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T口令的7-14规则(论文文献综述)
蔡可龙[1](2021)在《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障碍及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2018年4月的最新数据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患病率已上升至1/59。急速上升的ASD发病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社交障碍是ASD的核心症状之一,可导致其学业成绩低下、焦虑、刻板行为、攻击行为等问题,同时还使其建立同伴和家庭关系的能力受到限制,所以社交障碍一直是孤独症康复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合理高效的干预和治疗ASD儿童的社交障碍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障碍,但是仍缺乏全面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主要表现为尚未揭示运动干预改善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目的:考察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障碍和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运动干预导致脑白质完整性的改变与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改善的关系,以期揭示小篮球运动改善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研究方法:从扬州市雏鹰儿童发展中心和星航教育机构招募30名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扬州市雏鹰儿童发展中心的被试被选为对照组(N=14),星航教育机构的被试被选为实验组(N=15)。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小篮球运动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日常生活。采用社交反应量表第二版(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 Second Edition,SRS-2)评估小篮球干预前后ASD的社交障碍的变化,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和基于全脑的Atlas分析法考察小篮球运动干预前后学龄前ASD儿童白质完整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12周小篮球对学龄前ASD儿童SRS-2总分(P<0.01,partialη2=0.305)、社交认知(P<0.05,partial η2=0.305)、社交沟通(P<0.05,partial η2=0.272)和行为方式(P<0.05,partial η2=0.189)得分有显着改善。(2)12周小篮球显着提高了学龄前 ASD 儿童胼胝体体部(Body of corpus callosum,bCC)(P<0.05,partial η2=0.154),穹窿(Fornix)(P<0.05,partial η2=0.206),右侧大脑脚(Right Cerebral peduncle,CP)(P<0.05,partial η2=0.157),左侧内囊后肢(Left 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PLIC)(P<0.05,partial η2=0.147),右侧内囊豆状核后部(Right Retrolenticular part of internal capsule,RIC)(P<0.05,partial η2=0.204),左侧前放射冠(Left Anterior corona radiata,ACR)(P<0.05,partial η2=0.144),左侧上额枕束(Left Superior fronto-occipital fasciculus,SFOF)(P<0.05,partial η2=0.181)的FA值;降低了右侧皮质脊髓束(Right Corticospinal tract,CST)(P<0.05,partial η2=0.181),左侧皮质脊髓束(Left Corticospinal tract,CST)(P<0.05,partial η2=0.157),左侧前放射冠(Left Anterior corona radiata,ACR)(P<0.05,partial η2=0.135)的MD 值。(3)采用聚类分析将所有被试进行聚类得到白质完整性改善组和白质完整性未改善组,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改善组和未改善组之间社交障碍表现的变化值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两组之间社交认知子维度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t(27)=2.473,P<0.05,d=0.932]。研究结论:(1)12周小篮球运动干预对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有积极改善作用,具体表现为社交认知、社交沟通和行为方式。(2)12周小篮球运动干预对学龄前ASD儿童白质完整性具有积极改善作用,具体表现为胼胝体体部、穹窿、右侧大脑脚、左侧内囊后肢、右侧内囊豆状核后部、左侧前放射冠和左侧上额枕束的FA值升高;右侧皮质脊髓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和左侧前放射冠的MD值降低。(3)小篮球运动改善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可能涉及到白质完整性的改善。
鞠亚军[2](2021)在《基于智能推荐算法的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及“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日渐成熟,科研管理信息理论与技术不断创新,实用的科研管理系统需求量增加。同时,科研工作作为高校主要任务,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很多科研管理系统存在管理模式僵化、数据过度冗余、推荐专家不符、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优化了科研管理及其流程,设计了基于Web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逻辑模型,并研发了该信息化平台。这对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作用。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研究了项目的关键算法:首先研究了推荐系统,从科研项目信息和专家信息这两个维度对信息进行分类。将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通过标签来对信息分类,利用TF-IDF算法计算标签的权值。分析比较了网络爬虫技术,采用基于python的Scrapy爬虫技术实现本项目。(2)提出了基于智能推荐的科研管理:采用LDA主题模型对分类好的信息进行关键字提取。科研项目的信息与专家的信息,进行量化处理,并由空间量化模型表示出来。采用余弦值来表示空间量化的相似度,进而计算出科研项目与专家之间的相似度,实现科研专家的智能推荐。同时,利用爬虫技术自动添加、更新专家库信息,为专家的智能推荐提供数据保障。(3)详细设计了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系统基于Asp.net Web开发框架采用C#、Python、Javascript语言开发。使用SQL Server 2012数据库保存后台数据,并对重要信息进行了加密存储。系统主要功能包括项目申报和修改、项目审核、立项和验收管理、专家管理、项目管理、公告管理、文档管理等功能。经过测试,系统具有操作简单、便于使用的优点。本系统的开发,可以让项目申报者解决传统手工操作下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问题,同时也满足了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审核、立项和存档方面信息化管理的需求。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升高校在科研领域的竞争优势。
