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部分行为能力的作用

认知疗法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部分行为能力的作用

一、认知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及部分行为能力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蝶[1](2021)在《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特点进行研究,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的影响特点以及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为临床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方 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并获得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符合《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标准的35例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脱落8例)和30例健康对照者(脱落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方面相匹配。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用药组(简称单一用药组,14例)和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用药组(简称联合用药组,13例)。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试(WCST)、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分别对入组的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线和治疗8周的执行功能评估和精神症状评估。正常对照组只进行基线的WCST测试。所有评估均由经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完成。所有数据经IBM 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27例患者完成了整个试验(脱落8例,14例单用药和13例联合用药),29例健康对照完成了基线测试(脱落1例)。在基线,27例患者和29例健康对照者在性别(χ2=1.685,P=0.431)、年龄(F=0.422,P=0.657)和受教育程度(F=0.948,P=0.349)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基线执行功能存在明显损伤且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的WCST测试在6个维度上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RA:z=-5.60,P<0.01;RC:t=-6.47,P<0.01;RE:t=10.06,P<0.01;RCP:t=-9.63,P<0.01;RP:t=6.66,P<0.01;NRPE:t=9.49,P<0.01)。(2)病例组治疗8周后WCST测试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仍存在显着性差异(RA:z=-2.67,P<0.01;RE:z=-2.08,P<0.01;RCP:t=-2.64,P<0.01;RP:t=2.56,P<0.05;NREP:t=2.45,P<0.05)。(3)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和配对t检验显示病例组执行功能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在WCST测试的9个维度上存在明显改善(RA:z=3.58,P<0.01;CC:z=-3.99,P<0.01;RC:t=-4.26,P<0.01;RE:z=-4.19,P<0.01;RCP:t=-7.57,P<0.01;RFP:t=-8.12,P<0.01;RP:t=4.39,P<0.01;NREP:t=8.11,P<0.01;FM:z=-2.11,P<0.05)。(4)病例组用药后 PANSS 量表评分存在显着改善(阳性分:t=1.15,P<0.001;阴性分:t=6.35,P<0.001;一般精神病理分:t=11.90,P<0.001;总分:t=15.03,P<0.001)。(5)病例组治疗8周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执行功能测试存在统计学差异(RA:z=-2.01,P<0.05;CC:z=-2.14,P<0.05;RE:z=-2.39,P<0.05;RCP:t=-2.85,P<0.05;RFP:t=2.66,P<0.05;RP:t=2.84,P<0.01)。(6)经 8 周治疗,联合用药执行功能的改善值较单一用药执行功能的改善值在WCST的(RA:z=-2.34,P<0.05;CC:z=-2.17,P<0.05;RE:z=-2.57,P<0.05;RCP:t=-2.77,P<0.05;RFP:t=-3.69,P<0.01)5个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7)治疗8周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的PANSS量表减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8)在治疗8周后,对整个样本进行WCST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改善分和PANSS 阳性分和阴性分减分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执行功能改善分(z值和t值)与治疗相关的PANSS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减分值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所有P>0.05)。(9)为考察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整体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显示未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格以及吸烟情况是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 论](1)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损伤情况;(2)执行功能损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独立、核心症状;(3)两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联合应用治疗可能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存在增效作用,而在治疗早期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方面可能无累积效应。

