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龄老人健康自我评价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瑶[1](2021)在《我国老年人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例如:日益沉重的养老保障负担、不断增加的老年社会服务需求、迅速膨胀的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等。这些社会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对我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要有详细的了解,深入挖掘更多元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本论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8年、2011年、2014年、2018年的四期纵向数据,以社会-心理-生物医药模型为整体分析框架,以健康自评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别为因变量,以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结构、生活习惯、患病情况和心理状况五个方面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深入探讨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首先,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初步探索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其次,分别以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因变量,先基于LASSO进行变量选择,再分别构建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把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根据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对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做出判别和预测。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年纪越大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更好,但是具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性更小。(2)有配偶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更差,但是具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性更大。(3)有良好生活方式和积极乐观情绪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更好,且具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性大。(4)患过重病的老人,自评健康状况更差、且具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性小。(5)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果好。从预测精度来看,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正确率、召回率分别为85.54%、87.56%、98.78%。(6)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状况存在显着空间差异。根据以上结论,本论文给出以下建议:(1)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2)鼓励建设结伴互助型田园基地。(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4)完善医疗保健服务。(5)根据预测的结果提前给予高危人群安全预警。(6)因地制宜地分配优化老年人健康状况资源。
谢颖[2](2021)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路径分析模型深入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2.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的认知体验,分析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后的心理变化历程。3.初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为制定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研究及相关理论基础构建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间的关系模型,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差异,做出分析讨论。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不同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探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的认知体验,为下一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提供理论基础。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采用系统评价法对孤独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取文献中研究时间、作者、干预模式、内容、时间、干预者等信息,结合研究内容1和研究内容2的研究结果,初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结果: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1)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得分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孤独感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儿女数量、居住方式、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听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儿女数量、听力、视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P<0.05)。社会隔离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是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收入、吸烟情况、听力是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儿女数量、日常生活能力、听力、视力、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主要有5条路径存在差异,“孤独感→社会隔离”,居家与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849、-0.686,t=6.793,P<0.05;“孤独感→健康促进行为”,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031、-0.321,t=2.096,P<0.05;“孤独感→生活质量总分”,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309、-0.062,t=3.360,P<0.05;“社会隔离→健康促进行为”,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905、0.622,t=2.849,P<0.05;“健康促进行为→生活质量”,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552、0.796,t=4.484,P<0.05。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提炼出老年人孤独感的风险因素、内心体验及应对策略3个主题。具体内容如下:(1)风险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及环境因素3方面。(2)内心体验: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动力、情感依赖3方面。(3)应对策略:包括维持或主动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促进机构老年人的家庭参与、面对应激事件做好心理调适3方面。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结合量性研究及质性研究结果,总结系统评价中干预目标、干预者及干预方式等,发现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预防期(风险因素识别)、干预期(内心体验)、重建期(应对策略),主要内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行为改变及社交重建三个方面。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为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及社会隔离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促进健康老龄化、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实施,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政策建议。结论:1.