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件技术及其在网络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泽华[1](2021)在《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4.0时代,旨在实现生产系统的数字化,从而实现物理对象、人类和逻辑实体之间的无缝集成,这种新的模式有望大大改善工业生产系统,例如减少设备的故障和停机时间,减少维护,提高生产量和灵活性等,目前许多工业自动化系统都依赖于传感、计算以及执行设备之间的时间同步(或称为及时性)通信。由IEEE 802.1TSN任务组开发的基于时间敏感网络(TSN)标准的以太网技术的进步正在显着改善时间同步以及降低最坏情况下的通信延迟。目前生产支持TSN功能的系统平台及设备的厂商有很多,实际上,为了方便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这些厂商将这些功能集成在自己的厂商硬件中,这意味着,即使是一个开源系统,但是如果想要利用这些开源系统进行TSN技术的应用开发,就绕不过配套的厂商硬件,因此,开发一个可以脱离厂商硬件的系统平台,有望打破现状,为后面TSN技术的应用拓展奠定基础。同时现代数据中心的布局结构也产生了新的需求,传统的静态模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覆盖网络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传统的TSN跨域互联主要聚焦在同一个局域网域内的TSN域跨域互联,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利用VLAN标记将一个局域网划分为不同的TSN域,从而在这些TSN域之间实现TSN的跨域互联,而两个通过三层网络进行连接的二层局域网,实际上是被隔离的,并未实现跨域互联。基于以上几点,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在调研了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了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方案。首先对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技术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功能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选择了适合本文研究的SDN控制器方案,结合SDN控制器设计提出了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方案。(2)实现本文提出的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方案,首先利用开源工具及技术手段,利用实验室的支持TSN功能的设备搭建实验环境,对时间敏感网络的时间同步、流量整形等基本功能进行实现,证明了打破厂商硬件限制的可行性。之后对本文提出的TSN配置增强功能进行实现,包括设计WebUI、对选取的netconf接口进行测试,编写实现本文的netconf-cilent方案,搭建测试环境,利用实现的TSN配置增强功能对TSN节点进行配置下发工作,在对应的TSN节点中利用命令行查看配置已生效。(3)提出利用VxLAN实现的TSN的跨域互通方案,并搭建测试环境,对互通方案的有效性和指标进行验证和测试。本文这方面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利用开源库open vSwitch+mininet在虚拟环境中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之后在实际环境中利用物理设备及open vSwitch搭建环境,实现了设计方案,对方案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平均的延时抖动在0.65微秒,平均的往返延时达到了2.28毫秒。之后利用选择的SDN控制器TF,结合openstack在虚拟环境中对设计的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之后在实际环境中,利用物理设备及TF控制器搭建测试环境,实现了测试方案,对方案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平均的延时抖动在0.28微秒,平均的往返延时在1.088毫秒,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陈建生[2](2020)在《面向移动平台的人脸三维表情动画仿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脸表情捕捉以及动画仿真,作为计算机动画以及人机情感交互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一直是多媒体技术领域的研究热门。特别是随着机器人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希望能够获取到更多更好的交互方式、更丰富的娱乐形式,不论是视频游戏、网络教学以及虚拟会议室,或者是最近特别流行的短视频特效、直播应用,人脸表情动画技术在其中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人脸表情动画通过动画中人脸的姿态和面部运动不但可以表达表情和情感,而且可以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对于人脸表情跟踪驱动的三维表情动画实现,由于其对计算资源和渲染资源的巨大需求,当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和实现大多是在桌面平台上,移动平台上也有使用高端红外设备进行人脸捕捉并驱动动画的方案,但这种方法所使用的硬件成本较高,不具备移动设备上的通用性。本文在对当前主流算法的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于通用移动平台的实现方案。本文基于市场主流移动设备摄像头摄制到的视频流数据,在检测并跟踪人脸关键特征点前提下,优化人脸表情捕捉算法实现流程和热点函数使其实时运行在移动设备下,同时提出一种高效三维人脸表情动画仿真方案,通过融合人脸表情参数和三维模型数据,结合跨平台渲染技术,丰富情感表达效果。本文基于C++和OpenGL进行方案开发,充分结合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编程中流行的MVC(Model-View-Control)架构优势,完全解耦人脸跟踪和模型渲染两个核心模块,实现了在通用移动平台(Android/iOS)上的一整套实时动画仿真技术。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在目前主流的移动平台上实现基于实时人脸跟踪的三维表情动画应用程序,基于该成果的实现,可以将其嵌入到不同场景,方便的实现诸如移动虚拟社交、虚拟直播、移动虚拟会议室、实时表情动画短片生成等应用。
