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潜在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一项对膀胱功能自然进程的横断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栋[1](2020)在《SB431542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延缓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由于支配膀胱和尿道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的排尿功能障碍。其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多数NB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纤维化。文献报道膀胱纤维化是影响NB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NB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寻找预防和延缓其发生和发展的方法,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关注。NB纤维化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ux,ECM)沉积。因此,探索如何抑制NB病程中ECM的大量生成,可能有助于预防NB纤维化的发生并延缓其进展。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已被证实是组织器官纤维化病变的关键因素。此信号通路在大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模型所致的膀胱纤维化中的作用已有文献报道,但其在NB纤维化中的表达规律还未见报道。SB431542是一种小分子抑制剂,其通过抑制激活素受体样激酶(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ALK)4,5和7的激活,从而阻断Smad2/3的磷酸化过程。研究发现SB431542在肺、肾脏和眼等器官中具有预防和延缓纤维化病变的作用,但其对NB纤维化是否有影响还未见文献报道。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大鼠腰骶部脊神经建立NB模型并使用SB431542进行干预,用以探讨TGF-β1/Smad信号通路与NB纤维化的关系以及SB431542对NB纤维化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随机将6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平均体重270±20g,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SG,n=20)、脊神经横断组(Spinal nerve disconnection group,SNDG,n=20)、脊神经横断+SB431542干预组(Spinal nerve disconnection+SB431542 intervention group,SSIG,n=20)。SNDG和SSIG大鼠麻醉后,打开椎管暴露L5-L6椎间隙,并于该处横断马尾脊神经。SG大鼠打开椎管暴露L5-L6椎间隙,但不横断马尾脊神经作为假手术组。SSIG大鼠每隔3天腹腔注射SB431542(10mg/kg),SNDG和SG大鼠每隔3天腹腔注射SB431542助溶剂。2.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尿动力测定。然后留取各组大鼠的膀胱组织,拍照记录各组大鼠膀胱标本的大体形态,称取大鼠的膀胱湿重。一半膀胱组织进行HE、Masson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一半膀胱组织用于对相关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实验。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尿动力指标的测定结果:4周和8周时SNDG和SSIG大鼠膀胱最大测压容量显着高于SG大鼠(P<0.001)。4周时SG、SNDG和SSIG大鼠的膀胱漏尿点压力无差异;8周时SNDG大鼠的膀胱漏尿点压力高于SG和SSIG大鼠(P<0.001;P<0.01)。4周和8周时,SNDG和SSIG大鼠的膀胱顺应性均高于SG大鼠(P<0.001);8周时,SNDG大鼠的膀胱顺应性低于SSIG大鼠(P<0.01)。2.膀胱湿重及形态学的测定结果:4周和8周时SNDG大鼠的膀胱湿重高于SG和SSIG大鼠(P<0.001)。4周和8周时SNDG大鼠膀胱组织的异常程度高于SG和SSIG大鼠。4周和8周时SNDG大鼠的膀胱壁厚度高于SG和SSIG大鼠(P<0.001)。3.膀胱组织纤维化指标的测定结果:4周和8周时,SNDG大鼠的膀胱纤维化程度和面积均高于SG和SSIG大鼠(P<0.01)。4周和8周时SNDG大鼠Collagen I和III的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平均IOD值和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G和SSIG大鼠(P<0.001)。4.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4周和8周时SNDG和SSIG大鼠TGF-β1的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平均IOD值和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G大鼠(P<0.001)。4周和8周时SNDG大鼠P-Smad2的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平均IOD值和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G和SSIG大鼠(P<0.001)。结论1.通过横断大鼠L6平面脊神经可以成功建立低反应性NB模型,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膀胱逐渐纤维化。2.NB大鼠膀胱纤维化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3.SB431542通过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对NB大鼠膀胱纤维化有一定的延缓作用。
毛丹旦[2](2020)在《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证型及NIH-CPSI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体质、证型的分布特征,探讨中医体质与证型、中医体质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的相关性,探索慢性前列腺炎病重的影响因素,为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和构建个体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调查研究方法,把宁波中医院男科门诊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择了符合标准的357例。(1)电子病历中收集357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型和可能与患者病重有关的影响因素。(2)根据患者《中医体质观察表》的调查结果,判定出受试患者的体质类型。(3)对患者进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4)整理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57份,回收357份,有效问卷357份。问卷收回率100%,有效率100%。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年龄分布:357例患者中,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36.49(36.49±9.27)岁,其中3140岁者149人,占41.7%;2130岁者96人,占26.9%;4150岁者80人,占22.4%;5160岁者28人,占7.8%;≤20岁者4人,占1.1%。2.文化程度:357例患者中,本科及以上124人,占34.7%;高中文化87人,占24.4%;大专文化68人,占19%;初中文化58人,占16.2%;小学文化20人,占5.6%。3.婚姻状况:357例患者中,已婚(只一次婚姻且未分居)233人,占65.3%;未婚76人,占21.3%;离异再婚24人,占6.7%;分居12人,占3.4%;离异8人,占2.2%;丧偶4人,占1.1%。4.证型分布:357例患者中,湿热下注证117人,占32.8%;气滞血瘀101人,占28.3%;肝肾阴虚证75人,占21.0%;肾阳不足证55人,占15.4%;其它9人,占2.5%。5.体质分布:357例患者中,湿热质66人,占18.5%;气郁质65人,占18.2%;痰湿者44人,占12.3%;气虚质41人,占11.5%;平和质37人,占10.4%;阳虚者37人,占10.4%;阴虚质35人,占9.8%;血瘀质26人,占7.3%;特禀质6人,占1.7%。6.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357例患者中,NIH-CPSI评分最低4分,最高41分,平均分17.04(17.04±7.71),其中症状中度198(15分29分)人,占55.5%;症状轻度143(4分14分)人,占40.1%;症状重度16人(30分43分),占4.5%。7.