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VB程序的调试和错误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宇[1](2021)在《自动饲喂小车的制动方案设计与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文中指出本次设计主要目的为实现兔子饲喂过程的自动化要求,对一种基于PLC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喂料线进行设计。其中自动喂料小车在饲喂过程严格满足定时、定点和定量的要求,并且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喂料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1)提出本次自动喂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列出喂料小车的设备、系统及结构原理。在传统的喂料设备上增加了实时调速方案,使其在不同工况下实行不同的控制动作,使系统更加稳定运行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时间,极大的增加了工作时间效率。对小车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与验证,证明设计设备整体满足动力学需求,并计算本次控制系统的整车速度范围与电机频率范围。在Solidworks及Auto CAD中对喂料线导轨实验台架进行结构设计与材料设定,进行应力分析,确定实验台架的物理性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2)设计喂料小车的运行曲线方案及制动方案,针对控制系统的制动方案进行详细的研究,以自动喂料车为研究对象,在MATLAB/Simulink中根据小车参数对整车的制动系统进行了建模,并且为此设备设计了变频器及电磁制动器共同运作的减速制动方案,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满足饲喂过程中的精确定点需求。与单独使用电磁制动器的制动方案进行对比,对两种制动方案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的结果表明:使用变频器进行两段调速制动方案的小车整体稳定性及经济性等要明显优于使用电磁制动器的制动系统方案。以变频制动方案作为设备制动减速方案,设计出实验条件下喂料小车整体的运行频率曲线。(3)对喂料小车系统的电气设备进行选型,在STEP7 Microwin软件中配置PLC与上位机以及变频器的通讯。设定喂料线自动控制模式的工作流程,分别设计系统初始化模块和变频通讯模块、手动控制模块、自动控制模块、逻辑处理模块和故障报警模块子程序。在MCGSE的组态环境软件中设计触摸屏的显示界面,将变量通讯关联至PLC中,实现直接点击触摸屏对喂料线系统进行控制。(4)对使用电气设备进行组装,连接所有相关器件使其采用各自的方式通信,规划调试流程对电气设备进行实验测试及调试,最终设备整体运行稳定,报警及时,可达到预先设定的动作要求。
王声光[2](2021)在《巧设问题情境 提升编程纠错能力——以程序调试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VB上机编程过程中的常见错误,主要包括编译错误、运行错误和逻辑错误。对于不同的错误类型,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结合具体程序调试教学,详细介绍添加断点、单步执行、跟踪变量的方法在调试程序时的操作步骤,希望对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和程序设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李建涛[3](2021)在《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及助力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能、安全、智能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对汽车制动系统而言,必然向着线控化发展,满足汽车发展需求。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I-EHB)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冗余度高、制动效果好、智能、易集成等优点,是目前线控制动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内外I-EHB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I-EHB开展研究,建立了I-EHB的AMESim仿真模型,完成I-EHB助力机构控制器软硬件设计,对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SPMSM)矢量控制及弱磁控制、制动助力控制、防抱死(ABS)工况下I-EHB与电子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协调控制等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I-EHB工作原理,建立制动踏板、SPMSM、I-EHB助力机构、液压回路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并用实测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2)按照I-EHB功能需求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完成了MCU最小电路、供电电路、通信电路、信号采样电路、驱动电路设计。介绍了上层应用Simu Link(?)代码生成结合底层代码C语言编写的开发方式,并对软件整体框架和底层控制程序进行设计。