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世纪,再创业绩——新千年元旦致辞

迈向新世纪,再创业绩——新千年元旦致辞

一、迈向新世纪 再创新业绩——新千年元旦致辞(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1](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现阶段会员总数已超3.0亿人,基层工会组织超280.9万个,成为中国最大的群团组织。2015年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工会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大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强调了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职责定位。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工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应深刻体悟“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深化工会改革,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增强改革实效,讲好中国工会故事。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中,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建设服务型工会是这一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中央对我国工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战略定位。习近平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代表党中央的致辞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目标,由此打造服务型工会成为工会工作史上的重要课题;中国工会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努力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发展目标;2015年7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在会上做出了群团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着眼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职工需求导向,健全服务职工体系,拓宽服务职工领域,让工会在职工需要时能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同时将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增写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内容,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职能的第四次调整,即保留了“维护”这项基本职能,传承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增加了“服务”这项基本职能,切实提升了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工会的群众性不足问题。这一战略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关怀重视,为今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指导新时代工运事业的重要文件。之后围绕服务型工会建设,提升改进工会建设工作,习近平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强调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团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工会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组织是党号召团结群众的重要平台,新时期能否发挥好党与群众的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利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和变革群团工作。现有关于服务型工会建设议题研究存在内在逻辑解释的碎片化、核心要素探究的模糊化、对策建议的笼统性等问题,且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的考量,本文试图在梳理服务型工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核心要义,从而论证服务型工会建设是新时代彰显工会职能的必经之路,并探求服务职能如何在工会实践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服务型工会”为研究主题,聚焦于工会的“服务”职能,着眼于服务本身内涵与学理逻辑的梳理,从而将研究重点引向服务本身的深层机理。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文章首先从工会职能与服务型工会等相关概念切入,通过辨析与演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特征,厘定本文的问题域。服务型工会职能的发挥是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也是实践中改革建设可供遵循的机理线索,构成了透视服务内涵与工会服务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能够加深对服务型工会相关理论的清晰认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历史与比较分析确定能够为本文提供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即通过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加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工会思想和论述,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之相关的科学论断是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服务职能的理论基石,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细致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以时间为序列整合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阐释工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从而在中国工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审视服务型工会作为重要职能的时代背景与战略价值,更成为深刻理解“服务”这一职能的必然趋势。中国工会围绕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丰富形式、优化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广泛的实践图景。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中国工会服务的三重蕴涵,不同的属性决定不同的工会服务客体,不同的服务客体要求工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即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党政中心、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基层、工会的社团性质决定工会要服务职工。最后,本文在反思服务型工会建设现状与新时代工会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相关思考,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思路,诸如各级工会组织如何发挥服务职能、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建立服务机制、探索服务方法等问题。服务是维权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服务型工会建设是工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与职工队伍调整的应然举措。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等。与此同时,服务型工会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与瓶颈,唯有深入识别并有效化解,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构建服务型工会的相关制度,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工会力量与智慧。

郑超华[2](2019)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文中提出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政治承诺和责任担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把历史接力棒传递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为之接续奋斗。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之以民族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创新性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牢牢接住,而且领跑于时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民族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璀璨的前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的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使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的最鲜明主题,拓宽了民族复兴的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范式。“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热议,中外学者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可以说,用“梦想—愿景”的研究范式来阐释民族复兴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十八届党中央作出的理论贡献。