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EE型静电除尘器

美国EE型静电除尘器

一、美国EE型静电除尘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辉[1](2019)在《静电除尘用直流叠加脉冲电源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粉尘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静电除尘器可有效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排放浓度,而除尘器电源是影响除尘器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使用较广泛的除尘器电源为工频和高频直流电源,但工频电源存在体积大、成本高和输出电压波动大等缺点;高频直流电源虽在设备体积、成本及输出电压波动方面有所改进,但对比电阻较大的粉尘易造成反电晕现象,降低了除尘效率。鉴于此,本文针对提高除尘器除尘效率的要求,在传统工频及高频直流电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高效的直流叠加脉冲电源结构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所设计电源的基本参数为:直流基础电压60kV;脉冲电压为峰值80kV、脉宽100μs、重复频率150Hz的半正弦波形,直流叠加脉冲后峰值电压为140kV;负载等效为电容与电阻并联结构。高压直流电源部分包括三相工频整流、高频全桥逆变、高频变压器升压及二次整流等电路单元。考虑到开关管工作在高频情况下的开关损耗,在直流电源中引入谐振变换器,使开关管工作于软开关状态,以此来消除开关管的开关损耗。然后,确定直流电源主电路的工作模式,推导出相应的调压特性,并利用matlab对电路的工作状态进行仿真,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脉冲电源部分采用RLC串联振荡方式产生脉冲电压,利用负载的等效电容及脉冲变压器的漏感组成振荡元件,在除尘器负载两端产生正弦脉冲电压。在时域内对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电路中各元件的参数,并利用matlab对电路的工作状态进行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高频直流电源和脉冲电源分别通过耦合电抗器和耦合电容器并联至负载两端。变压器设计部分包括高压直流电源部分高压高频变压器设计和脉冲电源部分脉冲变压器设计,根据相关设计参数选择变压器的磁芯材料及结构尺寸,并对绕组及绝缘参数进行设计,最后对其温升及分布参数行进校验。

肖竹新[2](2019)在《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液滴荷电及效率的研究》文中认为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技术是集水雾、静电和振弦栅除尘技术于一体的高效除尘技术,能有效捕集气体中的细微粉尘。本文主要对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模型空载条件下的液滴荷电、除尘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环形电极下的液滴荷电量:离喷头位置越远,荷电量越小;直径越大荷电量越大;没有芒刺荷电量大,荷电量随芒刺长度的增长是先降后升再降;两个电极比一个电极荷电量稍微大一点,但荷电量范围小了很多;优选出环形电极的最佳参数为:喷极间距D=100mm,电极环直径Φ=130mm,直径粗细F为3mm,并且不设芒刺,数量为1个。棒状电极下的液滴荷电量:纵向布置比横向布置荷电量更大;电晕棒越细荷电量越大;相同电压下,液滴荷电量从大到小依次是“十”字形芒刺>“一”字形芒刺>无芒刺;芒刺长度和芒刺数量对液滴荷电量影响较小;随着电极间距的增加,液滴的荷电量增加;两个电极的液滴荷电量高于一个电极的液滴荷电量;随着喷极间距的增加,液滴的荷电量先减小后增大;优选出棒状电极的最佳参数为:电晕棒纵向布置,直径粗细F=3mm,6个“十”字形芒刺,芒刺长L=10mm,电极间距85mm,设置3个电极,喷极间距D=150mm。方形电极下的液滴荷电量:随方形电极尺寸的增大,液滴的荷电量先增大后减小;有芒刺时,液滴的荷电量较小,电极的放电强度较弱;随着喷极间距的增加,液滴的荷电量增大;电晕电压的范围随着喷极间距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两个电极时的液滴荷电量要高于一个电极,而且电压可以在更大幅度的范围内稳定运行。对于方形电极的液滴荷电测试,最佳参数为:边长为100mm,喷极间距为100mm,设置2个电极(间距85mm)。综合对比,在三种电极结构参数最佳下,按电极放电性强弱排序是:方形电极>环形电极>棒状电极。因此,选用具有最优参数的方形电极进行除尘器模型的除尘效率实验。电压相同时,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效率随入口风速的增大先减后增再减;入口风速相同时,荷电水雾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效率随电压增大而增大。对于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设置两块振弦栅比一块振弦栅除尘效率更高,除尘效率平均提高2.34%,除尘效率最高时达到99.10%。