赵文争[3](2021)在《数据质量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在许多行业和职能领域中,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产。丰富的数据资产固然可以为人们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但是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可能由于录入错误、人为篡改和机械故障等原因,导致数据值缺失或异常、数据属性丢失或冗余等多种数据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数据的后续使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科学合理地对数据质量进行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已有的数据质量管控经验,结合实际的业务生产需求,设计并实现一套数质量管控系统,为此重点做了以下工作:(1)调查研究数据质量管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基础,包括数据存储、同步、分析和计算的相关技术以及分布式集群的相关理论;(2)针对实际业务场景开展系统需求分析,重点从系统用户、系统角色、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整理,并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数据质量检查规则及数据质量评价指标;(3)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实现进行概要设计,包括总体架构、功能结构、整体流程、数据模型和运行环境等;(4)针对系统的核心功能点进行详细设计,明确系统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逻辑流程、输入项、输出项、接口规范以及交互界面;(5)设计系统的具体部署与运行方案,包括数据质量检查的多线程实现方案、数据持久化层的部署架构、分布式缓存方案及集群部署方案等;(6)设计测试用例,对系统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方面进行测试与验证;(7)针对系统当前的实现状况及未来的改进方向提出总结与展望。通过数据质量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一步明确了数据质量检查方案的各类规则检查逻辑以及数据质量评价体系,也为其他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参考依据。
孔斌[4](2021)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很多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挥着支撑、保障、服务、监管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安全保密隐患,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乃至于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确保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特指第三级、第四级和和第五级信息系统。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融合了十几年的风险评估经验和案例,优化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改进了评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合理建议,为深入高效的开展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优化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及防护要求,选取了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指标体系,将博弈理论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把评估人员的防御方法与攻击人员的攻击方法作为攻防博弈的基础,通过构建攻防博弈模型,分析了评估人员及攻击人员在攻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及付出的开销,并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得到信息系统的风险值,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2)提出了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从虚拟化体系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脆弱性和引入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矩阵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序值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基于风险矩阵的信息安全风险模型将分析结果进行量化,引入了合理的权重分配策略,得到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结果,为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提供有力参考[2]。(3)提出了面向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采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的风险评估,提出了不同互联互通情况下的风险评估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控制能力。(4)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基于优化完善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原型系统,从关键评估项入手,量化了不同关键评估项扣分的频次,定位了频繁扣分的关键评估项及其对应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维度的有效的网络特征,实现了同类网络安全隐患的预测。同时,基于采集数据,从常见评估问题入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出现这些评估问题的原因,对于指导评估人员工作,简化评估人员的业务量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控制区域,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王玲[5](2020)在《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运动协调能力对人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它是形成人们生活和运动的基本能力。有研究表明,儿童异常和不协调的表现往往能反映其身体、心理疾病的原因。在日常活动中,加入协调性训练可以促进儿童运动的发展,增强他们对动作的控制和反应力,甚至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尊。7-14岁是儿童协调能力发展的黄金期,6-9岁是发展儿童一般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而这两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是学龄阶段,他们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在学校。因此,学校体育是保障青少年学习体育动作技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途径。将排舞引入小学课堂实践中,旨在突破传统教学项目,不断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帮助小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查阅和搜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小学生排舞和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性,而国内鲜有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7-8岁,共60名二年级小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将其按性别分组,对实验班(排舞教学)和对照班(常规体育课)进行教学实验和指标测试。旨在通过实验,得出排舞教学作为体育课新型教学项目,与其他传统运动项目相比,哪种训练项目能更好地促进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以及两者的优势比较,分析并总结出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作用。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前,7-8岁男、女童运动协调能力存在差异性。7-8岁女童的平衡能力、感知判断能力、肢体配合能力都优于男童。(2)通过16周的教学实验,排舞教学和传统体育教学均对7-8岁儿童的空间定向能力、肢体配合能力、感知判断能力有显着性的提高。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排舞教学在空间定向、动态平衡、听觉判断、躯干与肢体配合和感知节奏能力的方面更具优势。(3)排舞教学能提高7-8岁儿童的平衡能力、节奏能力、空间定向能力、听觉判断能力、肢体配合能力,但在视觉判断及节奏再现能力方面的发展不全面;传统体育教学能提高7-8岁儿童的空间定向能力、肢体配合能力、视觉判断能力,但在平衡能力、节奏能力及听觉判断能力方面的发展不全面。