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重大命题以来,以“使命—担当”为视角探讨民族复兴日益成为学术理论界的新的研究热点、焦点,而这一研究也刚刚才起步。虽然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曾用“使命”来阐述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等问题,但新时代赋予了历史使命新的内涵和要求,则是需要加以对比区分、厘清界定和深入把握的。鉴于此,本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图较为完整地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基本原理、理论渊源,找到本研究命题的具体分析工具和分析视角,融通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对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新时代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文结构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引言,简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述评、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本研究的限度。第一章,重点对政党使命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特别是较为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地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发展中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理论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提供重要原则参考和一般原理指引。第二章,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源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质内涵,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属性出发探讨分析其所肩负的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的三重伟大使命,并以这三重使命为出发点和分界点,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履行三重使命的伟大奋斗历程。第三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呈现与意义,厘清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复兴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阐述在“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不同话语体系下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同时代要求,并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精神力量、民心根本、生态底线、外部环境、历史责任、安全保障、领导核心等九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生动演绎进行简要归纳,初步提炼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性意义。第四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梳理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重要标志、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对民族复兴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研判,梳理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以期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化巨大挑战为重大机遇。第五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紧密围绕新时代对民族复兴提出的新要求,从“政党—国家—社会”与“国际—国内—党内”两重维度的“大党建”视角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只有统筹协调好“四个必须”和“四个伟大”、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两个大局”和“两件大事”、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决定性要素,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结语,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就进一步深化本命题研究进行展望。

汤素娥[3](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4](2017)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文中指出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事记》集中反映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蒋帅[5](2015)在《百老汇音乐剧的文学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老汇音乐剧的文学性研究,既可以探讨音乐剧审美倾向变化的内驱力,又可理清其文学性是如何对人学给予关注的。对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探讨,旨在找出百老汇音乐剧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不同国家舞台剧的比较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孕育美国音乐剧的域外文化背景;从美国音乐剧与欧洲音乐剧的关系中,又可从中发现美国音乐剧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出路;采取由微观到宏观的研究途径,可以从美国音乐剧剧本的发展史中以及从音乐剧剧本的演变中探索出美国音乐剧的发展与美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联系。从百老汇音乐剧的剧诗创作入手,对音乐剧与其他剧种之间的关系、戏剧作品与文学的关系、剧诗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手段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明音乐剧的人学精神是怎样对“人”给予普遍关注的。百老汇音乐剧的文化源流的研究,特别是英国舞台剧和欧洲起源的歌剧对百老汇音乐剧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探讨百老汇音乐剧的形成模式以及从母文化中吸收、转化和抛弃。反之可以透视百老汇音乐剧对英国音乐剧的当代影响。从百老汇对音乐剧剧本的重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严肃文学对音乐剧审美取向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探讨音乐剧产业化发展对百老汇音乐剧的影响。美国音乐剧文化与美国文化是相互影响的,美国文化虽然是百老汇音乐剧诞生的土壤,然而百老汇音乐剧又以其自身的审美取向而不断发展。美国音乐剧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而是时起时伏、时进时退,有时也会盲从于商业化和大众文化,但最可贵的是能够不断突破创新,进而使百老汇的音乐剧能够承载更为丰富的内涵,才能够对艺术表现不断创新,并对世界音乐剧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杨跃[6](2004)在《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文中研究说明“培训”这一大众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教育活动,却长期处于教育研究视域之外。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将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近乎全民的“培训热”这一文化现象作为透视时代文化特质与社会性格的窗口,将大众“培训热”的考察深进社会学的核心主旨和潜隐议题:“现代性与焦虑”:分析了“培训热”投射出的种种大众“焦虑”心态:个人(包括家长)的“饭碗焦虑”、“成功焦虑”、“身份(自我认同)焦虑”甚至“身体焦虑”以及企业与员工间的“信任焦虑”。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种种“焦虑”造就了培训的火红和混乱。繁荣与无序并存,理性与躁动共生,正是当下中国“培训热”的真实写照。在现象白描的基础上,又着力分析了“培训热”所蕴藏的“社会焦虑”如何被社会本身所建构?“全球化陷阱”、“专家神话”、“媒介权力”这些“匿名权威”如何为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推波助澜。 本研究秉持“面向现象”的研究方法论,借鉴了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消费社会学、符号学等视角和方法,尝试多维度的社会研究,综合运用了访谈、现场观察、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透过不同视角洞察种种“培训热”表象,解读当下中国大众情感的生存境遇及其困厄的社会根源。本研究不是对“如何进行和选择培训”等问题进行的规范性研究,而是试图透过“培训热”的各个“窗口”揭示出其背后的众生百态和社会特质;并且着力从社会批判视角进行“重思”与“否思”,通过对“培训(教育)公平”和“培训市场化”的追问以及对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加深对“培训热”的人文反思。 本研究通过揭示“培训热”的复杂性说明,表面红火的“培训热”正是中国大众遭遇传统与现代力量的冲突而心生出莫名焦虑的折射!其背后深隐着大众的无助、无力和无奈!透过“培训热”这扇窗口,触摸到中国大众对社会剧变持有的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和缺乏理智的群体躁动。社会的焦躁风气与个体的浮躁心理,在社会互动中相互强化、互为因果。“培训热”绝不意味着我们正迎来一个凯歌高奏并人人受益的“终身学习”时代,也绝不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之建构会如此迅速而容易!我们呼唤信仰和理性的回归,呼唤新的信仰和理性的重建!

