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SO_2污染植物修复能力比较

大气SO_2污染植物修复能力比较

一、植物修复大气SO_2污染能力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赵利芳[1](2021)在《大气PM2.5及其它污染因子致肺损伤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细颗粒物(PM2.5)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它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和肺癌等密切相关,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为一类致癌物。PM2.5中有机成分硝基多环芳烃(NPAHs)因具有致突性和致癌性被广泛关注。二氧化硫(SO2)也是常见大气污染物,会刺激呼吸道,引发肺炎和哮喘等疾病。此外,大气中生物组分内毒素,也称作脂多糖(LPS),与哮喘发作、肺损伤有关,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也受到学者重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防治重大疾病,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民生健康。围绕此重大需求,本研究以大气重要组分PM2.5为主,探讨气道滴注太原大气PM2.5与其有机组分NPAHs暴露、太原真实环境大气PM2.5暴露、气道滴注太原大气PM2.5和SO2动态吸入复合暴露、临汾真实环境大气PM2.5和腹腔注射LPS复合暴露对肺损伤的毒性效应,进而揭示三种大气组分致肺部相关疾病的毒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太原市大气PM2.5及其有机组分NPAHs典型代表物1-硝基芘(1-NP)和9-硝基蒽(9-NA)对肺DNA损伤的效应。研究发现,PM2.5暴露会引起DNA损伤,但PM2.5中1-NP和9-NA是否会损害DNA以及这两种物质对PM2.5毒性是否有贡献有待深入研究。本章研究对雄性Wistar大鼠分别气道滴注二甲基亚砜(DMSO)、PM2.5(1.5mg/kg b.w.)混悬液、1-NP低中高浓度染毒液(1-NP-1:1.0×10-5 mg/kg b.w.、1-NP-2:4.0×10-5 mg/kg b.w.和1-NP-3:1.6×10-4mg/kg b.w.)和9-NA低中高浓度染毒液(9-NA-1:1.3×10-5mg/kg b.w.、9-NA-2:4.0×10-5 mg/kg b.w.和9-NA-3:1.2×10-4mg/kg b.w.)。隔天滴注1次,连续10天。采用彗星实验(Comet assay)观察大鼠肺细胞DNA链损伤情况,利用SDS-KCl沉淀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DNA-蛋白交联(DPC)率,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考察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氧化应激因子(血红素氧合酶1(HO-1)、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和细胞色素P4501A2(CYP1A2))表达量。利用实时定量PCR(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B)检测大鼠肺组织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8-羟基鸟嘌呤核苷酸(MTH1)和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群1(XRCC1))变化。结果表明PM2.5、1-NP和9-NA能通过影响DNA修复能力,增强氧化应激和生物转化而诱导DNA损伤。另外,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在剂量近似相等的条件下,1-NP中浓度和PM2.5、9-NA中浓度和PM2.5引起肺DNA损伤标志物表达变化有相关性。提示1-NP和9-NA在PM2.5致肺DNA损伤中起到一定贡献。此研究结果为PM2.5中NPAHs的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2、从DNA甲基化角度深入研究了太原真实环境大气PM2.5暴露对肺DNA损伤的影响。研究证实,DNA甲基化与DNA损伤有相关性,但真实环境大气PM2.5暴露致肺DNA损伤的修饰机制还不清楚。本章研究采用PM2.5全身吸入式暴露系统,对雄性SD大鼠进行山西省太原市环境大气PM2.5吸入暴露1个月和2个月。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大鼠肺部病理特征,结合ELISA、WB和RT-PCR技术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羟基自由基(HO·)、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MDA、SOD和GST)、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DNA损伤诱导基因153(GADD153)、8-OHd G和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和癌症相关因子(原癌基因c-fos、c-jun和抑癌基因PTEN)表达。为深入研究DNA损伤机制,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测定OGG1和MTH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结果表明,1月和2月PM2.5实时吸入暴露能对大鼠肺部造成病理损伤和DNA损伤,并影响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和DNA损伤修复基因(MTH1和OGG1)表达。此外,2个月PM2.5暴露显着降低了OGG1启动子区2的DNA甲基化水平。这提示DNA损伤与氧化应激有关,且OGG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改变可能是PM2.5致大鼠肺遗传毒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最后,通过分析c-fos、c-jun和PTEN表达结果,发现PM2.5实时吸入暴露能引起癌症相关的及早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异常,有增加肺癌风险的潜在可能。此研究结果为PM2.5对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影响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3、从炎症通路角度分析了PM2.5和SO2复合暴露对肺损伤的机制。PM2.5和SO2是两种较常见的大气污染物。研究发现,它们单独暴露分别能增加肺部疾病发病率。山西省太原市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PM2.5和SO2是主要的煤炭燃烧产物。二者复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对阐释大气污染致肺毒性的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章研究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隔天气道滴注生理盐水),SO2吸入组(隔天动态吸入5.6 mg/m3 SO2),PM2.5暴露组(隔天滴注1.5 mg/kg b.w.PM2.5),SO2和PM2.5低、中、高浓度联合暴露组(隔天吸入5.6 mg/m3SO2,并同时分别滴注1.5、6.0和24.0mg/kg b.w.PM2.5)。每次吸入SO2时间为6 h,滴注或吸入在同一天进行,连续10天。通过HE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利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计数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数量,并通过ELISA考察细胞因子(TNF-α、IL-6和白介素1β(IL-1β))和炎症通路相关因子(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和i NOS)改变。利用RT-PCR和WB技术检测大鼠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NF-κB、磷酸化p38(p-p38)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O2单独暴露未引起大鼠肺部明显炎症反应。PM2.5暴露增加了BALF中炎性细胞数目和炎症损伤。重要的是,与对照组/SO2组相比,SO2和PM2.5(1.5、6.0和24.0 mg/kg b.w.)复合暴露导致大鼠肺部出现明显病理损伤和超微结构损伤,并诱导BALF部分炎症细胞数量增多,激活了炎性通路TLR4/p38/NF-κB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最终引起肺损伤。此研究为了解PM2.5与SO2协同加重肺部疾病的毒理学机制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4、从铁死亡和组织纤维化角度研究了临汾真实环境大气PM2.5和LPS复合暴露对肺损伤的影响。PM2.5和内毒素普遍存在于大气中。研究表明,铁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有关,且PM2.5和LPS单独暴露均能引起铁死亡,但关于二者复合暴露影响肺组织铁死亡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章研究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洁净空气暴露组(注射PBS缓冲液)、PM2.5暴露组(注射PBS缓冲液)、LPS暴露组(注射LPS溶液)及PM2.5和LPS复合暴露组(注射LPS溶液)。采用腹腔注射方式对小鼠进行PBS缓冲液或LPS溶液(0.12 mg/mL)处理,每周注射1次,每次注射50μL。同时,采用PM2.5全身吸入式暴露系统对小鼠进行山西省临汾市真实环境大气PM2.5吸入暴露23周。通过HE染色观察不同组小鼠肺病理损伤程度,并采用ELISA技术考察炎性因子(TNF-α和IL-6)、氧化应激相关因子(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MDA和4-羟基壬烯醛(4-HNE))和Fe2+水平的改变。利用WB技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铁死亡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膜铁转运蛋白1(FPN1))和纤维化相关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I(Collagen I)和胶原蛋白III(Collagen III))水平。通过Masson实验测定小鼠肺组织胶原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LPS组/PM2.5组相比,PM2.5和LPS复合暴露可加重肺病理损伤,引起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异常表达,诱导铁离子水平增加,导致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SLC7A11和FPN1)表达下降,4-HNE和MDA累积,诱导铁死亡发生。