(3)SPMSM电流控制采用id=0的控制策略,推导七段式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算法,分析SPMSM弱磁控制原理,针对SPMSM传统弱磁控制d轴电流上升慢造成SPMSM动态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查表结合电压负反馈的SPMSM复合弱磁方法。在对真空助力器助力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目标反馈盘主副面位移差曲线和基于反馈盘主副面位移差控制、电机位置控制、电机电流控制的三闭环控制策略,其中反馈盘主副面位移差采用模糊PI控制。电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弱磁方法比传统负d轴弱磁方法动态响应好,抗干扰能力更强。在江淮IEVS4试验车上改装I-EHB助力机构,调试并验证制动助力方法,结果表明能够得到类似真空助力器的助力效果,快踩制动踏板10MPa建压时间为180ms,I-EHB制动响应迅速。(4)分析ABS工况下I-EHB与ESC未协调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液压力与电流环双闭环的协调控制策略。以反馈盘主副面位移差、主缸液压力、ABS标志位作为输入,设计了助力模块和协调控制模块的切换逻辑,根据当前主缸液压力、反馈盘主副面位移差确定目标主缸液压力。最后在江淮IEVS4试验车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协调控制能够正常切换并且有效减小主缸液压力波动,减小I-EHB的机械负载和电气负载,优化了踏板感。综上,本文搭建了I-EHB仿真模型,完成了I-EHB控制器软硬件设计、改进了SPMSM弱磁方法,开发了制动助力和ABS工况下I-EHB与ESC协调控制功能,为以后I-EHB方案优化和控制策略开发提供了参考。
曹铸[4](2021)在《汽车喷涂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用户对汽车颜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再仅满足于白、黑、银、灰4种基本色。但目前汽车喷涂车间通常采用的“传统循环管路系统”已无法满足快速切换多种个性化颜色的需求。本文为解决某汽车厂涂装生产中油漆换色时间长、管道清洗困难、易引起色差、混色、生产效率低以及油漆和溶剂大量浪费等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基于HMI配方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某汽车厂喷涂车间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功能需求、设备组成及油漆换色工艺流程。并设计了基于HMI配方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2)根据设计结构,对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进行选型和搭建。其中包括PLC及外部扩展模块选型、交换机选型及PROFINET配置、电控柜柜面HMI选型及防爆操作盒的设计、PN/PN耦合器选型、其他传感器选型和电气控制柜电源接线等。并采用EPLAN软件绘制电气控制柜的接线原理图。(3)研究基于HMI配方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方案,通过分析油漆填充、油漆回收及溶剂清洗的工艺流程,进而绘制程序控制流程图。采用TIA V15博途软件设计并开发PLC主控程序及HMI画面程序。其中画面包括基站、分配站工艺现编界面、系统运行监控界面、参数设定界面、PN/PN交互界面和报警界面等。(4)对控制系统进行调试与运行,并对软硬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实验调试,包括通信调试,阀岛调试,现编工艺流程功能及系统运行调试。本系统选择S7-1500 PLC和HMI精智面板分别作为核心控制器件和人机交互窗口。实验证明,该系统换色时间短,能够在45~60min内完成两种颜色的切换;实现了易清洗(1次清洗即可达标)的目的,管道清洗后不会出现喷涂色差、混色等现象;并且可回收管道中约85.7%的油漆进行再次使用,与传统循环管路系统相比,该系统节约近82.8%的清洗溶剂,为工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该系统已投产使用,根据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满足油漆快速换色的工艺需求,同时运行稳定可靠,极大地提高了车间生产效率,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经济支出。
武帅[5](2021)在《面向大功率充电机的多电平整流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事业的大力支持、电动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大功率非车载充电机的需求日益广泛。目前用于各类充电机的AC-DC整流拓扑主要为两电平或三电平整流器,在应对大功率场合时这类拓扑存在电流大、损耗高以及配电困难等问题。多电平拓扑能提供更高的功率等级和电压等级、也具有降低器件的开关频率和电压应力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提出了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三相660V作为充电机的输入电压并采用三相多电平整流器作为大功率充电机AC-DC整流单元的方案,利用多电平整流器的特点解决充电机应用于大功率场合时面临的困难。本文以五电平整流器为主要对象,从拓扑结构、控制策略以及电容电压平衡措施等方面对国内外各类非隔离非级联型多电平整流器展开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分析对比了国内外已提出的新型五电平整流器拓扑,并对两种典型结构的五电平整流器进行了控制原理的等效推导,证明了两种结构的整流器具有相同的工作原理。