刘晶晶[3](2019)在《低阶煤中矿物质赋存特征及其对地质过程的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煤—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沉积岩,似一本鸿篇巨制的史书,记载了数百万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与生物、物理、地球化学相关的地质事件。煤中的有机质,是成煤植物经腐泥化、煤化作用并演变、缩聚的产物,保存了植物生长、衰亡、堆积等各阶段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以及植物及其相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轨迹;煤中的矿物质组成,则是各地质作用的结果,既能反映聚煤环境的地质背景,又可助于阐明煤层的成因、煤化作用,追踪区域地质历史演化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将今论古”地质学研究方法的最佳应用选择对象。本文运用煤岩学、矿物岩石学、煤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煤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XRF)、稳定气体同位素质谱(IRMS)、X射线衍射(XRD)、冷原子吸收光谱(AAS)和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等先进测试技术,结合基础地质学分析、化学分析、统计学分析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研究了我国内蒙古胜利煤田低锗褐煤以及云南东南部弥勒盆地褐煤的元素分布和矿物组成,并以贵州贵定煤田和云南砚山煤田煤(烟煤)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利用逐级化学提取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煤阶煤中微量元素赋存形态的异同;研究了电厂燃煤产物—飞灰中元素的分布和分异特征,以查明其与入料原煤中元素的赋存形态的对应关系;采用逐级化学淋滤的实验方法,定量研究低煤阶煤中非矿物无机元素的赋存方式;通过胜利煤田低锗煤区与富锗煤区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Ge的空间分布异同,提出富锗煤区Ge富集的主控因素以及Ge矿床的形成模式;利用弥勒盆地煤中的矿物、环境敏感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异常特征,推测成煤期的古环境,指出其具有海相成煤的特点;分析测定弥勒盆地连续煤层中有机碳同位素比值δ13C,结合煤中孢粉化石、矿物组成指示的成煤环境,讨论了煤中显微组分以及成煤期古气候对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通过煤层中同生海水成因的石膏的87Sr/86Sr比值,利用已经建立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海水中87Sr/86Sr比值,推断出煤沉积的地质年代,并由煤层堆积的厚度计算出泥炭的堆积速率;结合成煤盆地的区域构造及地质背景,讨论了盆地成煤期受海水输入影响的机制。煤质分析表明,胜利煤田低锗煤和弥勒煤的灰分产率相当,但前者水分和全硫含量(27.59%和1.66%)均高于弥勒煤(16.78%和0.79%),而挥发分和C、H、N含量均明显低于弥勒煤。硫的赋存形态不同,胜利煤中的硫以有机硫为主,硫酸盐含量明显较低;而弥勒煤以硫酸盐为主,或硫酸盐硫与有机硫含量相当。两地区煤的平均腐殖组反射率相近,分别为0.45%和0.40%。两地区煤中的显微组分均以腐殖组为主,但胜利煤相对富含惰质组,且以丰富的粪粒粗粒体为典型特征;弥勒煤则相对富含壳质组,树脂体、角质体和木栓质体丰富,且具有强烈的荧光性。胜利煤田和弥勒盆地原煤中的矿物主要为石英、高岭石、黄铁矿和石膏。低温灰化后,形成丰富的附加产物—硫酸盐矿物(烧石膏、石膏、六水泻盐,以及胜利煤中的钾明矾和水硫酸铝石),并构成低温灰灰分的主要组成,与煤的灰分产率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构成硫酸盐矿物的金属元素在原煤(未灰化)中的有机亲合性。对砚山和贵定煤的逐级化学提取实验表明,煤中高度富集的微量元素V、Cr、Mo主要以有机质形式存在,部分存在于硅酸盐中,少量Mo和Cr与硫化物相关。Se和U主要赋存在有机质中,部分与硫化物相关,少量U与硅酸盐矿物相关。Cd主要以硫化物为载体,部分与有机质和硅酸盐矿物相关。与之相比,胜利煤田和弥勒盆地低煤阶煤中上述元素的赋存形态略有差异。其中,元素V、Cr相关性显着,且与灰分、SiO2、Al2O3、和K2O的线性相关性表明,二者主要以黏土矿物为载体。元素Mo不仅与有机质和黏土矿物有关,而且在弥勒煤中与硫化物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贵定和砚山煤中的赋存形态一致。胜利和弥勒煤中Cd主要与黏土矿物关系密切,而与硫化物无明显相关性。对于元素Se和U,在胜利和弥勒煤中主要以黏土矿物、硫化物形式存在,但在贵定和砚山煤中主要以有机质和硫化物形式存在,元素的主要赋存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的胜利煤田低锗煤区与锗矿床地理位置仅1.2 km之隔。但低锗煤中元素Ge的浓度厚度加权均值仅为0.45 μg/g,远远低于富锗煤中Ge含量的均值273.4 μg/g,并且富锗煤仅分布于煤田西南部,区域面积仅为2.2 km2,从煤田的西南缘至东北向,煤中Ge的浓度递减,呈扇形分布。该空间分布表明,煤田西南缘的花岗岩受淋溶作用形成富Ge溶液,并在西南至东北向横向迁移至泥炭沉积区时,被有机质选择性吸附,导致溶液中Ge的浓度逐渐降低。与云南临沧和俄罗斯巴甫洛夫锗矿床相比,尽管都与盆地周边的花岗岩的淋溶作用有关,但是胜利煤田锗矿床富Ge溶液的的运移方式为横向迁移,因此Ge的富集仅发生在盆地边缘较小范围内的煤层中;而临沧和巴甫洛夫锗矿床中富Ge溶液的运移方式为纵向迁移,即从盆地底部沿裂隙垂直向上迁入至泥炭沉积层中,因此Ge的富集多发生在地层断裂带裂隙或相交部位,并且随着与底部花岗岩的距离的增加,Ge浓度逐渐降低,从而形成了穹状的Ge浓度分布模式。弥勒煤中丰富的莓球状黄铁矿、自生石膏以及分布不均的元素硫均指示由海水为泥炭提供充足的硫酸盐作为硫源,随着泥炭层的堆积,三者的含量递减,表明海水的影响作用减弱。同时,元素比值Ca/Mg、Sr/Ba反映出沉积物水体的盐度在泥炭沉积过程中逐渐降低的趋势。环境敏感元素Th/U、V/Ni、St、Ca、Sr的浓度值均一致地指示了海水作用骤然减弱的成煤阶段。稀土元素的配分以富中-重稀土类型为主,并伴有La及显着的Gd正异常,也进一步反映了泥炭在堆积过程中海水输入的影响。弥勒盆地煤中的孢粉化石表明,其所属的植物群主要生长于渐新世/中新世交替时期,且包含低地和高山植物,古气候为中温带气候,并具有一定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山毛榉和杉科植物孢粉化石的缺失,表明成煤期或存在气候干燥的阶段。盆地内深色褐煤层间分布有多层浅色褐煤,其显微组分具有贫腐殖组、富壳质组的特征,并含有多种水生草本植物的花粉,指示该阶段沉积区内水量丰富,植物以贫木质素的草本植物为主;而深色褐煤层富腐殖组、贫壳质组,以赤杨属、榆属等木本植物为主,指示该阶段沼泽区内潜水面较低。煤中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反映的是古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而影响植物对碳的吸收的因素为大气中CO2的组成。因此,植物体内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即偏正的δ13C值对应了干燥的气候条件,偏负的δ13C值对应湿润的气候条件。根据煤的显微组分计算的煤的植被指数Ⅵ与煤的有机碳同位素比值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在成煤期的干燥气候阶段,沼泽区内潜水面低,植被类型以富木质素的木本植物为主;而在气候湿润阶段,区内潜水面高,成煤植物以贫木质素的草本植物为主。在偏正的δ13C值对应的时期内,高含量的石膏近一步表明该时期内干燥的气候条件。对应“深海钻探项目”588C钻孔中浮游有孔虫记录的87Sr/86Sr数据,本次测试的弥勒煤中石膏的87Sr/86Sr 比值对应的地质年代是中新世早期,与煤的形成时代一致。根据87Sr/86Sr的比值划分的三组数据分别对应煤层的底部、中部和上部,三组87Sr/86Sr 比值均值对应的地质年代分别约为21.7Ma,20.7 Ma和18.7 Ma,测年误差分别为+/-0.55 Ma、+/-0.56 Ma和+/-0.24 Ma。上述分析表明,弥勒煤最初形成于早中新世约21.7 Ma,整个沉积过程约持续了 3 Ma,沉积层厚度27 m。据此计算,研究区泥炭的堆积速率约为0.009 mm/年。弥勒山间内陆盆地与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内的特提斯海域之间的水系连接可能为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以及与之交汇的鲜水河-小江断裂带。成盆期,断裂带变形区长期处于多阶段活动期,为海水运移至陆地成煤盆地提供了便利通道。同时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的改变,使东西向断裂带,如富源-弥勒、宣威-寻甸断裂带,包括与本研究区紧邻的弥勒-师宗断裂带,转为右旋剪切运动,并伴随着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北部区域(包括弥勒盆地)的抬升。一方面,该区域的抬升,使弥勒盆地M1煤层沉积时受到的海水的影响逐渐减小,另一方面,持续的陆地抬升作用,也使弥勒盆地由近海平面位置逐步抬升至现今的海拔高度1350m。

