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肤移植方法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叶书林[1](2021)在《木犀草素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为了维持移植物在受者体内的存活,往往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一方面,术后器官排斥反应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得以降低;另一方面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移植物和移植患者的存活,是移植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中药免疫调节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许多新的进展,从中药中寻求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剂是当今移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木犀草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具有许多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在免疫调节作用方面的研究中发现木犀草素可以抑制小鼠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下调IFN-γ、IL-6、IL-5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诱导CD4+CD25T淋巴细胞向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化来减轻气道炎症。然而,目前木犀草素对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方面的作用研究仍为空白。由于皮肤上抗原呈递细胞很多,排斥反应比其他器官移植更强,若药物能抑制皮肤排斥反应,则更能抑制其他器官移植排斥。因此,本实验首先通过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探讨木犀草素对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再以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进行验证,研究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器官排斥反应的作用,以及其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1.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组(Control,灌胃,0.5%CMC-Na)、雷帕霉素组(Rapa,腹腔注射,1mg/kg)、木犀草素低剂量组(Lut-low,灌胃,25mg/kg)、木犀草素高剂量组(Lut-high,灌胃,50mg/kg),观察木犀草素对移植皮片生存时间的影响,用中位存活时间(Mediansurvival time,MST)表示;移植10天后,取移植皮片检测炎症细胞浸润、CD3、Foxp3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6、IL-10、TNF-α、IL-17a、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取移植小鼠脾脏和外周引流淋巴结检测CD4+CD44high CD62Llow 和 CD8+CD44high CD62Llow 效应 T 细胞、CD4+Foxp3+调节性 T细胞、CD11c+CD86+和CD11c+CD80+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比例。木犀草素联合应用Anti-CD25删除小鼠体内Treg对小鼠皮肤移植反应的实验研究,分为四组: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组(Control,灌胃,0.5%CMC-Na)、木犀草素高剂量组(Lut-high,灌胃,50mg/kg)、木犀草素高剂量联合同型对照组(Lut-H+Isotype,木犀草素50mg/kg灌胃联合Isotype抗体第0、3、6天0.2mg腹腔注射),以及木犀草素高剂量联合Anti-CD25抗体组(Lut-H+PC61,木犀草素50mg/kg灌胃联合PC61抗体第0、3、6天0.2mg腹腔注射),观察移植皮片生存时间,同时检测移植10天后脾脏和淋巴结中CD11c+CD86+和CD11c+CD80+成熟DC的比例。2.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以BALB/c小鼠胰岛细胞为供体,移植到STZ诱导的糖尿病C57BL/6小鼠肾包膜下,建立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组(Control,灌胃,0.5%CMC-Na)、雷帕霉素组(Rapa,腹腔注射,1mg/kg)、木犀草素低剂量组(Lut-low,灌胃,25mg/kg)、木犀草素高剂量组(Lut-high,灌胃,50mg/kg),观察木犀草素对移植后血糖的影响,用中位存活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表示;移植10天后,取胰岛移植物检测胰岛素、炎症细胞浸润及CD3+T的表达情况;同时取移植小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Foxp3+Treg的比例。3.木犀草素调节小鼠T细胞功能的体外实验流式细胞术分选CD3+T淋巴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木犀草素对体外CD3+T细胞的细胞毒性,CFSE法检测木犀草素对体外CD3+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检测CD3+T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FN-y、IL-10和IL-17a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选CD4+CD25-T,检测木犀草素干预后对CD4+CD25+Treg的分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木犀草素干预后CD3+T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结果:1.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能延长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MST=23.50±5.34(Lut-low)VS.16.50±2.74(Control),P<0.05;MST=33.00±5.04(Lut-high)VS.16.50±2.74(Control),P<0.01]。此外,与雷帕霉素组比较,木犀草素高剂量组在延长皮肤移植物存活率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T=33.00±5.04(Lut-high)VS.35.00±6.70(Rapa),P>0.05)。(2)在移植皮片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能改善炎症细胞浸润,抑制CD3+T淋巴细胞浸润,上调Foxp3的表达,同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和IL-17amRNA的表达,上调IL-10和Foxp3mRNA的表达。(3)在受体小鼠淋巴器官脾脏和淋巴结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可显着降低CD4+CD44highCD62Llow和CD8+CD44highCD62Llow 效应 T 细胞以及 CD11c+CD86+和 CD11c+CD80+成熟 DC 的比例,同时显着增加引流淋巴结中CD4+Foxp3+Treg的比例(P<0.05或P<0.01)。(4)在应用Anti-CD25抗体删除Treg后,可逆转木犀草素延长移植皮片生存时间的作用,同时逆转对成熟DC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2.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可延长移植术后胰岛的存活时间。(2)在胰岛移植区域,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可减轻炎症细胞浸润。