其次,在总结各类拓扑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五电平整流器拓扑以及“双单元”结构的五电平整流器拓扑族的概念,针对所提的多电平整流器分析介绍了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而针对所提拓扑族概念,则以三个四端开关为例构成了所提拓扑族的成员。最后,针对传统的五电平整流器建立了自然坐标系和旋转坐标系的数学模型,方便对其控制系统进行设计。(2)详细介绍了两种经典的多电平控制策略。分别分析了两种控制策略的调制原理和实施过程,并对基于分时复用的多电平调制策略进行了简化,在保证系统输出效果依旧良好的基础上降低了算法的计算量和实施难度。通过搭建系统的闭环仿真模型,从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两方面验证了所提五电平整流器拓扑和“双单元”拓扑族的可行性以及两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对基于分时复用调制策略的各类外开关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3)设计搭建了所提五电平整流器拓扑的实验平台。对主电路、驱动电路等硬件电路进行参数计算、器件选型、原理图和PCB图的绘制,完成了控制系统所用数字芯片的软件编程,对样机系统进行软硬件调试并开展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所设计的五电平整流器可实现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输出、能解决电容电压的不平衡现象且对交流侧输入电流的畸变能有效抑制,实现系统功率因数校正的控制目标。
方临阳[6](2021)在《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电子技术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基础,它决定着电子电力器件的发展。在所有功率半导体器件中,IGBT无疑是发展最快,同时也是最受人关注的一种。在IGBT内部存在着很多参数,这些参数影响着IGBT的动态性能。本文就目前大多数系统只是对IGBT模块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测量速度相对较慢的缺点,针对IGBT内部的寄生电容参数设计一种快速的自动化测量的平台,来快速判断IGBT的开关速度和开关损耗。该系统通过气动的方式实现对模块的快速测量,通过单片机控制继电器实现对各个测量点位的切换,最后通过VB.NET编写的上位机软件来对参数进行归纳和汇总。以下是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介绍:1.介绍了电力电子半导体功率元器件的研究和发展历程,对IGBT的基本结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进而研究了大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电容参数测量的方案,并重点论述了测量设备选择的注意事项,同时提出了大功率模块电容参数的测试方法和测量注意点。2.通过PRO/E软件对IGBT模块的参数测量系统进行了机械结构的整体设计,分别对进给模块、下压模块、测量模块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时模拟运行了测量的整个过程。3.研究了测量模块的内部结构,同时对单片机所需测量的点位进行了设计,然后完成了各部分硬件电路模块原理图的布局,最终实现了PCB板的打样。4.在规划好系统的整体结构后,从初始化模块、逻辑运算模块和数据发送和接收模块分别介绍硬件驱动程序的设计过程,并对关键元件的功能和使用做了详细的论述。5.对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软件进行了开发设计,依照模块化开发方式,对软件的界面、数据采集、通信协议和文件格式转换等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分析。
王志宇[7](2021)在《短波广播基站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人留守、无人值班的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主流工作模式。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国家广电总局725台开始大力推行全面自动化,现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发射机与天线系统的连接与切换中,然采用人工倒天线作业。人工手动操作带来极大的弊病:操作慢、危险指数高(登高作业和高压作业)、夜班岗位工作强度大、天线设备故障风险大、维护管理难度大、天线信号取样监测难度大等。同时,系统存在容易受干扰、速度慢,自动化程度低,工作环境要求高等消极因素。随着广电系统的发展,对播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零秒成为工作的必须任务。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发射机不可能全天播音不出问题。因此,台内代播、台际代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待接受外来台站的播音任务,切换天线成为临时代播的核心。快速准确是代播的主要要求,显然,手动操作就显得有心无力,全自动、快速、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先进的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提高交换开关切换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实现天线交换开关倒换的自动化是当前工作方式转变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将天线交换开关和罗克韦尔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相结合,开发一套适用于短波广播基站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本文讨论了电台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介绍了天线、天馈线和天线交换开关的工作原理。