肌细胞PI3K/Akt通路,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水平实现。
程斌[5](2019)在《基于Rho/Rock通路探讨滋阴潜阳方对2K1C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Rho/Rock通路、TGF-β2、AngⅡ为靶点探讨其与心肌细胞重构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滋阴潜阳方对2K1C大鼠心肌细胞Rho/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滋阴潜阳方干预高血压心肌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60只(180±20g)健康的同源同系雄性清洁级别SD大鼠,随机选取48只大鼠进行两肾一夹肾型高血压造模,剩余12只为假手术组。随机选取36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0.9%NaCl溶液;中药组给予滋阴潜阳方汤剂(30g/kg/d)、西药组给予依那普利(1mg/kg/d)按标准配比后进行灌胃,连续用药8周。采用套尾法分别测量大鼠造模前、术后2周、用药2周、用药4周、用药8周尾动脉收缩压变化。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检测AngⅡ的表达水平;取左心室壁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TGF-β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RhoA-mRNA和Rock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RhoA、Rock1核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标本细胞形态基本的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组织改变。结果(1)血压变化趋势:在造模2周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的血压值明显上升(P<0.05);用药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的血压值均下降(P<0.05)。(2)左室质量指数情况: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LHWW/BW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LHWW/BW明显减小(P<0.01)。(3)AngⅡ的浓度测定: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AngⅡ的浓度均有所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AngⅡ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4)TGFβ-2的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GF-β2的表达显着增多(P<0.01)。心肌切片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5)Rho/Roc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测定: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RhoA-mRNA、Rock1-mRNA水平和RhoA、Rock1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RhoA-mRNA、Rock1-mRNA含量及RhoA、Rock1蛋白表达都明显降低(P<0.01)。(6)HE染色的假手术组标本组织细胞间隙较为明显,胞浆清晰,间质纤维未见明显增生;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间隙明显消失,胞浆染色不清,纤维组织大量增生,部分细胞排列出现不规则,心肌组织出现增生等重构现象;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的心肌重构现象显着减轻。(7)Masson染色的假手术组标本组织细胞核及胞浆染色清晰,未见明显被染成蓝色的胶原组织;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核与胞浆染色不清,蓝色胶原组织大量表达,部分细胞排列出现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大鼠此类现象显着减少。结论(1)滋阴潜阳方能够有效平缓降低大鼠血压;(2)滋阴潜阳方能够降低大鼠AngⅡ、TGF-β2、胶原蛋白表达,改善大鼠心肌重构现象;(3)滋阴潜阳方能够有效抑制RhoA/Rock1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影响心肌重构的机制之一。
赵月[6](2018)在《滋肾活络方干预醛固酮逃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滋肾活络方干预醛固酮逃逸对培哚普利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24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培哚普利组和滋肾活络方组,另设同周龄WKY对照组(n=8)。培哚普利组上午给予培哚普利混悬液(1mg/kg·d),下午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滋肾活络方组上午给予培哚普利混悬液(1mg/kg·d),下午给予滋肾活络方(12.7g/kg·d);生理盐水组和WKY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上下午各一次。各组均按1ml/100g体质量体积灌胃给药,连续12周。给药0、4、8、12周末,尾动脉测压法测量大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BP);ELISA法测定血清醛固酮水平;第12周末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腹主动脉取血,ELISA法检测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ICTP)浓度,计算PICP/ICTP值;分离左心室,测量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碱水解法检测心肌组织羟脯胺酸(Hyp)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Co-IP分别检测胞浆盐皮质激素受体(MR)与striatin及小窝蛋白1(Cav-1)的相互作用;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p EGFR、p ERK1/2蛋白表达。结果:(1)给药前/后各时间点,生理盐水组大鼠SBP、DBP、MBP水平均显着高于WKY对照组(P<0.05)。给药4周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大鼠SBP水平显着降低(P<0.05);滋肾活络方组大鼠SBP、DBP、MBP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滋肾活络方组大鼠DBP、MB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给药8周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和滋肾活络方组大鼠SBP、DBP、MBP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滋肾活络方组大鼠SBP、DBP、MBP水平显着降低(P<0.05)。给药12周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滋肾活络方组SBP、DBP、MBP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滋肾活络方组大鼠DBP、MBP水平显着降低(P<0.05)。(2)给药前/后各时间点,生理盐水组大鼠血清醛固酮水平显着高于WKY对照组(P<0.05)。给药4周、8周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和滋肾活络方组大鼠血清醛固酮水平显着降低(P<0.05)。给药12周后,与生理盐水组和培哚普利组相比,滋肾活络方组大鼠血清醛固酮水平显着降低(P<0.05)。(3)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生理盐水组大鼠+dp/dtmax显着低于WKY对照组,LVDP、-dp/dtmax显着高于WKY对照组(P<0.05);与生理盐水组和培哚普利组比较,滋肾活络方组大鼠+dp/dtmax显着升高,LVDP、-dp/dtmax显着降低(P<0.05)。