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大叶性肺炎为首发表现的伤寒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爽[1](2021)在《百合病“病脉证并治”之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百合病首载于东汉医家张仲景着作《金匮要略》(从《伤寒杂病论》中析出),本是伤寒热病之后血脉余热未尽、胃气虚损所致,却在后世解读与发挥中逐渐与伤寒远离。后世医家对百合病的解读颇多争议,但一般认为其乃心肺阴虚所致的情志疾病,这与仲景原意相去甚远。这种认识的流变及争议,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对百合病原文原意的理解,进而局限了其临床价值。《伤寒杂病论》每以“病脉证(并)治”冠篇名,其内容包含辨病→平脉→析证→定治四个环节。这一模式是仲景临床诊疗全过程的高度概括,蕴含着仲景的临证思维和学术思想,在理解仲景原意、总结诊疗经验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研究目的:澄清仲景百合病原文原意,还原仲景百合病“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路径,探明后世注家对百合病认识的流变及其原因。研究方法:①校勘:以元邓珍本为底本,重点依据明洪武吴迁抄本进行对校,参以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进行条文对照校勘,差异之处以《脉经》《小品方》等作他校,对于条文记载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②字义句读考证:依据秦汉及以前相关语言材料进行字义考据、句读修正,以期重新理解疑难字句。③文献研究:以“病脉证并治”模式为线索,梳理后世医家在“辨病、平脉、析证、定治”各环节对仲景百合病原文解读的流变,探析该转变是何时、如何发生的。研究成果:条文原貌澄清:①百合病开篇“论曰”当为后世传抄摘录时衍入,其上限当不早于《诸病源候论》成书即610年,不晚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金匮要略》时即1066年。②“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或当断为“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③百合鸡子汤方后注“搅匀,煎五分,温服”当作“内鸡子黄,搅令调,分温再服”,即纳鸡子黄后不需再煎,且煎出药液分两次服用。④滑石代赭汤服法“分温服”,宜从吴迁本作“分温再服”,服用两次。⑤百合病条文方后注中“煎”字用法与仲景习惯及时代背景不同,应当予以还原,其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病脉证并治研究:①“百脉一宗”之“宗”并非心肺,而是指胃。“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即血脉与胃的病变导致了百合病的发生。②“其脉微数”,形容其脉稍有数象。③通过字义训释及仲景用语总结,百合洗方洗“身”仅为洗躯干。另外发现,百合洗方或以宗教、习俗中颇具神秘色彩的洗浴驱邪仪式及治疗神志异常的水疗法为基础,融入了中医理论,例如百合药物功效、重视胸腹脏腑等而最终形成。其最底层的认知即“洗”所蕴含的清洁作用。④就病因而言,梳理历代认识的流变发现:两晋隋唐医家对百合病的阐发较少,但揭示了其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的疾病成因。元代以前百合病的成因大致有伤寒坏后和伤寒等大病后遗两种观点,至元代医家危亦林时,其对百合病的论述和归类则彻底与伤寒脱离,形成另一种见解(虚劳大病后遗),这是百合病成因由外向内转变的一个节点。之后,赵以德在将百合病重新解读为伤寒后遗症的同时又引入了另一个内因一一情志内伤(情欲不遂、或因离绝菀结、或忧惶煎迫),化火伤阴而成百合病。这是后世以百合病为情志病、用百合诸方治疗情志病之肇始。之后的医家不断地加入新的情志因素,不断地与伤寒剥离,最后形成稳定的“心肺阴虚”之论。⑤上述认识流变的原因:北宋校正医书局认为《金匮玉函要略方》“伤寒文多节略”,“故所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而成《金匮方论》,此种划分方式人为地造成了百合病与伤寒的割裂;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丰富,伤寒热病发生逐渐减少,使得医家对百合病的临床观察较少;生产方式的改变:对自然的强依赖和关注慢慢转移到对自身的关注;随着脏腑学说的发展,医家更倾向于从五脏出发认识疾病等等,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百合病的病因逐渐从外在的伤寒余热转变到内在的情志因素。⑥医家对百合功效及对百合病病机的认识是相辅相成,互相交替影响的。医家将百合功效逐渐归属于心肺经以及对百合病阴虚内热病机的解读,使得百合的本草记载逐渐改变,亦导致百合“补中益气”(《神农本草经》)的功效随之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世对百合病原意的误读,以及对仲景选用百合一药治疗百合病用意的偏离。总之,百合病应当是伤寒热病之后血脉余热未尽,胃气尚有虚损,出现饮食、神志、活动、睡眠、寒热等各种不稳定的异常症状。仲景选用百合补中益气,生地黄汁清血脉余热之余又可补益脾胃,二药合用治疗百合病可谓与病机丝丝入扣。但百合病恍惚变化的症状以及“如有神灵”的错误断句,以及百合功效记载与医家对百合病的认识相互渗透,使得百合病逐渐远离了伤寒这一病因,而逐渐以单纯的情志病的面貌被现在的医家所认识。这可以说是后世医家对仲景百合病的发挥,行之有效的临床观察结果加固了百合病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因此在现今的临床中焦虑症、抑郁症、躁郁症、癔病、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病种均被纳入百合病范畴,并且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如今国内后疫情阶段,屡有文章报道出院新冠患者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与百合病表现极为相似,但并无较为对症的治疗措施,澄清仲景百合病本为伤寒后余热未尽胃气虚弱而设之后,本研究认为百合病各方或可在疫情及后疫情时代大有可为。
