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中δ-ALA测定尿样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荆红梅[1](2020)在《基于金矿厂工人尿中镉、汞暴露研究二者联合暴露对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及其介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镉与汞均是生物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元素,且职业采矿工人有镉与汞的暴露风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从事金矿开采的工人有镉与汞的暴露风险,且周边植物、土壤及水中均会检测出较高的镉汞含量;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肝脏是其共同的靶标,且二者均可引起细胞凋亡。研究发现,线粒体内的一些物质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如活性氧(ROS)、细胞色素C(Cyt 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等。在凋亡信号刺激下,线粒体通透性(MPT)转换改变,由此引发线粒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Cyt C释放、线粒体膜电位(△ψm)下降、AIF等凋亡因子释放及Bcl家族变化等。不同刺激信号的传导集中到线粒体后,激活或抑制线粒体内的凋亡相关信号分子,再经相应的信号传递通路调控细胞凋亡。镉汞是否对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及凋亡具有协同作用未见报道。为此,我们通过镉汞联合作用的动物实验观察不同染毒组对小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及其介导的凋亡产生的影响,并初步以线粒体为切入点探讨镉汞是否具有交互作用,为阐明镉汞对小鼠肝脏线粒体代谢及凋亡具有协同作用提供依据。实验方法:本研究收集金矿与钢铁冶炼厂工人尿液,检测尿中肌酐、汞、镉等一系列重金属含量。选取昆明成年(29±3g)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四组,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汞组腹腔注射1mg/kg bw Hgcl2;镉组腹腔注射1mg/kg bw Cdcl2;联合组腹腔注射1mg/kg bw Hgcl2+1mg/kg bwCdcl2,染毒周期为4周。染毒周期结束后,测量小鼠体重、饮水、饮食等一般指标,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ALT含量;肝脏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小鼠肝小叶结构;流式细胞仪监测小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ELISA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上清线粒体代谢相关酶GK、CCO、NAD+-IDH活性;RT-PCR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9、Bax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学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线粒体凋亡过程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结果:1、金矿工人重金属暴露分析:金矿工人尿中镉、汞含量高于钢铁冶炼厂工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金属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矿工人尿中镉与汞含量的超标率较钢铁冶炼厂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金矿工人可能有职业重金属镉、汞暴露风险。2、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染毒至第四周末,各染毒组小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镉汞联合染毒组小鼠平均饮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饮食量无显着性差异。各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肝脏系数无显着性差异。3、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血清ALT影响:各染毒组小鼠血清中ALT含量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升高最为明显,析因分析结果表示镉、汞以及镉与汞的联合对小鼠肝脏ALT水平无交互作用,只存在相加作用。4、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对照组肝小叶及中央静脉形态完整,肝细胞排列合理;各染毒组中央静脉形态改变,有明显的空泡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5、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染毒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镉与汞的联合对小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表现为协同作用。简单效应显示镉的存在影响了小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情况,进一步分析可看出,在镉与汞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对小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情况影响更大。6、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线粒体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小鼠肝脏己糖激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酶活性平均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染毒组均值显着低于其他各组。析因分析结果显示镉与汞的联合对小鼠肝脏GK水平无交互作用,只存在相加作用。小鼠肝脏NAD+-IDH活性测定结果同GK。而CCO含量无显着性差异。7、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线粒体介导凋亡的影响:联合组对小鼠肝脏Caspase-3、Bax mRNA表现出相加作用,而对Caspase-9 mRNA、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现出协同作用。Caspase-3蛋白表达的简单效应显示汞的存在对其贡献大,而对Caspase-9 mRNA、Caspase-9蛋白中则均是镉汞同时存在对其的影响大。结论:1、金矿开采的矿工有暴露镉与汞的风险。2、镉汞染毒可致小鼠肝损伤。3、镉汞对小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有协同作用。4、镉汞对小鼠肝脏Caspase-9mRNA、Caspase-3、Caspase-9总蛋白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