刘立清[7](2000)在《迈向新世纪 再创新业绩——新千年元旦致辞》文中研究说明 “云间瑞气三千丈,地上春风十二时”。在举国上下喜迎澳门回归之后,我们迎来了新千年元旦。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代表国家邮政局党组,特向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全国邮政干部职工,表示热

二、迈向新世纪 再创新业绩——新千年元旦致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迈向新世纪 再创新业绩——新千年元旦致辞(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创新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概念界定
        2.1.1 工会
        2.1.2 工会服务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建设思想
        2.2.2 列宁、斯大林的工会建设思想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会建设思想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2.3.1 党的理论创新为工会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2.3.2 中国工运时代主题创新发展
        2.3.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深化拓展
第3章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工会及其重要职能
        3.1.1 中国工会诞生背景
        3.1.2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
        3.1.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会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
    3.2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3.2.1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3.2.2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特点
        3.2.3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职能
    3.3 新时期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3.3.1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工会
        3.3.2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特点
        3.3.3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职能
    3.4 新时代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3.4.1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
        3.4.2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特点
        3.4.3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职能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三重蕴涵
    4.1 服务中心——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
        4.1.1 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4.1.2 文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3 先进典型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4.1.4 职工利益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4.1.5 健全机制引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4.2 服务基层——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
        4.2.1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4.2.2 促进企业和谐,注重载体建设
        4.2.3 促进企业和职工共成长,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4.3 服务职工——工会的职能属性决定
        4.3.1 精准服务
        4.3.2 普惠服务
        4.3.3 专业化服务
        4.3.4 特色服务
        4.3.5 维权服务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现状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5.1.1 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
        5.1.2 工会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
        5.1.3 工会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
        5.1.4 工会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服务覆盖范围与职工用工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5.2.2 服务项目配置与职工群众需求个性化的矛盾
        5.2.3 服务载体更新与信息化发展的矛盾
        5.2.4 服务机制建设与人员队伍素质的矛盾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5.3.1 观念层面因素:群众意识的淡化
        5.3.2 体制层面因素:行政化运行的困境
        5.3.3 机制层面因素:制度供给的不足
        5.3.4 人员层面因素:结构不合理的局限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6.1 牢记职责使命,着力凝聚服务职工的思想共识
        6.1.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6.1.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6.1.3 坚持以效果为导向
    6.2 着眼扩面覆盖,推进完善服务职工的组织体系
        6.2.1 巩固企事业单位已有的工会服务阵地建设
        6.2.2 扩大工会组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人群的覆盖面
    6.3 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服务职工的载体平台
        6.3.1 推进工会会员信息平台建设
        6.3.2 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建设
        6.3.3 推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移动客户端建设
    6.4 聚焦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服务职工的普惠模式
        6.4.1 找好服务角度,实现服务领域全方位
        6.4.2 拓宽服务广度,实现服务内容广覆盖
        6.4.3 强化服务深度,实现服务方式多样性
        6.4.4 加大服务力度,实现服务受众多元化
    6.5 展现改革成果,建立高效服务职工的队伍
        6.5.1 人员结构的专业性、合理性
        6.5.2 人员培训的常态化、经常化
        6.5.3 绩效考核的规范性、激励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限度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限度
第一章 政党使命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一、使命的内涵
        二、使命的特征
        (一)多元性和多样性
        (二)完成性和延续性
        (三)历史性和时代性
        三、使命的功能
    第二节 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
        一、政党使命的来源
        二、政党使命的类型
        (一)以阶级属性为划分
        (二)以政权关系为划分
        三、政党使命的价值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发展
        (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与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历史自觉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初心的内涵界定
        (二)初心与使命的互通性
        二、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三重界定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根本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重要使命
    第二节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第三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领导中国人民共同致富
        二、扞卫中华民族独立主权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第四节 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领导中国人民奔向小康
        二、领导中华民族振兴富强
        三、推动世界和谐合作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呈现与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
        一、新时代的内涵及要求
        二、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
        三、实现历史使命的时代要求
        (一)“梦想—愿景”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二)“使命—担当”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指归
        一、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梦想的光明前景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奋斗
        一、夯实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
        二、优化民族复兴的政治体制
        三、提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厚植民族复兴的民心根本
        五、守护民族复兴的生态底线
