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稠油破乳剂LS938-2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洲,张伟,孙永涛,王秋霞,刘昊,王少华[1](2020)在《耐温防乳驱油体系辅助稠油热采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稠油热采过程中,蒸汽冷凝水易于稠油乳化而形成油包水乳状液,造成地层乳化堵塞、产出液处理困难等问题,使热采驱油效果变差。针对以上问题,对一种耐高温防乳驱油体系的静态性能(耐温性能,防乳、破乳性能,降黏效果和界面性能)和动态驱油效果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280℃老化4 h后,地层温度下的防乳化率为83%,降黏率67%;溶液与稠油之间的界面张力为0.051 mN/m;润湿角为8°,可使岩石表面润湿性由油湿转变为水湿;破乳率为89%,有助于后续产出液的处理;体系可使稠油热采驱油效率提高11.6百分点;优化后的体系溶液最佳注入质量分数为0.5%。该体系在渤海某稠油油田热采过程中共实施3井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张波[2](2016)在《流花油田老化油微波辅助热化学破乳脱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化学增油措施相继得到应用,导致地面采出液物化性质发生变化,形成了数量可观乳化稳定的老化原油。老化油的产生会带来油田产量下降、地面处理成本增加、脱出水水质不达标、污染环境等各种制约正常生产的问题,开展老化油破乳脱水处理技术研究,对于解决油田增产、降本、环保三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中海油流花油田老化油与原油物性、乳液形态、界面膜强度和Zeta电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老化油密度、粘度、酸值、机械杂质含量均较原油高,界面膜强度和电位也更高,乳液油水两相界限模糊,相互包裹,水滴粒径分布均匀且相互间距大,这些性质的变化使得老化油乳化稳定,难以脱水。采取热化学法破乳,离心辅助脱水对流花油田老化油进行处理,对实验室现有破乳筛选后发现其效果均不佳,根据老化油的物性,通过两步法将SP169与AE16破乳剂改性合成了聚硅氧烷聚醚类破乳剂,并优化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对改性合成的聚硅氧烷聚醚破乳剂破乳脱水性能评价,以单因素优化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其破乳脱水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老化油脱水率达到86.87%,显着高于其他种类破乳剂,比改性前的SP169和AE16提高30%左右。借助QCM-D对聚硅氧烷改性聚醚破乳剂、SP169和AE16的作用机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聚硅氧烷改性聚醚破乳剂在老化油乳液界面的吸附和扩散性能更优越,使得其能迅速吸附扩散至油水界面膜的空缺部位,降低界面张力,提高界面膜排水能力,释放液滴。对老化油进行微波辐射破乳,离心辅助脱水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脱水条件,在此条件下,老化油脱水率达到76.82%,并且破乳后油水界面整齐,脱出水较为清澈。同时,测试发现破乳后油水界面膜强度和Zeta电位较破乳前大幅度降低,证实了微波破乳是其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协同作用的结果。以热化学-微波辐射破乳、微波辐射-热化学破乳及微波热化学破乳,离心辅助脱水对老化油进行处理。热化学-微波辐射破乳脱水实验结果表明热化学法对老化油预处理后,微波辐射对剩余老化油破乳最高脱水率仅为10.94%,两步处理合计脱水率为88.31%。微波辐射-热化学破乳脱水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对老化油预处理后,热化学对剩余老化油破乳脱水率最高为58.86%,但破乳时间长,所需离心转速较大,两步处理合计脱水率为90.46%。微波热化学破乳脱水在微波辐射功率406 W、辐射时间4 min、破乳剂加量125 mg/L、离心转速4000 r/min和离心时间10 min的条件下脱水率最高可达到94.05%,并且破乳时间短、破乳剂加量少、所需离心转速低、离心时间短、破乳后油水界面整齐、脱出水清澈,具有显着的优势。
