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铁路提速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茹婧[1](2021)在《F企业的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中国煤炭整体储存总量较大,长期以来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一段时期内,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核心地位基本不会发生突破性的改变。随着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在政策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出现的诸多因素所造成的史无前例的困难和挑战明确地摆在了煤炭相关企业面前,如何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个煤炭企业面临的问题。F企业是一家以煤炭批发销售运输为主的成熟中型民营企业,集生产运销于一体,同时拥有自己的煤矿和铁路集运站,在陕西煤炭行业中占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近几年出现了利润下降,总体市场竞争力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综合公司内部缺陷及外部环境波动的巨大挑战,其之前的稳定性战略难以适应目前的行业发展及市场政策需求。论文以F企业的企业战略优化流程当做主要研究内容,基于战略管理理论设计研究路径,通过PEST分析法分析企业所处的外界宏观环境,并使用波特五力探究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综合上面几点采用SWOT定性分析结合AHP定量分析,同时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分析后确定F企业的战略优化方向,最后利用相关战略理论制定战略实施措施。旨在为F企业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趋势的企业战略优化管理意见。根据F煤炭企业原有的稳定性战略,通过SWOT-AHP模型分析确定战略优化改进目标,提出增加多元化战略的补充,积极转变单一的业务模式;根据所得出的战略优化目标,提出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煤炭及煤化工物流基地;提升企业资质,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打造煤电一体化企业,从而使企业更好的抵抗市场的波动,达到长效发展,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用5年时间实现从单一的煤炭运销企业,走向煤炭及相关领域的综合大型企业的优化转型。同时为保障优化后的上下游一体化及产业协同化战略实施给出了战略引领的理念,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改进组织架构等当做核心的保障方法。同时力争以F企业为模板,为面对同样困难的煤炭运销企业提供良好的示范。
杜一鸣[2](2021)在《党建在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国有企业作为重要创新主体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组织建设是一贯的政治原则,也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任务对企业党组织建设提出新要求,如何通过党组织建设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对丰富党建理论、发展国有企业党组织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回答“何以能够”的问题,通过梳理党组织建设促进企业创新的内在逻辑,从党组织建设与企业创新的辨证关系出发,论证党组织建设具体作用于企业创新必要且可行;其次梳理党组织建设“如何开展”,建构党组织职能的理论框架,为研究创新任务下的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分析党组织对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与有效作用”,依托现实案例、归纳具体路径,在具体实践基础上归纳党组织在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党组织建设提升国有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识与能力,以学习促进企业内部对于创新资源的吸收力并依托党组织这一有效平台加强与外部网络的沟通交流,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优势。
(SOULIYAMATHSOULIYONG)苏慧敏[3](2021)在《中老铁路公司团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团队建设是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老挝企业引进国外团队的时间相对较晚,老挝只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认识到团队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根据老挝的实际情况对中老铁路公司的团队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中老铁路公司的团队建设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常见问题提供可行的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团队的概念、特点和建设步骤。然后,本文介绍了中老铁路公司的发展状况,公司员工和组织结构,公司团队的类型和建设,并对其团队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形成明确的团队精神,员工对团队建设的热情低下,团队没有形成相互信任的基础,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低下,主要是由于团队的各项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存在较大的空缺,缺少明确的目标以及岗位设置模糊。在本文的最后,我们根据公司团队建设理论,对中老铁路公司团队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有效的团队沟通机制,建立科学的团队激励机制,加大团队的培训和组织活动。希望本文能为中老铁路公司的团队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赵娜[4](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现阶段会员总数已超3.0亿人,基层工会组织超280.9万个,成为中国最大的群团组织。2015年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工会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大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强调了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职责定位。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工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应深刻体悟“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深化工会改革,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增强改革实效,讲好中国工会故事。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中,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建设服务型工会是这一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中央对我国工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战略定位。