李盈盈[2](2019)在《环境镉铅暴露对人群尿金属硫蛋白(UMT)排泌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富含半胱氨酸(30%)、可与多种二价金属如镉(Cd)、铅(Pb)等结合的小分子量(610 kD)蛋白质。受金属等应激因素诱导,MT主要在肝脏合成,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透过肾小球滤膜并在肾近曲小管(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s,PCTs)被重吸收,因而仅有少量MT排泌到尿液中,但PCTs受损并出现重吸收功能障碍后,尿MT(UMT)的排泌量增加。镉和铅均具有肾毒性,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镉或铅单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由于环境有害因素极少以单一种类作用于人体,因此本文通过观察铅冶炼厂附近居民尿中肾功能损伤标志,探讨镉铅联合暴露对UMT的影响,并以UMT为早期效应标志物探讨镉铅基准剂量,为UMT用作镉铅暴露及其肾损害效应的生物标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中南部一个已关停10年的铅冶炼厂附近村庄作为镉铅污染区,招募暴露人群167名(女110名,男57名);距离污染区40公里外无明显污染的村庄作为对照区,招募对照人群169名(女108名,男61名)。通过问卷收集受观察者的基本信息并收集血和尿等生物样品,排除既往及现有肝肾等疾病患者。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尿镉(UCd)和尿铅(UP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UMT、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和尿白蛋白(UALB),Jaffe反应法测定尿肌酐。上述所有尿液检测指标均经肌酐校定。定量资料用几何均数及其95%的可信限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暴露组和对照组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及Cd或Pb暴露水平与UMT、UNAG和UALB的关系,皮尔森相关性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UCd、UPb与UMT、UNAG或UALB之间的相关性,UCb和UPb与UMT、UNAG或UALB之间的标准化回归分析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将对照人群UMT、UNAG和UALB的95%位数为切点(cut point),以UCd和UPb不同水平组的异常率(超过切点的人数与观察人数之比)为基准反应(BMR),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发布的软件BMDS 3.0计算UCd和UPb的基准剂量(BMD)及其可信限的下限值(BMDL)。结果:对照组和暴露组人群UCd与UPb呈正相关(r=0.410,P<0.01)。暴露人群中UCd、UPb、UMT、UNAG和UALB水平均较对照显着增加(P<0.01),且UMT分别与UCd、UPb、UNAG和UALB呈正相关。UMT与UCd、UPb的标准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184和0.544,而UNAG与UCd、UPb的标准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和0.180,提示UPb比UCd对UMT排泌的影响更大。以UMT的BMR计算UCd和UPb的BMD分别为1.22μg/g Cr和6.98μg/g Cr,比通过UNAG的BMR得到的BMD低(UCd和UPb分别为2.17μg/g Cr和10.47μg/g Cr)。UMT结合UANG和/或UALB所估算UCd和UPb的BMD则更低,分别低至0.60.8μg/g Cr和5.38μg/g Cr。在UPb低水平(低于BMDL)的情况下,Cd暴露对UMT排泌影响不大,而在UCd低水平(低于BMDL)的情况下,UPb可影响UMT的排泌。UMT排泌随着UCd和UPb水平同时升高而显着增加。结论:UMT比UNAG更敏感地反映Cd和Pb暴露及其肾毒性,Cd和Pb在PCT损伤的肾毒性中具有协同作用,Pb暴露比Cd暴露对UMT排泌的影响显得更显着。
张慧芳,任越,王宏力,胡波,张忠新,王超,郭月凤[3](2018)在《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对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剂量137Csγ射线累积照射对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20只。照射组大鼠采用137Cs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率为0. 353 m Gy/min,每天累积照射0. 083 3 Gy,每3天累积剂量为0. 25 Gy;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照射前1 d和照射开始后第3、6、9、12 d收集大鼠尿液,对照组与照射组开始照射后第6 d同步收集尿样。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大鼠尿样进行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法,分析对照组与各剂量组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结果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后,各剂量亚组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发生了变化,各剂量组共发现了5种共同差异代谢物,分别为糖类、瓜氨酸、牛磺酸、柠檬酸盐和尿嘧啶。4个剂量亚组大鼠尿中5种差异代谢物相对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P <0. 05);其中牛磺酸相对水平与累积剂量呈正相关关系(P <0. 05)。结论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可造成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扰动。
肖梅,韦国铭,宁攀良[4](2017)在《几种尿样保存条件对尿氟含量测定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尿样保存因素对尿中氟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健康成人尿样,加入适量F-标准溶液,混合后制成尿样标本。在不同的储存条件下分别于采样当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22天、第30天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含量。结果尿样保存时间的长短、保存的温度、添加防腐剂与否对尿氟测定结果有影响;防腐剂的浓度在0.25%1.0%内对尿氟测定结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样在室温下保存,1周内完成测定;加入适当的防腐剂或(且)放入04℃、-18℃保存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习倩倩[5](2015)在《谷胱甘肽相关因素与氧化应激对儿童孤独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重金属铅水平对儿童孤独症的影响;通过研究谷胱甘肽的生物代谢水平、相应的遗传基因分布的差异性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探讨氧化应激在儿童孤独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重金属铅水平对孤独症患儿的影响:以来自于天津市六所启智学校以及一所私立孤独症早期干预培训机构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孤独症组(53例)、智力低下组(105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孤独症组和智力低下组的尿δ-氨基-γ-酮戊酸(δ-ALA)水平,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间δ-ALA水平,以此分析比较孤独症组与智力低下组的铅水平;相关分析尿δ-ALA水平与孤独症行为特征的关系。