此外,复合暴露使肺沉积了大量胶原介质,引起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显着增加。PM2.5和LPS单独暴露未引起这些因子明显改变。此研究揭示了PM2.5与LPS协同暴露致小鼠肺组织发生铁死亡和纤维化的毒理机制。不同地区大气污染多样,PM2.5组分复杂,且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成分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机制不同。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山西省污染较严重的太原市和临汾市为研究现场,建立了各种动物暴露模型。针对不同的PM2.5暴露模式,首先研究PM2.5及其吸附的NPAHs致肺DNA损伤效应,然后从DNA甲基化角度探讨PM2.5对肺DNA损伤的分子机制。之后建立PM2.5与SO2复合暴露模型,以炎症经典通路为主,研究不同浓度PM2.5和SO2复合暴露诱导大鼠肺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最后,建立PM2.5和LPS复合暴露模型,阐明其对小鼠肺组织铁死亡和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综上,本研究多维度研究了大气三种污染物染对肺部疾病的损伤效应。进一步为我国典型地区大气环境污染与健康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何靖[2](2020)在《兰州市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及净化效应》文中提出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和健康福祉的重要因素。园林植物因其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碳氧平衡、吸热滞尘、减菌降噪、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美化等诸多方面的功能而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指标。在城市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进行园林植物种类选择与合理配置,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兰州市20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状况划分3个研究污染区,即安宁区为清洁对照区、七里河区为商交住混合区、西固区为工业区,分别选取龙柏(Sabina chinensis)、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云杉(Picea asperata)等20种木本植物为试验材料,选择叶宽(LL)、叶长(LL)、叶周长(LP)等15个叶功能性状进行实验测定,同时获取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通过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分布特征、差异趋同以及对不同大气环境的响应研究,为兰州城市绿地系统中基于园林植物生态效益的精细化、数字化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1)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程度及相关性。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化幅度和变异性都较大,变异系数介于15.69%139.18%之间,性状中LCC、LNC、LPC、SP为低变异性状,LDMC、SS、SOD为中等变异性状,而叶形态性状LW、LL、LP、LA和叶经济性状SLA、SLW以及MDA和Pro为高变异性状。本研究显示,叶形态性状与叶经济性状均存在相关性,但两者与植物的LCC、LNC、LPC无相关性,而LNC与LPC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叶经济谱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形态性状间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常绿乔木。此外,3种生活型植物的LW、LL、LP、LA、SLA、SLW、LDMC在不同污染区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也显示出在同一污染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性状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中,不同污染区的植物其生理性状均存在差异,其中SOD、MDA、SP在3个污染区的差异显着。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生理性状间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叶经济谱分析结果显示,常绿乔木属于“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落叶乔、灌木偏向处于“缓慢投资—收益”资源轴。(3)园林植物的吸收净化效益及适应能力。植物叶片含N量随污染区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与大气NO2浓度变化一致,此外,在同一污染区,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的叶片含N量差异较大;在不同污染区,同一生活型的植物其叶片含N量差异也较大。本研究表明,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共12种,即月季、紫叶矮樱、雪松、侧柏、木槿、二球悬铃木、国槐、碧桃、龙柏、小叶黄杨、紫丁香、圆柏;净化能力中等的植物共3种,即金叶女贞、紫叶李、云杉;而玫瑰、大叶黄杨、绦柳、红瑞木、紫叶小檗的净化能力较弱。本研究选定叶经济性状(SLA、SLW、LDMC)和生理性状(SS、MDA、SP、Pro、SOD)来综合评定植物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20种植物的适应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玫瑰、碧桃、圆柏、红瑞木、侧柏、云杉、龙柏、紫叶矮樱、绦柳、月季、紫叶李、紫丁香、金叶女贞、木槿、二球悬铃木、国槐、雪松、小叶黄杨、大叶黄杨、紫叶小檗。

张凯迪[3](2020)在《城市森林净化大气环境特征及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以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城市大气污染是由汽车尾气排放、城市工程建设、工业气体排放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城市森林在城市大气环境净化中的作用不可忽略。本文基于对城市森林净化大气环境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以期通过定量分析,更好地认识到城市森林在城市大气环境净化中的作用。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靶区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实际状况,设计并实施了相应的监测方案;通过对实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等,首先探讨了靶区森林滞尘、吸收气体污染物、提供负离子的主要特征;借助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估算了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净化大气环境服务功能价值;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价值评估模型,计算各指标权重,最终得出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净化大气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价值。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环境条件不变时,植物叶片滞尘量与时间成正比关系。随时间的推移,不同海拔高度植物叶片对TSP、PM10、PM2.5的滞留量均逐渐增多,在雨后第24日滞留量逐渐接近极限值。(2)环境条件不变时,植物叶片滞尘量与海拔高度大致成“V”字型关系,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植物叶片对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存在明显差异。植物叶片对TSP的最大、最小滞留量分别出现在海拔844m和890m处;植物叶片对PM10的滞留量在海拔960m处达最大值,在海拔910m处为最小值;在海拔960m、869m处植物叶片对PM2.5的滞留量为最高、最低值。(3)植物叶片硫含量与植物叶片生长期成正比关系,与海拔高度成“V”字型或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叶片逐渐生长发育,成熟叶中的硫含量大于未展开新叶中的硫含量。植株未展开新叶中的硫含量随海拔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海拔869m处为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海拔960m。成熟叶中的硫含量则随海拔的增加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叶片中的硫含量最大及最小值分别在海拔869m、910m处。在海拔930m处,叶片的吸硫强度最大。(4)植物叶片氮含量与季节关联较紧密,与海拔高度关联较弱。随季节变化,植物叶片氮含量大致为春、夏季较高,秋季较低的倾向,而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叶片含氮量并无显着性变化。(5)空气负离子浓度呈现明确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与海拔高度成倒“V”字型关系。随着季节的变化,空气负离子浓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夏季>秋季>春季。监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M)型变化,其中海拔844m、930m、960m处在11:00和18:00左右出现最高值,最小值出现在14:00左右。海拔869m、910m处在11:00和18:30左右出现最高值,14:30左右达最低浓度值。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高度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海拔910m处达峰值1445个/cm3,海拔844m处的含量最低,为1076个/cm3。(6)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净化大气环境服务功能价值综合量为2.51×109元?a-1。其中单因素服务价值最高为滞留PM2.5服务价值2.07×109元?a-1,单因素最大权重为滞留TSP服务价值权重0.466。

