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脚参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郎利娟[1](2021)在《丽江山荆子主成分降脂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硕士期间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对364种滇西植物进行了体外降脂活性的筛选;第二章为丽江山荆子(Malus rockii)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第三章论述了丽江山荆子主成分的体内降脂活性研究;第四章综述了苹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目的:寻找植物来源的新型降脂天然产物或先导成分,研究其相关降脂作用机制,从而为开发滇西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比例的油酸和棕榈酸钠诱导Hep G2细胞产生脂质堆积,建立体外高脂模型,对采自滇西地区的植物样品以及从丽江山荆子中分离鉴定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降脂活性测定,油红对细胞内的脂质进行染色,酶标仪检测油红的OD值,最后通过降脂率来评价供试品的降脂活性;利用柱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对丽江山荆子的枝叶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高脂饲料喂养金黄地鼠建立高脂模型,最后进行地鼠相关血脂指标的测定,以此来评价丽江山荆子主成分根皮苷的体内降脂活性及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1、共筛选了364个植物样品,其中有43个植物样品的降脂率大于15%,占总供试样品的11.8%;降脂率大于10%的植物样品有105个,占总供试样品的28.8%;其中0049AE、0054BE、0315CE降脂率均大于20%,分别为(20.46±7.72)%、(20.15±11.32)%、(30.07±6.74)%。2、从丽江山荆子枝叶95%乙醇提取物的Fr.A段分离得到了8个单体化合物,Fr.E段、Fr.F段分离得到了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根皮苷(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木栓酮(3)、表木栓醇(4)、羽扇豆醇(5)、3β-hydroxyglutin-5-ene(6)、β-谷甾醇(7)、卡枯醇(8)、十八醇(9)。体外降脂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1终浓度为100、200、300、400μM时有一定的体外降脂活性,降脂率分别为(2.76±3.64)%、(9.64±6.26)%、(3.89±3.02)%、(5.75±4.70)%,其中终浓度为200μM时,降脂率最高。化合物5终浓度为200μM时有较弱的体外降脂活性,降脂率为(2.19±3.87)%;化合物2~4、6~9浓度为200μM时均无体外降脂活性。3、丽江山荆子的主成分根皮苷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C、TG、LDL-C、HDL-C浓度,对肝脏中的TC、TG、LDL-C、HDL-C无明显降低作用;脏器指数及脏器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根皮苷对各脏器无毒性作用,200、50 mg/kg根皮苷组均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地鼠肝脏脂肪病变,对地鼠各脏器及血液学各项指标的安全性高于洛伐他汀;经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发现根皮苷与人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具有良好的亲和力,进一步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结果显示根皮苷能显着增加高脂血症地鼠肝脏CYP7A1蛋白的相对表达。结论:1、供试364个植物样品中共有105个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体外降脂活性,降脂率均大于10%,其中编号为0315CE的供试品降脂活性最好。2、从丽江山荆子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包括5个三萜类,1个二氢查尔酮类,1个豆甾醇类,两个其他类,其主成分为根皮苷。化合物2、4、6、8为首次从苹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的体外降脂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1终浓度为200μM时,降脂活性最高。化合物5终浓度为200μM时有较弱的体外降脂活性,其余化合物终浓度为200μM时均无体外降脂活性。3、丽江山荆子的主成分根皮苷的抗高脂血症作用的总体表现可能优于洛伐他汀,其作用靶点可能为CYP7A1。
张行[2](2019)在《辛夷化学成分及其抗过敏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辛夷来源于木兰科木兰属玉兰亚属植物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 Pamp、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以及玉兰Magnolia denudate Desr的干燥花蕾,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一味祛风类中药,在治疗皮肤瘙痒、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中有着独特的疗效。本文通过对辛夷原产地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的调研,了解了南召辛夷的种植规模、品种、栽培、采摘、市场流通、产地政策等多方面信息,并选取了南召产的辛夷品种——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 Pamp)的干燥花蕾为研究对象,拟利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和药理活性筛选等手段对辛夷抗过敏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通过生物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从辛夷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74个化合物。