李梦蝶[2](2021)在《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特点进行研究,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的影响特点以及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为临床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方 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并获得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符合《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标准的35例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脱落8例)和30例健康对照者(脱落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方面相匹配。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用药组(简称单一用药组,14例)和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用药组(简称联合用药组,13例)。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试(WCST)、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分别对入组的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线和治疗8周的执行功能评估和精神症状评估。正常对照组只进行基线的WCST测试。所有评估均由经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完成。所有数据经IBM 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27例患者完成了整个试验(脱落8例,14例单用药和13例联合用药),29例健康对照完成了基线测试(脱落1例)。在基线,27例患者和29例健康对照者在性别(χ2=1.685,P=0.431)、年龄(F=0.422,P=0.657)和受教育程度(F=0.948,P=0.349)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基线执行功能存在明显损伤且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的WCST测试在6个维度上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RA:z=-5.60,P<0.01;RC:t=-6.47,P<0.01;RE:t=10.06,P<0.01;RCP:t=-9.63,P<0.01;RP:t=6.66,P<0.01;NRPE:t=9.49,P<0.01)。(2)病例组治疗8周后WCST测试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仍存在显着性差异(RA:z=-2.67,P<0.01;RE:z=-2.08,P<0.01;RCP:t=-2.64,P<0.01;RP:t=2.56,P<0.05;NREP:t=2.45,P<0.05)。(3)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和配对t检验显示病例组执行功能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在WCST测试的9个维度上存在明显改善(RA:z=3.58,P<0.01;CC:z=-3.99,P<0.01;RC:t=-4.26,P<0.01;RE:z=-4.19,P<0.01;RCP:t=-7.57,P<0.01;RFP:t=-8.12,P<0.01;RP:t=4.39,P<0.01;NREP:t=8.11,P<0.01;FM:z=-2.11,P<0.05)。(4)病例组用药后 PANSS 量表评分存在显着改善(阳性分:t=1.15,P<0.001;阴性分:t=6.35,P<0.001;一般精神病理分:t=11.90,P<0.001;总分:t=15.03,P<0.001)。(5)病例组治疗8周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执行功能测试存在统计学差异(RA:z=-2.01,P<0.05;CC:z=-2.14,P<0.05;RE:z=-2.39,P<0.05;RCP:t=-2.85,P<0.05;RFP:t=2.66,P<0.05;RP:t=2.84,P<0.01)。(6)经 8 周治疗,联合用药执行功能的改善值较单一用药执行功能的改善值在WCST的(RA:z=-2.34,P<0.05;CC:z=-2.17,P<0.05;RE:z=-2.57,P<0.05;RCP:t=-2.77,P<0.05;RFP:t=-3.69,P<0.01)5个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7)治疗8周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的PANSS量表减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8)在治疗8周后,对整个样本进行WCST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改善分和PANSS 阳性分和阴性分减分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执行功能改善分(z值和t值)与治疗相关的PANSS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减分值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所有P>0.05)。(9)为考察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整体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显示未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格以及吸烟情况是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 论](1)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损伤情况;(2)执行功能损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独立、核心症状;(3)两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联合应用治疗可能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存在增效作用,而在治疗早期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方面可能无累积效应。

魏倩倩,张荣荣,彭小慧,闫伟,谢世平[3](2020)在《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与脑影像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类病因未明确的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核心症状之一,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和社会功能恢复主要取决于认知受损的程度,特别是执行功能。脑影像学客观地反映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及代谢改变,既往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脑结构异常可能是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病基础之一,通过学习探究脑影像学,可以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标志物,并应用到精神分裂症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本文通过结构磁共振、功能磁共振、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方面来探究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与脑影像的关系,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脑影像学上较健康人群发生改变,主要表现有前额叶形态异常,海马体积减小,脑白质完整性受损,前额叶等皮层激活减少,脑网络传递异常,大脑谷氨酰胺、多巴胺代谢紊乱等,且执行功能受损与其改变存在相关性。