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诗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诗

一、试评华兹华斯的自然诗(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雯[1](2020)在《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美洲因子》文中认为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小说《阿达拉》开法国浪漫主义创作之先河。与此同时,夏多布里昂还是法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历经拿破仑帝国和波旁复辟王朝的兴衰沉浮。他还是一位旅行家,一生游览多地,北非、西亚、美洲等地都有他的身影。其中,美洲是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重要因素,贯穿在他的创作中。他的小说《阿达拉》、《勒内》与《纳契人》,都是以美洲荒野为故事的发生地,作品的主人公也大多数是北美印第安人。在离开美洲三十六年后,他还出版了《美洲游记》。他的自传体回忆录《墓畔回忆录》,也再次记叙了他在美洲的旅行以及对美洲见闻的一些感想。美洲既是夏多布里昂旅行的处女地,也是他创作的处女地。美洲旅行的经历与记忆更是穿插在夏多布里昂的一生当中。因此,探讨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美洲因子,对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创作思想以及情感诉求具有重要价值。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促成夏多布里昂美洲之行的原因,以及夏多布里昂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前往美洲。家族父辈的影响,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是夏多布里昂美洲之行的铺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夏多布里昂价值观和生命安全的冲击,是促成其美洲之行的主要契机。在这些条件下,夏多布里昂带着对美洲由来已久的新奇、向往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等情感踏上了美洲的大陆。第二部分选取了美洲的自然风景、印第安土着民族以及美利坚合众国这三个对夏多布里昂具有重要意义的美洲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探讨夏多布里昂如何从自身的表达诉求出发,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展现和加工。对美洲的自然风景,夏多布里昂赋予其新的审美意义,构建了一个集感性与神性于一体的自然。对于印第安民族,夏多布里昂对他们的死亡丧葬习俗、政治制度的阐释,是其书写中的两个重点。这两方面的阐释,展示了夏多布里昂对印第安民族的认同感和理想化的构造。对美国形象的展现,夏多布里昂则是根据自身不同的情感和政治需求,进行了完全两极化的表现。一方面,大加批判美国文化的浅薄与庸俗,将其视为欧洲的附庸;另一方面,又对其大加赞扬,肯定美国自由的环境氛围,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速发展。第三部分对夏多布里昂美洲因子书写背后的情感实质进行论述。夏多布里昂的美洲书写首先是出于“阿卡狄亚”般的想象,为自己营造一个反叛动荡的、压抑的现实生活的理想空间。其次是一直将自我命运与法兰西帝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夏多布里昂,对法国文明丧失生命力的指控。

杨臣璐,苏新连[2](2020)在《华兹华斯诗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和传播》文中研究表明威廉·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文坛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诗学理论和写作风格在他的时代独具一格,并影响了诸多后世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在引入中国后吸引了大批读者,对一些中国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华兹华斯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之路却十分坎坷,其诗歌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历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起伏甚至停滞。本文对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华兹华斯的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分期梳理,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等分析,厘清华兹华斯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之路。

