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热/水热条件下开放结构草酸锌的合成

溶剂热/水热条件下开放结构草酸锌的合成

一、溶剂热/水热条件下空旷结构草酸锌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姚海威[1](2021)在《低共熔溶剂处理转底炉含锌粉尘制备纳米氧化锌工艺研究》文中指出

胥伟航[2](2021)在《液相法制备纳米锌基氧化物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ZnO是一种直接带隙的半导体,禁带宽度为3.37 eV,在光催化域中ZnO与传统TiO2光催化材料具有类似的带隙和光催化机制,被认为是光催化剂的一种理想候选材料之一,同时ZnO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无毒环保、量子效率高、优异的氧化能力和制备成本低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其晶体结构具有各向异性,容易获得形貌各异和光催化性能优异的粉体,因此ZnO一直被当作良好的光催化剂并被广泛使用。同时,为了实现在外加磁场下的可磁性分离与回收,避免二次污染,我们引入了铁酸锌这一光催化剂,ZnFe2O4作为对可见光敏感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其禁带宽度大约为1.9 eV,属于窄禁带半导体材料,由于铁酸锌光化学性质稳定,成分无毒,制备价格低廉,易被可见光激发并且可以吸收700 nm以下的太阳光,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铁磁性,因此一直被用作可见光波段的光催化剂。我们想要提高铁酸锌光催化活性,可以利用石墨烯独特的结构特性,可将其作为支撑衬底使铁酸锌纳米颗粒固定在其表面上从而大量阻止了铁酸锌纳米颗粒的团聚,并且增加了与有机污染物粒子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同时其具有极高的载流子迁移效率,可以让光生电子迅速跃迁,避免与空穴复合从而提高了光催化效率。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制备出高光催化活性、可磁性回收的纳米锌基氧化物光催化剂。在本文中主要利用液相法制备了ZnO、ZnFe2O4、ZnO/ZnFe2O4、ZnFe2O4-rGO系列材料,并探究它们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活性以及可磁性回收的性能。(1)采用了硫酸锌(ZnSO4·7H2O)和硝酸锌(Zn(NO3)2·6H2O)作为两种锌源,尿素、碳酸氢钠(NaHCO3)和水合肼作为碱源,对比研究低温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出ZnO晶体,并对他们在形貌、比表面积等方面进行表征以及比较在生长机制、光催化性能方面的差异,讨论不同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2)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了不同摩尔比例的ZnO/ZnFe2O4光催化复合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特征、生长机制和光降解活性以及可磁性回收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制备了一种既可以有可见光响应也可以在外加磁场下进行可磁性分离与回收的ZnO/ZnFe2O4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3)研究了ZnFe2O4-rGO的复合材料。采用溶剂热法并以乙醇为溶剂,六水合硝酸锌(Zn(NO3)2·6H2O)与九水合硝酸铁(Fe(NO3)3·9H2O)作为两种原料,制备出ZnFe2O4粉体,再往其加入石墨烯分散液,得出ZnFe2O4-rGO粉体。探究其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光催化活性,并且这些磁性复合材料易于回收利用,可作为除去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材料。