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对中医体质与证型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215.992,p<0.001,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应分析湿热下注证型最相关的体质为湿热质与痰湿质;与肝肾阴虚证型最相关的为阴虚质和血瘀质;与气滞血瘀证型最相关的为气郁质;与肾阳不足证型最相关的为阳虚质。8..NIH-CPSI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以NIH-CPSI评分轻度为对照,经χ2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收入情况、工作压力、性生活满意度、睡眠时间、每周骑行时间、体质类型是影响NIH-CPSI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NIH-CPSI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入情况、睡眠时间、体质类型是影响NIH-CPSI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收入(OR=0.629,95%CI:0.503-0.785,p<0.001),睡眠时间(OR=0.686,95%CI:0.484-0.971,p=0.034)是造成NIH-CPSI评分低的主要因素;湿热质(OR=3.177,95%CI:1.310-7.702,p=0.011)与气郁质(OR=4.902,95%CI:1.897-12.666,p=0.001)是造成NIH-CPSI评分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1.慢性前列腺炎好发于青壮年。在社区健康管理中,要关心关注青壮年男性,尤其加强对男青年的性健康教育。2.在慢性前列腺炎中,中医证型主要以实证为主,中医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为主,中医体质与证型存在相关性。提示临床护士辨体施护方向以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为主证,施以饮食调养、情志疏通、运动康复、中医外治护理等中医护理对策,改善偏颇体质,减轻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3.低收入、睡眠不足、气郁质、湿热质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患者NIH-CPSI症状较严重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在临床护理中除辨体施护外,尤其注意要满足患者的睡眠需求,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徐蝶衣[3](2019)在《二丁二仙方结合灸法治疗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二丁二仙方结合灸法对女性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症候、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及复发率的影响,评价二丁二仙方结合灸法治疗女性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疗效。方法:从上海市中医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系统中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予二丁二仙方并随证加减,同时进行艾灸;对照组予呋喃妥因0.1g,QN,po 2周、然后左旋氧氟沙星片0.1g,QN,po 2周、然后头孢呋辛0.25g,QN,po 2周。此为一个周期,该周期结束后,按照前一周期用药顺序,再重复一个周期,总疗程为12周。其中对于上述三种抗生素中任一过敏者,则将该种抗生素替换为复方新诺明(每片含磺胺异恶唑400mg,甲氧苄啶80mg)1#,QN,po。2组均以一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2周复查小便常规,同时在第4、第8、第12周进行中段尿培养。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以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复发情况,统计分析女性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运用二丁二仙方结合灸法后的中医症候改善情况、临床症状改善率、复发次数、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实验结束时,共完成病例61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2.两组患者治疗第六周、第十二周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积分下降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较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较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的改善情况较之对照组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二丁二仙方结合灸法组(30例)复发3例,复发率为10.00%,长程低剂量抗生素抑菌疗法组(31例)复发13例,复发率为41.94%,二丁二仙方结合灸法组复发率明显低于长程低剂量抗生素抑菌疗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粪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故两组用药均有较好安全性。结论:二丁二仙方结合灸法可以安全有效地缓解女性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次数、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元小红[4](2017)在《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常的排尿反射是沿从脑、脊髓到膀胱、尿道平滑肌这样一条协调完整的通路进行。由交感、副交感、躯体周围神经共同参与,任何与排尿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NB是一类由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同时伴有膀胱尿道功能的协调性失常。可产生复杂的排尿症状,而排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NB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常见并发症,是SCI患者最常见的临床问题,症状根据脊髓损伤平面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常见为:①逼尿肌反射亢进;②逼尿肌无反射。而之后伴随的肾功能衰竭、肾和膀胱结石、膀胱癌症、尿路感染(UTI)和输尿管返流(VUR)将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对于瘫痪的SCI患者,恢复膀胱功能甚至比恢复运动功能更加重要。现代研究SCI后NB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电针能阻止或减轻SCI后的继发性的损害,促进脊髓的修复和再生。但是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还未完全揭开,刺激强度也不好把握,而且电针不是上下神经元的电生理恢复和传导束的功能性重建,故还不能做到损伤部位的功能性替代,不能完全重建膀胱功能。SCI后NB属中医"癃闭"范畴。现代基础研究证实:济生肾气丸具有良性调节膀胱内压力及调节代谢、神经和免疫的功能,因此我们选用电针刺激骶神经治疗SCI后NB的同时,结合祖国医学的优势,辨证选用中药济生肾气丸治疗SCI后NB,旨在降低膀胱感染保护膀胱及肾功能,促进膀胱功能的重建。本文通过SCI后NB的文献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尿动力学分析三部分探讨了 SCI后NB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估、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治疗SCI后NB的疗效及初步探讨其改善SCI后NB大鼠膀胱功能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SCI后NB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1文献综述从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对SCI后NB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分型、诊断和治疗及中医理论基础、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其它疗法等方面的现状进展进行阐述,并总结SCI后NB的中西医治疗上的优缺点。2实验研究2.1实验一目的:建立理想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并评估脊髓及膀胱状态。方法:1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6只,实验组(T9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模型)10只,记录每日实验组大鼠手法排尿量等情况以评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情况,术后2周使用尿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膀胱内压以评估大鼠膀胱状态。