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晶[1](2021)在《从脾脏控制疟疾感染的角度初步探索青蒿素“耐药”的涵义》文中提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2019年全球约有疟疾病例2.29亿例,其中死亡病例40.9万例。大部分疟疾病例分布在非洲,其次是东南亚和地中海东部地区[1]。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原虫的红内期具有较高的抗疟活性,为避免单一用药可能带来的潜在耐药风险,WHO提出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ACT)作为单纯性疟疾的一线治疗方法[2]。该治疗方法最初在全球范围内的抗疟效果显着,但在2009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相继报道出ACT三日治疗以后部分疟疾患者体内的疟原虫清除时间延长。这引发了关于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一系列讨论及研究。2015年,WHO将青蒿素耐药性定义为:单用青蒿琥酯或ACTs治疗后疟疾患者血液内疟原虫的清除半衰期≥5 h[3]。恶性疟原虫K13 falciparum kelchl3,Pfkelch13)基因突变被认为是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但是,并非所有的K13基因突变都会造成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即使是同时感染K13突变疟原虫的患者,在抗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的清除时间也有很大差异[4],K13突变可能只是青蒿素耐药性的机制之一,其涉及的分子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青蒿素耐药性定义与传统药理学的耐药定义内涵不太一致,传统药理学对于药物耐药性的定义是:病原体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该病原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理特性。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机理是(1)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使抗菌药物失活;(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3)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5]。传统药理学耐药性的定义重在微生物内在变化致使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降低甚至消失;青蒿素耐药性则强调寄生病原体本身在宿主体内的存留曲线变化。二者描述方面虽有部分生物学意义上的交叠,但本质上迥然相异,前者重视病原微生物本体基因型或者表观变化,而后者几乎纯属消除现象描述。疟原虫的体内清除是抗疟药物的杀虫功效、宿主免疫功能调节(如吞噬细胞的识别处理)、免疫器官(如脾脏)的外排异物功能等多方参与的复杂过程[6]。而且ACT三日疗法从未被确定为治愈疗法,延长治疗时间或调整联合用药方法,仍可达到疟疾治疗效果。无论宿主防御机制如何,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治疗以后疟原虫清除时间的延迟是否应定义为青蒿素“耐药”?疟疾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受宿主年龄、免疫力和遗传背景、环境条件和寄生虫遗传学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复杂的变化[7-8]。在存在或不存在青蒿素治疗的情况下,宿主防御机制(例如通过脾脏和单核吞噬系统清除循环寄生虫)在快速控制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9]。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对各抗疟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首发地,在对氯喹、磺胺多辛、奎宁、甲氟喹等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以后,又首次发现P.falciparum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而占全球90%疟疾病例的非洲地区却鲜有青蒿素“耐药”病例的报道。从宿主控制疟疾感染的角度寻找疟原虫清除时间延长的原因显得尤为必要。脾脏通过特异性孔蚀功能清除疟疾患者体内的疟原虫,但是脾脏对疟原虫的清除作用与ACTs治疗后出现的疟原虫清除时间延长即耐药有没有相关性,目前尚不明确。而且不同地域、初次感染疟疾或反复感染疟疾的人群,其脾脏清除疟原虫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疟原虫的清除时间,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1.探究脾脏清除疟原虫的能力在控制疟疾感染中的重要性。2.探究脾脏清除血液循环中疟原虫的主要方式。3.探究影响脾脏清除血液循环中疟原虫的因素。4.探究青蒿素“耐药”现象的本质,为解决青蒿素“耐药”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C57BL/6、BALB/c、ICR及KM四个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小鼠同时腹腔接种1×107个伯氏疟原虫K173青蒿素敏感株染虫红细胞(PbK173 iRBCs),测生存期组感染后每天记录小鼠的体重、存活时间及尾静脉采血涂片计算染虫率,其他感染组分别在感染后第1、3、5、8天采集小鼠外周血液、心、肝、脾。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小鼠外周血液参数,各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脾脏分为两份: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24小时后做石蜡切片用于病理分析;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剩余脾组织中的脾细胞。PbK173青蒿素敏感株与抗性株进行平行实验,使用C57BL/6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感染组,各感染组小鼠分别同时腹腔接种1×107个敏感/抗性株的iRBCs,测生存期组感染后每天记录小鼠的体重及尾静脉采血涂片计算染虫率,其他感染组分别在感染后第2、5、9天采集小鼠外周血液、心、肝、脾。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液参数、脏器系数、脾脏病理切片及脾细胞。PbK173青蒿素敏感株与抗性株进行平行药物治疗实验,使用C57BL/6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感染组,感染组分为模型组与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包括咯萘啶(MD)组(6 mg/kg)、双氢青蒿素-低剂量(DHA-L)组(10 mg/kg)、双氢青蒿素-中剂量(DHA-M)组(20mg/kg)、双氢青蒿素-高剂量(DHA-H)组(40mg/kg)。感染组分别腹腔接种1×107个敏感/抗性株的iRBCs,测生存期组在治疗及治疗结束后每天记录小鼠的体重及尾静脉采血涂片计算染虫率,其他组分别在治疗结束第一天,治疗结束第五天采集小鼠外周血液、心、肝、脾。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液参数、脏器系数、脾脏病理切片。结果1.不同品系小鼠对PbK173青蒿素敏感株的耐受性不同、各品系的病程存在差异,ICR小鼠起病急、死亡快;BALB/c小鼠虽起病时间较KM小鼠早,但生存期与KM小鼠无显着性差异,KM小鼠的致死染虫率是65%,而其他品系小鼠的致死染虫率大于80%;C57BL/6小鼠的虫率增长速度较其他品系慢,且生存期较其他品系长。2.脾脏肿大是感染疟疾的典型症状,但不同品系小鼠的脾脏,对疟原虫的耐受性或病理反应有所差异:感染PbK173第八天,C57BL/6和BALB/c染虫小鼠的脾实质结构完整,而ICR和KM染虫鼠的脾脏表现出严重的空泡状病理改变,脾实质结构不完整。KM染虫鼠的脾脏在第五天出现空泡状病理改变,且在红髓部位较明显;到感染第八天,空泡状的病理现象弥漫到整个脾脏。3.不同品系小鼠的脾脏,物理截留疟原虫的功能存在差异:各品系小鼠感染PbK173期间,滞留在C57BL/6、BALB/c染虫鼠脾脏中的疟原虫分布于疟原虫各生长阶段。KM染虫鼠在感染初期,各生长时期的疟原虫均可被截留在脾脏中;感染第八天,脾脏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滞留在脾脏中的疟原虫体积偏大。ICR染虫鼠在感染初期,滞留在脾脏中的滋养体时期疟原虫较多。4.本次研究中,PbK173青蒿素敏感株小鼠与抗性株小鼠的染虫率在感染后期无显着性差异,但敏感株小鼠生存期较抗性株小鼠的生存期短(p<0.01),可以认为PbK173青蒿素抗性株的致死性或毒性降低。5.C57BL/6小鼠,感染PbK173青蒿素敏感株/抗性株,不经药物治疗时,抗性株染虫鼠的脾脏系数在感染第五天以后一直较敏感株染虫鼠的大(p<0.01)。6.100倍油镜下观察染虫小鼠外周血液涂片,正常红细胞呈圆形,显淡红色;感染疟原虫初期,虫体被染为蓝色,胞核为红色;感染中后期,随着虫体生长,红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虫体及胞核均呈蓝色;MD与DHA-H对敏感株染虫鼠的治愈力达100%,在停药第一天,两组的血液涂片中红细胞大小不均,掺杂一些体积较大,无虫体的蓝色细胞(受损红细胞);在停药第五天的血液涂片中,受损红细胞明显减少,红细胞体积大小较均一。这可能是抗疟药物虽抑制了疟原虫,但被感染过的红细胞仍留存在血液循环中,疟原虫感染造成小鼠血液系统功能紊乱并没有立即恢复,而是在停止治疗以后靠机体自身免疫力(如脾脏过滤清除受损红细胞)得以缓解。7.MD治疗组,PbK173青蒿素敏感株或抗性株染虫鼠的治愈率达100%,在停药第一天,两个虫株染虫鼠的脾脏系数、血液中红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血液涂片中均存在受损红细胞,且细胞体积大小不均一。但是在停药第五天,敏感株染虫鼠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抗性株染虫鼠低(p<0.05),敏感株染虫鼠的脾脏在停药以后持续增大,血液涂片中,受损红细胞明显减少,红细胞体积大小较均一。抗性株染虫鼠的脾脏在这期间没有继续增大,血液涂片中依然存在较多受损红细胞。这一反差可能是因为:脾脏具有截留血液循环中受损红细胞的功能,抗性株受损红细胞的柔韧性增加,更容易通过内皮细胞间隙;而敏感株受损红细胞容易被截留,所以敏感株染虫鼠的脾脏在治疗结束以后持续增大。结论1.脾脏通过脾静脉窦内皮细胞间隙的截留功能与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共同清除血液循环中的疟原虫。2.不同遗传背景宿主脾脏清除疟原虫的能力不同。3.脾静脉窦内皮细胞间隙的截留功能在脾脏清除疟原虫中发挥主要作用。4.脾静脉窦应力纤维的弹性与红细胞柔韧性影响脾脏的截留功能。5.对青蒿素敏感性不同虫株染虫红细胞的柔韧性可能存在差异。