牛丽燕[3](2021)在《半导体氧化物缺陷的调控制备及其化学传感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材料近年来被广泛研究与应用。在此类材料中引入适当的掺杂剂,会引起材料结构缺陷或载流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赋予材料特殊的物理与化学性能。当前有关半导体氧化物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光催化、光电材料、敏感材料等领域。但是有关晶体缺陷形成方法及工艺还有提升的空间,相关缺陷形成的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氧化锌和二氧化锡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定的工艺方法实现了材料缺陷的可控形成。并采用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合成后的材料进行一系列表征,分析了缺陷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并对该类材料在作为湿敏元件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相关测试,以及重点讨论了缺陷形成的机理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氧化锑掺杂的四方晶系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锡。测试结果表明:随掺杂物比例的增加,二氧化锡的平均微粒尺寸从29.59 nm减小到20.53 nm,掺杂前后的二氧化锡样品的形貌都呈现球形结构。随着掺杂比例的增大,二氧化锡样品的光学带隙能值从3.6 e V增加到3.86 e V再减小到3.47 e V,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掺杂形成的氧空位缺陷以及SbSn取代式缺陷,改变了锡元素电子效应使其结合能增大,并导致氧空位浓度增加。湿度敏感测试数据表明,与纯二氧化锡样品对比,掺杂比例为1%的二氧化锡材料在100 Hz的工作频率下拥有最好的灵敏度和线性度。2.利用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实现了对氧化锌材料的缺陷结构调控。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得的样品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的氧化锌,样品的形貌在硼氢化钠溶液处理前后发生了明显改变。经硼氢化钠溶液处理后的样品中形成了大量的氧空位结构,导致光学带隙值从3.28 e V降至3.07 e V。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测试结果也再次证明,处理后的样品材料中氧空位浓度的显着增大。湿度敏感测试数据表明,采用0.5 mol/L硼氢化钠溶液处理的氧化锌材料具有较好的阻抗响应和线性度,这归因于处理后的氧化锌材料,拥有高表面粗糙度以及大量氧空位缺陷,为水分子的附着提供了较多的活性位点。3.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成功合成了不同碳含量掺杂的氧化锌材料。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的氧化锌,且微晶尺寸随碳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到氧化锌样品的形貌尺寸在400-500 nm左右,而掺杂后的样品存在碳微球附着现象。此外,随着碳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光学带隙值从3.16 e V减小到2.79 e V,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拉曼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碳掺杂量的增加会导致样品的晶体质量降低和氧空位浓度减弱。荧光光谱发现,掺杂前后的氧化锌样品都存在氧空位缺陷以及深层次的双电离氧空位。而经碳掺杂的样品中,出现了间隙锌(Zni)缺陷比例的增大和氧取代锌缺陷OZn浓度的减小。

甘秀锋[4](2021)在《基于鲁米诺功能化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的H-FABP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灵敏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可以在心肌损伤发生90分钟内,释放到循环系统中并在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相较于目前临床常用的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T,H-FABP有更好的及时性。因此,准确、灵敏检测H-FABP对AMI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是临床上常用的H-FABP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繁琐的操作流程,并且灵敏度有限。因此,本工作基于高效的自增强固态发光体策略和超薄Ni-TCPP(Fe)纳米片层的信号放大效能,开发了一种简便、实用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新方法用于高灵敏、高特异检测H-FABP。在这项工作中,首先合成了具有优越比表面积和丰富活性位点的超薄Ni-TCPP(Fe)纳米片层,其具有出色的过氧化物酶模拟活性可以有效加速H2O2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强鲁米诺的ECL信号。此外,Ni-TCPP(Fe)纳米片作为理想的纳米载体可以同时固载PEI和鲁米诺来构建自增强型固态发光体(Ni-TCPP(Fe)-PEI-Lum),具备优异的ECL效率和良好的稳定性。另外,将具备优异导电性和丰富结合位点的聚(吲哚-5-羧酸)(PICA)作为电极基底固定一抗,以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设计的ECL免疫传感器检测范围达到100 fg m L-1~100 ng m L-1,检测限低至44.5 fg m L-1,具有优良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并成功地用于检测血清中的靶标H-FABP。这项工作所构建的特异、灵敏电化学发光免疫新方法不仅可为临床检验诊断中生物标志物检测提供新的分析手段,还能扩展二维MOF纳米片在ECL技术中的应用潜能。

王欢,符方宝,李琼,席跃宾,杨东杰[5](2021)在《木质素碳纳米材料制备及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木质素是自然界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含碳量高且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和大量共轭结构。碳材料是一类具有极大应用价值的催化材料,特别是在电催化、热催化和光催化领域。以木质素为原料制备高活性的木质素碳基催化剂是实现木质素高附加值利用有效的途径之一。木质素碳催化材料研究涉及化学、化工和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制备性能优异和稳定性良好的木质素碳基催化剂仍充满挑战。本文主要总结了木质素碳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以及介绍了木质素碳材料在光催化、热催化和电催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此外,还分析了当前木质素碳基催化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