本研究完成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具体以Ethernet/IP技术基础上的PLC作为控制核心,采取集成设计理念进行开发,并结合天线交换开关的运行机制与控制管理需要,针对性的完成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开发工作,系统基本构成要素为1个以太网模块、1个控制模块、1个数字输入模块、1个数字输出模块与作业现场必要的仪表设备,如变频器,电机等对PLC的命令进行操作交换开关。同时,控制系统选择Control Logix1756这款Rockwell公司设计研发的PLC产品,数据信息交互机制则借助Ethernet/IP系统实现,基于数据交互实现交换开关的直通、转向状态的监控。此外,出于确保控制系统使用便利性的考虑,对上位控制计算机与下位控制计算机的显示器都采用触摸屏作为显示器,上位机控制指令的编写工具为VB,其功能是对开关状态、变动情况进行监测与控制;下位机控制系统选择基于AB的PLC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将实现控制开关状态、交换操作的动态实时监测,并为控制功能的实现提供底层逻辑运算支持,同时辅助“远程控制”功能将开关信息发送给上位机同时接收上位机指令对开关状态进行控制;还将辅助“本地控制”功能对触摸屏控制终端所输入的控制指令进行具体执行,并利用光纤以太网将下位机控制站连接至上位机监控,实现天线交换开关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在项目上机调试前,针对本系统控制中PLC梯形程序的准确性,运用罗克韦尔PLCRSLogix5000仿真软件的对运行程序进行仿真验证。在该项目通过上机调试后,为了验证整个天线交换开关系统的硬件可行性,根据无线局《中短波发射机与天馈线阻抗匹配概述》中驻波比1.2,要在系统投入使用前进行驻波比实验测试,测试通过后,本系统设计目标基本实现,满足验收标准的相关要求。试运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表现出运行稳定、自动高效、切换交换开关良好等优点,能够有效满足控制功能的各项需求。
严晋[8](2018)在《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滤池改造和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有很多,供水便是其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供水不但需要使管网压力达标,在保证水的需求量的同时对水质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一般的自来水厂常规处理工艺中,滤池工序普遍位于整个流程的末端,其滤水效果关系到出水浊度能否满足要求。由于滤池的反冲洗工艺比较复杂,假若依旧沿用人工操作方式的话,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有较大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通过先进的技术对滤池实施改造来满足现代化需求成为目前重要任务。本文以上海南部某水厂(以下简称南浦江水厂)三期滤池自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原来的西班牙SISTEAM M TBX系列PLC系统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冲洗泵房和滤池的生产过程状况的前提下,以ControlLogix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为基础,设计出一套滤池自动控制系统,并将三期滤池与原有一二期、四期进行整合,以此来达到改造革新的目的。本项目的实施使得三期冲洗泵房和滤池自动控制流程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和完善,解决了三期冲洗泵房和滤池长期存在的自控系统处于技术逐渐老化和系统无法维护等问题,并为全面提升三期制水流程的技术水平走出了第一步,确保今后水厂三期供水的长期正常运行,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根据滤池系统改造的控制要求,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简介了三期滤池规模及改造前的状态。分析原来SISTEAM M TBX系列PLC的缺陷,并以此制定了系统改造方案。2.根据滤池的工艺特点和改造方案以及滤池系统的原有设施,对滤池的PLC和各执行元件进行硬件设备选型。构建基于Controllogix的冲洗泵房主PLC,以及基于Compactlogix的滤格uPLC,并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硬件配置图、I/O模块接线图。3.通过RSLogix5000软件设计了控制算法程序,包括恒水位PID控制、自动反冲洗等。并通过Intouch10.0设计了人机界面。4.对改造施工进行部署安排,替换原有系统,在改造的同时对硬件设备进行调试。最后,对系统进行调试以及对滤池进行性能测试。
陈晓红,沈东华[9](2016)在《VB程序的调试技术及应用实例研究》文中认为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文章介绍了如何根据VB的错误类型,准确地发现并排除错误。最后,结合调试工具,文章分析了如何更好地对应用实例进行调试。
李志辉[10](2013)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强化的四个方面》文中认为针对学生初学VB时难以独立编写出正确程序的问题,提出了从编码规范、程序阅读、程序调试、程序测试四个方面进行强化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浅谈VB程序的调试和错误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VB程序的调试和错误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饲喂小车的制动方案设计与控制系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兔业形势 |