孙凤玲[3](2017)在《泰戈尔诗歌自然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泰戈尔在诗歌中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意象,以此传达其深邃的梵我合一思想,在有限中实现与无限结合的欢娱。本文旨在通过对泰戈尔诗歌中典型自然意象的阐释,由浅入深论述自然意象背后涉及的宗教哲学命题。本文主要运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重点论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印度宗教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自我”和“大梵”;作为印度宗教哲学的核心命题之“梵我合一”。通过对诗歌的文本细读,揭示出泰戈尔诗歌自然意象所表达的核心命题。同时,本文运用了统计分析法,使自然意象基本形态得以简明呈现,也运用文学地理批评方法阐释自然意象的成因与来源。引言部分对国内外泰戈尔诗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提出本文主题研究的可行性。第一章运用统计分析法,将自然意象归为植物、动物、季候、山川与天体五种,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基本形态。同时,通过一系列图表,将“黄昏”、“鸟”、“莲”、“树”等高频次意象清晰呈现出来。其自然意象的主要特征有四:整体性、群体性、象征性及神秘性。从审美特点来看,自然意象具有鲜活的动态美、静态美与和合之美。第二章从自我生命塑造、自我生命的觉醒和自我生命为获取自由而采取的坚毅果敢的行动三个方面,论述了泰戈尔诗歌中的自我内涵。自我既指个体生命,亦指一切自然生命,诗人极力表现自我生命的喜怒哀乐,是为了阐释梵我合一的思想。第三章结合具体自然意象探讨了“大梵”的基本内涵。第一,“大梵”既是一切花草树木、风云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生命,又不具任何形体而潜隐于自然万物之中。第二,通过自然生命的永恒与时间的永恒,阐明“大梵”的不死。第三,Dharma之梵,主要体现了“大梵”作为宇宙精神与终极真理的深层内涵。作为最高宇宙精神的“大梵”,往往与“新娘”、“婚礼”等自然意象相关;作为终极真理的大梵,是不断变化的自然生命与最高创造者内在的和谐统一。第四,创造者“大梵”与自然生命是一种无限与有限、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创造者与自然生命内在的和谐,最终由强烈的合一之情——“爱”得以实现。第四章重点探讨自我生命如何实现与“大梵”的合一。作为人类的自我,主要立足于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与梵合一;同时,死亡和婚礼亦是实现与梵合一的重要方式。作为自然生命的自我,首先通过肯定/否定方式实现合一,其次是通过自然万物与梵内在的同一实现合一;此外,通过死亡与婚礼实现梵我合一。在此基础上,进而论析人、自然与大梵通过物化方式实现合一,以及彼此内在的同一不二。本文的结论是:第一,泰戈尔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有着深厚的宗教哲学内涵;第二,自然意象与自然观是统一的;第三,自然意象既源于诗人自幼生活的地理环境影响,也受其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印度传统宗教哲学对自然意象的营造、表达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第四,泰戈尔梵我合一思想是对东西方宗教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李淑华[4](2016)在《从文学手法看华兹华斯抒情诗特点》文中指出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者,1798年他与柯尔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被看做是浪漫主义诗歌在英国兴起的标志。关于他的诗歌及诗歌理论研究历来很多,本文将采用符号结构诗学方法,以彭斯抒情诗为参照,具体讨论华兹华斯抒情诗的特点。相对于彭斯诗歌而言,华兹华斯诗歌更含蓄、有哲理,或许这是大多数读者共有阅读经验,究竟为什么含蓄、有哲理?很多读者未必深究其中所以然,本文用符号结构方法尝试破译华兹华斯抒情诗这一特点,即他究竟用了哪些手法使其抒情诗具有含蓄、哲理特点。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最小文学手法出发考察华兹华斯和彭斯部分抒情诗文本,比较分析华兹华斯与彭斯抒情诗最小手法特点。通过最小文学手法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抒情诗较多使用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较少使用抒情的手法;彭斯的抒情诗较多使用抒情的手法。华兹华斯诗歌议论使用多于彭斯诗歌。从华兹华斯叙事诗最小手法来看其抒情诗,可知相对于叙事诗大量的叙事,抒情诗更多使用描写的手法,相同的是都较少使用抒情手法。第二部分:从整一文学手法以及文本结构布局出发,考察华兹华斯和彭斯部分抒情诗文本,比较分析华兹华斯和彭斯抒情诗整一文学手法以及诗歌文本结构布局特点。在整一文学手法层面,华兹华斯的抒情诗主要由自然意象构成,文本布局上通常由若隐若现的叙事线索连缀诸自然意象以及内心意象,自然意象大多由自然风景描写和人物描写构成,内心意象大多由议论、心理描写和间接抒情构成;彭斯的抒情诗诗歌文本结构布局诸自然意象大多没有叙事线索,主要由诗人内在情感连缀,此外,内心意象较多由直抒胸臆构成。从华兹华斯叙事诗整一手法及文本结构布局来看其抒情诗,叙事诗以事件为主,抒情诗以意象为主;叙事诗结构布局较抒情诗复杂,抒情诗大多是由自然意象到内心意象。