(4)生理盐水组大鼠BW低于WKY对照组,LVMI显着高于WKY对照组(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和滋肾活络方组LVM、LVMI均显着减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相比,滋肾活络方组大鼠LVMI显着降低(P<0.05)。(5)生理盐水组Hyp、PICP、PICP/ICTP均显着高于WKY对照组,ICTP显着低于WKY对照组(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滋肾活络方组大鼠Hyp、PICP、PICP/ICTP显着降低(P<0.05)。(6)左室乳头肌部位横截面HE染色显示,与WKY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大鼠室壁较厚,心肌细胞排列疏松,间隙扩大。左室局部心肌纵切面HE染色显示,WKY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结构清晰,细胞核大小均一,胞质染色均匀;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扭曲、排列紊乱、细胞核大小不规则,可见大量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间隙明显扩大。各用药组上述病变减轻,以滋肾活络方组改善最为明显。(7)Co-IP结果显示滋肾活络方组MR与Cav-1的免疫共沉淀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培哚普利组,MR与striatin的免疫共沉淀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和培哚普利组(P<0.05)。(8)与生理盐水组和培哚普利组比较,滋肾活络方组大鼠心肌组织p ERK1/2、p EGFR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结论:(1)滋肾活络方联用培哚普利对SHR有较好降压作用,降压效果优于培哚普利单用。(2)滋肾活络方联用培哚普利能显着降低SHR LVMI、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效果优于培哚普利单用。(3)滋肾活络方联用培哚普利可降低SHR心肌组织Hyp含量,抑制心肌细胞外间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纤维化。(4)长期培哚普利治疗可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滋肾活络方具有一定克服醛固酮逃逸作用,这可能是其逆转左室肥厚疗效优于培哚普利的主要原因。(5)滋肾活络方干预醛固酮逃逸可能与影响MR的膜转位和定位,调控其下游EGFR/ERK信号通路有关。
张志霞,王军[7](2015)在《中药复方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总结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中药复方的研究文献,分析中药复方逆转心室重构的机制,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综述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结果:具有活血化瘀、解痉通脉、平肝潜阳等功效的中药复方具有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的作用,作用机制与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心肌纤维化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种途径有关。结论:中药复方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作用来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
张凤英,王军[8](2015)在《抗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药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查阅近10年抗高血压左室肥厚单味中药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其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抗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药主要为补虚药(黄芪、红景天、冬虫夏草)、平肝息风药(钩藤)、活血化瘀药(丹参、三七、川牛膝)、解表药(葛根)、祛风湿药(粉防己),其作用机制与改善异常血流动力学状态、调节体液因子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改善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状态及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等有关。
周文婷[9](2014)在《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榅桲是传统维吾尔药材,据文献记载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本研究首先通过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进行榅桲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确定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榅桲抗高血压最主要化学组分之一;再通过对榅桲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观察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主要靶器官的影响,尤其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传统维吾尔地方药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①利用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将高血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榅桲果和叶水提取物和65%乙醇提取物低(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设假手术组,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8W。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取大鼠血浆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②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40、80、160mg/kg)、阳性对照药卡托普利组(25mg/kg),连续给药8周,在给药前和给药后每两周测量大鼠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末次给药后测量大鼠Ang II、RA、apelin-12、ET-1、NO的变化。③采用溶剂萃取法将榅桲叶65%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4个部位,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连续给药8周观察并记录各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变化情况,进行榅桲叶抗高血压作用有效部位筛选,并通过测定血清T-AOC、GSH-ST、SOD等指标的活性,初步观察其抗氧化作用。④按最优工艺提取分离纯化榅桲总黄酮,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杜仲平压片组(30mg/kg)、榅桲总黄酮低(40mg/kg)、中(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取WKY大鼠8只为正常组,给药16周,1次/d,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并进行心脏、胸主动脉和肾脏等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检查,评价靶器官损伤程度。⑤测定血或心脏组织中AngⅡ、ALD水平,并通过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ACE、ACE2和AT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评价榅桲总黄酮对RAAS系统的影响。