何丽桥[2](2021)在《G-6-PD基因多态性与G-6-PD缺乏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基因突变分布情况。(2)探讨G6PD基因多态性与G6PD缺乏症的相关性。(3)探讨G6PD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1)从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间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遗传门诊就诊因病情需要或要求筛查G6PD酶活性的壮族和汉族人群中随机抽取G6PD缺乏症患者和G6PD酶含量正常者(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日立7600-serie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G6PD酶活性测定,利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测。(2)运用SNPscan TM多重SNP分型技术检测35种G6PD基因突变类型。统计分析基因位点中的各个基因型;分析G6PD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G6PD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3)采用在线单倍型分析软件(SHEsis软件)分析G6PD缺乏病例组和G6PD酶含量正常组的单倍型分布频率。结果:(1)本研究共抽取G6PD缺乏症患者417例,另抽取G6PD酶含量正常者295例作为对照组。壮族和汉族人群在两组中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8)。(2)在G6PD缺乏病例组中共检出G6PD基因13种单点突变、6种复合突变类型和7种三重突变类型,主要基因突变类型为:c.1388G>A、c.1376G>T、c.95A>G和c.1024C>T,四种突变类型总占比达73.14%。(3)不同G6PD位点的等位基因在G6PD缺乏病例组和G6PD酶含量正常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不同。具体表现为c.1388G>A的等位基因A在G6PD缺乏病例组和G6PD酶含量正常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OR=5.598);c.1376G>T的等位基因T在病例组和G6PD酶含量正常组人群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OR=10.288);c.95A>G的等位基因G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OR=4.608);c.1024C>T位点的等位基因T在组两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OR=9.232)。(4)比较G6PD不同位点的基因型与G6PD缺乏症患病风险的结果显示,c.1388G>A共显性模型GA、AA、隐性模型AA和显性模型GA+AA均增加G6PD缺乏症的患病风险;c.1376G>T位点GT基因型、显性模型GT+TT均增加G6PD缺乏症的患病风险;c.95A>G共显性模型AG、GG、隐性模型GG、显性模型AA均增加G6PD缺乏症的患病风险;c.1024C>T共显性模型CT、显性模型CT+TT增加G6PD缺乏症的患病风险;c.1376G>T位点共显性模型TT、隐性模型TT和c.1024C>T共显性模型TT、隐性模型TT在G6PD缺乏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单倍型分析显示主要有A-G-C-A、G-G-C-G、G-G-T-A、G-T-C-A和G-G-C-A五种单倍型,在G6PD缺乏病例组和G6PD酶含量正常组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A-G-C-A、G-G-C-G、G-G-T-A和G-T-C-A等四种单倍型在G6PD缺乏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均高于G6PD酶含量正常组,均增加G6PD缺乏症患者的患病风险。而G-G-C-A单倍型在G6PD缺乏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低于G6PD酶含量正常组,可能在G6PD缺乏症的发生中起到保护作用。(6)在四个主要突变位点中,c.1376G>T突变位点的G6PD酶活性表达水平最低,分别与c.1388G>A和c.1024G>T突变位点的酶活性表达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c.1388G>A vs c.1376G>T:P=0.037;c.1024C>T vs c.1376G>T:P=0.022)。结论:(1)G6PD基因突变类型多样,本次研究发现共26种。其中,最常见的主要为:c.1388G>A、c.1376G>T、c.95A>G和c.1024C>T。(2)引起G6PD缺乏症的突变基因类型复杂,有单点突变,也有复合突变,甚至三重突变。本次研究发现了13种单点突变、6种复合突变和7种三重突变。(3)A-G-C-A、G-G-C-G、G-G-T-A、G-T-C-A四种单倍型均增加G6PD缺乏症患者的患病风险;而G-G-C-A单倍型在G6PD缺乏症的患病风险中起到保护作用。(4)G6PD主要突变位点均降低G6PD酶活性的表达水平。其中,含c.1376G>T突变位点的患者其G6PD酶活性表达水平最低。
郑丽莉[3](2020)在《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全基因组的深入分析及抑制剂靶向关键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是一种真核的单细胞血液鞭毛虫,寄生于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体内,能通过蝇、虻作为媒介(vector)在动物之间传播,也可通过生食感染动物的肉和血经破损的黏膜组织直接传播。伊氏锥虫感染野生动物和家畜引起动物锥虫病,又称苏拉病(Surra),该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也有伊氏锥虫感染人的报道,提示伊氏锥虫具有成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原的可能性。目前对该病的有效防治手段较少,其对畜牧业和野生动物的危害仍然严重。伊氏锥虫利用其体表变异的表面糖蛋白(VSG)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深入解析该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是建立有效防治措施的理论依据。伊氏锥虫的近缘物种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的基因组数据为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伊氏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20 S Proteasome)和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参与蛋白质降解途径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能够影响虫体生长发育和凋亡,二者有望成为潜在的新药靶标。本研究利用三代PacBio SMART测序平台,构建伊氏锥虫的270 bp和20 Kb两个文库,进行了伊氏锥虫全基因组测序,同时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进行伊氏锥虫转录组测序和小RNA测序以辅助基因组数据分析。随后对伊氏锥虫的基因组进行深入分析与解析,从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其他与病原性相关的重要基因的角度分别进行深入阐述。最后以组学分析结果为基础,通过添加酶的抑制剂PS-341和AS-605240,研究20 S Proteasome和PI3K蛋白质对伊氏锥虫的生长发育和虫体凋亡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新药物开发的靶向关键酶。分析结果表明,伊氏锥虫组装基因组大小为35.2 Mb,基因组GC含量为45.2%,Scaffold N50为608 Kb,预测到8636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为8617个;所有基因中,6511个基因为单外显子基因,其余2125个基因仅含有一个内含子。共线性分析表明,伊氏锥虫有96.57%的scaffold与布氏锥虫的88.97%相一致,表明二者基因序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伊氏锥虫具有11条巨大染色体,与布氏锥虫的基因组相比,在5号、11号染色体端粒区域有部分序列缺失,主要为VSG基因和ESAG基因。与布氏锥虫不同,伊氏锥虫共有820个基因发生了共1641个可变剪接事件,其中绝大多数为内含子保留形式(intron retention),说明其蛋白质的多态性主要通过基因表达后的选择性剪接来实现。另外,伊氏锥虫编码的变异表面糖蛋白VSG的基因数量为399个,远少于布氏锥虫的1496个,缺乏的部分为数量庞大的假基因,而布氏锥虫基因组中的假基因能够通过拼接重组的方式形成功能性的嵌合VSG基因,以增加抗原变异的种类,伊氏锥虫这部分VSG假基因的缺失说明其缺乏在抗原变异中通过假基因嵌合形成的更多功能性VSG。在其他方面,伊氏锥虫的miRNA和参与GPI锚定位点通路的基因都相对保守,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在二者上没有明显差异。与其他锥虫不同的是,伊氏锥虫的转录因子TF和RNA结合蛋白质RBP都更加保守。对伊氏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α6亚基和PI3K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伊氏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参与Proteasome途径,氨基酸序列在锥虫属中相对保守,且含有保守的蛋白酶体识别标志和功能域;PI3K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氨基酸序列内无跨膜区和信号肽,具有典型的PI3K C 2 domain保守功能域,两种蛋白质的功能均与虫体生长、发育和凋亡相关。在体外培养的伊氏锥虫中添加20 S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和PI3Kγ抑制剂AS-605240,结果发现虫体活力在48 h即被明显抑制,72 h后虫体基本死亡;信号通路中两种酶的下游基因表达量均有所降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两种抑制剂能够诱导虫体凋亡,且对虫体早期凋亡影响较大。总之,利用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结合多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获得了完整的伊氏锥虫基因组数据,鉴定出大量基因转录前和转录后的表达调控因子。通过大规模的共线性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了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某些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以组学分析为依据,鉴定到两个能够诱导虫体凋亡的关键酶20 S Proteasome和PI3K,并进行了以二者作为药物靶点的初步研究。该基因组信息的发布为研究寄生虫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分子基础,两个抑制剂靶向关键酶的初步探索为开发锥虫病新药物和疗法提供了新思路。
潘建华[4](2020)在《一、疟原虫感染在小鼠三阴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免疫学机制研究 二、精细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探究疟原虫感染对小鼠三阴性乳腺癌(TNBC)模型的肿瘤抑制及其抗肿瘤免疫学机制。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在肿瘤引流性淋巴结(DLN)中遇到DC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CD8+T细胞分化为效应和记忆细胞亚群,然后通过血液进入肿瘤组织和其他组织以杀死肿瘤细胞,并提供长期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防止复发;CD4+T细胞能辅助CD8+T细胞的活化和分化,促进CTL的细胞杀伤、迁移和侵袭能力。我们的小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疟原虫感染能够显着抑制TNBC肿瘤的生长,提高荷瘤小鼠的存活率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通过多色流式分析结果发现疟原虫感染小鼠的外周血和DLN的效应细胞和记忆T细胞均明显增加。共刺激免疫检查点在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而T细胞的活化会通过上调共抑制分子而触发了负反馈调节。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疟原虫感染小鼠中,CD8+T细胞上的共刺激(CD40L,GITR和OX-40)和共抑制(PD-1,CTLA-4,TIM-3,LAG3)免疫检查点上调;CD4+T细胞上的共刺激(CD40L,GITR)和共抑制(PD-1,CTLA-4,TIM-3,LAG3)免疫检查点也上调。重要的是,即使共抑制免疫检查点上调,疟原虫感染小鼠外周血或DLN中CD8+效应和记忆T细胞中的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量仍显着增加。以上结果提示,疟原虫感染对小鼠4T1乳腺癌的影响可能与诱导CD8+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关,这一发现可能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旨在建立一种使用流式细胞术对人体免疫细胞进行精细分群的检测方法,评估该检测方法的方法学性能及探讨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依据机体免疫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免疫表型特点,设计针对各免疫细胞亚群的检测方案。