王琪[4](2020)在《生态理念下城市废弃铁路空间评价体系构建及再生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机车厂铁路专用线为例》文中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铁路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手段,一直在促进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铁路在新的交通方式的冲击下优势并不突出,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传统铁路正在面临淘汰,城市中废弃的铁路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曾经是重要的交通走廊,如今已变成随意搭建的棚户区,肆意倾倒的垃圾场和自由市场集中的灰色负健康空间,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滋生了许多城市环境和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对废弃铁路空间进行场地重塑,让曾经辉煌的交通走廊焕发新的生命和与时俱进的活力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对城市建设中废弃铁路空间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探索,立足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废弃铁路空间改造发展历程,借鉴国内外废弃铁路空间再生设计的相关技术和对策,并对其进行归类总结,得出废弃铁路不同视角的改造方式。铁路作为工业遗产,但又同时具有线性空间的特点。通过对前人关于铁路遗产的评价体系以及城市公共空间评价的总结,确定影响因子构建价值评价体系。进而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建立废弃铁路空间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历史价值评价、艺术价值评价、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评价、经济价值评价以及环境价值评价几个方面对废弃铁路空间进行评价,评价因子权重结果可以指导改造重点。最后以大连市机车厂铁路专用线为实际案例,结合评价权重以及实际走访和民意调查,确定大连市机车厂废弃铁路问题症结以及更新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策略。

李品,卫妍妍,冯兆忠[5](2020)在《抗大气复合污染的城市森林植物初步筛选》文中研究说明大气复合污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城市病之一.城市森林建设的植物选择除了达到景观要求和色彩效果外,根据各城市需求选择对污染物综合抗性阈值大的树种,成为当今环境污染背景下维持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综合分析我国常见城市森林537种植物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氯气、臭氧和颗粒物这6种大气污染物的吸附吸收能力,并对植物进行抗性赋值和综合因子分析,得出对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抗性能力较强的树种主要为桑树、侧柏和臭椿等;对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抗性中等的树种主要为毛白杨、五角枫、圆柏、山桃、垂柳、泡桐和油松等;对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抗性相对较弱的树种主要为刺槐、加杨、银杏、核桃、悬铃木、栾树、紫薇和连翘等.根据中国南北方各城市气候背景、经济结构和空气污染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对当地主要空气污染物吸收量较大的植物种类,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群落对复合空气污染物的最大净化效果.

杨晓东[6](2019)在《脱硫脱硝环境效益估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大气环境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价值量的核算,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是环境的治理成本,指为了治理现有污染而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另外一个方面是环境的退化成本,指在目前的治理条件下,在大气排放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功能造成的损害。对于脱硫脱硝设施建设运营方面的成本计算一般采用治理成本法,对于往大气中排放SO2和NOX所引起的环境退化成本,一般采用污染损失法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将污染损失法计算出的环境退化成本减去治理成本法计算的设备建设运营成本,最后得到的是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后,对环境效益的影响数值,这是本文核心重点。在通过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SO2污染对人体健康、农业、林业、材料的影响的计算方法。因SO2是通过炭黑厂锅炉燃烧后,通过烟囱进行排放,因此若想得到SO2与人体健康、农业、林业、材料影响的相互关系,就必须计算出SO2的落地浓度,通过浓度值带入至人体健康、农业、林业、材料相关前人的计算公式,得出影响的具体数据,进而能够计算出SO2对环境效益的影响。通过对环保税的相关费用研究,间接得出NOX对环境效益的影响。本文在研究脱硫脱硝环境效益估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单点源污染物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的基本算法,并得到M炭黑厂上马脱硫脱硝环保设备后总的环境效益值。并最终得出结论,大气环境治理对公司的发展,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人群健康的改善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虽然企业在建设初期会有阵痛,但是从长远来看,从企业和社会发展来看,积极效果非常显着。在国家层面上,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改善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

苏佳[7](2018)在《矿尘排放致生态系统脆弱化及其级联传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尘排放的废弃物通过地表径流和空气悬浮颗粒进入到环境中,对大气环境和地表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污染排放过程为视角,对脆弱性评价与级联传播模型进行问题的融合,旨在揭示矿尘排放源和矿尘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污染关联区域内脆弱化级联传播规律,提出适合矿尘影响下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矿尘迁移致脆弱化级联传播模型的分析框架。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不仅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而且对生态环境中污染排放的联防控制和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将Petri网的各个要素赋予化学意义,通过化学反应及其起因和结果库所的守恒关系,构造了矿井废气致大气复合污染Petri网,挖掘了矿井排风口中起始污染经过系列链式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的因果关系,定义了二次污染物损害度公式。将Petri网应用于大气环境评价模型中,提出化学反应Petri网的大气复合污染损害度评价模型,并给出相应的算法。其次,在传统对象Petri网中引入函数的概念,定义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系统脆弱性动态评价模型,综合考虑生态系统脆弱化过程中的促进与抑制作用。用变迁表示脆弱程度的触发条件,对象库所表示生态系统变化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对象的属性表示评价的特征值,对象的函数表示更新属性的行为,从而直观地表示生态环境恶化的逻辑因果关系。在对象函数Petri网的基础上,结合模型原理的规则,给出OFPNEM算法。第三,为了解决复杂生态系统边界模糊存在的不确定问题及系统中存在大量相似过程带来的冗余问题,在对象Petri网中引入粗糙集理论,建立一种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粗糙对象Petri中的三个等价关系建立了变迁、库所、节点对象等价类划分空间,在节点对象类空间中通过两个精确的上、下近似网作为边界线来刻画矿尘影响下生态系统不断脆弱化直至崩溃这一过程的不确定性。第四,为了描述矿尘迁移致生态环境脆弱化级联传播问题,在对象函数Petri网中引入GIS技术,提出一种对象函数GeoPetri网模型。考虑单污染物迁移路径和生态环境在地理空间上的关联关系,用对象库所表示脆弱化级联传播路径上子系统,变迁表示子系统间的关联关系,前弧表示托肯的触发条件,从而直观地构造了级联传播生态环境Petri网。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基于级联传播的脆弱度和阈值,利用两者的关系进行脆弱性级联传播分析,明确级联传播的三种状态,并以级联传播规模作为衡量脆弱性的全局指标,利用随机搜索算法对最优规模率下的参数进行了寻优。最后,为了描述多源矿尘迁移致生态环境中污染关联网络的级联传播问题,用有色Petri网区别多个不同矿区的污染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对象函数有色GeoPetri网模型。基于HYSPLIT模式的矿尘空间分布规律,定义了三种关联关系,并构建了多源污染关联的生态环境脆弱化级联传播Petri网。在模型中重新定义了多源污染脆弱度、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阈值和污染关联作用造成的级联传播规模,分析了污染关联网络的级联传播过程、关联关系对脆弱度的影响以及阈值变化对污染关联影响下级联传播规模的影响。目前,现有研究在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从污染源出发,评价矿尘导致生态系统不断脆弱化,进而考虑矿尘迁移和沉降,污染关联区域内脆弱化级联传播的建模方法和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针对以上研究问题的不足,本文揭示了矿尘迁移致关联区域内生态环境脆弱化级联传播特征,提出了基于对象函数GeoPetri污染关联区域内脆弱性级联传播建模方法,构建了矿尘排放致生态环境脆弱化及其级联传播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不仅扩展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郭滢[8](2018)在《健康城市环境设计绿地再分配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文中认为健康城市环境设计是中国城市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主旨为构建符合健康标准、生态环保且满足公众生活需求的健康城市环境。