乔杨[2](2020)在《2016年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临床用药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2016年住院病人中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病的一般情况、中西医用药等数据,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依据,从而提升诊疗水平,减少抗生素滥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为研究对象,真实的记录临床病例的相关数据,分析患儿发病的一般情况,中医、西医诊疗方案,了解并统计我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98例,男女比例1.09:1,年龄趋于幼儿期(34.34%)。发病季节以秋季(39.36%)居多。临床症状以发热(87.15%)、咳嗽(99.19%)、喘促(14.66%)为主。热势以高热(63.59%)居多。中医证型以风热闭肺证为主(86.75%)。辅助检查发现,以混合细菌性感染的患儿居多(37.75%)。胸片病灶表现以双肺纹理增强(59.77%)、散在斑点片状影(22.93%)为主,肺部CT病灶表现以斑片状磨玻璃影(33.75%)、大片状致密影(33.75%),小斑片状密度(20.00%)为主。肺部病灶主要以右、左肺下叶(38.62%、30.84%)病变。治疗方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医治疗包括中药针剂(100%)、中药汤剂口服(93.57%)、中成药口服(66.27%)、中医外治法(58.83%)。首选中药针剂,以热毒宁的使用率最多(46.18%),其次为喜炎平(38.56%),第三位是炎琥宁(15.26%)。西医治疗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94.38%),首选以阿奇霉素静脉注射用药为主(86.33%),治疗时间以5天为1疗程(76.52%)。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41.33%),其次为头孢菌类药物(40.62%)。支原体肺炎合并症主要以心肌损害为主(45.40%)。中药不良反应1.20%;西药不良反应占6.22%。治愈率87.95%,好转率11.65%,未愈率0.40%。结论:1.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年龄趋于幼龄化。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咳嗽、喘促为主,就诊前出现发热、咳嗽的时间,与住院时间有一定相关性。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感染为主。病灶位置以右肺下叶及左肺下叶病变较为多见,胸片早期以纹理增强为主,应及时行肺部CT避免延误诊治。2.我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大部分均按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肺炎支原体肺炎专家共识,及我院诊疗常规要求,给予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中药针剂,配合中药汤剂口服为主。西医治疗主要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治疗时间以5天为1疗程,联合青霉素类抗生素居多。患儿病情越重,住院时间越长,联合使用的抗生素级别越高。
陈碧芳[3](2018)在《百合病病证治方的理论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百合病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并创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因其病情复杂,历代医家有许多见解,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搜集各家所说,对百合病病名、病因、病机、临证表现及特征、治疗等进行了讨论。在其病机关键在于阴虚内热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其病位不仅限于心肺,还涉及肝胆肾等多脏腑,可兼夹多种病理因素为患,从而拓展了对百合病证的认识。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就古今医家对百合病的讨论和研究文献作整理评述并例举临床报导及运用实践以佐证。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医病证研究。首先明了百合病究竟是什么病极为重要。从中医辨病和病证结合研究角度,总结辨治百合病的要点,使临床辨识百合病有更明确的指征且予针对性的治疗。并对百合病与现代医学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与类似病证小柴胡汤证、脏躁证等进行比较鉴别。第二部分对《金匮要略》中百合病方的方药作用进行解析,主要讨论了百合地黄汤等方药的作用机制、主治病证及特点等。第三部分为临床应用概述。通过收集现代应用百合类方治疗的报导,分析总结古今医家临证化裁运用百合类方辨治疾病的经验,结合笔者运用的实践与体会,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相关病证提供依据及思路,为合理运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等提供参考。
李彤,王荣英,贺振银,王金艳,王雅依,王倩,赵稳稳[4](2017)在《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经典定义是指:体温≥38.3℃,病程≥3周,经过1周较全面的住院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FUO的病因诊断始终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合理运用传统与新兴的诊查技术将会对FUO的诊断大有裨益。本文对FUO的可能病因及诊断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FUO诊疗过程中,详细的病史采集、深入细致的体格检查仍然是基础,应合理选择诊断方法,侵入性检查尤其要慎重选择。尽管医学研究不断进步和发展,仍有一部分发热患者未能找到病因,作为临床医师应尽量明确或尽力缩小可能的诊断范围。