通过研究这些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脑影像学的改变,未来可以探究出新的精神分裂症生物学标志物,精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认知障碍,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师红玲,刘卫平,丁瑞娟,钱志成[4](2019)在《认知行为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认知、行为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0例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号码牌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予以托莫西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训练,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患儿的社会能力以及行为问题予以评价,采用瑞文测验(CRT)对患儿的认知能力予以评价,采用儿童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社会能力评分以及总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7.733,7.571,6.960,13.469;P<0.05),行为能力各项评分以及总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4.353,-5.435,-6.433,-6.765,-5.192,-10.055,-9.696,-11.416,-2.711,-24.902;P<0.05);研究组的各项CRT评分及总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10.082,10.935,11.325,8.988,23.644,39.285;P<0.05);研究组的各项心理健康评分及总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9.676,-14.408,-7.129,-9.466,-7.836,-8.508,-34.971,-8.151,-42.617;P<0.05)。结论:ADHD患儿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训练,可显着提高患儿的认知、行为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张志浩[5](2019)在《内观认知疗法对女性强制戒毒人员毒品渴求的干预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毒品滥用是全球性的问题,不仅会严重损害吸毒者生理和心理状态,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伦理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成瘾的治疗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药物治疗、经颅磁干预以及外科手术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高复吸率依然无法解决,吸毒人员逐年增加,如何有效降低吸毒人员心瘾的问题亟需解决。本研究以强制戒毒的女性吸毒人员为研究对象,探究内观认知疗法对女性吸毒人员药物渴求的干预效果以及影响机制,并在理论和操作上构建一种更加适应女性吸毒人员戒断模式的心理干预模式。本研究共由内观和谐认知问卷的编制和女性吸毒人员的药物渴求的内观认知疗法干预两个研究组成。研究一基于内观认知疗法理论提出中国化的内观和谐认知概念,通过对180册《内观指导手册》分析研究,并结合文献分析、个人访谈和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收集条目。对110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究内观和谐问卷的信效度。采用一般健康问卷12题中文版和认知灵活性问卷作为效标效度来探究问卷效度,6周后抽取86名被试进行复测探究问卷重测信度。内观和谐认知问卷由22道题目组成,包括付出成就感、获得幸福感、无报愧疚感、回馈满足感和归属连带感五个维度。总量表及五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680.89之间,间隔6周的重测信度为0.560.84之间。总量表及五个维度与GHQ-12呈负相关(r=-0.22-0.42),与CFI呈正相关(r=0.190.38)。研究二将筛选出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随机分配为2组,其中干预组30人,控制组30人。除干预方法不同外(干预组采用内观认知疗法干预,控制组采用常规教育矫治)其余条件均相同。两组人员在干预前后均进行一次量表测试,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结束以后,相较于常规教育矫治组(控制组)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对女性吸毒人员的内观和谐认知、快感缺失和毒品渴求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链式中介效应表明,内观和谐认知和快感缺失在NCT干预与毒品渴求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着,效应值是-0.11,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是(-0.28,-0.02)。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得出,内观和谐认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有效的测量个体的内观和谐认知。NCT干预通过内观和谐认知和快感缺失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毒品渴求水平。

李双[6](2019)在《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支持性就业服务的策略探究 ——以X医院“有求必应·工作百宝箱”系列服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职业康复是推进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部分。支持性就业是被公认的能有效促进患者职业康复的模式,但是它更多的运用于院外的精神康复者,在院内应用较少。但是当前院内的患者有强烈的就业需求,而且院内患者社会功能衰退较快,迫切需要通过支持性就业来恢复社会功能。为此,本文着重探讨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支持性就业的服务策略。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基于职业成熟度的理论,以社工为研究对象,对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支持性就业服务的可行性、支持性就业服务的策略以及各服务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有三个发现,第一,服务对象自身的潜能为开展院内支持性就业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外,支持性就业服务拓展了服务对象的就业认知、提升了就业技能、获得了院内的工作机会等成效,有力支持了医院开展支持性就业服务,是可行的。第二,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支持性就业的服务策略可以从态度观念、能力素质及行动决策三个方面着手,具体策略包括:(1)帮助服务对象明确态度观念,具体运用教育与参与、示范的介入策略,促使他们达到对自身工作兴趣和期待、对工作的态度和制度有更明确的认知;(2)协助服务对象激发能力素质,具体运用能力的激发、能力的运用的介入策略,推动服务对象发现并发挥自身的能力;(3)推进服务对象的行动决策,具体采用提供行动场景、开展行动调适的介入策略,帮助服务对象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不断调适自己从而做出合适的工作选择。第三,支持性就业服务的三个具体策略之间相互影响,态度观念和能力素质方面促进行动决策的推进,行动决策方面又会影响态度观念的改变和能力素质的充实;三个方面的服务具体策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之,通过对支持性就业服务的策略探索,有助于提升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尽快回归社会。

