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沸石贮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军文,张文强,李一枫,赵晨欢,郑云,于波[1](2021)在《中国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氢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制氢规模不断扩大、制氢成本不断降低,氢能将有望与电能共同成为二次能源主体,通过氢电互补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降低碳排放、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主要有三类工业制氢路线:化石燃料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和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依托清洁能源发展起来的其他制氢新技术,如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核能制氢等也受到广泛研究和关注。此外,制氢系统组成复杂,建模和优化难度高,人工智能在制氢系统的预测、评估和优化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上述制氢路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通过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环保性比较,结合国情对我国未来氢气供应结构做出展望。同时,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在制氢系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制氢工艺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丹丹,申文静,郭一帆,陈倩羽,张嘉琪,汤雁婷,郭泉辉[2](2021)在《分子筛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分子筛具有复杂多变的骨架结构和独特的孔道体系,因其具有优异的催化和吸附性能在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光催化材料在光的照射下,表面会产生出氧化能力较强的自由氢氧基和活性氧,具有很强的光氧化还原性能,被广泛应用到空气净化、水净化、自净化、杀菌消臭、防污防雾等领域。分子筛光催化复合材料显示出更加卓越的优势,将光催化材料负载于分子筛上,可增大其比表面积和孔径,使光催化材料分布均匀且不聚集,从而提高光催化活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分子筛和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总结归纳了各制备方法的主要特点,重点综述了光催化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归纳了分子筛光催化复合材料在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含抗生素废水,含染料废水,空气污染物,光催化制氢,以及光催化CO2还原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金亮,黑悦鹏[3](2021)在《氢的现代分离与纯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氢分离与纯化技术中分离方法的进展情况,主要介绍氢的单级氢分离过程、多级氢分离过程以及组合分离过程中氢分离与纯化技术的优点及不足。从发展趋势来看,氢的分离技术已开始由单一的分离过程,逐渐过渡为多级分离过程和组合分离过程。未来氢分离技术会逐步走向大众化,向高效率、低成本的组合分离过程不断完善,并帮助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做出巨大贡献。
万静[4](2021)在《复合镁系储氢村料催化二苄基甲苯加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氢的安全储运是氢能推广应用的主要掣肘之一,寻求具有高储氢量的材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氢浆(Hydrogen Slurry)为储氢合金与有机液体氢载体(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s,LOHCs)通过机械混合制备而得的储氢浆液,现有的氢浆体系多由稀土及氢化物与苯、甲苯等组成,而稀土及其氢化物储氢量低,苯、甲苯等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较差、沸点低、具有生物毒性。为提升氢浆的储氢量,改善LOHCs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扩大氢浆的可应用范围。首先,本论文选择具有高沸点(~390℃)、无生物毒性、具有高储氢量的二苄基甲苯(Dibenzyltoluene,DBT,6.2 wt%)与复合镁系储氢材料(16wt%LaNi5-Mg 的氢化物,6.6 wt%,以下用LM替代)组成双相复合体系以提升氢浆的储氢量并扩大氢浆的可应用范围;其次,通过向氢浆体系中引入LM,优化DBT的加氢动力学性能,并筛选出LM中的主要催化相,降低氢浆体系的最佳加氢温度;最后,综合运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氢谱等测试方法对材料微观形貌、初始放氢温度、物相组成、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测试氢浆的加氢动力学性能,探究氢浆加氢动力学性能改善的机理。