(4)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积极影响,相较于以单一技术动作为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优越性。排舞运动开发了7-8岁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运动水平,奠定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王金贵[6](2020)在《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及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又称自闭症或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但病因又尚不清楚,寻找ASD发病的病因并治疗ASD至关重要。一些研究证实ASD儿童的执行功能具有缺陷并提出了执行功能障碍理论学说。ASD儿童执行功能的缺陷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如何干预和治疗ASD儿童的执行功能障碍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往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可以改善ASD儿童的执行功能缺陷。但尚需更多的科学证据,且其神经机制尚未揭示。研究目的:采用12周小篮球运动为干预方法,探究学龄前ASD儿童在干预前后执行功能和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学龄前ASD儿童ReHo变化与执行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揭示12周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ASD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方法:从扬州市星航教育机构、扬州市雏鹰儿童发展中心筛选出32名3~6岁学龄前ASD儿童,分为实验组(17人)和对照组(15人),其中实验组在常规行为康复的基础上,进行小篮球运动干预(每次40min、每周5次、12周),对照组只接受机构常规行为康复干预,在实验组运动干预期间进行正常学习生活。使用儿童执行功能量表评估小篮球运动干预前、后学龄前ASD儿童执行功能的变化,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结合全脑的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分析方法,分析小篮球运动干预前、后学龄前ASD儿童静息状态下ReHo变化。研究结果:(1)12周小篮球运动前、后学龄前ASD儿童执行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工作记忆得分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F(1,30)=6.989,P=0.013<0.05,ηp2=0.189,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组工作记忆的后测得分低于前测,表明工作记忆得到改善;抑制能力得分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F(1,30)=4.992,P=0.033<0.05,ηp2=0.143,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对照组抑制能力得分后测高于前测;调节能力得分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F(1,30)=4.097,P=0.052>0.05,ηp2=0.010,无显着性差异;(2)12周小篮球运动前、后学龄前ASD儿童在静息状态下的ReHo发生显着差异(P<0.01,体素>50)的脑区是:右侧颞下回(ITG.R,TemporalInf R)ReHo值显着增强;左侧中央后回(POCG.L,PostcentralL)、右侧缘上回(SMG.R,SupraMarginalR)、左侧脑岛(INS.L,InsulaL)、左侧中央前回(PreCG.L,PrecentralL)、右侧背外侧额上回(SFGdor.R,FrontalSupR)的ReHo值显着下降;(3)右侧颞下回(ITG.R,TemporalInfR)的ReHo增强与抑制能力变化显着相关(r=0.49,P=0.048<0.05)。结论:(1)12周小篮球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学龄前ASD儿童的执行功能;(2)12周小篮球运动引发了学龄前ASD儿童静息状态下相关脑区功能局部一致性改变;(3)12周小篮球运动改善学龄前ASD儿童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可能涉及静息状态下相关脑区功能局部一致性增强。
沈婷[7](2020)在《促进5~6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强则国强,幼儿智则国智”,幼儿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幼儿被动接受环境影响最深刻的时期,更是影响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发展、智力和情感以及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幼儿体质健康一直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要提高全民体质水平和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应从幼儿时期抓起。体育游戏因其特殊的教育属性、作用与价值,在当前幼儿教学实践中被广泛使用,采用体育游戏这一方式来发展幼儿体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对于幼儿成长及未来的体质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以湖北省荆州市实验幼儿园60名大班幼儿为实验对象<实验组(大四班)30人、对照组(大三班)30人>,经前期对56岁幼儿体能发展状况和运动技能习得能力初步了解基础上,针对幼儿体能发展及发展薄弱方面对体育游戏进行开发,并得到了较高的专家效度检验评价。以体育游戏的方式对实验班幼儿进行为期10周的教学实验研究,持续追踪及观察,对实验前后两组幼儿各项指标数据进行记录及统计学分析,并在实验后对实验班教师及家长发放问卷,从主观评价方面进一步探讨所开发的体育游戏对56岁幼儿体能发展的有效性,为当前幼儿园创编游戏活动和改善幼儿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汪汪警队探险记》主题体育游戏是集游戏、探究、合作和体能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体育游戏课程,对实验组56岁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了多位一体的效果。(2)两组幼儿身体形态发育及身体素质发展的变化均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所开发的体育游戏在短期内对直接增进56岁幼儿身体形态指标的身高、体重作用不明显,对身体素质指标(具体表现为灵敏、力量、协调、柔韧、平衡能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增进其探究、合作能力、社会交往水平及克服胆怯心理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3)两组幼儿各项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不平衡,整体上看幼儿上肢力量、灵敏素质发展较为薄弱。实验后对照组除身高标准体重外,各项指标数据均不存在显着性变化,运动负荷偏低及活动量偏小是影响对照组幼儿体能发展较实验组慢的重要原因之一。(4)两组幼儿身体形态指标得分均高于身体素质指标得分,实验后两组幼儿身体素质指标得分上存在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幼儿体质综合评级均为合格(达标率为100%),实验组幼儿合格及以上比例高于对照组,实验前后两组女性幼儿体质合格等级人数多于男性幼儿。整体上看,进行体育游戏教学后幼儿体质综合评级比进行体育游戏教学之前出现了明显提高。