杨志勇[3](2014)在《塔河油田劣化原油破乳脱水对策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塔河油田经过十年大规模地质勘探,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7.8亿吨,是塔里木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整装油气田。在油井的开采过程中,由于钻井、酸化、压裂、堵水调剖、化学降黏等作业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劣质原油,这些劣化原油破脱水后仍不能达到外输油标准,对集输系统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解决劣质原油的脱水问题,本文在对劣化原油基础性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劣化油形成原因及影响劣化原油破乳的因素。同时对塔河油田劣化原油进行破乳脱水工艺技术研究,分别采用物理法破乳技术和化学法破乳技术进行室内评价试验,并对几种脱水工艺技术进行优选,最终形成一套劣化原油破乳脱水的组合工艺,制定一套集中破乳脱水工艺方案。并且开展破乳剂现场试验,评价破乳脱水效果;与此同时对T7-444站的超声波装置进行试验跟踪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设计所选用的“水洗/中和+大罐沉降+高频电脱”集成处理工艺,能将劣化原油降低至小于1%;研制出的rpz-1、XN5/T7破乳剂比现场破乳剂使用量降低了50%。
程蝉[4](2013)在《聚醚类破乳剂的合成、复配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原油是以稳定的乳状液的形式存在的,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如果这种状态的原油不经过处理就进行集输和炼制,就会加大集输成本,也容易在原油炼制过程中腐蚀设备或因爆沸引起冲塔事故。因此在原油开采出来之后,需先进行破乳使油水分离。本文主要研究了针对陕北河庄坪和子长两种有代表性的原油所需的破乳剂。选用不同的起始剂作为破乳剂的头基,与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在高压反应釜内通过共聚作用,合成了EG系列、RS系列、TA系列、AR系列、AP系列等系列破乳剂。所合成的破乳剂按照“SY/T5281-2000原油破乳剂使用性能检测方法(瓶试法)”进行脱水实验,挑选出性能较好的破乳剂单剂。为了进一步改善单剂的破乳性能,合成AB、TEAC、DEA、DMA、CD几种助剂,与挑选出的单剂进行复配,进行脱水实验,得到脱水性能更好的复配破乳剂配方。实验结果表明:破乳剂的合成过程中,温度会对产品的脱水性能产生很大影响。滴加环氧丙烷时反应温度控制在(130±5)℃,滴加环氧乙烷时反应温度控制在(120±5)℃。如果温度过高,波动太大,破乳剂脱水性能会下降。EG系列破乳剂中,三嵌段、四嵌段破乳剂的脱水效果最好。RS系列中,RS16系列的三嵌段的脱水效果好。子长原油脱水相对困难,这与子长原油含盐、粘度、凝点等相对较高等因素有关。TA42、AR42与AB的复配破乳剂在脱水率、脱水速度上均优于TA42、AR42单剂,尤其是脱水速度大幅提高。AR81610与TEAC的复配破乳剂,破乳效果较单剂AR81610显着提高。TA4812、AP442与CD复配,复配破乳剂的最佳配比均为4:1。
魏学福,张立军,曲东江,吴利民[5](2012)在《一种新型破乳剂的合成》文中研究说明以由甲醛、壬基酚在二甲苯中合成的酚醛树脂为起始剂,聚接环氧化物,制备单嵌段聚醚,以醇、芳烃做溶剂,分别得到系列样品。详述了合成过程,测定起始剂的黏度、水分含量,测定破乳剂的RSN。样品在55℃、100mg/L时,对孤东一号联含水45%的井排原油脱水率达94%;在65℃、100mg/L时,对滨南二首站含水38%的稠油脱水率达88%;脱出水质清,油水界面齐。
呼惠娜[6](2012)在《中深稠油井降粘举升工艺技术研究及现场试验》文中指出鲁克沁中深稠油油藏具有储层原油粘度高、渗流差异大、开采难度大、储层岩石疏松等特点,随着油田的高效开发,油井含水逐年增高,目前已步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掺稀油量逐年增加、举升难度加大、含水原油乳化性能更加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寻求新的降粘举升及破乳方式已成为重要的技术问题。该论文即是针对油田开发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开展的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内稠油化学降粘技术调研、降粘剂配方研究、化学降粘工艺技术研究、地面破乳工艺技术研究、举升工艺优化设计研究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化学降粘配方研究:在稠油化学降粘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调研国内同类型油藏在降粘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做法,并结合鲁克沁稠油油藏特征及流体性质,进行稠油化学降粘剂配方筛选、评价及复配研究,最终通过大量室内实验评价与研究,研制出了适合中深稠油油藏的两种降粘剂配方CFS-Ⅱ和CFS-Ⅰ,其中CFS-Ⅱ经过不断优化耐钙镁离子浓度11000mg/l、耐温85℃、乳状液静置稳定性大于0.5小时。化学降粘工艺技术研究:通过进行注入工艺及设备优选、工艺参数优化设计确定出最优地面注入工艺和井筒注入工艺及地面注入方式、注入参数及地面设备,以及井筒掺入工艺的抽油杆杆柱设计、抽油泵型号、掺入点位置等,形成最优的降粘工艺技术。地面破乳工艺技术研究:即通过调研国内石油行业在破乳剂方面的应用及做法,得出目前新型稠油破乳剂主要为复配试剂,其主剂多为聚醚型,且大多在分子结构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嫁接、改性。