⑥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10、TNF-α及C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炎症因子的影响。⑦测定血清ET-1、NO、NOS、SOD、MDA及CG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①给药8周后,榅桲果和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组动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降压趋势,其中榅桲叶的醇提物作用最明显,收缩压下降了 9.0%,舒张压下降了 11.8%。与模型组相比,榅桲各给药组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所升高;②给药8周后,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RHR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不同程度减少血和肾脏AngⅡ、RA、apelin-12含量,减少血中ET-1含量并增加NO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COM-乙酸乙酯部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 4.3%和9.1%,不同部位T-AOC、GSH-ST、SOD、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MDA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给药16周后,与SHR组比较,COMF-H组SBP和DBP分别降低了 18.9%和21.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LVIDdI、LVIDsI、IVSTI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计算得LVW、LVWI、LVW/BW 均明显减小(P<0.01 或P<0.05),COMF-M 和 COMF-H 组 FS、LVEF增大(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变化最大。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SBP、DBP、LVSP、LVEDP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LV+dp/dtmax、LV-dp/dtmax 减小(P<0.01 或P<0.05),SD 无明显变化,DD延长(P<0.05),HR减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指数与左室肥厚指数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COMF-M和COMF-H组HW、HW/BW、LVM、LVM/BW均有不同程度减小(P<0.01或P<0.05),COMF-H组变化更为明显(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COMF可抑制SHR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增宽,COMF-H组变化最为明显。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肌细胞直径减小了 4.6%(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减小了 13.6%(P<0.05)。COMF可抑制SHR胸主动脉中膜增厚和内皮细胞脱落。与SHR组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AW/lenth分别降低了 8.1%(P<0.05)和13.1%(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中膜厚度减小,中膜厚度/管腔内经比值明显减小(P<0.01或P<0.05),但对管腔内径影响不大。COMF-H组还可抑制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小的病理性改变;⑤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脏和血液中的AngⅡ含量分别减少了 5.2%和13.2%,ALD含量分别减少了 15.4%和19.2%。RT-PCR结果表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了 50.0%和55.4%,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了 12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 45.5%和32.7%,ACE2的蛋白表达增加了 180.6%。⑥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IL-1β、IL-6、TNF-α和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10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各给药组ET-1水平和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NO、eNOS、SOD和CG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榅桲叶和果实对肾性高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均具有一定抗高血压作用,榅桲叶抗高血压的有效部位为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中最主要的有效组分。榅桲总黄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一定降压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抑制循环RAAS系统活性,使AngⅡ和ALD水平降低,从而抑制血管收缩、钠水潴留及抗利尿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2)降低IL-1β,IL-6、TNF-α和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抑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3)调节ET-1/NO的平衡,增加CGRP水平,增加SOD活性,减少MDA合成,从而减轻过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榅桲总黄酮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榅桲总黄酮能降低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增加ACE2的mRNA和蛋白表达,ACE/ACE2比值降低,从而抑制AngⅡ合成,并激活了 ACE2-Ang(1-7)-MAS代谢途径,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2)降低体内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通过作用于炎症介质延缓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进程。
李苏,谭元生,张稳,谭超,王雯雯[10](2014)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西医药物治疗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持续高血压常并发左室肥厚,后者与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脑卒中和猝死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密切关系,成为独立的危险因素。本文就西药、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进行论述。
二、丹参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体内体外模型探讨冠心宁片抗心肌肥大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心肌肥大概况 |
1.2 神经体液因子在心肌肥大中的作用 |
1.2.1 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肥大 |
1.2.2 醛固酮与心肌肥大 |
1.2.3 内皮素与心肌肥大 |