发展之初是基于欧洲工业革命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现状,且为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而提出的“Utopia”城市规划思想。此后,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健康城市为今后全球城市发展目标。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Leonard J.Duhl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Trevor Hancock教授提出健康城市概念雏形以及11项建设标准。1986年,WHO开展欧洲健康城市计划,确认了健康城市的具体概念与建设标准。其在所公布的众多建设标准中强调,健康城市应着重考虑其“居民”需求以及资源的公平分配,应将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利用合理作为构建健康城市环境的基础,并构建可以培育健康行为生成的空间环境。因而,欧洲国家最初在建设健康城市时,设立物理环境指标与心理环境指标两个层面以满足公众需求,尤其将老龄人需求作为健康城市的核心指标设定。与欧洲健康城市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的健康城市建设是与卫生城市建设并行发展。早期侧重公共疾病卫生的防护,后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居民健康,则偏重对于生活环境质量、卫生条件的提高。目前,中国的健康环境建设由于缺少客观量化方法,未能建立满足城市建设需求与环境资源配置模型,也未对城市问题产生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且未能量化基地建设需求,致使环境设计过于注重形式美学的表达,忽视了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负面因素的有效控制,造成资源浪费,最终导致建设理念与实践分离现状。论文提出将数据分析方法融入环境设计,客观量化分析城市现有环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并基于不同模型构建原理,提出修正方案,以促进健康城市环境的构建。论文旨在不改变城市现有土地使用现状,基于数据分析方法,对城市环境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微观改善。论文通过对健康城市、健康环境及WHO公布的各类指标、建设指南等文献的梳理,明确健康城市的构建基于物理指标与心理指标两方面。物理指标以环境质量为体现;心理指标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论文基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GIS Lab所提供的技术支持,以达成健康城市物理环境指标及心理环境指标为目的,选择对城市范围绿地空间进行重新分配,以检测空气质量作为测量城市健康的物理指标案例;对居住区范围绿地空间的重新分配,以检测公众需求偏好作为健康城市的心理指标案例。利用不同数据分析方法,辅助设计者对不同尺度的绿地空间资源合理再分配,改善由主观环境设计导致的绿地资源配置不平衡所引发的城市问题,从而证明有效的城市环境资源分配是促进城市健康以及城市居民健康行为培育的最优化方法。实验一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and Use Regression)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大尺度绿地资源的重新配置,针对性的缓解健康城市物理环境中由交通主要污染物NO2引发的空气污染问题。论文利用E-cognition软件对天津市23个空气检测站点方圆4×4公里范围内,空间分辨率为0.1m的地理信息图像中的土地性质进行分类,通过导入所收集的天津市23个空气检测站点2015年全年NO2污染物浓度值,利用LUR模型确定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与交通污染主要污染物NO2的关联度。研究发现,植被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系数r=-0.5,p<0.01),而交通主次干道路对增加空气污染有显着影响(r=0.60,p<0.01)。实验通过LUR模型解释了在测量NO2浓度中84%的总方差。利用相应的LUR模型系数(Coefficient)确定土地覆盖改造策略,计算了土地覆盖类型对NO2浓度的影响,替换对空气污染物产生吸附作用的土地类型并进行绿植覆盖,量化可以减少的与交通有关的空气污染NO2浓度。论文通过对美国、韩国等地的实地调研,证明实验中所提技术在实际中可以完成。实验二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中国深圳、北京、香港、澳门、美国、韩国等地的实地建设现状调研结果为研究依据,基于偏好模型,通过对小尺度绿地空间资源的重新配置,构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偏好模型与环境空间模型,针对性的解决健康城市中由于不满足老年人需求偏好而导致的绿地公共空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论文对全国12省市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1435份样本。通过SPSS统计分析结果可知,98.4%的老年人需求绿地活动空间,68%的老年人积极参与绿地空间活动。通过类间距离远近分析,确定老年人对活动项目具有明确偏好,如散步、聊天等,发现空间的集聚性影响老年人的空间使用率。依据分析结果,建立老年人个体特征、行为习惯需求与环境空间使用理论关系模型。依据活动偏好对应的绿地空间统计结果,建立老年人环境空间偏好模型和实际环境空间供给最优化模型,从而进一步合理划分城市绿地空间。论文的两个实验结果显示,有针对性的替换土地类型、修正城市绿地空间配置、合理划分绿地空间、构建绿地形态,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空气污染浓度。通过提升城市绿地功用及绿地空间的聚集效用,促进居民健康行为的产生。研究结果表明,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运用于健康城市环境的构建之中,通过平衡公众需求与土地利用的结构比重,满足健康城市环境中关于物理健康环境以及心理健康环境的建设需求。作为科学的环境设计方法,可以为城市建设者、决策者提供客观建设依据,促进城市健康环境的构建。

陈伟光,黄芳芳,温小莹,张卫强,黄钰辉,甘先华[9](2017)在《大气SO2和NO2污染及植物的抗性和净化能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SO2和NO2为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城市森林对SO2和NO2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吸收净化能力,利用城市森林对大气污染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了我国SO2和NO2气体污染的状况,总结了污染物进入植物体的过程及其损伤机理,并从植物抗性和吸附净化能力两方面总结了城市景观树种与SO2和NO2气体污染的关系研究,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今后研究可能发展方向,如SO2、NO2与悬浮颗粒物等复合污染对城市树种生长的影响、树种抗性和吸附能力综合研究等。

贺中翼[10](2017)在《大气SO2-Pb复合污染下的紫叶李净化效应及抗性机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工业区各种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释放以SO2-Pb复合污染为主的污染物,严重危害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以及人类生存发展。选择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净化效应和抗性能力强的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生态修复,是绿色、高效的大气污染治理手段,也是当今风景园林学科的热点前沿。通过观察以大气SO2-Pb复合污染为主的济南炼油厂区域内紫叶李的急性伤害症状与慢性伤害症状,并对其进行症状学研究,初步分析紫叶李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抵抗能力。通过对污染区与非污染区紫叶李进行采样,对样本中S含量、Pb含量,叶绿素含量、MDA含量、POD活性、APX活性、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液pH值等指标进行实验测定,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进行分析比较,探究紫叶李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净化效应及抗性机理机制,为优化选择针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修复能力与抗性强的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紫叶李受大气SO2-Pb复合污染胁迫的症状学研究紫叶李受大气SO2-Pb复合污染胁迫,在症状学上主要表现为部分叶片枯黄等急性伤害症状,无明显慢性中毒症状。说明紫叶李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抗性强,在抗性分级中属Ⅰ级。2.紫叶李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净化效应研究污染区及非污染区的紫叶李样本中S、Pb含量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且紫叶李叶片中S、Pb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说明紫叶李对大气SO2-Pb复合污具有较强的吸收净化效应。3.紫叶李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抗性机制研究(1)不同地区紫叶李样本中叶绿素含量、MDA含量、POD活性、APX活性、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紫叶李样本中叶绿素含量与POD活性呈显着正相关,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呈显着负相关;MDA含量与APX活性呈显着正相关,与叶液pH值呈显着负相关;APX活性与POD活性呈显着负相关,与叶液pH值呈显着负相关。(2)第一主成分中MDA含量、APX活性、叶液pH值的载荷绝对值分别为0.987、0.885、0.918,载荷突出;第二主成分中叶绿素含量、POD活性、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的载荷绝对值分别为0.967、0.801、0.974,载荷突出;第三主成分中可溶性糖含量载荷绝对值为0.905,载荷突出。(3)紫叶李主要抗逆机制是通过增强APX活性以清除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并通过调节各种生物小分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的含量作辅助作用以稳定原生质水势及叶液pH值,对受损的组织器官进行修复。因此紫叶李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产生了较强抗性。