王聪[8](2020)在《口令猜测方法的集成优化与自适应优化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口令又称为“密码”、“用户密码”,是由用户生成、维护,并用以鉴别用户身份或访问权限的一串可输入字符。因其易于部署、几乎没有额外开销、轻量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口令安全因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口令的安全性与加密算法、攻击者的计算能力以及使用的猜测方法有关,目前主流的口令猜测方法都存在两个问题:1、口令描述方式过于单一,例如热词与结构方法无法准确地描述具有变形模式的口令,带变形的热词与结构方法学习规律不明显口令较为困难;2、未考虑到测试集合与训练集合特征分布不同的问题,产生的口令猜测字典容易过拟合,使得猜测效率低下。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在猜测方法的学习阶段,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分长度串联学习的模式,首先基于长度与数量平衡的猜测次数分配模型进行不同长度的猜测次数分配,然后基于多种方法的猜测次数分配模型决定各个方法的猜测次数,最后按照各个模块对应的猜测次数产生猜测规则序列,从而使生成的口令猜测字典具备多种猜测方法的特性。在猜测字典的生成阶段,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优化方法:通过分析少量已经恢复的明文特征,可以根据该特征重新计算规则的效益,从而能根据待猜测口令集合的特点实时调整产生的猜测口令字典的顺序,提高猜测的效率。最后,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两种优化方法的效果。对于集成优化,我们在十个真实的口令集合上将其与现有的多个口令猜测方法进行对比,发现集成方法在多个口令集合上达到了最高总命中率,且在长口令上的命中率得到了提升。对于自适应优化,通过构造一个与现有口令集合特征完全不同的高难度口令集合,我们发现调整后的口令猜测字典具有更小的平均猜测次数,与特殊口令集合特征相似的口令能够优先被猜测。
张文[9](2019)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现有的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方案中,需要存储大量无关的密钥,浪费节点的存储空间,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其次,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方案仅考虑网络初次部署的情况,或者仅追加讨论了节点更新的情况,却未注意到,一段时间后,网络中各节点由于承担任务的轻重多寡,节点间的资源早已失去了平衡,而现有的密钥管理方案,默认的只是节点间拥有相同存储和计算能力,却无法处理不同资源量级的节点间的密钥协商和身份认证的需求。此外,现有的动态网络的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方案,尤其是分簇式网络结构中,默认的是网络拥有相同的簇结构,而实际的动态环境中,簇结构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基于秘密共享的簇内组密钥生成机制使用相同的阈值是不现实的。本文主要是针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采用节点矩阵的机制改进和扩展了密钥预分配和管理方案。节点矩阵用于每个节点直接存储可以直接单跳节点的信息,并且随着网络系统状态、节点合法性和状态动态更新。节点矩阵同时参与节点间的身份认证,减少节点的存储和计算消耗,保障通信的安全性。采用非交互式零知识认证机制和第一类ChebyshevPolynomials实现不同资源量级节点间的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ChebyshevPolynomials的困难性假设,提升了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在分簇式网络中,采用VoronoiDiagram对网络进行动态划分,根据不同的簇结构提出簇内和簇间的密钥生成和身份认证方案。并讨论了邻边节点的归属和簇头节点的选取策略。
卜浩[10](2019)在《移动通信系统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各国越来越重视空天地网络信息系统(GASNIS)的建设。GASNIS是以空中平台,包括空间站、高中低轨道的卫星、平流层的气球、有人或无人驾驶的飞行器;以及地面平台、包括地面站点或地面移动终端;水域平台,包括海洋观测船舶或有其他特殊任务的船舶为载体所组成。GASNIS是实时获取,传输和处理相关信息为主要任务的网络信息系统。其发展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生等各个重要领域。GASNIS是一个复杂的典型移动通信系统。其本身的拓扑结构不断变化,同时用户提交的任务需求复杂多样,这样导致大量用户进程在一个拓扑结构变化着的系统中海量并发移动,加之其传输速率还会受到空间或地表物理环境的影响,都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为了充分利用系统资源,提高系统服务质量,我们需要对GASNIS中的任务进行合理的调度。任务调度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系统中各任务的执行顺序以及系统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任务与资源高效耦合所需的对任务和资源进行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任务的执行顺序的实质就是按照任务的权重对任务进行排序,而对任务和资源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实际上是基于调度对象和调度环境被清晰界定和描述的基础上,对任务的资源需求及系统环境的资源供给在时空上进行性质和数量上的分析。为了更好的调度GASNIS任务,也就是说为了提高调度的响应速度以及调度的合理性。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需要研究适应并行环境的排序算法以提高调度的响应速度;第二,研究合适的工具描述GASNIS任务调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任务调度进行分析和验证。针对第一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多种并发排序算法,以解决任务调度时按照任务权重来排序的问题。按照被排序元素存储方式的不同,本文提出的排序算法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链表式存储元素提出的基于链表式存储元素的并发排序算法,另一类是针对索引式存储元素提出的基于索引式存储元素的并发排序算法。在针对链表式存储元素的排序算法中常规算法效率都比较低,本文利用并发特性提出的基于链表式存储元素的排序算法在长度为n的链表中抽取m个元素进行排序,最多需要2n-m次的元素比较就可以完成元素排序。在针对基于索引存储的元素进行排序时,本文提出了筛选排序算法的思想,在筛选排序算法的基础上,结合并发的思想提出了并发筛选排序算法和并发筛选插入排序算法。并发筛选排序在资源足够尤其是有相应的硬件支持下,所需的时间非常少,假设两个元素之间的比较需要的时间为t1,n个1并发累加的时间为t2,那么不论元素的多少,在并发率达到100%的情况下,理论上排序所需时间为t1+t2。并发筛选插入排序的时间相对略长一些,但是所需的资源要少一些。为了使这些算法能直接应用于GASNIS的任务调度中,本文对这些算法都进行了形式化描述、推导及验证。这些并发排序算法不但适应于GASNIS的任务调度环节,也适应于其他需要排序功能的计算环境。针对第二方面的问题:本文在seal演算的基础上对其语法和语义做了量化描述方面的扩展,建立了量化seal演算。具体的扩展如下:1)针对seal演算缺乏对进程和seal量化描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资源量化的思想,即提出对seal标签和进程名字在描述时的量化扩展。其中seal标签的含义从一个单独的域标识名字,变成一个名字加资源供给函数矩阵的序偶对。而进程名字含义是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变成一个名字加上资源需求函数矩阵的序偶对。这样就可以从seal的资源供给和进程的资源需求的角度分析和考察GASNIS,弥补了seal演算无法对系统进行量化描述的缺陷。2)针对进程运行的位置问题,本文提出了位置量化的思想,即更加细化进程的位置描述,首先,扩充了seal演算中“移动”的思想,提出了允许进程移动的规则,解决了实际系统中尤其是只需要移动系统中部分进程的时候,难以用seal移动进行模拟的问题。其次,针对特殊资源与位置绑定的问题,提出了允许进程位置的锁定和解锁的规则,解决了进程分类和资源分类后特殊进程与资源匹配的安全性问题,也就是说锁定后的进程运行过程中不能随意被移动,除非调度系统将其解锁。第三,针对seal演算中,seal移动后,被移动的seal内部进程以及与该seal相关进程的位置上标指示有可能出现混乱的问题提出了进程上标地点的修改规则,使得seal移动更灵活,适应面更广泛。3)针对复制算子和部分并发操可能导致的资源无节制使用问题,本文提出了并发和复制量化的思想,即提出了并发算子和无限复制算子的约束规则,增加了并发算子和无限复制算子的上标,以限制进程最大并发数量,以及允许并发算子和无限复制算子上标的修改来适应seal中资源的变化,实现资源使用控制的描述,以提高资源使用率和系统执行效率。4)针对seal演算中,缺乏进程中间状态的描述,导致调度时缺乏对系统资源的检测和控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过程量化的思想,即扩充了τ的含义,增加了中断操作的描述。首先,采用τ来表示内部动作或相关进程运行的中间状态,解决了进程在处于调度中间状态的描述问题。进程执行中间状态的引入也意味着量化seal演算对时间控制描述的引入,这一点对任务调度的分析非常重要。其次中断描述可以使量化seal演算更好更全面的来描述系统。通过采用量化seal演算对系统描述分析有助于我们在设计早期可以发现系统中不一致、不完全和二义性以及系统中存在的逻辑错误等问题;在设计中期方便建立简单的仿真系统,模拟大量任务出入资源动态变化的系统,验证海量进程在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节点群中并发移动并执行;在系统设计后期方便分析和预估系统效能,追踪系统的漏洞方便对系统错误的分析、维护以及系统的评估。论文最后对移动通信系统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量化研究、图形化描述方法研究以及建立形式化描述框架等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二、NT口令的7-14规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T口令的7-14规则(论文提纲范文)