(3)在受体小鼠周围淋巴器官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可上调移植后引流淋巴结中CD4+Foxp3+Treg的比例。3.木犀草素调节小鼠T细胞功能的体外实验(1)不同浓度的木犀草素(1.25、2.5、5、10和20μM)给药48h和96h后,仅20μM浓度木犀草素对T细胞有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2)在T细胞增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浓度(Lut-low,2.5μM)和木犀草素高浓度(Lut-high,5μM)组与雷帕霉素组(Rapa,0.1μM)一样,均能显着抑制T细胞的增殖(P<0.01)。(3)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均能显着抑制CD3+T细胞上清液中IFN-y和IL-17a的蛋白水平(P<0.01),并上调IL-10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4)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均能明显促使CD4+CD25-T细胞向CD4+Foxp3+Treg分化(P<0.01)。(5)木犀草素(无论低浓度还是高浓度)能有效抑制P-p70S6K、P-mTOR和P-AKT蛋白的表达(P<0.01),而雷帕霉素组对P-AKT蛋白的表达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我们实验结果揭示了不管是在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中还是胰岛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中,木犀草素均可显着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提示木犀草素可抑制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DCs的成熟,同时诱导CD4+Foxp3+Treg的分化,以及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实现的。因此,我们的研究填补了木犀草素在抑制移植反应作用方面的空白,木犀草素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无明显毒副作用,作为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蔡彬[2](2021)在《BMSCs治疗犬皮肤烧伤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试验通过建立犬皮肤三度烧伤模型,初步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犬皮肤三度烧伤的效果及可能机制,为治疗犬三度烧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犬皮肤三度烧伤模型建立采用热水间接烫伤法建立烧伤模型,用97℃热水间接烫伤时间为18s、23s、28s、33s,通过临床观察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确定97℃热水间接烫伤模型建立的最佳时间。2.BMSCs治疗烧伤的效果观察选取6只健康的犬做正常组,36只烧伤模型试验犬分模型组、磺胺组、BMSCs组。采用CM-Dil标记BMSCs,在烧伤部位四周皮下注射4×106个BMSCs,第7、14、21、28天取皮肤做冰冻切片,观察BMSCs的迁移分布情况;第7、14、21、28天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计算愈合率;第14、21、28天取材固定做HE染色观察的组织学变化,马松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布排序,天狼星红染色观察Ⅰ、Ⅲ型胶原纤维分布。3.BMSCs治疗烧伤的可能机制6只健康的犬做正常组,选取36试验犬只制备烧伤造模分模型组、磺胺组、BMSCs组。第7、14、21、28天取正常组、模型组、磺胺组、BMSCs组的皮肤组织,ELISA法测定皮肤组织中TGF-β1、α-SMA、IL-6、TNF-α、b FGF、VEGF各个阶段的含量。第28天取正常组、模型组、磺胺组、BMSCs组的皮肤固定,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4,计算MVD值。结果:1.成功建立犬皮肤三度烧伤模型33s烧伤有硬痂皮,皮肤组织全层被破坏,但伤及皮下肌肉,烧伤程度较深;28s烧伤有硬痂皮,皮肤全层被破坏,表皮和真皮的凝固性坏死,皮下肌肉的损伤较轻微;18s、23s烧伤有水疱和血肿形成,表皮层和真皮层的部分受损伤。综上所述,根据皮肤三度烧伤模型建立标准,确定97℃热水间接烫伤28s为三度烧伤模型建立的最佳方法。2.BMSCs治疗烧伤的效果CM-Dil标记的BMSCs,移植到皮肤中,第7天BMSCs个数和荧光强度达到峰值,之后BMSCs个数逐渐减少,荧光强度减弱,第28天皮肤组织中仍有标记的BMSCs存在;7、14、21、28天BMSCs组愈合率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第7天BMSCs组与磺胺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磺胺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显着(P>0.05);第14、21、28天BMSCs组与磺胺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磺胺组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14天模型组少量血管,肉芽组织生成,大量炎性细胞;磺胺组肉芽组织和毛血管生成,炎性细胞较多;BMSCs组大量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炎性细胞较少。第21天模型组纤维排列不规则,新生血管减少,角化过度,表皮层增厚;磺胺组新生血管减少,纤维排列疏松,表皮层较厚;BMSCs组新生血管减少,纤维排列有序;第28天模型组棘层肥厚,不规则增生,角化过度;磺胺组皮肤结构完整,棘层厚薄不一;BMSCs组的各层结构完整;第14天至28天模型组胶原纤维由少量到胶原纤维含量增多,排列无序且胶原纤维排列致密,由瘢痕化的趋势,最终形成瘢痕;磺胺组胶原由含量少到多,排列逐渐有序,但是排列密集,有瘢痕化的趋势;BMSCs组胶原含量增多,排列较疏松有序,无瘢痕生成;BMSCs组Ⅰ胶原纤维含量最少,磺胺组次之,模型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最多;BMSCs组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最多,磺胺组次之,模型组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最少。BMSCs组Ⅰ胶、Ⅲ型胶原纤维比例接近正常组织。3.BMSCs治疗烧伤的可能机制第7、14、21、28天,模型组TGF-β1的含量与正常组、磺胺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性升高(P<0.01);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性升高(P<0.01);BMSCs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性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α-SMA的含量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8天,模型组与磺胺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21天相比则无差异(P>0.05);第7、14、21、28天,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BMSCs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TNF-α的含量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天模型组与磺胺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第14、21、28天模型组与磺胺组无差异(P>0.05);第7、14、21、28天,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BMSCs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IL-6的含量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14、21天模型组IL-6的含量与磺胺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第7、28天模型组IL-6与磺胺组无差异(P>0.05);第7、14、21、28天,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BMSCs组IL-6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VEGF的含量与磺胺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第7、14、21天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28天显着升高(P<0.05);BMSCs组与正常组、磺胺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磺胺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b