(2)研究谷胱甘肽生物代谢指标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病例组为经过确诊的孤独症儿童(30例),对照组为正常儿童(66例),采用微量酶标法检测孤独症组和正常组儿童血清总谷胱甘肽(TGSH)、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水平,t检验比较孤独症组和正常儿童组血清TGSH、GSH、GSSG和GST水平的差异性。(3)研究谷胱甘肽相关基因型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病例组为来自于天津市五所启智学校和一所私立的孤独症早期干预培训机构的在校孤独症儿童(72例),正常组为来自天津市一所幼儿园的正常儿童(76例),口腔咽拭子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基因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T1(GSTT1)基因多态性,χ2检验分析孤独症组和正常组儿童GSTM1基因、GSTT1基因和GSTM1、GSTT1联合基因分布频率;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基因型与GST活性水平的关系,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孤独症行为特征的关系。(4)所有统计分析过程采用SPSS17.0软件包完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研究重金属铅水平对孤独症患儿的影响:孤独症组儿童和智力低下组儿童尿δ-ALA水平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孤独症组与智力低下组儿童的尿δ-AL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按年龄1:1配比,年龄性别频数配比,比较孤独症组与智力低下组儿童的尿δ-AL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儿童尿δ-ALA水平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中的非语言交流项目得分呈正相关(r=0.273,P=0.048)。(2)谷胱甘肽生物代谢指标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孤独症组儿童血清GSH、TGSH水平、GSH/GSSG比率均低于与正常组儿童,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组儿童血清GSSG水平高于正常组儿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组儿童血清GST活性水平与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谷胱甘肽相关基因型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孤独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儿童GSTM1、GSTT1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GSTM1基因缺失型的孤独症患者,血清GST活性水平低于正常基因携带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儿童GSTM1、GSTT1联合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不同GSTM1、GSTT1基因型的孤独症儿童在ABC、CARS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重金属铅作为重要的外源性氧化物,铅浓度可能对孤独症的患病、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影响。(2)氧化应激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谷胱甘肽相关的生物代谢指标(GSH、GSSG、TGSH)可以作为孤独症儿童氧化应激的重要标志物,血清GSSG水平增高,GSH和TGSH水平下降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3)GSTM1基因表达可能会影响GST活性。未发现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有关。(4)未发现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对孤独症行为表现有影响。
孙国林[6](2013)在《法洛四联症围术期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背景和目的我国有大量人口生活在高海拔缺氧地区,研究长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非常重要。法洛氏四联症由于心内异常的右向左分流,使得心肌和全身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因而作为慢性缺氧模型得到了广泛研究。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典型的TOF包括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右室流出道梗阻和主动脉骑跨。自从Lillehei及其同事在1954年第一次为一10岁病人成功施行根治术以来,这一最常见的紫绀性心脏病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是否一期根治术或二期手术仍有争论。手术年龄目前趋于低龄化。影响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效果的因素很多,术后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短期内即出现明显的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及器官的功能障碍,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途径的复杂过程,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能得到准确而系统的阐述。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继发出血仍是心内直视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CPB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量,减少患者对血液制品的需求量,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并在临床常规应用。TA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尚无统一定论。尽管TA不良反应少,也无研究表明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目前尚无该药的小儿药代动力学研究。代谢组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生命学科,它从代谢的角度研究生命的本质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主要利用NMR波谱技术和模式识别方法,对生物体液或组织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定量研究机体对病理生理刺激或遗传变异引起的代谢应答,对影响机体整体状况的多因素的研究对机体某一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进行探究。