朱有为[7](2018)在《计算机化成瘾认知治疗对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者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CR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无创新型干预手段,可以促进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损伤和冲动控制障碍,并有助于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连接的改善。近年来,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已应用于包括酒精、烟草、兴奋性毒品在内的等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治疗,研究发现,通过系统性的干预治疗,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失控冲动增高的症状。研究目的开发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计算机化成瘾认知治疗系统(computerized cognitive addiction therapy,CCAT)系统,并验证该干预手段对于改善中重度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methamphetamine use disorder)患者认知功能失控和冲动控制障碍的干预效果,为探索临床上治疗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的新型干预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定性及文献研究筛选甲基苯丙胺线索相关图片,设计甲基苯丙胺线索相关计算机化成瘾认知康复训练系统。2.应用单盲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方法,在强制戒毒机构招募40例甲基苯丙胺中重度使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的常规教育矫治活动,所内常规戒治活动不涉及专门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干预手段。干预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教育矫治外,还接受为期4周的计算机化成瘾认知治疗。3.行为学评估。在干预前及4周末评估两组受试者的认知功能,采用中文版Cog State认知评估软件包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转归趋势,主要检测患者5个方面认知功能:词汇学习记忆(国际购物清单任务)、问题解决及错误监督(Groton迷宫学习任务)、工作记忆(扑克牌Two-Back回忆任务)、空间工作记忆(连续配对学习任务)以及社会情感(面孔识别任务)。采用延迟折扣任务(delay discounting task)、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气球模拟决策任务(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测试患者CCAT干预前后患者冲动风险决策的变化情况。4.事件相关电位评估。基线期和干预结束后应用MA-Stroop task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CCAT对于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患者注意偏倚的疗效及其转归机制。研究结果1.共选定16幅甲基苯丙胺线索相关图片作为刺激素材涉及吸毒行为、毒品实物、吸毒器具和高危场景四类作为计算机化成瘾认知训练的成瘾相关刺激素材。2.通过定性研究结合文献研究,开发计算机化成瘾认知康复训练系统,涉及工作记忆训练、注意控制训练及注意偏倚矫正训练三个维度的训练模块。3.共招募40名甲基苯丙胺中重度使用障碍患者,随机分配至CCAT组和对照组中,每组各2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年龄(F=1.20,=0.280)、教育水平(F=0.53,p=0.474)、婚姻状况(F=0.51,p=0.849),以及甲基苯丙胺使用情况,如起始用药时间(F=0.08,p=0.773)、吸毒时长(F=0.89,p=0.351)、戒断时长(F=0.22,p=0.639)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4.Cogstate中文版认知功能测试结果显示,在记忆功能方面,与词汇学习记忆功能相关的国际购物清单(ISL)任务存在显着的组间*时间交互效应(F=31.78,p=0.000)。涉及空间学习记忆的连续配对学习任务(CPAL)存在显着组间效应(F=5.95,p=0.015)和时间效应(F=5.45,p=0.020),CCAT组患者干预前后有显着改善(p=0.005)。反映数字工作记忆(TWOB)方面,患者组间*时间交互效应(F=3.73,p=0.053)仅存在统计学显着差异趋势,。在反映社会情感认知(SEC)方面,存在组间*时间交互效应(F=6.68,p=0.010),及时间效应统计学显着差异趋势(F=3.07,p=0.080)。进一步组内分析,显示常规治疗组患者的SEC任务准确率在治疗前降低(p=0.002),而CCAT组患者错误率在干预前后并无显着变化(p=0.551)。在反映决策和记忆方面的迷宫隐藏路径任务(GML)则未见组间*时间交互效应统计学显着差异(F=0.56,p=0.456)。5.针对CCAT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风险决策任务显示,延迟折扣任务干预前后GEE分析显示,治疗前后CCAT患者的延迟折扣率在2天、7天、30天、90天、180天和360天六个延迟时间点上风险决策水平均有显着改善。爱荷华赌博任务干预前后GEE分析显示,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之间组间*时间交互效应显着(F=49.07,p=0.000),组间差异(F=4.84,p=0.025)、时间效应(F=214.60,p=0.000)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表明CCAT组患者的风险决策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有显着改善。气球模拟风险决策任务(BART)干预前后GEE分析显示,CCAT组患者在BART得分、未吹爆气球平均充气数以及吹爆气球数三个统计指标方面均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和时间*组间交互效应,CCAT组患者的风险决策任务有显着改善。6.MA-Stroop task行为学结果GEE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任务反应时和准确率方面无统计学显着差异。注意偏倚得分GEE分析结果显示CCAT干预前后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F=6.23,p=0.013),组内比较显示CCAT组干预前后患者的注意偏倚有显着改善(p=0.013)。7.事件相关电位整体波幅比较显示,差异主要体现在外源性成分P2以及内源性成分N2甲基苯丙胺相关线索词刺激时的波幅变化。P2波幅存在词语*组别*时间交互效应(F=12.04,p=0.017),对照组患者甲基苯丙胺线索词下P2整体平均波幅增高(p=0.000)。N2波幅存在词语*组别*时间交互效应(F=13.75,p=0.008),对照组患者MA相关线索词刺激下的N2波幅增大(p=0.022)。8.各ROIs区域事件相关电位数据分析显示,针对内源性ERPs成分而言,N1波幅左侧前部区域的N1波幅存在组别效应(F=3.43,p=0.064)。P2波幅则在内侧前部区域存在显着的词语*组别*时间交互效应(F=372.96,p=0.000)。事后检验显示,CCAT组组患者P2成分MA相关线索词任务下的波幅显着降低(p=0.000)。针对外源性ERPs成分而言,P3波幅在左侧前部区域(F=676.38,p=0.000),内侧前部区域(F=11.00,p=0.027)和右侧前部区域(F=1022.25,p=0.000)存在显着的词语*组别*时间交互效应。事后分析显示,左侧前部区域,对照组患者干预后随访时的P3成分波幅增高(p=0.000),CCAT组患者内侧前部(p=0.013)和右侧前部(p=0.000)两区域的P3成分波幅降低。N2波幅内侧前部区域存在词语*组别*时间交互效应(F=21.77,p=0.000)统计学显着差异。事后分析显示右侧前部区域对照组MA刺激词任务下的N2波幅增高(p=0.009),CCAT组患者干预前后波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显着差异。研究结论计算机化成瘾认知治疗可以改善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改善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患者的冲动决策功能,纠正患者的甲基苯丙胺相关线索注意偏倚。特定区域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波幅改变可以反应CCAT训练对于患者脑部可塑性变化趋势。