齐星[3](2019)在《多域数据中心基于流量感知的安全功能按需服务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下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多域数据中心协同运作已然成为大型企业用户存储数据的最佳选择,为此,多域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也成为企业用户最关注的问题。由于每个数据中心域有单独的安全管理系统,容易形成各个数据孤岛,导致管理复杂,因此需要一种针对多域数据中心的安全部署方案,兼顾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流量,统一管理多域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问题。同时,针对多域数据中心攻击事件频发问题,传统数据中心的安全防御系统有着感知能力不足、隔离性差、安全服务部署不灵活三点问题,因此亟需一种具有实时感知能力的安全服务架构,并能够及时、灵活地调整安全服务策略且在防御攻击的过程中尽量保证合法流量不受干扰。本文在SFC(Service Function Chaining,服务功能链)的基础上结合流量感知技术,设计一种针对多域数据中心、兼顾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流量的安全服务架构。通过在数据中心入口处和出口处部署不同粒度的流量感知组件,感知不同类型的合法流量以及可疑的异常流量。感知分类器对合法流量进行细粒度感知分类,利用与控制器交互的被动策略为不同类型的合法流量提供定制化安全服务路径;威胁感知组件对各种攻击流量进行粗粒度感知,利用基于元数据标签的主动策略为不同类型的可疑流量提供定制化清洗策略。对于可疑流量的清洗策略,考虑不同攻击流量的特点,将隐蔽性高、杀伤力强的攻击流量调度到蜜网中进行行为分析或在防火墙中添加规则进行攻击消除。将容易导致网络拥塞的DDoS攻击流量调度到数据中心外的清洗中心域中进行攻击消除,避免攻击流量在数据中心内部消除时对合法流量造成干扰。除此之外,在清洗中心域提出一种针对服务功能链的负载均衡算法,为多域数据中心DDoS消除提供足够的处理能力。通过搭建原型系统,分别模拟目前数据中心最常见合法流量、最难防御的APT攻击以及DDoS攻击,验证所提安全服务架构的可行性。首先通过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架构能够灵活地为不同类型流量提供定制化安全服务,其次证明架构能及时地感知到可疑流量且有效地防御隐蔽性强的APT攻击流量,最后证明该架构在消除DDoS攻击的同时能够不干扰合法流量,并与目前典型的DDoS攻击消除策略和未进行负载均衡的基于感知的DDoS攻击消除策略进行实验对比,并讨论了重要参数对算法执行效果的影响。实验证明了基于流量感知的安全服务架构能够兼顾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流量,为多域数据中心提供灵活、有效的安全服务。
魏翔宇[4](2019)在《基于网络结构的攻防对抗博弈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攻防对抗问题是军事和安全领域一个长期而关键的问题。现实当中很多包含对抗和竞争的问题可以用攻防对抗进行建模。攻防对抗博弈模型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作为攻防对抗问题的核心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反恐,关键基建设施保护,机场安全巡逻,计算机网络防护和环保领域反偷猎等。现实中,很多攻防对抗问题发生在网络结构领域上,攻守双方的行为依托于网络结构,相互之间的竞争对抗交互也发生在网络之上。此类场景中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包括目标阈值对博弈模型的影响,攻防博弈中的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等。尽管目标结构下的攻防对抗博弈问题研究已经考虑了其中一部分问题,但是受制于网络结构对agent之间的交互的影响,网络上的攻防对抗行为要复杂的多,传统方法难以直接处理网络结构问题。本文立足于网络结构领域,采用斯坦伯格领导者–追随者博弈模型对攻击者和防守者之间的对抗交互进行建模仿真,为防守者提供有效的资源分配策略防范各种潜在的攻击者威胁。在对攻防对抗博弈的建模过程中,重点考虑资源的有限性约束和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网络攻防对抗博弈的建模框架。本文首先从网络流的角度阐述网络攻防对抗博弈的定义,基于斯坦伯格博弈,给出网络攻防对抗博弈问题的基本建模框架,包括边和路径两种表示形式;根据博弈论中的极大极小定理,说明网络攻防对抗博弈中强斯坦伯格均衡的存在性和普遍性,将其作为博弈框架的核心解概念用以求解大规模博弈问题。(2)提出了一种新的阈值最短路网络阻断博弈的模型和求解算法。针对防守者防御资源的稀缺性,论文引入阈值约束作为阻断性能和资源消耗之间的权衡,并利用斯坦伯格领导者–追随者博弈模型定义了一种新的最短路网络阻断模型。然后分别基于本德斯分解和拉格朗日对偶给出两种基本的求解算法;在两种基本算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完全阻断和大阈值支配两种特定情形,分别给出了对应的集合覆盖算法和拉格朗日松弛算法。(3)提出了一种随机阈值最短路网络阻断博弈的模型和求解算法。攻防对抗交互的天然对抗性导致领域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例如采取特定行动时的最终结果成功与否。基于阈值约束下的最短路网络阻断模型,论文进一步考虑阻断的成功概率,将确定型阻断模型扩展到随机阻断模型。基于本德斯分解方法,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从问题迭代的分解算法框架。为了提高分解算法的可扩展性和鲁棒性,论文进一步设计了一种基于对偶子图的主问题加速算法和一种基于局部搜索的更优应对子问题加速算法。增强的分解算法为求解现实规模的攻防对抗博弈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求解方法。(4)研究了概率网络逃避阻断的博弈模型和求解算法。