选择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术的TOF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应用模式识别与信号校正技术分析尿液一维1H-NMR谱,研究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患者手术前与CPB期间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以尝试将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新技术用于研究个体差异显着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探讨代谢组学方法在心脏围手术期的应用。并对小儿TA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二、内容和方法1.经房-肺动脉施行施行婴幼儿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的临床研究方法:总结我院经房-肺动脉施行施行婴幼儿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的早期结果。2.婴幼儿TOF根治术体外循环期间氨甲环酸血液及尿药浓度及排泄率。方法:10例先天性TOF患儿,年龄(11±6.3)月,体重(7.36±2.08)kg,在开胸前应用TA100mg/kg,单次静脉缓慢注射(>10分钟),CPB开始前再次注射100mg/kg。应用1H NM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TA的血液及尿液浓度,并计算TA排泄率。3.长期缺氧对婴幼儿TOF尿液代谢组的影响。方法:TOF患儿10例为缺氧组,健康10例为对照组。采集禁食后清晨尿液约3ml,分别进行1H NMR检测,采用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处理数据。4.体外循环对婴幼儿TOF尿液液代谢组的影响。10例TOF手术患儿为实验组,术前为自身对照组。采集禁食后术晨尿液,以及10例TOF患儿CPB期间尿液约3ml,分别进行1H NMR检测,采用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处理数据。5.长期缺氧对婴幼儿TOF心肌代谢组的影响。方法:TOF患儿5例为实验组。同年龄的室间隔缺损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患儿7例为对照组。在心脏停跳、切开右室疏通流出道时,切除肥厚的肌束作为实验样本,主动脉阻断4-8分钟内取出右室流出道标本,液氮快速冷冻,NMR分析前-80oC保存。三、结果1.经房-肺动脉入路组(A组)无死亡,经右心室入路组(B组)住院期间2例死亡。1例死于严重的低心排并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和室扑。CPB时间(95.02±23.8分:85.23±22.63分, p=0.032),主动脉阻断时间(69.4±10.36分:61.17±9.38分, p=0.035),正性肌力药物应用时间(1.63±0.97天:2.1±1.09天, p=0.02),机械通气时间(26.62±12.48小时,33.02±17.55小时, p=0.033), ICU滞留时间(2.25±1.28天;2.85±1.46天, p=0.026)和心律失常发生率(3例,5.7%;10例,18.9%,p=0.038),二组有显着性差异。RV/LV压力比值(0.45±0.13;0.41±0.1, p=0.091),住院时间(10.8±2.03天;10.6±2.37天, p=0.642),再次手术(3例,5.7%;0例, p=0.079),新诊断的肾功能不全(1例,1.9%;2例,3.8%, p=0.558),二组没有显着性差异。(表2-3)。A组中,2例婴儿因出血,一例因左肺动脉与跨瓣环补片处扭曲,再次开胸手术。2. CPB开始前(负荷剂量用药后约20min)、CPB开始后1h、手术结束时的血液TA浓度分别为(224.61±195.28)、(509.58±181.57)、(243.95±32.30)ug/ml。CPB开始前、CPB期间、关胸期间的尿液TA浓度(mg/ml,M±SD),分别为4.28±1.12;3.7±2.86;4.45±2.65mg/ml。CPB开始前、CPB期间、关胸期间尿液TA量(mg, M±SD),分别为199.7±142.1,341.6±302.3,400.1±357.0mg。至手术结束(用药后约3小时)TA总排泄量为57.48±19.66%。CPB开始前排泄率6.5±4.8mg/min,CPB期间排泄率4.5±4.9mg/min,关胸期间排泄率13.1±9.6mg/min,总排泄率6.2±3.4mg/min,各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TA在0.03~6.0mg/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回收率为99.61%,RSD为0.45%(n=6)。3.核磁共振氢谱的PLS-DA结果显示,从得分图中可以看出TOF与健康儿童两组尿液代谢组呈聚类型分布(图3-1),TOF病人尿液与健康儿童尿液能区分。TOF与健康儿童代谢物积分与内标DSS相对指数比较见表3-1,TOF病人尿液胆汁酸(δ0.623)升高(p=0.03),二甲胺(δ2.76),三甲胺(δ2.82),马尿酸(δ7.82)均降低,(P分别为0.028,0.043,0.002),有显着性差异。4.法洛四联症CPB期间与术前尿液代谢组学比较核磁共振氢谱的PLS-DA结果显示,从得分图中可以看出两组尿样代谢组呈聚类型分布(图5-2)。统计分析亮氨酸(δ0.93),异亮氨酸(δ0.96,1.02),缬氨酸(δ0.99,1.06),异戊酸(δ1.13,1.35,1.60,2.03),谷氨酰胺(δ2.44),柠檬酸(δ2.53),琥珀酸(δ2.71),α-酮戊二酸(δ3.01),肌酐(δ3.04,4.04),3,4-去羟苯乙二醇(δ6.85),马尿酸(δ6.86,7.56,7.64,7.82),尼克酰胺(δ8.32),甲酸(δ8.44),CPB期间较术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源性甘露醇(δ3.67,3.77,3.80,3.88)CPB期间较术前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5. HR-MAS1H NMR的PLS-DA结果显示,从得分图中可以看出两组心肌代谢组呈聚类型分布(图6-1)。TOF心肌与对照心肌中都出现乳酸峰,但无显着性差异;TOF心肌中甘油三酯-(CH2)-基团(δ1.31)的谱峰信号升高明显,含量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四、结论1.经房-肺动脉施行施行婴幼儿TOF根治术是可行的,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TOF效果满意。2.1HNMR能够检测出TA的血液及尿液浓度。该TA用法血药浓度高,大于抑制有高度出血风险可能需要的血液浓度125ug/ml,提示可降低剂量。有约一半剂量在手术结束后排出体外。3.长期慢性缺氧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活性,影响马尿酸的合成和排泄,影响胆红素的肠肝循环。4.婴幼儿TOF在CPB期间,肌肉分解增强,肠道菌群代谢受到进一步影响,肝脏肾脏功能出现损害,但基本能满足能量代谢需求。5.长期缺氧影响心肌有氧代谢,无氧酵解增强,但仍能维持静息状态下的能量需求。TOF心肌中甘油三酯-(CH2)-基团(δ1.31)的谱峰信号升高明显,可能意味着长期缺氧可能影响了在心肌细胞线粒体中进行的脂肪酸-氧化代谢的关键酶。