1.2 我国兔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2 喂料小车总体设计方案及计算 |
2.1 喂料系统总体设计 |
2.1.1 设备原理 |
2.1.2 系统原理 |
2.1.3 主要参数要求 |
2.2 自动喂料小车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
2.2.1 电机选型 |
2.2.2 工频条件各轴动力参数计算 |
2.2.3 轨道车辆理论验证 |
2.2.4 转速及频率范围设定 |
2.3 实验台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整车运行方案的设计与仿真 |
3.1 运行速度曲线选择 |
3.1.1 基本速度曲线的选择 |
3.1.2 调速方案设计 |
3.2 制动方案的选择 |
3.3 两种制动方案的仿真分析 |
3.3.1 车轮制动模型 |
3.3.2 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
3.3.3 模型仿真参数设置 |
3.3.4 模型仿真结果 |
3.4 仿真结果对比及参数选择 |
3.4.1 仿真结果对比 |
3.4.2 仿真结论 |
3.4.3 参数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喂料小车控制系统的PLC程序设计 |
4.1 PLC型号的选择 |
4.2 变频器的选择及参数设定 |
4.3 系统总体流程图 |
4.4 各模块的参数设计及程序设计 |
4.4.1 初始化模块 |
4.4.2 变频通讯模块 |
4.4.3 手动控制模块 |
4.4.4 自动控制模块 |
4.4.5 逻辑控制模块 |
4.4.6 故障报警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喂料小车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
5.1 触摸屏选择 |
5.2 触摸屏与PLC的通讯 |
5.3 触摸屏界面设计 |
5.4 下载配置 |
5.5 系统调试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巧设问题情境 提升编程纠错能力——以程序调试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问题的提出 |
编程中常见的错误分类 |
1.编译错误 |
2.运行错误 |
3.逻辑错误 |
不同错误的应对方法 |
1.编译错误和运行错误的应对方法 |
2.逻辑错误的应对方法 |
案例分析 |
1.活动1——计算快递费 |
2.活动2——求三位数中所有的水仙花数 |
结束语 |
(3)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及助力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线控制动系统解决方案概述 |
1.3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应用现状 |
1.4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助力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助力控制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助力控制国内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分析与建模 |
2.1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分析 |
2.2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建模 |
2.2.1 制动踏板建模 |
2.2.2 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建模 |
2.2.3 集成式电液制动助力机构建模 |
2.2.4 制动主缸建模 |
2.2.5 制动管路建模 |
2.2.6 制动轮缸建模 |
2.3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模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软硬件设计 |
3.1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硬件设计 |
3.1.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3.1.2 MCU最小电路 |
3.1.3 供电电路 |
3.1.4 通信电路 |
3.1.5 信号采样电路 |
3.1.6 驱动电路 |
3.1.7 I-EHB控制器硬件实物 |
3.2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助力控制研究 |
4.1 SPMSM矢量控制及弱磁控制 |
4.1.1 SPMSM电流矢量控制 |
4.1.2 SVPWM基本原理及算法实现 |
4.1.3 SPMSM弱磁控制 |
4.2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助力控制策略 |
4.2.1 真空助力器助力特性分析 |
4.2.2 助力控制策略整体框图 |
4.2.3 制动助力曲线设计 |
4.2.4 制动状态辨识 |
4.2.5 反馈盘主副面位移差模糊PI控制器设计 |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电机弱磁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2 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助力控制实验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ABS工况下I-EHB与 ESC协调控制研究 |