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密切相关,且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对于机构养老模式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精神慰藉及人文关怀服务,还应定期评估老年人的社会隔离风险,保持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建立更多老年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以及与家庭之间的稳固联系,同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意识到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卫生工作者需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提供情感支持及功能支持,尽可能削弱家庭养老支持资源少及家庭社会资本较弱的老年人因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2.孤独感是老年人的不良情绪体验,机构及社区层面应早期识别老年人孤独感风险,定期评估孤独感情况,同时老年人在遭受孤独感时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应建立家庭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老年人个体层面应引导老年人塑造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提升在应激事件中的心理调适水平。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初步构建包括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行为改变及社交重建三方面内容的孤独感干预模式,旨在为开展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干预计划实施,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何娜[3](2021)在《家庭代际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持续低生育率水平以及医疗水平的提升,加速了老龄化进程,我国正面临严峻的老年人口问题,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学术界关于老年健康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国家积极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到十四五中长期规划,对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已有研究来看,目前关于老年人健康的研究涉及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个人特征、家庭支持、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力量等多方面都对老年人健康有所影响。随着社会变迁,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中国家庭的赡养功能被养老机构、社区等多主体分担,学者关注到家庭代际支持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有所影响,但由于各学者所研究的地域、人群和具体的健康指标不同,彼此的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因此,本文以自评健康作为衡量老年人健康的指标,探讨家庭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建构起家庭代际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借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的截面数据,通过有序变量回归模型和二分逻辑回归模型,分别分析比较了三种代际支持(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支持、情感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目前我国老年人群体存在长寿与疾病并存的态势,且在性别、城乡、高龄与低龄老人之间存在显着差别。(2)家庭代际支持内容上,总体表现为子女多数为父母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而父母为子女提供生活照料支持。(3)统计结果表明,三种代际支持(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支持、情感支持)均对老年人自评健康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且情感支持相比于其他支持类型更具有统计学意义。(4)从老年人角度来看,代际支持的接受或者给予对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都具正向影响,接受可以得到更多生存资源,而给予可以提升老年人自我效能,增强价值获得感。
齐涵[4](2021)在《老年衰弱前期的影响因素、中医体质分布及生存质量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衰弱前期的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和生存质量现状的评估,初步探讨中医体质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内在关联。为老年衰弱前期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老年衰弱的中医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已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为2019056FS(KT)-034-02。并完成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的注册。采用横断面方法问卷调查方式。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研究对象来自于沈阳市居民小区、锦州市居民小区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选用Fired衰弱表型对其进行衰弱情况筛查,将其分为衰弱前期组(200例)和正常组(200例)。分别对两组老年人采用一对一医患问答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分析两组纳入人群的中医体质与生存质量情况、以及衰弱前期的影响因素。使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使用均值±标准差。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使用频数和构成比,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若理论频数N<40,则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等级资料的统计推断选择Wilcoxon秩和检验。选用Logistic回归探讨衰弱前期的影响因素,选用Spearman秩相关探究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因素。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呈显着性。结果:1.本次共调查老年人464例,衰弱期35例,衰弱前期429例,其中脱落(包括资料不全)26例,剔除3例,最终入组例数为400例,衰弱前期组200例,正常组200例。2.衰弱前期组与正常组中年龄、慢病种类、性格、职业类型、娱乐活动、旅游经历、孩子数量的组间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性格、娱乐活动、孩子数量呈显着性差异(P<0.01)。在性别、配偶、手术经历、亲子关系、与谁一起生活、居住地和子女探望情况方面,衰弱前期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中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中,衰弱前期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中的糖尿病、骨质疏松、慢性肺部疾病、高脂血症和慢性肾脏疾病,衰弱前期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衰弱前期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年龄(OR=2.381,P<0.01)、慢病种类(OR=1.358,P<0.01)、性格(内向型,OR=2.274,P<0.01;外向型,OR=1.221,P>0.05)、职业类型(脑力型,OR=0.215,P<0.01;体力型,OR=0.306,P>0.05)、孩子数量(OR=1.879,P<0.01)、娱乐活动(OR=0.624,P>0.05)、旅游经历(OR=0.900,P>0.05)。4.衰弱前期组中平和质35例(17.5%),偏颇体质165例(82.5%)。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55例(27.5%)、气虚质39例(19.5%)、阴虚质24例(12%)三者居多。正常组中平和质82例(41%),偏颇体质118例(59%)。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42例(21%)、气虚质27例(13.5%)、阴虚质20例(10%)三者居多。衰弱前期组与正常组中老年人的九种体质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正常体质与偏颇体质在衰弱前期组与正常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正常组男性以平和质(21%)为多,女性以平和质(20%)为多,正常组不同性别的体质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前期男性以阳虚质(11.5%)为多,衰弱前期女性以气虚质(17.5%)为多,衰弱前期组中不同性别的中医体质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正常组60-6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中,各偏颇体质共74例,平和质有58例;70-7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中,各偏颇体质共37例,平和质有21例;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中,各偏颇体质共7例,平和质有3例;正常组中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偏颇体质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衰弱前期组60-69年龄段的老年人中,各偏颇体质共70例,平和质有18例;70-7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中,各偏颇体质共70例,平和质有14例;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中,各偏颇体质25例,平和质有3例。