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组合,通过不同细胞的抗原表达谱对各免疫细胞亚群进行精细分型,并结合血细胞分析仪对各细胞亚群进行百分比和绝对计数分析。通过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分析评估检测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对10例健康人外周血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分析正常人各免疫细胞亚群百分含量和绝对计数结果的分布情况,计算各细胞亚群的中位值、上限值、下限值。选择3例艾滋病确诊患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分析各免疫细胞亚群在艾滋病毒感染者样本中的变化,并用t检验,比较艾滋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本方法通过检测不同的单克隆抗体组合将机体免疫反应所涉及的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进行初步分型及定量。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抗原表达谱,对各类细胞的功能亚群及活化状态进行进一步细分,可识别机体67个免疫细胞亚群,能更精准全面地评估各细胞亚群的功能状态情况。批内精密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67个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绝大部分细胞亚群的CV值均小于20%,中位置为3.87%和5.70%,其中有9个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CV值大于20%,这些细胞亚群的百分含量结果均小于5%;有9个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结果CV值大于20%,这些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结果均小于20个/ul。批间精密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67个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绝大部分细胞亚群的CV值均小于20%中位置为5.13%和6.25%,其中有6个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CV值大于20%,这些细胞亚群的百分含量结果均小于5%;有6个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结果CV值大于20%,这些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结果均小于20个/ul。此外本方法初步总结了中国人群各免疫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的中位置、低值和高值结果范围,可作为评估机体免疫状态的参考。使用本方法对艾滋病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分析艾滋病组与健康对照组67个细胞亚群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显示,艾滋病组比健康对照组升高的细胞亚群有19个,包括T淋巴细胞、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未成熟自然杀伤细胞、初始B淋巴细胞、B2细胞、CD4+效应T细胞、CD4+效应记忆T细胞、CD4+CD27-分化/衰老T细胞、CD8+效应T细胞、CD8+效应记忆T细胞、CD8+CD27-分化/衰老T细胞、CD8+CD28-分化/衰老T细胞、CD8+CD57+分化/衰老T细胞、早期活化单核细胞、晚期活化T细胞、晚期活化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16阳性髓样树突状细胞、记忆调节T细胞、自然调节性T细胞,以上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或绝对计数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组结果比健康对照组降低的细胞亚群有14个,包括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成熟自然杀伤细胞、中间态单核细胞、边缘区B淋巴细胞、记忆性B细胞、B1细胞、CD4+初始T细胞、CD4+中央记忆T细胞、CD8+初始T细胞、CD8+中央记忆T细胞、浆样树突状细胞、中期活化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初始调节T细胞,以上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或绝对计数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4个细胞亚群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通过不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组合结合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能对机体固有免疫系统涉及的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涉及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总量及功能亚群进行精细分型,综合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本方法重复性较好,初步建立的中国人群的各免疫细胞亚群的参考范围可作为临床使用的参考,识别细胞群的异常变化。本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的范围很广,本文以艾滋病为例对各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做了初步分析,部分结果验证了现有研究结论,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异常指标,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黄钰岚[5](2019)在《抗凝蛋白和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在地中海贫血中的改变》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患者蛋白C抗凝途径相关蛋白抗原浓度和活性水平的变化,探讨分析抗凝途径相关蛋白和地贫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22例地贫患者与3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地贫组包括67例重型β地贫(β-TM)、22例中间型β地贫(β-TI)和33例中间型α地贫(α-T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抗原浓度;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PC和ATⅢ的活性水平;采用PT依赖的凝固法检测PS活性水平。结果(1)抗凝途径相关蛋白分析:地贫患者中PC、PS活性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分别有117(95.9%)例和93(76.2%)例。抗凝蛋白(PC、PS和ATⅢ)血浆活性水平在地贫亚组患者中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6)。β-TM、β-TI及α-TI组中PC和AT-Ⅲ的抗原浓度和活性水平均明显协同低于对照组(P<0.009)。其中,β-TM组PC活性显着低于α-TI(P=0.004)。β-TM组PS抗原(P=0.012)、α-TI组sEPCR抗原(P=0.008)均高于对照组。(2)血栓与内皮损伤标志物分析:TAT和ICAM-1在三个地贫亚组中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脾切后ICAM-1升高更显着(P=0.010)。(3)脾切除因素分析:非脾切除组PC(P=0.001)和PS(P=0.015)活性均显着低于脾切除组;而sEPCR抗原浓度高于脾切除组(P<0.001)。脾切除组ICAM-1水平(P=0.010)与血小板计数(P<0.001)均高于非脾切除组。两组之间TAT未见统计学差异。(4)输血因素分析:输血依赖型地贫(TDT)患者PC抗原(P=0.004)与PC活性(P=0.002)均低于非输血依赖型地贫(NTDT)患者。TDT患者血清铁蛋白(P<0.001)、纤维蛋白原(P=0.008)明显升高,APTT明显延长(P=0.008)。两组中TAT与ICAM-1均未见统计学显着性差异。(5)相关性分析:抗凝活性和抗原浓度在PC和ATⅢ中均显示正相关。PC与PS的血浆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C活性与ATⅢ的抗原和活性均分别呈正相关。sEPCR血浆浓度与PS的抗原、TAT以及ICAM-1水平均呈正相关,但与ATⅢ活性水平呈负相关。TAT抗原水平与PC活性呈负相关(r=-0.225,P=0.005),与sEPCR(r=0.462,P<0.001)、血清铁蛋白(r=0.229,P=0.011)水平呈正相关。ICAM-1与三种抗凝蛋白PC(r=-0.350,P<0.001),PS(r=-0.283,P<0.001)和ATⅢ(r=-0.295,P<0.001)的活性均显示负相关,与sEPCR(r=0.167,P=0.038)、血清铁蛋白(r=0.227,P=0.012)水平显示正相关。血清铁蛋白与TAT(r=0.229,P=0.011)、ICAM-1(r=0.227,P=0.012)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高凝状态与内皮细胞活化状态存在于地中海贫血(β-TM、β-TI和α-TI)患者并且呈现多因素性。抗凝蛋白的抗原浓度和活性水平的差异表明抗凝蛋白的变化不仅仅源于抗凝消耗。抗凝蛋白(PC、PS和ATⅢ)活性降低与sEPCR升高可能是地贫患者产生慢性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
徐诚[6](2019)在《垂枝暗罗叶醇提物对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以及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虫媒传染性疾病之一,目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陆续有传统抗疟药物敏感性降低的临床报道,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筛选出新的潜在抗疟药物。垂枝暗罗(Polyalthia longifolia var.pendula)作为传统热带地区植物,已有文献证实其叶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疟特性以及较低的毒副作用,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新型抗疟药物来源。本实验在此背景下,首先在已有模型基础上继续培育出具有高度抗性且稳定遗传特性的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进一步通过实验考察所配置的垂枝暗罗叶醇提物的急性毒性和药物的合理用药区间。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剂量下的垂枝暗罗叶醇提物进行对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以及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实验,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垂枝暗罗叶醇提物的有效抗疟剂量以及在抗性鼠疟中的作用疗效。方法:1.按抗性培育递增给药原则,继续培育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至第53代,计算耐药鼠疟的ED50并得出抗性指数。2.垂枝暗罗叶经乙醇萃取后,按最大剂量给药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比较小鼠的体重、死亡情况以及各脏器病理变化,得出合理的给药浓度区间。3.根据实验前期结果和相关文献确定垂枝暗罗叶醇提物与青蒿素的标准剂量后,实验进一步选取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以及青蒿素抗性鼠疟作为模型,先在给药48小时后以及每周采尾血涂片镜检一次,计算各组小鼠的疟原虫平均感染率、平均抑制率、平均转阴率以及14天治愈率,接着对小鼠的体重、肝脾系数、肝脾病理变化以及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剂量的垂枝暗罗叶醇提物与标准剂量下的青蒿素分别使用后对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以及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结果:1.