王琪[6](2021)在《基于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探索了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修饰工作电极应用于电化学发光技术,并构建了相关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并研究了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及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纳米发光材料的相关性能,成功检测水杨酸以及铜离子和抗坏血酸等物质,构建了新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一方面丰富了新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类型,另一方面也探索了GQD’s ECL更广泛的应用价值,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章对电化学发光技术、量子点、石墨烯量子点以及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进行了描述,详细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并将它们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提出了发展一种新型试样分析体系的新思路,为随后的实验做铺垫。第二章合成了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GQDs),其ECL信号大大提高,是纯GQDs的4倍。并以N-GQDs作为发光物质构建了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实现了对样品水杨酸(SA)的灵敏检测。第三章合成了氮硫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SGQDs),ECL信号进一步得到极大增强。基于该发光物质构建了新型的NSGQDs ECL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Cu2+的检测。加入Cu2+后,Cu2+与NSGQDs发生络合作用,使可被激发的NSGQD减少而表现为ECL信号的淬灭,Cu2+浓度越大,淬灭程度越大。利用Cu2+对NSGQDs的淬灭作用实现了对工业废水中铜离子的选择性快速灵敏检测。第四章基于NSGQDs良好的电化学发光(ECL)特性,以其为探针,进一步将铜-金属有机框架(Cu-MOF)修饰于金电极表面,构建了淬灭-恢复型ECL传感器用于抗坏血酸(AA)的高灵敏检测。由于NSGQDs表面存在大量氨基,当Cu-MOF存在时,Cu-MOF中的Cu(II)与NSGQDs相互作用,形成Cu(II)-NSGQDs络合物,导致NSGQDs的ECL信号淬灭;加入AA后,AA将结合在NSGQDs表面的Cu(II)还原为Cu(I),从而将Cu-MOF从NSGQDs表面移除,NSGQDs的ECL信号得以恢复。通过实验证明该传感器能够成功检测血样中的抗坏血酸,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探索了人血液中抗坏血酸24小时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向小倩,廖小刚,李纲,胡学步,田甜[7](2021)在《分级微/纳结构ZnO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文中研究指明分别采用溶剂热法和草酸盐法制得具有分级微/纳结构但形貌迥异的两种ZnO材料,以亚甲基蓝溶液(MB)作为目标降解物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溶剂热法所制得的ZnO呈花状微球形貌,由纳米片自组装而成;草酸盐法所制得的ZnO为微米棒状形貌,以纳米颗粒为基本单元发展而来。草酸盐法ZnO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其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是溶剂热法ZnO材料的7.65倍。活性自由基物种鉴定结果证实,两种ZnO材料在受到紫外光激发时均能产生·OH和·O-2活性自由基。两种ZnO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差别源于能带结构不同所引起的活性自由基生成数量上的差异。较之溶剂热法ZnO,草酸盐法ZnO在受紫外光激发时产生的·OH和·O-2数量更多,且以强氧化能力的·OH为主,因而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向小倩[8](2021)在《草酸盐法合成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淡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染料废水属于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具有色度高、可生化性差、毒性强、排放量大等特征,对地表水环境体和人类健康具有巨大潜在危害。如何高效处置染料废水以实现达标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高级氧化技术因对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好和降解速率快而在水处理领域被广泛使用。本研究通过草酸盐热分解法合成了具有微/纳结构的多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多孔材料,以亚甲基蓝溶液作为降解模型,对这些材料催化降解模拟印染废水的性能进行探索,重点考察材料的形貌、组分、孔结构等微观结构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期待为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1)分别采用溶剂热法和草酸盐法制得了具有分级微/纳结构但形貌迥异的两种ZnO材料,以亚甲基蓝溶液(MB)作为目标降解物对它们的光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溶剂热法所得ZnO呈花状微球形貌,由纳米片自组装而成;草酸盐法所得ZnO为微米棒状形貌,以纳米颗粒为基本单元发展而来。草酸盐法ZnO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活性自由基物种鉴定结果证实,两种ZnO材料在受到紫外光激发时均能产生·OH和·O2–活性自由基。两种ZnO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差别源于它们能带结构不同所引起的活性自由基生成数量上的差异。较之溶剂热法ZnO,草酸盐法ZnO在受紫外光激发时产生的·OH和·O2–数量更多,且以强氧化能力的·OH为主,因而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2)采用草酸盐热分解法制得了由微米板堆垛而成具有无规则颗粒状形貌的多孔α-Mn2O3,并探索了其作为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的性能。结果表明,450℃所获产物因具有最大比表面积而显示出最好的催化能力。MB溶液的降解率随反应体系中PMS及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但提升效果趋于平缓。阴离子的存在对MB降解具有负作用,抑制效应的显着性顺序为C2O42->PO43->Cl-。活性物种鉴定结果证实,反应体系中存在·OH、SO4·-、·O2-和1O2,且单线态氧(1O2)是参与直接氧化降解MB的主要活性中间体。(3)采用草酸盐热分解法分别合成了具有不同Fe:Co配比的双金属棒状化合物。借助模拟染料废水降解实验评估了各样品活化过一硫酸盐(PMS)的性能。结果显示,其中Fe:Co=2:1的CoFe2O4因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表现出了更高的PMS活化性能。在以上基础上展开了以CoFe2O4作为催化剂的单因素系列实验,探讨了催化剂用量、PMS添加量以及不同阴离子共存对CoFe2O4/PMS催化氧化体系降解MB效率的影响;分析了该PMS催化氧化体系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结果表明,1O2是体系中主要的氧化活性物质。此外,CoFe2O4具有的磁性使得其在外加磁场下即可从降解溶液中快速分离回收。