且破乳剂的破乳温度在60~80℃之间,使用浓度在100~300mg/l,脱水率可达95%以上。通过对鲁克沁中区稠油0/W型乳状液的破乳研究实验,解决了稠油乳化与破乳的匹配关系,并最终优选复配出破乳剂配方GC-1,该破乳剂具有破乳速度快、脱出水质清澈,油水界面整齐的特点;并进行了破乳参数的优化,即破乳剂在温度为60℃时最佳加量为200mg/l,同时还进行了地面破乳工艺优化,利用现有的工艺流程及设备,优化改造后的破乳工艺及优选出的破乳剂基本能满足破乳要求。举升工艺优化设计:即是对目前正常生产的抽油机井进行工况分析,以了解油层的生产能力、设备的工作状况,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技术措施提供依据;且对通过工况分析认为只需进行地面生产参数调节、不动管杆柱的抽油机井进行地面生产参数对举升效率或经济效益的敏感性分析,并以高效为目标,制定参数调节方案,预测参数调节后的生产指标和设备工况指标;对新井或措施井(所谓的动管杆柱的油井),通过优化设计,确定出合理的举升工艺类型(空心杆掺化学剂或环空掺化学剂)及其生产参数和采油设备配置(如抽油机、泵型、泵径、冲程、冲次、下泵深度、抽油杆柱组合、扶正器安装位置、加重杆长度、规格等),预测相应抽汲参数下的工况指标(如载荷、应力、扭矩、功率、效率、产量、泵效及其组成分析等)。总之,该论文主体技术体现了较好的创新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论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理念创新(将“降摩阻思想”应用于化学降粘剂配方的研制过程中)、思路创新(稠油组分调节化学降粘剂分子结构中的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比例值)、结构创新(在化学降粘剂的分子中引入有机硅基团的分子链和数量提高降粘剂抗矿化度能力)、工艺创新(将“集中配液、掺稀泵排量控制单井总液浓度、井筒水油比及流体流速”的方法应用降粘工艺技术研究中),第三项创新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的主要成果:适应中深稠油油藏的降粘举升工艺配套技术真正解决了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含水上升、掺稀比提高、开采成本增加的主要矛盾。同时稠油化学降粘举升技术为今后中深稠油井在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寻求了一项新的降粘举升工艺技术,奠定了中高含水稠油降粘举升的技术基础,所配套的高效地面破乳技术,为化学降粘举升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为本油田的增储上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宁萌萌[7](2012)在《腰果酚胺型嵌段聚醚的设计合成与破乳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对国内外聚醚型原油破乳剂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生物质腰果酚、甲醛和多乙烯多胺为原料,75℃下反应1h,得到起始剂腰果酚胺树脂。以该起始剂为原料,KOH为催化剂,在120-140℃、(0.25±0.05)MPa条件下,与环氧丙烷(PO)、环氧乙烷(EO)进行开环聚合,得到两种两嵌段腰果酚胺型聚醚破乳剂CPAE1和CPAE3及两种三嵌段腰果酚胺型聚醚破乳剂CPAE2和CPAE4。采用滴体积法和目测法研究了四种腰果酚胺型聚醚型破乳剂CPAE的化学结构对其表面活性及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起始剂腰果酚胺树脂与PO质量比的增大及EO质量分数的降低,腰果酚胺型聚醚型破乳剂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均升高,浊点和HLB值下降。根据不同温度下测得系列CPAE聚醚型破乳剂的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的关系曲线,根据热力学函数计算公式,研究了系列CPAE聚醚型破乳剂在水溶液中胶团化过程。结果表明,系列CPAE聚醚型破乳剂在水溶液中胶团化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存在焓熵补偿现象;随温度的升高,熵驱动力增大,补偿温度Tc均在(300±2)K;且随着CPAE分子量、分子中支链数和支链长度的增加以及EO含量的下降,CPAE在水溶液中所形成胶团的结构稳定性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为了研究这类新型聚醚破乳剂的破乳性能和破乳机理,我们采用瓶试法研究了系列CPAE聚醚型破乳剂对W/O型原油模拟乳状液的破乳性能,结果表明,在破乳剂用量100mg/L、破乳温度40℃、破乳时间120min的条件下,原油脱水率均在95%以上;且相同条件下,三嵌段CPAE破乳剂的破乳性能优于两嵌段CPAE破乳剂。