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源性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邓书华,刘智平[1](2018)在《重庆市14家医院护理人员对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风险感知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护士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暴露现状及对暴露后预防血源性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6年10—11月选择重庆市14家医院共计2 22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18(32.3%)名护士发生过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28名护士针刺伤后感染血源性疾病。护士乙型肝炎预防用药知晓率为30.4%,艾滋病预防用药知晓率为4.1%,梅毒预防用药知晓率为1.4%;不同职称、工作年限的护士对针刺伤暴露后预防用药知识掌握程度不同(P<0.05)。护士对针刺伤暴露后乙型肝炎血清学随访次数知晓率为34.8%,丙型肝炎血清学随访次数知晓率为46.6%,艾滋病血清学随访次数知晓率为16.6%,梅毒血清学随访次数知晓率为12.8%。结论重庆市14家医院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暴露率高,护士对针刺伤暴露后预防血源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低,特别是艾滋病和梅毒相关知识。各级医院应加强胰岛素注射相关安全培训,提升护士职业风险感知力。
薛菊兰,胡晓原,王向荣[2](2016)在《患者血源性感染因子检出调查与职业防护》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血源性传播感染因子的检出情况,为临床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创建安全环境和条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统计了2014年5月-2015年2月某院临床科室阳性检出HBs Ag、抗HCV、抗TP、抗HIV血源性感染因子上报传染病信息系统并经专职传染病管理员审核合格的资料。结果共检测出阳性病例559例,其中HBs Ag阳性病例430例(占76.92%),抗HCV阳性病例86例(占15.38%),抗TP阳性病例38例(占6.80%),抗HIV阳性病例5例(占0.89%);除抗TP阳性感染者女性多于男性外,其他阳性感染者均男性多于女性;感染人群除抗HIV阳性以2040岁居多,其他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4060岁的人群;37.92%的阳性感染病例分布在内科,20.93%分布在外科,15.74%分布在妇产科,15.21%分布在肿瘤科。结论血源性传播疾病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应高度重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严格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考核,适时评估患者血源性疾病情况,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共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屏障。
梁元芬,李玲,张芳,邱华,王利华[3](2015)在《医院后勤工作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水平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后勤工作人员对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提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后勤工作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了解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被调查者中只有27.32%的人员防护知识主要从医院培训中获得;对自我防护的态度,53.61%的人员重视但行为不够,11.86%无意识也无防护;31.44%未接种乙肝疫苗;对血源性疾病相关知识答对率仅为57.84%。结论 :医院应重视和强化后勤一线工作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知识的教育及管理,提高自身防护的依从性,及时预防接种,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被血源性疾病感染。
张宇辉[4](2015)在《实习学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知识调查及教学对策探讨》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实习学生(医、护、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应用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改革教学对策。方法:在参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防护知识及预防两部分。结果: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学生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知识了解甚少,防护意识淡薄。结论:应通过加强医院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教学医院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带教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来强化实习学生血源性疾病相关知识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知识,从而避免或减少实习学生被血源性疾病感染。
周家梅,江智霞,袁晓丽,邵星,罗祎,王汇平,陈素贞[5](2015)在《个体认知对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从行为运作的视角,探讨个体认知如何影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方法以健康信念模式作为理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多级抽样法,对遵义市14所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样本数据与假设模型的契合度较为理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可以被易感性认知、严重性认知、行为益处认知、行为障碍认知解释的变异量为87%。影响医务人员防护行为的因素从高到低分别为行为益处认知、严重性认知、行为障碍认知及易感性认知,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39、0.27、-0.21、0.03。结论易感性认知、严重性认知及行为益处认知对防护行为起正向作用,其中,行为益处认知对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影响较大,行为障碍认知对防护行为起负向作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能较好的解释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
黄卫华[6](2013)在《产科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产科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产科所有医务人员,每人填写自20072012年发生职业暴露次数、处理、感染情况及随访情况。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产房中护士对血源性疾病的防护意识高于医师(P<0.05),该产房受血源性感染的医务人员在全院中占首位,在受伤医务人员中,工作年限﹤5年的人员锐器伤害的比例占首位。结论本次调查发现有些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不按规范操作,造成血液体液直接暴露。因此,坚持标准预防原则,规范各种操作规程,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预防职业暴露的根本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芸,张宇辉[7](2013)在《肛肠外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文中研究指明对肛肠外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和行为及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肛肠外科护士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知识、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缺乏。认为医院管理者应从制度、知识培训,完善防护设施等方面提高护士的职业护护能力、减少职业暴露风险。
