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神客运专线基础与桥台过渡段施工技术

秦神客运专线基础与桥台过渡段施工技术

一、秦沈客运专线路基与桥台过渡段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罗必成[1](2020)在《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变形损伤与动力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设运营中,难免要跨越江河、天然沟谷等交通要道,为减少占地及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设置桥梁。在严寒地区路基与桥梁过渡点附近极易产生不均匀变形,导致轨面不平顺与结构损伤,进而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变形的产生机理、设计方法以及控制措施等方面,关于严寒地区复杂基础变形对无砟轨道损伤特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区域基础变形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和动力学响应的研究,可为我国高速铁路优化设计及维护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围绕交通强国战略,以严寒地区高速铁路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理论仿真的方法,分别建立了无砟轨道非线性损伤模型与车辆-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耦合模型。研究了路桥过渡段下部基础复杂变形(余弦型冻胀、半余弦冻胀、半余弦沉降、折角变形以及桥台整体沉降)和温度、列车等多荷载共同作用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以及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并基于静动力学结果,初步提出了基础变形控制标准。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所示:(1)总结了既有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设计方案,并从多方面出发对比了严寒地区无砟轨道的适应性,从而确定了最佳设计方案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混凝土本构关系的推导,建立了考虑结构内部配筋的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精细化模型,得到了结构受力与裂纹损伤发展规律。路基冻胀下结构层间离缝主要发生在冻胀峰值两侧,当冻胀发生在轨道板中部时,最为不利;冻胀量大于15mm时,冻胀波峰、起始位置以及扣件处会出现混凝土拉裂。与冻胀量相比,离缝扩展对冻胀波长更为敏感。当过渡段半余弦型冻胀变形长度超过15m时,层间离缝大幅减小,结构损伤集中在变形末端处。过渡段沉降变形起始处结构会出现受拉损伤,末尾处层间脱空最为严重。过渡段折角变形的起始位置处复合板上表面和底座板损伤较为严重;当变形长度超过15m时,变形协调性较好,层间离缝小于1.0mm。桥台整体沉降主要影响复合板-底座层间离缝,对损伤影响较小。(2)考虑严寒地区复杂的运营环境,基于无砟轨道损伤模型,揭示了多荷载共同作用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的影响规律。温度荷载下无砟轨道复合板结构损伤与离缝均较小。与冻胀变形共同作用时,负温度梯度会加剧底座板-路基、复合板-底座间的离缝以及结构裂纹的扩展范围。温度荷载与半余弦型变形共同作用时,轨道结构更容易出现初始损伤。负温度梯度与折角变形共同作用下,复合板与底座板上表面均会出现受拉损伤。列车荷载对轨道的受力状态影响均较小,但与路基冻胀变形共同作用时,底座板混凝土损伤加剧,荷载作用处下部脱空被压实,但“杠杆作用”会增大另一侧的离缝。列车荷载在过渡段冻胀变形末尾处或沉降变形起始处,对底座板的损伤最为不利。且列车荷载在折角变形起始处对无砟轨道的层间离缝和损伤都影响较大。当桥台沉降量为3.6mm时,在列车荷载下底座板会出现宏观裂纹。(3)建立了车辆-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耦合模型,分析了下部基础不同变形形式以及运营条件对车体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规律。路基冻胀变形主要对列车的轮轨垂向力、垂向加速度,sperling指标影响较大,随着冻胀量增加或者波长的减小,对行车的安全性也越来越不利。当列车进入过渡段变形区段时,轮轨垂向力开始激增,且受短波长影响较大。当过渡段冻胀波长为5m时,轮轨垂向力可达175.97k N,超过了170k N安全限值。而沉降变形和折角变形波长变化对轮轨力影响不大。桥台整体沉降引起的局部不均匀变形会导致轮轨垂向力和加速度发生突变。当沉降量为5mm时,sperling指标为2.75,接近限值3.0,需要着重关注车体运行的平稳性。(4)基于路桥过渡段复杂荷载下无砟轨道的静动力计算结果,提出了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下部基础的变形控制标准建议值。根据结构损伤和层间离缝指标,提出了路基区域冻胀变形标准:当冻胀波长为5m以下时,冻胀峰值控制建议值为1mm;当冻胀波长为5-10m时,冻胀峰值控制建议值为5mm;冻胀波长为10m-20m时,冻胀峰值控制建议值为11mm;冻胀波长为20m以上时,冻胀峰值控制建议值为14mm。根据结构损伤、轮重减载率、sperling以及层间离缝等指标,提出过渡段区域变形标准:建议路桥过渡段半余弦变形波长大于20m,变形量不超过20mm;折角变形控制限值为不超过1.1‰。根据结构损伤和行车平稳性sperling指标,为保证列车运行的平稳性,避免“跳车”现象,建议路桥过渡段桥台整体沉降变形量不应超过3mm。图122幅,表41个,参考文献156篇。

陈虎[2](2013)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堤地基差异沉降传递规律及过渡段动力学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铁路路堤多采用优质填料填筑并进行密实压实。依据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构建而成处于正常状态的路堤型路基结构,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沉降主要由地基引起。在地基土层变化较大处、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等路堤地基通常存在较大差异沉降,特别是路基与桥梁交界处的不连续,极易产生明显的路基面不均匀变形,进而导致严重的轨道不平顺问题。地基的差异沉降最终通过路堤反映到路基面,在路堤的传递扩散作用下,路基面的变形形态及不均匀的程度往往不同于地基面。京沪高速铁路采用的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约束桥上纵连式无砟轨道结构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变位,在路桥连接处的路基一侧设置了由摩擦板、过渡板和端刺等构成的长约60m的端刺结构纵向传力锚固体系。端刺结构的设置改变了柔性路堤与刚性桥台直接连接的传统路桥过渡段基本形式。开展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振动响应测试分析,掌握振动响应沿线路纵垂向的空间变化特征及与行车速度的关系,对改善端刺结构两端与相邻路桥结构间的纵向连续性有重要意义。论文在综合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速铁路路堤地基差异沉降传递规律及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路堤地基差异沉降传递规律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为研究路堤地基差异沉降在路堤中的传递扩散特性以及对路基面不均匀变形的影响规律,首先将路堤地基差异沉降简化为错台式与渐变式两种差异沉降模式。通过一套自行设计制造的能够在离心机运转状态下,可控制地基差异沉降大小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实时精确控制设备,开展了路堤高度分别为3m、6m、9m及地基差异沉降渐变段长度分别为4m、8m、12m的6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重点研究了地基差异沉降引起的路基面不均匀变形沿线路纵向的分布特点。分析了路堤地基差异沉降量大小、路堤高度、地基差异沉降渐变段长度等对路基面不均匀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基差异沉降引起的路基面不均匀变形沿线路纵向均呈“S”型分布特征;路基面不均匀变形的折角与地基差异沉降的幅值基本呈线性关系;路基面不均匀变形的折角相同时,高路堤或在路堤底部设置渐变段均会增大地基差异沉降允许值;基于路基面不均匀变形的折角限值,提出了考虑上覆路堤高度及在路堤底部设置渐变段的地基差异沉降控制限值,对完善铁路路基沉降变形控制的参数指标体系有重要意义。2.路桥过渡段现场长期测试及沉降评估分析结合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在高资东特大桥京台和天津特大桥沪台路桥过渡段,开展了基于传感器网络自动测试系统的现场原型长期测试试验。