上述研究所给出的策略是确定型的保守策略,在最大化可靠路径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逃避阻断问题模型,充分考虑攻防双方之间对抗带来的不确定性,为防守者提供概率化的混合防守策略。根据极大极小原理,设计了基于Double Oracle的求解框架;分别从集合覆盖问题约减和3-SAT问题约减说明了防守者oracle和攻击者oracle子问题的NP难复杂度。为了进一步改进Double Oracle算法,分别基于防守者资源分配的子模特性,给出了防守者的贪婪启发更优应对子算法,基于变量临近搜索框架,给出了攻击者的启发式更优应对子算法,并以更优应对oracle替换攻守双方的最优应对oracle。Double Oracle框架由极大极小定理保证收敛性,子oracle可以通过合适的优化方法进一步加速,是求解大规模网络攻防对抗博弈问题的合适求解框架。(5)验证了论文模型和算法在现实道路网络上的可扩展性。论文采用不同类型、拓扑、规模和参数的人工仿真网络对模型和算法进行评估测试,验证算法的可扩展性和参数敏感度。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更大规模的现实道路网络上对文章所提算法的可扩展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提供数量级上的加速,从而证明了论文的改进迭代求解框架能够使得论文的模型扩展应用到实际的网络领域。本文聚焦于攻防对抗博弈在网络结构领域的应用,重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对模型的影响,构建更为贴近现实场景的博弈模型。针对不同的模型,论文设计各种创新性的基于分解和迭代的方法用以提升算法的可扩展性和鲁棒性。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现实规模的网络问题,能够为现实网络攻防对抗博弈问题提供满意的资源分配策略。
王建伟[5](2019)在《基于ONOS的交换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对企业数据中心的网络运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品牌的交换机有着不同的配置命令,使得混合网络的运维更加困难。虽然采用一个供应商提供的网络设备,在理论上能够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但企业为了降低对某个设备厂商的过度依赖,往往采用混合网络策略,随之而来的便是运维难度的提升。对网络设备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控制是目前网络运维的迫切需求。针对网络运维,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ONOS的交换机管理系统。开源网络操作系统(ONOS)对交换机管理的方案是不同交换机有不同的驱动,本系统是实现一个适配模板,在添加新设备时,无需改动ONOS源码,只需要往界面添加相应的命令行和产品型号,对不同交换机自动生成一个驱动。本系统提供了交换机状态信息获取、物理网络可视化、流量预测、故障分析等功能,降低了用户网络运维的难度。交换机状态信息包括版本型号、端口状态、流量统计、收发包统计等。物理网络可视化负责在ONOS界面上显示物理网络拓扑,即物理设备间的连接。流量预测功能是基于流量及网络设备其他信息,做网络流量瓶颈定位。故障分析负责对不同网络故障类型提供对应修复建议。本系统是基于ONOS平台设计实现的,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监控交换机,通过网络配置协议(NETCONF)配置交换机。交换机设备涉及华为、华三、思科、盛科、锐捷厂商产品。本系统对企业节省网络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郑一博,王馨,赵盟,王辉,沈彦伶[6](2018)在《气象大数据在运检智能管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气象综合展示功能作为冀北智能运维管控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以GIS平台为前端,通过对气象数据、监测数据、运维数据等大数据集成分析,建立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模型,将气象局的数值预报与其它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自动生成气象预警和告警信息,用于指导冀北电网线路运维防灾减灾工作。
许成林[7](2017)在《服务器虚拟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在近几年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趋势;X公司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早在2012年就已经启动了数据中心资源池的建设。现在来看,资源池等价于云计算中的IaaS,其目的是将计算、存储、网络等IT资源进行封装,并向外部呈现出一个整体,以便对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与优化配置。不过其早期使用的虚拟化软件是国外软件,从安全、可控及成本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服务器虚拟化管理系统的自研势在必行。本文以需求、设计、实现及测试四个步骤描述了服务器虚拟化系统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在需求分析中对系统业务功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同时也分析了系统的各种非功能需求并进行了系统数据建模。在系统应用架构设计部分,建立了系统分层模型;在系统功能设计部分对按模块设计了系统功能;在系统数据设计部分把系统需求建模结果转换成了系统数据库表结构;在系统公共服务接口设计部分对应用架构分层模型中的基础业务服务层接口与技术服务层接口进行了设计并通过系统功能时序设计来明确业务功能与各公共服务组件的调用关系;系统集成设计明确了系统与外部系统的集成方式以及集成的范围;系统安全设计从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四个方面设计了系统安全架构;系统部署设计则为系统上线实施提供了环境规划的理论依据。系统实现部分则描述了系统实现的核心框架与关键逻辑的业务流程。服务器虚拟化系统主要包含物理资源管理、虚拟机管理、资源监控、任务管理及系统管理5大模块。其中物理资源管理中包含集群管理、主机管理、网络管理、存储管理及镜像管理5个二级功能模块;虚拟机管理中包含虚拟机普通管理、虚拟机操作、虚拟机资源变更、虚拟机备份管理及虚拟机快照管理模块;资源监控模块从从CPU使用情况、内存使用情况、磁盘I/O、网络I/O这4个维度对资源池、集群、主机以及虚拟机进行监控数据的采集与统计分析;任务管理模块主要提供对系统任务的查询及跟踪功能;系统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包含系统权限及系统日志审计功能。本文研究成果已经在X公司中实际应用,初步满足了其资源池建设的要求。
