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源,陈成[1](2016)在《口僻咀嚼剂的制备与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药改良制剂口僻咀嚼剂的组方、制备、鉴别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观察组使用口僻咀嚼剂,对照组使用面瘫咀嚼剂(院内制剂),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口僻咀嚼剂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面瘫咀嚼剂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僻咀嚼剂集药物治疗与面瘫肌群康复锻炼于一体,生物利用度高,用药、携带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许芹[2](2013)在《周围性面瘫致病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综述在查阅350篇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中西医两个角度对面瘫进行阐述。在中医综述中主要归纳和总结了面瘫的病名发展,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的诊断与辨证分型,以及针灸与方药在治疗该病上的各种方法。在西医综述中主要归纳和总结了面瘫的流行病学概况,主流的病因学假说,神经生理解剖和病理变化,从症状体征及各种定位定性的检验中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以及内科和外科的治疗措施。临床研究包括研究目的、病例资料、判断标准、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论和讨论六部分内容。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致病相关因素与该病的发生及病程长短的影响关系,用以指导临床在早期判断该病预后,尤其确诊难治性面瘫,从而尽早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疗效,降低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设计面瘫致病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让来门诊就诊的面瘫患者配合完成填写。调查问卷中记录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详细询问患者平素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发病的诱因,发病时的症状及体征,治疗经过,最终及时记录该患者的治疗结果及所需的时间。将收集到的资料用spssl7.0进行统计分析。对周围性面瘫各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发病季节与天气、诱因、证型、损伤节段、治疗过程、最终病程等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关于其对病程的影响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筛查影响较大的因素并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主要集中在15-45岁;男女或左右侧的发病之间无明显差异;可发生于任何季节,秋季发病人数最多,夏季与冬季人数基本相同。2.40例患者的总痊愈率为80%,3个月内痊愈率为75%。难治性面瘫患者中痊愈的人数占20%。3.关于年龄与病程的关系,对平均病程做排序,35-65岁组〉65岁以上组>35岁以下组。对难治性面瘫比例做排序,65岁以上组>35-65岁组〉35岁以下组。4.季节与病程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且秋季使病程偏长的危险性高于其他季节,而在描述性统计中夏季发病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秋季及冬季。5.受凉及劳累是面瘫得病的主要诱因,且有受凉,劳累及情绪变化三个诱因的患者平均病程及发展为难治性面瘫的比例均长于无此三个诱因的患者。6.发病时有耳后痛症状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无耳后痛症状的患者。随着神经损伤节段的越高,平均病程越长,预后越不好。7.使用激素治疗过的患者平均病程偏长。8.既往有三高病史的患者病程及进入后遗症期的概率均大于无既往史的患者,将三高的平均病程做排序,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9.体重异常组的病程略长于体重正常组。右侧面瘫的平均病程略长于左侧,风寒证的平均病程略长于风热证。10.在抽烟、喝酒、嗜食与病程的相关性的分析中,得到结论为有抽烟、喝酒、嗜食的患者病程短,无这些因素的患者病程长。且嗜食与病程的关系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11.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经p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位为:情绪,抽烟,定位,劳累,病侧,高血脂,年龄,性别,激素,受凉,BMI,喝酒,高血压,高血糖。意义:通过本研究,探索与面瘫的发病及病程的相关因素及其相关规律,以期为诊治周围性面瘫尤其是难治性面瘫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和理论依据,从而充分发挥针灸治疗该病的优势。
肖正国,张洪涛,陈进凡,柳元杰[3](2010)在《鸡血红花搽剂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在红花搽剂中加入鸡血乙醇提取物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1例面瘫病人随机分为3组。即红花搽剂治疗组Ⅰ组,鸡血乙醇提取物治疗组Ⅱ组,在红花搽剂中按处方设计比例加入鸡血乙醇提取物治疗组Ⅲ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Ⅱ组对面瘫的治疗作用不如Ⅰ组;而Ⅲ组作用效果显着。结论:鸡血乙醇提取物能够提高红花搽剂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