二、植物修复大气SO_2污染能力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修复大气SO_2污染能力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PM2.5及其它污染因子致肺损伤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PM_(2.5)污染现状及危害
        1.1.1 PM_(2.5)污染现状
        1.1.2 PM_(2.5)污染的危害
    1.2 NPAHS污染现状及危害
        1.2.1 NPAHs污染现状
        1.2.2 NPAHs污染的危害
    1.3 SO_2污染现状及危害
        1.3.1 SO_2污染现状
        1.3.2 SO_2污染的危害
    1.4 内毒素污染现状及危害
        1.4.1 内毒素污染现状
        1.4.2 内毒素污染的危害
    1.5 污染物联合暴露毒性研究
    1.6 肺部疾病主要机制
        1.6.1 炎症机制
        1.6.2 氧化应激
        1.6.3 DNA损伤
        1.6.4 表观遗传学机制
        1.6.5 铁死亡与肺部疾病
    1.7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和意义
        1.7.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7.2 创新点
第二章 气道滴注PM_(2.5)、1-NP和9-NA致大鼠肺DNA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PM_(2.5)样品采集
        2.2.3 PM_(2.5)成分分析
        2.2.4 PM_(2.5)混悬液、1-NP和9-NA溶液制备
        2.2.5 动物处理方法
        2.2.6 彗星实验分析
        2.2.7 检测DNA与蛋白质交联率
        2.2.8 实时定量PCR(RT-PCR)分析
        2.2.9 蛋白免疫印迹(WB)分析
        2.2.10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
        2.2.11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PM_(2.5)、1-NP和9-NA暴露引起大鼠肺DNA损伤
        2.3.2 PM_(2.5)、1-NP和9-NA暴露对大鼠肺组织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
        2.3.3 PM_(2.5)、1-NP和9-NA暴露引起大鼠肺氧化应激
        2.3.4 PM_(2.5)、1-NP和9-NA暴露对大鼠肺组织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3.5 比较PM_(2.5)与中浓度 1-NP、PM_(2.5)与中浓度 9-NA对大鼠肺DNA损伤效应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致大鼠肺DNA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2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系统
        3.2.3 PM_(2.5)样品采集
        3.2.4 PM_(2.5)成分分析
        3.2.5 动物处理方法
        3.2.6 HE分析
        3.2.7 RT-PCR分析
        3.2.8 WB分析
        3.2.9 ELISA分析
        3.2.10 亚硫酸氢盐测序(BSP)分析
        3.2.11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对大鼠体重和肺体比的影响
        3.3.2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引起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
        3.3.3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引起大鼠肺DNA损伤
        3.3.4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引起大鼠肺氧化应激
        3.3.5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引起大鼠肺组织OGG1和MTH1 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变化
        3.3.6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对肺组织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
        3.3.7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对肺组织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致大鼠肺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2 PM_(2.5)样品采集
        4.2.3 PM_(2.5)成分分析
        4.2.4 动物处理方法
        4.2.5 炎性细胞计数
        4.2.6 HE分析
        4.2.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4.2.8 RT-PCR分析
        4.2.9 WB分析
        4.2.10 ELISA分析
        4.2.11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引起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
        4.3.2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引起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
        4.3.3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对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数目的影响
        4.3.4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影响大鼠肺组织炎性指标水平变化
        4.3.5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对大鼠肺组织NO/i NOS的影响
        4.3.6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对大鼠肺组织TLR4/p38/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PM_(2.5)和LPS复合暴露对小鼠肺组织铁死亡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2 PM_(2.5)样品采集
        5.2.3 PM_(2.5)成分分析
        5.2.4 动物分组及染毒
        5.2.5 HE分析
        5.2.6 WB分析
        5.2.7 ELISA分析
        5.2.8 Masson染色分析
        5.2.9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引起小鼠体重和肺脏器系数变化
        5.3.2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引起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
        5.3.3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对小鼠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5.3.4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对小鼠肺组织铁死亡指标的影响
        5.3.5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对小鼠组织肺纤维化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兰州市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及净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来源
    1.2 叶功能性状
    1.3 大气污染物与植物的关系
        1.3.1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1.3.2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污染区的划分
        2.2.2 供试树种确定
        2.2.3 采样时间及采样部位
    2.3 采样测定
        2.3.1 采样情况
        2.3.2 实验仪器
        2.3.3 各性状测定方法
        2.3.3.1 叶宽、叶长、叶周长、叶面积
        2.3.3.2 比叶面积、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
        2.3.3.3 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
        2.3.3.4 叶片碳、氮、磷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20种园林植物叶性状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20种兰州市常见园林植物基本概况
        3.1.2 植物叶性状变异特征
        3.1.3 植物叶性状间的关联与耦合
    3.2 讨论
        3.2.1 叶性状变异特征
        3.2.2 叶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分析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乔、灌植物叶形态性状分析
        4.1.2 乔、灌植物叶经济性状分析
        4.1.3 乔、灌植物叶性状在不同污染区的变化特征
    4.2 讨论