陈海鹏[5](2014)在《蒿芩麻杏石甘汤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及IL-10、TNF-α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中医辨证属于风热犯肺证和痰热壅肺证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轻症的患儿予蒿芩麻杏石甘汤口服与运用阿奇霉素治疗的疗效比较,观察中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收集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患儿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纳入符合入选标准共44例患儿,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予阿奇霉素口服或静点;治疗组予蒿芩麻杏石甘汤口服。通过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指标(咳嗽,痰壅,发热,肺部听诊,胸片)、次要指标(精神,面色,食欲食量,恶心呕吐,口渴,大便),实验室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观察中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通过测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IL-10和TNF-α,探讨中药的作用是否是通过对IL-10和TNF-α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后的咳嗽、痰壅及主症积分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儿咳嗽、痰壅的症状,减轻主要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两组治疗后听诊、胸片和发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说明促进炎症吸收,缩短退热时间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食欲食量、大便及次症积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食欲食量、调节大便、减轻次要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病情分级、疗效分级及疗效评定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的病情分级、疗效分级及疗效评定与对照组相当。两组治疗后的精神、面色、恶心呕吐、口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次研究尚不足以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精神、面色、恶心呕吐及口渴。治疗组的IL-10、TNF-α和IL-10/TNF-α.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IL-10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TNF-α和IL-10/TNF-α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后的IL-10、TNF-α及IL-10/TNF-α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次研究尚不足以说明肺炎支原体患儿的IL-10、TNF-α和IL-10/TNF-α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中医辨证属风热犯肺证和痰热壅肺证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轻症的患儿,蒿芩麻杏石甘汤在总体疗效(如病情分级,疗效分级,疗效评定)较阿奇霉素疗效相当,症状改善(主症,如咳嗽、痰壅;次症,如食欲食量、大便)方面较阿奇霉素有明显的优势。该方案有效、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蒿芩麻杏石甘汤治疗风热犯肺证和痰热壅肺证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轻症,疗效确切,可适度推广的临床方案。
陈孟准[6](2012)在《老年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的证候学特点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老年人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患病相关因素间的关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1)回顾中医典籍中有关肺部感染及老年人特点的记载,总结近年现代中医学医家对肺部感染及老年人体质的研究进展。(2)总结现代西方医学对肺部感染及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研究进展。(3)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住院病房选取203例明确诊断老年肺部感染痰热壅肺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4)根据中西医诊断及研究标准制定临床证候观察表,收集临床资料,入院第1周内观察第1日、3日、7日,以后每隔7日观察一次,直至病情好转或死亡,将所得资料输入计算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5)分析年龄、性别、病因、病程、基础疾病等相关因素间关系,观察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证候变化特点。结论:痰热壅肺证是肺部感染过程中正邪相争最激烈阶段,病情变化迅速,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由于老年人多有脏腑内伤基础,有着多痰多瘀,气阴两虚的体质特点,常合并肺胀、中风、消渴、胸痹等宿疾,容易感受风热病邪,形成痰热壅肺证,且死亡率较高。提示治疗中当准确辨证,综合考虑基础病理因素抓住时机,及时适当用药,防止传变入里,改善预后。