利用京沪高速铁路JHTJ-5标段的沉降评估数据,选取了77个有代表性的路桥过渡段进行了桥台及相邻路基沉降变形数据统计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过渡段路堤地基及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较小,处于稳定收敛状态,满足设计控制值要求,地基处理措施和路堤填筑技术发挥了明显效果;路堤与桥台间垂向差异沉降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大,并较快趋于稳定,延长路基放置时间有助于减小过渡段工后差异沉降;路堤填土含水量呈现夏季大冬季小的周期性变化现象,并表现出路基表层的含水量变化受季节影响相对较大、随深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桥台的高度和桥台桩基础的深度对桥台沉降影响不大,过渡段地基的沉降随路堤高度及地基加固深度的增大而呈现出小幅增加的趋势;路桥过渡段的沉降沿纵向从桥台至路基逐渐增大,观测期路基面纵坡的变化值为0.03‰~0.44‰,小于路桥过渡段对折角1‰的要求。3. 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学测试分析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先导段联调联试及综合试验,在濉河特大桥沪台开展了93车次高速运行条件下的路桥过渡段振动特性测试。获得了最高速度达到424km/h的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试验数据。重点测试了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端刺结构两端与相邻路桥结构连接的关键部位振动位移、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等振动响应,分析了振动响应沿线路纵垂向的空间变化特征及与行车速度的关系。测试结果表明:沿线路纵向的振动响应最大值出现在过渡板端与路基支承层交接处,并呈现出前者支承刚度小于后者的现象;垂向多层的线路结构振动响应沿深度呈递减趋势,结构各层位水平向不连续引起的振动效应表现出与振动源距离成反比的关系,轨道板端经纵联后的振动特性有显着改善;随车速的提高,振动位移表现出线性增加、振动速度与振动加速度呈现出非线性加速增大的规律。4.车辆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路基力学响应的双弹性地基模型分析方法为研究车辆轴载通过无砟轨道系统传递到路基结构的荷载作用特性,引用Winkler弹簧地基上无限长梁模型和Hooke弹性地基的Boussinesq解,运用迭代算法,以地基系数为控制条件,构建了应用Winkler弹簧地基和Hooke弹性地基计算双块式无砟轨道路基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分析方法(双弹性地基模型分析法)。计算分析表明:车辆轴重对路基结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十分显着,路基结构应力和变形随轴重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轨道刚度对路基面应力和变形影响显着,随轨道刚度的衰减,路基面承受的应力和变形均随之增大,轨道板和支承层断裂等极端情况时尤甚;增加支承层的宽度能显着减小路基面的应力和变形,而增加道床板的宽度则效果不明显;基床表层厚度的变化对路基面的应力和变形影响较小,而基床模量的降低则会显着减小地基支承刚度。

胡萍[3](2010)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密集过渡段路基动力试验与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路基过渡段是整个高速铁路上影响线路平顺性的一个非常重要部位。设计时速为350km/h的武广高速铁路,设计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过渡段的合理设计成为了保证线路安全和旅客舒适性的关键,而列车作用下过渡段的动力特性研究则成为了验证过渡段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考虑到武广高速铁路平均每隔45m出现—过渡段的情况,密集过渡段间的相互影响也成为了当今高速铁路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以武广高速铁路过渡段为研究对象,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铁道部科技计划为依托,通过室内外试验获取了过渡段材料参数和刚度比,利用现场大型行车试验分析过渡段动力特性规律,并由实测轨道加速度数据数定得到了轨道应力时程曲线,结合ANSYS参数化编程建立了过渡段轨道/路基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另外,结合有限元法和模态叠加法,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列车/轨道/路基动力分析程序,研究了列车作用下过渡段的动力特性影响因素及密集过渡段间相互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搜集了国内外过渡段所产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并对普通轨道/路基和过渡段轨道/路基动力响应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了需要开展研究的问题。(2)通过现场波速试验(跨孔法、下孔法及面波法)、大型激振试验及室内大型粗颗粒土的物理力学试验,得到了路-桥过渡段基床表层和底层填料的动力参数和物理力学参数,并通过综合刚度法计算得到路-桥过渡段的刚度比。通过对比不同试验方法的试验结果,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参数获取试验方案。(3)基于D’Alembert原理的弱变分和整体Lagrange格式,首先分析研究对象的本构模型、材料阻尼、CA砂浆单元选取、不同单元的连接,并引入了粘弹性人工边界,充分利用实测钢轨加速度,结合傅立叶变换等方法数定得到轮轨垂向力,作为动荷载输入,从而改进了现有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系统半无限三维空间动力有限元计算模型。整体刚度矩阵方程的求解采用了Newmark |隐式积分法,因计算模型中包含有大量的耦合约束方程,采用了波前(Front)求解器和缩减法求解器,整个求解是在ANSYS系统中进行的。(4)通过建模和有限元分析提取模型的振型和频率,将有限单元法和模态综合叠加技术引入到车轨耦合振动模型中来。车辆采用六自由度的二维车辆模型,轨道采用平面梁单元建立连续梁模型,提取车轮行驶单元节点处振型向量,利用模态综合叠加法推导了系统矩阵,并建立了系统运动方程,这使得车轨耦合方程组矩阵维数大大降低,提高了求解速度,且避免了由于单元划分过细导致的轨道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非常大而计算难以进行的问题。并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运用所编制的程序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种方法确实可行,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且便于分析结构细部的动力响应。(5)在新建武广高速铁路综合试验段进行了两种车型120趟高速行车条件下的动力学测试,首次获得了最高速度达354.7km/h的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试验数据。并引入小波分析理论,根据牛顿-柯特斯法积分法,五点三次平滑法,结合matlab软件编程,获取了更真实的动态时程响应曲线。为了获取动响应幅值,进一步对时程曲线进行随机数据信号的均方值、均值和方差的统计分析,并通过K检验法进行正态分布的假设检验;进一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剔除部分不真实数据,获得真实信号。同时,对信号进行了频域分析,研究了过渡段的动态响应沿线路方向和路基深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轴重、行车速度、行车方向、邻线行车等对过渡段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了过渡段路基动力设计的控制条件和动力分析控制标准,进而对过渡段的设计提出了建议。(6)根据国内外车辆轨道路基动力学特性的评价指标,利用第四章的过渡段轨道/路基动力模型,求得路-桥过渡段在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路基的动力响应,利用第五章模态叠加法建立的车辆/轨道/路基(地基)模型求得车辆/轨道的动力响应。以武广高速铁路轨道路基设计参数为基础,分析了过渡段长度、轨面弯折、差异沉降、过渡段刚度、过渡段型式等因素对过渡段动力指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参考值。(7)借助于文中建立的过渡段动力有限元程序和模态叠加法编制的FORTRAN语言程序,对于不同间距的路-桥相邻过渡段进行动力分析,与实际工况的路-桥过渡段和现有评价标准进行对比,获得了最不利的过渡段间距范围,然后考虑极限工况,获得相邻路-桥过渡段的最不利间距,并进一步分析了“一次过渡法”和“二次过渡法”对密集过渡段进行处理的区别,得到了在最不利间距以内的相邻过渡段必须用“次过渡法”处理的重要结论。