采用机械球磨方法在氢气气氛下制备复合镁系储氢材料,通过分析其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在球料比为100:1、转速为400 rpm、球磨时间为8 h的制备工艺条件下,LM的物相组成为MgH2、Mg2NiH4、LaH3。在不添加其它组分的条件下,对DBT进行加氢动力学实验,研究反应温度对其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升高可使DBT加氢速率上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当反应温度为240℃、初始氢压为6 MPa时,DBT的10 h加氢量为0.1 wt%;当反应温度升至330℃、初始氢压为6 MPa时,DBT的10 h加氢量为1.3 wt%。论文对LM与DBT构成的双相复合储氢体系的加氢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M对DBT的加氢性能具有明显催化作用,且催化性能受氢浆体系的反应温度、固液比(LM与DBT的质量比)的影响。氢浆体系的加氢性能随着反应温度的持续上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固液比为1:50、初始氢压为6MPa时,对比反应温度对氢浆加氢性能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300℃,氢浆20 h的加氢量为0.4 wt%;当反应温度为300℃,氢浆20h的加氢量为4.4wt%;当反应温度为330℃,氢浆20 h的加氢量为4.1 wt%。氢浆体系的加氢性能随着固液比的持续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反应温度为300℃、初始氢压为6MPa时,对比固液比的影响,当固液比为1:50时,氢浆20 h的加氢量为4.4 wt%;当固液比为1:15时,氢浆20 h的加氢量为5.1wt%;当固液比为1:10时,氢浆20h的加氢量为4.4wt%。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确认LM的催化相及催化机理,制备单一组分的MgH2、Mg2NiH4、LaH3,在固液比为1:15、反应温度为300℃、初始氢压为6 MPa的条件下,对不同组成的氢浆进行同样的加氢实验,组成为LM与DBT的氢浆10h的加氢量为4.3wt%;组成为MgH2与DBT的氢浆10h的加氢量为0.4wt%;组成为Mg2NiH4与DBT的氢浆10 h的加氢量为4.2 wt%;组成为LaH3与DBT的氢浆10h的加氢为0.2wt%。结果表明,Mg2NiH4为LM的主要催化加氢相。DBT具有三个不饱和苯环,三个苯环以甲基相连,分别为侧环、中间环、侧环,本论文为了进一步确认氢浆中DBT的加氢过程,对不同程度的加氢产物进行了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分析结果为DBT的加氢顺序始终为一端侧环先加氢,另一端侧环随之加氢,中间环最后进行加氢。
杨祥,刘攀攀,张晓迪,孙学凤[5](2021)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吸附分离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一种具有三维周期性网状结构的化合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孔材料,其网状骨架结构是由有机配体和无机金属离子自组装所形成的。由于MOFs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密度低和孔道可调节等特点,使其在吸附分离方面表现出极佳的性能,并引起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近年来MOFs在吸附分离方面上对能源气体储存、碳捕集和贮存的应用研究作出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高佳佳,米媛媛,周洋,周红军,徐泉[6](2021)在《新型储氢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氢能作为一种环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生产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成本大幅度下降,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氢能被广泛利用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实现高效储存。本文重点讨论了四类新型储氢材料,即金属络合氢化物储氢材料、碳纳米管储氢材料、沸石以及新型沸石类材料、有机液态储氢材料。文章指出:金属络合氢化物储氢材料储存压力低但循环稳定性差;碳纳米管储氢材料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安全性高且易脱氢,然而目前对其储氢机理认识不够成熟;沸石以及新型沸石类材料价格低廉,但是对反应条件的要求高;有机液态储氢材料被认为是大规模储存和运输的可行选择,然而昂贵的成本和苛刻的反应条件限制了其发展。文章指出后续需要改进并开发具有较高存储容量和具有经济价值的储氢材料。