习近平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代表党中央的致辞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目标,由此打造服务型工会成为工会工作史上的重要课题;中国工会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努力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发展目标;2015年7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在会上做出了群团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着眼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职工需求导向,健全服务职工体系,拓宽服务职工领域,让工会在职工需要时能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同时将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增写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内容,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职能的第四次调整,即保留了“维护”这项基本职能,传承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增加了“服务”这项基本职能,切实提升了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工会的群众性不足问题。这一战略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关怀重视,为今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指导新时代工运事业的重要文件。之后围绕服务型工会建设,提升改进工会建设工作,习近平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强调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团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工会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组织是党号召团结群众的重要平台,新时期能否发挥好党与群众的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利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和变革群团工作。现有关于服务型工会建设议题研究存在内在逻辑解释的碎片化、核心要素探究的模糊化、对策建议的笼统性等问题,且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的考量,本文试图在梳理服务型工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核心要义,从而论证服务型工会建设是新时代彰显工会职能的必经之路,并探求服务职能如何在工会实践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服务型工会”为研究主题,聚焦于工会的“服务”职能,着眼于服务本身内涵与学理逻辑的梳理,从而将研究重点引向服务本身的深层机理。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文章首先从工会职能与服务型工会等相关概念切入,通过辨析与演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特征,厘定本文的问题域。服务型工会职能的发挥是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也是实践中改革建设可供遵循的机理线索,构成了透视服务内涵与工会服务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能够加深对服务型工会相关理论的清晰认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历史与比较分析确定能够为本文提供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即通过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加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工会思想和论述,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之相关的科学论断是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服务职能的理论基石,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细致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以时间为序列整合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阐释工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从而在中国工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审视服务型工会作为重要职能的时代背景与战略价值,更成为深刻理解“服务”这一职能的必然趋势。中国工会围绕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丰富形式、优化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广泛的实践图景。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中国工会服务的三重蕴涵,不同的属性决定不同的工会服务客体,不同的服务客体要求工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即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党政中心、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基层、工会的社团性质决定工会要服务职工。最后,本文在反思服务型工会建设现状与新时代工会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相关思考,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思路,诸如各级工会组织如何发挥服务职能、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建立服务机制、探索服务方法等问题。服务是维权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服务型工会建设是工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与职工队伍调整的应然举措。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等。与此同时,服务型工会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与瓶颈,唯有深入识别并有效化解,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构建服务型工会的相关制度,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工会力量与智慧。
陈莉娟[5](2021)在《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了有力地促进和推动,有效地实施战略性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而以传统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篷帆布制造产业作为传统的制造产业,更是在新时代的企业发展中处于劣势。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又是典型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战略定位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该企业战略管理难以有效实施。结合当前我国大政方针的政策,对于RT篷布制造有限公司来说,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为了不断提高企业发展速度,就需要RT公司重视战略规划管理工作,通过制定战略规划,确保企业建立完善的战略机制,不断提高各项工作开展效率。而如何使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优势,如何推进和保障战略的实施,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实例研究。首先从发展战略理论出发,归纳和阐述了国内外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现状,再通过对RT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RT公司的外部环境和行业发展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战略的选择提供依据,随后通过PEST分析法分析出RT公司面临的机会和威胁,通过SWOT分析法找出RT公司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通过SWOT矩阵的建立提出了公司的战略选择和实施措施,从而使RT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长远的发展。本文根据研究提出了:RT公司在总体战略上应抓住外部机遇,弥补内部劣势,实行WO弥补型战略。在业务战略方面选择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组合战略,而在职能战略层面RT公司应采用人才战略、技术战略、品牌战略和成本战略。为了保证公司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重视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品牌形象塑造、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加速企业升级等手段提升企业竞争力。最后,又从规划设计保障、组织结构保障、技术创新保障和企业文化保障四个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