同时,采用单滴法通过测定液膜强度、液膜的排液时间和半生命周期等参数的变化研究了系列CPAE聚醚型破乳剂的破乳机理以及乳状液组分对其破乳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PAE浓度的增加及EO质量分数的降低,其液膜排液时间缩短,液膜的半生命期缩短、液膜的破裂速率常数变大,这些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与破乳性能变化规律一致。乳状液中三元组分对系列CPAE聚醚型破乳剂的破乳动力学参数均有较大的影响,且影响规律差别较大。通过本论文的系统研究,为这类新型的腰果酚胺型聚醚破乳剂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韩岩君,魏学福,曲东江,李兴勤,张立军[8](2010)在《新型破乳剂BSA-108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由甲醛、壬基酚在二甲苯中合成的酚醛树脂为起始剂,制备嵌段聚醚,以重芳烃做溶剂,得到油溶性破乳剂BSA-108。详述了合成过程,测定了破乳剂的闪点>50℃,能够满足海洋油田及国外油田对破乳剂安全性的要求。该样品在55℃、100mg/L时,对孤东二号联含水39%的聚合物驱原油脱水率达94%;在73℃、15mg/L时,对中海油湛江公司涠洲油田含水21%的井排原油脱水率达91%,脱出水质清,油水界面齐。
吴凯凯,梁光川,马培红,廖冲春,甘淳静[9](2010)在《聚醚型稠油破乳剂破乳效果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原油破乳脱水是原油集输处理的重要环节,其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破乳剂。针对目前原油乳化特性不断增加的特点以及稠油、超稠油的不断开发,多种类型的高效聚醚型稠油破乳剂在油田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阐述了聚醚型破乳剂应用情况,根据原油破乳机理,分析破乳剂支链程度、嵌段类型、破乳剂的浓度、EO/PO比值、破乳剂的分子量等因素对破乳剂性能的影响。根据目前聚醚类破乳剂的发展趋势,对聚醚型破乳剂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
纪凯,马起超[10](2009)在《获得(超)高分子量W/O型原油破乳剂的途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获得(超)高分子量W/O型原油破乳剂的途径,并指出了国内原油破乳剂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高效稠油破乳剂LS938-2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稠油破乳剂LS938-2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耐温防乳驱油体系辅助稠油热采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药剂及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防乳效果的测定 |
1.2.2 破乳效果的测定 |
1.2.3 降黏效果的测定 |
1.2.4 界面张力的测定 |
1.2.5 润湿性能的测定 |
1.2.6 动态驱油实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稠油乳化特性 |
2.2 耐温防乳驱油体系优选 |
2.3 防乳驱油体系静态性能评价 |
2.3.1 耐温性能 |
2.3.2 防乳效果 |
2.3.3 界面性能 |
2.3.4 润湿性能 |
2.3.5 乳化降黏性能 |
2.3.6 破乳效果 |
2.4 动态驱油效果评价 |
3 现场试验 |
4 结论 |
(2)流花油田老化油微波辅助热化学破乳脱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化油组成与特点 |
1.1.2 老化油形成原因 |
1.1.3 老化油的危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重力沉降 |
1.2.2 电场破乳 |
1.2.3 热化学破乳 |
1.2.4 离心分离 |
1.2.5 超声波破乳 |
1.2.6 微波破乳 |
1.2.7 生物破乳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老化油稳定性分析 |
2.1 物性分析 |
2.2 乳状液形态 |
2.3 界面膜强度和电位 |
2.4 沉降速度 |
第3章 热化学破乳脱水实验研究 |
3.1 实验药品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破乳剂评选实验 |
3.5 改性破乳剂合成与表征 |
3.5.1 改性方案设计 |
3.5.2 合成原理 |
3.5.3 实验方法 |
3.5.4 反应转化率测定 |
3.5.5 酯化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
3.5.6 酯化反应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3.5.7 酯化产物结构表征 |
3.5.8 硅氢化加成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