鞠晓莹[8](2018)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治疗期心智化的变化及其与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精神分裂症是目前为止所有精神障碍中患病率最高且最严重的一种。常伴有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在感知,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等多方面存在缺陷障碍,给患者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以及沉重的负担。社会功能缺陷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特征,包括个体不能达到社会所定义的角色以及个体对他们达到这些角色的能力、他们照料自己的能力和他们闲暇娱乐活动的能力之满意度低于社会功能之普遍水平。多数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智化能力存在缺陷,表现为难以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治疗期心智化能力的变化,探讨其与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理解精神分裂症潜在的神经机制和发展以心智化为基础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DSM-5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为纳入标准,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共41名,所有患者在8周内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入组时对全部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在基线时与治疗第8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元认知评估量表2009版(MAS-R2009)中文版对患者进行精神症状,社会功能以及心智化的评定。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比较治疗前后症状,社会功能以及心智化评分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基线时与治疗第8周末心智化与症状及社会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前后心智化的改变与症状好转和社会功能改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ANSS减分率≥50为治疗显效,PANSS减分率<50为治疗不显效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在基线时以及治疗第8周末的心智化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治疗前后,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PSP总分,MAS-R2009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的均值有较大差异,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基线时心智化在理解自我(r=0.425,P<0.01),掌控力(r=0.547,P<0.01),以及MAS总分(r=0.490,P<0.01)上与PSP总分存在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线时心智化在理解自我评分,掌控力评分,以及MAS总分上与PANSS总分以及各分量表评分之间均存在显着负相关(r=-0.355-0.71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8周末心智化在理解自我(r=0.681,P<0.01),掌控力(r=0.546,P<0.01),以及MAS总分(r=0.631,P<0.01)上与PSP总分存在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8周末心智化在理解自我评分,掌控力评分,以及MAS总分上与PANSS总分以及各分量表评分之间均存在显着负相关(r=-0.330-0.81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心智化在理解自我(r=0.496,P<0.01)和MAS总分(r=0.412,P<0.01)的前后差值与PSP总分前后差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心智化在理解自我和MAS总分的前后差值与PANSS总分差值、阳性症状差值,一般精神病理学差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r=0.3610.599,P<0.05),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4.PANSS减分率≥50的组(显效组)在基线时与治疗第8周末心智化的理解自我评分,掌控力评分以及MAS总分均高于PANSS减分率<50的组(非显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以及心智化均有改善作用。2.无论在治疗前还是治疗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智化能力与社会功能水平均呈现正相关,与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均呈现负相关。3.经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智化的改善与社会功能的改善以及精神症状的改善之间均具有正相关。4.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8周急性期药物治疗后,显效者相比未显效者,其治疗前心智化的水平更高,同时,其治疗后的心智化水平也更高。

韩鹏[9](2018)在《CCRT对缓解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次级记忆、瞬时记忆、执行能力、早期视觉信息处理、言语流利、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精神运动功能等方面的障碍,并与阳性、阴性症状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症状群。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系统(computer 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CCRT)为基本治疗工具,结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对缓解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应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对患者进行认知损害的评定,探讨CCRT治疗对女性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年龄、学历、病程相匹配的缓解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计42名。42名患者均经过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评估,BPRS评估总分<30分,认定为处于精神分裂症的缓解期。入组标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年龄18-60周岁;病程>2年;全部患者目前均应用奥氮平进行治疗且病情稳定;所有被试均被告知实验内容及禁忌症,所有纳入对象同意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由经过培训且通过考核的专业人员进行资料收集和量表评估。应用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配至认知矫正治疗组21例及对照组21例。其中认知矫正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CRT为治疗工具,对照组则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实验共进行12周,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12周后应用MCCB来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来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6周和12周后,认知矫正治疗组MCCB评分中符号编码、数字序列、空间广度、语义流畅、持续操作、言语记忆、视觉记忆、迷宫以及总分的差异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CCB评分中符号编码、语义流畅、空间广度、言语记忆、视觉记忆以及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周后,认知矫正治疗组与对照组MCCB评分在持续操作、数字序列、言语记忆、视觉记忆、迷宫以及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12周后,认知矫正治疗组PANSS量表总分(改善的百分比范围为:-4%-5%)及阴性症状分(改善的百分比范围为:-17%-2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实验中一般认为PANSS减分率>25%才能认为临床症状的得到了改善,故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中阴性症状的改善并无实际临床意义。结论:1、CCRT对缓解期女性精神分裂症的部分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部分改善缓解期女性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3、CCRT对缓解期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无明显改善。