赵汝龙[6](2020)在《金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战略驱动背景下,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自主创新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我国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支持中国自主创新企业发展。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继续存活并且发展的往往只能是战略体系健全、战略目标明确、核心竞争力极强的大型企业。以软件和信息科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金现代信息科技股份公司(本文简称金现代公司),作为民营中小型高科技创新企业的代表,面临着现阶段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即公司发展迅速且财务状况相对良好,在中小型行业领域存在一定的创新竞争优势,但是随之伴随的发展问题也较多,如战略管理能力存在一定不适,行业竞争力难以持续保持,财务管理逐步呈现出一定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呈现加快趋势,持续创新动力存在显着不足等。调查研究认为公司出现该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整套健全的战略管理体系,因此,新时期需要进行企业发展战略设计以保持企业发展活力,这也是公司当下急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在梳理战略管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民营科技企业为研究案例,融合同行业案例公司对比方法,对新时期民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代表金现代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其研究主要内容为:一,利用PEST宏观环境分析、行业五力竞争模型以及SWOT分析工具对金现代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梳理,判定金现代公司对内外部因素反应良好,即作为科技型企业可以利用技术、经验、市场和产品等优势资源以及电子信息化、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等优势,有效克服目前企业经营状况不利的劣势问题并规避企业发展的威胁,企业进行战略设计环境较好。二,根据EFE矩阵,计算金现代公司内部因素总分为2.75分,金现代公司外部因素总分为2.45,根据EFE矩阵计算结果金现代公司应该明确定位于增长型战略,具体描述为“1增长+2突破”战略,即核心业务增长为主战略,技术突破+市场营销突破为辅助保障战略,从而形成健全的战略指导方案。三,为保障公司增长型战略的发展,组织管理上要夯实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研发管理制度,健全品牌服务流程;财务方面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拓展公司融资渠道,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构建人才地图发展计划、核心人才培育计划、培训和激励计划,增强人力资源的战略保障;最后还要打造凝聚企业发展的管理文化和具有创新活力的研发文化,为增长型战略实施奠定软环境基础。
李清泉[7](2020)在《LZ市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环保、安全、生活质量愈加重视,建筑装配化的发展也势在必行。在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虽然装配式建筑整个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政策的支持,但是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新成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挑战,如何应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集团对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只进行了大方向战略定位,并未对其延伸发展作出更多指引,因此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未来长期一段时间向集团提出自身的发展定位就显的具有重要性,也成为企业发展需要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通过对国内外战略发展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的学习,以LZ市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战略研究的外部分析手段PEST模型,行业分析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分析,再分析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的内部各个影响因子,然后结合SWOT分析模型,分析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探索和研究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的战略。通过对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一系列因素的分析,根据战略发展的相关理论,得出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和业务层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并通过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从文化制度、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等多个方面予以支持,保障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研究主要针对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的成果,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想法,以期对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和整个装配式建筑企业的发展提出可借鉴的成果。