        六、营造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
        七、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八、筑牢民族复兴的安全保障
        九、锻造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意义
        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二、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机活力
        三、夯实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更坚固的地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机遇挑战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
        一、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标志
        二、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时间表
        三、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线图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中国内需不断扩大和提升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三)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新机遇
        三、我国发展具备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一)世界格局总体趋于稳定
        (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挑战
        一、维护良好外部环境的难度剧增
        (一)经济全球化受到破坏
        (二)世界和平稳定出现波折
        二、危害民族复兴的因素明显增长
        (一)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二)祖国统一面临严峻挑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二)打好三大攻坚战迫在眉睫
        四、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压力加大
        (一)执政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二)党建自身出现薄弱环节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统筹“四个必须”与“四个伟大”
        一、始终坚持“四个必须”
        (一)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四)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
        (一)必须高扬伟大梦想
        (二)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四)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第二节 统筹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正确把握总体布局内在逻辑
        (二)抓紧抓牢五大建设基本要求
        (三)狠抓落实各项建设重点难点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正确把握战略布局内在逻辑
        (二)系统处理四个全面各重关系
        (三)时空推进战略布局全面落实
    第三节 统筹两个大局与两件大事
        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二)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三)用好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一)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二)把安全作为巩固发展成果的保障
    第四节 统筹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一、深入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二)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三)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二、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
        (二)强化党员思想武装,补足精神之钙
        (三)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巩固执政根基
        (四)锻造党的铁军队伍,发挥先锋作用
        (五)不断正风肃纪反腐,净化政治生态
        (六)健全完善党内法规,提高制度刚性
    第五节 倡导共同价值与共同命运
        一、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一)夯实和平发展这个条件基础
        (二)运用公平正义这个手段原则
        (三)致力民主自由这个根本追求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价值基础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话语体系
        (三)精准高效地传播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四)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厚价值意蕴
        (五)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3.1 劳动价值论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3.2 劳动精神论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3.3 劳动主体论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3.4 劳动关系论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2012年11月
2012年12月
2013年1月
2013年2月
2013年3月
2013年4月
2013年5月
2013年6月
2013年7月
2013年8月
2013年9月
2013年10月
2013年11月
2013年12月
2014年1月
2014年2月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2014年5月
2014年6月
2014年7月
2014年8月
2014年9月
2014年10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2月
2015年1月
2015年2月
2015年3月
2015年4月
2015年5月
2015年6月
2015年7月
2015年8月
2015年9月
2015年10月
2015年11月
2015年12月
2016年1月
2016年2月
2016年3月
2016年4月
2016年5月
2016年6月
2016年7月
2016年8月
2016年9月
2016年10月
2016年11月
2016年12月
2017年1月
2017年2月
2017年3月
2017年4月
2017年5月
2017年6月
2017年7月
2017年8月
2017年9月

(5)百老汇音乐剧的文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百年回眸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百老汇音乐剧由演唱向剧诗的演进
    第一节 音乐剧的传统模式与创新
    第二节 剧诗叙事在音乐剧中的文学价值增值
    第三节 百老汇音乐剧剧诗的创新与变革之路
第二章 百老汇音乐剧的外部影响因素
    第一节 欧洲舞台剧对百老汇音乐剧的影响
    第二节 歌剧剧诗对百老汇音乐剧的启示
    第三节 百老汇音乐剧对外在影响因素的整合
第三章 政治经济因素对音乐剧的内部制约
    第一节 大众文化消费时期的美国音乐剧
    第二节 外百老汇与非外百老汇现象解析
    第三节 百老汇的产业化与美国主流文化
第四章 百老汇音乐剧的文学性发展
    第一节 音乐剧向文学性靠拢的人学意义
    第二节 严肃文学对音乐剧的影响
    第三节 百老汇音乐剧文学性的发展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6)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论文概述)
导论: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一、 研究缘起
        (一) 来自生活实践的困惑
        (二) 来自理论学习的困扰
    二、 不同视角的研究及其启发
        (一)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二)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
        (三) 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四)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三、 问题提出的心路历程
        (一) “文化研究”的启示
        (二) “大众培训现象”的扫视
        (三) “问题意识”的凸显
    四、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五、 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一) 关于本研究“学科定位”的思考:社会批判的视角
        (二) 关于本研究“方法论”的思考:面向现象的研究
        (三) 关于本研究“价值/意义”的思考:“重思”与“否思”
    六、 关于论文标题的说明
第一部分 现代性与焦虑: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潜隐议题
    一、 何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视角
    二、 现代社会的转型特质--“变迁”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一) 涂尔干:“失范”的社会
        (二) 鲍曼:从“追求秩序”到“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
        (三) 吉登斯:“风险社会”
        (四) 鲍德利亚:“消费社会”
    三、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体验”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一) 齐美尔:“文化悲剧”导致的“腻烦性焦虑”
        (二) 弗洛姆:“个体化”进程催生的“逃避性焦虑”
        (三) 鲍曼:“两难困境”带来的“选择性焦虑”
        (四) 吉登斯:“自我反思”诱发的“生存性焦虑”
        (五) 鲍德利亚:“消费迷狂”引发的“精神贫困性焦虑”
    四、 “断裂的社会”--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第二部分 “大众”“焦虑”透视:以“培训热”为“眼”
    引子: 焦虑:当下中国社会的“大众”心态
        1 、 “社会焦虑”:现代人的“心病牢狱”
        2 、 “培训热”:乱局中的粉墨生态
    第一章 “成功”辩证法
        引子: 中国的孩子为何如此辛苦?