FGF的含量与磺胺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第7、14、21天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28天无差异(P>0.05);第7、14、21、28天,BMSCs组与正常组、磺胺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磺胺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的积分光密度值(IOD)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与磺胺组无差异(P>0.05);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BMSCs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BMSCs组MVD值与模型组和磺胺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模型组和磺胺组MVD值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模型组和磺胺组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97℃热水间接烫伤皮肤28 s,可以建立皮肤三度烧伤模型。用CM-Dil标记BMSCs,在皮肤伤口中被检测到,表明BMSCs在愈合过程中一直存在于伤口中,可能直接地参与烧伤的愈合。BMSCs抑制皮肤组织分泌TGF-β1、α-SMA、IL-6、TNF-α,减少I型胶原纤维和瘢痕的生成,减少炎症的发生,可能通过旁分泌促进VEGF、b FGF的分泌,上调CD34的表达,提高MVD值,促进血管生成和创面愈合。
朱雯[3](2021)在《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文中提出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关键手段之一。移植后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则是影响移植成败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一般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出现的排斥反应。据统计,cGVHD的发生率高达50%~70%,由于cGVHD的发生机制复杂,患者发生排异后症状常常迁延不愈,且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口腔、皮肤粘膜、消化道、肝脏、肺、关节及筋膜等器官组织常受到累及,患者常表现为严重程度各异的排异症状,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目前,cGVHD的一线治疗比较公认的是糖皮质激素(加或不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但是一线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仅有50%,有50%的患者对一线治疗反应差,并且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及并发症,包括感染风险增加、高血压及骨质疏松等。除此之外对于部分糖皮质激素依赖和复发难治患者难治性患者,对cGVHD的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有效性发起了挑战,需要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骁悉、干扰素等,但其疗效往往不理想。一线治疗失败的cGVHD患者往往有较差的预后结果。需要启动cGVHD的二线治疗,但现有的二线治疗方案有效率较低,长期使用导致感染、胃肠道反应、复发等毒副作用比较明显,亟待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法。西罗莫司是一种疗效好、低肾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因其较低的肾毒性而受到关注,同时西罗莫司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使其对皮肤cGVHD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发现西罗莫司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本研究使用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组成新方案,用于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cGVHD患者,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目的:观察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临床效果,评价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cGVHD的有效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纳入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行allo-HSCT后发生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cGVHD患者27例,给予西罗莫司联合环孢素或者他克莫司治疗。参考201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关于cGVHD的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cGVHD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后六月及1年时各个器官cGVHD评分并与用药前基线对比,观察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总反应率(CR+PR)、6个月及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PFS-6,PFS-12)、总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此外,记录所有患者纳入该方案后用药后出现的毒副作用。从而评估西罗莫司联合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的cGVH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入组27例患者,最终可分析患者2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所有纳入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24.1(12.0~50.1)个月,纳入的27名患者中,原发疾病为AML者13人,4人为ALL,4人为CML,3人为MDS,1人患有淋巴瘤,1人患AA,1人为PNH患者。随访六个月时,3例患者cGVHD达到完全缓解(CR),12例患者的疾病达到部分缓解(PR),6例患者表现为疾病稳定状态(SD),6例患者疾病有所进展(PD),纳入患者的总反应率(ORR=CR+PR)为55.6%,6个月时无进展生存率(PFS-6)达到88.9%,6个月时的总生存率(OS-6)为100%。随访1年时,CR者5例,PR者11例,SD者9例,PD者2例,ORR为59.3%,PFS-12达到62.9%,OS-12为100%。