朱丽丹[5](2016)在《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意象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维是我国着名的田园诗人,华兹华斯是英国着名的田园诗人代表,两人在中英两国的文坛上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为田园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华兹华斯与王维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以及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和王维诗歌中的意象比较和分析,旨在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别,加深对华兹华斯和王维诗歌的理解。

许鹏[6](2014)在《华兹华斯《诗,两卷》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抒情歌谣集》再版了三次以后,华兹华斯于1807年5月8日出版了诗集《诗,两卷》。这是他的首部个人诗集,也是后来他所有诗集的最初版本。但它并没有给华兹华斯带来《抒情歌谣集》般的光环,由于它超出了当时时代所能接受的审美标准,曾在英国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的震荡,受到过非常尖锐的批评,使他的诗人声誉低沉了10多年之久。但也正是这部诗集集中表现了华兹华斯对于英国诗歌传统的大胆继承与发扬,它不仅体现了华兹华斯勇于开创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同时也显示了华兹华斯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诗艺技巧,预示着英国诗歌新时期的到来。在这部诗集中,包含了华兹华斯众多的经典作品,其中还有很多诗歌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它们无数次地被收录到各种诗集当中,正是这些诗歌作品将华兹华斯带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面前。然而,国内学者对于这部诗集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国外学者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没有给予这部诗集应有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华兹华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缺憾。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本文将对这部诗集展开全面的研究,力争还原其应有的高度。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其创作背景的考察,对其所具有的诗艺美和其巧妙布局的分析,对其所受到的批评的剖析,以及对其所产生的文学影响的概括介绍。本文在考察这部诗集的创作背景时,发现这是一部战争时期的作品,它不仅抒发了诗人在战火中的浪漫情怀,也表达了诗人对时政的关心和对自由的渴望。再将这些因素与诗集中的诗歌作品相联系,本文发现了一些以前被忽视的问题,华兹华斯诗歌作品中长期存在的几个谜也迎刃而解了,例如:解开了“露西”之谜,诗人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间的“强烈混淆”之谜,以及《诗,两卷》长期引起争议的结构安排之谜等。相对于《抒情歌谣集》而言,华兹华斯在《诗,两卷》中的抒情形式更加丰富了,可以说是从一种简单的韵律元素与具体意象的组合走向一种质朴的隐喻与象征的延伸。与《抒情歌谣集》相比,在《诗,两卷》中出现了大量的新风格、新形式以及新的主题。那些在《抒情歌谣集》中看起来缺乏艺术性的谈话式的无韵体诗,在《诗,两卷》中踪影皆无了,而在《抒情歌谣集》中从未出现过的具有较高古典韵味的颂体诗和挽歌,却都在《诗,两卷》中出现了。华兹华斯将诗歌创作从歌谣形式的尝试回归到了对于这些根植于古典传统、高度文学的诗歌形式的继承,并在自己勇于开创的诗歌创作理论的指导下,将这些诗歌传统发扬光大,使英国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使诗人获得了自己高超的诗艺技巧。如果说《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仅对抒情诗歌谣化的大胆尝试,那么可以说《诗,两卷》是华兹华斯对于英国诗歌传统的全面大胆实验与继承。这种继承与发扬不仅体现在前面提到的那些抒情诗、颂体诗和挽歌上,还体现在《诗,两卷》中为数众多的十四行诗上,通过华兹华斯之手,这种历史悠久的诗歌形式走出了传统主题和传统形式的苑囿,在英国诗歌史上继弥尔顿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大多数读者都被《诗,两卷》的结构给弄糊涂了,但是如果读者足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这些部分虽然看似零散,各不相关,其实都是统领于一个主题、一个大背景下的。诗集的前后两卷虽然看似独立,其实是遥相呼应的,各个部分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有些诗句之间是互文的。而这种巧妙的布局,如果读者不能细细地品读每一首诗,又不能将这些诗关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是很难被发现的。正是由于《诗,两卷》违背了当时的作诗原则,超出了当时的审美标准,曾受到过猛烈的批评。在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评大潮中,以弗朗西斯·杰弗利为首,他虽然在自然观和政治观上与华兹华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审美观上两人却相去甚远。由于他的强烈批评,直接导致了华兹华斯刚刚建立起来的诗人声誉的长期低落,这不仅影响到诗人当时的个人生活,也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但是无论这部诗集当时带给华兹华斯和读者的是什么,都不能否定的是,对于当时处于战争状态的英国社会来说,它是一幅整体描绘的画卷,对于当时处于战争中的人们来说,它是一支强心剂,而对于英国文学来说,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诗歌作品,无论是从诗歌主题和诗歌形式来说,还是从诗歌语言和诗歌韵律来说,它都很丰富,也很现代。所有这些元素都使得这部诗集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薛媛元,李润霞[7](2014)在《2011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一月1.《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李茹君,《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期,第21页。2.《〈21世纪诗歌排行榜〉键入3个关键词》,刘霄,《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2日,第2版。3.《爱的祭奠》,李天靖,《诗潮》,2011年第1期,第60-61页。4.《爱的三重名义——论吉狄马加诗歌情感意向的演进》,张碧,《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44—146页。5.《艾青与惠特曼诗歌女性形象比较》,刘苗,《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7-71页。6.《暗冷而优雅的语调:阿毛诗歌的姿态》,夏可君,《红岩》,2011年第1期,第168—169页。