衰弱前期组中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偏颇体质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偏颇体质对衰弱前期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阳虚质(OR=0.213,P<0.01)、气虚质(OR=0.665,P>0.05)、阴虚质(OR=0.722,P>0.05)、痰湿质(OR=0.600,P>0.05)、气郁质(OR=0.778,P>0.05)。8.衰弱前期组老年人生存质量总得分为(105.79±16.07)分,其余八个维度从高到低得分依次为社会功能(SF)为(70.50±27.19)分、躯体疼痛(BP)为(70.03±21.10)分、生理功能(PF)为(67.60±27.00)分、情感职能(RE)为(64.17±39.71)分、精神健康(MH)为(58.86±18.37)分、活力(VT)为(57.95±17.53)分、生理职能(RP)为(44.25±42.55)分、总体健康(GH)为(36.50±10.78)分。另外,总体身体健康(PCS)得分为(66.52±17.53)分,总体心理健康(MCS)得分为(57.17±17.39)分。9.正常组老年人生存质量总得分为(117.79±14.19)分,其余八个维度从高到低得分依次为社会功能(SF)为(86.88±22.49)分、生理功能(PF)为(84.20±17.01)分、躯体疼痛(BP)为(80.65±17.22)分、情感职能(RE)为(76.50±34.77)分、生理职能(RP)为(69.13±40.00)分、活力(VT)为(67.45±16.67)分、精神健康(MH)为(66.74±18.62)分、总体健康(GH)为(41.95±10.95)分。另外,总体身体健康(PCS)得分为(79.71±13.44)分,总体心理健康(MCS)得分为(67.44±17.43)分。10.在平和质、阳虚质中,衰弱前期组与正常组的生存质量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正常组的生活质量高于衰弱前期组。其他体质未见统计学差异。11.Spearme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衰弱前期、慢病共存、有两个及以上孩子、内向型性格、居住地为自己家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r=-.350,r=-.172,r=-.145,r=-.142,r=-.108,P值分别为<0.01,<0.01,<0.01,<0.01,<0.05;平和质、参加娱乐活动、平和型性格与生存质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164,r=.135,r=.099,P值分别为<0.01,<0.01,<0.05。结论:1.年龄、慢病种类、性格、退休前职业类型、孩子数量均为老年衰弱前期的影响因素,其中年龄增长、慢病共存、内向型性格、孩子数量多被认为是衰弱前期的危险因素,脑力型职业被认为是衰弱前期的保护因素。2.衰弱前期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随着年龄增大,偏颇体质占比越多。与平和质相比,阳虚质是衰弱前期的危险因素。3.无衰弱老年人各个维度的生存质量均优于衰弱前期老年人。4.老年人生存质量与衰弱前期、慢病共存、两个及以上孩子、内向型性格、居住在自己家之间存在负相关,与平和质、参加娱乐活动、平和型性格之间存在正相关。
冯晓玉[5](2021)在《InterRAI家庭护理评估系统在老年患者出院指导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interRAI家庭照护评估工具(interRAI HC)应用于我国老年出院患者中,描述我国老年患者在出院回归家庭或社区时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照护需求,分析其影响因素,初步验证该工具在我国老年出院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为该工具在我国老年出院患者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沈阳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老年出院患者216例,在患者出院前24小时内使用interRAI HC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分析老年出院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及照护需求,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与常规出院指导所涉及的方面进行对比。2.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与老年出院患者触发问题数量相关的因素;将一般资料中的所有变量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中进行进一步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与具体触发问题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1.老年出院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涉及身体功能、认知与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临床健康问题等多个维度。每位患者触发的问题数量为2~12个,中位触发问题为6(5,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天数、患病总数、科室是影响老年出院患者触发问题数量的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神经内科的老年出院患者触发的问题数较多。3.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普通外科为触发促进体能活动提高的保护因素(OR<1),女性为危险因素(OR>1);年龄、住院天数、神经内科为触发ADL受限的危险因素(OR>1);普通外科为触发正确用药的保护因素(OR<1),年龄、患病总数为危险因素(OR>1);男性为触发心肺问题的保护因素(OR<1),神经内科为危险因素(OR>1)。4.InterRAI HC所触发的问题与常规出院指导所涉及的方面在ADL受限、IADL受限、促进体能活动提高、跌倒风险、正确用药、大小便失禁、导管喂食等方面的一致性较高,在社会活动不足、社会交往受限、非正式照顾不足、虐待关系、优化居家环境等方面的一致性较低。结论:1.interRAI HC在我国老年出院患者出院计划的制定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所发现的老年患者的出院照护需求涵盖了常规出院指导涉及的各个方面,还提示了其他可能尚未被满足的照护需求,这些需求未来有待进一步验证。2.老年出院患者的触发问题数与年龄、科室等因素相关,未来需要进一步验证。老年出院患者促进体能活动提高、ADL受限、正确用药、心肺问题等具体触发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为老年患者进行出院指导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制定个体化的出院指导。此外,interRAI HC还涉及老年出院患者居家环境考察的评估,这在常规出院指导中关注较少,未来需要引起关注。
毛国菊[6](2021)在《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与社会衰弱现状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社会衰弱现状,探讨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与社会衰弱之间的关系,分析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务人员早期识别与干预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抽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的住院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综合评估工具、社会衰弱量表、中文版老年人健康相关控制感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 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推断。结果:1.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现状:整体衰弱总分为(60.21±12.0)分,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较严重。2.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现状:社会衰弱发病率为42.7%(n=128),社会衰弱前期50.6%(n=152),非社会衰弱6.7%(n=20),其中孤独的阳性报告最高为90.7%(n=272)。住院老年人健康相关控制感总分为(67±19.36)分,处于中等水平。健康相关控制感分度为优的老年人5.3%(n=16),健康相关控制感良好的老年人29.7%(n=89),健康相关控制感一般的老年人46%(n=138),健康相关控制感差的老年人19%(n=57)。3.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与整体衰弱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0.67,住院老年人健康相关控制感与整体衰弱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r=-0.7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得分在不同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居住环境、同住人员、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疾病种类、服药种类、疾病病程等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同住人员、身体衰弱、情感状况、社会关系、环境衰弱、自我照护能力。结论:1.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严重,医务人员应注重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评估与识别,预防和延缓整体衰弱的发生与发展。2.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发病率较高。提示住院老年人是社会衰弱的高风险人群,医务人员应注意早期识别、早期干预、预防和延缓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的发生和发展。住院老年人健康相关控制感,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应增加对住院老年人疾病健康知识普及与自我照护培训,提高老年人健康相关控制感。3.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与整体衰弱显着正相关,住院老年人健康相关控制感与整体衰弱呈显着负相关。医护人员可通过提高老年人健康相关控制感、识别和干预社会衰弱,以延缓整体衰弱的发生和发展。4.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的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同住人员、身体衰弱、情感状况、社会关系、环境衰弱、自我照护能力。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充分考虑以上相关因素,预防和延缓老年人的社会衰弱的发生和发展。