郑志胜[4](2009)在《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桥头跳车”现象一直困绕着人们,直接影响列车运营舒适度和安全,究其原因是路桥过渡段的刚性和柔性的差异沉降所致,因此路桥过渡段设计与施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设计车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的路桥过渡段更是高速铁路施工的重要环节。对路桥过渡段设计图纸中给定的处理方法,如何选择适当的填料和合理的施工机械、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及沉降观测方法,是过渡段变形控制处理成败的关键。本文所研究的武广客运专线设计车速350公里/小时,为无碴轨道设计,是目前在建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客运专线铁路之一,本文简要概括了高速铁路在国内外的发展,着重分析了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重要性和国内外在此问题的处理方法,以作者参加修建的武广客运专线为工程背景,系统阐述了过渡段的设置类型和技术参数,提出了适合于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处理的填筑材料、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和沉降观测,其中质量检测引进了更为科学的检测指标:动态变形模量Evd。从原材料选定和拌合、施工工艺到质量检测和沉降观测的结果分析,逆向论证了设计的可行性,用级配碎石加5%水泥是较为理想的处理路桥过渡段的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处理中,为进一步研究路桥过渡段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提供借鉴。

孟凡会[5](2007)在《路桥过渡段的三维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大量的文献,本文借助实际工程资料,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的变形情况,以及过渡段的设置形式、材料刚度、过渡段的尺寸等对路基表面沉降的影响,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根据列车荷载的实测数据,模拟了列车荷载在路基表面的分布情况。2、利用FLAC3D程序建立了路桥过渡段的有限差分模型,模拟了动荷载作用下过渡段的变形在线路纵向、横向及路基深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及过渡段设置形式、材料刚度、过渡段的尺寸对变形的影响。3、将数值模拟计算的路桥过渡段沉降值与秦沈客运专线实测沉降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

王梦[6](2007)在《博格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竖向动力响应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现代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快速发展,无砟轨道得到广泛应用,桥上铺设无砟轨道更是一种普遍形式。由于路堤与桥梁的工程性质迥异,在路桥交界处极易产生严重的轨道不平顺问题,并且这一现象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和列车轴重的增大而加剧,加速了线路的变形和破坏,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平稳性,严重时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基于国内外列车—轨道—桥梁和路桥过渡段问题的研究现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博格板式无砟轨道为载体,取轨道相邻两扣件之间的部分为一个单元,其中钢轨模拟为连续弹性点支承的Euler梁,轨道垫层模拟为线弹簧和阻尼器,轨道板在模型中作为弹性薄板来处理,垫层砂浆模拟为线性均布面弹簧和阻尼器,桥梁被模拟为Euler梁,并把机车(车辆)模拟成6个自由度的多刚体系统模型。应用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和形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建立了系统竖向振动矩阵方程,并应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相应的计算分析程序。根据建立的竖向振动分析模型,以秦沈客运专线32m单线简支箱梁桥为例,对模型进行竖向自振特性分析,列出了前六阶竖向自振频率和相应的振型图,计算结果正确可靠。对两种客运专线常用跨度24m和32m单线简支箱梁桥的走行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列车编组、桥梁跨数和行车速度对桥上列车走行性能的影响。为了全面分析和评价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特性,将过渡段轨面弯折变形用余弦曲线模拟,应用建立的路桥过渡段竖向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综合考虑列车驶向(进桥和出桥)、行车速度、沉降差和过渡段长度对机车车辆和路桥过渡段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就各种不同的工况条件,进行了大量计算机仿真计算、综合分析和性能评价,得出了各种因素对列车运行的影响规律;给出了不同行车速度下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设置长度的建议值;总结了国内外路桥过渡段的整治和处理措施。

刘彬[7](2007)在《客运专线黄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回顾国内外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建设进展和成就的基础上,概述了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工程特性。从湿陷性黄土的概念、基本特性和工程力学性质等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CFG桩、水泥土挤密桩、柱锤冲扩桩、强夯和褥垫层夹铺土工合成材料等方法的加固机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对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一般填料路基、湿陷性黄土改良土路基填筑技术和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分析了路基填料要求、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质量控制与检验等关键环节的施工控制要点。结合设计文件,研究了路基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方案、布置方法、监测系统设计。通过路基评估工作,确保运架梁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路基工后沉降等指标满足要求,确定路基在铺轨前其整体质量是否满足铺轨要求。结合郑西客运专线过渡段施工实践,总结了客运专线过渡段的施工原则,重点分析了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路堤或路堑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半挖半填路基过渡段、路堑与隧道过渡段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要点和施工注意事项。通过对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地基处理、填筑压实技术、施工监测和过渡段施工技术的研究和总结,获得并积累第一手的施工资料,探索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技术,加深对高速铁路路基的理解,为我国客运专线铁路路基施工技术进行技术储备,同时也可为从事客运专线铁路路基设计、施工、维护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套较为完整的施工参考资料。

刘彬[8](2006)在《铁路客运专线过渡段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客运专线由于设计列车运行时度超过200 km以上,对路堤、路堑以及各种构造物的过渡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目前客运专线各种过渡段的施工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研究。