张晨瑶[8](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宋扬[9](2020)在《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现状调研》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档案记录着历史的轨迹,印刻着未来的规律,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更加积极的重要作用。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数据网络的日益成熟,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方式也趋向平台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为自然资源大省,黑龙江省由于国家战略定位、历史遗留等因素,国企改革进度相较全国平均速度较为缓慢,做好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将会为国企改制的全过程增强基础性、稳定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性质和档案自身的价值,做好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当前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合理运用国有资本新形势下对国家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从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角度,对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电话访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更具有客观准确性的方式,综合考量我省国有企业改制的实际情况与对策落实的可行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主业领域、改制方式的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调查对象的档案管理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档案管理在国有改制企业方向的学术研究进行补充,并为现实中国有改制企业面临的档案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姚晓贤[10](2020)在《A铁路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等的总和。它起到引领发展、凝聚力量等作用,是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创立的先进文化。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来自西方管理,红色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目前国内对红色文化,较多的在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国外单独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很少。但是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现代中国文化等方面研究较多。A公司是一家地方合资铁路公司,近年来外部面对国家高速铁路的竞争,客运分流比较明显,经营发展压力很大;内部由于薪酬优势不明显、职业发展预期不明,员工的工作士气有所下降。为了促进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对接,推动红色文化理论的发展;同时为了解决A公司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A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论文是立足于理论的有效探索、也是立足于现实的管理提升,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篇论文以A公司这家成立21年的地方合资铁路公司为样本,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文献研究主要是阅读企业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相关书籍、论文以及A公司的各类相关资料;案例研究主要通过选取与A公司情况相近的国有铁路企业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研究重点对A公司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走访了解,为开展课题研究收集基础数据和资料。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阐释,并就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进行阐释,整理了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红色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辐射、约束五项功能。对红色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进行阐释,阐明了红色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外部环境需求和企业内部需求等方面论述了A公司加强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现实机遇。论文第三部分,主要是对A公司的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先是从基本情况和历史沿革两个方面,对A公司企业背景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构建A公司整体情况框架,为A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确定一个基本参照;同时通过历史沿革的描述,理清A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发展背景。论文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对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20多年来A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论文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对A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在四个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为论文推进明确问题导向。论文第五部分,在问题分析、必要性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A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在建设内容上,提出要在企业精神中注入红色精神、在管理制度中融入红色管理、在文化行为上体现红色作风、在物质层面上凸显红色基因,使A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在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层面更加契合外部环境需要和企业自身需求,实现企业红色文化的充实、改良和升级;这四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来自于笔者对企业红色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力求为国有企业开展红色文化建设提供一点粗浅参考。论文的主要结论是:在当前状况下,A公司开展红色企业文化建设,从外部讲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增强企业红色引领的需要;从内部看是弥补原有企业文化偏“软”的不足,以更加刚性的企业文化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需要。针对A公司这个国有地方合资铁路公司遇到的实际情况,将红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开展企业红色文化建设,既有利于红色文化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公司企业文化的改良。A公司的红色企业文化建设,应着重把握环境需要和现实需求,做到科学规划、精细落实、不断优化,使其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铁路提速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铁路提速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F企业的发展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 |
2.1.3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
2.1.4 企业战略分析工具 |
2.2 文献综述 |
3 F企业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
3.1 F企业概况及发展现状 |
3.1.1 F企业运营现状 |
3.1.2 F企业财务状况 |
3.1.3 F企业盈利能力 |
3.1.4 F企业运营成本分析 |
3.1.5 F企业发展战略现状 |
3.2 F企业内部条件评价 |
3.2.1 企业内部优势 |
3.2.2 企业内部劣势 |
3.3 F企业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
3.3.1 F企业在总体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