郭小稳[8](2014)在《王维与园林》文中认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盛时期的王朝,跨越唐朝盛世的王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更是一位在书、画、乐、园林等方面都有丰硕成就的人。他的诗歌为人吟诵、他的画作为人模仿、他的音乐为人流传、他的园林为人游赏、他的故事为人传唱。他是一个”全面的典型”;他是一个独立的范式;他奠定了“唐音正宗”;他设计并建成了着名的文人园林——辋川别业,开辟了自然山水与文化结合的辋川模式,尝试了中国自然山水园向文人园的转型;他对后世文人园有着巨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对王维的研究集中在从文学角度去分析王维的思想和作品,并且研究得比较充分,分析得也比较透彻,研究的水平比较高,然而缺乏了从造园的角度去对王维这个造园家的研究,缺乏作为一个专业的园林设计工作者对于王维的园林观的研究。本课题就从王维的生平经历、思想转变、交游场所、个人喜恶等方面来分析那个时代的文人对园林的看法,并从他留下来的诗集、绘画、文章、园林来分析他的造园方法,系统地、元素化地分析他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再结合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生平经历等来分析和研究作者的园林审美观。对造园家王维的立体化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唐朝那个时代中国园林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况,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时期的园林建设审美与倾向,推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造园学理论,对现代的风景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海燕[9](2013)在《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此文是关于威廉·华兹华斯诗学和珀西·比希·雪莱诗学比较研究的论文。主要从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中两篇“序言”和—篇“附录”以及雪莱的《为诗辩护》各自所表达的诗学理论入手,对两者诗学观形成的渊源以及诗学内容进行综合细致的阐释,侧重比较研究方向,深入分析两人诗学内容的同和异。同时,以华兹华斯诗学和雪莱诗学的比较异同为立足点,展望未来,探讨他们的诗学理论对现代人们生活共同以及不同的启示作用。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观形成的渊源。主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社会原因以及思想基础。在这里主要注意的是对其形成渊源的分析,要从同与异之间来进行分析与比较。当然这种同与异的比较将始终贯穿整篇文章的论述中。第二章则以华兹华斯和雪莱两者诗学内容为立足点,展开分析比较了两者诗学的同与异。他们诗学的共同点,一方面崇尚情感,强调主观作用,偏爱表现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崇尚自然,并且建立有机统一的自然观;此外他们两人还重想象,偏爱运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至于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本文主要从诗人、诗的语言以及诗的作用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三章则通过对华兹华斯与雪莱诗学观比较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探讨他们的诗学理论对现代人们生活共同以及不同的启示作用。重点研究了华兹华斯诗学的自然观对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创建和发展的启示作用,以及雪莱诗学观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还有他穷其一生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思想对当代人们的道德伦理观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启示作用。