继续培育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至53代,ED50为4165.31mg/kg,抗性指数为16.50,高于前期实验以及相关文献抗性指数。2.垂枝暗罗叶醇提取物最大浓度5000mg/kg灌胃给药后,组间小鼠的一般情况、死亡状况、体重、脾脏与肝脏脏器指数以及各脏器病理学观察与空白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异常(P<0.05)。3.在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中,标准剂量青蒿素的14天治愈率最高,为90%。比较疟疾感染指标、脾脏系数和血清肝生化指标也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剂量组的垂枝暗罗叶醇提物均低于青蒿素组,其中2倍标准剂量的垂枝暗罗叶醇提物(1600mg/kg)疗效仍高于其余低剂量组,其14天治愈率仅次于青蒿素,为50%。4.在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中,2倍标准剂量下的垂枝暗罗叶醇提物(1600mg/kg)的治疗效果最明显。给予2倍标准剂量垂枝暗罗叶醇提取物的抗性小鼠平均感染率为1.83±1.03%,显着低于其余给药组的小鼠(P<0.05)。观察其平均抑制率为88.13±0.75%,其抑制效果最为明显(P<0.05),同时40%的感染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转阴,在给药14天后小鼠的完全治愈率为30%,此结果也高于其余各组给药小鼠包括青蒿素组。分析肝脾系数以及血清TBIL、ALT、AST均低于其余各组,接近正常值(P<0.05)。结论:1.确立了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其抗性指数高且培育稳定。2.垂枝暗罗叶醇提取物LD50远远大于5000mg/kg,在此用药浓度下安全且无毒性。3.两倍标准剂量的垂枝暗罗叶醇提物(1600mg/kg)在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以及青蒿素抗性鼠疟中均具有明显的疗效,能不同程度杀灭伯氏疟原虫,尤其在抗性鼠疟中具有良好的抗疟药物开发前景。
杨英超[7](2019)在《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删除Pf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及其对快速诊断试剂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疟疾(Malaria)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该病是由蚊虫叮咬后子孢子(Sporozoites)进入人体从而引起疾病,可引起人类患病的疟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l)、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和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其中,恶性疟原虫致病力和危害最为严重,非洲大约99.7%的疟疾病例是由恶性疟原虫所导致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疟疾报告,2017年全世界有2.19亿疟疾病例。在疟疾流行地区,某些病人在没有感染疟原虫的情况下可患有“疟疾样”发热,从而可导致错误使用抗疟药进行治疗。为防止抗疟药物滥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疑似疟疾病例的患者在使用抗疟药进行治疗之前需要使用显微镜或快速诊断试剂(Rapid diagnostic reagents,RDTs)来确诊。RDTs是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性检测人血中组氨酸富集蛋白2(Histidine-rich protein2,HRP2)用于恶性疟原虫的诊断。如果血样中含有HRP2抗原,将与金标抗HRP2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被预先固定在膜上的抗HRP2抗体捕获,在检测区形成一条紫红色条带,此为阳性结果。由于RDTs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结果可信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据WHO估算,2016年全球共交付3.12亿份RDTs,其中2.69亿份RDTs被在非洲地区使用。2010年在秘鲁亚马逊地区首次报道发现缺失Pfhrp基因的恶性疟原虫株。随后,在巴西、马里、塞内加尔和印度均有报道发现了缺失Pfhrp2基因的野生株。再有,位于恶性疟原虫PF3D7的13号染色体的Pfhrp3基因也富含组氨酸序列,因而其对于主要检测恶性疟原虫PfHRP2抗原的RDTs可能具有辅助作用。鉴于PfHRP2蛋白的有无,大小和所含的特征性重复序列存在诸多变异并可影响快速诊断试剂,因此获得缺失或删除Pfhrp基因的恶性疟原虫以便考核与评价以HRP2为基础的RDTs,基于考核结果对以HRP2为基础的RDTs提出建议。由于收集的恶性疟原虫感染者的血液样本中未发现缺失Pfhrp2基因的虫株,且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 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方法取得的极大进步,有鉴于此,本课题组选择遗传背景清楚的恶性疟原虫国际标准株PF3D7,采用CRISPR-Cas9方法来特异性删除该恶性疟原虫国际标准株的hrp基因外显子2(exon 2)区域,包括设计了一个含有特异性sgRNA(single guide RNA)和重组同源臂及一个含有Cas9核酸内切酶共计两个质粒,电转化入疟原虫后,sgRNA可将Cas9酶靶向至Pfhrp2基因从而产生缺口诱发同源重组,经药物筛选后获得基因删除的疟原虫。随后提取转基因疟原虫的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Southern印迹(Southern blot)等试验证明了Pfhrp2 基因被从恶性疟原虫基因组删除,成功获得了删除Pfhrp2基因的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使用删除Pfhrp2的恶性疟原虫来考评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批准的用于快速诊断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基于HRP2的RDTs。检测结果发现,若血液中含有删除Pfhrp2基因的恶性疟原虫低于1000个虫/微升,则基于HRP2的RDTs不能检测出恶性疟原虫感染。若血液中删除Pfhrp2基因的恶性疟原虫大于等于1000寄生虫/微升,则基于HRP2的RDTs仍可检出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了深入研究在删除Pfhrp2基因后,应用以HRP2为基础的RDTs仍可检出患者感染恶性疟原虫这一疑问,本课题组重组表达了与HRP2高度同源的HRP3(Histidine-rich protein 3,HRP3)蛋白来开展研究。WB试验结果表明,无细胞蛋白表达系统成功制备了HRP3蛋白,证明了 HRP3蛋白可与识别HR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结合,证实了HRP3蛋白的辅助诊断作用。综上所述,试验结果证实使用CRISPR-Cas9方法可在实验室建立删除Pfhrp2基因且遗传背景清楚的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使用基因删除虫株考核基于HRP2的RDTs时,若恶性疟原虫的染虫率较低时,基于HRP2的RDTs可产生假阴性结果;若恶性疟原虫的染虫率较高时,基于HRP2的RDTs检测仍可获得阳性结果,可能的原因是HRP3辅助诊断恶性疟原虫感染。基于这些结果,恶性疟原虫流行区仍可继续使用基于HRP2的RDTs进行疾病诊断,若出现疑似假阴性的检测结果,应联合使用可检测其它抗原的RDTs再次检测以避免做出错误诊断。
姜晓慧[8](2019)在《基于改善脑疟疾神经损伤的青蒿琥酯川芎嗪组合协同治疗脑型疟探索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脑疟疾(cerebral malaria,CM)是由恶性疟原虫感染所引起的最致命的神经并发症。CM多发生于非洲5岁以下儿童中,占脑型疟死亡总数的90%,即使通过抗疟药治疗得以幸存,10%至20%的儿童仍有神经系统后遗症,造成严重的神经缺损,包括学习和记忆障碍、语言障碍以及行为障碍等。目前,静脉注射抗疟药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仍然是治疗CM的主要药物,但单独使用Art治疗无法改善神经后遗症,并且非洲落后的医疗条件限制了Art的及时有效应用。本研究采用活血化瘀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与Art作为一种新的复方组合,探讨Art与TMP联合使用对CM的治疗效果和对神经的改善作用。研究方法C57BL/6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Pb ANKA(Plasmodium berghei ANKA)建立实验性脑型疟(experimental cerebral malaria,ECM)模型,将实验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Art单药组、TMP单药组和Art+TMP联合给药组。接种第2至4天通过鼻腔给药,统计各组小鼠的生存率、体重和体温,通过吉姆萨染色统计各组小鼠的原虫血症;使用小鼠昏迷及行为量表(Rapid Murine Coma and Behavior Scale,RMCBS)评估ECM小鼠的疾病进程,并通过经典的小鼠行为学实验——空场和Y迷宫实验进一步评价ECM小鼠的行为学表现。HE染色法观察脑血管阻塞情况,MRI观察各组小鼠脑血管血流变化与血管完整性。免疫组化方法评估粘附分子ICAM-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VCAM-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水平以及星形胶质细胞骨架蛋白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的表达水平。应用小鼠细胞因子芯片及ELISA法检测神经营养因子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NT-3(neurotrophic factor-3,NT-3)和生长因子b-NGF(b-nerve growth factor,b-NGF)和VEGF-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炎症因子TNF-α、IL-10的表达水平。HE染色进行滴鼻给药的毒理研究。通过iTRAQ(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组学进一步分析Art+TMP联合给药对ECM小鼠的保护机制,通过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分析挖掘Art+TMP联合给药对ECM小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免疫印迹进一步验证蛋白组学数据的可靠性。研究结果Art和TMP联合治疗与Art或TMP单药组相比能提高小鼠的生存率,预防神经症状的发生,显着改善CM导致的体重、体温下降,共济失调、偏瘫、昏迷等临床症状,空场和Y迷宫实验显示Art和TMP联合治疗与Art或TMP单药组相比能显着改善ECM小鼠的运动能力和探索能力。这些作用与减轻ECM小鼠大脑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和pRBC(parasitized red blood cells,pRBC)的阻塞、降低大脑中粘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增加脑血流灌注量、维持血管完整性、GFAP表达水平降低和神经元核蛋白NeuN表达增加、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增加以及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降低等有关。同时,滴鼻给药的毒理结果发现鼻腔给药安全可行。这些结果表明,Art和TMP联合给药可能是对ECM的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的来源,可以作为改善CM的治疗的抗疟药物。为了阐明Art和TMP联合治疗ECM的可能靶点,根据iTRAQ蛋白组学按照表达差异倍数1.2倍变化以上,p值<0.05,确定了217个下调蛋白和177个上调蛋白,与Art或TMP单独治疗组相比,Art和TMP联合组的蛋白质组特征发生了显着改变。