谷君明[7](2012)在《基准剂量法在职业铅接触与健康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中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调查,初步探讨某铅锌冶炼企业工人的铅累计接触剂量与铅中毒以及血铅、尿铅和血锌卟啉等有关指标异常的剂量-反应关系,为作业场所空气铅卫生标准的修订和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某铅锌冶炼企业自198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接触铅的职工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每年职业病体检资料和车间空气铅监测资料。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或双硫腙法测定血液和空气中铅的含量,血液荧光法测定血锌原卟啉,紫外荧光法测定尿粪卟啉。所有数据用SPSS统计分析铅中毒发生率、血铅和尿铅及血锌卟啉异常率,以及各项指标相关性。采用BMD Version2.2.1软件计算基准剂量(BMD)和BMD的95%可信区间下限(BMDL),并描绘其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图,计算控制铅中毒和血铅、尿铅及血锌卟啉异常的空气铅浓度基准剂量。[结果]在接触铅尘(烟)的累计剂量与各效应指标相关分析中,累计剂量与血铅、尿铅、血锌卟啉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其相关程度依次为血铅>尿铅>血锌卟啉;尿铅、血铅、血锌卟啉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密切程度依次为血铅-血锌卟啉>血铅-尿铅>血锌卟啉-尿铅;尿粪卟啉与血锌卟啉、尿铅存在正相关,其密切程度依次为血锌卟啉>尿铅。铅中毒发生率、血铅和尿铅及血锌卟啉异常率随铅尘(烟)接触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铅尘接触组的铅中毒、血锌卟啉、血铅、尿铅的BMDL值依次为0.0228mg/m3、0.0434mg/m3、0.0580mg/m3、0.0017mg/m3,铅烟接触组的铅中毒、血锌卟啉、血铅的BMDL值依次为0.0100mg/m3、0.0174mg/m3、0.0148mg/m3。铅中毒BMDL值为0.0228mg/m3(尘)、0.0100mg/m3(烟),比我国现行铅尘(烟)的卫生标准(TWA)略低。[结论]①累计接触剂量可作为铅作业工人较好的接触指标,血铅、血锌卟啉可以反映接触剂量的效应指标。②控制铅中毒发生的BMDL值为:0.0228mg/M3(铅尘);0.0100mg/M3(铅烟),提示在现有的国家卫生标准下铅接触作业仍可能导致铅中毒的发生。③基准剂量法用于人群蓄积性化学毒物接触与生物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是合适的,其结果可作为这类化学物制定职业接触限值的重要依据。
刘洋[8](2011)在《糖尿病肾病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平均寿命的延长,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T2DM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本论文的工作是对T2DM及DN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通过研究T2DM、DN患者及正常人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之间的差异,寻找DN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主要就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1.建立了一种基于RP-HPLC的分离分析方法,实现对3种糖尿病常用药物的同时分离分析。2.结合对尿液样品中尿肌酐(Urine Creatinine, UCr)浓度和尿蛋白(Urine Protein, PRO)含量的测定对T2DM患者肾功能损坏的早期预防与诊断作出初步探索,分别测定了T2DM患者组(无肾病期)、DN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尿液中PRO含量和UCr浓度,探讨PRO/UCr的变化对DN的早期诊断的意义。从而对T2DM患者肾功能损坏的早期预防与诊断作出初步判断,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依据,对DN发病机理进行研究。3.采集正常人、T2DM患者、DN患者三个人群的晨尿,对尿液中的小分子进行GC-MS分离分析,分别采用尿液体积、尿液中UCr浓度及尿液中PRO含量为标准对来源不同人群尿液的小分子化合物的GC-MS实验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显着性差异分析,从t检验结果分析得出:采用尿液体积和PRO含量作为标准化方法校正时,从T2DM与DN患者尿液比较中可分别筛选出一种和四种显着差异的内源性代谢物,作为与DN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郑光[9](2010)在《职业铅接触致神经传导速度改变的风险评估》文中认为铅(lead, Pb),是金属元素,是受WHO及美国ATSDR关注的重金属环境污染物,对多种人体器官皆具有毒害作用。职业和环境中的铅,对神经系统、肾脏、血液和生殖系统等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在较低的剂量下,铅能够损伤儿童的认知能力。由于营养、习惯和遗传背景的差异,不同铅作业工人对铅毒性的易感性也不同。了解遗传易感性差异对铅毒性的影响,对于采取更好的措施保护职业铅作业工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职业铅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铅接触人群的外剂量、血铅、尿铅、血清铅对神经传导速度和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将基准剂量引入铅接触引起的风险评估。通过研究铅接触对神经传导和血液系统的影响,以及分析ALAD基因及VDR基因的多态性与铅毒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职业铅接触的影响因素。选择某蓄电池厂接触铅作业工人221名(男158人、女63人)为本研究的职业接触对象。选取距离蓄电瓶厂2km,无铅污染且生活习惯、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同某厨具厂作为对照工厂,该厂工人91名(男65人、女26人),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分布与接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和对照组人群特征如:年龄、性别分布和出生日期等从工厂获得。工厂生活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以及人口组成、生活方式等基本相似。接触组铅工龄1个月到15年,平均1.75年。本研究使用便携式神经肌电图测定仪测定工人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下肢腓总神经、腓浅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并测定了人群铅接触生物标记指标(血铅、尿铅和血清铅)与反应铅接触的效应指标、血色素、zpp、尿δ-ALA、尿肌酐,计算了各效应生物标志指标的血铅、尿铅和血清铅的BMDL值,通过对血样的基因分型,获得了ALAD及VDR基因型。该厂监测资料显示:空气中铅尘的平均浓度为0.70 mg/m3(0.07-2.10 mg/m3),是国家卫生标准最高容许浓度(0.1 mg/m3)的7.0倍。通过对铅接触外剂量的测算发现,该蓄电池工厂2005至2007年铅尘浓度波动较大,2005年度车间铅尘监测最高浓度为3.08 mg/m3,2006年度车间监测浓度有所降低,最高浓度为0.75 mg/m3,2007年度车间监测浓度又继续上升,最高浓度为2.04 mg/m3。2005年度至2007年度共监测52个位点,50个位点超标,超标率达96.15%,部分位点浓度是国家容许浓度的60倍。不同车间由于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各车间的平均铅尘浓度差异较大,所以不同车间的外剂量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作业工人随着接触时间、工龄的延长其接触的外剂量值也会增加。尿铅不随年龄、外剂量而变化。尿铅值和血铅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工龄的延长,男性尿铅值逐渐增多,而女性铅接触者尿铅值不随工龄的延长而变化。年龄、工龄、性别对血铅无影响,外剂量与血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血铅值和血清铅值具有相关关系。通过对铅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内剂量接触指标血清铅优于血铅,血铅优于尿铅指标。