5.1 ABS工况下I-EHB与 ESC无协调控制分析 |
5.2 ABS工况下I-EHB与 ESC协调控制策略设计 |
5.2.1 协调控制切换逻辑 |
5.2.2 目标主缸液压力计算 |
5.2.3 液压力跟随控制 |
5.3 ABS工况下I-EHB与 ESC协调控制策略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汽车喷涂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设计原则 |
2.1.2 系统需求分析 |
2.2 设备组成及工艺流程 |
2.2.1 设备组成 |
2.2.2 工艺流程 |
2.3 总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整体方案 |
3.2 PLC及外部扩展模块 |
3.2.1 PLC选型 |
3.2.2 外部扩展模块 |
3.3 交换机选型及PROFINET配置 |
3.4 电控柜柜面及防爆操作盒设计 |
3.4.1 电控柜柜面设计 |
3.4.2 防爆操作盒设计 |
3.5 PN/PN耦合器选型 |
3.6 其他传感器选型 |
3.6.1 液位传感器 |
3.6.2 压力传感器 |
3.7 电源接线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配置 |
4.2 基于HMI配方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2.1 HMI配方原理 |
4.2.2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设计方案思路 |
4.2.3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重要参数分析及HMI配方元素汇总 |
4.3 控制系统程序流程图分析 |
4.3.1 油漆填充 |
4.3.2 油漆回收 |
4.3.3 溶剂清洗 |
4.4 PLC主程序设计 |
4.4.1 填充工艺PLC主程序设计 |
4.4.2 回收工艺PLC主程序设计 |
4.4.3 清洗工艺PLC主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界面设计 |
5.1 工艺现编界面 |
5.1.1 基站现编界面 |
5.1.2 分配站现编界面 |
5.2 系统运行监控界面及参数设定界面 |
5.3 PN/PN交互界面及报警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 |
6.1 控制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6.1.1 通信调试 |
6.1.2 阀岛调试 |
6.1.3 现编工艺流程功能及系统运行调试 |
6.2 控制系统实际应用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源接线原理图 |
附录B 按钮接线图 |
附录C 故障类型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面向大功率充电机的多电平整流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多电平整流器研究现状 |
1.2.1 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
1.2.2 调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3 电容电压平衡措施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两类五电平整流器拓扑研究 |
2.1 已有五电平整流器的分析对比 |
2.1.1 三电平整流器的构成及原理 |
2.1.2 两种经典结构的五电平整流器 |
2.2 五电平混合型T-整流器工作原理 |
2.2.1 单相五电平混合型T-整流器工作原理 |
2.2.2 三相五电平混合型T-整流器工作原理 |
2.3 “双单元”结构的五电平整流器拓扑族 |
2.4 五电平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节 |
3 五电平整流器控制策略与仿真验证 |
3.1 四载波正弦脉宽调制 |
3.1.1 SPWM调制原理和控制过程 |
3.1.2 SPWM调制仿真验证 |
3.2 基于分时复用的五电平调制策略 |
3.2.1 TDM调制原理和控制过程 |
3.2.2 简化的TDM算法 |
3.2.3 TDM调制仿真验证 |
3.3 本章小节 |
4 五电平混合型T-整流器样机设计 |
4.1 混合型T-整流器主功率电路设计 |
4.1.1 滤波电感设计 |
4.1.2 输出电容设计 |
4.1.3 开关管选型 |
4.1.4 二极管选型 |
4.2 混合型T-整流器控制电路设计 |
4.2.1 交流侧电压及电流采样电路 |
4.2.2 交流侧电压及电流调理电路 |
4.2.3 直流侧电压采样及调理电路 |
4.2.4 PWM输出驱动电路 |
4.3 混合型T-整流器软件设计 |
4.3.1 FPGA功能实现 |
4.3.2 STM32 功能实现 |
4.4 混合型T-整流器软起动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5 样机实验 |
5.1 软硬件调试 |
5.2 软起动波形 |
5.3 稳态性能实验 |
5.4 动态性能实验 |
5.5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简介 |
1.2.1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1.2.2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功率模块阐述 |
1.3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参数探究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2 大功率IGBT参数测量方案研究 |
2.1 测试平台方案设计 |
2.2 测试设备选择 |
2.3 大功率模块电容参数测试方法 |
2.3.1 测量注意点 |
2.3.2 测试频率选择 |