聂凡,李慧涓,袁虹,聂广[7](2011)在《手足口病证治规律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和辨证模式。方法:采用比较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研究手足口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分析。结果:认为手足口病的疾病归属宜"疫疹"为妥,病邪性质为温热夹湿,感邪门户虽然符合口鼻而入,但不排除皮毛外感(强调邪袭卫表的临床表现,而口鼻而入强调的是上呼吸道的临床表现)。根据证候学调查,基本符合"肌表-经脉-脏腑"传变假说("温邪外感,首犯太阴,顺传脾肺,逆传心肝"),并提出"不传、顺传、逆传"等三种传变模式,建议根据病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恢复期/坏证期,各期通过证素分析提炼出主要病机、次要病机,以便确立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再根据"理法方药"原则采取相应的"主方加减"论治策略。结论:手足口病应该结合临床实际和传染病学的进展,丰富、发展和总结符合中医特色的证治规律,为诊疗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李扭扭[8](2010)在《老年肺部感染肺阴伤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与中青年肺部感染患者对照,探讨老年肺部感染肺阴伤证的发生概率、病程分布特点、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病例选取:自2008年9月份至2009年4月份,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病房选取102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2009年8月份至12月份在延庆县中医院选取60例中青年肺部感染患者,诊断明确,符合纳入标准。2、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收集流行病学资料,根据王琦的七分法进行体质分型,记录其临床特征及舌脉,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得数据录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专业分析。结论:本研究发现肺部感染肺阴伤证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贯穿于老年肺部感染发病全程,多发生在病程的中晚期,观察结果显示肺阴伤证的发生多有相关因素存在,如: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COPD、肺纤维化、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肺阴伤的发生率偏高,阴虚体质之人发生肺阴伤证几率较高,应用激素及解表药治疗时发生肺阴伤证的几率也较高。
冯刚,唐伦先,惠小平[9](2004)在《现代急诊症状学和鉴别诊断(3)》文中认为
陈小军[10](2001)在《以大叶性肺炎为首发表现的伤寒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以大叶性肺炎为首发表现的伤寒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大叶性肺炎为首发表现的伤寒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百合病“病脉证并治”之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百合病理论研究进展及临床报道概述 |
1 百合病理论研究述评 |
2 百合病临床研究概述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百合病条文校勘及原文考证 |
1 校勘方法 |
1.1 《金匮要略》版本概况 |
1.2 底本选择 |
1.3 校本选择 |
1.3.1 对校 |
1.3.2 他校 |
1.4 小结 |
2 条文校勘 |
3 原文考证 |
3.1 百合病开篇“论曰”含义探讨 |
3.1.1 《伤寒论》原序中“论曰”的含义 |
3.1.2 百合病“论曰”或非仲景原文 |
3.2 “得药则剧吐利”句读质疑 |
3.3 方后注用“煎”与全书用“煮”之不同 |
3.4 滑石代赭汤服法正讹 |
3.5 百合鸡子汤方后注校勘修正 |
3.5.1 “搅匀”当作“搅令调” |
3.5.2 “煎五分”为衍文 |
3.5.3 “温服”当为“分温再服” |
3.5.4 小结 |
4 考证结果汇总 |
第二章 百合病之“病脉证并治”研究 |
第一节 辨病 |
1 病名 |
2 病因 |
2.1 历代医家观点梳理 |
2.2 伤寒余热未尽,血脉有热 |
2.3 小结 |
3 病位 |
3.1 医家观点流变 |
3.2 “百脉一宗”病位或言血脉与胃 |
3.3 从血脉到心肺的病位认识转变之原因浅析 |
3.4 小结 |
4 鉴别诊断—与白虎汤类方方证的鉴别 |
5 总结 |
第二节 平脉 |
1 “其脉微数”之各家解读 |
2 “其脉微数”原意探讨 |
3 后世医家对于百合病脉象的补充发挥 |
4 小结 |
第三节 析证 |
1 古代医籍中百合病新症状的记载 |
1.1 《诸病源候论》中百合病三焦症状 |
1.2 《太平圣惠方》中百合病先驱症状 |
2 症状辨析 |
2.1 主证分析 |
2.2 或然证分析——“其证或未病而预见”中“病证”解析 |
2.3 变证分析 |
3 小结 |
第四节 定治 |
1 定治研究 |
1.1 百合的功效流变及其对百合病认识的影响 |
1.2 百合病诸方分析 |
1.3 百合病唯一的外治法——百合洗方 |
1.4 特殊的药物处理及煎煮法 |
1.5 治则探讨的困境 |
2 古代医籍中百合病治疗的补充及创新 |
2.1 《小品方》中的“百合病变腹中满痛” |
2.2 《圣惠方》中百合病治疗的创新 |
3 百合病研究对当下临床的指导意义 |
3.1 百合病相关现代疾病谱的扩大 |
3.2 后疫情时代百合病治疗的启示 |
第五节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百合病条文校勘材料 |