本次研究应用BMD软件所计算得到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血铅BMDL值分别为457.6μg/L、333.0μg/L、468.4μg/L,血清铅BMDL值分别为7.87μg/L、5.43μg/L、8.51μg/L。考虑到血铅监测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建议将血铅值作为铅接触工人神经传导损伤的早期筛选指标。研究提示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血铅和尿铅值的增加变化较为敏感,建议将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值的测定作为铅接触工人神经传导损伤的早期预警标志。通过对铅对血液指标血色素、尿中δ-ALA和ZPP的研究发现:通过计算血色素、尿中δ-ALA和ZPP的血铅、尿铅和血清铅BMDL值,我们发现ZPP的BMDL值要小于血色素和尿中δ-ALA的BMDL值。ZPP是铅接触敏感的效应指标,同时我们发现无论是ZPP还是尿中δ-ALA的血清铅、尿铅和血铅的BMDL值均小于神经传导速度的BMDL值。由此可见,铅对ALAD酶的毒效应最早出现,早与肾脏指标和神经指标。尽管血清铅作用的靶器官为神经和肾脏,但ZPP的血清铅的BMDL值仍然要小于神经系统的BMDL值。这提示我们血清铅和红细胞铅之间可能会存在某种相关关系,血清铅会随着红细胞铅的变化而同步变化。通过对ALAD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发现:ALAD1-2基因和VDR-BsmⅠ基因型个体能够使得铅接触工人体内的血铅浓度增加,同时ALAD1-2和BsmBB型个体铅接触工人的神经传导速度下降显着低于ALAD1-1和BsmBb型个体。ALAD1-2和BsmBB型个体血液指标ZPP及尿中δ-ALA指标的升高同样高于ALAD1-1和BsmBb型个体。提示ALAD1-2和BsmBB基因是铅毒性的易感基因。以上结果表明:1、通过对铅接触工人外剂量的测算可以粗略估测工人铅摄入量,由于外剂量不能区分短期高浓度接触和长期低浓度接触之间的差异。所以外剂量指标与内剂量指标如:血铅、尿铅、血浆铅(血清铅)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弱。2血铅、血浆铅(血清铅)、尿铅作为铅接触的主要的接触标记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不高。相关系数最高为血铅和血清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197,表明各接触标记物作用的靶器官不同,评价不同效应指标时,应选择恰当的接触标记物。3血铅浓度达到333.0μg/L时,血清铅浓度达到5.43μg/L,尿铅浓度达到9.19μg/gCr时,即可引起神经传导感觉速度的下降,尺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是较敏感的效应指标。4铅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损害的影响晚于铅对ZPP,和尿中δ-ALA指标的影响。5 ALAD 1-2和BsmBb基因是铅毒性的易感基因,在相同的职业外暴露环境下,ALAD 1-2和BsmBb基因能够增加个体的铅负荷水平,并可能对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系统的毒性产生影响。ALAD 1-2基因型可能增加铅对ALAD酶活性的影响,从而影响卟啉代谢。
蒋东方,苏素花[10](2009)在《铅性肾损害效应指标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
二、尿中δ-ALA测定尿样保存条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中δ-ALA测定尿样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金矿厂工人尿中镉、汞暴露研究二者联合暴露对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及其介导凋亡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药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 |
2.3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方法 |
2.4.1 人群尿样收集 |
2.4.2 人群尿肌酐含量检测 |
2.4.3 人群尿中镉、铜、镍等重金属含量检测 |
2.4.4 人群尿中汞含量检测 |
2.4.5 小鼠肝脏ATP含量的测定 |
2.4.6 小鼠肝脏ALT含量测定 |
2.4.7 小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2.4.8 小鼠肝脏中己糖激酶(GK)、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和NAD+-异柠檬酸脱氢酶(NAD+-IDH)活性测定 |
2.4.9 小鼠肝肝组织Caspase-3、Caspase-9、Bax基因m RNA表达水平检测 |
2.4.10 免疫印迹法测定小鼠肝脏Caspase-3、Caspase-9 蛋白表达 |
2.4.11 光学显微镜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
2.4.12 图像采集分析 |
2.4.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金矿工人重金属暴露分析 |
3.1.1 工人一般状况 |
3.1.2 工人尿中重金属含量情况 |
3.1.3 镉、汞超标情况 |
3.2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3.2.1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3.2.2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饮水量的影响 |
3.2.3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饮食量的影响 |
3.2.4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系数的影响 |
3.2.5 镉、汞联合染毒小鼠肝脏HE染色 |
3.2.6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ALT的影响 |
3.3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3.3.1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3.2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ATP的影响 |
3.3.3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己糖激酶(GK)的影响 |
3.3.4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的影响 |
3.3.5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NAD+-异柠檬酸脱氢酶(NAD+-IDH)的影响 |
3.4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的影响 |
3.4.1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Caspase-3 m RNA表达的影响 |
3.4.2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Caspase-9 m RNA表达的影响 |
3.4.3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Bax m RNA表达的影响 |
3.4.4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5 镉、汞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Caspase-9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辽宁省疾控地病科实习报告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环境镉铅暴露对人群尿金属硫蛋白(UMT)排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区和人群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样品采集和生物分析 |