2.3.3 测试方法及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结构设计 |
3.1 整体结构设计 |
3.2 进给结构设计 |
3.3 下压结构设计 |
3.4 测量结构设计 |
3.5 机械结构干涉检查和运动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芯片介绍 |
4.2 硬件电路各模块 |
4.2.1 微控制器级部分外围电路设计 |
4.2.2 电源电路设计 |
4.2.3 时钟电路设计 |
4.2.4 SWD 接口电路 |
4.2.5 串口模块 |
4.2.6 开关量输入和输出模块 |
4.2.7 测量电路模块 |
4.2.8 探针板硬件电路设计 |
4.3 PCB总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硬件电路控制程序设计 |
5.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5.2 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
5.2.1 整体程序模块介绍 |
5.2.2 初始化模块设计 |
5.2.3 微处理器主程序设计 |
5.2.4 逻辑运算模块 |
5.2.5 输入输出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6 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6.1 VB.NET软件介绍 |
6.2 软件设计方法 |
6.3 软件总体设计 |
6.4 软件界面设计 |
6.5 数据管理模块 |
6.5.1 LCR测量仪操作指令介绍 |
6.5.2 通信模块设计 |
6.6 测量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短波广播基站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线,天馈线和天线交换开关简介 |
1.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系统方案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天线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指标分析 |
2.2 系统功能要求分析 |
2.3 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自动化框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设计 |
3.1 PLC控制技术 |
3.1.1 PLC控制技术概述 |
3.1.2 PLC的特点与功能 |
3.1.3 PLC的组成 |
3.1.4 PLC的工作 |
3.1.5 PLC的编程语言 |
3.1.6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
3.2 基于PLC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功能介绍 |
3.2.1 PLC模块选型 |
3.2.2 PLC编程软件说明 |
3.3 天线控制室的控制站设计 |
3.3.1 交换开关的分析 |
3.3.2 天线控制系统PLC程序实现 |
3.4 主任务程序设计 |
3.4.1 主任务程序系统时间、PLC时间设定程序 |
3.4.2 天线开关直通转动程序 |
3.5 比较任务程序设计 |
3.5.1 运行图计划播音,PLC执行运行图任务程序 |
3.5.2 发射机代播任务程序 |
3.6 闭锁任务程序设计 |
3.6.1 发射机加高压时闭锁天线交换开关 |
3.6.2 天线检修时闭锁发射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频器选型与功能设置 |
4.1 变频器的简介 |
4.1.1 变频器的应用范围 |
4.1.2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 |
4.2 天线交换开关变频器的设置 |
4.2.1 变频器的选型以及所控制电机选型 |
4.2.2 变频器3G3JZ-AB004 系列的组成 |
4.2.3 变频器3G3JZ-AB004 的接线与选择设置 |
4.2.4 变频器外部电路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触摸屏显示器的人机界面设计 |
5.1 基于触摸屏的上位控制计算机监控设计 |
5.1.1 基于触摸屏的上位控制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
5.1.2 基于OPC技术触摸屏与PLC的通信 |
5.2 用VB编写天线交换开关的人机交互界面 |
5.2.1 VB编程的特点 |
5.2.2 系统主画面模块 |
5.3 用VB编写天线交换开关的人机交互界面功能 |
5.3.1 用户管理 |
5.3.2 修改密码 |
5.3.3 运行时间表操作 |
5.3.4 代播操作 |
5.3.5 手动操作 |
5.3.6 阀值设定 |
5.3.7 操作日志 |
5.3.8 故障日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网络通信设计 |
6.1 基于AB罗克韦尔PLC RSLogix5000 的网络通讯结构的设计 |
6.2 上位机天线控制系统与触摸屏之间的通信 |
6.3 PLC与技术网的通信 |
6.4 PLC与现场设备的通信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的调试 |
7.1 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的调试 |
7.1.1 硬件连接 |
7.1.2 软件编程 |
7.1.3 触摸屏调试 |
7.1.4 综合调试 |
7.2 通信系统的调试 |
7.3 驻波比VSWR实验论证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滤池改造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AB-PLC介绍 |
1.3.1 选用AB-PLC的理由 |