吴胜云[8](2013)在《血源性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预防产科职业暴露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满足产科职业暴露预防的血源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方法,降低产科职业暴露发生机率。方法:快速检测组2057例产科患者,分别用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检测和ELISA法作HBsAg、抗HCV、抗HIV(1/2型)和抗TP筛查,对照组1682例用ELISA检测;调查分析两组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快速检测在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的作用。结果:两组血源性标志物检测阳性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检测组发生职业暴露31例次,对照组发生职业暴露65例次,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体金快速检测血源性标志物可对产科医护人员有警示和指导作用,可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应方方,王少群[9](2013)在《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我院发生锐器伤的现状,原因分析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10月发生锐器伤的案例进行分析汇总。结果锐器伤的发生以护士为主要群体,占64.8%,以低年资医务人员为高发群体占77.8%;锐器伤以抽血穿刺、整理废物和拔针操作排名前三位,分别占27.7%、24%和22.2%。血源性病原体暴露为35.2%。结论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的后果认识不足,针对存在问题逐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改善防护用品等措施的应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周家梅[10](2013)在《基于行为运作管理的护士锐器伤防护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设计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表及防护行为观察表,旨在剖析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2.揭示护士锐器伤流行特征及防护行为,分析锐器伤防护行为运作特征,为锐器伤防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3.建立锐器伤干预运作模型,为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安全运作奠定基础。方法:1.参考国内外文献,引入行为运作管理理论,设计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表及防护行为观察表,并对调查表进行信效度检验。2.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结合便利抽样法,使用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表,对遵义市4所三级医院和10所二级医院871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3.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观察表,观察遵义市某三甲医院31个临床科室锐器盒的运行情况;观察手术室20名巡回护士与20名器械护士的防护行为,并分析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运作特征。4.根据文献分析法形成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假设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运作的相关影响因素。5.提炼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假设模型的关键要素,建立锐器伤干预运作模型。结果:1.设计了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表及防护行为观察表。调查表包括基本信息,个人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医院及科室安全氛围,锐器伤发生及上报情况四部分。调查表Cronbach a系数为0.832,重测信度系数为0.817。2.共发放调查问卷871份,回收796份,有效问卷787份,有效回收率90.4%。787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有519人发生锐器伤,共1377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65.95%,发生密度为1.75次/人/年;其中298人发生污染锐器伤,共543例次,污染锐器伤发生率为37.87%,发生密度为0.69次/人/年。锐器伤发生率与年资、职称呈负相关(P<0.05),不同医院等级和不同科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士用纱布包裹折安瓿得分2.76±1.323(95%CI,2.67~2.85),静脉抽血或注射时戴手套得分2.31±1.192(95%CI,2.22-2.39),静脉输液时戴手套得分1.87±1.057(95%CI,1.80~1.94)。不同医院等级和不同年资护士防护行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被观察的三甲医院31个临床科室均备有锐器盒,但使用极不规范,3个科室放在治疗车下层,4个科室放在治疗台,3个科室放在治疗室窗户边的台面上;3个科室锐器暴露至锐器盒外,14个科室锐器盒内锐器超过3/4。20名巡回护士均双手回套针帽及徒手分离注射器针头,17人徒手掰安瓿,15人徒手拾起使用后空安瓿或玻璃,14人建立静脉通道未戴手套,16人未使用安全针具,11人操作毕未及时将锐器放入锐器盒内。20名器械护士均直接用手拿取缝合针,19人直接用手接触使用后锐器,19人徒手拿纱布擦拭锐器尖端,7人手术毕将锐器放入医疗垃圾袋。4.形成了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假设模型,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为:NFI、IFI、TLI、 CFI、RMSEA、PCFI、FMIN、总体差异函数分别为0.931、0.959、0.921、0.958、0.060、0.511、0.147、0.086。防护知识、风险感知、行为认同度等内在因素对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330,医院安全管理、科室制度流程、防护用品及锐器盒管理等外在因素对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663,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关系数为0.231,内外因素对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的解释变异量为65%,误差变异量为35%。5.构建了基于人-机-环境(Man-Machine-Environment)的锐器伤干预运作模型。结论:1.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调查结果具有可靠性及稳定性。2.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其中,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居第一。年资、职称越低,护士锐器伤发生率越高。3.临床锐器盒运作情况不理想,其放置位置不规范、高度不适宜、更换不及时,未充分发挥安全特性。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不容乐观,护士不安全防护行为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及习惯性等特征。4.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假设模型契合度较理想,护士锐器伤防护行为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管理者应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从护士内在特性及医院外在环境方面综合制定干预策略,提高临床护士防护行为运作安全性,减少锐器伤所致的职业伤害。5.基于人-机-环境(MME)的锐器伤干预运作模型能促进防护系统高效、安全运作,发挥组织属性及个体属性的最佳性能。