运用各种波谱手段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R,2S,5R,6S)-isoeudesmin(1),(1R,2S,5R,6S)-isopinoresinol monomethylether(2),(1R,2S,5R,6S)-isomagnolin-12’-O-β-D-glucoside(3),(7R,8S,7′S)-3’,4-O-dimethylcedrusin(4),9’-O-acetyl-(7R,8S,7’R,8’R)-fargesol(5),(7R,8S,7’R,8’R)-fargesol(6),(+)-syringaresinol(7),(+)-pinoresinol(8),medioresinol B(9),(+)-demethoxypinoresinol(10),(+)-de-4’-O-methylmagnolin(11),(+)-4’’-de-Omethylmagnolin(12),de-4’-O-methylyangabin(13),(+)-eudesmin(14),lirioresinol B dimethyl ether(15),(+)-magnolin(16),epimagnolin B(17),(+)-piperitol(18),(+)-kobusin(19),(+)-aschantin(20),fargesin(21),icariside E7(22),magnolin-12’-O-β-Dglucoside(23),syringaresinol-12’-O-β-D-glucopyranoside(24),eucommin A(25),12,12’-dimethoxy-11-hydroxy-6,4:2,8-diepoxylignan-11’-O-β-D-glucopyranoside(26),(±)-5’-methoxy-4’-O-methyllariciresinol(27),(+)-lariciresinol(28),lariciresinol-4-monome ether(29),3-furanmethanol-tetrahydro-2-(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4-[(3’’,4’’,5’’-trimethoxyphenyl)methyl]-(2R,3S,4S)-rel-(30),lariciresinol dimethyl ether(31),7R,8S,7’S,8’R-3,4,3’,4’-tetramethoxy-9,7’-dihydroxy-8.8’,7.O.9’-lignan(32),7R,8S,7’S,8’R-3,4,5,3’,4’-pentamethoxy-9,7’-dihydroxy-8.8’,7.O.9’-lignan(33),7S,8R,7’S,8’R-3,4,3’,4’-tetramethoxy-9,7’-dihydroxy-8.8’,7.O.9’-lignan(34),rel-[7S,8S,8’S]-3,4,3’,4’-tetra-methoxy-9,7’-dihydroxy-8.8’,7.O.9’-lignan(35),(7S,8R,7S,8S)-(-)-fargesol(36),9’-O-acetyl-(7S,8R,7S,8S)-(-)-fargesol(37),mgnostellin A(38),biondinin E(39),3’,4-Odimethylcedrusin(40),(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1),(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O-β-D-glucopyranoside(42),glochidioboside(43),(+)-isolariciresinol(44),(7R,8S)-1-(3,4-dimethoxyphenyl)-2-O-(2-methoxy-4-omegahydroxypropylphenyl)propane-1,3-diol(45),erythro-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ether(46),veraguensin(47),pressafonin A(48),pressafonin B(49),(-)-bornyl ferulate(50),(-)-bornyl isoferulate(51),geranyl caffeate(52),geranyl trans-p-hydroxycinnamate(53),p-menth-3-ene-1,2,8-triol(54),dihydrotagetone methyl alcohol(55),naphthalenetriol(56),(-)-1β,4β,6α-trihydroxy-eudesmane(57),t-cadinol(58),t-muurolol(59),α-cadinol(60),(-)-parthenolide(61),(+)-dehydroabietic acid(62),7S,10S-epoxy-3E,5E-farnesadien-1,2,11-triol(63),7R,10Sepoxy-3E,5E-farnesadien-1,2,11-triol(64),farnesol(65),3,4-di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66),Syringin(67),coniferin(68),benzeneformic acid(69),phydroxybenzoic acid(70),4-ethoxybenzyl alcohol(71),ehyl-p-hydroxybenzoate(72),lthymidine(73),scopoletin(74),biondnoid I(75),N-trans-p-coumaroyltyramine(76),1,7-dicarboxyheptane(77),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78),linoleic acid(79),β-sitosterol(80),(6Z,9Z,12Z)-heptadecatriene(81),化合物具体结构见图A1-1A1-5。其中,化合物1-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0-13、22、23、25-31、42-46、50-55、57、63、64、66、71、73、76首次从木兰属中分离得到;包括属首分化合物在内的化合物以及化合物7、8、18、24、32-34、36、41、56、61、62、68-70、72、77、78首次从辛夷(Magnolia biondii Pamp)中分离得到。通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过敏活性筛选,发现木脂素类化合物1、9、10、1418、21、23、25、26、28、29、30、38、41,肉桂酸单萜酯类化合物50、51、52及其他类化合物62、63、73、74、77均对肥大细胞脱颗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结合这些活性成分在辛夷粗提物中的含量和分布,阐述了木脂素类成分在辛夷抗肥大细胞介导的过敏作用中的关键地位,诠释了辛夷抗过敏的药效物质基础。基于辛夷中肉桂酸龙脑酯类成分及其抗过敏活性的相关内容,本文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了一系列肉桂酸龙脑酯类成分的衍生物20个(图A2),从中筛选出了比辛夷来源的天然产物活性更好的合成衍生物7个:3-羟基肉桂酸龙脑酯(S7)、4-氟肉桂酸龙脑酯(S8)、4-甲酰肉桂酸龙脑酯(S9)、4-二甲基氨基肉桂酸龙脑酯(S10)、3-甲氧基肉桂酸龙脑酯(S11)、4-溴基肉桂酸龙脑酯(S12)、3,4-二氟肉桂酸龙脑酯(S13)。同时,根据化合物结构特征以及药理活性强弱差异,分别总结了木脂素类成分和肉桂酸龙脑酯类成分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为开发治疗过敏性疾病药物提供了参考。另外,本文首次通过HPLC指纹图谱、测定指标成分木兰脂素含量和GCMS联用计算峰重叠率的方法对辛夷花皮子与辛夷的粗提物和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辛夷花皮子在化学成分上与其花蕾(辛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指标成分木兰脂素的含量和挥发油含量都符合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初步从化学成分的层面验证了辛夷花皮子作为辛夷入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张海莉[3](2019)在《海南栽培肾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Thunb.)(C.Y.Wu],为唇形科(Lamiaceae)肾茶属(Clerodendranthus)植物。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用于治疗水肿、泌尿系统感染、肾病、高血压、糖尿病、扁桃体炎等疾病,具有低毒性、副作用小、利尿舒石等优点。