        4.2.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性状的影响
        4.2.2 植物叶性状间的关系及其叶经济谱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植物生理性状变异特征
        5.1.2 不同污染区的植物生理生化特征
        5.1.3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生理生化特征
    5.2 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效应
    6.1 采样期间研究区的污染状况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大气污染区20种常用乔木对N的吸收净化效益比较
        6.2.2 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净化效益比较
        6.2.3 综合评价植物修复大气污染的能力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城市森林净化大气环境特征及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以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城市森林概述
    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5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
        1.5.1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1.5.2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1.6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环境功能研究进展
        1.6.1 城市森林净化二氧化硫功能
        1.6.2 城市森林净化氮氧化物功能
        1.6.3 城市森林的滞尘作用
        1.6.4 城市森林释放负离子功能
    1.7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监测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类型
        2.1.4 气候条件
        2.1.5 植被
    2.2 监测方案
        2.2.1 监测布点设计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监测方法
        2.2.4 监测实施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环境特征分析
    3.1 时间特征分析
        3.1.1 滞尘量特征
        3.1.2 叶片硫含量
        3.1.3 叶片氮含量
        3.1.4 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
    3.2 空间特征分析
        3.2.1 滞尘量特征
        3.2.2 叶片硫含量
        3.2.3 叶片氮含量
        3.2.4 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
    3.3 小结
第4章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环境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4.1 单因素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4.1.1 评估方法
        4.1.2 价值估算公式
        4.1.3 城市森林滞尘量价值评估
        4.1.4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SO2价值评估
        4.1.5 城市森林提供负离子价值评估
    4.2 综合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4.2.1 综合评估方法
        4.2.2 权重确定
        4.2.3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环境服务功能价值综合评估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生态理念下城市废弃铁路空间评价体系构建及再生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机车厂铁路专用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与转型
        1.1.2 我国废弃铁路用地引发的城市问题
        1.1.3 我国废弃铁路改造利用潜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工业遗产保护国内外研究综述
        1.5.2 国外废弃铁路相关理论研究
        1.5.3 国外废弃铁路相关实践研究
        1.5.4 国内废弃铁路相关理论研究
        1.5.5 国内废弃铁路相关实践研究
    1.6 小结
2 生态理念下城市废弃铁路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废弃地
        2.1.2 工业废弃地
        2.1.3 铁路废弃景观
        2.1.4 后工业景观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绿道理论
        2.2.2 可持续景观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恢复生态学理论
        2.2.5 健康促进理论
        2.2.6 工业遗产保护理论
    2.3 废弃铁路再生设计理念与原则
        2.3.1 设计理念
        2.3.2 设计原则
    2.4 废弃铁路用地改造模式
        2.4.1 休闲健身步道
        2.4.2 铁路主题公园
        2.4.3 线性文化遗产
        2.4.4 景观旅游专列
        2.4.5 城市轨道交通或道路
    2.5 目前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废弃铁路用地评价体系构建
    3.1 构建原则
    3.2 构建流程
    3.3 评价指标选取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与优化
        3.4.1 信度分析
        3.4.2 效度分析
        3.4.3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5 价值评价结构方程的构建
        3.5.1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
        3.5.2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5.3 结果分析和权重确定
    3.6 本章小结
4 大连市机车厂废弃铁路现状评价
    4.1 大连市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总体规划概况
    4.2 大连市铁路发展历程
        4.2.1 大连市铁路发展史
        4.2.2 大连机车厂及专线铁路发展史
    4.3 废弃铁路现状土地利用分析与评价
        4.3.1 废弃铁路区位分析
        4.3.2 区域占用土地情况
        4.3.3 铁路沿线用地分析
    4.4 废弃铁路空间及沿线环境现状评价
        4.4.1 铁路空间利用现状
        4.4.2 铁路沿线环境现状评价
    4.5 基于空间句法的废弃铁路现状交通评价
        4.5.1 基于整合度的可达性分析
        4.5.2 基于连接值的渗透性分析
        4.5.3 基于可理解度的空间感知分析
    4.6 废弃铁路空间环境质量评价
        4.6.1 铁路废弃地大气污染情况
        4.6.2 铁路废弃地土壤污染情况
        4.6.3 铁路废弃地植被覆盖情况
    4.7 废弃铁路沿线民意调查
        4.7.1 调查样本构成
        4.7.2 被调查者户外活动目的与功能分析
        4.7.3 被调查者对废弃铁路的意见
    4.8 废弃铁路现状问题总结
        4.8.1 割裂城市空间,降低了周边地块价值
        4.8.2 影响周边用地出入口设置:
        4.8.3 成为棚户区、垃圾场的集中地带
        4.8.4 阻碍了城市交通的连通性
5 大连市机车厂废弃铁路空间再生策略
    5.1 地方认同-活力
    5.2 缝合城市-复合慢行
    5.3 可达性-横向连接
    5.4 尊重文脉-历史文化继承
    5.5 生态系统-恢复
        5.5.1 土壤生态修复
        5.5.2 植被设计
        5.5.3 水体修复
    5.6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废弃铁路价值评价体系预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 B 大连市废弃铁路用地使用情况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抗大气复合污染的城市森林植物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集成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对单一污染物的抗性分类
    2.2 植物对2种及以上组合污染物的抗性排序
        2.2.1 对2种污染物的综合抗性
        2.2.2 对3种污染物的综合抗性
        2.2.3 对4种污染物的综合抗性
        2.2.4 对6种污染物的综合抗性
3 讨论
4 结论

(6)脱硫脱硝环境效益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气环境效益估算基本理论
    2.1 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分类
        2.1.1 大气中常见污染物
        2.1.2 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分类方法
    2.2 大气环境效益估算常用分析方法
        2.2.1 治理成本法概念及分类
        2.2.2 污染损失法概念、方法及估算步骤
    2.3 治理成本法理论
        2.3.1 建设成本核算理论
        2.3.2 运营成本核算理论
    2.4 污染损失法理论
        2.4.1 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理论
        2.4.2 大气污染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理论
        2.4.3 大气污染造成的林业经济损失理论
        2.4.4 大气污染造成的材料经济损失理论