张鉴玮[7](2021)在《Ti-Zr-Hf-Mo-Nb高熵合金制备及氢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聚变核反应堆中,氚是其关键燃料之一。随着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项目的发展,每年对氚的需求量增加到公斤级。贮氚的候选材料存在动力学性能不足、歧化效应、抗氧化性差、固氦能力差等缺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综合性能满足贮氚实际需求的新型材料体系。高熵合金(High Eentropy Alloys,HEAs)作为多种金属主元组成的合金,因具有高贮氢容量和良好的贮氢性能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晶格畸变效产生的扭曲晶格有助于提供更多容纳氢原子的间隙位置,而其迟滞扩散效应可能通过减缓氦在HEA晶格中的扩散来增强固氦能力。而开发新型贮氚HEA的前提是对其贮氢性能有深入的认识,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制备了新型的Ti-Zr-Hf-Mo-Nb HEA体系,并对其氢化性能展开了系统的研究。Ti0.2Zr0.2Hf0.2MoxNb0.4-x(x=0,0.1,0.2,0.3,0.4)HEAs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该HEA体系为体心立方(Body-Centered Cubic,BCC)单相,无其他析出相,且Ti、Zr、Hf、Mo、Nb各金属主元分布均匀。Ti-Zr-Hf-Mo-Nb HEA体系氢化性能的研究主要包括贮氢热力学性能、贮氢动力学性能、吸放氢过程中的相转变机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300℃时,Ti0.20Zr0.20Hf0.20Nb0.40 HEA的最大平衡贮氢容量为1.5 wt.%。Ti0.20Zr0.20Hf0.20Nb0.40 HEA从BCC转变为面心立方(Face-Centered Cubic,FCC)氢化物相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同晶胞体积的过渡中间相体心四方(Body-Centered Tetragonal,BCT)。这些BCT中间相的出现,可能是Ti0.20Zr0.20Hf0.20Nb0.40HEA的PCI曲线平台压会随贮氢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Ti0.20Zr0.20Hf0.20Nb0.40 HEA具有优秀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50 s/150 s时达到平衡吸/放氢容量的84%/92%。Ti0.2Zr0.2Hf0.2Mo0.1Nb0.3和Ti0.2Zr0.2Hf0.2Mo0.2Nb0.2HEA吸氢前为BCC相,饱和吸氢后其结构转变为FCC的氢化物相,其氢化物完全分解后又回到BCC相。其中,Ti0.2Zr0.2Hf0.2Mo0.2Nb0.2氢化物热脱附谱(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TDS)的分解峰值温度为302℃,这与原位加热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结果相一致,表明当温度达到300℃时,Ti0.2Zr0.2Hf0.2Mo0.2Nb0.2 HEA氢化物FCC转变为BCC的相转变开始发生。Ti0.2Zr0.2Hf0.2Mo0.2Nb0.2氢化物最大的氢释放量为1.18 wt.%。Ti0.2Zr0.2Hf0.2Mo0.3Nb0.1和Ti0.2Zr0.2Hf0.2Mo0.4 HEA吸氢前为BCC相,完全吸氢后转变为BCT的氢化物相,其氢化物完全分解后又回到BCC相。本论文的最后一章,展望了今后可以开展的研究工作。
吴朝玲,陈云贵,黄志芬,王强,杨菲,吴海文,王小炼[8](2011)在《贮氢材料及贮氢技术的发展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几类典型的贮氢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如LaNi5、V基固溶体贮氢合金等)、物理吸附贮氢材料(如碳纳米管、沸石、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等)、复杂氢化物(如NaAlH4、氨基化合物、硼氢化物)、直接水解放氢的贮氢材料(如NaBH4、NH3BH3、Mg17Al12等),重点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其吸(放)氢性能特点,并得出结论:金属氢化物仍是目前具有实用化特征的贮氢材料,其中V基固溶体贮氢合金具有高的有效放氢量(>2wt%)和长的使用寿命,是提供给燃料电池用电器和氢内燃机车等用户理想的氢源贮存介质之一。物理吸附贮氢材料在低温下吸氢,条件苛刻,发展室温附近的贮氢材料和贮氢技术是关键。复杂氢化物多为分步反应,可逆性差,且大多反应需要高温或催化,使贮氢系统复杂化,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直接水解制氢技术集制氢和贮氢于一体,减少了贮氢的环节,温和条件下无催化的水解制氢体系是可探讨的发展方向。
王平[9](2011)在《球磨工艺及催化剂对La-Mg系复合贮氢合金相结构及贮氢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球磨时间及添加CeO2对La2Mg17+xwt.%Ni(x=50、100、150、200)复合合金相结构、吸氢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系统研究了:(1)Ni粉添加量对La2Mg17复合合金相结构、吸氢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2)球磨时间及添加CeO2对La2Mg17+50wt.%Ni复合合金相结构及吸氢性能的影响;(3)球磨时间及添加CeO2对La2Mg17+200wt.%Ni复合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了合金中Ni含量对球磨60h的La2Mg17复合合金相结构、吸氢性能、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添加一定量Ni粉可改变合金相结构实现合金非晶化。添加50wt.