章燕[10](2012)在《新中国60年华兹华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华兹华斯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译介、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方面都有稳步的进展。然而,这期间华兹华斯在中国的接受及其研究却经历了较大波折。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间,由于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华兹华斯不仅受到冷遇,更遭到严重曲解和批判。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华兹华斯的地位得到重新评价,他的诗歌和诗学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经历了80年代的复苏期、90年代的深化期和新世纪以来的初步繁荣期。但这中间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与英美学者的华兹华斯研究相互观照的视野下提出我们的独立见解。

二、试评华兹华斯的自然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评华兹华斯的自然诗(论文提纲范文)

(1)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美洲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夏多布里昂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夏多布里昂的美洲书写的研究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一、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美洲情结的渊源
    (一)美洲行的种子:童年经历与荒野情结
        1.父亲与圣马洛岛城:美洲冒险的渴望
        2.贡堡领地:浸染荒野情结
    (二)逃亡美洲:革命的冲击
        1.逃亡前奏:变革与荣誉、生命的冲突
        2.决定逃亡:大革命的恐怖政治
        3.逃亡选择:法国大革命与独立战争的纠葛
二、夏多布里昂对美洲新世界的呈现
    (一)美洲自然景观的审美与塑造
        1.构筑情感的共鸣体
        2.创造神性的自然
    (二)对美洲印第安民族的理想化展现
        1.敬畏死亡与坟墓的民族
        2.拥有完善政府形式的自然国度
    (三)对美国形象的两极化呈现
        1.永远的“殖民地”
        2.自由的美好国度
三、夏多布里昂美洲因子中的情感实质
    (一)“阿卡狄亚”的想象
        1.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寻求
        2.对被抑制的情欲的追逐
    (二)法兰西帝国梦的幻想和失落
        1.对“新法兰西”的假定性追问
        2.对印第安民族消失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华兹华斯诗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兹华斯生平及其创作
二、二十世纪华兹华斯诗歌的汉语译介
    (一)1919年—1949年
    (二)1949年—1978年
    (三)1978年—2000年
三、对华兹华斯诗歌译介情况的思考

(3)泰戈尔诗歌自然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本文的创新与研究方法
        (一) 本文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自然意象的形态、特征与审美价值
    第一节 自然意象的基本形态
        一、植物意象
        二、动物意象
        三、季候意象
        四、山川意象
        五、天体意象
    第二节 自然意象的重要特征
        一、群体性
        二、整体性
        三、象征性
        四、神秘性
    第三节 自然意象的审美特点
        一、动态美
        二、静态美
        三、和合美
第二章 自然意象与自我
    第一节 自我生命的塑造
        一、自我心境
        二、自我灵魂
        三、自我形象
    第二节 自我生命的觉醒
        一、初觉醒的狂喜
        二、觉醒中的沉吟
    第三节 坚毅果敢的行动力
        一、渴望挣脱束缚
        二、挣脱束缚的坚毅行动
第三章 自然意象与大梵
    第一节 创造者之大梵
        一、动植物、山河意象中的大梵
        二、天体、季候意象中的大梵
    第二节 “不死”之大梵
        一、自然生命的永恒
        二、时间的永恒
    第三节 Dharma之梵
        一、作为宇宙精神的Dharma
        二、作为终极真理的Dharma
    第四节 自然意象与大梵的结构关系
        一、对立
        二、统一
        三、爱
第四章 自然意象与梵我合一
    第一节 人与大梵合一
        一、在社会实践中合一
        二、通过婚礼合一
        三、通过死亡合一
    第二节 自然与大梵合一
        一、外在的合一
        二、内在的合一
        三、通过死亡与婚礼合一
    第三节 人、自然与大梵合一
        一、以物化方式合一
        二、内在同一不二
结语
    一、深厚的宗教哲学内涵
    二、自然意象与自然观
    三、自然意象的成因
    四、对东西方的继承与超越
参考文献
后记