3.5.9 硅氢化加成反应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3.5.10 目标产物结构表征 |
3.6 改性破乳剂破乳脱水实验 |
3.6.1 聚醚酯配比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2 破乳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3 破乳温度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4 破乳剂加量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5 离心转速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6 离心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7 改性破乳剂破乳脱水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3.7 不同破乳剂破乳脱水对比实验 |
3.8 破乳剂作用机理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波辐射破乳脱水实验研究 |
4.1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3 微波辐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辐射功率对脱水率的影响 |
4.3.2 辐射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 |
4.3.3 离心转速对脱水率的影响 |
4.3.4 离心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 |
4.3.5 微波辐射破乳脱水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4.4 微波辐射破乳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波辅助热化学破乳脱水实验研究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5.2 热化学-微波辐射破乳脱水实验 |
5.2.1 热化学预处理 |
5.2.2 剩余老化油微波辐射处理 |
5.3 微波辐射-热化学破乳脱水实验 |
5.3.1 微波辐射预处理 |
5.3.2 剩余老化油热化学处理 |
5.4 微波热化学破乳脱水实验 |
5.4.1 微波热化学破乳机理 |
5.4.2 实验方法 |
5.4.3 辐射功率对脱水率的影响 |
5.4.4 辐射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 |
5.4.5 破乳剂加量对脱水率的影响 |
5.4.6 离心转速对脱水率的影响 |
5.4.7 离心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 |
5.4.8 微波热化学破乳脱水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塔河油田劣化原油破乳脱水对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劣化原油破乳脱水技术现状 |
1.2.1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
1.2.2 原油破乳脱水技术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目标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关键及创新点 |
第2章 劣化原油形成机理及影响劣化原油破乳因素研究 |
2.1 劣化原油形成机理 |
2.1.1 劣化原油来源 |
2.1.2 劣化油基础数据 |
2.2 劣化原油破乳因素研究 |
2.2.1 原油性质分析 |
2.2.2 搅拌速度的影响 |
2.2.3 酸化压裂液的影响 |
2.2.4 固体颗粒的影响 |
2.3 研究小结 |
第3章 塔河油田劣化原油破乳技术对策研究 |
3.1 物理法破乳技术 |
3.1.1 劣化原油预处理 |
3.1.2 劣化原油超声破乳研究 |
3.1.3 劣化原油高频电脱研究 |
3.1.4 研究小结 |
3.2 化学法破乳技术 |
3.2.1 处理剂结构对乳状液微观界面行为研究 |
3.2.2 破乳剂的筛选 |
3.2.3 破乳剂研究 |
第4章 塔河油田劣化原油现场评价 |
4.1 超声波现场评价实验 |
4.2 筛选药剂现场评价试验 |
第5章 塔河油田劣化原油破乳脱水工艺技术研究 |
5.1 脱水工艺优选 |
5.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聚醚类破乳剂的合成、复配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原油的基本性质 |
1.1.2 原油乳状液的特性 |
1.2 原油乳状液的破乳 |
1.2.1 乳状液的破乳机理 |
1.2.2 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 |
1.2.3 理想破乳剂的必要条件 |