3.3.2 F企业在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 F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4.1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战略优化趋势分析 |
4.1.1 煤炭行业发展战略优化趋势分析 |
4.1.2 煤炭运销企业发展战略优化趋势分析 |
4.2 F企业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2.1 政治与法律环境 |
4.2.2 经济环境影响 |
4.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4.3 F企业外部产业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3.1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4.3.2 购买商议价能力分析 |
4.3.3 替代品威胁分析 |
4.3.4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3.5 行业现有企业竞争分析 |
4.4 外部环境评价 |
4.4.1 企业市场机遇 |
4.4.2 公司市场威胁 |
5 F企业发展战略优化设计与实施 |
5.1 F企业发展战略优化定位分析模型的选择 |
5.1.1 SWOT模型的局限性 |
5.1.2 基于SWOT-AHP层次分析法模型 |
5.2 基于SWOT-AHP层次分析法模型的F企业发展战略优化定位分析 |
5.2.1 构建F企业的SWOT矩阵 |
5.2.2 建构F企业发展战略层次结构 |
5.2.3 根据SWOT-AHP模型对F企业发展战略优化定位进行选择 |
5.3 F企业发展战略优化的方案设计 |
5.3.1 F企业发展战略优化思路 |
5.3.2 F企业发展战略优化的目标 |
5.3.3 F企业战略优化的实施的具体方案 |
5.4 F企业发展战略优化的建议与保障措施 |
5.4.1 优化组织结构调整 |
5.4.2 优化企业文化建设 |
5.4.3 优化组织管理制度 |
5.4.4 优化人力资源建设管理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党建在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
1.2.2 企业党组织的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党组织建设与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国有企业党建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
2.1.2 社会网络理论 |
2.2 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 |
2.2.2 国有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定位 |
3 党组织建设在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中作用的内在逻辑 |
3.1 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中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
3.1.1 党组织建设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题中应有之义 |
3.1.2 国有企业创新任务下的党组织建设是完善党建理论的需要 |
3.1.3 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任务对党组织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
3.2 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与企业创新的辩证关系 |
3.2.1 党组织与企业创新的对立统一性 |
3.2.2 党组织建设与企业创新的共同点 |
3.3 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促进企业创新的可行性 |
3.3.1 党组织建设为国有企业创新建立政治保障 |
3.3.2 党组织建设为国有企业创新凝聚思想共识 |
3.3.3 党组织建设为国有企业创新打好组织基础 |
4 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职能研究 |
4.1 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能的编码 |
4.2 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能的内涵 |
4.2.1 政治引领职能 |
4.2.2 监督保障职能 |
4.2.3 业务促进职能 |
4.2.4 宣传教育职能 |
4.2.5 组织协调职能 |
5 党组织建设在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中作用的案例分析与路径归纳 |
5.1 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具体实践 |
5.1.1 党组织职能在国有企业中的典型表现 |
5.1.2 党组织职能在国有企业中的成效发挥 |
5.2 党组织建设在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
5.2.1 党委前置决策引导创新发展战略落实 |
5.2.2 监督评价体系倒逼党建助力企业创新 |
5.2.3 解决问题为切口实现党建业务同开展 |
5.2.4 依托思政工作提升职工创新认同意识 |
5.2.5 党建带动群团组织营造企业创新氛围 |
5.3 党组织建设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
5.3.1 挖掘企业创新动力 |
5.3.2 提升企业吸收能力 |
5.3.3 改善企业外部网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中老铁路公司团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研究背景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团队建设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团队建设概述 |
2.2 高效团队建设的特点 |
2.3 团队建设的流程 |
2.3.1 组建团队 |
2.3.2 管理团队 |
2.3.3 激励团队 |
第三章 中老铁路公司团队建设现状调查 |
3.1 中老铁路公司概况 |
3.1.1 中老铁路公司发展概况 |
3.1.2 中老铁路公司人员和组织架构 |
3.2 中老铁路公司团队建设现状调查 |
3.2.1 中老铁路公司团队类型 |
3.2.2 中老铁路公司团队建设的做法 |
3.2.3 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案及回收 |
3.2.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5 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中老铁路公司团队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没有形成明确的团队精神 |
4.1.2 员工对团队建设热情低 |
4.1.3 团队没有形成互信的基础 |
4.1.4 团队成员整体素质较低 |
4.2 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团队精神的深层障碍因素 |
4.2.2 缺乏良好的沟通 |
4.2.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五章 中老铁路公司团队建设优化的对策 |
5.1 打造团队精神 |
5.1.1 树立团队的共同目标 |
5.1.2 明确团队考核项目 |
5.2 建立高效的团队沟通交流机制 |
5.2.1 建立团队沟通交流平台 |
5.2.2 建立信息反馈通道 |
5.2.3 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
5.3 建立科学的团队激励制度 |
5.3.1 建立团队薪酬激励制度 |
5.3.2 建立多元化激励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1:老中铁路公司团队建设研究调查问卷表 |
附表 2:访谈调查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创新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概念界定 |
2.1.1 工会 |
2.1.2 工会服务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2 列宁、斯大林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会建设思想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
2.3.1 党的理论创新为工会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
2.3.2 中国工运时代主题创新发展 |