陈果元[9](2006)在《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文中指出线路的平顺性和乘客舒适是控制高速铁路线路设计的重要指标。若路桥过渡段刚度差别大,轨道平顺性差,当列车高速通过时,将会引起乘客舒适度降低,甚至直接危及行车安全。因此,过渡段问题是高速铁路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秦沈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列车荷载作用下不同结构型式的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响应特性,主要工作如下:1.在广泛收集国外过渡段设计、施工、检测、维修、养护、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等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其技术思想、设计方法、使用条件、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出适合秦沈客运专线具体情况的过渡段处理措施。2.根据秦沈客运专线工程地质条件和路桥过渡段型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家庄大桥沈端加筋土路桥过渡段(DK46+765.95~DK46+790.95)和胡家屯中桥级配碎石过渡段(DK44+590.31~DK44+640.31)为试验工点。3.制定适用于不同过渡段型式的现场试验方案,包括确定实测内容、合理选择量测元件和仪器设备、测点布置、测试内容与动力测试方案。4.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分析不同型式过渡段在不同运营速度下的动力响应规律,研究动应力、动位移和加速度与列车速度的关系以及其沿路基深度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路基的振动加速度和动应力随列车速度的提高而增强,但其影响主要在基床范围以内;5.考虑列车荷载的特性和过渡段的结构型式,基于商业软件FLAC(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in 2 Dimensions),建立不同型式过渡段的动力分析模型。6.利用所建过渡段动力分析模型,对不同列车速度下过渡段的动力响应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路基动应力峰值与加速度峰值均随行车速度的提高而增大,路基动应力随深度呈衰减趋势,计算所得动力响应规律与现场实测结果一致,验证模型的正确性。7.通过现场实测、有限差分分析,对级配碎石过渡段和土工格栅过渡段的动应力和振动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评判两种不同形式过渡段的处理效果。8.对两种不同形式过渡段的沉降规律进行实测,评判其控制工后沉降的效果。

秦德进[10](2006)在《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路桥过渡段施工是高速铁路施工的重要环节,如何结合不同地质情况,选择适当的填料和合理的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及检测方法,是过渡段处理成败的关键。而对路桥过渡段不同处理方法开展试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适合于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处理的最佳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是高速铁路修建的前提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在新建邯济铁路开展的“粗粒级配材料填筑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试验研究”和在秦沈客运专线开展的“加筋土处理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试验研究”两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提出了适合于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填筑材料、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最终得出:用粗粒级配料和加筋土处理路桥过渡段的方法是可行的,其施工工艺简单、费用较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控制变形的效果显着,是较为理想的处理路桥过渡段的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处理中。同时在两个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取得了大量系统、详实、可靠的试验数据,并结合现场试验研究工作,在室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过渡段沉降变形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研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过渡段的沉降变形进行了仿真数值模拟计算,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全面考察了过渡段地基土层与变形模量、路堤填料与压实密度等参数对过渡段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路桥过渡段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提供借鉴。

二、秦沈客运专线路基与桥台过渡段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沈客运专线路基与桥台过渡段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变形损伤与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路桥过渡段基础变形研究现状
        1.2.1 严寒地区路基冻胀机理
        1.2.2 路桥过渡段下部基础变形
    1.3 下部基础变形对无砟轨道影响研究现状
    1.4 复杂荷载下无砟轨道开裂损伤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设计与模型建立
    2.1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特点
        2.1.1 路桥过渡段结构设计
        2.1.2 严寒地区无砟轨道选型
    2.2 结构混凝土塑性损伤参数推导
    2.3 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模型建立
        2.3.1 无砟轨道各部件模型
        2.3.2 接触关系与边界条件
    2.4 无砟轨道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基础变形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3.1 路基区域冻胀变形对无砟轨道的影响
        3.1.1 冻胀位置的影响
        3.1.2 冻胀参数的影响
    3.2 过渡段区域不均匀变形对无砟轨道的影响
        3.2.1 半余弦型不均匀变形的影响
        3.2.2 折角型不均匀变形的影响
    3.3 桥台沉降对无砟轨道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多荷载共同作用对无砟轨道变形与损伤特性影响
    4.1 温度荷载与路基区域冻胀变形共同作用
        4.1.1 温度荷载的影响
        4.1.2 温度荷载与路基冻胀共同作用影响
    4.2 温度荷载与过渡段区域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
        4.2.1 温度荷载与半余弦型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的影响
        4.2.2 温度荷载与折角型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的影响
    4.3 列车荷载与路基区域冻胀变形共同作用
        4.3.1 列车荷载的影响
        4.3.2 列车荷载与路基冻胀共同作用影响
    4.4 列车荷载与过渡段区域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
        4.4.1 列车荷载与半余弦型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的影响
        4.4.2 列车荷载与折角型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的影响
    4.5 列车荷载与桥台沉降共同作用