曹莎[7](2020)在《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水平都超过城镇地区,老龄化表现出严峻的“城乡倒置”形势。但是,由于养老体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来满足老人的养老保障。比如四川省山丘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政府对农村养老的支付能力更有限,造成老人对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家庭结构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提高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隔代化等变迁都在改变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给农村地区老人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挑战,影响老人的健康状况。老年健康是老年福利的重要组成,对农村地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可以在中国农村地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社会现状下,为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提出可参考的建议。这对提高农村地区老年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健康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利用四川省山丘区农户调研数据,从居住安排、子女情况和劳动力迁移结构三个角度刻画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以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来测算老人所获得代际支持,并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综合自评健康三个维度来度量老人的健康水平。在对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多重中介模型探究代际支持在老人家庭结构及其健康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尝试性地构建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的耦合框架;最后对农户家庭微观层面调整代际支持和政府宏观层面补充社会支持,以提高农村老人健康和福利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状况的特征明显。(1)就家庭结构而言,隔代化和空巢化已经成为四川省山丘区农村家庭的主要趋势,占比分别为37.78%和37.04%;老人的多子化和儿子偏好特征突出;劳动力迁移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常态。(2)就代际支持而言,老人获得情感支持状况好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3)就老年健康状况而言,样本老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样本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均较好。(2)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之间相互关系显着。(1)就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而言,居住安排,尤其是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的影响显着;子女数量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显着相关,但与生活照料无显着相关关系;子女的性别结构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无显着相关关系,但与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显着相关。(2)就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而言,代际支持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3)就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而言,居住安排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子女数量与老人生理健康和自评健康显着相关,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不显着;有儿子与老人健康水平无显着相关性,但有女儿和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健康状况显着相关。(3)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1)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7.23%和24.33%),而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2.78%)。(2)代际支持在老人的子女数量与其生理、心理和自评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且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分别为-11.16%、27.14%和13.97%,而在老人的子女性别结构与其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不显着。(3)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具体来讲,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生理健康、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11.33%和-34.85%),而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3.59%)。此外,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生活照料路径,子女数量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路径,劳动力迁移和老年生理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路径,和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间最显着的则是情感支持路径。(4)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明确。当三者放在同一结构关系中时,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并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对代际支持有显着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34。同时,代际支持则对老年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69。此外,在三个要素的内部,影响老人家庭结构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老人的子女情况;影响代际支持水平的主要载荷因子是情感支持,其次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的载荷系数最小;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自评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载荷系数最小。