2.3.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 |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深化拓展 |
第3章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 |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工会及其重要职能 |
3.1.1 中国工会诞生背景 |
3.1.2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 |
3.1.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会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 |
3.2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2.1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
3.2.2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特点 |
3.2.3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职能 |
3.3 新时期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3.1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工会 |
3.3.2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特点 |
3.3.3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职能 |
3.4 新时代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4.1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 |
3.4.2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特点 |
3.4.3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职能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三重蕴涵 |
4.1 服务中心——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 |
4.1.1 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
4.1.2 文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1.3 先进典型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
4.1.4 职工利益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
4.1.5 健全机制引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
4.2 服务基层——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 |
4.2.1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
4.2.2 促进企业和谐,注重载体建设 |
4.2.3 促进企业和职工共成长,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
4.3 服务职工——工会的职能属性决定 |
4.3.1 精准服务 |
4.3.2 普惠服务 |
4.3.3 专业化服务 |
4.3.4 特色服务 |
4.3.5 维权服务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现状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5.1.1 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 |
5.1.2 工会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 |
5.1.3 工会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 |
5.1.4 工会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服务覆盖范围与职工用工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
5.2.2 服务项目配置与职工群众需求个性化的矛盾 |
5.2.3 服务载体更新与信息化发展的矛盾 |
5.2.4 服务机制建设与人员队伍素质的矛盾 |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
5.3.1 观念层面因素:群众意识的淡化 |
5.3.2 体制层面因素:行政化运行的困境 |
5.3.3 机制层面因素:制度供给的不足 |
5.3.4 人员层面因素:结构不合理的局限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
6.1 牢记职责使命,着力凝聚服务职工的思想共识 |
6.1.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
6.1.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
6.1.3 坚持以效果为导向 |
6.2 着眼扩面覆盖,推进完善服务职工的组织体系 |
6.2.1 巩固企事业单位已有的工会服务阵地建设 |
6.2.2 扩大工会组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人群的覆盖面 |
6.3 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服务职工的载体平台 |
6.3.1 推进工会会员信息平台建设 |
6.3.2 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建设 |
6.3.3 推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移动客户端建设 |
6.4 聚焦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服务职工的普惠模式 |
6.4.1 找好服务角度,实现服务领域全方位 |
6.4.2 拓宽服务广度,实现服务内容广覆盖 |
6.4.3 强化服务深度,实现服务方式多样性 |
6.4.4 加大服务力度,实现服务受众多元化 |
6.5 展现改革成果,建立高效服务职工的队伍 |
6.5.1 人员结构的专业性、合理性 |
6.5.2 人员培训的常态化、经常化 |
6.5.3 绩效考核的规范性、激励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发展战略的含义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
2.3 战略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法 |
3 RT蓬布制品有限公司简介及内部环境分析 |
3.1 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简介 |
3.2 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组织结构分析 |
3.2.2 人力资源分析 |
3.2.3 业务运营分析 |
3.2.4 企业产品分析 |
3.3 RT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
3.3.1 缺乏正确的企业战略管理观念 |
3.3.2 销售渠道单一,品牌观念落后 |
3.3.3 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
3.3.4 缺乏高学历的生产和管理人才 |
3.3.5 文化建设不健全 |
4 RT公司外部环境及行业发展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因素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4.1.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
4.1.4 科技因素分析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供货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 |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降低 |
4.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较弱 |
4.2.4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不断加剧 |
5 RT公司SWOT分析 |