李小玲[4](2018)在《钢铁厂烟粉尘排放特性及扩散迁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灰霾事件频繁发生,大气环境污染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减少颗粒物排放是有效缓解灰霾天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钢铁厂排放的烟粉尘作为大气环境颗粒物的排放源之一,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然而,目前对钢铁厂烟粉尘排放特性及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的认识还远远不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尽管国内外针对钢铁厂个别排放点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尚未系统全面地掌握烟粉尘从钢铁厂排出再到大气环境中扩散整个过程的特点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鉴于此,本文采用现场采样检测、实验室分析及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钢铁厂烟粉尘排放特性及其在大气环境中的扩散迁移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方法,系统全面地开展钢铁厂烟粉尘采样分析工作,研究了烟粉尘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及指纹特性(形貌特征及化学组成)。走访和问卷调研了近百家钢铁厂,选择其中的典型大型钢铁厂为研究对象,使用烟尘测试仪及PM10分级采样器,采集了正常工况下钢铁生产各工序的14个有组织和5个无组织重点排放点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获得了各排放点的烟粉尘排放质量浓度水平。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探明了烟粉尘粒径分布(即分散度)特征。采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X射线荧光光谱定量分析(XRF)、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了各排放点烟粉尘微观形貌特征,并定量分析了各排放点烟粉尘的29种元素组成特征。烟粉尘粒径范围为0.1~320 μm,其中烧结工序各排放点的烟粉尘分散度高,粒径小于10 μm的占30%~40%,高炉出铁场及炼钢工序各排放点烟粉尘粒径主要分布在40 μm以下,粒径小于10的占85%~95%。烟粉尘形貌主要有球形颗粒、超细颗粒聚合体以及不规则块状或粉末状颗粒。(2)核算了钢铁厂烟粉尘排放因子和排放量,分析了烟粉尘排放构成特点,获得了我国钢铁厂烟粉尘最新排放水平。钢铁厂烟粉尘排放因子是反映烟粉尘排放状况的最基本参数,对烟粉尘排放量的核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钢铁厂烟粉尘排放特征,结合采样分析结果,计算了我国典型钢铁厂的烟粉尘排放因子,分析了主要排放点对钢铁厂烟粉尘排放因子的贡献率;基于排放因子的计算结果,进一步核算了钢铁厂烟粉尘排放量,分析了烟粉尘排放量的构成情况。研究表明:各工序中烧结工序的排放因子最大,TSP、PM10和PM2.5排放因子分别为0.21kg/t烧结矿、0.12kg/t烧结矿和0.06kg/t烧结矿。吨钢TSP、PM10和PM2.5排放量分别为0.59kg/t钢、0.37kg/t钢和0.21kg/t钢。烟粉尘年排放量为4217t,PM10占总排放量的65.31%;烧结工序对TSP、PM10和PM2.5的年排放量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0.82%、48.22%和45.63%。(3)结合我国钢铁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构建烟粉尘排放评价指标体系,并深入分析了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两类指标,有组织排放指标分为企业、工序、设备和排放点四个层面。建立了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源的烟粉尘排放数学关系,研究了资源能源消耗、烟粉尘粒度分布及除尘效率、产品产量及产业结构、生产设备规模、烟粉尘统计周期等主要影响因素。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大小(包括矿物资源能源及空气资源等)对烟粉尘的排放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降低烟粉尘排放量,就必须减少源头上的矿物、能源和空气等天然资源的消耗量。TSP中PM10含量越大,分级除尘效率越低(ηPM2.5<ηPM10<ηTSP)的排放点烟粉尘排放量越大。提出了将环境指标(烟粉尘排放质量)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的建议。(4)采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深入研究了烟粉尘在钢铁厂周围环境中的扩散迁移规律。基于AERMOD扩散模型,分别研究了有组织排放源在正常运行工况和源强变化及无组织排放源在无抑尘措施和有抑尘措施时的烟粉尘扩散规律,评估了不同统计期内烟粉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预测了 TSP和PM10的质量浓度分布及沉降量。预测结果表明,烟粉尘排放源强和区域气象条件是影响其扩散迁移的两个关键因素。质量浓度分布与烟粉尘排放质量成正比。最恶劣气象条件是静风和小风条件(风速<1.5 m/s)及F级大气稳定度。烟粉尘扩散对大气环境影响最大的区域是以排放源为中心的主导下风向1 km范围,最大落地质量浓度和沉降量都在此范围内。钢铁厂年均质量浓度达标,但日均值超标约5倍,进而提出了在制定烟粉尘排放指标时应考虑不同统计期内的烟粉尘排放限值的建议。钢铁厂烟粉尘年总沉降量为164.34 t/(km2·a),月平均沉降量为13.70 t/(km2·30d)。