2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三·治伤寒百合病诸方》条文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2016年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临床用药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治疗肺炎喘嗽等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对病名认识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辨证论治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
1 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 |
2 中药针剂联合西药治疗 |
3 中医外治法联合西药治疗 |
三、西医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现代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临床表现 |
4 西医治疗 |
试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回顾性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 临床症状 |
3 伴随症状 |
4 中医证型 |
5 实验室检查 |
6 影像学检查 |
7 中西医临床用药情况 |
8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与疗效的关系 |
9 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症 |
10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 |
11 治愈和好转情况 |
12 关于抗生素的耐药性 |
1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百合病病证治方的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病证研究 |
1 百合病病名及因机证治探讨 |
1.1 病名探究 |
1.1.1 以药物命名 |
1.1.2 以病机命名 |
1.1.3 以百合形状比譬 |
1.2 病因 |
1.2.1 发于外感热病(包括伤寒、温病)之后 |
1.2.2 情志因素 |
1.2.3 其他因素 |
1.3 病机 |
1.3.1 病机关键在于阴虚内热 |
1.3.2 与心肺关系最为密切,可影响多个脏腑 |
1.3.3 可兼夹多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为患 |
1.3.4 其他 |
1.4 临证表现及特征 |
1.5 治疗原则 |
1.6 治疗方法 |
1.7 预后 |
2 百合病与现代医学疾病的相关性 |
2.1 百合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 |
2.2 百合病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
2.3 百合病与更年期综合症 |
2.4 百合病与肺部疾病 |
2.5 百合病与散发性脑炎 |
2.6 百合病与肿瘤病 |
2.7 百合病与蜱传出血热 |
2.8 百合病与立克次体病毒的疾病 |
3 比较鉴别 |
3.1 与小柴胡汤证 |
3.2 与栀子豉汤证 |
3.3 与藏躁证 |
第二部分 百合病方方药作用探析 |
1 百合地黄汤 |
1.1 百合 |
1.2 地黄 |
1.3 百合地黄汤功用 |
2 百合知母汤 |
3 滑石代赭汤 |
4 百合鸡子汤 |
5 百合洗方(内外兼治) |
6 栝萎牡蛎散 |
7 百合滑石散 |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概述 |
1 精神神志疾病 |
1.1 抑郁症 |
1.2 癔病 |
1.3 神经衰弱 |
1.4 失眠 |
2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
3 心理亚健康 |
4 肺部疾病 |
5 胃病 |
6 其他 |
7 验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FUO的定义 |
2 FUO的病因 |
3 FUO的诊断方法 |
3.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
3.2 辅助检查 |
3.2.1 实验室检查 |
3.2.2 影像学检查 |
3.2.3 侵入性检查 |
3.3 FUO的临床诊断思维 |
4 治疗和预后 |
5 小结 |
本文文献检索策略: |
(5)蒿芩麻杏石甘汤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及IL-10、TNF-α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中医研究概况 |
综述二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诊疗标准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老年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的证候学特点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老年肺部感染的中医研究现状 |
1、常见疾病范畴 |
2、风温肺热病理论的发展历史 |
3、病邪与发病季节 |
4、致病特点 |
5、体质因素对传变的影响 |
6、辨证分期 |
7、痰热壅肺证证治特点 |
8、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老年肺部感染的西医研究进展 |
1、流行病学 |
2、老年人呼吸道生理特点 |
3、临床表现 |
4、血常规检查 |
5、病原学 |
6、影像学 |
7、基础疾病与并发症 |
8、诊断与治疗 |
9、小结 |
11、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研究方法 |
结果及讨论 |
1、一般资料分析 |
2、病因与发病分析 |
3、预后转归分析 |
4、证候变化特点分析 |
5、讨论 |
6、老年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证候特点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手足口病证治规律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归属 |
1.1 中医病名 |
1.2 疾病归类 |
1.2.1 风温 |
1.2.2 湿温 |