张菁[10](2017)在《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列设计,按随机数字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联合社交技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有病例均治疗16周。社交技能训练由训练者采用多媒体PPT课件授课指导患者如何使用语言交流、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技巧、自信心、帮助他人与寻求帮助共5个方面的技能,每次训练期间由训练者在假定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以示范技能并回顾,每个患者用同样的场景逐个进行角色扮演。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自制量表进行入组前人口学资料收集,两组患者分别在实施训练前、训练16周末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执行功能)、人际感知任务-15(IPT-15)评估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社会知觉)、社交技能评定目录(SSC)评估患者社会交往技能、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社交技能训练前后社交技能、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干预组患者训练前后WCST、IPT-15、SSC及SDSS评分差异进行比较。干预组SDSS量表差值与IPT-15、WCST差值采用相关分析。比较: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训练前后社交技能的差异;2.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社会功能的差异;3.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训练前后SSC量表评分比较入组前两组SSC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725)。社交技能训练后干预组SSC评分(8.23±2.76)分较训练前(13.85±6.47)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29)。组间比较,训练16周末干预组SSC(8.23±2.76)分低于于对照组(12.98±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P=0.002)。2.两组患者训练前后SDSS评分比较入组前两组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组训练后SDSS量表总分(6.21±1.78)分较对照组(8.84±2.55)分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训练后SDSS量表总分(6.21±1.78)分及因子分中的社会退缩(0.43±0.31)分、家庭外社会活动(0.55±0.41)分、个人生活(0.61±0.44)分、责任心与计划性(1.19±0.82)分均有较训练前(8.56±1.92,082±0.69,0.82±0.61,088±0.69,1.22±0.88)分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23、2.88、2.45、2.58、2.48,P=0.002、0.001、0.032、0.015、0.019),其中社会性退缩改善最明显;而对照组总分及各因子均无明显改善。3.两组患者训练前后WCST指标分析两组患者入组前总应答数、正确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完成分类数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训练前后比较,干预组经过社交技能训练16周末,WCST指标中总应答数(75.2±10.8)分、持续错误数(24.5±3.5)分、随机错误数(31.6±7.5)分均低于训练前(83.6±9.1、29.8±2.4、37.7±4.7),正确应答数(26.7±4.7)、完成分类数(3.5±1.0)分值均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3.54,P=0.001~0.029);对照组训练前后比较,对照组WCST各项指标评分较干预前无显着性差异(t=1.12~1.81,P=0.072~0.263);组间比较,训练16周末,干预组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26.7±4.7、3.5±1.0)分均高于对照组(21.9±2.8、3.1±1.3)分,干预组 WCST指标中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75.2±10.8、24.5±3.5、31.6±7.5)分均低于对照组(80.6±11.4、27.3±3.0、37.0±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训练前后IPT-15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入组前IPT-15总分以及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1.33,P=0.179~0.873);训练 16 周末干预组 IPT-15 总分(9.98±1.52)分及亲属关系(2.15±0.39)分、竞争关系(2.29±0.61)分领域评分均较训练前(1.82±0.78,1.75±0.76、8.65±1.05)分升高(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8.68±0.69、1.85±0.74、1.91±0.83)分(t=2.07、2.01、2.08,P=0.041、0.045、0.039)。对照组训练前后比较,对照组IPT-15总分以及因子分较干预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5.训练前后干预组SDSS量表差值与IPT-15总分、WCST各指标差值的相关性干预组在训练前后,其SDSS量表评分差值与IPT-15总分差值、WCST指标中总应答数评分差值呈显着正相关(r=0.501、0.487,P=0.016、0.038);SDSS量表评分差值与持续错误数评分差值(r=-0.496,P=0.034)显着负相关。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缺陷,社交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和神经认知功能。2.社交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能力和社会功能。3.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变化与其社会功能变化相关联。

二、认知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及部分行为能力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知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及部分行为能力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损伤特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损伤特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认知行为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行为评定