通过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分析Art和TMP联合用药的神经保护效果可能与轴突发育或血脑转运过程有关。结论Art与TMP联合治疗可有效治疗ECM的临床症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有望作为临床CM的辅助疗法。iTRAQ蛋白质组学为进一步研究Art和TMP的协同作用提供了资源,并为这种治疗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梁媛[9](2019)在《Pbk173株对青蒿素和哌喹的抗性培育及K13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疟疾是一种虫媒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可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感染疟疾后会出现高热、大汗、神昏头痛等症状,且发作呈现周期性,反复多次发作可能会导致脾肿大或者贫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疟疾在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等地流行,造成每年数亿的发病和数十万的死亡,对抗疟疾的脚步不容放松。在消除疟疾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是疟原虫对各类抗疟药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青蒿素复方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由一种青蒿素类药物如青蒿素或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配伍一种半衰期较长,发挥作用较缓慢的药物如哌喹组成复方,既能提高疗效,又可以延缓耐药性的产生。青蒿素是我国医药工作者挖掘中医药宝藏的成果,青蒿素配伍哌喹制成的Artequick(ATQ)治疗疟疾是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成功实践。然而,近年来,东南亚部分地区陆续出现了疟原虫对青蒿素复方敏感性下降的情况,使得对青蒿素及青蒿素复方中的组分药物的抗性机制研究显得更为迫切。本课题以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为目的,在鼠疟模型上进行疟原虫对青蒿素和哌喹的抗性培育,观察不同药物耐药性产生的先后及抗性程度的差异;对具有一定抗性的青蒿素和哌喹抗性株进行基因测序,探索基因突变与药物耐药性的关系。方法:1.用昆明小鼠建立鼠疟模型,用药物剂量递增法对伯氏疟原虫K173株进行对青蒿素和哌喹的抗性培育,在本实验室已经进行的抗性培育20代的基础上继续培育至50代。在抗性培育过程中,每隔5代进行一次抗性指数的测定,抗性指数的测定采用Peters4天抑制实验,根据测得的抗性指数的高低和培育过程中对感染率的监控,适时调整用药剂量,但保证剂量不低于前一次抗性指数测定的代数抗性培育时所用的剂量。分析抗性培育情况。2.在抗性培育过程中,在每代抗性培育结束后,小鼠取全血,并从采集的小鼠全血中进行DNA的提取,后对疟原虫抗性株进行Kelch13(K13)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确认后,进行基因测序。3.昆明小鼠40只,雌雄各半,适应性培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感染伯氏疟原虫K173敏感株,记为K173组;伯氏疟原虫K173对青蒿素抗性培育30代抗性株,记为A30组;伯氏疟原虫K173对青蒿素抗性培育50代抗性株,记为A50组和伯氏疟原虫K173对哌喹抗性培育50代抗性株,记为P50组,之后每天取小鼠尾血涂薄血片镜检监测感染率增长情况,当感染率达到1.5%时,摘眼球采血,收集血清用于小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含量测定,收集血中疟原虫,提取脂质,用于测定疟原虫磷脂酰肌醇-3-磷酸PI(3)P含量,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1.抗性培育进行至50代,疟原虫对青蒿素和哌喹均表现出一定抗性:疟原虫对青蒿素抗性培育从21代开始至50代,用药剂量从574.20mg/kg增加到883.96mg/kg,抗性指数从20代时的5.8增长至30代时12.37,但之后抗性指数又有下降,从40代至50代一直在5左右波动,50代时,抗性指数为4.97;疟原虫对哌喹的抗性培育用药剂量从21代时47.67mg/kg增加到50代时76.82mg/kg,抗性指数略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50代时,达到148.82。2.对伯氏疟原虫K173敏感株及疟原虫对青蒿素和哌喹抗性株均进行K13片段的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与ENA中的伯氏疟原虫K173株K13片段的序列(CXJ03505.1)比对,敏感株未发现碱基变化,抗性株发现了超过30处基因突变,其中错义突变共9处,分别为 A128T、A189G、A311G、G361A、A368G、G398A、A464G、A531T 和 C1643T,对应的氨基酸变化为 Y43F、I63M、N104S、A121T、N123S、S133N、N155S、E177D 和S548L,其余为沉默突变。3.经测定,小鼠血清PI3K含量分别为:K173组为82.67±15.09 pmol/L,A30组为 84.33±19.39pmol/L,A50组为 109.27±10.13pmol/L,P50组为 99.54±10.98pmol/L。A50组小鼠PI3K含量高于K173组和A30组小鼠PI3K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疟原虫PI(3)P含量,与敏感株相比,青蒿素抗性株疟原虫PI(3)P含量有升高,而哌喹抗性株疟原虫PI(3)P含量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抗性培育过程中,伯氏疟原虫K173株对青蒿素的抗性增长缓慢且常有波动,对哌喹的抗性整体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最终得到了对青蒿素和哌喹表现出抗性的抗性株。2.在持续的药物压力下,疟原虫的K13片段发生了多处基因突变,其中有9处错义突变。青蒿素和哌喹引起了疟原虫K13片段相同的突变。3.包含有K13片段基因突变的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感染小鼠后宿主血清PI3K含量及疟原虫PI(3)P含量升高,可能与青蒿素的抗性机制相关。
黄经纬[10](2018)在《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两种抗氧化酶分子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田鼠巴贝斯虫(Babesia microti)是最重要的人兽共患巴贝斯虫之一,经蜱传播,寄生于宿主红细胞中。目前,防控巴贝斯虫病仍缺少疫苗和高效药物,了解虫体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研发新型防治技术已刻不容缓。外泌体是一种可携带蛋白质、RNA和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膜性小囊泡,可以介导免疫调节、细胞迁移和细胞间通讯等功能。目前已有多种寄生虫外泌体在寄生虫-宿主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研究被报道,然而巴贝斯虫外泌体研究仍基本为空白。因此对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的研究为深入解析巴贝斯虫与宿主互作机制提供基础。此外,B.nicroti寄生于宿主红细胞中,必然暴露于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虫体依赖硫氧还蛋白系统抵抗宿主的氧化作用。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小分子蛋白质,它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R)、NADPH共同构成了硫氧还蛋白系统,是硫氧还蛋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rciparum)Trx2和TrxR分子都是潜在有效的药物靶标分子,而B.microti Trx的相关研究尚未见任何报道。因此对B.microti Trx分子功能研究可为了解巴贝斯虫的硫氧还蛋白系统分子机制,发现药物靶点提供基础。1.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的分离和鉴定本章研究旨在对红细胞期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BmExo)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首先,我们建立了红细胞期B.microti短期体外培养平台,之后收集30%染虫率的小鼠红细胞培养12h上清液,应用差速超速离心法分离出BmExo。应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磷钨酸负染的外泌体,可见直径约为110nm的典型杯托状囊泡结构;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alTracking Analysis,NTA)结果显示分离到的外泌体粒径为127.7±41.9 nm,浓度为1.62±0.17×109个/毫升;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感染B.microti的小鼠高免血清能够从BmExo总蛋白中识别出15个特异性条带,表明BmExo中携带有多种免疫原性强的蛋白分子。随后,我们对BmExo总蛋白进行鸟枪-串联质谱(Shotgun LC-MS/MS)鉴定,搜Uniprot B.microti蛋白数据库,共有207种蛋白被鉴定,其中包含 Actin,Tubulin,Heat Shock protein 20(HSP20),HSP70,GAPDH,Enolase,Aldolase,Lactate dehydrogenase(LDH),Elongation factors(EF),RAP protein,Rab protein,Phosphoglyceratekinase(PK)等常见外泌体标志蛋白分子(基于 Exocarta数据库);Surface Antigen(S A),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AMA1)等多种分泌抗原基因;Enolase,Aldolase,LDH,PK等多种酶分子;此外尚包含多种未经注释的蛋白。对BmExo总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ene Ontology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Process)分析中大多数蛋白参与metabolicprocess(30%),cellular process(3 0%),single-organism process(23%),localization(6%),biological regulation(6%),cellular component organization or biogenesis(3%),response to stimulus(3%)等过程;分子功能(MolecularFunction)分析中蛋白功能主要集中于 binding(46%),catalytic activity(41%),transporter activity(6%),structural molecule activity(5%);细胞组分(Cell Component)分析中蛋白主要组成 cell(25%),cell part(24%),organelle(14%),macromolecular complex(13%),membrane(10%),organelle part(7%),membrane part(7%)。外泌体及其携带的重要蛋白分子的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深入解析巴贝斯虫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提供基础。2.田鼠巴贝斯虫硫氧还蛋白2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研究本研究应用已构建好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0a(+)-Trx2体外表达、纯化重组BmTrx2蛋白并制备小鼠抗BmTrx2多克隆抗体。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 BmTrx2基因的表达谱,应用免疫荧光试验检测BmTrx2基因在田鼠巴贝斯虫虫体中的定位,应用qRT-PCR方法检测了 BmTrx2基因对不同浓度抗原虫药物作用的应答。