5.1 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遇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SWOT矩阵分析 |
5.2.1 SO组合战略 |
5.2.2 ST组合战略 |
5.2.3 WO组合战略 |
5.2.4 WT组合战略 |
6 RT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及实施 |
6.1 RT公司的愿景和战略目标 |
6.1.1 RT公司的愿景 |
6.1.2 RT公司的战略目标 |
6.2 RT公司的战略选择 |
6.3 RT公司职能战略 |
6.3.1 人才战略 |
6.3.2 技术战略 |
6.3.3 成本战略 |
6.3.4 品牌战略 |
6.4 RT公司战略实施重点措施 |
6.4.1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6.4.2 重视技术创新能力 |
6.4.3 加大品牌形象塑造 |
6.4.4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
6.4.5 推动企业升级 |
7 RT公司的战略实施保障 |
7.1 规划设计保障 |
7.2 组织结构保障 |
7.3 技术创新保障 |
7.4 企业文化保障 |
8 结语 |
8.1 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金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综述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2章 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 |
2.1.1 战略及战略管理 |
2.1.2 战略管理框架及层次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一般流程 |
2.3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及方法 |
2.3.1 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 |
2.3.2 行业竞争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方法 |
第3章 金现代公司战略发展现状分析 |
3.1 金现代公司概述 |
3.1.1 公司发展历程 |
3.1.2 公司主营业务及收入构成 |
3.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2.1 财务资源 |
3.2.2 人力资源 |
3.2.3 市场资源 |
3.3 金现代公司战略发展困境及表现 |
3.3.1 战略管理体系缺失 |
3.3.2 行业竞争力难以持续保持 |
3.3.3 财务管理呈现出一定风险 |
3.3.4 人员流失呈现加快趋势 |
3.3.5 持续创新动力存在显着不足 |
第4章 金现代公司战略发展环境分析 |
4.1 金现代公司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因素 |
4.1.3 社会因素 |
4.1.4 技术因素 |
4.2 金现代公司行业竞争能力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替代品的威胁 |
4.2.4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2.5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4.3 金现代公司SWOT分析 |
4.3.1 内部优势 |
4.3.2 内部劣势 |
4.3.3 外部机遇 |
4.3.4 外部威胁 |
第5章 金现代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
5.1 金现代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2 金现代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2.1 战略发展愿景 |
5.2.2 战略发展规划及目标 |
5.2.3 战略实施原则 |
5.3 金现代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5.3.1 业务增长战略实施 |
5.3.2 技术突破战略实施 |
5.3.3 营销突破战略实施 |
第6章 金现代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管理保障 |
6.1.1 夯实公司治理机制 |
6.1.2 完善研发管理制度 |
6.1.3 健全品牌服务流程 |
6.2 财务及资金保障 |
6.2.1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
6.2.2 拓展公司融资渠道 |
6.2.3 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
6.3 人力资源保障 |
6.3.1 人才地图发展计划 |
6.3.2 核心人才培育计划 |
6.3.3 培训和激励计划 |
6.4 企业文化保障 |
6.4.1 打造凝聚企业发展的管理文化 |
6.4.2 形成具有创新活力的研发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LZ市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本文撰写的章节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定性分析研究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
二、国内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战略管理理论基础 |
一、战略管理的概念 |
二、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 |
三、战略管理类型 |
第三章 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P) |
二、经济环境(E) |
三、技术环境(T) |
四、社会文化环境(S)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
一、行业内现有竞争者 |
二、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 |
三、替代品威胁 |
四、购买者议价能力 |
五、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四章 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一、公司介绍 |
二、组织架构 |
第二节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
一、财务能力分析 |
二、人力资源分析 |
三、运营能力分析 |
四、市场分析 |
五、营销分析 |
第三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内部) |
二、劣势分析(内部) |
三、机会分析(外部) |
四、威胁分析(外部) |
第五章 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一节 公司战略的制定 |
一、公司的愿景 |
二、公司的使命 |
三、公司的战略目标 |
第二节 公司的战略选择 |
一、相关多元化战略的选择 |
二、公司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
第六章 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 战略实施原则 |
第二节 内部保障机制 |
一、建立与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产品管理体系 |
二、构建企业文化 |
三、人力资源保障 |
四、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
五、加强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
第三节 战略联盟 |
一、与科研院校合作 |
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选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选题研究的重点 |
(二)选题研究的难点 |
(三)选题研究的创新点 |
(四)选题研究的局限性 |
四、选题研究的方法与结构框架 |
(一)选题研究的方法 |
(二)结构框架 |
第一章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国有改制企业的类型与特点 |
一、国有改制企业的类型 |
二、国有改制企业的特点 |
三、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的类型 |
第三节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构成与作用 |
一、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构成 |