该方案对供者为男性的cGVHD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供者为女性的cGVHD患者。对有口腔、皮肤、肝脏等器官排异表现的患者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见,均为1-2级,未发生新增的巨细胞病毒以及EB病毒感染。纳入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从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广泛型cGVHD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来说,西罗莫司联合CNI的治疗方案在远期效果控制方面具有优势,用药安全性较高,适合cGVHD患者的长期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秦傲霜[4](2021)在《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移植对慢性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移植对慢性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为慢性创面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2月到2020年10月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就诊的慢性创面患者30例,将创面分为三部分,中间1 cm区域作为过渡区不做处理,一侧注射自体脂肪移植,另一侧联合注射脂肪和纳米脂肪至创面边缘及基底,术后7天、14天、28天分别拍照记录创面变化大小,使用VAS量表分别评估创面两侧疼痛程度,并记录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30例患者中27例患者完成了随访。有2例患者死于与手术无关的其他疾病,1例失去随访。27例患者中,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组患者平均创面愈合率高于单独使用自体脂肪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S量表评分自体脂肪组明显高于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组,且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因下,自体脂肪组创面愈合率及VAS量表评分均无明显差异;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组创面愈合率及VAS量表评分也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满意度方面,自体联合纳米脂肪组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单纯自体脂肪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病因下,使用自体脂肪或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治疗慢性创面均可促进创面的愈合,减轻创面疼痛感;与单独使用自体脂肪组相比,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游离移植治疗创面愈合率高,疼痛减轻明显,缩短了患者在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轻家庭负担,且患者满意度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慢性创面的新型治疗方式。
霍达[5](2021)在《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实际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应用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0例,术前对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面积进行测量,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双侧大腿的穿支动脉在穿出深筋膜的位置进行定位。根据穿支数量及其营养范围对可切取的面积进行评估,术中根据超声定位处寻找穿支,若穿支位置及数量与术前定位存在差异,可依照术中具体情况寻找穿支位置及数量,最后根据术中实际探查到的穿支数量对皮瓣面积及可修复范围进行进一步评估,可按照手术需要选择是否保留深筋膜,皮瓣转移至受区时血管蒂的吻合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若受区创面面积大且不规则,或存在多处创面,可考虑设计分叶皮瓣并按照创面的形状及位置进行灵活调整。皮瓣供区尽量一期闭合。本研究中9例患者供区一期闭合,1例患者单侧供区因一期闭合张力较大,二期延迟闭合。本次研究中创面分布在前臂、肘部、上臂、足部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9×12cm~38cm×15cm。术中评估出血量、吻合血管后皮瓣的血运情况等,术后密切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出血、感染、动静脉危象等并发症。出院后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患者对于皮瓣移植后外观的满意度及四肢功能的恢复程度。术后6个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中10例双侧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延迟愈合,后经换药完全愈合。本次研究中9例患者供区一期闭合,1例患者单侧供区二期延迟闭合。供区因张力大拆线时间较无张力缝合创口延长1周左右。本研究中供区未发生术后皮瓣供区血肿、伤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良好,该技术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第一穿支位置相对恒定,切取简单。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移植可以做到一次性修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既减少了手术次数又降低了住院费用,同时还减少了仅从单侧切取面积较大的皮瓣对肢体造成的损伤。本研究中显示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联合移植并未影响皮瓣成活率。通过本研究的临床实践及术后观察,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移植是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满意度高。
鞠慧[6](2021)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大剂量的放疗、化疗,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摧毁受者的造血功能,再将异基因供者正常的造血干细胞植入受者体内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外的睡眠质量现状;基于压力-睡眠关系理论,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外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济南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35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PSQ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病人健康问卷抑郁模块(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Champion 健康信念模型量表(The Champion Health Belief Model Scale,CHBMS)分别评估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睡眠质量、社会支持、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应对方式、健康信念等。