试验结果显示重组BmTrx2蛋白大小约为15.5kDa;感染田鼠巴贝斯虫21天的小鼠血清可以特异性识别大小约为15.5 kDa的重组BmTrx2蛋白,而小鼠抗BmTrx2多克隆抗体可以从田鼠巴贝斯虫裂殖子总蛋白中特异性识别天然BmTrx2蛋白;小鼠感染田鼠巴贝斯虫后,BmTrx2基因的转录水平在第3天达到峰值,在第7天骤然下降,而后在第8天达到另一个峰值,之后又骤然下降至低水平;应用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克林霉素或奎宁作用之后,BmTrx2的转录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而氯喹试验组BmTrx2的转录水平没有任何显着变化;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BmTrx2基因在田鼠巴贝斯虫裂殖子细胞质中表达,围绕细胞核分布。综上结果表明BmTrx2基因是存在于田鼠巴贝斯虫中的重要抗氧化酶,可能参与抗原虫药物的应答过程。以上研究为治疗和预防田鼠巴贝斯虫引发的巴贝斯虫病提供理论参考。3.田鼠巴贝斯虫硫氧还蛋白3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研究本章研究应用已构建好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0a(+)-Trx3体外表达、纯化重组BmTrx3蛋白并制备小鼠抗BmTrx3多克隆抗体。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 BmTrx3基因的表达谱,应用免疫荧光试验检测BmTrx3基因在田鼠巴贝斯虫虫体中的定位,应用qRT-PCR方法检测了 BmTrx3基因对不同浓度抗原虫药物作用的应答。试验结果显示重组BmTrx3蛋白大小约为22kDa;感染田鼠巴贝斯虫21天的小鼠血清可以特异性识别大小约为22kDa的重组BmTrx3蛋白,而小鼠抗BmTrx3多克隆抗体可以从田鼠巴贝斯虫裂殖子总蛋白中特异性识别天然BmTrx3蛋白;小鼠感染田鼠巴贝斯虫后,BmTrx3基因的转录水平在第3天达到峰值,在第7天骤然下降,而后在第8天达到另一个峰值,之后又骤然下降至低水平;应用不同浓度克林霉素或奎宁作用之后,BmTrx3的转录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而不同浓度的氯喹作用之后,BmTrx3的转录水平被显着下调,双氩青蒿素试验组没有检测到BmTrx3的转录水平有任何显着变化;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BmTrx3基因在田鼠巴贝斯虫裂殖子细胞质中表达,围绕细胞核分布。综上结果表明BmTrx3基因是存在于田鼠巴贝斯虫中的重要抗氧化酶,可能参与抗原虫药物的应答过程。以上研究为治疗和预防田鼠巴贝斯虫引发的巴贝斯虫病提供理论参考。
二、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从脾脏控制疟疾感染的角度初步探索青蒿素“耐药”的涵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一、疟疾概述 |
1 疟疾的流行现状 |
2 疟疾的临床症状 |
3 疟疾的治疗 |
二、青蒿素“耐药”研究进展 |
1 抗疟药的应用历史及现状 |
2 ACT疗法的应用 |
3 青蒿素“耐药”的定义 |
4 青蒿素“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三、脾脏清除疟原虫机制研究进展 |
1 脾脏结构与功能 |
1.1 红髓的2条血液循环通路 |
1.2 白髓的免疫功能 |
1.3 边缘区的免疫功能 |
2 脾脏清除疟原虫的机制 |
2.1 免疫清除 |
2.2 孔蚀清除 |
3 影响孔蚀的因素 |
3.1 疟原虫生长周期 |
3.2 青蒿素类药物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不同品系小鼠的脾脏在控制疟疾感染中的差异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虫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耗材及器械 |
1.6 配制甘油磷酸冻存液 |
2 试验方法 |
2.1 复苏PbK173虫株 |
2.2 小鼠尾静脉采血涂片计算染虫率 |
2.3 实验动物分组 |
2.4 建立感染PbK173的四种不同品系实验小鼠模型 |
2.5 冻存PbK173虫株 |
2.6 染虫鼠虫率及生存期分析 |
2.7 取样及实验样本分析 |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四种品系染虫鼠的感染率及生存期 |
3.2 四种品系染虫鼠的血液学参数分析 |
3.3 四种品系染虫鼠的脏器系数分析 |
3.4 四种品系染虫鼠脾脏的病理切片观察 |
3.5 四种品系染虫鼠的脾细胞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C57BL/6小鼠的脾脏在控制伯氏疟原虫K173青蒿素敏感株与抗性株感染中的差异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虫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耗材及器械 |
2 试验方法 |
2.1 复苏PbK173青蒿素敏感株与抗性株 |
2.2 小鼠尾静脉采血涂片计算染虫率 |
2.3 实验动物分组 |
2.4 建立感染PbK173青蒿素敏感株/抗性株实验小鼠模型 |
2.5 冻存PbK173虫株 |
2.6 染虫鼠虫率及生存期分析 |
2.7 取样及实验样本分析 |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感染不同虫株染虫鼠的感染率及生存期 |
3.2 感染不同虫株染虫鼠的血液学参数分析 |
3.3 感染不同虫株染虫鼠的脏器系数分析 |
3.4 感染不同虫株染虫鼠脾脏的病理切片观察 |
3.5 感染不同虫株染虫鼠的脾细胞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PbK173青蒿素敏感株/抗性株对药物敏感性及染虫小鼠治疗期与恢复期的脾脏功能差异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虫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药物 |
1.5 实验试剂 |
1.6 实验耗材及器械 |
1.7 配制溶剂 |
2 试验方法 |
2.1 复苏PbK173青蒿素敏感株/抗性株 |
2.2 小鼠尾静脉采血涂片计算染虫率 |
2.3 实验动物分组 |
2.4 建立感染PbK173青蒿素敏感株/抗性株实验小鼠模型 |
2.5 冻存PbK173虫株 |
2.6 给药、染虫鼠虫率及生存期分析 |
2.7 取材及实验样本分析 |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染虫鼠经治疗后的感染率及生存期 |
3.2 停药第一天及停药第五天外周红细胞参数分析 |
3.3 停药第一天及停药第五天血液涂片分析 |
3.4 停药第一天及停药第五天脾脏系数分析 |
3.5 停药第一天及停药第五天脾脏的病理切片观察 |
4 讨论 |
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2)G-6-PD基因多态性与G-6-PD缺乏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G6PD酶活性测定 |
1.3 血常规检测 |
1.4 基因组DNA提取 |
1.4.1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1.4.2 试剂 |
1.4.3 主要器材 |
1.4.4 DNA提取步骤 |
1.5 SNPscan~(TM)多重SNP分型(委托上海天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
1.5.1 实验试剂 |
1.5.2 实验仪器 |
1.5.3 纳入检测的突变位点 |
1.5.4 待测样本预处理 |
1.5.5 连接反应过程 |
1.5.6 多重荧光PCR反应过程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与临床资料 |
2.2 G6PD酶含量正常组人群的基因突变情况 |
2.2.1 G6PD酶含量正常组人群各个位点基因突变分布规律 |
2.2.2 G6PD酶含量正常组人群基因突变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 |
2.2.3 G6PD酶含量正常组人群G6PD多态性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 |
2.2.4 G6PD酶含量正常组人群G6PD多态性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
2.3 G6PD缺乏病例组基因突变结果 |
2.3.1 G6PD缺乏病例组突变位点基因分布情况 |
2.3.2 G6PD基因多态性在G6PD缺乏病例组和G6PD酶含量正常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 |
2.3.3 G6PD SNPs所组成的单倍型比较 |
2.3.4 G6PD基因型与G6PD酶活性表达的相关性 |
2.3.5 G6PD缺乏病例组G6PD多态性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 |
2.3.6 G6PD缺乏病例组人群G6PD多态性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G6PD缺乏症的分布情况分析 |
3.2 G6PD基因多态性与G6PD缺乏症患病风险分析 |
3.3 G6PD基因主要突变类型与酶活性缺乏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
3.4 G6PD缺乏病例组G6PD多态性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分析 |
3.5 G6PD多态性与临床表型分析 |
4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G6PD缺乏症与临床伴发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全基因组的深入分析及抑制剂靶向关键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伊氏锥虫概述 |
1.1.1 伊氏锥虫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
1.1.2 锥虫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1.3 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生物学特征的差异 |
1.2 伊氏锥虫的基因表达调控 |
1.2.1 可变剪接 |
1.2.2 RNA结合蛋白质 |
1.3 伊氏锥虫针对宿主特异性免疫的逃避机制 |
1.4 伊氏锥虫蛋白质降解的关键酶——20 S蛋白酶体 |
1.4.1 20S蛋白酶体CP的结构和功能 |
1.4.2 19S蛋白酶体RP的结构和功能 |
1.4.3 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 |
1.4.4 蛋白酶体抑制剂 |
1.5 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 |
1.5.1 PI3K的分类 |
1.5.2 IA型 PI3K信号通路 |
1.5.3 PI3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伊氏锥虫的基因组、转录组和小RNA测序初步分析 |
2.1 材料 |
2.1.1 虫株和小鼠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3 试剂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伊氏锥虫克隆群体的建立 |
2.2.2 虫体纯化 |
2.2.3 基因组DNA的抽提 |
2.2.4 总RNA的提取 |
2.2.5 基因组测序及基因组大小Survey评估 |
2.2.6 基因组组装与二代数据的评估分析 |
2.2.7 基因组注释 |
2.2.8 基因家族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2.2.9 二代转录组测序 |
2.2.10 小RNA测序和注释 |
2.2.11 荧光定量PCR验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基因组survey结果 |
2.3.3 转录组测序结果及qPCR验证 |
2.3.4 小RNA测序结果及qPCR验证 |
2.3.5 基因组测序,组装和注释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伊氏锥虫全基因组的深入分析与解析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
3.2.2 可变剪接的鉴定 |
3.2.3 转录因子的鉴定 |
3.2.4 病原学相关基因的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具有基因组共线性 |
3.3.2 伊氏锥虫基因表达受转录前和转录后调控 |