1.3.2 AB-PLC的特点 |
1.3.3 ControlLogix处理器 |
1.3.4 AB-PLC通讯 |
1.4 三期滤池的现状 |
1.5 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
1.5.1 改造的目的 |
1.5.2 改造的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滤池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三期滤池系统工艺流程 |
2.1.1 三期滤池规模 |
2.1.2 V型滤池工艺流程 |
2.2 滤池控制系统的各类指标与实现目标 |
2.2.1 生产控制的主要技术指标 |
2.2.2 滤池反冲洗的性能指标 |
2.2.3 系统实现目标 |
2.3 滤池控制系统改造方案 |
2.3.1 控制系统结构 |
2.3.2 三期滤池系统控制方案 |
2.3.3 滤池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控制任务 |
2.3.4 三期光纤环网设计 |
2.3.5 滤水状态下滤池的恒水位控制 |
2.3.6 外网数据通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滤池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 |
3.1 硬件的选型 |
3.1.1 PLC的选型 |
3.1.2 液位传感器的选型 |
3.1.3 清水阀的选型 |
3.2 系统配置 |
3.2.1 冲洗泵房PLC主站 |
3.2.2 滤池uPLC子站 |
3.2.3 InTouch软件及工作站配置 |
3.2.4 系统的硬件配置及I/O连接 |
3.3 PLC现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
3.4 PLC系统电源配置及防雷措施 |
3.4.1 PLC电源配置 |
3.4.2 防雷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滤池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RSLOGIX5000 软件与滤池的控制流程 |
4.2 滤池控制程序 |
4.2.1 控制器组态 |
4.2.2 中间变量 |
4.2.3 恒水位过滤主程序 |
4.2.4 PID参数整定 |
4.2.5 自动反冲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界面 |
5.1 INTOUCH10.0 系统 |
5.2 人机界面的基本要求 |
5.3 监控系统主界面 |
5.4 总览面板 |
5.5 滤池面板 |
5.6 历史趋势图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施工、调试和运行 |
6.1 工程实施 |
6.1.1 网络连接 |
6.1.2 施工方案 |
6.1.3 硬件的改造与调试 |
6.2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6.2.1 系统调试流程 |
6.2.2 滤池系统运行中的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V型滤池输入输出模块设计图 |
附录2 滤池系统标签表 |
附录3 反冲洗程序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VB程序的调试技术及应用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VB错误类型 |
1.1 编译错误 |
1.2 运行错误 |
1.3 逻辑错误 |
2 VB调试工具 |
2.1 断点设置 |
2.2 单步调试 |
2.3 调试窗口 |
2.3.1 本地窗口 |
2.3.2 立即窗口 |
2.3.3 监视窗口 |
3 调试实例 |
4 结语 |
(10)《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强化的四个方面(论文提纲范文)
1 培养学生养成规范化编写代码的习惯 |
2 教会学生正确的程序阅读方法 |
3 对学生进行程序调试专项训练 |
4 指导学生对程序进行可靠性测试 |
5 结束语 |
四、浅谈VB程序的调试和错误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饲喂小车的制动方案设计与控制系统软件开发[D]. 王嘉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巧设问题情境 提升编程纠错能力——以程序调试教学为例[J]. 王声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06)
- [3]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及助力控制研究[D]. 李建涛. 西华大学, 2021(02)
- [4]汽车喷涂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设计[D]. 曹铸.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5]面向大功率充电机的多电平整流器研究[D]. 武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D]. 方临阳. 常州大学, 2021(01)
- [7]短波广播基站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研究[D]. 王志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滤池改造和设计[D]. 严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9]VB程序的调试技术及应用实例研究[J]. 陈晓红,沈东华. 无线互联科技, 2016(24)
- [10]《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强化的四个方面[J]. 李志辉.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