1.2.4 儿茶酚胺类物质与心肌肥大 |
1.3 氧化应激在心肌肥大中的作用 |
1.4 ERK信号通路在心肌肥大中的作用 |
1.5 抗心肌肥大药物的应用与研发 |
1.5.1 β受体阻断药 |
1.5.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1.5.3 强心苷 |
1.5.4 利尿药 |
1.5.5 血管扩张药 |
1.5.6 中药及其单体 |
1.6 冠心宁片(GXN) |
1.6.1 GXN的主要化学成分 |
1.6.2 GXN的扩血管作用 |
1.6.3 GXN的抗血栓作用 |
1.7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冠心宁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大的干预作用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试验药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血压测定 |
2.2.3 超声心动图检测 |
2.2.4 心脏大体观察与心肌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
2.2.5 心肌组织心肌肥大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 |
2.2.6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GXN对SHR大鼠血压和心功能的影响 |
2.3.2 GXN对SHR大鼠心室壁厚度和心脏系数的影响 |
2.3.3 GXN对SHR大鼠心脏病理和心肌细胞大小以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
2.3.4 GXN对SHR大鼠心肌肥大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冠心宁片对大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1.4 试验药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3.2.2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
3.2.3 心肌细胞面积的测定 |
3.2.4 心肌细胞凋亡的测定 |
3.2.5 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 |
3.2.6 心肌细胞ERK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 |
3.2.7 统计学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GXN对心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3.3.2 GXN对心肌细胞大小的影响 |
3.3.3 GXN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4 GXN对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3.3.5 GXN对心肌细胞ERK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吴门降压膏方临证经验总结及其干预自噬影响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高血压心肌肥厚的现代研究进展 |
1.1 原发性高血压概述 |
1.2 高血压心肌肥厚发病机制 |
1.3 高血压心肌肥厚与自噬的相关性 |
1.4 高血压心肌肥厚与自噬的治疗进展 |
1.5 分析 |
2.中医对高血压心肌肥厚及细胞自噬的认识 |
2.1 高血压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分析 |
2.2 现代中医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的认识 |
2.3 现代中医对细胞自噬的认识 |
2.4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心肌肥厚的研究进展 |
2.5 中医药干预自噬逆转心肌肥厚的研究进展 |
2.6 分析 |
第二部分 赵笑东主任降压膏方临床经验总结 |
1.研究背景 |
2.研究内容 |
3.资料与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数据信息规范 |
3.3 数据库构建与分析 |
4.统计分析结果 |
4.1 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
4.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 |
4.3 关联规则分析统计结果 |
4.4 基于熵聚类分析统计结果 |
5.分析与讨论 |
5.1 中医学对膏方调治高血压的认识 |
5.2 吴门医派降压膏方的研究现状 |
5.3 赵主任临床降压膏方用药规律分析 |
5.4 赵主任降压膏方临证经验总结 |
6.结论 |
第三部分 降压膏方调控自噬抑制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大鼠H9C2细胞的培养 |
2.3 CCK-8检测心肌细胞活性 |
2.4 激光共聚焦检测心肌细胞面积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肥大相关基因 |
2.6 Western Blot测定自噬相关蛋白 |
2.7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实验造模浓度及时间的确立 |
3.2 膏方含药血清对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肥大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3.3 膏方含药血清及AngⅡ对自噬相关蛋白及通路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
3.4 膏方含药血清对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表面积的影响 |
4.讨论 |
4.1 吴门膏方治疗高血压前期研究 |
4.2 高血压心肌肥厚模型的建立 |
4.3 细胞自噬与心肌肥厚相关性 |
4.4 吴门降压膏方对心肌肥厚及细胞自噬的影响 |
5.结论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电针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认识与治疗 |
1.1 长期高血压状态对心脏的损伤 |
1.2 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发病机制 |
1.3 西医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的治疗 |
小结 |
2. 中医学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的认识与治疗 |
2.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
2.2 中医对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认识 |
2.3 中医药对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治疗作用 |
2.4 针刺对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治疗作用 |
小结 |
实验 |
前言 |
实验一: 电针对SHR大鼠血压及心肌肥厚程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电针对SHR大鼠心肌中ANP和AngⅡ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电针对SHR大鼠心肌中PI3K/Akt通路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电针“百会”“太冲”对SHR高血压和心肌肥厚的治疗作用 |
2. 电针“百会”“太冲”对SHR心肌中AngⅡ和ANP含量的影响 |
3. 电针“百会”“太冲”对SHR心肌中PI3K/AKT通路表达的影响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致谢 |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Rho/Rock通路探讨滋阴潜阳方对2K1C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指标检测 |
1.4 数据统计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血压表达的比较 |
2.2 各组大鼠左室质量指数情况 |
2.3 各组大鼠AngⅡ的表达情况 |
2.4 各组大鼠TGF-β2的表达情况 |