许东波[8](2016)在《河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面对养老问题,我国充分引进国外先进的养老保险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发展问题,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充分完善并走向成熟。《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保障了我国老年人的权益,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保障人权的前提下,能够使老年人安享晚年。因此,如何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科学化、规范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此系统从现代化专业角度,利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及信息网络智能科技层面来提高养老保险业务水平,优化养老保险管理组织模式,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充分解决当前养老保障难题,充分实现老年人的权益。本系统采用B/S架构实现了养老保险管理的主要功能,前台采用ASP作为开发语言,后台采用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本文应用软件工程理论,以养老保险管理系统的构建为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现,简述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及现状的调查研究,介绍了本系统在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从设计思想、功能和所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阐述系统在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对ASP.NET、ADO.NET数据库管理技术的介绍以及对.Net Framework平台的介绍;对养老保险管理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范围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系统的分析了养老保险管理平台的需求和待实现的系统功能,并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抽象出了活动者和用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功能模块的划分和设计、系统构架的选择,每个模块的功能,给出数据库设计方案。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介绍和运行过程描述。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给出系统在运行和使用过程中需要维护的部分和方式。本论文结合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的特点和对当前养老保障管理程序的研究发现,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财富用于基本养老保障金,投入多少,后期获得多少,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是否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老年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如果不能及时保证老年人的基本权益,使得老有所依,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就业:养老保险制度充分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权益,有利于劳动力的正常更替,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公平。
余晨颖[9](2016)在《Docker虚拟机实时迁移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于传统虚拟化技术而言,轻量级虚拟化技术提供了一种更为轻简的虚拟机部署与管理模式。以容器为典型代表的轻量级虚拟化技术,推动了PaaS的发展、且有利于更广泛地进行云部署。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传统虚拟机的实时迁移算法以及Docker容器虚拟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传统虚拟机实时迁移算法方面,本文主要学习研究了Pre-copy算法、Post-copy算法、基于Pre-copy算法的多种改进算法等等;而在Docker容器虚拟化技术方面,本文深入学习研究了Docker系统的体系架构以及工作原理,特别是Docker的三大核心技术:AUFS文件系统、命名空间和cgroups控制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针对Docker容器的实时迁移算法,该算法采用了迭代复制内存的方式,将容器从源主机迁移到目的主机,大大降低了停机时机、并提高了迁移效率。之后,本文通过实验对该Docker实时迁移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实验中,分别采用了五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即1)空闲状态、2)静态Web服务器、3)动态Web服务器、4)Unixbench以及5)内存密集型负载。实验结果表明:在迁移时间和停机时间方面,相对于传统虚拟机而言,前四个场景的性能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最后一个场景的性能改善并不明显,但仍有进步;在带宽用量方面,各场景在迁移过程中、多数时间占用的带宽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仅在最后几轮内存复制时,才会占用到较多的带宽资源,但最后的这段时间往往都十分短暂。整体上,迁移过程对网络资源的使用量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对服务质量以及性能的影响方面,前四个场景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最后一个场景受到的影响较大。