严国鹏[5](2017)在《静电除尘用半桥LCC谐振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雾霾粉尘污染日趋严重。在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污染治理下,同时得益于高频静电除尘电源产品的推广应用,重工业行业的粉尘排放量大大减小。然而重工业行业所使用的静电除尘电源产品功率极大,造价昂贵,很难在轻工业行业得到推广,造成了总体粉尘排放量很难大幅度地得到削减。因此,针对轻工业行业的需求,进一步对中小功率静电除尘电源进行研究,有着一定的工程价值。首先,通过图示化的分析比较,指出了 LC串联和LC并联谐振器的优缺点,进而选择半桥LCC谐振器作为静电除尘电源的主要结构。基于LCC谐振器的多种工作模式的特点,综合中小功率、造价和效率等因素,选定了谐振腔呈感性的电流连续的工作模式。详细地分析了此模式下的各个模态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到了各个模态下电路中关键电气参数的数学表达式。但是,这些表达式计算十分繁琐,在工程上很难用于计算优化参数。因此,论文第三章利用基波分析法推导了半桥LCC谐振电路的稳态模型,分析了其恒压特性和恒流特性。针对恒流特性,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了品质因数以及串并联电容比值较合适的取值范围,为电路参数的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高频高压变压器作为除尘电源的核心部分之一。本文给出了主要的设计步骤。并且针对静电除尘器的特殊性,在传统的变压器结构上对高频高压变压器的散热特性、绕组间的绝缘结构、漏感和分布电容的控制等进行优化,设计了一种将变压器和整流器一体化的变压器结构,并制作了样品。根据恒流特性的参数优化范围,计算出了主要的谐振参数,并利用Saber软件仿真验证了开环系统下的近似的恒流特性。针对工程中采用试凑法进行控制器设计,周期长的缺点,本文采用扩展描述函数法建立了 PWM控制方法下的半桥LCC谐振器的小信号模型,推导了控制到输出电流的传递函数的解析式。同时利用Simplis仿真软件得到了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的伯德图,验证了小信号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控制器的设计,这种方法对工程应用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最后实现了静电除尘电源的闭环控制。动态负载的仿真结果证明了除尘电源输出电流的恒定,解决了恒压控制下易产生的拉弧击穿现象,也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闫晓淼,李玉然,王雪,朱廷钰[6](2014)在《电除尘器的评价指标分析及发展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分析国内电除尘器相关标准对本体压力降和本体漏风率的规定,从环保指标、性能指标和管理指标评价电除尘器。为有效控制烟(粉)尘污染,应使粉尘出口浓度降低至环保要求排放限值以下,建立在线监测系统,降低本体压力降和漏风率,提高除尘效率、系统投运率和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系数。概述湿式静电除尘和电袋复合除尘器两种新型除尘技术,并建议今后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通过调整烟气温度、湿度或添加其他化学物质的方法调整粉尘比电阻;选择合适的电极形式并使用宽间距、合理设置导流装置和经常检查运行设备以补救漏风问题;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供电系统和清灰系统。

李晓颖[7](2011)在《燃煤飞灰比电阻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一直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燃煤发电是我国煤炭消耗的主要途径,燃煤电厂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固体颗粒物,如不严格控制其排放,不仅会降低环境质量,还会威胁人类健康。静电除尘器是燃煤电厂最主要的除尘设备,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电除尘器的出口排放在50mg/Nm3以上,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作为燃煤飞灰介电性质的表征,飞灰比电阻是影响电除尘器收尘效率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燃煤电厂主要燃烧低硫煤,导致飞灰比电阻偏高,很容易形成反电晕,这是导致我国电除尘器收尘效率无法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基于以上因素,为了更好为静电除尘器选型设计提供依据,提高收尘效率,本文比较了几种现有比电阻预测模型,并系统分析了飞灰比电阻的影响因素,最终建立一个适用于我国煤种的飞灰工况比电阻预测模型。首先利用三种典型灰样,对三个现存比电阻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模型对同一灰样比电阻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大,对来自本模型数据库灰样的比电阻值预测较为准确,在120-250℃的温度范围内,比电阻对数与实测值的偏差小于2.38%,对其它类型灰样比电阻预测偏差较大,高于一个数量级。其次,对新建的飞灰性质-飞灰比电阻数据库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飞灰各成分中,最大比电阻值对Na+Li含量最为敏感,其次是Fe,其他成分对最大比电阻无显着影响。得到最大比电阻根据飞灰成分的预测公式为:lgρmax=-1.210lgAls-0.782lgAi+γ.同时,本研究还对湿度和场强与最大比电阻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最大比电阻对数值与水分含量呈线性负相关,线性回归斜率受Na原子含量影响,定量关系式为:lgρmax=(0.131Alithium+sodium-0.142)W+C1;最大比电阻对数值与测量场强呈线性负相关,但不受灰样成分影响,表达式为:logρmax=-0.051E+C2。综合统计分析与实验研究得到最终最大比电阻的预测公式为:lgρmax=-1.210lgAlithium+sodium-0.782lgAlron+(0.132Alithium+sodium-0.141)W-0.051E+11.40685最后,本研究评估了新建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新模型对十种灰样的比电阻对数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绝对值范围为0.15-13.34%,均值为6.068%;

孙清雷[8](2010)在《ESP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的主回路设计》文中提出静电除尘器在减少工业粉尘的排放量、降低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静电除尘电源的性能决定着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果。当前工业上常用的静电除尘器电源一般为工频单相可控硅电源,其性能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国内的高频开关电源的研究刚刚起步,还不具备大规模使用的条件;国外的高频开关电源产品非常昂贵。中频电源既能满足环保方面的迫切需求,又能短时间内形成生产规模,是理想的静电除尘器电源设备的过渡方案。本论文主要内容是以大连蓝清自控设备有限公司的电源研发项目为基础,对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的主回路部分进行研究,并给出主要研制过程。在论文中,介绍了静电除尘方面的背景和静电除尘器电源当前的发展状况,对比了几种常用的静除尘器电源。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采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主回路的核心器件,文中介绍了IGBT基本特性和用于控制IGBT器件的PWM控制技术。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主回路的设计包括三相桥式整流电路,电压型全桥IGBT逆变电路,中频变压器升压和高压硅堆全桥整流的主电路结构设计。在完成主回路原理图和安装工艺图后,通过计算确定了二极管、滤波电感、滤波电容的参数,IGBT器件和电流霍尔元件的具体型号。详细分析了逆变电路中开关器件的工作模式。设计了IGBT器件驱动电路、缓冲电路和散热装置。设计了合适的过电流保护方案。说明了开关器件的安装工艺。介绍了中频升压变压器的设计难点和设计过程。根据理论分析、设计和参数计算,选取了实物器件,组装了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样机。对电源样机进行了多次的实验,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电源样机。经过实验结果证实,电源样机输出的波形与理论设计相符,电源效率高,达到了项目的设计要求。