    4.6 本章小结
5 路桥过渡段基础变形对车辆-轨道动力响应影响
    5.1 车辆-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学模型
        5.1.1 CRH3型高速车辆模型
        5.1.2 轮轨接触关系
        5.1.3 轨道不平顺激励
        5.1.4 模型验证
        5.1.5 评价标准
    5.2 路基区域冻胀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5.2.1 路基冻胀量的影响
        5.2.2 路基冻胀波长的影响
    5.3 过渡段区域变形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5.3.1 半余弦型过渡段变形的影响
        5.3.2 折角型过渡段变形的影响
    5.4 桥台整体沉降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5.5 不同运营条件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5.6 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复杂变形控制标准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堤地基差异沉降传递规律及过渡段动力学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高速铁路的发展
        1.1.2 过渡段问题的提出
    1.2 铁路过渡段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过渡段处理措施及结构形式
        1.2.2 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1.2.3 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路堤地基差异沉降传递规律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2.1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
        2.1.1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意义
        2.1.2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发展概况
        2.1.3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基本原理及相似比
        2.1.4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误差
    2.2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2.2.1 试验土工离心机及及性能介绍
        2.2.2 路堤地基差异沉降模型
        2.2.3 离心加载环境下的地基差异沉降实现
        2.2.4 试验方案
    2.3 试验数据分析
    2.4 路堤地基差异沉降限值
    2.5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与有限元计算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路桥过渡段现场长期测试及沉降评估分析
    3.1 京沪高铁高资东特大桥京台过渡段现场观测分析
        3.1.1 试验工点概况
        3.1.2 现场试验测试方案
        3.1.3 现场测试数据及分析
    3.2 京沪高铁天津特大桥沪台过渡段现场测试分析
        3.2.1 试验工点概况
        3.2.2 现场试验测试方案
        3.2.3 现场测试数据及分析
    3.3 京沪高铁JHTJ-5标段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评估分析
        3.3.1 京沪高铁JHTJ-5标段概况
        3.3.2 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
        3.3.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统计分析
        3.3.4 沉降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学测试分析
    4.1 试验工点概况
    4.2 试验设计及测试方案
    4.3 试验列车基本情况
    4.4 试验数据分析
        4.4.1 桥台与摩擦板垂向相对动位移
        4.4.2 过渡板端底座与路基支承层垂向相对动位移
        4.4.3 振动变形测试
        4.4.4 振动加速度测试
        4.4.5 振动速度测试
    4.5 综合分析
        4.5.1 振动响应沿线路结构纵向变化规律
        4.5.2 振动响应沿线路结构垂向变化规律
        4.5.3 桥台与摩擦板、过渡板与支承层垂向相对动位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路基力学响应的双弹性地基模型分析法
    5.1 路基力学响应的双弹性地基分析模型
        5.1.1 双弹性地基模型的建立
        5.1.2 等效截面法求解无砟轨道结构整体刚度
        5.1.3 迭代算法求解基床结构地基系数
    5.2 双弹性地基模型分析法的验证
        5.2.1 计算参数选取
        5.2.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3 参数敏感性分析
        5.3.1 车辆轴重
        5.3.2 无砟轨道结构整体刚度
        5.3.3 基床表层厚度和模量
        5.3.4 基床底层填料模量
        5.3.5 道床板及支承层厚度和宽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密集过渡段路基动力试验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过渡段设计、填筑与处治所产生的问题
        1.2.1 国内外过渡段的处理措施
        1.2.2 国内外路-桥连接处存在的问题
    1.3 高速铁路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3.1 理论分析
        1.3.2 数值分析
        1.3.3 现场测试
    1.4 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5 研究现状总结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路基参数获取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工点概况
        2.2.1 地质地貌概况
        2.2.2 路-桥过渡段设计
    2.3 路基填料物理力学性质
        2.3.1 击实特性
        2.3.2 颗粒级配
        2.3.3 静三轴试验
    2.4 路基填料参数测试
        2.4.1 试验原理与方法
        2.4.2 试验结果分析
    2.5 路基动刚度测试
        2.5.1 试验原理与方法
        2.5.2 刚度测试结果分析
    2.6 路基变形综合模量
        2.6.1 综合模量算法
        2.6.2 试验过渡段综合模量的计算与对比
    2.7 路基参数对比分析
        2.7.1 不同波速测试成果的相关性分析与评价
        2.7.2 波速法与激振法对比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笫三章 列车动荷载模拟
    3.1 引言
    3.2 振动荷载产生机理
        3.2.1 车轮因素
        3.2.2 轨道不平顺
        3.2.3 轨下结构影响因素
    3.3 动荷载模拟
        3.3.1 匀速移动简谐力
        3.3.2 匀速移动恒力
        3.3.3 各种激励载荷
        3.3.4 轮轨接触力模型
        3.3.5 数定法模拟动荷载
    3.4 动载荷计算
    3.5 动载荷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砟轨道过渡轨道/路基系统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1 引言
    4.2 动力本构模型
    4.3 阻尼模型
    4.4 人工边界
    4.5 车辆载荷表述及实现
    4.6 系统方程的建立
    4.7 过渡段模型的建立
        4.7.1 模型的建立
        4.7.2 不同单元间耦合连接
        4.7.3 约束方程的处理
        4.7.4 平衡解答和隐式时间积分
    4.8 模型的验证
        4.8.1 自振频率的验证
        4.8.2 时程曲线线的验证