        1.3.2 认知评定
        1.3.3 心理健康水平
    1.4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行为评定
    2.2 认知评定
    2.3 心理健康水平
3 讨 论

(5)内观认知疗法对女性强制戒毒人员毒品渴求的干预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关于毒品渴求的相关研究
    2.3 成瘾戒断干预中降低渴求的干预方法
    2.4 内观认知疗法的发展及应用
    2.5 小结
3 研究设计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假设
    3.3 实施步骤以及技术路线
4 研究一内观和谐认知问卷的编制以及信效度检验
    4.1 内观和谐认知概念的提出
    4.2 对象与方法
        4.2.1 对象
        4.2.2 问卷编制
        4.2.3 效标工具
        4.2.4 统计方法
    4.3 结果
        4.3.1 条目分析
        4.3.2 结构效度
        4.3.3 效标关联效度
        4.3.4 信度
    4.4 讨论
5 研究二女性吸毒人员药物渴求的NCT干预
    5.1 对象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操作方法以及干预过程
        5.1.3 测量工具
        5.1.4 数据采集以及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2.2 控制组和干预组在干预前各量表得分的基线值比较
        5.2.3 控制组和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各心理维度以及毒品渴求得分变化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2.4 控制组和干预组参与人员干预前后各心理维度以及毒品渴求变化值的初步统计
        5.2.5 中介效应检验
    5.3 讨论
        5.3.1 NCT干预可以提升女性强制戒毒人员的内观和谐认知、快感体验和降低毒品渴求
        5.3.2 NCT干预通过个体的内观和谐认知和快感缺失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女性强制戒毒人员毒品渴求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支持性就业服务的策略探究 ——以X医院“有求必应·工作百宝箱”系列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精神障碍患者
        二、职业康复
        三、支持性就业服务
    第二节 职业康复研究现状及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院内康复
        一、职业康复的研究概况
        二、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职业康复研究现状
    第三节 支持性就业服务策略的研究现状
        一、支持性就业服务的运用研究概况
        二、支持性就业服务的形式
        三、支持性就业的服务流程
    第四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职业成熟度理论
        二、职业成熟度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资料收集方法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分析
    第一节 院内开展支持性就业服务的介入过程
        一、需求评估阶段
        二、服务设计阶段
        三、服务介入阶段
        四、服务评估阶段
    第二节 院内开展支持性就业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支持性就业服务的介入策略分析
        一、明确态度观念方面
        二、激发能力素质方面
        三、推进行动决策方面
        四、各服务策略间的关联
第五章 反思与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反思
    第二节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计算机化成瘾认知治疗对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者认知康复训练软件研发
    1.甲基苯丙胺复吸相关线索刺激定性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流程
        1.3 定性访谈研究结果
        1.4 讨论和研究小结
    2.甲基苯丙胺高危线索刺激图片筛选
        2.1 研究背景
        2.2 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刺激图片筛选
        2.3 研究结果
        2.4 研究小结
    3.甲基苯丙胺线索相关认知康复训练软件设计
        3.1 甲基苯丙胺线索注意控制训练任务
        3.2 甲基苯丙胺线索注意偏倚矫正训练任务
        3.3 甲基苯丙胺相关图形工作记忆训练任务
        3.4 甲基苯丙胺相关空间工作记忆训练任务
        3.5 训练任务技术关键
        3.6 认知康复训练软件运行环境
第三部分 计算机化成瘾认知康复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者认知功能影响研究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流程
        2.4 研究流程图
    3.分析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基线期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分析
        4.2 CCAT干预前后认知功能(Cogstate)测试结果
        4.3 CCAT干预前后决策功能测试结果
        4.4 CCAT组患者不良反应
    5.讨论
        5.1 研究小结
        5.2 CCAT训练对MUD患者认知功能转归趋势分析
        5.3 CCAT训练对MUD患者冲动风险决策水平转归趋势分析
第四部分 计算机化综合认知康复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者注意偏倚矫正转归及其机制研究
    1.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事件间相关电位数据离线分析及提取
    3.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一般人口学资料
        4.2 MA-Stroop task行为学结果统计分析
        4.3 MA-Stroop范式下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整体波幅分析结果
        4.4 MA-Stroop范式下各ROIs事件相关电位波幅分析结果
    5.讨论
        5.1 MA-Stroop task行为学结果分析
        5.2 ERPs内外源成分波幅转归趋势分析
        5.3 ERPs内外源性成分波幅转归区域定位分布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局限性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药物依赖所致认知偏向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焦点访谈小组访谈提纲
    附录三 :甲基苯丙胺线索相关图片效价评估问卷
    附录四 :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8)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治疗期心智化的变化及其与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2.2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2.2.3 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