解标[9](2009)在《二维四区电收尘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除尘器在气体颗粒物净化有着广泛的应用,论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收集大量的参考文献,通过理论、实验及实践相结合,运用计算机仿真等手段,对一种新的“二维四区电除尘器”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以传统电除尘器构造为基础,充分利用内部空间。从强化荷电凝聚、增加收尘面积、捕集二次扬尘、振打及清灰机构的科学合理性、新型电源及智能闭环控制等方面系统介绍“二维四区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等。第一功能区:进口喇叭预荷电凝聚电场,使气流分布与粉尘预先荷电同步进行,使进口喇叭起到预除尘的作用,相当于增加一个前置电场。第二功能区:二维收尘场,由顺气流方向的阳极板和垂直气流方向通透型收尘装置构成。第二维收尘电极由一定开孔率的网板组成,收尘面积可以当量为其断面面积,仅此就增加一倍收尘面积。其不但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收尘,而且当网孔被一层粉尘堵住时,这时过滤机理也将产生作用。第三功能区:电场间粉尘截流墙装置。利用电除尘器电场之间宽度500mm~1500mm的通道布置风铃式网笼阵列,收集其前电场逃逸超细粉尘,利用风铃原理相互撞击达到清灰目的。第四功能区:出口喇叭内多层回转收尘网转刷清灰装置.收集逃逸粉尘及超细粉尘的同时,转刷清灰,保证不产生粉尘二次飞扬。采用高频电源及智能控制,保证粉尘充分荷电并维持稳定的场强,可以有效扩大对粉尘比电阻的适用范围,克服反电晕的产生。采用闭环控制,在满足排放要求的同时根据机组负荷工况动态调整输入能,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根据运行阻力与除尘效率的关系设置振打制度,达到高效的同时最低的机械疲劳损耗,从而最大限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本文主要对各功能区的性能进行研究,其后续研究将重点研究结构及产业化制造工艺。

姜彬[10](2009)在《静电除尘三相高压电源智能控制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工业粉尘排放量日益增加,大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除尘器作为防止粉尘污染的主要环保产品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电除尘器因其除尘效率高、能耗低、占地面积小、可处理大量烟尘气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建材、石油等行业。除尘电源作为电除尘器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的好坏对除尘效率影响极大。随着国家粉尘排放标准的进一步提高,传统单相除尘电源的性能已无法满足新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发一种高效、实用的新型电源来替代传统的单相电源。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了以TMS320F2812为控制核心的静电除尘三相高压电源智能控制器。本文采用了新型的三相高压除尘电源设计方案,主回路由三对反并联可控硅模块构成,结合设定值与反馈值,通过TMS320F2812控制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达到对输出电压闭环控制的目的。针对三相除尘电源的技术特点,本文设计了折线火花跟踪控制算法来对火花放电后的输出电压进行跟踪控制;采用数字化技术,解决了三相电源调压过程中的三相同步时序问题;另外,针对高比电阻粉尘场况中经常出现的反电晕问题,提出了反电晕状态的判别以及抑制反电晕的方法;本文还对三相电源供电时,电场中容易出现连续闪络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本文同时实现了RS-485总线通讯,可将多台智能控制器通过RS-485总线与上位机联网,由上位机实现对控制器的实时监控,达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目的。本文完成了静电除尘三相高压电源智能控制器整个硬件电路和底层软件的设计,并对设备进行了现场调试。

二、美国EE型静电除尘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EE型静电除尘器(论文提纲范文)