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对资料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PSQI总分平均分为(6.00±3.46),45例(33.3%)患者睡眠质量较差(PSQI总分>7分)。其中,有39例(28.8%)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较差或很差;54例(40.0%)患者存在入睡困难;46例(34.07%)患者每夜实际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53例(29.18%)患者睡眠效率<85%;33例(24.4%)患者存在睡眠障碍;47例(34.8%)患者存在日间功能障碍;19例(14.07%)患者在过去一个月内使用了催眠药物。2.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对象间,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单因素分析中,不同移植后时间(F=2.59,P=0.079)、有无移植相关并发症(F=2.50,P=0.086)、有无免疫抑制剂副作用(t=4.60,P=0.034)、伴随症状种类(F=7.85,P=0.001)、疼痛(t=6.38,P=0.013)、胃肠道不适(t=2.93,P=0.089)、乏力(t=14.50,P<0.001)、发热(t=7.16,P=0.008)、咳嗽咳痰(t=6.68,P=0.011)、泌尿系统症状(t=7.62,P=0.007)、皮肤黏膜改变(t=12.14,P=0.001)、抑郁(r=0.576,P<0.001)、焦虑(r=0.501,P<0.001)、MCMQ 中的屈服维度(r=0.314,P<0.001)、健康动力(r-0.215,P<0.05)在睡眠质量上均有显着差异。4.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仅抑郁症状(β=0.250,P<0.001)、焦虑症状(β=0.152,P=0.036)、躯体症状中的皮肤黏膜改变(β=1.469,P=0.006)、泌尿系统症状(β=2.096,P=0.007)与移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显着相关。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较差。2.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皮肤黏膜改变、泌尿系统症状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外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3.医务工作者和照护者应该关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开展定期随访,评估患者术后身心健康状况,尤其是患者的焦虑、抑郁、皮肤黏膜改变、泌尿系统症状,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赵远[7](2021)在《人工真皮和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负压创面疗法修复四肢深度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人工真皮和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负压创面疗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修复四肢深度创面的疗效,探讨NPWT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度和自体刃厚皮成活率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中心收治的符合筛选标准的40例四肢深度创面患者,对其病例资料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采用的创面修复方法,20例患者纳入了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41.45±9.90)岁,创面面积(59.20±28.60)cm2];20例患者纳入了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40.1±12.19)岁,创面面积(66.35±29.96)cm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使用了人工真皮植入术+自体刃厚皮移植术+NPWT修复创面,对照组患者使用了人工真皮植入术+自体刃厚皮移植术修复创面。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工真皮血管化时间、自体皮移植术后6天皮片成活率、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创面愈合后3个月术区瘢痕生成情况(使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计数资料用例(n)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d(QR)]表示。使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人工真皮血管化时间:观察组为(13.90±1.33)天、对照组为(15.35±2.54)天,观察组患者人工真皮血管化时间短于对照组(t=-2.26,P<0.05)。2.植皮后6天皮片成活率:观察组为95(4)%、对照组为90(13)%,观察组患者植皮后6天皮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Z=-2.09,P<0.05)。3.创面细菌培养结果:患者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病例数为观察组6例、对照组4例。人工真皮植入术后7天,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病例数为观察组0例、对照组2例。两组结果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住院时间:观察组为(32.05±4.64)天、对照组为(38.30±6.86)天,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3.375,P<0.05)。5.住院费用:观察组为6.48(1.86)万元、对照组为7.21(1.95)万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相近(Z=-1.27,P>0.05)。6.出院后第3个月随访:患者受损部位愈合后皮肤外观及弹性均较好,未出现皮肤复发破溃及其他不良反应。植皮区VSS评分:观察组为(3.40±1.27)分,低于对照组的(4.35±1.18)分(t=-2.45,P<0.05)。供皮区VSS评分:观察组为1(1)分,对照组为1(2)分,两组患者供皮区评分相近(Z=-0.58,P>0.05)。结论:人工真皮和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负压创面疗法修复四肢深度创面,可加速人工真皮血管化形成类真皮组织、提高植皮后皮片成活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愈合后四肢外观和功能、提升创面修复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史群[8](2021)在《白癜风患者自体黑素细胞移植疗效与CXCL9、CXCL10、CXCL11水平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白癜风是一种损容性疾病,可以发生面颈部、躯干、四肢等任何部位,治疗上相对困难,对于传统药物和光疗治疗效果不佳的稳定期白癜风,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术应用成熟,但仍有移植疗效不佳的患者,既往研究表明临床分型?皮损部位?病程、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均可影响移植的疗效;目前较新研究表明外周血趋化因子、细胞因子水平异常与移植疗效有关。课题组前期验证CXCL9、CXCL10、CXCL11水平与白癜风活动性有关,且移植后这三种趋化因子水平降低,但关于这三组趋化因子水平是否会影响移植疗效的相关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疗效与CXCL9、CXCL10、CXCL11水平的关系,并分析移植疗效与年龄?性别?