(1)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障碍及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孤独症谱系障碍概述 |
1.1.2 体育运动改善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研究 |
1.1.3 体育运动改善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探索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ASD概述 |
2.1.1 ASD的定义、病因和患病率 |
2.1.2 ASD社交障碍概述 |
2.1.3 ASD的干预手段 |
2.2 体育运动对ASD儿童社交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
2.2.1 研究证据 |
2.2.2 研究理论 |
2.2.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2.3 体育运动影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
2.3.1 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 |
2.3.2 体育运动影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探索 |
2.4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实验对象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实验分组 |
3.2.4 小篮球运动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
3.2.5 行为学测量 |
3.2.6 弥散张量磁共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3.2.7 实验程序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两组ASD儿童人口统计学和干扰变量的同质性检验分析结果 |
3.3.2 小篮球运动干预前、后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表现变化 |
3.3.3 小篮球运动干预前后学龄前ASD儿童脑白质完整性变化结果分析 |
3.3.4 小篮球运动干预所致ASD儿童社交障碍改善与脑白质完整性改善的关系探索 |
3.4 讨论 |
3.4.1 小篮球运动干预对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影响 |
3.4.2 小篮球运动干预对学龄前ASD儿童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及其与社交障碍改善的关系 |
3.5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小篮球运动干预方案每个阶段的课时教案示例 |
附录二: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
附录三: 儿童睡眠习惯问卷 |
附录四: 儿童饮食行为量表 |
附录五: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 |
附录六: 社交反应量表第二版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智能推荐算法的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关键算法介绍 |
2.1 推荐系统 |
2.1.1 基于内容的推荐 |
2.1.2 基于标签的推荐 |
2.2 网络爬虫技术 |
2.2.1 爬虫的分类 |
2.2.2 Scrapy爬虫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科研管理智能推荐算法研究 |
3.1 专家数据标签的提取 |
3.2 科研项目标签提取 |
3.3 科研专家推荐算法 |
3.4 标签模型相似度计算 |
3.5 专家自动匹配算法的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科研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4.1 可行性分析 |
4.2 需求分析 |
4.2.1 系统性能需求 |
4.2.2 功能性需求 |
4.3 业务需求建模 |
4.3.1 用例分析 |
4.3.2 系统业务的主要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科研管理系统设计 |
5.1 系统设计的原则 |
5.2 系统架构和功能结构设计 |
5.3 系统的类图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智能推荐算法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科研管理系统实现 |
6.1 开发环境的选择 |
6.2 登录与注销 |
6.3 项目申报 |
6.4 项目审核 |
6.4.1 项目审核 |
6.4.2 项目终审 |
6.5 专家推荐 |
6.6 信息查询 |
6.7 角色管理 |
6.8 成果管理 |
6.9 论文统计 |
6.10 本章小结 |
第7章 科研管理系统测试 |
7.1 测试的目的与方法 |
7.2 系统测试结果 |
7.2.1 数据测试结果 |
7.2.2 系统功能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数据质量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基础 |
2.1 数据存储技术 |
2.1.1 RDS |
2.1.2 TiDB |
2.1.3 MySQL |
2.1.4 Redis |
2.2 数据同步与分析技术 |
2.2.1 Druid |
2.2.2 Kafka |
2.2.3 Hive |
2.3 数据计算任务相关技术 |
2.3.1 ECS |
2.3.2 Quartz |
2.4 后端开发技术 |
2.4.1 SpringBoot |
2.4.2 Nginx |
2.4.3 Tomcat |
2.5 前端开发技术 |
2.5.1 Vue.js |
2.5.2 ECharts |
2.5.3 mxGraph |
2.6 Paxos算法 |
2.6.1 Basic Paxos |
2.6.2 Multi Paxos |
2.7 Raft算法 |
2.7.1 Leader Election |
2.7.2 Log Replication |
2.7.3 Safety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用户 |
3.3 系统角色 |
3.4 功能性需求 |
3.4.1 数据标准 |
3.4.2 质量管理 |
3.4.3 知识库 |
3.4.4 元数据 |
3.4.5 系统健康监控 |
3.5 非功能性需求 |
3.5.1 易用性 |
3.5.2 数据精度 |
3.5.3 性能需求 |
3.5.4 容错性 |
3.5.5 扩展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要设计 |
4.1 引言 |
4.2 总体架构 |
4.3 功能结构 |
4.4 整体流程 |
4.5 数据模型 |
4.5.1 数据模型概述 |
4.5.2 逻辑结构设计 |
4.5.3 物理结构设计 |
4.6 运行环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规约 |
5.3 数据标准 |
5.3.1 用户字典 |
5.3.2 数据规范 |
5.4 质量管理 |
5.4.1 质量模型 |
5.4.2 实体表 |
5.4.3 表关联关系 |
5.4.4 检查规则 |
5.4.5 质检方案 |
5.4.6 质量监控 |
5.4.7 质量分析 |
5.4.8 质检报告 |
5.5 知识库 |
5.6 元数据 |
5.7 系统健康监控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部署与运行方案 |
6.1 引言 |
6.2 质量检查多线程方案 |
6.3 主从复制与读写分离方案 |
6.4 分布式缓存方案 |
6.5 集群部署方案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7.1 引言 |
7.2 功能性测试 |
7.2.1 数据标准 |
7.2.2 质量管理 |
7.2.3 知识库 |
7.2.4 元数据 |
7.2.5 系统健康监控 |
7.3 非功能性测试 |
7.3.1 性能测试 |
7.3.2 可用性测试 |
7.3.3 扩展性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险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基础理论及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 |
2.1.2 虚拟化技术 |
2.1.3 工业控制系统 |