结果:术后一周内,大鼠手法辅助排尿量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术后一周后,大鼠辅助排尿量逐渐减低并于两周时渐渐稳定。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在最大膀胱压、膀胱基础压、排尿阈、收缩间隔、膀胱容量、排尿效率的参数值分别为(26.60±4.31)mmH2O、(21.66±2.56)mmH20;(11.66±1.33)mmH20、(14.72±2.65)mmH20;(20.46±0.52)mmH20、(16.99±0.81)mmH20;(1.36±1.58)min、(2.02±0.36)min;(0.82±0.15)ml、(2.20±0.24)ml;(92.67±1.97)%、(25.33±4.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9水平脊髓全横断损伤制作的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可操作性强,易量化、可重复,在正确积极的术后护理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使用术后SCI大鼠手法排尿量的变化判断脊髓恢复情况,并以尿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大鼠在膀胱连续灌注下的膀胱压力变化来评价其膀胱状态客观可行。2.2实验二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对于SCI后NB大鼠膀胱功能、肾功能的干预作用及初步探讨对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50只,随机挑选8只作为A组(假手术组),其余42只大鼠进行T9脊髓全横断损伤造模,2周后对确定神经源性膀胱成模的存活大鼠39只随机挑选8只作为B组(对照组),其余3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组(中药组)、D组(电针组)、E组(中药+电针组)分别为11只、10只、10只。A组不予任何干预。B组造模后不予任何干预。C组给予自制济生肾气丸水煎剂灌胃和骶2神经处体表肌肉电针。D组予蒸馏水灌胃和骼2神经电针刺激。E组自制济生肾气丸水煎剂灌胃和骶2神经电针刺激。实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实验动物的死亡情况;分别在造模前、干预4天后、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称取实验动物的体重;在处死实验动物后,称取膀胱重量。干预2周后,眼眶取血测定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并取T8-T10脊髓及S2双侧神经根用于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动物共死亡9只,其中造模过程死亡3只;干预及取标本过程死亡6只,分别是C组3只、D组1只、E组2只。①一般情况:E组的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的干预方式能够明显改善SCI后大鼠的体重下降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在膀胱重量和最后一次手法排尿量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肌酐、尿素氮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血清肌酐各干预组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E组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的干预方式能够明显降低SCI后大鼠尿素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E组大鼠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较对照组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膀胱HE染色:C组、D组、E组均能显着改善SCI后NB大鼠的膀胱形态:减轻膀胱壁肌层和黏膜层的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的浸润,降低肌层增生的程度,而其中E组改善情况最明显。④充盈性膀胱内压测定:D组、E组能够显着降低SCI后NB大鼠的膀胱容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因子蛋白表达:C组中药治疗以及E组电针结合中药的治疗方式能够提高SCI后NB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表达同时降低神经根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表达,D组电针的方式能够提高SCI后NB大鼠脊髓组织中TrkA表达同时降低神经根组织中Trk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治疗能够改善SCI后NB大鼠的体重下降情况、肾功能、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膀胱容量。②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的治疗方式能够提高SCI后NB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表达同时降低神经根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表达,这可能是其改善SCI后NB大鼠膀胱功能的机制之一。3临床分析目的:分析临床不同损伤节段SCI后NB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的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12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中心检查的门诊或病房病人113例。根据患者损伤情况分为骶上脊髓损伤组和骶髓损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尿动力检查指标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通过影像尿动力检查观测两组患者逼尿肌无反射、逼尿肌过度活动、顺应性增加、顺应性降低、膀胱感觉异常、膀胱-输尿管返流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尿动力检查指标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上脊髓损伤患者的逼尿肌无反射、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顺应性增加、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感觉异常及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率分别是34.7%、36.8%、9.5%、44.2%、55.8%、63.2%,而骶髓损伤患者的发生率则分别是85.7%、21.4%、21.4%、35.7%、28.6%、71.4%。骶髓损伤患者比骶上脊髓损伤患者的逼尿肌无反射的表现较明显,并且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率更高,但膀胱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骶上脊髓损伤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膀胱感觉异常,而骶髓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和膀胱-输尿管返流。
赵凡[5](2016)在《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前列通窍胶囊治疗肾虚瘀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并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寻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 mRNA和Bcl-2 mRNA表达的影响,以期揭示前列通窍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前列通窍胶囊组)和对照组(癃闭舒胶囊组)各45例。治疗组服用前列通窍胶囊,对照组服用癃闭舒胶囊,8周后观察两组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2.实验研究:取SD大鼠140只,随机取其中2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的采用去势加丙酸睾酮注射法复制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坦索罗辛对照组、癃闭舒胶囊对照组和前列通窍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给药,其他各组分别予以相应药品混悬液灌胃给药,同时灌胃给药30天后,处死大鼠取膀胱逼尿肌待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测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bax mRNA、bcl-2mRNA的表达强度并计算其比值。