刘鹏飞[9](2020)在《Na2O-ZnO-H2O体系溶液结晶动力学与氧化锌分离制备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氧化锌具有优良的催化、热电、压电和光电特性,在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和压敏电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重要的基础工业材料。氧化锌材料制备方法可分为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存在设备要求高、生产条件苛刻、产量小、能耗大、污染重和成本高等问题。而目前氧化锌资源的工业分离提取方法主要是硫酸浸出,产生大量的危险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由于锌矿资源基本是经焙烧为氧化锌后浸出,同时二次锌资源也以氧化锌为主,因此,本论文提出采用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浸出提取其中的氧化锌得到锌酸钠溶液,通过控制锌酸钠溶液水解结晶过程直接制备氧化锌或氢氧化锌产品,实现氧化锌资源分离及其产品制备一体化的新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介质可循环使用、无副产物、无污染、流程短、能耗低、成本低、易于规模化生产。但是,关于Na2O-ZnO-H2O体系的溶液性质、结晶过程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很少。因此,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 Na2O-ZnO-H2O体系中锌酸钠溶液的水解结晶机理和动力学。获得的创新性结果如下:从锌酸钠溶液中水解结晶分别获得了制备氧化锌和氢氧化锌的工艺条件,并基于经典成核理论分析了氧化锌和氢氧化锌的成核和生长机理。同时计算了氧化锌和氢氧化锌在锌酸钠溶液中的界面张力。分析了温度对锌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温度大于等于50℃时,溶液中锌离子以Zn(OH)x2-x(x>3)存在;当温度小于等于35℃时,溶液中锌离子主要以Zn(OH)+和少量的Zn(OH)x2-x(x≥3)存在;深化了对锌酸钠溶液结构的认识,并为锌酸钠溶液水解结晶提供了理论依据。间歇动态法实验测定了锌酸钠溶液水解结晶过程中的动力学数据,并采用矩量变换法通过粒数衡算方程的粒度无关模型进行了动力学数据的研究,得出了氧化锌的成核速率、生长速率以及团聚速率方程。结果表明:锌酸钠溶液水解结晶过程中ZnO的生长机理属于扩散过程和表面反应共同控制;晶体悬浮密度对氧化锌团聚起到促进的作用;ZnO成核速率会随着悬浮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还发现,温度小于60℃时,杂质硅既能促进锌酸钠溶液的结晶过程,又能抑制锌酸钠溶液的水解结晶过程。同时,杂质硅的存在影响结晶产品的物相。锌酸钠溶液结构分析表明:杂质硅的存在有利于锌元素以Zn(OH)+的形式存在锌酸钠溶液中,而温度大于50℃时该影响较小。锌酸钠溶液的水解结晶过程中,晶种、搅拌速率、过饱和度和温度等工艺参数对锌酸钠溶液结晶的转化率和粒度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60℃时,氢氧化锌晶种对锌酸钠溶液水解结晶率的影响较大;35℃时,氧化锌晶种对锌酸钠溶液水解结晶率的影响较大。50℃时,水解结晶的氧化锌产品粒度分布最窄。实验条件下,搅拌速率小于300 rpm时,搅拌速率对锌酸钠溶液的结晶转化率具有显着的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进行了氢氧化钠溶液浸出湿法炼锌产生的二次资源镍钴渣中氧化锌的实验研究。获得浸出镍钴渣中氧化锌的最佳工艺条件是 120℃、30%NaOH(w/w)、1h、L/S=10:1,锌元素的浸出率可达 96%,而钴元素的浸出率仅4%,实现了锌、钴的高效分离。进一步将浸出的锌酸钠溶液水解结晶,制备了氢氧化锌产品。