        2.2.4 印弟安纳精神疾病访谈(IPII)
        2.2.5 元认知评估量表2009版中文版(MAS-R2009)
    2.3 研究过程
        2.3.1 治疗方法
        2.3.2 评定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社会功能以及心智化的比较
    3.2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智化与社会功能和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
        3.2.1 基线时心智化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3.2.2 基线时心智化与症状的关系
        3.2.3 治疗第8周末心智化与社会功能间的关系
        3.2.4 治疗第8周末心智化与精神症状间的关系
        3.2.5 治疗前后心智化变化与社会功能变化间的关系
        3.2.6 治疗前后心智化变化与精神症状变化的关系
    3.3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不同临床疗效组的现状心智化的比较
        3.3.1 不同临床疗效组基线时心智化的比较
        3.3.2 不同临床疗效组治疗第8周末心智化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CCRT对缓解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治疗方法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评定工具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实验方法
        2.2.1 评定工具
        2.2.2 治疗方法
        2.2.3 实验流程
        2.2.4 质量控制
        2.2.5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2.2.6 研究线路图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
    3.2 治疗6周后结果
        3.2.1 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3.2.2 认知功能评测:MCCB评测结果
    3.3 治疗12 周后结果
        3.3.1 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3.3.2 认知功能评测:MCCB评测结果
4 讨论
    4.1 CCRT 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4.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4.3 CCRT对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的影响
    4.4 本研究的优势与劣势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精神分裂症致病原因
        1.1 遗传
        1.2 环境
        1.3 物质的使用
        1.4 发展的因素
    2.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
    3. 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
    4. 慢性精神分裂症与社交技能训练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知情同意
        2.2 一般资料的收集
        2.3 训练内容和流程
        2.4 认知功能评估
        2.5 社交技能评定
        2.6 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2.7 研究流程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干预效果分析
    3.3 认知功能数据分析
    3.4 训练前后干预组SDSS量表差值与IPT-15总分、WCST各指标差值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社会知觉)的影响
    4.2 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执行功能)的影响
    4.3 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4.4 社交技能训练前后干预组患者社会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5. 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研究进展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
    2. 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缺陷的神经生理基础
    3.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缺陷非药物干预
    4.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缺陷的药物治疗和神经刺激
    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认知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及部分行为能力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D]. 李梦蝶.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D]. 李梦蝶.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与脑影像学[J]. 魏倩倩,张荣荣,彭小慧,闫伟,谢世平.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12)
  • [4]认知行为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J]. 师红玲,刘卫平,丁瑞娟,钱志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12)
  • [5]内观认知疗法对女性强制戒毒人员毒品渴求的干预及机制研究[D]. 张志浩.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支持性就业服务的策略探究 ——以X医院“有求必应·工作百宝箱”系列服务为例[D]. 李双. 厦门大学, 2019(12)
  • [7]计算机化成瘾认知治疗对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者的疗效研究[D]. 朱有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8]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治疗期心智化的变化及其与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的关系[D]. 鞠晓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9]CCRT对缓解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D]. 韩鹏.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2)
  • [10]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D]. 张菁.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认知疗法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部分行为能力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