    2.5 污染损失法与治理成本法对计算脱硫脱硝环境效益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污染损失法的脱硫脱硝环境效益估算模型
    3.1 大气污染落地浓度计算方法
        3.1.1 基于有风点源正态羽扩散模式
        3.1.2 静小风模式
        3.1.3 烟囱抬升高度计算方法
    3.2 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模型
        3.2.1 大气污染对健康产生危害的评估模型
        3.2.2 健康情况的测量指标
        3.2.3 大气污染与健康的暴露反应关系
        3.2.4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的计算模型
    3.3 大气污染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模型
        3.3.1 酸雨和SO_2的污染对农作物减产的计算公式
        3.3.2 大气污染危害阈值和农作物暴露反应的关系
    3.4 大气污染造成的林业经济损失模型
    3.5 大气污染造成的材料经济损失模型
        3.5.1 材料经济损失估算的模型表达式
        3.5.2 酸雨和SO_2对材料腐蚀的暴露反应关系表达式
        3.5.3 建筑材料暴露量的估算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炭黑厂脱硫脱硝环境效益估算
    4.1 M炭黑厂情况简介
        4.1.1 炭黑厂的情况
        4.1.2 炭黑的用途
        4.1.3 炭黑的生产工艺流程
        4.1.4 炭黑配套锅炉脱硫脱硝相关设计参数
    4.2 M炭黑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计算
    4.3 M炭黑厂SO_2和NO_X落地浓度计算
        4.3.1 M炭黑厂烟囱抬升高度计算
        4.3.2 SO_2和NO_X落地浓度计算
    4.4 M炭黑厂SO_2污染对健康、农业、林业和材料经济损失计算
        4.4.1 M炭黑厂SO_2污染对健康经济损失计算
        4.4.2 M炭黑厂SO_2污染对农业经济损失计算
        4.4.3 M炭黑厂SO_2污染对林业经济损失计算
        4.4.4 M炭黑厂SO_2污染对材料经济损失计算
    4.5 M炭黑厂NO_X污染引发经济损失计算
    4.6 M炭黑厂环境效益数据分析及结论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矿尘排放致生态系统脆弱化及其级联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2.1 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价的研究现状
        1.2.2 脆弱化级联传播分析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矿尘排放源的分布与迁移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西北地区矿尘排放源的分布特征
        2.2.1 国家规划矿区的区域及矿种分布
        2.2.2 西北各省矿山数量及产量分布
        2.2.3 矿尘排放量测算方法及其测算量
        2.2.4 特征总结
    2.3 矿尘迁移空间分布特征
        2.3.1 矿尘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
        2.3.2 HYSPIT模型
        2.3.3 基于HYSPLIT模型的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模拟
        2.3.4 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
    2.4 脆弱化级联传播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学反应Petri网的大气复合污染损害度评价方法
    3.1 引言
    3.2 损害度普适公式
        3.2.1 起始污染物损害度公式
        3.2.2 布谷鸟搜索算法对参数a、b的求解
    3.3 化学反应Petri网的损害度建模方法
    3.4 CRPNEM的化学反应Petri网表示
        3.4.1 单化学反应的Petri网基本形式表示
        3.4.2 多化学反应的Petri网复合形式表示
    3.5 CRPNEM的算法流程
    3.6 实例验证
        3.6.1 研究区概况
        3.6.2 实例模拟
        3.6.3 分析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象函数Petri网的矿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4.1 引言
    4.2 矿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特点及原理
        4.2.1 对象函数Petri网评价模型特点
        4.2.2 对象函数Petri网评价模型原理
    4.3 矿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建模方法
        4.3.1 生态系统脆弱度的定义
        4.3.2 对象函数Petri网建模方法
    4.4 模型的算法设计
        4.4.1 模型原理规则的表示
        4.4.2 函数设计
    4.5 OFPNEM算法流程
    4.6 实验验证
        4.6.1 应用实例
        4.6.2 实例模拟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精确范畴生态系统脆弱性粗糙动态评价方法
    5.1 引言
    5.2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
        5.2.1 节点对象脆弱度
        5.2.2 粗糙对象Petri网的模型
    5.3 等价类划分和近似网构造
        5.3.1 变迁、库所类空间划分与等价规则定义
        5.3.2 节点对象类空间划分
        5.3.3 上下近似网定义
    5.4 ROPNEM算法流程
    5.5 实例验证
        5.5.1 研究区概况
        5.5.2 实例模拟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单污染源矿尘迁移致生态系统脆弱化级联传播模型
    6.1 引言
    6.2 OFGPN的脆弱化级联传播模型
        6.2.1 基于GIS的脆弱化级联传播Petri网构建的原理
        6.2.2 脆弱化级联传播模型的Petri网描述
    6.3 OFGPN的规则定义
        6.3.1 累加规则
        6.3.2 时序规则
    6.4 脆弱性级联传播分析及算法流程
        6.4.1 脆弱性的级联传播分析
        6.4.2 OFGPN算法流程及参数设置
    6.5 实例验证
        6.5.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
        6.5.2 基于GIS脆弱化级联传播Petri网的构建
        6.5.3 级联传播模型脆弱度的初始化
    6.6 结果分析与讨论
        6.6.1 结果分析
        6.6.2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源矿尘迁移致污染关联Petri网的脆弱化级联传播模型
    7.1 引言
    7.2 污染关联区域生态环境Petri网的构造
        7.2.1 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
        7.2.2 污染关联Petri网的构造原理
    7.3 污染关联生态系统的污染级联传播模型
        7.3.1 多污染源级联传播模型的Petri网描述
        7.3.2 多源污染关联Petri网的级联传播过程分析
    7.4 级联传播分析指标及算法流程
        7.4.1 污染关联网络级联传播分析的指标
        7.4.2 PAECPMDM算法流程
    7.5 实例验证
        7.5.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
        7.5.2 污染关联区域生态环境Petri网的构造
    7.6 结果分析与讨论
        7.6.1 结果分析
        7.6.2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所获奖项
致谢

(8)健康城市环境设计绿地再分配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设现状与传统环境设计
        1.1.2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1.1.3 城市的健康构建与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健康城市的构建需求与数据分析方法
        1.2.2 环境设计的健康需求与数据分析方法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城市环境设计
        1.3.2 城市绿地及相关概念的区分
        1.3.3 数据分析与环境设计方法的更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与量化分析
        1.5.2 技术手段
        1.5.3 研究方法综述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研究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案例选取——基于健康城市建设指标的两个实验案例
        1.7.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健康城市环境与数据分析的理论研究现状
    2.1 健康城市与健康环境的研究现状
        2.1.1 健康城市的概念界定
        2.1.2 健康环境的概念界定
        2.1.3 健康城市与健康环境的研究方向
        2.1.4 健康城市起源发展与指标设立的历史沿革
    2.2 城市绿地的研究现状
        2.2.1 城市绿地的概念界定
        2.2.2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界定
        2.2.3 健康城市中的绿地系统研究
    2.3 数据技术发展在设计领域的运用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健康城市环境绿地再分配中的数据统计
    3.1 实验选取:健康城市的基础指标(物理指标)——空气质量
    3.2 案例背景研究—健康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问题
        3.2.1 健康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研究现状
        3.2.2 健康城市环境空气污染负面影响