豆超[10](2016)在《分布式OGC地图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的在各行业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各个Web GIS服务平台由于空间数据存储的异构性和服务标准的不统一,很难做到互操作和数据共享,因此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OGC)制定了一套用于地理数据共享和互操作的规范。本论文源于实际的科研项目,主要目标是实现一套符合OGC标准规范的、高性能的、可共享的、分布式OGC服务平台。本文设计了系统平台的总体架构:服务展现层、Web服务层、OGC应用服务层、数据引擎层、数据存储层,并介绍每层的功能以及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了可共享的、分布式的、符合OGC规范的、高效的OGC应用服务层的设计与实现,该层也是整个服务平台中最为核心的系统层次。本论文所作的工作和创新点主要有如下几点:(1)基于OGC服务规范设计了一套可以共享的分布式OGC应用服务接口,实现WMS、WFS、WCS、WMTS、目录与元数据、打包下载六种应用服务。(2)基于分布式对象中间件Ice实现了Web服务层与OGC应用服务层的跨系统、跨语言服务调用,并通过Ice Grid集群框架实现了OGC集群应用服务,提高了服务集群的可扩展性。(3)面对大型应用服务器集群,结合了NAT虚拟服务器负载均衡和Ice Grid框架负载均衡,在网络层和中间件通信的传输层实现应用服务器集群的两级负载均衡。(4)实现了Web服务器层与OGC应用服务层高效的网络通信模块,设计和实现同步、异步、同步会话和异步会话四种通信模型,并进行了详细对比。(5)在服务组件开发中,设计并实现了内存池、环形内存缓冲区和数据库连接池等公共模块,实现了服务组件本身对资源的高效管理,提高了应用服务的性能和稳定性。(6)在不同规模的集群下,实现了统一的集群监控模块,实现对应用服务器集群的监视和控制;并在监控模块中结合Ice Patch2实现了OGC应用服务组件在服务器集群中的自动化部署和更新。基于以上系统整体与各个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本文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分布式分布式平台做了功能测试,并通过变换不同服务器节点数量对OGC应用服务层进行了高并发环境下的性能测试,验证了随着集群数量增加,并发能力显着增强。
二、组件技术及其在网络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件技术及其在网络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
2.1 时间敏感网络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1 IEEE 802.1AS时间同步 |
2.1.2 流量调度与流量整形 |
2.1.3 IEEE 802.1Qcc |
2.2 软件定义网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设计 |
3.1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总体方案 |
3.1.1 SDN控制器选择 |
3.1.2 北向接口 |
3.1.3 南向接口 |
3.2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实施方案 |
3.3 TSN配置增强功能 |
3.3.1 应用层面WebUI服务 |
3.3.2 配置层面流程设计 |
3.3.3 数据层面netconf-cilent/server设计 |
3.4 TSN组网增强功能 |
3.4.1 传统静态网络与覆盖网络 |
3.4.2 互联技术 |
3.4.3 VxLAN |
3.4.4 VxLAN互联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实现及验证 |
4.1 时间敏感网络基本功能实现及验证 |
4.1.1 时间同步的实现及验证 |
4.1.2 流量调度与流量整形的实现及验证 |
4.2 TSN配置增强功能的实现及验证 |
4.2.1 WebUI方案实现 |
4.2.2 netconf-cilent/server方案实现 |
4.2.3 环境搭建及验证 |
4.3 TSN组网增强功能的实现及验证 |
4.3.1 虚拟环境中的实现及验证 |
4.3.2 实际环境中的实现及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面向移动平台的人脸三维表情动画仿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进展 |
1.2.1 人脸表情捕捉 |
1.2.2 人脸动画实现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人脸跟踪驱动的三维表情动画方法 |
2.1 现有人脸跟踪驱动的三维表情动画方案 |
2.1.1 基于形状插值模型的方法 |
2.1.2 基于参数模型的方法 |
2.1.3 基于表情类型的方案 |
2.2 适用于移动平台的三维表情动画方案 |
2.2.1 人脸捕捉 |
2.2.2 模型渲染 |
2.2.3 资源优化 |
2.2.4 移动平台架构及封装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脸表情捕捉算法模块设计和优化 |
3.0 算法流程概述 |
3.1 人脸捕捉器设计 |
3.2 人脸检测及分类器训练过程 |
3.3 人脸关键点定位与跟踪实现 |
3.4 Candidate-3及FAU提取 |
3.4.1 人脸姿态估计 |
3.4.2 人脸表情参数提取 |
3.5 使用NEON指令集优化 |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模型动画合成及渲染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三维模型表情动画流程概述 |