病程、分型及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的白癜风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本科室完成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复色率≥50%组15例,复色率<50%组13例,共28例患者,对照组28例,所有实验组患者在移植前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于红色采血管中,以及复色率≥50%组需留取移植后6个月的外周静脉血5ml,使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CXCL9?CXCL10?CXCL11水平,同时我们收集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总共移植皮片83片,其中面部18片(21.69%),颈部8片(9.64%),躯干23片(33.74%),四肢14片(16.87%),关节处5片(6.02%),手足肢端部位15片(18.07%),其中躯干部位移植皮片最多,关节部位移植皮片最少?2.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中TSH值异常患者明显高于其他T3/T4?TGAb?TPO值人数,分别为6人(26.09%)?12人(52.17%)?3人(13.04%)和2人(8.70%)?3.同一移植成功患者移植前CXCL9、CXCL10、CXCL11水平均高于移植后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分别是(Z=-2.8,P=0.005;Z=-2.8,P=0.005;Z=-2.366,P=0.018)?4.白癜风患者血清CXCL9、CXCL10、CXCL11水平为复色率<50%组>复色率≥50%组>正常对照组,三组趋化因子总体水平均有统计差异,(F=8.84,P=0.012;F=26.26,P=0.000;F=7.35,P=0.025)。5.节段型白癜风患者血清CXCL10水平高于非节段型水平,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z=-1.97,P=0.049);白癜风患者血清CXCL9、CXCL10、CXCL11水平在性别以及病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白癜风患者血清CXCL10水平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水平,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z=-2.60,P=0.009)?6.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分型在复色率≥50%组和复色率<50%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伴发甲状腺功能异常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c2=12.253,P=0.000)。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CXCL10和甲状腺功能是影响移植疗效的风险因素,分别为(OR=7.8,95%CI为6.242-9.740,P=0.001;OR=3.3,95%CI为3.182-12.157,P=0.003)。结论1.CXCL9、CXCL10、CXCL11水平可能是影响移植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CXCL10水平升高与白癜风移植疗效差有关。2.不同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分型对移植疗效无明显影响。3.甲状腺功能是影响移植疗效的危险因素之一,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移植疗效差。
贾晓明[9](2020)在《异种(体)生物材料与创面修复》文中提出近年来,异种(体)生物材料的迅速发展为烧伤、创伤和各种急慢性创面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手段,对创面组织的修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异种(体)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以及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应用,并对异种(体)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了分析与总结。
华红,解童玲,郝贵亮[10](2021)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异种小鼠间皮肤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皮肤移植是治疗大面积烧烫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有效抑制异体皮肤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异种小鼠间皮肤移植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取抽脂减肥术后人脂肪组织分离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至第3代,将60只2-4 d龄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取其皮肤移植至C57BL/6小鼠背部建立皮肤移植免疫排斥模型,术后30 min内通过尾静脉将PBS(PBS组)和5×104,10×104,20×104个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注射至受体小鼠体内,记录皮肤存活时间;术后第7天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分离出脾脏及血清,采用RT-PCR及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取移植部位皮肤制作病理切片观察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与PBS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低剂量组皮肤存活时间延长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与PBS组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低剂量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剂量组皮肤存活时间均延长(P <0.01),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②与PBS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脾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 <0.05);③与PBS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水平均降低(P <0.0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剂量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P <0.05);④结果表明,适当剂量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明显延长异种小鼠间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与其调节受体小鼠体内相关免疫因子的表达有关。
二、皮肤移植方法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移植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木犀草素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移植免疫概述 |
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概述 |
二、调节性T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
三、DC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 |
一、免疫抑制剂分类 |
二、雷帕霉素 |
第三节 中医药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药对移植前后的病因病机认识 |
二、中医药对移植前后的辨证认识 |