2.2 方法理论概述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2.2.3 博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传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挑战 |
3.1 传统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
3.1.1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
3.1.2 存在的不足之处 |
3.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
3.2.1 虚拟化技术对传统信息系统的影响 |
3.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
3.2.3 虚拟化技术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
3.3 互联互通带来的变化 |
3.3.1 互联互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
3.3.2 互联互通带来的安全风险 |
3.3.3 互联互通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
3.4 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博弈论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及特点 |
4.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 |
4.1.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特点 |
4.1.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防护要求 |
4.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
4.2.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及优化原则 |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步骤 |
4.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
4.3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3.1 风险评估流程 |
4.3.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3.3 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
4.3.4 信息系统风险计算 |
4.3.5 风险评估模型对比 |
4.3.6 实验与分析 |
4.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
4.4.1 检测结果判定 |
4.4.2 专家评估意见 |
4.4.3 评估结论判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5.1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
5.2 虚拟化系统脆弱性分析 |
5.2.1 虚拟机及内部系统 |
5.2.2 虚拟机监控器 |
5.2.3 虚拟网络 |
5.2.4 虚拟化资源管理系统 |
5.3 虚拟化系统威胁分析 |
5.4 虚拟化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 |
5.4.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
5.4.2 构建专家二维矩阵 |
5.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
5.4.4 风险量化模型 |
5.5 虚拟化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
5.6 本章小结 |
6 面向互联互通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
6.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及防护要求 |
6.1.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 |
6.1.2 互联互通防护要求 |
6.2 互联互通的安全分析 |
6.2.1 互联互通的风险点 |
6.2.2 互联互通的应用场景 |
6.3 不同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风险评估 |
6.3.1 多个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
6.3.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互联互通 |
6.3.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互通 |
6.3.4 风险评估策略及结果判定 |
6.4 本章小结 |
7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
7.1 信息系统评估内容的关联分析 |
7.1.1 模型构建 |
7.1.2 关联分析方法 |
7.1.3 关联分析结果 |
7.1.4 结论 |
7.2 评估团队能力评估 |
7.2.1 已有相关研究工作 |
7.2.2 模型构建 |
7.2.3 能力分析 |
7.2.4 结论 |
7.3 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联分析 |
7.3.1 关键评估项分析与感知 |
7.3.2 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与感知 |
7.3.3 结论 |
7.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建议 |
7.4.1 风险控制策略 |
7.4.2 风险控制应用实例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1.1 风险评估模型总结分析 |
8.1.2 研究结论 |
8.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 B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C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情况检查表 |
附录 D 评分对照表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体育及体质健康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
1.1.2 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
1.1.3 运动协调能力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
1.1.4 排舞运动进入学校教育工作的现状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创新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目标 |
1.5 本文研究思路图 |
2 文献综述 |
2.1 排舞的相关研究 |
2.1.1 “排舞”的定义 |
2.1.2 排舞动作特点及其价值 |
2.1.3 排舞的研究内容 |
2.1.4 排舞与健美操、体育舞蹈的优势比较及其对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作用 |
2.2 运动协调的相关研究 |
2.2.1 “运动协调”的定义 |
2.2.2 运动协调的归属与结构分类 |
2.2.3 运动协调的研究内容 |
2.2.4 运动协调的测评 |
2.2.5 运动协调动作指标的筛选 |
2.3 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对象选取依据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设计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设计 |
4.3.1 实验内容及步骤 |
4.3.2 实验的变量与控制 |
4.3.3 实验测试指标的筛选 |
4.3.4 实验测试指标的确定 |
4.3.5 实验测试的具体方法 |