1.2.4 影响破乳剂效果的因素 |
1.3 国内外破乳剂研究现状及方向 |
1.3.1 破乳剂的发展过程 |
1.3.2 研究破乳剂的方法 |
1.3.3 国外破乳剂的研究状况 |
1.3.4 国内破乳剂的发展状况 |
1.3.5 破乳剂的研究方向 |
第二章 EG系列原油破乳剂的研究 |
2.1 原油破乳剂的研制 |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2 破乳剂合成工艺 |
2.1.3 原油破乳剂的改性 |
2.2 原油破乳剂的破乳性能测试 |
2.2.1 测定原油乳状液的类型 |
2.2.2 原油乳化水含量的测定 |
2.2.3 原油乳状液的制备 |
2.2.4 原油破乳剂的性能检验 |
第三章 RS 系列原油破乳剂的研究 |
3.1 原油破乳剂的制备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2 合成工艺 |
3.1.3 破乳剂的改性 |
3.2 破乳剂的脱水评价 |
3.2.1 测定原油乳化水含量 |
3.2.2 制备原油乳状液 |
3.2.3 检验原油破乳剂 |
第四章 其他系列破乳剂的研究 |
4.1 TA42 和 AR42 破乳剂的复配研究 |
4.1.1 破乳剂的合成 |
4.1.2 复配破乳剂的脱水实验 |
4.1.3 复配破乳剂脱水性能结论 |
4.2 AR81610 破乳剂复配的研究 |
4.2.1 AR81610 的合成 |
4.2.2 复配破乳剂的性能检验 |
4.2.3 破乳剂的性能总结 |
4.3 TA4812 和 AP442 破乳剂复配的研究 |
4.3.1 合成破乳剂 |
4.3.2 检验复配破乳剂 |
4.3.3 复配破乳剂的性能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6)中深稠油井降粘举升工艺技术研究及现场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技术现状 |
第二章 稠油化学降技术调研 |
2.1 稠油催化降粘技术 |
2.2 稠油加降粘剂降粘技术 |
2.3 界面活性剂降粘技术 |
2.4 微生物降粘技术 |
第三章 稠油化学降粘剂配方优化研究 |
3.1 吐哈稠油地质特征概况 |
3.2 稠油化学降粘机理研究 |
3.3 化学降粘剂配方优化研究 |
第四章 稠油破乳剂配方研究 |
4.1 稠油破乳剂配方调研 |
4.2 鲁克沁乳化稠油破乳剂室内筛选及性能评价 |
4.3 破乳工艺技术研究 |
第五章 稠油化学降粘工艺配套技术研究 |
5.1 稠油化学降粘工艺配套技术研究 |
5.2 化学降粘后原油破乳工艺技术研究 |
5.3 举升工艺优化设计 |
第六章 现场试验及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 |
6.1 单井降粘试验 |
6.2 稠油降粘放大试验 |
6.3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认识 |
7.1 取得的成果 |
7.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腰果酚胺型嵌段聚醚的设计合成与破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聚醚型破乳剂的研究现状 |
1.1.1 聚醚型破乳剂的发展史 |
1.1.2 聚醚型原油破乳剂的种类及性能 |
1.1.3 多支状聚醚型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
1.2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
1.2.1 腰果酚组成及其结构特征 |
1.2.2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应用 |
1.3 原油破乳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
1.3.1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理论 |
1.3.2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 |
1.3.3 原油破乳剂破乳机理种类 |
1.4 热力学法研究分子有序组合体 |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腰果酚胺树脂型嵌段聚醚破乳剂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腰果酚胺树脂起始剂的合成 |
2.2.1 反应原理 |
2.2.2 合成过程 |
2.3 腰果酚胺树脂型嵌段聚醚(CPAE)破乳剂的合成 |
2.3.1 反应原理 |
2.3.2 合成过程 |
2.4 红外光谱表征 |
2.4.1 腰果酚胺树脂起始剂的红外光谱 |
2.4.2 腰果酚胺树脂型聚醚(CPAE)破乳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2.5 核磁共振波谱表征 |
2.6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第三章 腰果酚胺树脂型嵌段聚醚破乳剂的溶液性质研究 |
3.1 腰果酚胺树脂型聚醚(CPAE)的浊点测定 |
3.1.1 实验步骤 |
3.1.2 实验结果 |