(4)从文学手法看华兹华斯抒情诗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相关术语概念
        1.研究方法
        2.文学手法三大层级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最小文学手法
    (一)最小文学手法类型
        1.描写(30 个)
        2.叙述(17 个)
        3.议论(17 个)与抒情(10 个)
        4.最小手法混用(18 个)
    (二) 华兹华斯爱情诗最小手法组合
        1.《路易莎》最小手法组合
        2.华兹华斯《我曾经体验过一段奇异的激情》最小手法组合
        3.华兹华斯与彭斯爱情诗最小手法比较
    (三) 华兹华斯自然诗最小手法组合
        1.华兹华斯《水仙》最小手法组合
        2.华兹华斯《丁登寺》第一、四诗段的最小手法组合
        3.华兹华斯与彭斯自然诗最小手法比较
    (四) 从华兹华斯叙事诗看抒情诗最小手法
        1.《我们有七个》最小手法类型
        2.《我们有七个》最小手法组合
        3.《迈克尔》段十最小手法考察
二 整一文学手法及文本结构
    (一)整一文学手法类型
    (二) 文本文学手法类型
    (三)华兹华斯爱情诗整一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考察
        1.华兹华斯《路易莎》整一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考察
        2.华兹华斯《我曾经体验过一段奇异的激情》整一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考察
        3.华兹华斯与彭斯爱情诗整一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比较
    (四)华兹华斯自然诗整一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考察
        1.华兹华斯《水仙》整一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考察
        2.华兹华斯《丁登寺》整一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考察
        3.华兹华斯与彭斯自然诗整一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比较
    (五) 从叙事诗看抒情诗整一文学手法及文本结构
        1.《我们有七个》整一文学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
        2.《迈克尔》整一文学手法组合及文本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二:手法登陆表
附录三:译文
致谢

(5)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意象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华兹华斯与王维诗作中的意象对比
二、华兹华斯与王维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题对比
    (一)华兹华斯作品中的主题
    (二)王维诗歌中的主题
    (三)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的不同之处
结语