5 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 7-8 岁对照班和实验班男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2 实验前 7-8 岁对照班和实验班女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3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7-8岁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4 实验前7-8岁对照班和实验班异性儿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 7-8 岁男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2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 7-8 岁女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3 实验后7-8岁异性儿童之间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实验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对照班7-8岁男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2 实验前、后对照班7-8岁女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3 实验前、后实验班7-8岁男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4 实验前、后实验班7-8岁女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附录 A 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测试指标筛选问卷 |
附录 B 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评价表 |
附录 C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D 问卷信效度检验 |
附录 E 告家长通知书 |
附录 F 运动协调能力动作指标测试流程图 |
附录 G 排舞教学教案范例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及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概述 |
1.2 体育运动改善ASD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 |
1.3 体育运动改善ASD儿童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综述 |
1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概述 |
1.1 ASD的发病率、症状、病因 |
1.2 ASD的执行功能缺陷 |
2 体育运动与ASD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 |
2.1 研究的证据 |
2.2 研究的理论 |
3 体育运动改善ASD儿童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 |
3.1 ASD儿童执行功能的脑机制研究 |
3.2 体育运动改善ASD儿童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
4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设计 |
2.3 研究分组 |
2.4 小篮球运动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
2.5 行为学指标的测量 |
2.6 脑影像数据采集 |
2.7 实验步骤 |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学龄前ASD儿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行为症状比较结果 |
3.2 12周小篮球运动前、后两组学龄前ASD儿童执行功能的变化 |
3.3 12周小篮球运动前、后两组学龄前ASD儿童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变化 |
3.4 12周小篮球运动学习所导致学龄前ASD儿童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变化与执行功能表现变化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12 周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ASD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4.2 12周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ASD儿童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变化的影响 |
4.3 12周小篮球运动学习后学龄前ASD儿童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变化与执行功能改变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单次小篮球运动干预实施示例 |
附录二: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
附录三: 儿童睡眠习惯问卷 |
附录四: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版 |
附录五: 儿童饮食行为问卷 |
附录六: 儿童执行功能量表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促进5~6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增进幼儿体质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 |
1.1.2 当前我国幼儿体质下降趋势明显 |
1.1.3 幼儿园对幼儿体育游戏开发缺乏有效指导 |
1.1.4 体育游戏是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核心概念界定及类型 |
1.4.2 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文献计量研究 |
1.4.3 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内容选题研究 |
1.4.4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总体要求 |
3.1.1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指导思想 |
3.1.2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基本原则 |
3.1.3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主要依据 |
3.2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内容体系 |
3.2.1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理念 |
3.2.2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开发过程 |
3.2.3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主题情景 |
3.2.4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发展目标 |
3.2.5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主要规则 |
3.2.6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组织方法 |
3.3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效果 |
3.3.1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身体形态发育的影响 |
3.3.2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身体机能状况的影响 |
3.3.3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
3.3.4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单项得分情况的对比 |
3.3.5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综合得分情况的对比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附件8 |
附件9 |
(8)口令猜测方法的集成优化与自适应优化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于Markov模型的口令猜测方法 |
1.2.2 基于PCFG的口令猜测方法 |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口令猜测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规则的三种口令猜测方法 |
2.1 整体流程 |
2.1.1 语料库集合的构建 |
2.1.2 效费比最优的猜测规则序列 |
2.2 热词与结构方法 |
2.3 带变形的热词与结构方法 |
2.4 基于频度划分的暴力方法 |
2.5 三种猜测方法的优缺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口令猜测方法的集成优化 |