二、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作用 |
第四节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成就 |
一、档案处置基本原则方面的成就 |
二、档案处置工作流程方面的成就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调研 |
第一节 调研的前期准备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结果 |
第二节 “整体转制”型企业调查情况 |
一、哈尔滨铁路集团公司档案构成 |
二、改制对哈尔滨铁路集团公司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
第三节 “部分重组”型企业调查情况 |
一、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情况 |
二、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档案管理情况 |
第四节 “部分属地化重组、部分集团化转制”型企业调查情况 |
一、九三分公司(管理局)改制总体情况 |
二、九三分公司(管理局)档案管理情况 |
三、改制对九三分公司(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档案管理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
二、档案管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
三、依法治档执行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问题产生的原因与限制因素分析 |
一、历史遗留因素 |
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因素 |
三、国有企业改制特殊期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对策分析 |
第一节 以“人”为本,强化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意识 |
一、将档案管理工作提上企业管理日程 |
二、推行档案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 |
第二节 从“制”出发,建设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机制 |
一、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日常业务体系 |
二、规范基础性档案管理工作 |
第三节 依“化”而行,推进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平台化建设 |
一、将档案管理工作对接信息化管理建设 |
二、推行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
第四节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对策的初步探讨 |
一、对策实施的可行性 |
二、对策实施的初步结果 |
三、对策的建设性与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A铁路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的主要内容 |
3.研究框架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与理论 |
1.企业文化的定义 |
2.企业文化的主要理论 |
3.企业文化的功能 |
(二)企业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 |
(三)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现实机遇 |
1.契合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
2.符合企业文化改造升级的迫切需要 |
3.是优化企业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
三、A铁路公司简况及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现状 |
(一)A铁路公司背景简介 |
1.A铁路公司的基本情况 |
2.A铁路公司的历史沿革 |
(二)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现状 |
1.红色文化逐步融入企业理念体系 |
2.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制度正在完善 |
3.企业红色文化在员工的行为活动中有所体现 |
4.企业红色文化有一定的物质表现 |
四、A铁路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A铁路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
1.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2.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
3.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A铁路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1.精神层面:企业的红色精神不够鲜明 |
2.制度层面: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欠完善 |
3.行为层面:企业红色精神向行为转化存在不足 |
4.物质层面:企业红色文化的物质体现不够充分 |
五、A铁路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一)在企业精神中注入红色精神 |
1.以红色文化增强企业精神的导向作用 |
2.以红色文化增强企业精神的激励作用 |
3.以红色文化增强企业精神的创新动能 |
(二)在管理制度中融入红色管理 |
1.建立核心引领制度体系 |
2.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制度 |
3.升级改造考评激励制度 |
4.重新修订企业红色文化相关制度 |
(三)在文化行为上体现红色作风 |
1.建立良好的整体行为规范 |
2.重视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引导作用 |
3.发挥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 |
4.抓好职工的职业行为养成 |
(四)在物质层面上凸显红色基因 |
1.挖掘企业红色资源 |
2.建好企业红色阵地 |
3.搭好企业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
4.开发企业红色文化产品 |
5.开展企业红色文化活动 |
6.设计企业红色文化标识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铁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铁路提速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F企业的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徐茹婧.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党建在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杜一鸣. 浙江大学, 2021(01)
- [3]中老铁路公司团队建设研究[D]. (SOULIYAMATHSOULIYONG)苏慧敏.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21(02)
- [5]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莉娟.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6]金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汝龙.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7]LZ市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清泉.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8]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9]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现状调研[D]. 宋扬.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10]A铁路公司企业红色文化建设研究[D]. 姚晓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