赵林飞,李慧,许莹,蔡宗英,刘畅,张帅[10](2020)在《铁酸锌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铁酸锌在磁性、光催化、储能等领域都具有极高价值,铁酸锌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对铁酸锌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共沉淀法、水热法、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机械化学合成法、超声波微波联合法、微乳液法、喷雾热解法等制备方法的原理、发展现状、优势及不足。

二、溶剂热/水热条件下空旷结构草酸锌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剂热/水热条件下空旷结构草酸锌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2)液相法制备纳米锌基氧化物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反应原理
    1.3 光催化材料概述
    1.4 光催化材料种类
    1.5 氧化锌简介
        1.5.1 氧化锌的特征性质
        1.5.2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铁酸锌简介
        1.6.1 铁酸锌的性质特征
        1.6.2 铁酸锌的制备方法
    1.7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
        1.7.1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7.2 光催化性能的提升途径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测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光催化剂反应活性的测定
    2.3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扫描电镜显微镜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
        2.3.5 比表面积
        2.3.6 振荡试样品强磁力计
第三章 ZnO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样品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XRD晶相分析
        3.3.2 SEM形貌分析
        3.3.3 红外图谱分析
        3.3.4 光催化性能分析
        3.3.5 纳米ZnO光催化剂光催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nO/ZnFe_2O_4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样品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XRD晶相分析
        4.3.2 SEM分析
        4.3.3 比表面积分析
        4.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4.3.5 红外图谱分析
        4.3.6 光催化性能和磁性分析
        4.3.7 ZnO/ZnFe_2O_4光催化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nFe_2O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样品的制备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XRD晶相分析
        5.3.2 SEM形貌分析
        5.3.3 比表面积分析
        5.3.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分析
        5.3.5 光催化性能和磁性分析
        5.3.6 光催化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3)半导体氧化物缺陷的调控制备及其化学传感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引言
    1.2 二氧化锡的概述
        1.2.1 二氧化锡的结构与特性
        1.2.2 二氧化锡的制备与应用
    1.3 氧化锌的概述
        1.3.1 氧化锌的结构与特性
        1.3.2 氧化锌的制备与应用
    1.4 缺陷的概述
        1.4.1 缺陷的认识与分类
        1.4.2 缺陷的构筑方法
        1.4.3 缺陷结构的表征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5.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2.氧化锑对二氧化锡缺陷结构的影响及湿敏测试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基于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湿敏元件制备
        2.2.4 样品的表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XRD数据分析
        2.3.2 扫描电镜(SEM)表征分析
        2.3.3 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
        2.3.4 拉曼(Raman)光谱的分析
        2.3.5 X射线光电能谱(XPS)分析
        2.3.6 缺陷机理的推论
        2.3.7 湿敏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硼氢化钠对氧化锌缺陷的调控及湿敏测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3.2.2 样品的制备
        3.2.3 基于氧化锌材料湿敏元件的制备
        3.2.4 样品的表征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氧化锌样品的XRD分析
        3.3.2 氧化锌样品的形貌
        3.3.3 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
        3.3.4 拉曼(Raman)光谱分析
        3.3.5 荧光光谱(PL)分析
        3.3.6 X射线光电能谱(XPS)分析
        3.3.7 缺陷机理的推论
        3.3.8 湿敏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碳掺杂氧化锌材料对其缺陷结构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4.2.2 制备碳掺杂氧化锌样品
        4.2.3 样品的表征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氧化锌样品的XRD的分析
        4.3.2 氧化锌样品扫描电镜(SEM)的分析
        4.3.3 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
        4.3.4 拉曼(Raman)光谱分析
        4.3.5 光致发光(PL)光谱的分析
        4.3.6 缺陷机理推论
    4.4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鲁米诺功能化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的H-FABP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1.3 自增强型固态发光体
    1.4 二维金属有机框架
    1.5 导电聚合物
    1.6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材料和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Ni-TCPP(Fe)纳米片的合成
    2.4 Ni-TCPP(Fe)-PEI-Lum复合纳米片的合成
    2.5 ECL信号标签(Ni-TCPP(Fe)-PEI-Lum-Ab_2)的合成
    2.6 聚吲哚羧酸(PICA)的合成
    2.7 ECL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3 结果与讨论
    3.1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原理
    3.2 Ni-TCPP(Fe)和Ni-TCPP(Fe)-PEI-Lum的表征
    3.3 PICA的表征
    3.4 ECL免疫传感器的逐步组装表征
    3.5 ECL免疫传感器的可行性分析
    3.6 新型自增强Ni-TCPP(Fe)-PEI-Lum发光体的ECL机制
    3.7 实验条件优化
    3.8 ECL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3.9 标准回收实验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1 引言
    2 ECL活性MOF复合材料的设计策略
        2.1 ECL发光体作为有机配体
        2.2 原位封装
        2.3 合成后修饰
    3 MOF在ECL生物传感中的功能
        3.1 MOF作为ECL发射体
        3.2 MOF作为纳米载体
        3.3 MOF用于电极修饰
        3.4 多功能MOF复合材料
        3.5 MOF复合材料作为ECL-RET供体或受体
    4 基于MOF的 ECL系统的检测应用
        4.1 ECL检测蛋白质
        4.2 ECL检测核酸
        4.3 ECL检测小分子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文章目录