肖正国,刘文霞[4](2009)在《红花搽剂结合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外敷"红花搽剂"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7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临床对照观察。治疗组82例,给予"红花搽剂";对照组65例,予以同一组方的中药药渣热敷。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花搽剂生物利用度较高,临床疗效肯定,制备工艺简单,使用方便。
张辉[5](2006)在《六味地黄咀嚼片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六味地黄丸(汤)的历史渊源、临床应用、现代实验研究概况及市场现状,分析研究该方减小日服用量、方便携带、方便服用、保证疗效的新剂型-六味地黄咀嚼片的工艺。方法:提取工艺:以苯酚-硫酸显色方法测定总糖含量为指标,正交实验优选熟地黄和山药的水提取工艺,确定水提取的工艺参数;以总糖含量为指标,比较醇沉与超滤膜分离方法,确定熟地黄和山药水提取后的初步纯化工艺;以泽泻总甾醇为指标,正交实验优选泽泻的提取工艺,确定乙醇回流提取的工艺参数;运用超微粉碎技术对牡丹皮、茯苓、山茱萸药材进行超微粉碎研究。药效试验:以小鼠溶血素含量为指标,利用中医阴虚模型动物实验对处方和工艺进行初步药效验证;以小鼠血糖和血脂为指标,利用高脂、高糖模型动物实验对六味地黄咀嚼片进行了药效验证。成型工艺:采用单因素比较实验和正交实验,以多指标综合评分方法确定咀嚼片辅料种类及用量。质量标准:采用TLC法对牡丹皮、山茱萸、泽泻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成品中的丹皮酚及马钱苷的含量,建立质量标准。结果:提取工艺:熟地黄、山药饮片以10倍、8倍、6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小时,滤液浓缩至生药量与溶液体积比为1: 3,用乙醇调节含醇量达60%,醇沉;泽泻以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超微粉碎:将牡丹皮、茯苓、山茱萸药材分别制成15μm以下的微粉。药效试验:小鼠溶血素实验初步表明,工艺可行,超微细粉的用量可为原细粉用量的1/3。小鼠降糖、降脂实验初步表明,以同仁堂浓缩六味地黄丸为对照,六味地黄咀嚼片降血糖、血脂作用与其相当。成型工艺:提取物与超微细粉混匀,加入25%辅料用95%乙醇制粒,其中乳糖:甘露醇=2:1,咀嚼片规格为1g/片,服用量为1次2片,日服2次。质量标准:HPLC测定六味地黄咀嚼片中丹皮酚及马钱苷含量的方法准确、简便可控,初步拟定每克咀嚼片含丹皮酚不得低于1.05mg、马钱苷不得低于1.00mg。结论:实验初步表明,六味地黄咀嚼片确定的工艺路线可行,日服量减少且方便携带方便服用,建立的质量标准准确可控,结果可靠,本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
陈成[6](2004)在《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证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介绍面瘫咀嚼剂的组方、制备、质量控制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将周围性面瘫 60例随机分为两组 ,采用面瘫咀嚼剂与同一组方的汤剂进行对照观察治疗。结果 :面瘫咀嚼剂组总有效率为 86.7% ,汤剂组为 63 .3 % ,两组具有显着差异 (P <0 .0 5 )。结论 :咀嚼剂较之汤剂生物利用度高 ,疗效确切 ,服用、携带方便 ,用药过程中未产生不良反应。
陈成[7](2001)在《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本院近年研制开发的新型纯天然药物制剂“面瘫咀嚼剂”,经两年来通过临床对96例面神经麻痹、面肌萎缩和面肌痉挛等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刺对照与用药观察治疗表明,“面瘫咀嚼剂”疗效优于针刺疗法。兹分述如下。1 处方与制备 处方:全蝎5.31份、蜈蚣1.06份、水蛭6.37份、蝉衣5.31份、僵蚕6.37份、当归7.97份、桃仁6.37份、红花6.37份、荆芥5.31份、三七6.37份、麝香
二、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周围性面瘫致病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综述 |
中医综述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2.1 古代文献 |
2.2 现代论述 |
3. 诊断 |
3.1 症状 |
3.2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4.1 古代疗法 |
4.2 现代疗法 |
4.2.1 针灸 |
4.2.2 拔罐 |
4.2.3 推拿 |
4.2.4 砭石 |
4.2.5 内服药 |
4.2.6 贴敷 |
4.3 难治性面瘫 |
西医综述 |
1. 概述 |
2. 生理病理 |
2.1 面神经解剖 |
2.2 病因学说 |
2.3 病理变化 |
3. 诊断 |
3.1 症状及体征 |
3.2 定位诊断 |
3.3 物理诊断 |
3.3.1 定位检查 |
3.3.2 定性检查 |
3.5 分期诊断 |
4. 鉴别诊断 |
4.1 中枢性面瘫 |
4.2 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
5. 治疗 |
5.1 内科治疗 |
5.2 外科治疗 |
总结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研究目的 |
病例资料 |
1. 资料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疾病诊断 |
2.2 定位诊断 |
2.3 疗效判断 |
2.4 体重指数(BMI)判断 |
3.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观察方法 |
2.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描述性统计 |