宋盼[8](2020)在《“技能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 ——基于上海市Y养老院的实证调查》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日趋严重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模式,接受养老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因此,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水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在机构内的生活质量和他们的住养体验。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养老服务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行养老服务专业化;这其中,养老服务的专业技能一再被地方职能部门所强调,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将养老服务专业化等同于养老服务技能化——在日常监管如评估或年度考核中不断强化养老服务的专业技能。客观地说,提升服务技能水准,并用统一、规范的标准来评估考核这些技能的实施情况,有助于改善过去养老服务中存在的技能水平低、服务质量差的情况。同时,基于技能服务的指标化考核与评估也对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升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也应该随之大幅提升,然而,在笔者的实地调研中,获得的情况与上述判断并不完全符合。在一些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对机构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并没有随着服务的技能化提升而有一个相应的提升。本项研究通过对上海一个养老机构数月的实地调研,系统地考察了养老机构如何推行护理服务技能化,探讨了这种对服务技能化的“强调”如何在养老机构内部形成了一种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现状。本项研究发现,尽管养老机构一再强化对一线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技能化的要求,但住养老人对机构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并没有随着服务的技能化提升而有一个相应地提升。本文认为,在护理服务“技能化”一再被强调的背景下,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特定管理方式的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养老服务技能化的评估与考核,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方式、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行为,均产生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致使养老机构和护理员完全遵照指标化的考核要求提供那些被强调的技能类服务,而那些非量化的、基于护理人员个性化特征(如护理员乐观的性格、爽朗的个性、幽默的风格、亲和力、富有爱心的话语等)的具有情感互动的服务却因此被抑制了,从而产生了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进而影响了老人的住养体验。因此,本文认为,对养老服务的提升应在加强服务技能化的同时,注重发挥那些非技能类服务的内涵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以实现养老服务综合性和整体性的优化。
石亦飞[9](2020)在《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我国的老年人口群体十分庞大,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老年人的诸多健康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没有疾病,而是更多地扩展为一种个人在身体、精神、社会等各方面都达到良好水平的状态,本文所研究的自评健康这一指标正是一个涵盖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综合性健康指标,能够较好地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因此本文研究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情况并且找出影响自评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所有因素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全国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基于Probit联接的广义线性模型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甄选出显着影响因素,包括是否有医疗保险、是否患有慢性病、愉悦程度、是否喝酒、是否残疾、性别、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睡眠状况、日常生活能力、抑郁程度、年龄。其后,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对影响方式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为:(1)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最大,身体越好的老年人自评健康会越好;此外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会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代际支持,老年人身体越差,心理健康越差,子女对老年人的支持越大。(2)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到其自评健康,心理状态越健康,自评健康状况越好。(3)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会影响老年人的自评健康,老年人享受到的医疗保障水平越高,其自评健康评价越好;另外,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会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参加医疗保险以及对医疗服务水平满意的老年人,身体更健康,心理状态更好。(4)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影响有显着正向影响,而且会通过影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间接影响自评健康,吸烟、喝酒的老年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差,自评健康较差。(5)老年人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间接影响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减轻经济能力有限的老年人的看病负担;定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通过社区宣传以及家人帮助的方式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督促子女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况;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等。
卢妍言[10](2020)在《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使人们愈发关注和重视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慢性病发病率升高等因素的影响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不容忽视。生活方式作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已经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通过梳理老年人生活方式的现状并探讨其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有助于老年人改善当前的生活方式,促进其享受更加健康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梳理文献基础上,界定生活方式的内涵;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分析老年人生活方式现状及问题,阐明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根据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影响调查问卷的结果,构建和评价生活方式中影响老年人健康的指标,并运用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梳理出当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心理因素以及行为选择三个维度构建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的概念模型,分析作用机理;其次,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实地调研,结合调研结果描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并对生活方式与健康间相关性进行分析;随后,结合理论模型以及调研情况构建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研究,根据评价结果选出重要程度较高的几项指标作为实证分析中的自变量,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心理因素以及行为选择情况对健康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对其健康状况做进一步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从知、信、行三个角度做出提升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以达到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目的。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一般,生活方式中的行为选择对老年人健康影响趋于显着,其次是心理因素中的孤独感、生活满意度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影响显着。第二,生活方式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存在差异,低龄段、中龄段以及高龄老年人应根据年龄变化对生活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可适当补充睡眠时间,家人和社会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等,以促进老年人更加健康的享受生活。
二、高龄老人健康自我评价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健康自我评价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老年人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特色与不足 |