(5)木质素碳纳米材料制备及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木质素碳纳米材料的制备
    1.1 活化法
    1.2 模板法
    1.3 静电纺丝法
2 木质素碳基纳米材料
    2.1 木质素碳纳米纤维
    2.2 木质素碳纳米片
    2.3 木质素三维多孔碳
    2.4 木质素碳复合材料
3 木质素碳基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3.1 光催化剂
    3.2 电催化剂
    3.3 热催化
4 总结与展望

(6)基于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电化学发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1.1 电化学发光技术的种类
        1.1.1.1 有机发光系统
        1.1.1.2 无机发光系统
        1.1.1.3 纳米材料发光系统
        1.1.2 电化学发光技术的应用领域
        1.1.2.1 金属有机传感应用
        1.1.2.2 检测小分子应用
        1.1.2.3 检测蛋白质应用
    1.2 量子点的发展与应用
        1.2.1 量子点的性质
        1.2.2 量子点的类型
        1.2.2.1 半导体量子点
        1.2.2.2 碳基量子点
        1.2.3 量子点的应用
        1.2.3.1 无机分析
        1.2.3.2 有机分析
        1.2.3.3 免疫分析
    1.3 GQDs的发展与应用
        1.3.1 GQDs的性质
        1.3.2 GQDs的合成方式
        1.3.3 GQDs的应用范围
        1.3.3.1 传感应用
        1.3.3.2 生物医学应用
        1.3.3.3 储能应用
        1.3.3.4 催化应用
    1.4 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发展与应用
        1.4.1 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1.4.2 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应用
        1.4.1.1 金属传感应用
        1.4.1.2 光催化应用
        1.4.1.3 电催化应用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水杨酸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N-GQDs的合成
        2.2.3 MIPs ECL传感器的构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量子点及MIPs的表征
        2.3.2 MIPs ECL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2.3.3 检测条件优化
        2.3.3.1 缓冲液种类的优化
        2.3.3.2 缓冲液浓度的优化
        2.3.3.3 缓冲液pH的优化
        2.3.3.4 电聚合周期的优化
        2.3.3.5 洗脱时间的优化
        2.3.4 不同修饰电极的阻抗特性
        2.3.5 用MIPs ECL传感器检测SA
        2.3.6 MIPs ECL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2.3.7 实际样品的检测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氮硫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对铜离子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NSGQDs ECL传感器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SGQDs量子点的表征
        3.3.2 NSGQDs ECL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3.3.3 检测条件优化
        3.3.3.1 缓冲溶液pH的选择
        3.3.3.2 共反应剂浓度的选择
        3.3.4 工作曲线及线性范围
        3.3.5 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3.3.6 实际样品检测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淬灭-恢复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抗坏血酸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准备
        4.2.2.1 溶液配制
        4.2.2.2 NSGQDs量子点的制备
        4.2.2.3 Cu-MOF的制备
        4.2.2.4 NSGQDs/Cu-MOF ECL传感器的制备
        4.2.3 基于淬灭-恢复的NSGQDs/Cu-MOF ECL传感器检测AA的原理
        4.2.4 血样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材料的表征
        4.3.2 淬灭-恢复型ECL传感器测定AA
        4.3.3 检测条件优化
        4.3.4 ECL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4.3.5 工作曲线及线性范围
        4.3.6 实际样品检测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绩

(7)分级微/纳结构ZnO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原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溶剂热法
        1.2.2 草酸盐法
    1.3 分析表征
    1.4 光催化降解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XRD分析
    2.2 TG分析
    2.3 SEM分析
    2.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2.5 光催化性能评价
    2.6 活性物种捕捉及氧空位测试
    2.7 能带结构与PL分析
    2.8 光催化机理分析
3 结论