        4.8.3 仿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4.8.4 不同建模方法仿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态叠加法的车辆/轨道/路基过渡段耦合模型的建立
    5.1 引言
    5.2 过渡段车辆-轨道(路基)系统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5.2.1 动力组车辆模型及其运动方程的建立
        5.2.2 轨道/路基结构动力模型
    5.3 列车/轨道耦合模型
        5.3.1 车轮/钢轨约束方程
        5.3.2 列车/钢轨相互作用矩阵
        5.3.3 车轨系统耦合运动方程的积分求解
    5.4 过渡段不平顺
        5.4.1 刚度不平顺
        5.4.2 几何不平顺
        5.4.3 随机不平顺
    5.5 车线耦合模型程序的编制
        5.5.1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程序
        5.5.2 轨面粗糙度的程序
    5.6 实例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过渡段动力响应信号测试及分析
    6.1 引言
    6.2 信号分析
        6.2.1 频域分析
        6.2.2 小波去噪法
        6.2.3 数值积分
        6.2.4 平滑处理
        6.2.5 随机数据时域统计
        6.2.6 本章分析思路
    6.3 动车试验概况
        6.3.1 测试工点概况
        6.3.2 测试仪器及元件埋设
        6.3.3 试验概况
    6.4 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测试结果与分析
        6.4.1 频域分析
        6.4.2 动响应典型时域曲线及统计分析
        6.4.3 动响应幅值沿线路方向分布特征
        6.4.4 动响应幅值沿路基深度方向分布特征
        6.4.5 动响应幅值随行车速度的变化
        6.4.6 动响应幅值随列车行驶方向的变化
        6.4.7 车辆轴重对动响应幅值的影响
        6.4.8 邻线行车对动响应幅值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过渡段结构设计及相邻过渡段之间动力特性相互影响分析
    7.1 车辆轨道路基动力学特性评价指标
        7.1.1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指标
        7.1.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指标
        7.1.3 轨道/路基动力评价指标
    7.2 过渡段结构对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7.2.1 过渡段长度对过渡段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
        7.2.2 过渡段轨面弯折的影响
        7.2.3 过渡段差异沉降对路基动力影响分析
        7.2.4 过渡段刚度对路基动力影响分析
        7.2.5 过渡段型式对过渡段动力特性的影响
    7.3 相邻过渡段对路基动力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8.2 本文主要创新
    8.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武广客运专线工程概况
        1.1.1 地形地貌
        1.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1.3 气象特征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1.3 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研究在高速铁路修建中的重要性
    1.4 国内外处理路桥过渡段的方法
        1.4.1 国内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方法
        1.4.2 国外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方法
        1.4.3 路桥过渡段处理措施综述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武广客运专线过渡段类型和技术参数
    2.1 桥与路堤过渡段
    2.2 桥与路堑过渡段
    2.3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
    2.4 半挖半填路基横向过渡段
    2.5 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2.6 隧道与路基过渡段
    2.7 路桥过渡段按连接长度形式分类
    2.8 路桥过渡段填筑压实标准
第三章 原材料的选定和拌合
    3.1 原材料的选定
    3.2 原材料的拌合
第四章 路桥过渡段施工工艺
    4.1 路桥过渡段基底处理
    4.2 路桥过渡段施工工艺
        4.2.1 施工人员机械配置
        4.2.2 过渡段填筑施工工艺
        4.2.3 路堤与桥台过渡段施工工艺
    4.3 过渡段施工的工艺参数
    4.4 过渡段施工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
第五章 路桥过渡段质量检测
    5.1 过渡段处理质量检测指标
        5.1.1 孔隙率n
        5.1.2 地基系数 K_(30)
        5.1.3 动态变形模量 E_(vd)
        5.1.4 静态变形模量 E_(v2)
    5.2 过渡段基底处理
    5.3 过渡段基坑回填检测
    5.4 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检测
第六章 沉降观测
    6.1 沉降观测简介
    6.2 沉降观测网的建立
    6.3 断面选择和元器件的埋设
    6.4 数据采集
    6.5 数据分析与沉降预测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内容
    7.2 主要结论
    7.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5)路桥过渡段的三维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速铁路与路基概况
        1.1.1 高速铁路的发展对路基的要求
        1.1.2 高速铁路路基特点
        1.1.3 路基工程研究现状
    1.2 路桥过渡段概况
        1.2.1 过渡段的变形控制及设置要求
        1.2.2 路桥过渡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2 路桥过渡段三维有限差分计算模型的建立
    2.1 土的本构模型
        2.1.1 土的弹性本构模型
        2.1.2 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2.2 三维有限差分计算模型的建立
        2.2.1 有限差分方法以及FLAC~(3D)计算程序简介
        2.2.2 模型的选取以及模型中材料参数的确定
        2.2.3 阻尼的选择
    2.3 模型的建立、网格的划分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2.3.1 单元类型及其网格划分
        2.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2.4 本章小节
3 路桥过渡段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列车荷载的模拟
    3.2 加载时间对沉降的影响
    3.3 采用正梯形和倒梯形方式对沉降的影响
        3.3.1 正梯形和倒梯形路桥过渡段模型
        3.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4 材料刚度和路基顶面动响应的影响
        3.4.1 级配碎石刚度对路基顶面动响应的影响
        3.4.2 基础刚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3.5 过渡段尺寸变化对路基动应力和动应变的影响
        3.5.1 梯形上底宽α变化时的影响
        3.5.2 过渡段斜面倾角α变化时的影响
    3.6 本章小节
4 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测试结果分析
        4.2.1 静态测试结果分析