(1)静电除尘用直流叠加脉冲电源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静电除尘概述
        1.2.1 静电除尘原理
        1.2.2 静电除尘器的类型
    1.3 静电除尘电源的发展现状
        1.3.1 工频高压直流电源
        1.3.2 高频高压直流电源
        1.3.3 高压直流叠加脉冲电源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高频高压直流电源
    2.1 软开关技术
    2.2 主电路拓扑结构的确定
        2.2.1 谐振变换器的选择
        2.2.2 直流电源主电路
    2.3 主电路原理分析
        2.3.1 工作模式选择
        2.3.2 工作过程分析
        2.3.3 调压特性分析
        2.3.4 谐振电流分析
    2.4 电路参数确定
        2.4.1 高频变压器参数
        2.4.2 开关时间的确定
    2.5 直流电源仿真验证与分析
        2.5.1 直流电源仿真参数
        2.5.2 直流电源仿真电路搭建
        2.5.3 直流电源仿真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压脉冲电源
    3.1 脉冲电源主电路
    3.2 除尘器的等效电路
    3.3 脉冲电源主电路分析
        3.3.1 脉冲发生电路建模
        3.3.2 脉冲发生回路时域分析
        3.3.3 脉冲发生回路参数整定
    3.4 脉冲电源主电路仿真分析
        3.4.1 仿真电路搭建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压器设计
    4.1 直流电源用高频变压器设计
        4.1.1 磁芯材料及型号的确定
        4.1.2 绕组匝数及导线型号的确定
        4.1.3 绕线方式的确定
        4.1.4 绝缘材料的确定
    4.2 脉冲电源用脉冲变压器设计
        4.2.1 铁芯材料及尺寸的确定
        4.2.2 绕组匝数及导线型号的确定
        4.2.3 绕组结构及绝缘结构的确定
        4.2.4 温升及分布参数的校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2)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液滴荷电及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喷雾降尘技术
        1.2.2 荷电水雾除尘技术
        1.2.3 湿式振弦栅除尘技术
        1.2.4 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技术
        1.2.5 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技术路线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装置介绍及相关参数的测定
    2.1 实验装置介绍
        2.1.1 高压供电系统
        2.1.2 除尘效率采样方法
    2.2 相关实验参数的测定
        2.2.1 入口粉尘平均浓度的测定
        2.2.2 入口风速的测定
        2.2.3 导管风量的测定
        2.2.4 伏安特性与荷质比的测定
        2.2.5 喷雾流量的测定
        2.2.6 雾化角的提取
        2.2.7 雾化粒径的测定
    2.3 除尘器漏风率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雾荷电量与荷质比的理论研究
    3.1 接触荷电法
        3.1.1 接触荷电量
        3.1.2 水雾电流
        3.1.3 水雾荷质比
        3.1.4 影响接触荷电的因素
    3.2 感应荷电法
        3.2.1 感应水雾荷电量
        3.2.2 影响感应荷电的因素
    3.3 场致荷电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流荷电特性的实验研究
    4.1 喷嘴的雾化特性
        4.1.1 雾化流量的分析
        4.1.2 雾化角的分析
        4.1.3 雾化液滴尺寸分析
    4.2 环形电极放电特性
        4.2.1 实验设计
        4.2.2 喷极间距的影响
        4.2.3 电极环直径的影响
        4.2.4 电极环粗细的影响
        4.2.5 芒刺的影响
        4.2.6 电极数量的影响
    4.3 棒状电极的放电特性
        4.3.1 实验设计
        4.3.2 布置方式的影响
        4.3.3 电晕棒直径的影响
        4.3.4 芒刺形式的影响
        4.3.5 芒刺长度的影响
        4.3.6 芒刺数量的影响
        4.3.7 电极间距的影响
        4.3.8 电极数量的影响
        4.3.9 喷极间距的影响
    4.4 方形电极的放电特性
        4.4.1 实验设计
        4.4.2 电极尺寸的影响
        4.4.3 芒刺的影响
        4.4.4 喷极间距的影响
        4.4.5 电极数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荷电水雾振弦栅除效率的实验研究
    5.1 湿式除尘效率
        5.1.1 喷雾压力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5.1.2 入口风速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5.2 湿式静电除尘效率
    5.3 湿式振弦栅除尘效率
        5.3.1 一块振弦栅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5.3.2 二块振弦栅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5.4 荷电水雾振弦纤维栅除尘效率
        5.4.1 一块振弦栅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5.4.2 二块振弦栅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低阶煤中矿物质赋存特征及其对地质过程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煤中微量元素和矿物的研究现状
        1.2.2 煤型锗矿床的研究现状
        1.2.3 煤中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现状
        1.2.4 Sr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1.3 煤中元素和矿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次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1 内蒙古胜利煤田主要地层和区域岩浆岩活动
        2.1.2 云南弥勒盆地山心村煤矿地质背景
        2.1.3 贵州贵定和云南砚山煤田地质概况
        2.1.4 东肯塔基燃煤电厂入料原煤的煤田地质概况
    2.2 样品的采集
    2.3 本章小结
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分析测试方法
    3.3 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3.3.1 技术路线
        3.3.2 主要工作量
    3.4 本章小结
4 低阶煤的煤质和显微组分特征
    4.1 低阶煤的煤质特征
        4.1.1 胜利煤的煤质分析
        4.1.2 弥勒煤的煤质分析
    4.2 低煤阶煤的显微组分特征
        4.2.1 胜利低锗煤的显微组成特征
        4.2.2 弥勒煤中显微组分组成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低阶煤的矿物质组成
    5.1 胜利煤田煤的矿物质组成
        5.1.1 原煤及低温灰中的矿物组成
        5.1.2 矿物的赋存形态
        5.1.3 低温灰矿物与灰分的关系
        5.1.4 元素地球化学
        5.1.5 稀土元素和元素钇
    5.2 弥勒盆地煤的矿物质组成
        5.2.1 原煤及低温灰矿物
        5.2.2 低温灰矿物与灰分的关系
        5.2.3 元素地球化学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煤阶煤及飞灰中元素的赋存形态
    6.1 逐级化学提取研究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
        6.1.1 煤的化学性质
        6.1.2 煤低温灰中的矿物组成
        6.1.3 原煤中微量元素的浓度
        6.1.4 逐级化学提取后滤出元素的浓度
        6.1.5 与胜利、弥勒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的对比
    6.2 化学淋滤法研究低煤阶煤中无机元素的赋存形态
        6.2.1 淋滤方法概述
        6.2.2 煤质分析
        6.2.3 原煤及低温灰中的矿物
        6.2.4 主要元素的浓度
        6.2.5 淋出元素的浓度
        6.2.6 淋滤后低温灰的矿物组成
    6.3 燃煤产物中元素的分布对煤中元素的赋存形态的响应
        6.3.1 飞灰的粒度分级和物相组成
        6.3.2 飞灰中微量元素的分布
    6.4 本章小结
7 煤中矿物质对地质过程的指示意义
    7.1 胜利煤田富锗煤与低锗煤的对比研究及富锗煤的形成模式
        7.1.1 富锗煤中元素富集的主控因素
        7.1.2 煤型Ge矿床的形成模式
    7.2 弥勒盆地陆相成煤环境中海水的影响
        7.2.1 海相煤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
        7.2.2 煤的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盆地沉积环境的指示
    7.3 煤的物质组成与古成煤条件
        7.3.1 孢粉化石组合
        7.3.2 弥勒煤的煤岩特征与古沉积条件
        7.3.3 煤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
        7.3.4 有机碳同位素与显微组分
        7.3.5 有机碳同位素与古环境
    7.4 Sr同位素的地学意义
        7.4.1 弥勒煤中的石膏及其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7.4.2 锶同位素的地学意义
        7.4.3 研究区区域构造与海水的输入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4)钢铁厂烟粉尘排放特性及扩散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术语
        1.1.1 颗粒物
        1.1.2 烟粉尘
    1.2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1 大气环境污染现状
        1.2.2 钢铁工业发展进程及烟粉尘排放现状
        1.2.3 能源环境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1.3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源概述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烟粉尘采样分析技术进展
        1.4.2 烟粉尘排放特性研究进展
        1.4.3 烟粉尘扩散迁移研究进展
        1.4.4 已有研究工作评述
    1.5 论文研究工作
        1.5.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特性
    2.1 采样与分析方法
        2.1.1 采样对象的选择
        2.1.2 样品采集和制备
        2.1.3 排放特性分析方法
        2.1.4 采样质量控制
    2.2 钢铁厂烟粉尘质量浓度分析
    2.3 钢铁厂烟粉尘粒径分布分析
    2.4 钢铁厂烟粉尘指纹特征分析
        2.4.1 烟粉尘形貌特征分析
        2.4.2 烟粉尘化学组成分析
    2.5 无组织烟粉尘排放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因子及排放量
    3.1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3.2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因子
        3.2.1 典型钢铁厂烟粉尘排放因子计算
        3.2.2 典型钢铁厂烟粉尘排放因子分析
        3.2.3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因子对比分析
    3.3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量核算及分析
        3.3.1 典型钢铁厂烟粉尘排放量核算
        3.3.2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4.1 现有烟粉尘排放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4.1.1 国内外烟粉尘排放指标
        4.1.2 现有排放指标评述
    4.2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
        4.2.3 数据采集方法
    4.3 钢铁厂烟粉尘排放指标影响因素及分析
        4.3.1 烟粉尘排放指标的影响因素
        4.3.2 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影响
        4.3.3 烟粉尘粒径分布及除尘效率的影响
        4.3.4 产品产量及产业结构的影响
        4.3.5 生产设备规模的影响
        4.3.6 烟粉尘排放统计周期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铁厂烟粉尘扩散迁移规律
    5.1 计算模型及方法
        5.1.1 扩散模型的选择
        5.1.2 AERMOD扩散模型
    5.2 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分析
    5.3 有组织排放源扩散迁移规律
        5.3.1 研究范围及排放清单
        5.3.2 年均扩散迁移预测结果与分析
        5.3.3 日均扩散迁移预测结果与分析
        5.3.4 时均扩散迁移预测结果与分析
        5.3.5 源强变化对扩散迁移的影响
    5.4 无组织排放源扩散迁移规律
        5.4.1 研究范围和排放清单
        5.4.2 年均扩散迁移预测结果与分析
        5.4.3 日均和时均扩散迁移预测结果与分析
    5.5 预测最大值对应的重污染气象条件
    5.6 钢铁厂烟粉尘总沉降量分析
    5.7 模型验证及误差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专利
作者简介