(8)草酸盐法合成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染料废水
        1.1.1 染料废水概况
        1.1.2 染料废水的特点
    1.2 染料废水处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生化法
        1.2.3 化学法
        1.2.4 基于·SO_4~-的高级氧化法
    1.3 多孔材料的制备
        1.3.1 软模板法
        1.3.2 硬模板法
        1.3.3 牺牲模板法
    1.4 草酸盐沉淀法制备多孔材料
        1.4.1 草酸盐沉淀法
        1.4.2 草酸盐沉淀法合成多孔材料的生长机理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本论文中所使用的实验试剂及设备
        2.1.1 主要实验药品及耗材
        2.1.2 实验仪器
    2.2 表征过程
第三章 分级微/纳结构ZnO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3.1 前言
    3.2 材料合成与实验方法
        3.2.1 材料合成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2 热重(TG)分析
        3.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3.3.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3.3.5 光催化性能评价
        3.3.6 活性物种捕捉及氧空位测试结果
        3.3.7 能带结构与PL分析
        3.3.8 光催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α-Mn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过一硫酸盐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
    4.1 前言
    4.2 材料合成与实验方法
        4.2.1 材料合成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TG分析
        4.3.3 SEM分析
        4.3.4 BET分析
        4.3.5 催化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钴铁双金属化合物催化过一硫酸盐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的制备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RD分析
        5.3.2 SEM分析
        5.3.3 BET分析
        5.3.4 磁性测试
        5.3.5 催化性能测试
        5.3.6 XPS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Na2O-ZnO-H2O体系溶液结晶动力学与氧化锌分离制备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工业氧化锌分离提取方法
        1.1.1 酸法
        1.1.2 氨法
        1.1.3 氢氧化钠法
    1.2 氧化锌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
        1.2.1 氧化锌的性质和用途
        1.2.2 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1.2.2.1 固相法
        1.2.2.2 液相法
        1.2.2.3 气相法
    1.3 锌酸钠溶液结构与水解结晶
        1.3.1 锌酸钠溶液结构
        1.3.2 锌酸钠溶液水解结晶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锌酸钠溶液初级成核及溶液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理论基础
        2.2.1 晶体成核
        2.2.1.1 初级成核
        2.2.1.2 二次成核
        2.2.2 结晶诱导期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试剂与装置
        2.3.2 实验方法
        2.3.2.1 诱导期的测定
        2.3.2.2 平衡溶液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固液平衡数据测定
        2.4.2 诱导期
        2.4.3 晶体物相和形貌分析
        2.4.4 界面张力
        2.4.5 晶体生长机理
        2.4.6 锌酸钠溶液结构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锌酸钠溶液结晶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晶体生长速率
    3.3 晶体的团聚
        3.3.1 团聚的原理
        3.3.2 团聚因子
    3.4 晶体的破裂
    3.5 实验部分
        3.5.1 实验试剂与装置
        3.5.2 实验方法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实验数据的测定
        3.6.2 晶体的晶相和形貌
        3.6.3 晶体粒度分布
        3.6.4 粒数密度分布曲线
        3.6.5 动力学方程的模拟
        3.6.5.1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6.5.2 生长速率的模拟
        3.6.5.3 成核速率的模拟
        3.6.5.4 团聚因子的模拟
    3.7 小结
第4章 锌酸钠溶液水解结晶过程中杂质硅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装置