1.2.3 时疫 |
1.2.4 疫疹 |
1.2.5 其他 |
2 病邪性质 |
2.1 致病说 |
2.1.1 时疫致病说 |
2.1.2 温毒致病说 |
2.1.3 湿温致病说 |
2.1.4 风热致病说 |
2.2 现代传染病学观点 |
2.2.1 肠道病毒的特性 |
2.2.2 发病季节与气象因素 |
2.3 临床调查结果 |
2.3.1 北京地坛医院 |
2.3.2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 |
2.3.329位专家的问卷调查 (多项选择) |
2.4 理论分析 |
3 感邪途径 |
3.1 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 |
3.2 感邪门户 |
3.2.1 口鼻而入 |
3.2.2 皮毛外感 |
4 传变规律 |
4.1 肠道病毒的泛嗜性 |
4.2 皮疹的病位问题 |
4.3 不传、顺传、逆传 |
4.3.1“表解而癒”与普通型手足口病 |
4.3.2 内传脏腑的标志界定 |
4.3.3 顺传徐缓, 逆传迅猛 |
4.3.4 五脏皆有危候, 此疾重在心肺 |
4.4“湿热动风”与“逆传心肝” |
4.4.1“湿热动风”的理论意义 |
4.4.2“逆传心包”的定义 |
4.4.3“逆传心肝”的现代涵义 |
4.5 外感病传变模式 |
4.5.1“腠理→血脉→胃肠→骨髓”模式 |
4.5.2“腠理→络脉→经脉→腑脏”模式 |
4.5.3“腠理→ (阳明、太阳、少阳) →腑脏”模式 |
4.5.4“皮毛→肌肤→经脉→六腑→五脏”模式 |
4.5.5“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模式 |
4.5.6“九传”模式 |
4.5.7“卫→气→营→血”模式 |
4.5.8“上焦→中焦→下焦” |
4.6“肤表-经脉-脏腑”的传变假说 |
5 辨证模式 |
5.1 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期 |
5.2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局限性 |
5.2.1 把握临床特征的欠缺 |
5.2.2 分类病种的不确切性 |
5.2.3 应对变数的处理方式及其不足 |
5.3 分型辨证的局限性 |
5.3.1 违背古代训示 |
5.3.2 抛弃病程研究 |
5.3.3 忽视病机分析 |
5.3.4 淡化理论思维 |
5.4 分期辨证的设想 |
5.4.1 表证期 |
5.4.2 里证期 |
5.4.3 坏证期 |
5.4.4 恢复期 |
6 病机特点 |
6.1 表证期 |
6.1.1 病位 |
6.1.2 主要病机 |
6.1.3 次要病机 |
6.2 里证期 |
6.2.1 病位 |
6.2.2 主要病机 |
6.2.3 次要病机 |
6.3 坏证期 |
6.3.1 病位 |
6.3.2 主要病机 |
6.3.3 次要病机 |
6.4 恢复期 |
6.4.1 病位 |
6.4.2 主要病机 |
6.4.3 次要病机 |
7 结语 |
(8)老年肺部感染肺阴伤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 |
综述二 中医学对肺部感染的认识 |
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3、体质类型分类标准 |
4、纳入标准 |
5、排除标准 |
6、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肺阴伤证发生率分析 |
3、临床特点 |
4、肺阴伤证症状学特点分析 |
5、体质与发病 |
6、理化检查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
7、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现代急诊症状学和鉴别诊断(3)(论文提纲范文)
高热 |
一、诊断 |
1.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以能分析和鉴别各种致发热的原因和类型。 |
2.体格检查:应作全面的体格检查。 |
3.实验室检查 |
二、鉴别诊断 |
1.感染性疾病 |
2.非感染性疾病 |
昏迷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诊断 |
1.病史询问要点 |
2.体格检查:应全面体检,重点应注意: |
3.实验室检查 |
三、鉴别诊断 |
腹泻 |
一、诊断 |
1.病史询问要点 |
2.体格检查 |
3.辅助检查 |
二、鉴别诊断 |
四、以大叶性肺炎为首发表现的伤寒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合病“病脉证并治”之文献研究[D]. 徐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2016年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临床用药回顾性分析[D]. 乔杨.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百合病病证治方的理论探讨[D]. 陈碧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 李彤,王荣英,贺振银,王金艳,王雅依,王倩,赵稳稳. 中国全科医学, 2017(32)
- [5]蒿芩麻杏石甘汤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及IL-10、TNF-α影响的研究[D]. 陈海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老年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的证候学特点观察[D]. 陈孟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7]手足口病证治规律的初步探讨[J]. 聂凡,李慧涓,袁虹,聂广.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06)
- [8]老年肺部感染肺阴伤证的临床观察[D]. 李扭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9]现代急诊症状学和鉴别诊断(3)[J]. 冯刚,唐伦先,惠小平.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04)
- [10]以大叶性肺炎为首发表现的伤寒一例[J]. 陈小军. 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