结果:1.临床试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2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I-PSS、QoL、Qmax、膀胱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和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PSS、QoL、Qmax、膀胱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前列腺体积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在改善BPH患者I-PSS、QoL、Qmax、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更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方面,两种药物无显着性差别(P>0.05)。2.实验研究:坦索罗辛对照组、癃闭舒胶囊对照组和前列通窍胶囊各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通窍胶囊低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坦索罗辛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通窍胶囊中、高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坦索罗辛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前列通窍胶囊各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癃闭舒胶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前列通窍胶囊可明显改善肾虚瘀阻型BPH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及中医证候积分。2.前列通窍胶囊可以提高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调控基因bax mRNA的表达,降低bcl-2 mRNA的表达,并能提高bax/bcl-2的比值,可促进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揭示了前列通窍胶囊治疗BPH的部分作用机制。
张腾[6](2016)在《尿源干细胞在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恢复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一种由于神经排尿控制系统出现紊乱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尿路功能损害,通常存在神经系统的病变或者创伤。由于脊髓受伤的阶段不同,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脊髓损伤后造成的神经源性膀胱膀胱的并发症主要有尿路感染,上尿路和下尿路功能恶化,泌尿系统结石等。其中,上尿路损害和肾功能衰竭是神经源性膀胱造成的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针对神经源性膀胱仍然缺乏研究,并且尚无统一的治疗金标准,依旧是困扰世界的难题。尿源干细胞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从人尿液中收集和提取出的细胞,具有与其他干细胞相同的特性,能够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同时,尿源干细胞较其他干细胞更易获取,避免了伦理道题问题。更因其来源于泌尿系统,具有更好的同质性和同源性,在泌尿系统的组织工程修复和疾病治疗中已取得显着效果。本实验研究了尿源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应用在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疾病模型上,观测尿源干细胞对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膀胱功能的修复情况,为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策略。方法1.建立神经源性膀胱模型:本研究采用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180-200g)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组和干细胞组。采用自制的Allen’s打击装置建立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干细胞组大鼠模型建立一周后经尾静脉注射尿源干细胞。2.蛋白表达检测:注射干细胞28天后,提取膀胱总蛋白后,使用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总蛋白并用5%的牛奶封闭后,孵育P2Y4多克隆抗体。孵育二抗后,使用Image系统检测各组间P2Y4蛋白的浓度差异。3.组织学检测:取膀胱组织后立即称取膀胱湿质量,包埋成并制成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4.功能学检测:每组大鼠在麻醉下通过尿动力学检测观察各组膀胱的功能差异;每组大鼠断颈处死后通过膀胱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观察各组膀胱的收缩差异。结果1.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损伤组大鼠膀胱P2Y4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干细胞组大鼠。2.干细胞组大鼠的膀胱湿质量(0.31±0.01)g和膀胱湿质量/体质量比值(1.19±0.41)较模型组大鼠的膀胱湿质量(0.66±0.07)g和膀胱湿质量/体质量比值(2.30±0.26)有明显改善。3.H.E.染色显示损伤组大鼠的膀胱水肿严重,逼尿肌结构紊乱。干细胞组大鼠的膀胱水肿减轻,逼尿肌增厚。TUNEL染色发现损伤组大鼠的膀胱肌细胞凋亡率(59.80±14.18)%,明显高于正常组(8.20±3.13%)和干细胞组(59.80±14.18)%的膀胱肌细胞凋亡率。4.通过尿动力学检测得出,干细胞组大鼠的收缩时间、排尿量较损伤大鼠改善明显(P<0.01),但干细胞组大鼠的膀胱基压和膀胱峰压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大鼠模型中,尿源干细胞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减轻水肿和缓解膀胱肥大,改善排尿状况。
李航[7](2016)在《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脊髓损伤致大鼠神经源膀胱顺应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神经源性膀胱是一个长期发病的过程,目前国内外有关大鼠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脊髓损伤后5-6周时大鼠膀胱功能或组织结构改变的观察,而对长期脊髓损伤后膀胱改变的相关研究较少。而我们在前期实验中发现,当脊髓损伤后12周时,大鼠膀胱的功能(膀胱压力、容量、顺应性)以及组织结构(包括纤维化程度,Cajal样间质细胞(Cajal-like interstitial cells,ICC-LC)数量)较6周时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希望建立较为稳定的脊髓损伤致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测量并计算脊髓损伤后12周时大鼠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膀胱顺应性、容量、压力),随后对实验大鼠予以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磺酸伊马替尼(5umol,20umol),比较在注药前后大鼠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测量膀胱重量的变化。通过上述研究,试图说明膀胱顺应性在长时间的脊髓损伤后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中的改变情况;进一步在功能学验证大鼠膀胱壁组织内ICC-LC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长期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明确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尤其是低顺应性膀胱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同时明确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膀胱顺应性的影响,为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假手术对照组(8只)。B组为脊髓横断组(22只),行T10水平脊髓完全横断。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仅暴露至胸10节段脊髓,不损伤脊髓。所有实验大鼠于术后12周行尿动力学检测,观察并比较此时两组大鼠的尿动力学指标;随后予以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磺酸伊马替尼(5umol,20umol),分别观测用药前后两组大鼠尿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测量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并留取完整膀胱、称重。