3.3.3 病原学相关基因的鉴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伊氏锥虫Proteasomeα6和PI3K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 材料 |
4.1.2 基因和蛋白质序列 |
4.1.3 伊氏锥虫DNA |
4.1.4 引物序列 |
4.1.5 主要仪器 |
4.1.6 试剂 |
4.2 方法 |
4.2.1 蛋白质序列的获取 |
4.2.2 氨基酸保守功能域的分析 |
4.2.3 信号肽和跨膜区预测 |
4.2.4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
4.2.5 多序列比对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Proteasomeα6和PI3K氨基酸功能域的分析结果 |
4.3.2 Proteasomeα6和PI3K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 |
4.3.3 Proteasomeα6和PI3K氨基酸保守性分析结果 |
4.3.4 Proteasome和 PI3K/AKT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4.4.1 伊氏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 |
4.4.2 PI3K蛋白质 |
4.5 小结 |
第五章 靶向关键酶的筛选及相关酶的抑制剂对伊氏锥虫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试验虫株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方法 |
5.2.1 试剂配制 |
5.2.2 伊氏锥虫的体外培养 |
5.2.3 虫体活力检测 |
5.2.4 收集虫体 |
5.2.5 c DNA制备 |
5.2.6 qPCR检测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 |
5.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PS-341和AS-605240 降低虫体活力 |
5.3.2 PS-341和AS-605240 下调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量 |
5.3.3 PS-341和AS-605240 诱导细胞凋亡 |
5.4 讨论 |
5.4.1 抑制剂PS-341 对伊氏锥虫的影响 |
5.4.2 抑制剂AS-605240 对伊氏锥虫的影响 |
5.4.3 展望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一、疟原虫感染在小鼠三阴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免疫学机制研究 二、精细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疟原虫感染在小鼠三阴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免疫学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 |
2.2 细胞传代 |
2.3 细胞冻存 |
2.4 小鼠疟原虫的复苏、传代和冻存 |
2.5 疟原虫感染率计算 |
2.6 小鼠乳腺癌原位模型 |
2.7 淋巴结细胞的制备 |
2.8 外周血全血流式分析 |
2.9 淋巴结细胞流式分析 |
结果 |
1.疟原虫感染显着抑制小鼠4T1乳腺癌的生长 |
2.抗体滴定 |
3.多色流式方案 |
4.疟原虫感染促进T细胞的活化 |
5.疟原虫感染对T细胞免疫检查点的影响 |
6.疟原虫感染增强CD8+T细胞的细胞杀伤作用 |
讨论 |
第二部分 精细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对象 |
2.仪器及试剂 |
2.1 仪器 |
2.2 试剂 |
2.3 试剂配置 |
3.全血细胞计数 |
4.流式细胞样本染色 |
4.1 调整细胞浓度 |
4.2 细胞膜表面(Tube1~Tube7)的染色 |
4.3 调节T细胞亚群分析组合(Tube8)的染色 |
5.流式细胞样本检测 |
5.1 流式细胞仪质量控制 |
5.2 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案调试 |
5.3 流式细胞数据获取 |
6.流式细胞数据分析 |
7.方法学性能评估 |
7.1 精密度分析 |
7.2 正常人群各免疫细胞亚群结果分析 |
8.精细免疫细胞亚群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变化 |
9.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流式细胞检测方案设计及分析策略 |
1.1 免疫细胞初步分析 |
1.2 树突细胞亚群分析 |
1.3 B细胞亚群分析 |
1.4 T细胞亚群分析 |
2.免疫分型检测方法的精密度验证 |
2.1 批内精密度结果 |
2.2 批间精密度 |
3.正常人各细胞亚群的结果分布 |
4.艾滋病患者免疫细胞亚群结果 |
4.1 固有免疫相关细胞亚群的变化 |
4.2 适应性免疫相关细胞亚群的变化 |
4.3 免疫功能状态相关细胞亚群的变化 |
讨论 |
1.方法学性能分析 |
2.正常人群结果分布 |
3.艾滋病患者免疫细胞亚群结果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抗凝蛋白和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在地中海贫血中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垂枝暗罗叶醇提物对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以及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伯氏疟原虫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培育研究 |
2.1.1 实验药物的配制 |
2.1.1.1 青蒿素抗性鼠疟培育中青蒿素的配制 |
2.1.1.2 抗性指数考察中青蒿素的配制 |
2.1.1.3 液氮冻存液的配制 |
2.1.2 原虫虫株的保存与培养方法 |
2.1.2.1 伯氏疟原虫敏感虫株的培养与保存 |
2.1.2.2 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虫株的培养与保存 |
2.1.3 53代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的建立 |
2.1.4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2.1.5 检测方法 |
2.1.6 检测指标 |
2.1.6.1 疟原虫感染评价指标 |
2.1.6.2 抗性指数 |
2.1.7 数据分析 |
2.2 垂枝暗罗叶醇提取物昆明小鼠口服给药急性毒理试验 |
2.2.1 实验药物的配制 |
2.2.1.1 垂枝暗罗叶醇提物的配制 |
2.2.1.2 给药剂量设定依据 |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3 检测方法 |
2.2.4 检测指标 |
2.2.4.1 一般行为和死亡状况 |
2.2.4.2 体重测定 |
2.2.4.3 肝、脾器官系数 |
2.2.4.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2.5 数据分析 |
2.3 不同剂量的垂枝暗罗叶醇提物对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及青蒿素抗性鼠疟的治疗研究 |
2.3.1 实验药物的配制 |
2.3.1.1 青蒿素的配制 |
2.3.1.2 垂枝暗罗提取物的配制 |
2.3.1.3 吉姆萨染色液的配制 |
2.3.2 模型的构建 |
2.3.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3.4 检测方法 |
2.3.4.1 血膜涂片检测法 |
2.3.4.2 肝脾组织吉姆萨染色 |
2.3.5 检测指标 |
2.3.5.1 疟原虫感染评价指标 |
2.3.5.2 体重及肝脾系数 |
2.3.5.3 肝脾组织病理变化 |
2.3.5.4 血清生化指标 |
2.3.6 数据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53代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的考察结果 |
3.1.1 疟原虫感染评价指标数据比较 |
3.1.2 抗性指数 |
3.1.3 小结 |
3.2 垂枝暗罗叶醇提物口服给药急性毒理试验结果 |
3.2.1 一般情况及死亡观察结果 |
3.2.2 小鼠体重变化 |
3.2.3 小鼠肝脾系数分析 |
3.2.4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3.2.5 小结 |
3.3 不同剂量的垂枝暗罗叶醇提物对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与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结果 |
3.3.1 疟原虫感染评价指标结果比较 |
3.3.2 体重结果及肝脾器官系数分析 |
3.3.3 肝脾组织病理分析 |
3.3.4 血清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
3.3.5 小结 |
4.讨论 |
4.1 疟原虫感染宿体中病理变化的讨论 |
4.1.1 疟原虫生活史 |
4.1.2 疟原虫的感染过程 |
4.1.3 疟原虫感染的病理表现 |
4.2 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及耐药性机制的研究情况 |
4.2.1 抗疟作用机制 |
4.2.2 耐药性机制 |
4.3 本实验耐药模型建立的意义 |
4.4 垂枝暗罗抗疟作用研究进展 |
4.5 垂枝暗罗毒理试验结果讨论 |
4.6 梯度剂量下垂枝暗罗叶醇提物治疗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与青蒿素抗性鼠疟的实验结果讨论 |
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实验附图 |
附件1: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删除Pf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及其对快速诊断试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研究目标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第一部分 删除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的建立及验证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删除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L2图片 |
3.2 测序结果 |
3.3 恶性疟原虫3D7、L2虫株WB试验 |
3.4 Southem blot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对以HRP2为基础的RDTs的评价研究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RDTs检测结果 |
3.2 评分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组氨酸富集蛋白2和组氨酸富集蛋白3无细胞表达和验证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重组蛋白质的表达 |
3.2 Western blot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讨论 |
1 删除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的建立及验证 |
2 对以HRP2为基础的RDTs的评价研究 |
3 组氨酸富集蛋白2和组氨酸富集蛋白3无细胞表达和验证 |
结论 |
1 删除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的建立及验证 |
2 对以HRP2为基础的RDTs的评价研究 |
3 组氨酸富集蛋白2和组氨酸富集蛋白3无细胞表达和验证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疟原虫HRP2/3蛋白、国际标准品及RDTs性能测试 |
1 HRP2/3蛋白简介 |
2 RDTs简介 |
3 恶性疟原虫诊断试剂用国际标准品的建立 |
4 RDTs性能测试简介 |
综述二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 |
1 背景 |
2 基于工程化核酸酶的基因编辑技术 |
3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