        4.2.2 动态测试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节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完成的工作及主要结论
    5.2 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博格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竖向动力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砟轨道结构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无砟轨道结构应用状况
        1.2.2 国内无砟轨道结构研究与工程实践
    1.3 列车—轨道—桥梁系统振动分析的发展
    1.4 路桥过渡段研究现状
        1.4.1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轨面控制和动力分析研究现状
        1.4.2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轨面弯折控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
    2.1 博格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竖向振动分析模型
        2.1.1 博格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系统组成
        2.1.2 博格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竖向振动模型的基本假定
        2.1.3 博格板式无砟轨道竖向振动模型
        2.1.4 博格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模型竖向振动总势能
    2.2 车辆竖向振动分析模型
        2.2.1 车辆模型的基本假设
        2.2.2 车辆竖向振动分析模型
        2.2.3 轮轨竖向耦合模型
        2.2.4 车辆模型竖向振动总势能
    2.3 桥梁竖向振动分析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竖向振动方程的建立
    3.1 振动方程的建立方法
        3.1.1 势能不变值原理
        3.1.2 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建立振动方程
        3.1.3 "对号入座"法则
    3.2 系统竖向振动方程的建立
    3.3 系统竖向振动方程求解
    3.4 程序流程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运专线多跨简支梁桥列车走行性分析
    4.1 自振特性分析
        4.1.1 简支梁的自振频率和振型
        4.1.2 子空间迭代法
        4.1.3 简支梁桥竖向振动模型自振特性分析
    4.2 桥上车辆振动性能评价标准
    4.3 轨道不平顺
    4.4 多跨简支梁桥列车走行性分析
        4.4.1 两种常见跨度简支梁桥桥上列车走行性对比
        4.4.2 列车编组对桥上列车走行性的影响
        4.4.3 桥梁跨数对桥上列车走行性的影响
        4.4.4 行车速度对桥上列车走行性的影响
    4.5 典型的桥梁和桥上机车车辆时程曲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竖向动力响应分析
    5.1 路桥过渡段问题的产生
        5.1.1 刚度差的产生
        5.1.2 沉降差的产生
    5.2 路桥过渡段钢轨变形模型
    5.3 路桥过渡段竖向振动分析思路
    5.4 路桥过渡段竖向振动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行车方向对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的影响
        5.4.2 行车速度对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的影响
        5.4.3 桥台与路基沉降差值对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的影响
        5.4.4 路桥过渡段设置长度的确定
    5.5 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措施
        5.5.1 路桥过渡段整治原则
        5.5.2 路桥过渡段处理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6.2 今后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客运专线黄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速铁路概述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建设的进展
    1.3 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概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
    2.1 湿陷性黄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力学性质
    2.3 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
3 客运专线路基填筑压实施工技术
    3.1 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一般填料路基填筑方法
    3.2 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改良土填筑施工技术
    3.3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技术
4 客运专线路基施工监测与工后沉降评估
    4.1 路基施工监测
    4.2 路基沉降分析
    4.3 路基工后沉降的评估
5 客运专线过渡段沉降变形控制
    5.1 设置过渡段的原因
    5.2 路桥过渡段变形不一致的原因
    5.3 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方法
    5.4 客运专线过渡段填料要求
    5.5 客运专线过渡段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5.6 过渡段施工控制及质量检测
    5.7 过渡段设搭板时的沉降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铁路客运专线过渡段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过渡段路基施工方法
    2.1 过渡段施工工艺流程
    2.2 过渡段施工工艺说明
    2.3 过渡段的分类及处理
        2.3.1 路堤与桥台过渡段施工
        2.3.2 路堤与涵洞过渡段施工
        2.3.3 路堤与路堑过渡段施工
        2.3.4 路堤与隧道过渡段施工
        2.3.5 桥台与隧道过渡段施工
        2.3.6 桥台与路堑过渡段施工
3 级配碎石
    3.1 级配碎石材料选择
    3.2 级配碎石拌制与运输
        (1) 拌和
        (2) 运输
        (3) 级配碎石施工试验点
    3.3 级配碎石摊铺、平整
    3.4 级配碎石碾压
    3.5 级配碎石检测
        (1) 颗粒级配
        (2) 压实质量检测
        (3) 外观检查
        (4) 防护
4 过渡段质量控制与要求
5 过渡段路基检测、沉降观测及处理
    5.1 过渡段路基检测
    5.2 过渡段沉降观测
    5.3 过渡段质量控制
6 结语

(9)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过渡段研究意义
        1.1.2 过渡段动力特征的测试与分析的意义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路桥过渡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1.2.2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研究发展历程
        1.2.3 高速铁路过渡段的处理措施
        1.2.4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2.5 级配碎石、土工格栅加筋土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工作
        1.4.1 拟定研究路线
        1.4.2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分析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本构模型选择