结果:1.成功的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大鼠胸10节段脊髓横断致神经源性膀胱模型。2.术后12周时,B组22只大鼠中,7只大鼠死亡,存活15只;A组大鼠全部存活。术后12周各组实验大鼠的尿动力学结果显示:脊髓横断B组大鼠的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A明显降低(P<0.05);脊髓横断D组大鼠的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C降低(P<0.05)。3.B组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重量较A组假手术对照大鼠明显升高(P<0.01);B组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体重比值与A组假手术对照大鼠进行比较,可见明显升高(P<0.01)。4.B组脊髓横断大鼠在予以静脉注射5umol甲磺酸伊马替尼后较给药前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1),注射20umol甲磺酸伊马替尼后其顺应性较给药前与给药5umol时均明显升高(P<0.01);A组假手术对照大鼠在予以静脉注射5umol甲磺酸伊马替尼后膀胱顺应性较给药前无明显变化,静脉注射20umol甲磺酸伊马替尼后膀胱顺应性较给药前(P<0.01)与给药5umol时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1大鼠T10节段脊髓损伤可导致膀胱顺应性改变,即随着脊髓损伤时间延长,膀胱顺应性显示出降低的趋势。2大鼠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尿动力学指标出现明显改变。3在使用一定剂量的甲磺酸伊马替尼后,实验大鼠的漏尿点压力降低、最大膀胱容量升高,随之导致膀胱顺应性升高。进一步验证了ICC-LC可以影响膀胱顺应性。说明ICC-LC在神经源性膀胱的长期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说明甲磺酸伊马替尼具有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顺应性降低的潜能。为开发新的非手术疗法用以改善神经源性膀胱顺应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郜海涛[8](2015)在《大鼠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改变与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较为稳定的脊髓横断致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通过测量计算大鼠脊髓横断后6周及12周尿动力学指标,包括膀胱最大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及膀胱顺应性,观察大鼠膀胱重量的变化及进一步形态学分析各组膀胱壁内结构以及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Cajal-like interstitial cells,ICC-LC)数量的变化,探讨损伤后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的病生理改变。试图发现大鼠膀胱壁组织结构及ICC-LC数量变化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发病中的作用,为明确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尤其是低顺应性膀胱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使用体重为190210g的雌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假手术对照6周组(12只),B组为胸10节段脊髓横断6周组(24只),C组为假手术对照12周组(12只),D组为胸10节段脊髓横断12周组(24只)。两脊髓横断组(B组、D组)行大鼠脊髓T10水平完全横断,常规称重、麻醉后,大鼠俯卧位固定于鼠板,骨性标志定位T10节段脊髓,充分暴露胸椎棘突,咬骨钳破坏椎体显露脊髓5mm,眼科手术刀迅速完整离断脊髓。两对照组只暴露T10脊髓后便缝合切口。A、B组于手术后6周行尿动力学检测,C、D组于手术后12周行尿动力学检测。处死各组大鼠后膀胱取材并称重。行HE染色、Verhoeff-Van Gieson染色,分别观察膀胱壁平滑肌及纤维结缔组织(包括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的变化量;应用免疫荧光标记膀胱壁ICC-LC的分布。每一标本随机选定5处视野留照,并用Image pro6图像处理软件分析,最后统计分析。结果:1.我们成功建立稳定的T10节段脊髓横断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2.术后6周时,B组24只大鼠,死亡7只,存活17只;A组全部存活。12周时,D组24只大鼠,死亡6只,另有1只尿路感染伴发膀胱结石,亦不计入统计;C组全部存活。各组尿动力结果显示:B组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顺应性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12周)顺应性明显低于B组(6周),有显着差异(P<0.01)。3.大鼠脊髓横断6周及12周大鼠膀胱的结构发生了显着改变,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膀胱重量均增加,且有显着差异(P<0.01);两实验组膀胱/体重比均高于各自同期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在光镜下,脊髓横断实验组尤其是12周组,逼尿肌肥大且排列紊乱,肌束间胶原纤维明显增加。12周实验组纤维结缔组织的百分含量大于6周实验组及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实验组纤维结缔组织百分含量也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12周实验组与6周实验组相比,胶原纤维比例增加(P<0.01)但弹性纤维比例未见明显差异(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2周实验组每个视野下平均ICC-L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6周实验组每视野下平均ICC-LC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大鼠T10节段脊髓损伤可致膀胱顺应性改变,即随着损伤时间延长,膀胱顺应性显示出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2大鼠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尿动力学结果显示:6周膀胱的最大容量增加、膀胱漏尿点压力增加不明显、顺应性增加;12周膀胱最大容量有所较少但仍大于对照组、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显着增加、顺应性降低。3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壁的组织学发生改变,包括肌纤维走行紊乱与结缔组织比例增加均随损伤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大鼠膀胱壁纤维化尤其是胶原纤维的占比可能影响膀胱顺应性的改变。4大鼠脊髓横断后膀胱壁ICC-LC数量随损伤时间变化明显,其可能参与影响膀胱顺应性的改变。
贾亮花[9](2014)在《幼鼠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是由于控制神经出现紊乱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诊断的标准必须存在神经病变[1]。NB为泌尿系统疾病中治疗最复杂困难的临床病症,无论是发病机制还是临床治疗,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但是,鉴于医学伦理及其它原因,很多研究无法在患者身上直接进行,建立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NB动物模型的建立多数选择脊髓损伤法或脊髓横断法,主要是造成神经源性改变(主要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脊髓横断造模的方法与Allen’s打击脊髓损伤的造模方法相比较缺点在于手术操作复杂,出血量大、不可重复操作。据报道,Allen’s重物坠落打击伤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类脊髓冲击损伤的特点[2]。本研究采用此简易的脊髓损伤模型方法,拟建立神经源性膀胱的动物模型并进行影像尿动力学评估,探讨一种安全稳定性强、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的高位神经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为临床研究逼尿肌无收缩等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提供一定参考。研究对象和方法雌性清洁级Wistar大鼠22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年龄4-6周,体量(200±20)g),实验分组:NB组(n=14);对照组(假手术组,n=8)。术前1周置笼中喂养,使其熟悉环境后对2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估,观察者(非实验小组成员)将大鼠抓于试验台之上,等大鼠待其适应后开始独立观察10分钟。