        3.2.3 健康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现状与政策
        3.2.4 健康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的防治实验研究
    3.3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3.3.1 基地现状调研
        3.3.2 基地图像采样
        3.3.3 健康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数据搜集
        3.3.4 城市环境中16 种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3.4 图像分割与城市绿地系统数据转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健康城市环境绿地再分配中的数据分析——LUR模型应用与空气污染物NO_2的实验
    4.1 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and Use Regression)的建立条件
    4.2 不同类型土地分类覆盖讨论以及土地可修复面积
    4.3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的城市环境设计绿地分配方案
        4.3.1 土地分割图像数据提取
        4.3.2 图像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4.3.3 设计实施
        4.3.4 绿植覆盖方案优化选择
    4.4 修正的9 种土地类型修复已建成参考案例
        4.4.1 居住区-工厂
        4.4.2 城市主次干道-小径-城市高架桥
        4.4.3 城市公共空间-草地-裸露土壤
    4.5 构建物理健康环境的环境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健康城市环境绿地再分配中的空间划分——偏好模型应用与公共空间绿地配置实验
    5.1 实验选取:健康城市的建设核心(心理指标)——公众行为需求
    5.2 案例背景研究——健康城市环境中的公众需求
    5.3 案例建设现状实地比较调查——城市绿地空间设计调查
        5.3.1 中国城市绿地空间使用现状调研
        5.3.2 美日韩绿地空间使用现状调研
    5.4 实验样本研究现状
    5.5 城市绿地空间使用行为方式研究
    5.6 绿地空间活动需求调查与分析
        5.6.1 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5.6.2 样本个体状态与行为偏好调查分析
        5.6.3 样本结果统计
    5.7 健康城市绿地空间规划与个体特征、行为需求偏好
        5.7.1 个体特征、生活需求与行为选择的关系
        5.7.2 个体特征中的家庭角色影响
        5.7.3 个体特征、生活需求、行为选择与环境构成理论模型
    5.8 个体偏好模型与绿地再分配中的空间划分
    5.9 构建心理健康环境的环境设计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不足
    6.1 健康城市环境设计绿地再分配中数据分析与应用的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展望
    6.3 论文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参与说明
致谢

(9)大气SO2和NO2污染及植物的抗性和净化能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NO2和SO2污染现状及危害
2 SO2和NO2进入植物体的过程及损伤机理
3 植物对污染气体SO2和NO2的抗性研究
    3.1 SO2和NO2污染对植物表观生长的影响
    3.2 SO2和NO2污染对细胞膜的影响
    3.3 SO2和NO2污染对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3.4 SO2和NO2污染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5 SO2和NO2污染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 植物对污染气体的吸附净化能力研究
5 研究展望

(10)大气SO2-Pb复合污染下的紫叶李净化效应及抗性机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大气复合污染概况
        1.1.1 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
        1.1.2 大气复合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1.1.3 大气复合污染的交互作用类型
        1.1.4 大气复合污染交互作用的影响因子
    1.2 大气SO_2、Pb单一污染及SO_2-Pb复合污染概况
        1.2.1 大气SO_2、Pb的背景值及来源
        1.2.2 大气SO_2、Pb的理化性质
        1.2.3 大气SO_2、Pb对植物的伤害机理
    1.3 植物对大气SO_2、Pb单一污染的净化效应及抗性机理机制研究进展
        1.3.1 植物对大气SO_2、Pb单一污染的净化效应研究进展
        1.3.2 植物对大气SO_2、Pb单一污染的抗性机理机制研究进展
    1.4 植物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净化效应及抗性机理机制研究进展
        1.4.1 植物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净化效应研究进展
        1.4.2 植物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抗性机理机制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的症状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受害症状分级标准
    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的症状表现
        2.2.2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症状影响因素分析
    2.3 紫叶李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抗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紫叶李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净化效应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3.1.4 统计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紫叶李对SO_2的净化效应研究
        3.2.2 紫叶李对Pb的净化效应研究
        3.2.3 紫叶李叶片内S、Pb含量相关性分析
    3.3 紫叶李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净化效应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紫叶李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抗性机制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4.1.2 统计分析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变化
        4.2.2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细胞膜透性变化
        4.2.3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细胞保护酶活性变化
        4.2.4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变化
        4.2.5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4.2.6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4.2.7 紫叶李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叶液pH值变化
        4.2.8 紫叶李的生理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4.2.9 紫叶李的生理生化指标主成分分析
    4.3 紫叶李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抗性机制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植物修复大气SO_2污染能力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PM2.5及其它污染因子致肺损伤分子机制研究[D]. 赵利芳. 山西大学, 2021(01)
  • [2]兰州市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及净化效应[D]. 何靖.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城市森林净化大气环境特征及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以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为例[D]. 张凯迪. 新疆大学, 2020(07)
  • [4]生态理念下城市废弃铁路空间评价体系构建及再生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机车厂铁路专用线为例[D]. 王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抗大气复合污染的城市森林植物初步筛选[J]. 李品,卫妍妍,冯兆忠. 环境科学, 2020(10)
  • [6]脱硫脱硝环境效益估算研究[D]. 杨晓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矿尘排放致生态系统脆弱化及其级联传播机制研究[D]. 苏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8]健康城市环境设计绿地再分配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D]. 郭滢. 天津大学, 2018(06)
  • [9]大气SO2和NO2污染及植物的抗性和净化能力研究进展[J]. 陈伟光,黄芳芳,温小莹,张卫强,黄钰辉,甘先华.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7(04)
  • [10]大气SO2-Pb复合污染下的紫叶李净化效应及抗性机理机制研究[D]. 贺中翼. 山东建筑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大气SO_2污染植物修复能力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