%Ni可使合金形成Mg2Ni新相,这是La2Mg17+50wt.%Ni复合合金吸氢速率及吸氢量高于其他复合合金的原因。而完全非晶态结构La2Mg17+200wt.%Ni复合合金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研究了球磨时间及添加CeO2对La2Mg17+50wt.%Ni复合合金微结构和吸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O2添加前后,复合合金随球磨时间延长,吸氢性能逐渐增大,其中球磨100h吸氢性能全组中最好,吸氢量为3.569wt.%,2min吸氢比为98.91%。添加CeO2后对吸氢量均有所提高。研究了球磨时间及添加CeO2对La2Mg17+200wt.%Ni复合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球磨时间的增加,复合合金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53.1mAh/g、326.9mAh/g、352.1mAh/g和352.6mAh/g,添加CeO2后复合合金放电比容量为390.9mAh/g、373.5mAh/g、398.8mAh/g和409.8mAh/g,较未添加CeO2的La2Mg17+200wt.%Ni复合合金放电比容量均提高了40mAh/g多。但CeO2的加入对复合合金充放电循环稳定性的改善并不明显,个别样品稳定性甚至会降低,这可能是CeO2的加入增大了合金样品的缺陷和比表面积,增加了合金与碱溶液接触机会,从而加速了合金腐蚀进程。
赵东江,马松艳[10](2010)在《新型贮氢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氢能作为资源丰富、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而被广泛研究,氢的贮存和运输是氢能应用的关键。金属络合氢化物、碳纳米管、沸石具有较高的贮氢容量,成为贮氢材料研究的热点。综述了金属络合氢化物、碳纳米管、沸石等新型贮氢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各种贮氢材料的特点与性能,对其实用性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二、沸石贮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沸石贮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1 引言 |
2 传统化石燃料重整制氢 |
2.1 煤制氢 |
2.1.1 煤气化制氢 |
2.1.2 煤超临界水气化制氢 |
2.2 天然气制氢 |
2.2.1 SMR的基本原理 |
2.2.2 SMR的催化剂 |
3 工业副产氢 |
3.1 变压吸附法 |
3.2 低温分离法 |
3.3 膜分离法 |
3.4 金属氢化物分离法 |
4 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 |
4.1 碱性电解池 |
4.1.1 关键电极材料 |
4.1.2 电解池结构设计 |
4.1.3 AEC堆的发展现状 |
4.2 质子交换膜电解池 |
4.2.1 关键电极材料 |
4.2.2 电解池关键结构 |
4.2.3 PEMEC堆的发展现状 |
4.3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
4.3.1 关键材料 |
4.3.2 电解池结构优化设计 |
4.3.3 SOEC堆发展现状 |
5 其他制氢新技术 |
5.1 太阳能光解制氢 |
5.2 生物质发酵制氢 |
5.3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氢 |
5.4 热化学循环制氢 |
6 不同制氢方式比较 |
7 人工智能在制氢系统中的应用 |
8 结论及展望 |
(2)分子筛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筛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 |
1.1 分子筛的制备工艺 |
1.2 分子筛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2.1 溶胶凝胶法 |
1.2.2 水热合成法 |
1.2.3离子交换法 |
1.2.4 浸渍法 |
1.2.5 沉淀法 |
2 分子筛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应用 |
2.1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 |
2.1.1 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
2.1.2 光催化降解抗生素 |
2.1.3光催化降解染料 |
2.2 光催化空气净化 |
2.3 光催化制氢 |
2.4 光催化CO2还原 |
3 结论 |
(3)氢的现代分离与纯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氢的利用现状 |
2 单级氢分离过程 |
2.1 单级分离过程 |
2.2 氢的分离方法 |
2.2.1 变压吸附法 |
2.2.1.1 高温变压吸附 |
2.2.1.2 低温吸附 |
2.2.2 深冷分离法 |
2.2.3 色谱分离法 |
2.2.4 膜分离法 |
2.2.4.1 膜的分类 |
2.2.4.2 催化膜反应器 |
2.2.4.3 膜制氢的问题及展望 |
2.2.5 吸收法 |
2.2.6 储氢材料逆反应法 |
2.3 小结 |
3 多级及组合氢分离过程 |
3.1 分离过程集成 |
3.2 分离过程种类 |
3.2 .1 多级分离过程 |
3.2.2 组合分离过程 |
3.2.2.1 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的集成 |
3.2.2.2 深冷分离法-膜分离法的集成 |
3.2.2.3 反应-反应偶联 |