(6)华兹华斯《诗,两卷》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诗,两卷》的创作历程
    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2.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2.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3 选题依据和成果意义
        3.1 选题依据
        3.2 成果意义
    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1章 《诗,两卷》的创作背景
    1.1 战火中的浪漫
    1.2 谁是那快乐的勇士
第2章 《诗,两卷》的诗艺美
    2.1 勇于开创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
        2.1.1 “在平静回忆中所获得的情感”
        2.1.2 “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场景”
    2.2 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诗艺技巧
        2.2.1 “没死,也没活着,也不曾睡去”
        2.2.2 “在我心底久久回荡”
    2.3 吹响现代诗歌的冲锋号角
第3章 《诗,两卷》的巧妙布局
    3.1 结构间的照应, 诗句间的互文
        3.1.1 并未分开的十四行诗
        3.1.2 并不孤独的刈麦女
    3.2 紧密的联系,无声的转移
        3.2.1 从《致雏菊》到《永生颂》
        3.2.2 从迈克到韦尔肯森
第4章 《诗,两卷》受到的批评
    4.1 弗朗西斯·杰弗利的批评
        4.1.1 相似的自然观
        4.1.2 相同的政治观
        4.1.3 相悖的审美观
    4.2 这种批评对诗人的影响
        4.2.1 对诗人当时生活的影响
        4.2.2 对诗人以后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5章 《诗,两卷》产生的文学影响
    5.1 对美国十九世纪文学的影响
    5.2 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
    5.3 对当代生态文学思潮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王维与园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问题
        1.2.1 研究动态
        1.2.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王维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意义
        2.1.1 唐朝历史的发展脉络
        2.1.2 唐朝历史发展与王维人生起伏——王维所处的唐朝
        2.1.3 唐朝社会发展与多才多艺的王维
    2.2 王维的生平事迹研究
        2.2.1 王维的生平
        2.2.2 王维游历的地区
    2.3 王维的思想研究
        2.3.1 儒家思想与王维
        2.3.2 佛家思想与王维
        2.3.3 禅学思想与王维
        2.3.4 道家思想与王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王维的山水诗
    3.1 王维诗的种类和内容
    3.2 山水诗的景观要素分析
        3.2.1 景观要素之山水
        3.2.2 景观要素之田园
        3.2.3 景观要素之植物
        3.2.4 景观要素之声音
        3.2.5 景观要素之建筑
    3.3 山水诗的园林活动分析
    3.4 山水诗反映出的园林审美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王维的山水画
    4.1 王维的画和画论
        4.1.1 王维的山水画
        4.1.2 王维的山水文
    4.2 山水画中的人文要素分析
    4.3 山水画中的景观要素分析
    4.4 山水画中的园林活动分析
    4.5 山水画中的空间关系分析
    4.6 山水画反映出的园林审美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王维的山水园——辋川别业
    5.1 辋川别业概论
    5.2 资料考证
        5.2.1 蓝田县志考证
        5.2.2 辋川人物考
        5.2.3 辋川图考
        5.2.4 辋川诗文考
    5.3 辋川别业中景点的诗文解读
    5.4 辋川别业中景点的景观要素
    5.5 辋川别业中景点的空间关系
    5.6 辋川别业的诗文寓意
    5.7 辋川别业中凝聚的造园思想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王维的造园思想对后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9)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的形成渊源
    第一节 时代的历史语境
        一、时代的普遍因素
        二、不同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民族特色和个人生活背景
        一、共同的民族特色和背景
        二、个人性格和家庭环境的差异
    第三节 思想溯源
        一、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不同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 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之异同
    第一节 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之主要内容
        一、华兹华斯诗学理论
        二、雪莱诗学理论
    第二节 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之共同意向
        一、注重情感
        二、崇尚自然
        三、偏爱想象
    第三节 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之不同
        一、对“诗人”的理解
        二、对“诗歌语言”的阐释
        三、对“诗歌作用”的论述
第三章 现实语境下对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的思考
    第一节 现实社会状况
    第二节 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对现实世界的共同启示
    第三节 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对现实世界的不同启示
        一、华兹华斯诗学在生态伦理方面的现代性启示
        二、雪莱诗学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现代性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中国60年华兹华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前研究状况的简要回顾
二、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对华兹华斯的否定
三、新时期三十年从复苏到全面发展的华兹华斯研究
四、问题与展望

四、试评华兹华斯的自然诗(论文参考文献)

  • [1]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美洲因子[D]. 王晓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华兹华斯诗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和传播[J]. 杨臣璐,苏新连. 文教资料, 2020(12)
  • [3]泰戈尔诗歌自然意象研究[D]. 孙凤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4]从文学手法看华兹华斯抒情诗特点[D]. 李淑华. 重庆师范大学, 2016(10)
  • [5]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意象的对比研究[J]. 朱丽丹. 语文建设, 2016(02)
  • [6]华兹华斯《诗,两卷》论析[D]. 许鹏. 吉林大学, 2014(03)
  • [7]2011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薛媛元,李润霞.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4(01)
  • [8]王维与园林[D]. 郭小稳. 天津大学, 2014(05)
  • [9]华兹华斯诗学与雪莱诗学比较研究[D]. 李海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10]新中国60年华兹华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 章燕.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标签:;  ;  ;  ;  ;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