1.4.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样本中UCd |
1.4.3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样本中UPb浓度 |
1.4.4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UNAG、UALB和 UMT |
1.4.5 采用碱性苦味酸法(Jaffe反应法)测定肌酐 |
2 数据分析 |
2.1 基准剂量(Benchmark Dose,BMD)方法 |
2.2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研究人群基本情况 |
3.2 Cd或Pb暴露与UMT、UNAG和UALB的关系 |
3.3 肾功能不全UCd和UPb的基准剂量(BMD) |
3.4 镉铅暴露对UMT的联合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对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1.3.1 动物分组和照射 |
1.3.2 动物尿样采集 |
1.3.3 尿液核磁共振氢谱 |
1.3.4 小剂量率γ辐射损伤相关代谢物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累积剂量点对大鼠尿液1H NMR代谢轮廓的影响 |
2.2 辐射损伤相关代谢物 |
2.3 各组大鼠尿中差异代谢物相对水平变化情况 |
3 讨论 |
(4)几种尿样保存条件对尿氟含量测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采集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尿样分组 |
1.4 尿样测定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保存温度及时间对尿氟测定的影响 |
2.2 不同防腐剂保存对尿氟测定的影响 |
2.3 不同防腐剂浓度保存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3 讨论 |
(5)谷胱甘肽相关因素与氧化应激对儿童孤独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 尿 δ-ALA的研究 |
1.1. 病例的选择 |
1.2 对照的选择 |
1.3 材料与方法 |
1.3.1 主要量表 |
1.3.2 主要实验试剂 |
1.3.3 主要实验器材 |
1.3.4 尿液收集 |
1.3.5 分光光度计法检 δ-ALA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质量控制 |
2 谷胱甘肽生物代谢指标检测 |
2.1 病例的选择 |
2.2 对照的选择 |
2.3 病例和对照的匹配条件 |
2.4 材料与方法 |
2.4.1 主要实验试剂 |
2.4.2 主要实验器材 |
2.4.3 血清收集 |
2.4.4 微量酶标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 |
2.4.5 微量酶标法检测总谷胱甘肽 |
2.4.6 微量酶标法检测氧化型谷胱甘肽 |
2.4.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检测GST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3 谷胱甘肽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3.1 病例的选择 |
3.2 对照的选择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主要实验试剂 |
3.3.2 主要实验器材 |
3.3.3.腔咽拭子DNA提取 |
3.3.4 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检测 |
3.3.4.1 试剂的配制 |
3.3.4.2 聚合酶链反应(PCR) |
3.4 统计学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研究重金属铅水平对孤独症影响的结果 |
1.1 研究对象 |
1.2 孤独症组与正常参考值尿 δ-ALA水平比较 |
1.3 智力低下组与正常参考值尿 δ-ALA水平比较 |
1.4 不同条件下孤独症组与智力低下组尿 δ-ALA水平比较 |
1.5 孤独症儿童尿 δ-ALA水平与ABC得分的关系 |
1.6 孤独症儿童尿 δ-ALA水平与CARS得分的关系 |
2 孤独症与血清谷胱甘肽相关指标的研究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血清GSH、GSSG、TGSH、GST水平比较 |
2.3 尿 δ-ALA水平与血清GSH、GSSG、TGSH、GST水平的关系 |
3 谷胱甘肽相关基因型研究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
3.2.1 GSTM1、GSTT1基因PCR扩增结果 |
3.2.2 GSTM1、GSTT1基因型分布比较 |
3.2.3 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对GST活性的影响 |
3.2.4 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ABC得分、CARS总分的关系 |
3.2.5 GSTM1、GSTT1基因型分布与孤独症轻重程度的关系 |
3.3 GSTM1、GSTT1联合基因型分析结果 |
3.3.1 GSTM1、GSTT1联合基因型分布 |
3.3.2 GSTM1、GSTT1联合基因多态性对GST活性的影响 |
3.3.3 GSTM1、GSTT1联合基因与ABC得分、CARS总分的关系 |
讨论 |
1 重金属铅水平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 |
2 谷胱甘肽相关生物代谢指标与孤独症的关系 |
3 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孤独症的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法洛四联症围术期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经房-肺动脉施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
2.1 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婴幼儿体外循环期间氨甲环酸药物代谢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长期缺氧对婴幼儿法洛四联症尿液代谢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体外循环对法洛四联症尿液代谢组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完整心肌组织高分辨魔角旋转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6.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肠道微生物组学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基准剂量法在职业铅接触与健康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车间空气铅烟(尘)浓度测定 |
2.4 健康监护 |
2.5 实验室检测 |
2.5.1 主要试剂 |
2.5.2 主要仪器 |
2.5.3 血铅(PbB)的测定 |
2.5.4 尿铅(PbU)的测定 |
2.5.5 血锌原卟啉(ZPP)测定 |
2.5.6 尿粪卟啉(CP)测定 |
2.6 累计接触剂量计算 |
2.6.1 工人不同地点工作时间比 |
2.6.2 各工种岗位工人日平均浓度的计算 |
2.6.3 接触剂量的计算 |
2.7 分组方法 |
2.8 资料处理与分析 |
2.8.1 统计分析 |
2.8.2 基准剂量的计算 |
第三章 结果 |