4.2 三维模型表情动画设计 |
4.3 表情融合设计及模型渲染实现 |
4.3.1 模型建模流程与制作 |
4.3.2 表情融合方法设计 |
4.3.3 三维模型渲染实现 |
4.4 三维模型动画互动渲染实现 |
4.4.1 实现骨骼动画 |
4.4.2 粒子特效渲染 |
4.4.3 内置表情音视频动画文件制作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平台实时人脸表情动画实现 |
5.1 移动平台上仿真系统架构 |
5.2 消息事件器设计 |
5.3 消息资源优化 |
5.3.1 消息定制组件 |
5.3.2 模型存储压缩技术 |
5.3.3 序列化 |
5.4 移动平台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多域数据中心基于流量感知的安全功能按需服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 |
2.1 多域数据中心网络环境 |
2.2 多域数据中心安全威胁 |
2.3 流量感知和服务功能链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流量感知的安全功能按需服务架构设计 |
3.1 总体架构 |
3.2 数据平面 |
3.3 监控平面 |
3.4 控制平面 |
3.5 安全服务链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流量感知的安全功能按需服务实现 |
4.1 数据平面的安全服务链实现 |
4.1.1 顶域实现 |
4.1.2 子域实现 |
4.1.3 内部边界节点实现 |
4.1.4 元数据实现 |
4.1.5 感知分类器实现 |
4.2 监控平面的威胁感知组件实现 |
4.3 控制平面的流量调度策略实现 |
4.4 被动流量调度 |
4.5 主动流量调度 |
4.6 安全服务链的负载均衡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多域数据中心安全功能按需服务实验验证 |
5.1 实验环境 |
5.2 基于合法流量的细粒度分类 |
5.2.1 功能测试实验设计 |
5.2.2 功能测试结果 |
5.3 基于APT攻击的防御策略 |
5.3.1 功能测试实验设计 |
5.3.2 功能测试结果 |
5.4 基于DDoS攻击的拥塞控制 |
5.4.1 功能测试实验设计 |
5.4.2 功能测试结果 |
5.4.3 性能测试实验设计 |
5.4.4 性能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网络结构的攻防对抗博弈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使用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网络攻防对抗博弈 |
1.1.2 攻防对抗博弈的现实应用 |
1.2 相关研究工作 |
1.2.1 网络阻断 |
1.2.2 安全博弈 |
1.2.3 网络攻防对抗博弈的未来应用场景 |
1.2.4 其他相关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攻防对抗博弈框架 |
2.1 网络流模型 |
2.1.1 最短路网络阻断的基本网络流模型 |
2.1.2 最短路网络阻断的对偶形式 |
2.1.3 本德斯分解方法 |
2.2 博弈论的基础知识 |
2.2.1 策略型博弈 |
2.2.2 常和博弈 |
2.2.3 斯坦伯格博弈 |
2.2.4 极小极大定理 |
2.2.5 解概念 |
2.2.6 扩展型博弈 |
2.3 网络攻防对抗博弈 |
2.3.1 攻防对抗博弈 |
2.3.2 攻防策略的紧凑型模型 |
2.3.3 攻击者的策略表示方式 |
2.3.4 网络攻防对抗博弈中的强斯坦伯格均衡 |
2.3.5 网络攻防对抗博弈建模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阈值约束下的最短路网络阻断博弈问题 |
3.1 研究背景 |
3.2 阈值最短路阻断的基本模型 |
3.2.1 问题定义 |
3.2.2 阈值最短路阻断的形式化描述 |
3.3 求解方法 |
3.3.1 基本对偶算法 |
3.3.2 基于对偶的拉格朗日松弛算法 |
3.3.3 基本分解算法 |
3.3.4 完全阻断问题的集合覆盖算法 |
3.4 计算实验 |
3.4.1 测试问题和实验环境 |
3.4.2 算法在不同类型网络上的表现 |
3.4.3 算法的参数敏感度分析 |
3.4.4 现实路网上的验证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阈值约束下的随机最短路网络阻断博弈问题 |
4.1 问题背景 |
4.2 随机阈值最短路阻断博弈基本模型 |
4.2.1 问题定义 |
4.2.2 效用和均衡 |
4.2.3 模型表示 |
4.3 求解方法 |
4.3.1 阈值约束下随机最短路阻断问题的本德斯分解算法 |
4.3.2 基于对偶分解子图的主问题加速算法 |
4.3.3 基于局部搜索的更优应对从问题加速算法 |
4.4 问题变种 |
4.4.1 多源多目的地的SSPIT问题 |
4.4.2 SSPIT的节点阻断模型 |
4.5 计算实验 |
4.5.1 测试问题和环境 |
4.5.2 分解算法的组件分析 |
4.5.3 分解算法的可扩展性测试 |
4.5.4 算法的参数敏感度分析 |
4.5.5 基于现实路网数据的仿真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概率网络逃避阻断博弈问题 |
5.1 最大可靠路径阻断问题 |
5.2 网络逃避阻断问题 |
5.2.1 策略表示 |
5.2.2 效用表示 |
5.2.3 均衡表示 |
5.3 基本Double Oracle求解算法 |
5.3.1 极大极小公式 |
5.3.2 基本Double Oracle算法 |
5.3.3 防守者Oracle,DO |
5.3.4 攻击者Oracle,AO |
5.4 基于更优应对的改进Double Oracle算法 |
5.4.1 DO的启发式贪婪算法 |
5.4.2 AO的贪婪算法 |
5.5 计算实验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ONOS的交换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分析 |
1.3 论文结构和章节安排 |
2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介绍 |
2.1 开源项目ONOS |
2.1.1 ONOS总体架构 |
2.1.2 ONOS子系统 |
2.2 系统涉及通信协议介绍 |
2.2.1 SNMP协议 |
2.2.2 NETCONF协议 |
2.2.3 OPENFLOW协议 |