NB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法,以T12为中心,背部正中纵切口,显露T11T13棘突及椎板,咬除该节段棘突及椎板,暴露相应脊髓段作为损伤区,先于硬膜上方放置一块矩形的塑料垫片(0.4mm×0.3mm),再采用Allen’s WD法用5g砝码在高度10cm(致伤的定量单位[5]:5g×10cm=50gcm)处,砝码柄端向下经导管垂直下落,定位定量的打击大鼠脊髓,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手术操作如上,但仅咬除棘突后即逐层关闭切口。术后对NB组和假手术组进行BBB运动动能评估,之后观察对照组与NB组术后5-6天神经损害的表现并进行影像尿动力学评估。采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描述,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设为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NB组及对照组Wistar大鼠术后均出现躯干柔软对外界刺激反应小、不饮食。 NB组大鼠术后出现后肢行走时处于拖动状态,安静,呼吸急促。术后2-6d NB组(n=14)始终表现为双后肢及尾部不能活动。假手术组未出现以上神经损伤的改变。NB组与假手术组比较BBB评分,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组脊髓损伤的大鼠均出现尿潴留和不同程度排尿困难,术后5-6d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体积逐渐增大,成典型的“橄榄球”状,对照组膀胱影像学图像示膀胱体积无明显增加。和对照组相比影像尿动力示NB组逼尿肌无收缩,膀胱最大容量(Maximum bladder capacity, MBC)和膀胱顺应性显着增加(Bladder compliance, BC),逼尿肌漏尿点压(Leak detrusor pressur, LDP)显着升高(MBC:3.93±2.03ml vs.0.081±0.247ml,P <0.001; BC:0.093±0.54vs.0.022±0.01, P <0.001;LDP:45.38±12.52vs.26±3.85, P <0.001)。结论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冲击损伤法50gcm)能建立幼鼠高位脊髓损伤NB模型,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黄源鹏[10](2007)在《康泉方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龄人口日趋增加,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率不断攀升,严重影响着中老年男性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基本病机,探讨中药康泉方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与环节以及临床疗效观察,为中医中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72只SD(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先随机取12只作为正常组,其余60只采用大鼠去势后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致前列腺增生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保列治组、康泉低剂量组、康泉中剂量组、康泉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30d后,处死大鼠取前列腺组织并测湿重、体积、计算指数;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睾丸酮(T)、雌二醇(E2)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前列腺组织Ki-67、bFGF的表达;RT-PCR法检测前列腺组织BaxmRNA、Bcl-2mRNA、PCNAmRNA、bFGFmRNA的表达。2.临床观察:诊断有BPH男性中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泉方组、保列治组,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前列腺体积(URV)、残余尿(TPV)等指标。结果1.动物实验:①与模型组比较,康泉高、中剂量组前列腺湿重、体积及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康泉低剂量组前列腺湿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②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表现:模型组有明显增生性改变,康泉各剂量组前列腺组织增生性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③与模型组比较,康泉各剂量组血清T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康泉中、高剂量组血清E2含量明显升高(P<0.05),康泉各剂量组E2/T比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④与模型组比较,康泉各剂量组BaxmRNA表达及Bax/Bcl-2比值明显升高(P<0.01),Bcl-2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⑤与模型组比较,康泉各剂量组Ki-67蛋白和PCNA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⑥与模型组比较,康泉各剂量组bFGF蛋白和bFGFmRNA表达均有降低,其中康泉高、中剂量组bFGF蛋白和bFGF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康泉低剂量组bFGF蛋白和bFGFmRNA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①经治疗12周后,康泉治疗组和保列治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BPH患者I-PSS、QOL(P<0.01);两组降低I-PSS、QOL差别无显着性(P>0.05)。治疗组明显降低BPH患者中医症状积分(P<0.05),对照组降低BPH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中医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均能明显改善BPH患者尿不尽感、尿频、尿中段、尿急、尿线细、排尿费力、夜尿次数症状(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尿急、夜尿次数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改善尿不尽症状优于治疗组(P<0.05)。③两组均能明显提高BPH患者Qmax、Qave(P<0.05或P<0.01);治疗组提高Qmax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改善Qave差别无显着性(P>0.05)。④两组均能明显降低BPH患者URV、TPV(P<0.05或P<0.01);两组降低URV差别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降低TPV优于治疗组(P<0.05),⑤治疗组显效率33.3%,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显效率26.7%,总有效率为76.7%,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治疗组中瘀血阻滞型显效率38.9%,总有效率为83.3%;肾阳虚衰型显效率25%,总有效率为75%。瘀血阻滞型和肾阳虚衰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肾虚是BPH发病的根本原因,血瘀为BPH的重要病理变化,热毒内蕴为BPH的主要兼证,久病入络是BPH缠绵难愈的重要病机。BPH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具体表现为肾虚瘀血热毒痹阻,久病则入络。2.康泉方对实验性BPH大鼠的治疗作用是多环节、多靶点的。其能够降低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湿重、体积、指数;能够改善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增生性改变;能够改善实验性BPH大鼠血清雌雄激素水平的紊乱:能够调节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组织BaxmRNA及Bcl-2mRNA表达平衡,促进前列腺细胞凋亡;能够降低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组织Ki-67蛋白和PCNAmRNA表达,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能够降低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组织bFGF蛋白及bFGFmRNA表达。3.康泉方能够降低BPH患者国际前列腺