3.1 企业职业卫生情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工艺流程 |
3.1.3. 主要工种设置 |
3.1.4. 主要有害因素 |
3.1.5.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3.2 铅累计接触剂量和生物标志物之间相关关系 |
3.3. 铅作业工人岗位的工作时间分配 |
3.4. 铅尘累计接触量与铅中毒和生物标志物异常的关系 |
3.5. 铅烟累计接触量与铅中毒和生物标志物异常的关系 |
3.6. 冶炼工铅中毒及生物标志物的空气铅尘暴露的基准剂量 |
3.7. 冶炼工铅中毒及生物标志物的空气铅烟暴露的基准剂量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糖尿病肾病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代谢组学的概述 |
1.2.1 代谢组学定义 |
1.2.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1.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1.2.4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 |
1.2.4.1 核磁技术 |
1.2.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2.4.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2.4.4 毛细管电泳-质谱技术 |
1.2.4.5 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 |
1.2.5 数据分析 |
1.3 代谢组学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常见药物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液相色谱条件 |
2.2.3 标准溶液的配置 |
2.2.4 药品提纯 |
2.2.5 样品处理 |
2.2.5.1 生物样品采集 |
2.2.5.2 样品预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药品提纯方式的选择 |
2.3.2 色谱柱的选择 |
2.3.3 流动相的选择 |
2.3.4 缓冲溶液pH 的选择 |
2.3.5 最佳色谱条件 |
2.3.6 定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7 样品测定 |
2.3.7.1 实际尿样中药物含量回收率、精密度实验 |
2.3.7.2 患者尿样测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尿液中总蛋白和尿肌酐联合测定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采集基本信息 |
3.2.2 仪器与试剂 |
3.2.3 实验过程 |
3.2.3.1 实验试剂的配置 |
3.2.3.2 样品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尿蛋白的测定 |
3.3.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3.3.1.2 BSA 定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1.3 未知样品中尿蛋白含量的测定 |
3.3.2 尿肌酐的检测 |
3.3.2.1 HPLC 条件的确定 |
3.3.2.2 尿肌酐定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2.3 未知样品中尿肌酐含量的测定 |
3.4 健康对照组与患者组差异性测试 |
3.5 患者组性别差异性测试 |
3.6 小结 |
第四章 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糖尿病肾病尿液中标志物的筛选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研究对象 |
4.2.2 仪器与试剂 |
4.2.2.1 仪器与设备 |
4.2.2.2 实验试剂 |
4.2.3 样品前处理 |
4.2.4 GC-FID 和GC/MS 分析 |
4.2.5 GC-FID 色谱数据的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4.3.2 衍生化方法的选择 |
4.3.3 GC/MS 条件的选择 |
4.3.4 2 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尿液轮廓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职业铅接触致神经传导速度改变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职业铅接触剂量的评估 |
第一节 车间空气中铅尘浓度分析 |
第二节 职业铅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和外剂量测定 |
第三节 职业铅作业工人内剂量接触水平的评定 |
第二部分 铅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和神经传导速度损伤研究 |
第三部分 铅作业工人血液系统损伤的研究 |
第四部分 铅作业工人基因多态性与机体铅负荷关系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综述 |
(10)铅性肾损害效应指标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指标类别 |
2 指标意义 |
3 指标分析 |
3.1 与病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1.1 与接铅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3.1.2 与体铅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
3.2 与接触时间的对比分析 |
3.3 与中毒程度的对比分析 |
3.4 各效应指标间的比较分析 |
4 指标优缺点 |
四、尿中δ-ALA测定尿样保存条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金矿厂工人尿中镉、汞暴露研究二者联合暴露对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及其介导凋亡的作用机制[D]. 荆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2]环境镉铅暴露对人群尿金属硫蛋白(UMT)排泌的影响[D]. 李盈盈. 桂林医学院, 2019(09)
- [3]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对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影响[J]. 张慧芳,任越,王宏力,胡波,张忠新,王超,郭月凤. 中国辐射卫生, 2018(05)
- [4]几种尿样保存条件对尿氟含量测定的影响[J]. 肖梅,韦国铭,宁攀良. 应用预防医学, 2017(06)
- [5]谷胱甘肽相关因素与氧化应激对儿童孤独症影响的研究[D]. 习倩倩.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6]法洛四联症围术期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研究[D]. 孙国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7]基准剂量法在职业铅接触与健康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中应用[D]. 谷君明. 中南大学, 2012(03)
- [8]糖尿病肾病代谢组学的研究[D]. 刘洋. 新疆大学, 2011(11)
- [9]职业铅接触致神经传导速度改变的风险评估[D]. 郑光. 复旦大学, 2010(11)
- [10]铅性肾损害效应指标的分析研究[J]. 蒋东方,苏素花. 应用预防医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