4 结语 |
(4)复合镁系储氢村料催化二苄基甲苯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现有储氢技术 |
1.2.1 气态储氢 |
1.2.2 液态储氢 |
1.2.3 固态储氢 |
1.2.4 浆液储氢 |
1.3 氢浆储氢研究现状 |
1.4 镁基储氢合金研究现状 |
1.4.1 添加催化剂 |
1.4.2 合金化 |
1.4.3 构建亚稳定相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2 实验操作条件及表征方法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 材料的制备 |
2.3 储氢性能的表征 |
2.3.1 设备组成及原理 |
2.3.2 测试方法 |
2.4 测试分析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3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2.4.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
3 DBT加氢特性研究及氢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
3.1 DBT加氢动力学实验 |
3.1.1 DBT加氢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
3.1.2 反应温度对DBT加氢性能的影响 |
3.2 原料的制备及表征 |
3.3 本章小结 |
4 反应温度与体系固液比对浆液加氢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温度对浆液加氢性能的影响 |
4.2 固液比对浆液加氢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LM催化相的确定及加氢机理 |
5.1 LM催化相的确定 |
5.2 不同氢化物对浆液最佳催化温度的影响 |
5.3 固液比对Mg_2NiH_4-DBT浆液加氢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吸附分离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OFs的种类 |
1.1 羧酸类 |
1.2 含氮杂环类 |
2 MOFs在气相吸附分离中的应用 |
2.1 能源气体贮存 |
2.1.1 贮 氢 |
2.1.2 CH4贮存 |
2.2 碳捕集与碳贮存 |
3 总结与展望 |
(6)新型储氢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氢能的存储方式 |
1.1 高压气态储氢 |
1.2 固态储氢 |
1.3 液态储氢 |
2 储氢材料 |
2.1 金属氢化物材料 |
2.1.1 金属间氢化物 |
2.1.2 AMH4型金属络合氢化物 |
2.2 碳纳米管储氢材料 |
2.3 沸石以及新型类沸石材料 |
2.4 有机液态储氢材料 |
2.4.1 储氢与脱氢过程 |
2.4.2 液态有机氢化物的大规模储存与输运 |
3 结论与展望 |
(7)Ti-Zr-Hf-Mo-Nb高熵合金制备及氢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贮氢/贮氚材料概述 |
1.2.1 储氢材料 |
1.2.2 贮氢合金 |
1.2.3 贮氚合金 |
1.3 高熵合金 |
1.3.1 定义与性质 |
1.3.2 高熵合金的特性 |
1.4 贮氢高熵合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Co-Fe-Mn-Ti-V-Zr和La-Ni-Fe-V-Mn HEAs体系的贮氢性能 |
1.4.2 Ti-Zr-V-Mo-Nb和Ti-Zr-V-Cr-Fe-Ni HEAs体系的贮氢性能 |
1.4.3 含Mg HEAs体系的贮氢性能 |
1.4.4 TiVZrNbHf和TiZrNbHfTa HEAs的贮氢性能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设备 |
2.1 高熵合金的设计和制备 |
2.1.1 高熵合金设计准则 |
2.1.2 Ti-Zr-Hf-Mo-Nb高熵合金的制备 |
2.2 贮氢性能测试 |
2.2.1 除气与活化 |
2.2.2 贮氢热力学测试 |
2.2.3 贮氢动力学测试 |
2.2.4 热分析 |
2.3 X射线衍射 |
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6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三章 Ti-Zr-Hf-Mo-Nb体系高熵合金的设计、制备与组织结构表征 |
3.1 Ti-Zr-Hf-Mo-Nb体系高熵合金的设计 |
3.2 Ti-Zr-Hf-Mo-Nb体系高熵合金的制备 |
3.3 Ti-Zr-Hf-Mo-Nb体系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表征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i-Zr-Hf-Nb合金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研究 |
4.1 贮氢热力学性能 |
4.1.1 Ti_(0.2)Zr_(0.2)Hf_(0.2)Mo_(0.2)Nb_(0.2)HEA氢化物的热分析 |
4.1.2 Ti_(0.20)Zr_(0.20)Hf_(0.20)Nb_(0.40)HEA的 PCI曲线 |
4.2 贮氢动力学性能 |
4.2.1 Ti_(0.20)Zr_(0.20)Hf_(0.20)Nb_(0.40)HEA的吸氢动力学性能 |
4.2.2 Ti_(0.20)Zr_(0.20)Hf_(0.20)Nb_(0.40)HEA的吸氢动力学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i-Zr-Hf-Mo-Nb高熵合金吸放氢物相转变机制研究 |