二、血源性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源性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14家医院护理人员对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风险感知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调查内容 |
1.2.2 评价标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护理人员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暴露现状 |
2.2 护理人员对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暴露后预防用药知晓情况 |
2.3 不同特征护理人员对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暴露后预防用药知晓情况 |
2.4 护理人员对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暴露后血清学随访知晓情况 |
3 讨论 |
3.1 护理人员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发生率及针刺伤后感染率高, 且有逐渐加重趋势 |
3.2 护理人员对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暴露后处置知识掌握程度低 |
3.3 加强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暴露知识培训, 提升护士职业风险感知力 |
(2)患者血源性感染因子检出调查与职业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监测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源性感染因子的检出与分布 |
2.2 血源性感染因子在不同人群中的检出与分布 |
2.3 血源性感染因子在不同病区的检出与分布 |
3 讨论 |
3.1 4项常见血源性感染因子的流行现状 |
3.2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与特点 |
3.3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对策 |
3.3.1 建立院科两级培训与考核制度 |
3.3.2加强医护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血源性疾病信息 |
3.3.3 建立院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信息反馈窗口 |
(3)医院后勤工作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1.3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强化后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
3.2加强对血源性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
3.3提高免疫接种,加强免疫监测 |
3.4不同工种后勤工作人员对血源性疾病知识掌握情况 |
4结论 |
(4)实习学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知识调查及教学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产科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产科医务工作者血源性疾病防护意识, 见表1。 |
2.2 全院和产科受血源性疾病伤害的比较, 见表2。 |
2.3 不同工作年限受伤害的比例, 见表3。 |
3 讨论 |
3.1 风险因素 |
3.1.1 标准预防的观念不强 |
3.1.2 意外接触具有传染性的体液或血液 |
3.1.3 被带有病毒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器械损伤 |
3.1.4 护理人员皮肤黏膜屏障受损 |
3.2 风险的防范 |
3.2.1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
3.2.2 阻断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
3.3 风险的应对 |
4 小结 |
(7)肛肠外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淡漠 |
3.2 对血源性疾病的知识掌握情况欠佳 |
3.3 临床护理人员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知识掌握不足 |
3.4 安全防护对策 |
3.4.1 制度干预 |
3.4.2 加强对血源性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
3.4.3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
4 小结 |
(8)血源性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预防产科职业暴露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标志物检测阳性情况 |
2.2 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基本情况 |
结果 |
锐器伤的原因分析 |
锐器伤的干预措施 |
小结 |
(10)基于行为运作管理的护士锐器伤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表的设计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血源性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14家医院护理人员对胰岛素注射相关针刺伤风险感知现状[J]. 邓书华,刘智平. 职业与健康, 2018(13)
- [2]患者血源性感染因子检出调查与职业防护[J]. 薛菊兰,胡晓原,王向荣.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6(07)
- [3]医院后勤工作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水平调查[J]. 梁元芬,李玲,张芳,邱华,王利华. 中国护理管理, 2015(10)
- [4]实习学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知识调查及教学对策探讨[J]. 张宇辉. 湖南中医杂志, 2015(08)
- [5]个体认知对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影响[J]. 周家梅,江智霞,袁晓丽,邵星,罗祎,王汇平,陈素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18)
- [6]产科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分析及对策[J]. 黄卫华.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12)
- [7]肛肠外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J]. 李芸,张宇辉.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10)
- [8]血源性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预防产科职业暴露的效果[J]. 吴胜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3(05)
- [9]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J]. 应方方,王少群. 医院管理论坛, 2013(05)
- [10]基于行为运作管理的护士锐器伤防护研究[D]. 周家梅. 遵义医学院,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