二、无潜在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一项对膀胱功能自然进程的横断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潜在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一项对膀胱功能自然进程的横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B431542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延缓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证型及NIH-CPSI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西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现状 |
1.1.1 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2 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
1.1.3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4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及NIH-CPSI量表使用现状 |
1.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分型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辨证分型 |
1.3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
1.3.1 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分型 |
1.3.2 体质的特点 |
1.3.3 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 |
1.3.4 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确定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2.2.1 病历分析法调查患者中医证型 |
2.2.2 问卷调查法调查患者中医体质和NIH-CPSI症状 |
2.2.3 NIH-CPSI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4 样本量估算 |
2.3 资料分析 |
2.3.1 患者资料描述 |
2.3.2 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2.3.3 NIH-CPSI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问卷调查法的质量控制 |
2.4.1 调查表的选择 |
2.4.2 调查人员 |
2.4.3 调查过程 |
2.4.4 调查内容 |
2.4.5 问卷数据录入和处理 |
2.5 本研究涉及伦理 |
2.5.1 伦理审批 |
2.5.2 知情同意 |
2.5.3 保密原则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分布情况 |
3.1.1 患者人口学资料 |
3.1.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1.3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3.1.4 NIH-CPSI症状程度分布情况 |
3.2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3.3 NIH-CPSI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3.3.2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患者相关资料分析 |
4.1.1 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
4.1.2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1.3 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
4.1.4 NIH-CPSI症状程度分布特点 |
4.2 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分析 |
4.2.1 中医体质与证型密切相关 |
4.2.2 对治疗及临床施护的启示 |
4.3 患者NIH-CPSI病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气郁质 |
4.3.2 湿热质 |
4.3.3 睡眠时间 |
4.3.4 收入情况 |
4.3.5 病重影响因素对心理护理的启示 |
5 研究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性 |
5.3 本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二丁二仙方结合灸法治疗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候判定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退出(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观察方法 |
2.1.1 样本量估计与分组方法 |
2.1.2 治疗方案 |
2.1.2.1 病因治疗 |
2.1.2.2 前期治疗 |
2.1.2.3 分组治疗 |
2.2 观察指标 |
2.2.1 疗效性实验室指标 |
2.2.2 生命质量调查 |
2.2.3 焦虑状况调查 |
2.2.4 安全性评价 |
2.2.5 不良事件 |
2.3 疗效标准 |
2.3.1 近期和远期疗效判定 |
2.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2.3.3 复发率的判定 |
2.3.3.1 复发的判定 |
2.3.3.2 复发频次的统计及比较 |
2.4 伦理学要求 |
2.5 数据管理和统计学分析 |
2.5.1 CRF表的填写与移交 |
2.5.2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病例收集的一般情况 |
2.基线比较 |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尿白细胞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存质量积分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比较 |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指标的比较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积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段尿培养结果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状况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结果比较 |
3.8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
3.9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概述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病因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 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与焦虑/抑郁 |
1.4 现代医学对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的认识 |
1.5 现代医学对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治疗 |
1.6 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
2.祖国医学对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则 |
2.3 中医药治疗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 |
2.3.1 肾阴亏虚型 |
2.3.2 肾阳不足型 |
3.二丁二仙方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4.艾灸及穴位分析 |
4.1 艾灸概述及其对机体的作用 |
4.1.1 艾灸概述 |
4.1.2 艾灸对机体的作用 |
4.2 选穴分析 |
5.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文献综述 补肾清利法治疗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已发表论文 |
附录三:焦虑量表 |
(4)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理生理学 |
3 SCI后NB的分型 |
4 诊断 |
5 治疗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SCI后NB的中医理论基础 |
2 中药治疗 |
3 针灸治疗 |
4 其他治疗方法 |
5 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
1 材料 |