5.1 初步验证Ti_(0.2)Zr_(0.2)Hf_(0.2)Mo_(0.2)Nb_(0.2)吸氢致相转变 |
5.2 Ti-Zr-Hf-Mo-Nb高熵合金可逆的吸/放氢致相转变 |
5.3 Ti_(0.2)Zr_(0.2)Hf_(0.2)Mo_(0.2)Nb_(0.2)HEA放氢过程中的相转变 |
5.4 Ti_(0.20)Zr_(0.20)Hf_(0.20)Nb_(0.40)HEA吸氢过程中的相转变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球磨工艺及催化剂对La-Mg系复合贮氢合金相结构及贮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贮氢材料发展概况 |
1.2 贮氢合金吸氢及贮氢合金电池工作原理 |
1.2.1 贮氢合金吸氢原理 |
1.2.2 贮氢合金电池概述及工作原理 |
1.3 贮氢材料种类及研究现状 |
1.3.1 AB5型稀土贮氢合金 |
1.3.2 AB2型Laves 相贮氢合金 |
1.3.3 AB 型贮氢合金 |
1.4 Mg 基贮氢合金研究进展 |
1.4.1 添加催化剂 |
1.4.2 表面处理 |
1.4.3 机械球磨法 |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过程及方法 |
2.1 合金成分与样品制备 |
2.2 微观结构测试及分析 |
2.2.1 XRD 分析 |
2.2.2 SEM 分析 |
2.3 合金压力 组分 温度(PCT)曲线测试 |
2.4 常规电化学性能测试 |
2.4.1 贮氢合金电极片制备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装置 |
2.4.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3 La_2Mg_(17)+xwt.%Ni 复合贮氢合金吸氢动力学及电化学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方法 |
3.3 La_2Mg_(17)+ xwt.%Ni(x=0、50、100、150、200)复合合金相组成、动力学吸氢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3.3.1 La_2Mg_(17)+ xwt.%Ni(x=0、50、100、150、200)复合合金相组成 |
3.3.2 La_2Mg_(17)+ xwt.%Ni(x=50、100、150、200)复合材料吸氢动力学性能 |
3.3.3 La_2Mg_(17)+ xwt.%Ni(x=0、50、100、150、200)贮氢复合合金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球磨工艺及催化剂对 La_2Mg_(17)+50wt.%Ni 复合合金微结构与贮氢性能的影响 |
4.1 复合合金的微结构 |
4.2 球磨工艺及催化剂对 La_2Mg_(17)+50wt.%Ni 贮氢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球磨工艺对 La_2Mg_(17)+200wt.%Ni+3mol%CeO_2复合合金微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5.1 复合合金相组成及相结构 |
5.2 复合合金电化学性能 |
5.2.1 复合合金充放电电压特性 |
5.2.2 复合合金活化性能及循环寿命 |
5.2.3 复合合金电化学反应交流阻抗谱 |
5.2.4 复合合金开路电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型贮氢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络合氢化物贮氢材料 |
2 碳纳米管贮氢材料 |
2.1 SWNTs的贮氢性能 |
2.2 MWNTs的贮氢性能 |
3 沸石吸附贮氢材料 |
4 结束语 |
四、沸石贮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J]. 曹军文,张文强,李一枫,赵晨欢,郑云,于波. 化学进展, 2021
- [2]分子筛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 相丹丹,申文静,郭一帆,陈倩羽,张嘉琪,汤雁婷,郭泉辉. 化学研究, 2021(06)
- [3]氢的现代分离与纯化技术[J]. 王金亮,黑悦鹏. 齐鲁石油化工, 2021(03)
- [4]复合镁系储氢村料催化二苄基甲苯加氢性能研究[D]. 万静.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
- [5]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吸附分离中的应用进展[J]. 杨祥,刘攀攀,张晓迪,孙学凤.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2021(03)
- [6]新型储氢材料研究进展[J]. 高佳佳,米媛媛,周洋,周红军,徐泉. 化工进展, 2021(06)
- [7]Ti-Zr-Hf-Mo-Nb高熵合金制备及氢化性能研究[D]. 张鉴玮.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贮氢材料及贮氢技术的发展评述[A]. 吴朝玲,陈云贵,黄志芬,王强,杨菲,吴海文,王小炼. 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2011
- [9]球磨工艺及催化剂对La-Mg系复合贮氢合金相结构及贮氢性能的影响[D]. 王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1(01)
- [10]新型贮氢材料的研究进展[J]. 赵东江,马松艳. 应用化工,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