3.1 猜测次数的变化范围 |
3.2 整体学习与分长度学习 |
3.2.1 整体学习的缺点 |
3.2.2 分长度学习及其猜测次数分配模型 |
3.3 多种方法串联学习 |
3.3.1 基本原理与整体流程 |
3.3.2 多种方法的猜测次数分配 |
3.3.3 效费比的重新计算 |
3.4 集成优化及其对应的软件 |
3.4.1 软件架构 |
3.4.2 命中的口令类型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口令猜测方法的自适应优化 |
4.1 自适应优化的整体流程 |
4.2 口令集合的特征分析 |
4.2.1 特征选取与刻画 |
4.2.2 口令集合的特征估计 |
4.3 猜测规则的效益评估 |
4.3.1 规则的特征向量计算 |
4.3.2 效益评估指标 |
4.4 自适应优化软件 |
4.4.1 总体设计 |
4.4.2 运行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 |
5.1 集成优化方法在训练集合上的效果 |
5.2 集成优化方法与其它方法的对比 |
5.2.1 总命中率对比 |
5.2.2 各长度的命中率对比 |
5.3 自适应优化方法的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集成优化方法在训练集合上的效果 |
附录2 集成优化方法与其它方法的对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总体结构 |
1.2.1 网络结构 |
1.2.2 节点结构 |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研究 |
1.3.1 安全需求和性能指标 |
1.3.2 密钥管理研究方案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第一类Chebyshev多项式 |
2.2 有限域上的第一类Chebyshev多项式 |
2.2.1 扩展定义与性质 |
2.2.2 困难性假设 |
2.3 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系统 |
2.3.1 交互证明系统 |
2.3.2 视图 |
2.3.3 完备零知识性 |
2.3.4 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系统 |
2.4 散列函数 |
2.4.1 散列函数定义 |
2.4.2 散列函数性质 |
2.5 Needham-Schroeder协议 |
2.6 线性秘密分割方案 |
2.7 BAN Logic |
2.7.1 BAN Logic语义 |
2.7.2 BAN Logic规则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位置和身份信息的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 |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模型 |
3.2 系统模型 |
3.3 基于位置和身份信息的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方案 |
3.3.1 方案的形式化定义 |
3.3.2 方案的具体描述 |
3.4 安全性分析 |
3.4.1 BAN Logic |
3.4.2 机密性 |
3.4.3 完整性 |
3.4.4 抗重放攻击 |
3.4.5 防窃听攻击 |
3.4.6 抗捕获攻击 |
3.5 性能分析 |
3.5.1 存储消耗 |
3.5.2 计算复杂度 |
3.5.3 连通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资源量级节点的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 |
4.1 背景 |
4.2 基于位置和身份信息的密钥管理改进方案 |
4.2.1 系统模型 |
4.2.2 方案的形式化定义 |
4.2.3 方案的具体描述 |
4.2.4 性能分析 |
4.3 基于Chebyshev多项式的不同资源量级节点的密钥管理方案 |
4.3.1 系统模型 |
4.3.2 方案的形式化定义 |
4.3.3 方案的具体描述 |
4.3.4 正确性分析 |
4.3.5 安全性分析 |
4.3.6 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秘密共享的密钥生成、更新和认证方案 |
5.1 背景 |
5.2 分布式网络 |
5.2.1 节点更新 |
5.2.2 一对多通信 |
5.2.3 无KDC |
5.3 分簇式网络 |
5.3.1 VoronoiDiagram |
5.3.2 分簇网络的结构划分 |
5.3.3 邻边节点的区域归属 |
5.3.4 簇头节点选取策略 |
5.3.5 簇内密钥生成和身份认证 |
5.3.6 簇间密钥生成和身份认证 |
5.3.7 网络节点更新 |
5.3.8 Mahalanobis-Voronoi |
5.3.9 正确性分析 |
5.3.10 安全性分析 |
5.3.11 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移动通信系统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排序算法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2.1 串行排序 |
1.2.2 并行排序 |
1.3 形式化和演算简介 |
1.3.1 形式化简介 |
1.3.2 演算简介 |
1.4 移动演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早期典型进程演算 |
1.4.2 进程演算的发展 |
1.5 面临的关键问题 |
1.6 论文主要工作 |
1.7 论文组织安排 |
第二章 π演算和seal演算基础 |
2.0 引言 |
2.1 π演算简介 |
2.1.1 模拟与互模拟 |
2.1.2 交互 |
2.1.3 π 演算语法 |
2.1.4 π演算的结构同余和反应 |
2.1.5 π演算的操作语义 |
2.1.6 多目π演算 |
2.1.7 π演算中的移动性 |
2.2 π演算应用举例 |
2.2.1 数字表示和数字加减法 |
2.2.2 两元素的比较 |
2.2.3 实用停止等待协议的描述 |
2.3 seal演算简介 |
2.3.1 seal演算的语法及语义 |
2.4 seal演算应用举例 |
2.4.1 数字的表示和数字运算 |
2.4.2 GASNIS拓扑结构的变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并发排序算法及其形式化描述 |
3.1 引言 |
3.2 基于链表存储的良序集合中元素的排序 |
3.3 基于索引存储元素的并发排序 |
3.3.1 并发筛选排序算法思路 |
3.3.2 基于seal演算的并发筛选排序算法 |
3.3.3 并发筛选插入排序思路 |
3.3.4 基于seal演算的并发筛选插入排序算法 |
3.5 小结 |
第四章 量化seal演算 |
4.1 引言 |
4.2 对seal演算的量化描述扩展 |
4.2.1 资源量化 |
4.2.2 位置量化 |
4.2.3 .复制和并发量化 |
4.2.4 过程量化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量化 SEAL 演算的GASNIS 任务调度形式化描述 |
5.1 引言 |
5.2 GASNIS任务调度简介 |
5.2.1 GASNIS任务调度的逻辑结构 |
5.2.2 GASNIS任务调度流程: |
5.3 简单GASNIS的任务调度举例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致谢 |
四、NT口令的7-14规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障碍及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D]. 蔡可龙. 扬州大学, 2021
- [2]基于智能推荐算法的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鞠亚军. 扬州大学, 2021(08)
- [3]数据质量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文争.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D]. 孔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5]排舞教学对7-8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玲.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及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D]. 王金贵. 扬州大学, 2020
- [7]促进5~6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研究[D]. 沈婷.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7)
- [8]口令猜测方法的集成优化与自适应优化的研究与应用[D]. 王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的研究[D]. 张文.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移动通信系统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D]. 卜浩. 武汉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