2 数据与模型介绍 |
2.1 数据来源 |
2.2 变量选择 |
2.3 数据预处理 |
2.4 采用模型的算法 |
2.4.1 Logistic回归模型 |
2.4.2 LASSO变量筛选法 |
2.4.3 随机森林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
3.1 自然属性相关变量 |
3.1.1 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1.2 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1.3 不同居住地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1.4 不同年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1.5 不同省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2 社会经济结构相关变量 |
3.2.1 不同婚姻状况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2.2 不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2.3 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2.4 不同社区服务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3 生活习惯相关变量 |
3.3.1 不同吸烟状态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3.2 不同喝酒状态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3.3 不同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3.4 不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健康状况 |
3.4 患病情况相关变量 |
3.5 心理状况相关变量 |
3.6 本章小结 |
4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探究 |
4.1 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影响因素的探究 |
4.1.1 基于LASSO的自变量选择 |
4.1.2 序次Logistic回归分析 |
4.2 我国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的探究 |
4.2.1 基于LASSO的自变量选择 |
4.2.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3 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判别与预测 |
5.1 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判别与预测 |
5.1.1 数据集说明 |
5.1.2 调用程序包 |
5.1.3 优化建模 |
5.1.4 结果分析 |
5.2 我国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判别与预测 |
5.2.1 数据集说明 |
5.2.2 调用程序包 |
5.2.3 优化建模 |
5.2.4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假设 |
5 理论基础 |
6 研究内容 |
7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评价工具 |
4 数据分析 |
5 质量控制 |
6 研究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干预模式构建依据 |
3 干预模式构建 |
4 干预模式实施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家庭代际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章 数据与变量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第二节 变量选取 |
一、因变量 |
二、自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三章 代际支持与老年人健康的描述分析 |
第一节 老年人健康现状 |
一、生理健康状态 |
二、心理健康 |
三、自评健康 |
第二节 代际支持现状 |
一、经济支持 |
二、生活照料支持 |
三、情感支持的现状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广义有序变量回归 |
一、模型选择 |
二、模型估计与拟合 |
三、模型修正 |
四、结果阐释 |
第二节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 |
一、模型选择 |
二、模型估计与拟合 |
三、模型修正 |
四、结果阐释 |
第五章 总结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类 |
三、学术论文类 |
四、英文文献 |
致谢 |
(4)老年衰弱前期的影响因素、中医体质分布及生存质量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综述一 老年衰弱与生存质量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说在老年常见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InterRAI家庭护理评估系统在老年患者出院指导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的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审查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老年出院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
3.2 使用CAPs所触发的老年出院患者的健康问题 |
3.3 老年出院患者触发问题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interRAI HC触发的问题与常规出院指导涉及方面的一致性 |
3.5 老年出院患者触发问题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 |
3.5.1 与促进体能活动提高相关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5.2 与ADL受限相关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5.3 与正确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5.4 与心肺问题相关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老年出院患者存在多维度的出院指导需求 |
4.2 老年出院患者触发问题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interRAI HC工具所触发的问题与常规出院指导涉及方面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4.4 关于老年出院患者触发问题的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 |
4.4.1 女性、普通外科为触发促进体能活动提高的影响因素 |
4.4.2 年龄、住院天数、神经内科为触发ADL受限的影响因素 |
4.4.3 年龄、患病总数、普通外科为触发正确用药的影响因素 |
4.4.4 男性、神经内科为触发心肺问题的影响因素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患者出院计划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与社会衰弱现状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对象 |
2.3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2.4 调查工具 |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衰弱综合评估工具(ComprehensiveFrailtyAssessment Instrument-CFAI) |
2.4.3 社会衰弱量表(HALFT) |
2.4.4 中文版老年人健康相关控制感问卷(Perceived Control in Health Care Questionnaire) |
2.5 资料收集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2.9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现状 |
3.3 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现状 |
3.4 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与整体衰弱的相关性分析 |
3.5 住院老年年人社会衰弱影响因素分析 |
3.5.1 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单因素分析 |
3.5.2 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多因素分析 |
3.6 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影响因素分析 |
3.6.1 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单因素分析 |
3.6.2 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现状 |
4.2 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现状 |
4.3 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与整体衰弱的相关性 |
4.4 住院老年人社会衰弱影响因素 |
4.5 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的影响因素 |
5 结论 |
6 研究局限性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衰弱评估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基础概念 |
1.3.1 家庭和家庭结构 |
1.3.2 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 |