2.5 各组大鼠RhoA-mRNA、Rock1-mRNA水平 |
2.6 各组大鼠RhoA、Rock1 蛋白表达水平 |
2.7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 |
2.8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Masson染色结果 |
3 讨论 |
3.1 高血压LVH的中医认识 |
3.2 实验设计依据 |
3.3 实验结果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启示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滋肾活络方干预醛固酮逃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高血压LVH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高血压LVH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高血压LVH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高血压LVH的中医药治疗及研究现状 |
2.高血压LVH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高血压LVH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 |
2.2 高血压LVH与醛固酮逃逸 |
2.3 高血压LVH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制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溶液配制 |
1.5 主要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药物干预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对大鼠血压水平变化的影响 |
3.2 对大鼠血清醛固酮水平的影响 |
3.3 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3.4 对大鼠BW、LVM、LVMI的影响 |
3.5 对大鼠心肌组织Hyp、PICP、ICTP、PICP/ICTP的影响 |
3.6 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 |
3.7 对MR和 Cav-1、MR和 striatin相互作用的影响 |
3.8 对心肌组织pEGFR、pERK1/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对高血压LVH本虚标实证的认识 |
2.滋肾活络方组方配伍意义 |
3.滋肾活络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滋肾活络方联合培哚普利逆转高血压LVH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
4.1 滋肾活络方联合培哚普利对SHR血压的影响 |
4.2 滋肾活络方联合培哚普利逆转高血压LVH的作用 |
4.3 滋肾活络方提高ACEI治疗高血压LVH疗效的分子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中药复方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复方 |
1. 1 活血潜阳方 |
1. 2 降压脉净方 |
1. 3 天麻钩藤饮 |
1. 4 心舒康 |
1. 5 血脂康 |
1. 6 益气活血复方 |
1. 7 芪参益气滴丸 |
1. 8 夏膝口服液 |
1. 9 其 他 |
2 结语与展望 |
(8)抗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药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中药 |
1. 1丹参 |
1. 2 黄 芪 |
1. 3 钩 藤 |
1. 4 粉防己 |
1. 5 冬虫夏草 |
1. 6 川牛膝 |
1. 7 红景天 |
1. 8 三 七 |
1. 9 葛 根 |
2 小 结 |
(9)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榅桲提取物对RHR血压的影响及有效部位的筛选 |
1 榅桲不同药用部位对RHR血压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叶提取物对RHR血压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叶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筛选及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榅桲叶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
1 榅桲叶总黄酮提取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血压的影响 |
2.1 材料及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心脏及其它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
3.1 材料及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心脏功能影响的主要机制研究 |
1 榅桲总黄酮对SHR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检测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总黄酮对SHR炎症因子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测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总黄酮对SHR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检测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抗高血压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西医药物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治疗 |
2中医药治疗 |
1.1 治疗原则 |
1.2 中药复方 |
1.3 单味中药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评论与展望 |
四、丹参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体内体外模型探讨冠心宁片抗心肌肥大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D]. 黄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吴门降压膏方临证经验总结及其干预自噬影响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研究[D]. 吴力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电针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机理研究[D]. 纪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基于Rho/Rock通路探讨滋阴潜阳方对2K1C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的影响机制研究[D]. 程斌.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滋肾活络方干预醛固酮逃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中药复方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J]. 张志霞,王军. 中医研究, 2015(02)
- [8]抗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药实验研究进展[J]. 张凤英,王军. 中医研究, 2015(01)
- [9]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周文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10]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西医药物治疗现状[J]. 李苏,谭元生,张稳,谭超,王雯雯. 光明中医,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