4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HRPⅡ-L2-3-2质粒完整序列 |
2 pUF1-BSD-Cas9质粒完整序列 |
作者简介及发表的文章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基于改善脑疟疾神经损伤的青蒿琥酯川芎嗪组合协同治疗脑型疟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实验脑型疟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疟原虫株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复苏与传代 |
2.2 动物分组与疟原虫接种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1 原虫血症水平 |
2.3.2 生存率 |
2.3.3 体重 |
2.3.4 苏木精-伊红( HE)染色观察实验小鼠微血管阻塞情况 |
2.3.5 小鼠昏迷及行为量表评分 |
3 实验结果 |
3.1 接种疟原虫对小鼠生存率与原虫血症的影响 |
3.2 接种疟原虫对小鼠的体重变化影响 |
3.3 接种疟原虫对小鼠RMCBS得分的影响 |
3.4 实验小鼠微血管阻塞情况评价 |
4 讨论 |
第二章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保护作用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疟原虫株 |
1.2 实验试剂 |
1.3 药物配制 |
1.4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建立小鼠实验脑型疟模型 |
2.1.1 复苏与传代 |
2.1.2 ECM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2.2 药物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1 生存率 |
2.3.2 原虫血症水平 |
2.3.3 体重和体温 |
2.3.4 ECM小鼠神经功能评价 |
2.3.5 ECM小鼠行为学评价 |
2.3.6 HE染色观察ECM小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
2.3.7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中粘附分子表达 |
2.3.8 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脑血管完整性和通畅性 |
2.3.9 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CM小鼠脑组织中GFAP和Neu N表达水平 |
2.3.10 酶联免疫法测定神经营养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 |
2.3.11 芯片法测定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 |
2.3.12 滴鼻给药毒理学研究方法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
3.2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疟原虫形态的影响 |
3.3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RMCBS得分的影响 |
3.4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体重和体温的影响 |
3.5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3.5.1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空场实验自主活动的影响 |
3.5.2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Y迷宫自发交替实验的影响 |
3.6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大脑微血管中白细胞粘附和p RBC阻塞的影响 |
3.7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脑血管中粘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3.8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脑血管通畅性的影响 |
3.9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维持海马神经元的活性 |
3.10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0.1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大脑中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
3.10.2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大脑中NGF和VEGF-A的影响 |
3.10.3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3.11 Art+TMP组合滴鼻给药的毒理学初步观察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Art、TMP及其组合对ECM小鼠的保护作用的蛋白组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基于i TRAQ的定量蛋白组学分析 |
2.2 免疫印迹分析 |
2.2.1 Western blot法 |
2.2.2 Simple western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基于Art+TMP组合对ECM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的蛋白组学研究差异表达的上调和下调蛋白 |
3.2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3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蛋白互作分析 |
3.4 特定蛋白质的免疫印迹验证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Pbk173株对青蒿素和哌喹的抗性培育及K13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一章 疟疾的流行及抗疟药的使用 |
1 概述 |
2 疟疾流行现状 |
3 抗疟药的使用 |
第二章 抗药性的出现和疟原虫的抗性培育 |
1 概述 |
2 疟原虫抗性的出现 |
3 疟原虫的抗性培育 |
第三章 抗性相关基因研究 |
1 概述 |
2 青蒿素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四章 抗性相关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青蒿素结合位点的探索 |
3 青蒿素的作用方式 |
4 PI3K和PI(3)P与青蒿素抗性的关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伯氏疟原虫K173株对青蒿素和哌喹的抗性培育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伯氏疟原虫K173对青蒿素和哌喹抗性株的K13片段基因多态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小鼠PI3K及疟原虫PI(3)P水平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两种抗氧化酶分子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巴贝斯虫病研究进展 |
1 巴贝斯虫的生活史 |
2 致病机理 |
3 临床症状 |
4 病原学研究 |
5 流行病学研究 |
6 诊断技术研究 |
7 治疗和预防 |
参考文献 |
二、胞外囊泡和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
1 外泌体的来源 |
2 外泌体的组分 |
3 寄生虫外泌体 |
参考文献 |
三、原虫硫氧还蛋白研究进展 |
1 原虫硫氧还蛋白结构 |
2 Trx的生物活性与功能 |
2.1 抗氧化应激作用 |
2.2 蛋白结合作用 |
2.3 Trx的其他作用 |
3 Trx抑制剂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四、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的分离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TEM鉴定 |
2.2 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NTA鉴定 |
2.3 SDS-PAGE |
2.4 Western blot分析 |
2.5 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的蛋白组学分析 |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五、田鼠巴贝斯虫硫氧还蛋白2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重组Trx2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
2.2 重组和天然BmTrx2蛋白的免疫印迹检测 |
2.3 BmTrx2的时相表达 |
2.4 BmTrx2基因对抗原虫药物的应答 |
2.5 BmTrx2基因表达的亚细胞定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六、田鼠巴贝斯虫硫氧还蛋白3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重组Trx3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
2.2 重组和天然BmTrx3蛋白的免疫印迹检测 |
2.3 BmTrx3的时相表达 |
2.4 BmTrx3基因对抗原虫药物的应答 |
2.5 BmTrx3基因表达的亚细胞定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四、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脾脏控制疟疾感染的角度初步探索青蒿素“耐药”的涵义[D]. 王华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G-6-PD基因多态性与G-6-PD缺乏症的相关性研究[D]. 何丽桥.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3]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全基因组的深入分析及抑制剂靶向关键酶的初步研究[D]. 郑丽莉.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一、疟原虫感染在小鼠三阴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免疫学机制研究 二、精细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D]. 潘建华.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5]抗凝蛋白和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在地中海贫血中的改变[D]. 黄钰岚.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6]垂枝暗罗叶醇提物对伯氏疟原虫敏感鼠疟以及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研究[D]. 徐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删除Pf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及其对快速诊断试剂的影响研究[D]. 杨英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基于改善脑疟疾神经损伤的青蒿琥酯川芎嗪组合协同治疗脑型疟探索性研究[D]. 姜晓慧.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Pbk173株对青蒿素和哌喹的抗性培育及K13基因多态性研究[D]. 梁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两种抗氧化酶分子的功能研究[D]. 黄经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