1.3.3 老年人和健康 |
1.4 相关理论及发展 |
1.4.1 家庭结构相关理论及发展 |
1.4.2 代际支持相关理论及发展 |
1.4.3 老年健康相关理论及发展 |
1.5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
1.5.1 家庭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2 代际关系与代际支持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3 老年健康国内外研究进展 |
1.6 文献评述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框架的提出 |
2.2 预期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1 预期目标 |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3.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宏观背景 |
3.1.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水平空间格局 |
3.1.2 四川省农村老年健康景观格局 |
3.2 研究区域确定 |
3.3 数据来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实地调研 |
第4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的划分及老年健康的测算 |
4.1 家庭结构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
4.1.1 家庭结构划分标准 |
4.1.2 样本区家庭结构现状 |
4.2 代际支持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
4.2.1 代际支持划分标准 |
4.2.2 样本区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现状 |
4.3 老年健康的测算和现状分析 |
4.3.1 老年健康测算 |
4.3.2 样本区老年健康水平现状 |
4.4 研究小结 |
第5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及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
5.1 家庭结构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
5.1.1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经济支持的影响 |
5.1.2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情感支持的影响 |
5.1.3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生活照料的影响 |
5.2 代际支持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2.1 代际支持对老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
5.2.2 代际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5.2.3 代际支持对老年自评健康的影响 |
5.3 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3.1 居住安排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3.2 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3.3 劳动力迁移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4 研究小结 |
第6章 代际支持的中介作用及三者耦合机制分析 |
6.1 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与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6.1.1 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
6.1.2 代际支持在子女数量与性别结构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
6.1.3 代际支持在劳动力迁移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
6.2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分析 |
6.2.1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2.3 结构方程模型耦合结果分析 |
6.3 研究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讨论 |
7.2.1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
7.2.2 中介效应和耦合机制 |
7.3 关于提高农村养老水平的思考 |
7.4 研究的创新点和未来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创新点 |
7.4.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技能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 ——基于上海市Y养老院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机构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
1.2.2 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研究 |
1.2.3 改善机构养老服务的政策倡议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养老服务的专业化 |
1.3.2 护理服务的技能化 |
1.3.3 非技能类服务 |
1.3.4 供需失衡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1.4.1 理论视角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参与式观察 |
1.5.3 深度访谈 |
第2章 养老服务“技能化”:政策推进与地方实践 |
2.1 机构养老模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与政策环境 |
2.1.1 机构养老模式快速发展的人口学背景 |
2.1.2 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性支持 |
2.2 公共部门对机构养老护理服务“技能化”的推行 |
2.2.1 传统护理服务存在的缺陷 |
2.2.2 护理服务技能化的政策性要求 |
2.2.3 技术、标准与规程:护理服务技能化的内容 |
2.3 养老机构提升护理服务技能化的实践 |
2.3.1 服务人员的入职门槛 |
2.3.2 机构内的技能培训 |
2.3.3 基于护理技能的精细化服务供给 |
第3章 “技能化”之外的需求:住养老人的主观体验与供需失衡 |
3.1 住养老人对于机构养老服务的主观评价与认知 |
3.1.1 对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的评价 |
3.1.2 超越“满意与否”的养老机构入住体验 |
3.2 统一的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个性化 |
3.2.1 统一的养老服务供给 |
3.2.2 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
3.3 供给对需求的缺位:技能化服务之外的需求 |
3.3.1 文化与娱乐需求 |
3.3.2 情感支持与交往需求 |
3.3.3 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 |
第4章 “技能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生成逻辑 |
4.1 基于服务技能化的指标化评估与考核 |
4.1.1 基于服务技能化的服务评估标准 |
4.1.2 服务考核与评估的指标化特点 |
4.2 指标化考核对于护理人员服务行为的导向效应 |
4.2.1 薪酬制度对护理员服务的激励 |
4.2.2 服务考核对护理员服务供给的导向 |
4.3 被抑制的“非技能类”服务供给 |
4.3.1 非技能类服务供给被抑制的形成原因 |
4.3.2 非技能类服务不足对老人住养体验的影响 |
第5章 提升机构养老服务综合效能的优化路径 |
5.1 重构更具整合性的养老服务评价体系 |
5.1.1 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 |
5.1.2 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
5.2 完善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 |
5.2.1 完善对养老机构的奖惩机制 |
5.2.2 健全对护理员的服务激励机制 |
5.3 提升护理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本 |
5.3.1 倡导护理员有原则的个性化服务行为 |
5.3.2 平衡技能类与非技能类护理服务能力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1 研究结论 |
6.1.2 讨论 |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6.2.1 研究创新 |
6.2.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回顾 |
一、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有效性研究 |
二、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
三、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模型和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章节结构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
一、数据来源 |
二、数据预处理 |