        一、 “应试培训”:经久不衰的“香饽饽”!
        (一) “考试”的诞生:一场“学习的革命”
        (二) “新东方”:何以成为“传奇神话”?
        二、 “特长培训”:“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 “速成培训”:一种新的教育快餐!
        (一) “速成培训”广告扫视
        (二) “四年大学一年上完”
        (三) “效率至上”:“教育麦当劳”的实质
        四、 “成功学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 “书中自有黄金屋”--“成功学”畅销书一瞥
        1 、 “成功人士”的六大典范
        2 、 迅速致富的三个秘诀
        3 、 如何培养正确的金钱意识
        4 、 成功的秘诀:如何赚更多的钱
        5 、 成功的关键:强烈的企图心
        (二) “成功人士”的神话
        (三) “国际自由族”
        (四) 年薪:衡量“成功”人才的“新”标准?
        五、 “成功”背后的大众心态解读
        (一) “金钱崇拜”:当下的“社会性格”
        (二) “实用主义”: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三) “竞争提前化”:社会的“群体躁动”
    第二章 “饭碗”交响乐
        引子: “剪不断理还乱”的“考证情结”
        一、 “逃避自由”:“考证热”的社会心理透析
        (一) “情非得己”
        (二) “职场无奈”
        (三) “盲目跟风”
        (四) “引领时尚”
        二、 “信任系统”与“文化资本”:“证书”的社会角色
        (一) 证书:一种“信任系统”
        1 、 现代社会的信任系统
        2 、 现代社会的理性色彩
        (二) 证书:一种“文化资本”
        1 、 “文化资本”:自我认同的“权力话语”
        2 、 “文化资本”的“回报率”
        三、 “理性的非合理化”:“证书热”的社会负功能
        (一) 教育行为的非理性化
        (二) “人才高消费”的怪圈
        (三) “知识失业”的蔓延
        (四) “泡沫教育”的浮出
        四、 “知识失业”带来的社会心理震荡
        五、 “共谋”织就的“考证培训网”:以IT认证培训为例
        (一) 多方力量的“共谋”--IT认证培训“产业链”扫描
        1 、 着名IT厂商竞相发起
        2 、 考试服务商乘机介入
        3 、 培训服务商争相涌入
        4 、 潜在求职者热情捧场
        (二) “背出来的证书”--IT认证培训舞弊扫描
        (三) “诚信危机”与“监督乏力”--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背后
        1 、 利益驱动
        2 、 诚信危机
        3 、 监督乏力
        (四) “囚徒困境”与“理性悖论”--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再思考
    第三章 “信任”奏鸣曲
        引子: 企业文化: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 “入模子培训”:新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征服”:“劳动力再生产”的关键词
        1 、 “入模子培训”:绝不仅仅是讲故事
        2 、 礼仪培训:“权力的仪式化”
        (二) 文化管理:深层隐蔽的“权力控制”
        1 、 理性主义:管理理论根深蒂固的传统
        2 、 “规训权力”的行使:“知识/权力共同体”
        3 、 “管理学”的诞生:一种“道德技术”
        二、 “阶梯式培训”:HRM话语的规训实践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话语分析
        1 、 划分实践
        2 、 工作时间表
        3 、 工业主体的诞生
        (二) “阶梯式培训”概览
        1 、 “职业”(career)的历史建构
        2 、 “阶梯式培训”中“教育公平”的思考
        3 、 “阶梯式培训”中“效率优先”的反思
        (三) “控制的辩证法”:“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
        三、 “魔鬼训练”:“虚幻的镜像”
        (一) “魔鬼训练”万花筒
        (二) “魔鬼训练”:“攻心游戏”还是“恶俗炒作”?