2.3 网络监测的处理流程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性能需求分析 |
3.3 开发平台和语言 |
4 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功能设计 |
4.3 模块详细设计 |
4.3.1 不同物理设备的适配模板化设计 |
4.3.2 网络可视化设计 |
4.3.3 流量预测和故障分析设计 |
5 系统实现 |
5.1 不同物理设备驱动比较 |
5.2 驱动适配化模板实现 |
5.2.1 重构Driver源码 |
5.2.2 重构Web |
5.2.3 驱动生成 |
5.3 状态信息获取实现 |
5.3.1 H3c驱动的H3cDriversLoader类介绍 |
5.3.2 H3c驱动的H3cDeviceDescription类介绍 |
5.3.3 H3c驱动的H3cXmlParser类介绍 |
5.4 网络可视化实现 |
5.4.1 H3c驱动的LinkDiscoveryH3cImpl类介绍 |
5.4.2 H3c驱动的H3cUtils类介绍 |
5.5 流量预测和故障分析实现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内容 |
6.2 测试方法 |
6.3 功能测试 |
6.4 性能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气象大数据在运检智能管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数据融合检索技术 |
2.2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
3 总体设计 |
3.1 应用平台 |
3.2 架构设计 |
3.2.1 数据存储层 |
3.2.2 数据访问层 |
3.2.3 业务逻辑层 |
3.2.4 表现层 |
4 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微气象展示 |
4.2 气象综合展示 |
4.3 告警信息查询 |
4.4 历史统计分析 |
4.5 气象预警信息生成机制 |
4.5.1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量化指标库 |
4.5.2 建立智能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
4.5.3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确认 |
5 结束语 |
(7)服务器虚拟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虚拟化技术理论 |
2.2 Qemu-KVM技术 |
2.3 Libvirt技术 |
2.4 OSGI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1.1 集群管理需求分析 |
3.1.2 主机管理需求分析 |
3.1.3 网络管理需求分析 |
3.1.4 存储管理需求分析 |
3.1.5 镜像管理需求分析 |
3.1.6 虚拟机管理需求分析 |
3.1.7 任务管理需求分析 |
3.1.8 资源监控需求分析 |
3.1.9 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
3.2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数据建模 |
3.3.1 核心业务对象模型 |
3.3.2 任务管理对象模型 |
3.3.3 资源监控对象模型 |
3.3.4 系统管理对象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应用架构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物理资源管理模块 |
4.2.2 虚拟机管理模块 |
4.2.3 资源监控模块 |
4.2.4 任务管理模块 |
4.2.5 系统管理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物理资源管理模块 |
4.3.2 虚拟机管理模块 |
4.3.3 任务管理模块 |
4.3.4 资源监控模块 |
4.3.5 系统管理模块 |
4.4 系统公共服务接口设计 |
4.4.1 基础业务服务层接口设计 |
4.4.2 技术服务层接口设计 |
4.4.3 系统功能整体时序设计 |
4.5 系统集成设计 |
4.6 系统安全设计 |
4.6.1 应用安全设计 |
4.6.2 数据安全设计 |
4.6.3 主机安全设计 |
4.6.4 网络安全设计 |
4.7 系统部署设计 |
4.7.1 网络规划 |
4.7.2 存储规划 |
4.7.3 硬件环境设计 |
4.8 系统功能实现 |
4.8.1 网格数据服务组件实现 |
4.8.2 异步消息队列服务组件实现 |
4.8.3 任务调度引擎组件实现 |
4.8.4 系统业务功能模块实现 |
4.8.5 虚拟机高可用的实现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功能测试 |
5.2 性能测试 |
5.3 安全测试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河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和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B/S运行架构 |
2.2 三层架构 |
2.3 系统主要技术 |
2.3.1 .NET框架 |
2.3.2 ASP.NET |
2.3.3 数据库连接组件 |
2.4 开发环境 |
2.4.1 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 |
2.4.2 开发语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操作可行性 |
3.1.3 经济可行性 |
3.2 系统流程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的性能需求 |
3.3.2 系统的安全性需求 |
3.3.3 其他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软件设计原则 |
4.2 软件体系架构 |
4.3 软件部署架构 |
4.4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档案管理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 保险金缴纳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发放养老金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信息查询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 系统维护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测试用例 |