三、中药对器官移植的治疗 |
第四节 木犀草素的研究进展 |
一、木犀草素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
二、木犀草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木犀草素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
一、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的建立 |
二、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 |
三、木犀草素联合应用Anti-CD25抗体删除Treg对小鼠皮肤移植反应的影响 |
四、讨论 |
第二节 木犀草素对小鼠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
一、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的建立 |
二、木犀草素对小鼠胰岛移植的作用 |
三、讨论 |
第三节 木犀草素调节小鼠T细胞功能的体外实验 |
一、实验内容 |
二、讨论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BMSCs治疗犬皮肤烧伤的效果及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犬皮肤的概述 |
1.2 皮肤烧伤 |
1.3 展望 |
第2章 前言 |
第3章 犬皮肤三度烧伤模型的建立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MSCs治疗烧伤的效果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BMSCs治疗烧伤的可能机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英文简写索引 |
致谢 |
(3)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1.2 西罗莫司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排除、剔除、终止标准 |
2.3 数据来源 |
2.4 研究方法 |
2.5 原发疾病 |
2.6 治疗效果评估 |
2.7 生存评估 |
2.8 不良反应 |
2.9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病例资料 |
3.2 西罗莫司及CNI给药情况 |
3.3 治疗效果 |
3.4 生存分析 |
3.5 药物安全性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4.1 cGVHD的影响因素 |
4.2 cGVHD的发病机制 |
4.3 cGVHD的临床表现 |
4.4 cGVHD的治疗方案 |
4.5 西罗莫司联合CNI治疗激素治疗耐药/依赖的cGVHD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二线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移植对慢性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正常的创面愈合过程 |
1.2 慢性创面形成原因概述 |
1.3 慢性创面的治疗方式 |
1.4 脂肪移植及其在动物实验中的研究 |
1.5 脂肪移植在慢性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
1.6 纳米脂肪及其应用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2 病例排除标准 |
2.3 主要手术器械 |
2.4 手术方法 |
2.4.1 术前准备 |
2.4.2 脂肪组织获取 |
2.4.3 纳米脂肪制备 |
2.4.4 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注射 |
2.4.5 术后处理 |
2.5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 |
3.2 两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疼痛VAS量表统计结果 |
3.3 不同病因下两组创面愈合率及VAS量表统计结果 |
3.4 两组创面治疗患者满意度统计结果 |
3.5 典型病例 |
第四章 讨论 |
4.1 慢性创面的发生机制 |
4.1.1 缺氧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
4.1.2 细菌定植-细菌生物膜形成 |
4.1.3 生长因子 |
4.1.4 衰老-应激反应受损 |
4.1.5 蛋白酶 |
4.1.6 糖尿病 |
4.2 自体脂肪移植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相关机制 |
4.3 CAL纳米脂肪辅助自体脂肪移植的相关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的概述 |
2.2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的血管解剖 |
2.2.1 穿支血管穿出点的分布及范围 |
2.2.2 穿支来源的分类 |
2.3 股前外皮瓣的术前定位技术 |
2.3.1 手持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技术 |
2.3.2 断层扫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 |
2.4 带蒂股前外皮瓣的临床应用 |
2.5 游离股前外皮瓣的临床应用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手术方法 |
3.2.1 受区的处理 |
3.2.2 皮瓣的设计及游离 |
3.2.3 血管蒂及神经的吻合 |
3.2.4 受区的闭合 |
3.2.5 术后的处理 |
3.3 评估指标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典型病例 |
4.1.1 病例一 |
4.1.2 病例二 |
4.1.3 病例三 |
4.2 生活质量评估 |
4.3 统计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
5.2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与同类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5.2.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同类穿支皮瓣在头颈部的应用 |
5.2.2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同类穿支皮瓣在四肢的应用 |
5.2.3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腹壁、腹股沟区及臀部的应用 |
5.2.4 联合穿支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1.2 睡眠 |
1.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 |
1.4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研究现状 |
2.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概述 |
2.2 睡眠概述 |
2.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现状 |
第三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抽样方法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样本量计算 |
3.2 研究工具 |
3.2.1 一般资料问卷 |
3.2.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3.2.3 领悟社会支持置表(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
3.2.4 病人健康问卷抑郁模块(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 |
3.2.5 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 |
3.2.6 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 |