3.logistic回归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附表1 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鸡血红花搽剂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样品制备 |
2.1 鸡血乙醇提取物制备 |
3 临床观察 |
3.1 临床病例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效判定 |
3.4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5)六味地黄咀嚼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六味地黄方的研究进展 |
二、六味地黄方中各味药研究进展 |
三、植物多糖的实验研究进展 |
四、咀嚼片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立题依据与工艺设计 |
1. 立题依据 |
2. 提取工艺设计与依据 |
3. 药效试验指标的选择 |
4. 剂型选择与成型工艺 |
二、提取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药材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熟地黄、山药总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
2.2 泽泻总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 |
3. 熟地黄、山药提取工艺研究 |
3.1 熟地黄、山药水提工艺优选 |
3.1.1 正交试验设计 |
3.1.2 正交试验结果 |
3.1.3 验证实验 |
3.2 熟地黄、山药初步纯化工艺研究 |
3.2.1 醇沉工艺研究 |
3.2.2 膜分离工艺研究 |
3.2.3 醇沉与膜分离的比较及讨论 |
4. 泽泻提取工艺优选 |
4.1 泽泻提取正交试验 |
4.2 提取次数考察 |
三、超微粉碎工艺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药材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工艺流程 |
2.2 操作程序 |
3. 实验结果 |
四、成型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药材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步骤 |
3.1 六味地黄咀嚼片原辅料的处理 |
3.2 辅料的筛选 |
3.2.1 辅料种类的筛选 |
3.2.2 辅料用量的筛选 |
3.2.3 选定辅料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
五、药效试验验证 |
1. 小鼠溶血素预试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结论 |
2. 小鼠降糖、降脂实验验证 |
2.1 实验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结论 |
六、质量标准研究 |
1. 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 |
1.1 熟地黄 |
1.2 山药 |
1.3 泽泻 |
1.4 茯苓 |
1.5 牡丹皮 |
1.6 山茱萸 |
2. 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
2.1 片剂项下检查 |
2.2 定性鉴别 |
2.2.1 牡丹皮 |
2.2.2 泽泻 |
2.2.3 山茱萸 |
2.3 含量测定 |
2.3.1 丹皮酚含量测定 |
2.3.2 马钱苷含量测定 |
七、总结与讨论 |
1. 总结 |
2. 讨论 |
2.1 总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 熟地黄、山药的初步纯化工艺 |
2.3 超微粉碎技术 |
2.4 六味地黄咀嚼片的药效实验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综述三参考文献 |
综述四参考文献 |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
附件1 总糖含量测定方法 |
附件2 泽泻总甾醇类含量测定方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证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处方与制备 |
2 质量控制 |
性 状 |
稳定性 |
鉴 别 |
含量测定 |
3 临床应用 |
诊断依据 |
病例选择 |
用药方法 |
疗效评定 |
疗效评定 |
4 讨 论 |
(7)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处方与制备 |
2 规格性状 |
3 用法用量 |
4 疗效观察 |
4.1 临床资料 |
4.2 治疗方法 |
4.3 观察结果 |
5 讨论 |
四、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口僻咀嚼剂的制备与应用[J]. 杨小源,陈成. 卫生职业教育, 2016(04)
- [2]周围性面瘫致病相关因素分析[D]. 许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3]鸡血红花搽剂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J]. 肖正国,张洪涛,陈进凡,柳元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2)
- [4]红花搽剂结合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J]. 肖正国,刘文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10)
- [5]六味地黄咀嚼片工艺研究[D]. 张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6]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证应用[J]. 陈成. 中医药学刊, 2004(01)
- [7]面瘫咀嚼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J]. 陈成. 中药材,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