        2.2.1 弹性模型
        2.2.2 弹塑性本构模型
        2.2.3 本构模型选择
    2.3 有限差分法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2.3.1 FLAC软件简介
        2.3.2 FLAC求解方法
        2.3.3 FLAC动力分析步骤
    2.4 FLAC动力分析应考虑的因素
        2.4.1 动力荷载与边界条件
        2.4.2 机械阻尼
        2.4.3 波的传播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桥过渡段结构型式研究
    3.1 引言
    3.2 既有路桥过渡段结构型式
        3.2.1 国外路桥过渡段结构型式
        3.2.2 国内路桥(涵)过渡段结构型式
    3.3 既有路桥过渡段存在的问题及处治措施
        3.3.1 存在的问题
        3.3.2 处治措施
    3.4 秦沈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的设计及分析
        3.4.1 秦沈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的设计
        3.4.2 秦沈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碎石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级配碎石过渡段动力响应测试
        4.2.1 胡家屯中桥路桥过渡段地质概况
        4.2.2 胡家屯中桥路桥过渡段设计
        4.2.3 胡家屯中桥过渡段测试方案
        4.2.4 级配碎石过渡段施工
    4.3 测试结果分析
        4.3.1 动应力
        4.3.2 振动加速度
    4.4 级配碎石过渡段动力响应计算
        4.4.1 动力计算模型
        4.4.2 计算参数确定
        4.4.3 计算结果分析
    4.5 实测结果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4.5.1 时程曲线对比
        4.5.2 测试数据与计算结果对比
        4.5.3 对比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筋土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加筋土过渡段动力响应测试
        5.2.1 关家庄大桥路桥过渡段概况
        5.2.2 关家庄大桥路桥过渡段测试方案
        5.2.3 加筋土过渡段施工
    5.3 测试结果分析
        5.3.1 动应力
        5.3.2 振动加速度
    5.4 加筋土过渡段动力响应计算
        5.4.1 动力计算模型
        5.4.2 动力响应时程曲线
        5.4.3 动应力
        5.4.4 振动加速度
    5.5 两种过渡段型式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6 实测结果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5.6.1 时程曲线对比分析
        5.6.2 动力响应峰值的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过渡段沉降观测与分析
    6.1 引言
    6.2 路基沉降理论计算方法
        6.2.1 最终沉降量计算
        6.2.2 工期沉降量计算
    6.3 沉降观测方案
        6.3.1 观测仪器、设备
        6.3.2 观测元件布置
        6.3.3 观测时间
    6.4 级配碎石过渡段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6.4.1 剖面沉降曲线
        6.4.2 过渡段纵向累积沉降曲线
        6.4.3 沉降分析
    6.5 土工格栅过渡段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6.5.1 沉降量
        6.5.2 过渡段纵向累积沉降曲线
        6.5.3 沉降分析
    6.6 两种过渡段沉降观测结果对比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1.2 路桥过渡段试验研究在高速铁路施工中的重要性
    1.3 国内外处理路桥过渡段的方法
        1.3.1 国外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方法
        1.3.2 国内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方法
        1.3.3 路桥过渡段处理措施综述
    1.4 本文论述的内容
第2章 粗粒级配料填筑路桥过渡段
    2.1 试验段概况
    2.2 原材料试验
        2.2.1 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2.2.2 材料配比试验
        2.2.3 重型击实试验
    2.3 试验段施工
        2.3.1 施工工艺流程
        2.3.2 地基条件检测
        2.3.3 施工准备
        2.3.4 填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
    2.4 现场压实度检测
        2.4.1 检测方法
        2.4.2 试验仪器
        2.4.3 试验位置选定与实施
        2.4.4 检测结果
    2.5 K30及回弹模量试验
        2.5.1 试验仪器
        2.5.2 检测频次
        2.5.3 K30值计算
        2.5.4 回弹模量计算
        2.5.5 变形模量计算
        2.5.6 试验结果分析
    2.6 沉降观测试验
        2.6.1 各断面沉降变形
        2.6.2 工后沉降
        2.6.3 沉降测试数据分析
        2.6.4 沉降测试小结
    2.7 沉降计算及分析
        2.7.1 计算方法
        2.7.2 计算方案与参数
        2.7.3 计算结果与分析
第3章 加筋土处理路桥过渡段
    3.1 试验段概况
        3.1.1 工点选择
        3.1.2 过渡段处理方法及所用材料
    3.2 加筋土加固机理
    3.3 过渡段施工
        3.3.1 地基处理
        3.3.2 过渡段垫层施工
        3.3.3 过渡段主体施工
    3.4 现场质量控制试验
        3.4.1 压实度试验
        3.4.2 K30试验
    3.5 沉降观测
        3.5.1 观测装置
        3.5.2 测试原理
        3.5.3 沉降观测及数值分析
    3.6 沉降计算及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工作简历

四、秦沈客运专线路基与桥台过渡段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变形损伤与动力特性研究[D]. 罗必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堤地基差异沉降传递规律及过渡段动力学试验研究[D]. 陈虎.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密集过渡段路基动力试验与仿真分析[D]. 胡萍. 中南大学, 2010(01)
  • [4]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研究[D]. 郑志胜. 中南大学, 2009(04)
  • [5]路桥过渡段的三维动力分析[D]. 孟凡会.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6]博格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竖向动力响应分析[D]. 王梦. 中南大学, 2007(12)
  • [7]客运专线黄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D]. 刘彬.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8]铁路客运专线过渡段施工技术研究[J]. 刘彬. 铁道标准设计, 2006(12)
  • [9]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 陈果元. 中南大学, 2006(06)
  • [10]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试验研究[D]. 秦德进.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秦神客运专线基础与桥台过渡段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