        4.2.2 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无晶种
        4.3.2 氧化锌晶种
        4.3.2.1 不同温度时杂质硅对锌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
        4.3.2.2 硅浓度对锌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
        4.3.3 氢氧化锌晶种
        4.3.3.1 不同温度时杂质硅对锌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
        4.3.3.2 硅浓度对锌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
        4.3.4 机理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锌酸钠溶液结晶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装置
        5.2.2 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晶种对锌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
        5.3.1.1 低初始锌酸钠溶液
        5.3.1.2 高初始锌酸钠溶液
        5.3.2 搅拌速率对锌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
        5.3.3 过饱和度对锌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
        5.3.4 晶种浓度对锌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
        5.3.5 温度对锌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镍钴渣中氧化锌的分离与产品制备
    6.1 镍钴渣分离方法概述
        6.1.1 选择性浸出法
        6.1.2 氧化沉淀法
        6.1.3 β-萘酚沉钴法
        6.1.4 溶剂萃取法
        6.1.5 氨-硫酸铵法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与装置
        6.2.2 镍钴渣组成和物相分析
        6.2.3 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6.3.2 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6.3.3 氢氧化钠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6.3.4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6.3.5 氢氧化锌的制备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符号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铁酸锌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液相法
    1.1 共沉淀法
    1.2 水热法、溶剂热法
    1.3 溶胶-凝胶法
    1.4 单分子前驱体法
2 固相法
    2.1 普通焙烧法
    2.2 微波固相法
    2.3 机械化学合成法
3 超声波辐射法
4 微乳液法
5 喷雾热解法
6 总结及展望

四、溶剂热/水热条件下空旷结构草酸锌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共熔溶剂处理转底炉含锌粉尘制备纳米氧化锌工艺研究[D]. 姚海威.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液相法制备纳米锌基氧化物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胥伟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3]半导体氧化物缺陷的调控制备及其化学传感性能的研究[D]. 牛丽燕. 常州大学, 2021(01)
  • [4]基于鲁米诺功能化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的H-FABP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研究[D]. 甘秀锋.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木质素碳纳米材料制备及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欢,符方宝,李琼,席跃宾,杨东杰. 化工学报, 2021(09)
  • [6]基于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 王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7]分级微/纳结构ZnO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J]. 向小倩,廖小刚,李纲,胡学步,田甜. 材料工程, 2021(04)
  • [8]草酸盐法合成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研究[D]. 向小倩.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9]Na2O-ZnO-H2O体系溶液结晶动力学与氧化锌分离制备新方法[D]. 刘鹏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10]铁酸锌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J]. 赵林飞,李慧,许莹,蔡宗英,刘畅,张帅. 矿产综合利用, 2020(03)

标签:;  ;  ;  ;  ;  

溶剂热/水热条件下开放结构草酸锌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