(5)静电除尘用半桥LCC谐振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静电除尘的基本原理
    1.3 静电除尘器本体的电气特性
        1.3.1 静电除尘器本体的等效负载
        1.3.2 影响静电除尘效率的电气参数
    1.4 静电除尘电源的发展
        1.4.1 静电除尘电源拓扑结构的改变
        1.4.2 静电除尘电源供电模式的改变和选择
    1.5 静电除尘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电路拓扑结构及模态分析
    2.1 谐振器的选择
        2.1.1 半桥LC串联谐振器的特性
        2.1.2 半桥LC并联谐振器的特性
    2.2 半桥LCC谐振器工作模式分析
        2.2.1 半桥LCC串并联谐振电路的描述
        2.2.2 半桥LCC串并联谐振电路的工作模式分类
        2.2.3 半桥LCC串并联谐振电路的模态分析
    2.3 半桥LCC谐振器工作状态的数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半桥LCC谐振器的建模和特性分析
    3.1 半桥LCC谐振器的稳态建模
        3.1.1 开关网络的稳态模型
        3.1.2 变压器、整流网络和输出滤波器的稳态模型
        3.1.3 半桥LCC谐振器的恒压特性和恒流特性
    3.2 半桥LCC谐振器的恒压特性和恒流特性
    3.3 电流电压增益及相关电流电压幅值分析
        3.3.1 Q_r对电流电压增益及相关电流电压幅值的影响分析
        3.3.2 m对电流电压增益及相关电流电压幅值的影响分析
    3.4 输出电流的相对灵敏度分析
        3.4.1 相对灵敏度的基本概念
        3.4.2 Q_r对输出电流幅值相对灵敏度的影响_
        3.4.3 m对输出电流幅值相对灵敏度的影响
    3.5 半桥LCC谐振器软开关特性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谐振参数计算和高频高压变压器设计
    4.1 高频高压变压器的简化电路模型
    4.2 高频高压整流变压器的设计
        4.2.1 工作频率和磁芯类型的选择
        4.2.2 磁芯参数的计算和型号的确定
        4.2.3 变压器原副边匝数计算和导线的选择
        4.2.4 变压器绕组和高频高压整流桥结构设计
        4.2.5 变压器漏感和分布电容的控制
    4.3 半桥LCC谐振器谐振参数设计与建模仿真
        4.3.1 半桥LCC谐振器谐振参数设计
        4.3.2 半桥LCC谐振器的仿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半桥LCC谐振器的小信号建模与控制器的设计
    5.1 开关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
        5.1.1 PWM型开关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
        5.1.2 谐振器的小信号建模
        5.1.3 调频信号的近似表达
    5.2 半桥LCC谐振器的小信号建模
        5.2.1 半桥LCC谐振器的非线性状态方程
        5.2.2 谐波近似
        5.2.3 非线性环节的扩展描述函数表示
        5.2.4 谐波平衡与大信号模型的稳态解
        5.2.5 小信号的扰动与线性化
        5.2.6 小信号模型
        5.2.7 控制到输出电流的传递函数
    5.3 Simplis仿真法
    5.4 补偿网络设计
    5.5 闭环仿真验证
        5.5.1 LCC谐振器闭环稳定性分析
        5.5.2 LCC谐振器的动态负载特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电除尘器的评价指标分析及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电除尘器相关标准
2 电除尘器的评价
    2. 1 环保指标
        2. 1. 1 粉尘排放浓度
        2. 1. 2 除尘效率
    2. 2 性能指标
        2. 2. 1 本体压力降
        2. 2. 2 本体漏风率
        2. 2. 3 系统投运率
    2. 3 管理指标
        2. 3. 1 在线监测系统
        2. 3. 2 产品标准化系数
3 新型电除尘器技术
    3. 1 湿式电除尘器
    3. 2 电袋复合除尘器
4 结 论