        (三) “魔鬼训练”:一个“虚幻的镜像”
        四、 “信任焦虑”的时代背景:从“沉重的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
    第四章 “身体”修辞学
        引子: 围绕“身体”的“另类培训”
        一、 “身体视域”的回归
        (一) 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身体”
        (二) 戈夫曼:“印象管理的身体”
        (三) 福柯:“驯顺而有用的身体”
        (四) 吉登斯:“行动系统的身体”
        (五) 布迪厄:“作为资本的身体”
        二、 身体的反思监控与自我建构
        (一) 身体:自我反思的投射
        (二) 身体:自我选择的产物
        三、 “身体焦虑”与自我认同
        (一) 身体监控:面对面互动中的“沟通焦虑”
        (二) 身体消费:消费文化逻辑下的“认同焦虑”
    第五章 “身份”乌托邦
        引子: “高端培训”“这边风景独好”
        1 、 “高端英语培训”独领风骚
        2 、 “高级经理培训”走俏市场
        3 、 “圈子”影响培训
        4 、 “学英语用拇指”?时尚!
        一、 “身份的社会”
        (一) 社会分层与职业阶层
        (二) 职业选择与自我认同
        (三) 自我认同困境:现代性的侵入
        二、 时代的“社会性格”
        (一) “符号”:消费社会的“无形杀手”
        (二) “格调”:新的阶层分野
        三、 学习:成为一种“时尚”?
第三部分 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
    第一章 全球化陷阱
        引子: “洋味十足”的证书.考试.培训
        1 、 “洋学校”
        2 、 “洋证书”
        3 、 “洋考试”
        4 、 “洋培训”
        一、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二、 全球化:资本的世界性扩张
        三、 教育何以面对“全球化”?
    第二章 专家神话
        引子: 一幕幕“专家神话”的“闹剧”
        1 、 “如此外教”
        2 、 “录像上的大师”
        3 、 “高级研修班”
        4 、 “权威认证”
        一、 “专家系统”的现代权威
        二、 “信任关系”的现代变革
        三、 “明星专家”的现代生成
        四、 呼唤“真正的知识分子”
    第三章 媒介权力
        引子: 广告话语的意义空间
        一、 意义的嫁接
        二、 意识形态的质询
        (一) 意识形态及其质询效果
        (二) 无意识欲望的召唤
        (三) 理论意识形态的质询
        三、 “证言式广告”
        四、 广告的实质:一种权力工具
第四部分 反思与追问
    一、 围绕“培训”的三个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再思考
        (一) 为何培训?--关于“培训(教育)目的”的思考
        1 、 “终身教育”的本初内涵--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梳理
        2 、 “培训就无需人文关怀吗?”
        (二) 培训谁?--关于“培训(教育)公平”的思考
        1 、 “竞争的起跑线还是公平的吗?”
        2 、 “培训究竟是谁的福利?”
        (三) 谁培训?--关于“培训市场化”的思考
        1 、 “像开麦当劳一样来办学校”?--以英语培训为例
        2 、 培训市场亟待规范
    二、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
        (一) “大众社会”:当今时代的基本特质
        (二) “他人导向”:无处不在的“匿名权威”
        (三) “认同难题”:当代大众的生存困境
结语: “板子”究竟该“打”在谁身上?--未尽的思考!
参考文献

四、迈向新世纪 再创新业绩——新千年元旦致辞(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21
  • [2]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D]. 郑超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4]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J].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共党史研究, 2017(10)
  • [5]百老汇音乐剧的文学性研究[D]. 蒋帅. 吉林大学, 2015(07)
  • [6]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D]. 杨跃.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7]迈向新世纪 再创新业绩——新千年元旦致辞[J]. 刘立清. 邮电商情, 2000(01)

标签:;  ;  ;  ;  ;  

迈向新世纪,再创业绩——新千年元旦致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