第二节 变量筛选与解释 |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因变量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自变量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因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基于Probit联接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 |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
二、模型的构建 |
三、估计结果及解释 |
第三章 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步骤 |
第二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三节 模型的基本构建 |
第四节 模型的拟合与修正 |
第五节 模型的估计与解释 |
一、参数估计结果 |
二、路径分析 |
三、研究结果的现实解释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活方式 |
2.1.2 老年群体 |
2.1.3 健康及健康自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闲暇时间论 |
2.2.2 休闲理论 |
2.2.3 活动理论 |
2.2.4 社会支持理论 |
第三章 老年人生活方式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老年人生活方式的现状 |
3.1.1 老年人生活水平日渐提升 |
3.1.2 老年人日常饮食种类丰富 |
3.1.3 老年人更愿购买健康产品 |
3.1.4 老年人社交需求逐渐增多 |
3.1.5 老年人体育锻炼形式丰富 |
3.2 老年人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 |
3.2.1 过度锻炼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3.2.2 暴饮暴食是老年人健康危险因素 |
3.2.3 吸烟酗酒增加老年人的患病风险 |
3.2.4 情绪消极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 |
3.2.5 盲目养生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第四章 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 |
4.1 人口学特征对老年人健康的作用机理分析 |
4.1.1 年龄增长与老年人健康呈负向预测 |
4.1.2 婚姻状态是老年人健康的保护因素 |
4.1.3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呈现出地域差异 |
4.2 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
4.2.1 孤独感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
4.2.2 生活满意度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
4.2.3 子女关系满意度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
4.3 行为选择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
4.3.1 睡眠时长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
4.3.2 饮酒程度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
4.3.3 吸烟与否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
4.3.4 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
第五章 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调研及数据分析 |
5.1 调研设计 |
5.1.1 样本选择 |
5.1.2 问卷设计 |
5.1.3 调查方法 |
5.2 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
5.2.1 老年人性别比例分布情况 |
5.2.2 老年人年龄范围分布情况 |
5.2.3 老年人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
5.2.4 老年人子女个数分布情况 |
5.3 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
5.3.1 老年人孤独感与健康状况交叉分析 |
5.3.2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健康状况交叉分析 |
5.3.3 老年人子女关系满意度与健康交叉分析 |
5.3.4 老年人吸烟情况与健康状况交叉分析 |
5.3.5 老年人饮酒情况与健康状况交叉分析 |
5.3.6 老年人社交状况与健康状况交叉分析 |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
6.1 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1 方法介绍 |
6.1.2 指标选取 |
6.1.3 模型构建 |
6.1.4 计算权重 |
6.1.5 权重排序 |
6.2 生活方式的指标评价 |
6.2.1 准则层的指标评价 |
6.2.2 方案层的指标评价 |
第七章 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
7.1 生活方式与老年人健康的回归分析 |
7.1.1 研究方法 |
7.1.2 变量选取 |
7.1.3 老年人自评健康回归结果 |
7.1.4 人口学特征对老年人健康影响回归结果分析 |
7.1.5 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回归结果分析 |
7.1.6 行为选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回归结果分析 |
7.2 生活方式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结果分析 |
7.2.1 生活方式对低龄(60-70岁)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
7.2.2 生活方式对中龄(70-80岁)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
80岁)的老年人健康的影响'>7.2.3 生活方式对高龄(>80岁)的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
7.2.4 生活方式对低年龄段老年人健康影响结果分析 |
7.2.5 生活方式对中龄段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结果分析 |
7.2.6 生活方式对高龄段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八章 提升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对策研究 |
8.1 知——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 |
8.1.1 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知识 |
8.1.2 学习健康生活方式理论 |
8.1.3 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意识 |
8.2 信——健康生活方式的动力 |
8.2.1 明确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 |
8.2.2 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益处 |
8.2.3 坚信健康生活方式的价值 |
8.3 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目标 |
8.3.1 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 |
8.3.2 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学习氛围 |
8.3.3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习惯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2 相关政策文件梳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高龄老人健康自我评价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老年人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梦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 谢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家庭代际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的研究[D]. 何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老年衰弱前期的影响因素、中医体质分布及生存质量相关性的研究[D]. 齐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InterRAI家庭护理评估系统在老年患者出院指导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冯晓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住院老年人整体衰弱与社会衰弱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 毛国菊.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D]. 曹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8]“技能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 ——基于上海市Y养老院的实证调查[D]. 宋盼.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9]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D]. 石亦飞.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10]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D]. 卢妍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