3.2.7 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The Champion Health Belief ModelScale, CHBMS) |
3.3 调查过程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考虑 |
3.6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问卷完成情况 |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3 睡眠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
4.4 影响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4.5 影响睡眠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较差 |
5.2 焦虑和抑郁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
5.3 伴随躯体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
5.3.1 皮肤黏膜改变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
5.3.2 泌尿系统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
5.4 小结 |
5.5 创新性与局限性 |
5.5.1 创新性 |
5.5.2 局限性 |
第六章结论 |
附录 |
附录1 一般资料问卷 |
附录2 PSSS |
附录3 PHQ-9 |
附录4 GAD-7 |
附录5 MCMQ |
附录6 PSQI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人工真皮和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负压创面疗法修复四肢深度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关键材料 |
2.2 筛选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一般资料 |
2.4 治疗方法 |
2.4.1 一般治疗方法 |
2.4.2 观察组治疗方法 |
2.4.3 对照组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人工真皮血管化时间 |
3.2 植皮术后6天皮片成活率 |
3.3 细菌培养结果 |
3.4 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
3.5 出院后3个月随访情况 |
3.6 典型病例 |
3.6.1 病例1(观察组) |
3.6.2 病例2(对照组) |
3.6.3 病例3(观察组) |
3.6.4 病例 4(观察组)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人工真皮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8)白癜风患者自体黑素细胞移植疗效与CXCL9、CXCL10、CXCL11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白癜风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异种(体)生物材料与创面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异种(体)生物材料在创面覆盖的应用 |
(一)异体生物材料的特点 |
(二)低温冷冻异体皮覆盖创面的意义 |
(三)异体皮移植应用方法 |
(四)异种生物材料覆盖创面的作用 |
(五)异种生物材料的产品特点 |
1.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 |
2.液氮保存转基因猪皮: |
3.冻干戊二醛皮: |
4.辐照猪皮: |
(六)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的临床应用 |
1.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烧伤创面的应用: |
2.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创伤创面的应用: |
3.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慢性创面的应用: |
4.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与负压封闭疗法的联合应用: |
二、异种(体)生物材料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应用 |
(一)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真皮替代物的意义 |
(二)去除a- 半乳糖抗原( a-Gal抗原)的意义 |
(三)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复合移植的方法 |
(四)复合移植的注意事项 |
三、总结与展望 |
(10)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异种小鼠间皮肤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章特点—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材料 |
1.3.1 脂肪组织 |
1.3.2 实验动物 |
1.3.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1.4.2 皮肤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干预 |
1.4.3 病理组织学观察 |
1.4.4 RT-qPCR检测小鼠脾脏中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1.4.5 ELISA检测小鼠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鉴定结果 |
2.2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2.3 移植皮肤存活情况 |
2.4 病理组织学变化 |
2.5 RT-PCR检测皮肤移植后第7天各组小鼠脾脏中免疫因子的相对表达 |
2.6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 |
3 讨论Discussion |
四、皮肤移植方法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木犀草素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叶书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BMSCs治疗犬皮肤烧伤的效果及可能机制[D]. 蔡彬. 西南大学, 2021(01)
- [3]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D]. 朱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自体脂肪联合纳米脂肪移植对慢性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秦傲霜. 延安大学, 2021(09)
- [5]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D]. 霍达. 吉林大学, 2021(01)
- [6]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 鞠慧. 山东大学, 2021(09)
- [7]人工真皮和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负压创面疗法修复四肢深度创面的临床研究[D]. 赵远. 南昌大学, 2021(01)
- [8]白癜风患者自体黑素细胞移植疗效与CXCL9、CXCL10、CXCL11水平的关系[D]. 史群.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异种(体)生物材料与创面修复[J]. 贾晓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0(05)
- [10]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异种小鼠间皮肤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J]. 华红,解童玲,郝贵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