6.2.1 参保者档案管理功能测试 |
6.2.2 保险金缴纳管理功能测试 |
6.2.3 养老金发放管理模块测试 |
6.2.4 信息查询管理模块测试 |
6.2.5 系统维护管理模块测试 |
6.3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4 非功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Docker虚拟机实时迁移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虚拟化与实时迁移技术 |
2.1 虚拟化技术 |
2.1.1 传统虚拟化技术 |
2.1.2 轻量级虚拟化与容器技术 |
2.1.3 Docker容器技术 |
2.2 传统虚拟机实时迁移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Docker系统架构与源码解析 |
3.1 Docker体系架构 |
3.1.1 客户端模块 |
3.1.2 守护进程模块 |
3.1.3 镜像仓库模块 |
3.1.4 驱动模块 |
3.1.5 容器库模块 |
3.2 Docker核心技术 |
3.2.1 AUFS文件系统 |
3.2.2 命名空间 |
3.2.3 Cgroups控制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Docker实时迁移算法与仿真实验 |
4.1 实时迁移算法 |
4.1.1 复制内存 |
4.1.2 标记变化的内存页 |
4.2 实验测试 |
4.2.1 实验环境 |
4.2.2 应用场景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迁移过程 |
4.3.2 迁移时间与停机时间 |
4.3.3 带宽用量 |
4.3.4 性能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分布式OGC地图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分布式OGC服务框架 |
2.1 概述 |
2.2 分布式OGC服务框架分析 |
2.2.1 服务展现层 |
2.2.2 Web服务层 |
2.2.3 OGC应用服务层 |
2.2.4 数据引擎层 |
2.2.5 数据存储层 |
2.3 相关技术分析 |
2.3.1 WebGIS架构模型与OGC服务规范 |
2.3.2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Ice |
2.3.3 负载均衡 |
2.4 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OGC应用服务层设计 |
3.1 协议解析模块设计 |
3.2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3.2.1 同步模型 |
3.2.2 异步模型 |
3.2.3 同步会话模型 |
3.2.4 异步会话模型 |
3.3 负载均衡模块设计 |
3.3.1 小型集群负载均衡模块设计 |
3.3.2 大型集群负载均衡模块设计 |
3.4 应用组件设计 |
3.4.1 应用组件业务逻辑设计 |
3.4.2 公共模块设计 |
3.5 集群监控模块设计 |
3.5.2 集群监视 |
3.5.3 集群控制 |
3.6 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OGC应用服务层实现 |
4.1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 |
4.2 负载均衡模块的实现 |
4.3 应用组件的实现 |
4.3.1 WMS组件 |
4.3.2 WFS组件 |
4.3.3 WCS组件 |
4.3.4 WMTS组件 |
4.3.5 Basic Info组件 |
4.3.6 PackageDownload组件 |
4.4 集群监控模块的实现 |
4.5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 |
5.1 概述 |
5.2 功能展示 |
5.3 性能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组件技术及其在网络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技术研究[D]. 赵泽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面向移动平台的人脸三维表情动画仿真设计与实现[D]. 陈建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0(04)
- [3]多域数据中心基于流量感知的安全功能按需服务设计与实现[D]. 齐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基于网络结构的攻防对抗博弈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D]. 魏翔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9(12)
- [5]基于ONOS的交换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建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气象大数据在运检智能管控中的应用[J]. 郑一博,王馨,赵盟,王辉,沈彦伶. 东北电力技术, 2018(03)
- [7]服务器虚拟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许成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8]河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许东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6)
- [9]Docker虚拟机实时迁移的研究与实现[D]. 余晨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分布式OGC地图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D]. 豆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