2 方法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二 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泌尿系统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尿动力学分析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案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案 |
2.1 临床研究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病例标准 |
2.1.3 排除病例标准 |
2.1.4 剔除病例标准 |
2.1.5 临床观察方法 |
2.2 病例来源 |
2.3 采用药物 |
2.4 试验分组与给药方法 |
2.5 观察疗程 |
2.6 观察内容 |
2.6.1 疗效性观察 |
2.6.2 不良反应观察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7.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2.7.2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
2.7.3 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程度评定标准 |
2.7.4 最大尿流率改善评定标准 |
3 数据统计处理 |
4 技术路线 |
5 关键技术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总体疗效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2.1 治疗前后I-PSS比较 |
2.2 治疗前后Qo L比较 |
2.3 治疗前后Qmax比较 |
2.4 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
2.5 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比较 |
2.6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 用药安全性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主要试剂 |
1.4 实验引物设计:引物序列 |
2 实验方法 |
2.1 前列腺增生模型的建立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标本取下后即刻清除表面的残留血液和脂肪结缔组织 |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及分裂周期 |
2.5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膀胱逼尿肌细胞中bcl-2 m RNA、baxm RNA的表达 |
2.5.1 提取样本总RNA |
2.5.2 逆转录合成cDNA |
2.5.3 Real Time PCR |
3 统计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关键技术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2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ax mRNA表达影响 |
3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cl-2 mRNA表达影响 |
4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ax/bcl-2 的影响 |
5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理论探讨 |
一、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理论探讨 |
二、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
三、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1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2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尿源干细胞在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恢复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Western Blot检测P2Y4蛋白在膀胱中的表达变化 |
3.2 尿动力学实验 |
3.3 膀胱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 |
3.4 膀胱湿质量和膀胱湿质量/体质量比值 |
3.5 H.E.染色 |
3.6 TUNEL染色 |
第四章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神经源性膀胱的评估和管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脊髓损伤致大鼠神经源膀胱顺应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大鼠T10脊髓横断模型建立 |
1.2.2 大鼠尿动力学检测 |
1.2.3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膀胱ICC样细胞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大鼠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改变与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幼鼠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大鼠准备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1.4 麻醉方法 |
1.5 手术方法 |
1.6 BBB(Basso Beattie 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 |
1.7 尿动力学测定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表现 |
2.2 BBB 评分 |
2.3 尿动力学检查 |
3. 讨论 |
3.1 泌尿系神经支配 |
3.2 下尿路损伤的病理机制 |
3.3 影像尿动力学评估 |
3.4 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建立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研究生阶段参加的会议 |
致谢 |
(10)康泉方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机特点探讨 |
2.康泉方的方药分析 |
第二部分 康泉方对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康泉方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1 |
附录二: 综述2 |
附录三: 临床观察表 |
附录四: 个人简历 |
四、无潜在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一项对膀胱功能自然进程的横断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B431542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延缓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D]. 邢栋. 郑州大学, 2020(02)
- [2]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证型及NIH-CPSI影响因素研究[D]. 毛丹旦.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3]二丁二仙方结合灸法治疗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D]. 徐蝶衣.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电针结合济生肾气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D]. 元小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D]. 赵凡. 云南中医学院, 2016(11)
- [6]尿源干细胞在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恢复中的研究[D]. 张腾.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5)
- [7]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脊髓损伤致大鼠神经源膀胱顺应性的影响[D]. 李航.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8]大鼠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改变与形态学研究[D]. 郜海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9]幼鼠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评估[D]. 贾亮花. 郑州大学, 2014(02)
- [10]康泉方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黄源鹏. 福建中医学院,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