(7)燃煤飞灰比电阻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固体颗粒物的危害
        1.1.2 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
    1.2 课题来源
        1.2.1 静电除尘的发展历程及原理
        1.2.2 电除尘器理论模型
        1.2.3 飞灰比电阻及其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现存比电阻预测模型比较
    2.1 模型描述
        2.1.1 R.E Bickelhaupt模型
        2.1.2 A.Chandra模型
        2.1.3 ORCHIDEE计算软件
    2.2 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及分析
第3章 数据库的建立及实验装置
    3.1 数据库的建立及性质分析
    3.2 实验装置
第4章 比电阻对飞灰成分的敏感性分析
    4.1 比电阻对温度的敏感性分析
    4.2 最大比电阻对成分的敏感性分析
    4.3 比电阻对钠、锂含量校正
    4.4 校正比电阻对成分的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度和场强对最大比电阻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条件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最大比电阻对湿度、场强的敏感性分析
        5.2.2 灰样成分对最大比电阻对湿度及场强敏感性的影响
        5.2.3 最大比电阻对湿度、场强的校正关系式
第6章 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8)ESP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的主回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ESP除尘原理
        1.2.1 工作原理
        1.2.2 电除尘器效率分析
    1.3 静电除尘器电源的供电方式
        1.3.1 单相工频可控硅电源
        1.3.2 三相工频可控硅电源
        1.3.3 高频开关电源
    1.4 静电除尘器电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5 选题意义和本文工作
第二章 变频器件及控制技术
    2.1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2.1.1 IGBT的基本特性
    2.2 PWM控制技术
        2.2.1 PWM综述
        2.2.2 SPWM的实现
第三章 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主回路设计
    3.1 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3.1.1 整流桥二极管的选择
        3.1.2 滤波电容、电感的选择
    3.2 逆变电路的设计
        3.2.1 功率开关器件IGBT的选择
        3.2.2 逆变电路工作过程分析
        3.2.3 缓冲电路的设计
        3.2.4 逆变回路开关器件的安装
        3.2.5 散热设计
        3.2.6 隔直电容
    3.3 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用中频变压器的设计
第四章 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控制系统的研究
    4.1 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控制系统
    4.2 IGBT驱动电路的选择和过电流控制
        4.2.1 IGBT驱动电路的选择
        4.2.2 IGBT过电流保护
        4.2.2.1 过电流产生的原因
        4.2.2.2 霍尔元件的选取
        4.2.2.3 霍尔元件安放的位置
第五章 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实验结果和波形分析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选用IGBT的性能曲线
附录B 样机主回路部分照片
附录C 主回路原理图

(9)二维四区电收尘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基础及现有条件
    1.5 拟实现的技术指标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维四区电除尘器
    2.1 电除尘器工作原理
    2.2 二维四区电除尘器工作原理
    2.3 二维四区电收尘器技术
    2.4 电除尘器的机械部件
    2.5 电除尘器技术流派
    2.6 电除尘器技术发展
    2.7 电除尘器选型设计
第三章 二维收尘电场
    3.1 气体电离
    3.2 尘粒荷电
    3.3 电晕放电
    3.4 电场
    3.5 粉尘在电场中的沉降规律
    3.6 收尘极板上粉尘粒子的沉降规律
    3.7 二维收尘电场
第四章 进口喇叭气流分布及二维电场
    4.1 工作原理
    4.2 气流分布技术研究
    4.3 粉尘在进气段的预荷电凝并
    4.4 粉尘烟道内Indigo凝聚器
    4.5 模型冷态实验报告
    4.6 工程实践
    4.7 进口喇叭及分布板常规结构
    4.8 进口喇叭内置二维电场结构
第五章 二次扬尘收集装置
    5.1 二次扬尘
    5.2 影响二次扬尘的因素
    5.3 电场间二次扬尘截留墙装置
    5.4 出口喇叭二次扬尘收集装置设计
    5.5 振打系统设计
第六章 供电及闭环控制系统
    6.1 电除尘器供电电源
    6.2 闭环控制
第七章 二维四区电除尘器系统冷态实验
    7.1 实验目的
    7.2 实验内容
    7.3 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
    7.4 实验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的专利

(10)静电除尘三相高压电源智能控制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历程
    1.2 电除尘器基本原理分析
        1.2.1 静电除尘过程分析
        1.2.2 气体的电离、导电和击穿
        1.2.3 电除尘效率分析
    1.3 单相电源与三相电源供电质量比较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2章 电除尘控制原理及控制系统的设计
    2.1 火花跟踪控制
        2.1.1 火花及闪络检测
        2.1.2 折线火花跟踪控制算法
        2.1.3 连续闪络问题的抑制
    2.2 反电晕的抑制设计
        2.2.1 粉尘比电阻
        2.2.2 反电晕的产生及影响
        2.2.3 反电晕与正常闪络的区别
        2.2.4 反电晕的判定
        2.2.5 抑制反电晕
    2.3 三相高压静电除尘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3.1 高压控制部分的设计
        2.3.2 电除尘控制器三相供电主回路组成
        2.3.3 电除尘控制器三相供电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2.3.4 低压控制及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第3章 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控制器硬件设计整体架构
    3.2 控制器硬件单元电路设计
        3.2.1 TMS320F2812最小系统设计
        3.2.2 320x240 LCD
        3.2.3 信号采集与调理电路
        3.2.4 ADC接口电路设计
        3.2.5 同步信号输入电路
        3.2.6 可控硅驱动电路
        3.2.7 火花检测电路
        3.2.8 故障检测与处理
        3.2.9 接口部分电源设计
    3.3 RS-485通信总线
        3.3.1 RS-485总线系统结构
        3.3.2 RS-485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3.3 RS-485总线输出电路设计
    3.4 控制器抗干扰设计
        3.4.1 干扰源的分析
        3.4.2 控制器硬件抗干扰设计
第4章 控制器软件设计
    4.1 控制器的功能设计
    4.2 控制器软件开发环境
    4.3 控制器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4.3.1 主程序
        4.3.2 键盘操作与LCD显示程序
        4.3.3 ADC数据处理程序
        4.3.4 闪络判断及火花控制程序
        4.3.5 反电晕与间歇供电控制
        4.3.6 故障检测与处理程序
        4.3.7 RS-485总线通讯
第5章 控制器系统调试
    5.1 小功率实验平台上的调试
    5.2 高压控制柜除尘器现场调试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美国EE型静电除尘器(论文参考文献)

  • [1]静电除尘用直流叠加脉冲电源相关技术研究[D]. 李国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2]荷电水雾振弦栅除尘液滴荷电及效率的研究[D]. 肖竹新.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3]低阶煤中矿物质赋存特征及其对地质过程的指示意义[D]. 刘晶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
  • [4]钢铁厂烟粉尘排放特性及扩散迁移规律研究[D]. 李小玲. 东北大学, 2018(01)
  • [5]静电除尘用半桥LCC谐振器的研究[D]. 严国鹏. 湖南大学, 2017(07)
  • [6]电除尘器的评价指标分析及发展概述[J]. 闫晓淼,李玉然,王雪,朱廷钰. 工业催化, 2014(11)
  • [7]燃煤飞灰比电阻预测模型[D]. 李晓颖. 浙江大学, 2011(06)
  • [8]ESP三相中频直流高压电源的主回路设计[D]. 孙清雷. 大连工业大学, 2010(07)
  • [9]二维四区电收尘器技术研究[D]. 解标. 合肥工业大学, 2009(S1)
  • [10]静电除尘三相高压电源智能控制器的研制[D]. 姜彬. 浙江师范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美国EE型静电除尘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