3.2 腰果酚胺树脂型聚醚(CPAE)的 HLB 值测定 |
3.2.1 实验原理 |
3.2.2 CPAE 的 HLB 值 |
3.3 腰果酚胺树脂型聚醚(CPAE)的水数测定 |
3.3.1 实验步骤 |
3.3.2 CPAE 的水数 |
3.4 腰果酚胺树脂型聚醚(CPAE)的表面活性研究 |
3.4.1 实验装置 |
3.4.2 实验步骤 |
3.4.3 CPAE 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
3.5 腰果酚胺树脂聚醚在水溶液中胶团化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计算 |
3.5.1 CPAE 水溶液 cmc 的温度效应 |
3.5.2 CPAE 在水溶液中胶团化的热力学函数计算 |
3.5.3 CPAE 在水溶液中胶团化的焓/熵补偿计算 |
第四章 腰果酚胺树脂型嵌段聚醚破乳剂的破乳性能研究 |
4.1 腰果酚胺树脂聚醚破乳剂对模拟乳状液的破乳实验 |
4.1.1 W/O 型模拟乳状液的配置 |
4.1.2 CPAE 聚醚破乳剂浓度对破乳性能的影响 |
4.1.3 破乳温度对 CPAE 聚醚破乳性能的影响 |
4.1.4 破乳时间对 CPAE 聚醚破乳性能的影响 |
4.2 腰果酚胺树脂型聚醚破乳剂的破乳机理研究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步骤 |
4.2.3 腰果酚胺树脂两嵌段聚醚破乳剂对液膜强度的影响 |
4.2.4 腰果酚胺树脂三嵌段聚醚破乳剂对液膜强度的影响 |
4.3 乳状液中固有组分对破乳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4.3.1 实验步骤 |
4.3.2 聚合物的加量对液膜强度参数的影响 |
4.3.3 碱的加量对液膜强度参数的影响 |
4.3.4 表面活性剂的加量对液膜强度参数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聚醚型稠油破乳剂破乳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聚醚型破乳剂应用情况 |
2 聚醚型破乳剂性能的影响因素 |
3 结论与建议 |
(10)获得(超)高分子量W/O型原油破乳剂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聚醚类破乳剂合成简述 |
2 聚醚类原油破乳剂分子的扩链 |
2.1 二元醇烷氧基化嵌段聚醚与二元酸或二元酸酐的酯化 |
2.2 二元醇烷氧基化嵌段聚醚与二异氰酸酯反应 |
2.3 脂肪醇烷氧基化嵌段聚醚与多异氰酸酯反应 |
2.4 含磷聚醚破乳剂 |
2.4.1 与P2O5反应 |
2.4.2 与正磷酸H4P2O7反应 |
2.4.3 与POCl3或POCl2反应 |
2.5 烷氧基化嵌段聚醚与1, 3-二氯-2-丙醇反应 |
2.6 烷氧基化嵌段聚醚与二环氧化物的反应 |
2.7 超高分子量聚醚的合成 |
3 聚醚类破乳剂分子的改性调重 |
3.1 二元醇烷氧基化嵌段聚醚与二元酸的酯化后再支化 |
3.2 烷氧基化嵌段聚醚与硅氧烷的反应 |
3.3 烷氧基化嵌段聚醚与马来酸酐缩合反应 |
3.4 烷氧基化嵌段聚醚与丙烯酸反应 |
3.5 乙烯基聚合物的烷氧基化 |
3.6 烷氧基化嵌段聚醚的两步酯化 |
4 (超) 高分子量非聚醚类破乳剂的合成 |
4.1 高分子聚丙三醇与二异氰酸酯反应 |
4.2 聚丙二醇和聚乙二醇的交联 |
4.3 丙烯酸类共聚 |
4.4 星形聚合物聚酰胺一胺 (PAMAM) |
5 国内原油破乳剂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
四、高效稠油破乳剂LS938-2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耐温防乳驱油体系辅助稠油热采研究与应用[J]. 吴春洲,张伟,孙永涛,王秋霞,刘昊,王少华. 断块油气田, 2020(03)
- [2]流花油田老化油微波辅助热化学破乳脱水研究[D]. 张波.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2)
- [3]塔河油田劣化原油破乳脱水对策研究与应用[D]. 杨志勇.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8)
- [4]聚醚类破乳剂的合成、复配与性能研究[D]. 程蝉. 延安大学, 2013(01)
- [5]一种新型破乳剂的合成[J]. 魏学福,张立军,曲东江,吴利民. 山东化工, 2012(05)
- [6]中深稠油井降粘举升工艺技术研究及现场试验[D]. 呼惠娜. 长江大学, 2012(05)
- [7]腰果酚胺型嵌段聚醚的设计合成与破乳性能研究[D]. 宁萌萌.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8]新型破乳剂BSA-108的研制[J]. 韩岩君,魏学福,曲东江,李兴勤,张立军. 山东化工, 2010(08)
- [9]聚醚型稠油破乳剂破乳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 吴凯凯,梁光川,马培红,廖冲春,甘淳静. 天然气与石油, 2010(02)
- [10]获得(超)高分子量W/O型原油破乳剂的途径[J]. 纪凯,马起超. 化学工程师,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