为了寻找更多的生物活性成分,本研究对肾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和现代波谱技术,从肾茶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鉴定了 15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3’,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5,6,7,4’-四甲氧基黄酮(2)、熊果酸(3)、6,7,8,3’,4’-五甲氧基黄酮(4)、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5)、咖啡酸(6)、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7)、6,7,8,4’-四甲氧基黄酮(8)、N-反式阿魏酰酪胺(9)、甜橙素(10)、原儿茶醛(11)、迷迭香酸甲酯(12)、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3)、3’-羟基-5,7,8,4’-四甲氧基黄酮(14)、3’,4’,5,7-四甲氧基黄酮(15)。化合物5为首次从肾茶中分离得到。采用96孔板法,测定化合物1-1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菌(MRSA)和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2、3、4、5、6、7、8、11、13、14、15对MSSA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2、3、4、13、14、15对MRSA具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1-15对大肠杆菌均无抑制活性。本实验还对肾茶乙酸乙酯部位粗提取物进行19种菌株抗菌活性测试,发现乙酸乙酯部位粗提取物对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鲍曼不动杆(BAA1605+Col 0.1 μmol/L)、鲍曼不动杆菌(BAA1605)、鲍曼不动杆菌(BAA1605+Rif0.1μmol/L)、绿脓杆菌 27853、绿脓杆菌(27853+Sceptrin 12.5μmol/L)均有100%的抑制作用。
但春,焦威[4](2018)在《丁香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丁香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丁香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阿魏醛(1)、高根二醇(2)、白桦酸(3)、山柰素(4)、山楂酸(5)、香草酸(6)、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7)、5-羟甲基糠醛(8)、3,3′,4′-三甲基鞣花酸(9)、2α,3β,19α,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10)、eugenol 4-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11)、对-羟基-反式肉桂酸(12)、山柰酚-3-O-β-葡萄糖醛酸苷(13)、木犀草素(14)、杨梅素(15)、鼠李秦素-3-O-β-D-(6″-乙酰)葡萄糖苷(16)、鼠李秦素-3-O-β-D-葡萄糖苷(17)、3,4,3′-三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18)、大豆脑苷Ⅰ(19)、iotroridoside-B(20)、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21)、丁香苷Ⅱ(22)、丁香苷Ⅰ(23)、异槲皮苷(24)、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25)。结论:其中,化合物6、8、10、12、18~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0、12、19和2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魏光璞,孟启,徐淼,于镜坤,刘荐慧,龙跃[5](2018)在《雀儿舌头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雀儿舌头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雀儿舌头石油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MTT法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从雀儿舌头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1),β-谷甾醇(2),白桦酯酸(3),粉蕊黄杨二醇(4),过氧麦角甾醇(5),二羟基蒲公英烷(6),3α-羟基木栓烷-2-酮(7),乌索酸(8)。化合物5对人前列腺细胞株PC-3、胃癌细胞株MGC-803、人神经母瘤细胞株SK-N-SH的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5、6和8为首次从雀儿舌头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张荣荣[6](2017)在《海南栽培肾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肾茶[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 C.Y.Wu]为唇形科肾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肾茶属植物全世界约有5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热带地区。肾茶(C.spicatus)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去湿、排石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肾炎、尿路结石、肾结石、胆结石和降血糖等疾病。肾茶较高的药用价值使其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人们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和对野生肾茶资源的不可持续性采集,导致海南野生肾茶濒危灭绝,无法满足其市场需求,而近年来人工栽培肾茶在海南大量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市场需求。迄今,前人对肾茶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其粗提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而具体活性成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对海南栽培肾茶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挖掘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海南栽培肾茶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26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NMR、MS、IR和UV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6-epi-1-oxo-15-hydroxyverbesindiol (1)、吐叶醇(2)、丁香脂素(3)、hedyolisol(4)、松脂素(5)、N-反式阿魏酰酪胺(6)、3,3’,5 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7)、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二氢黄酮(8)、5-羟基-3’,4’,7-三甲氧基-二氢黄酮(9)、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0)、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1)、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烷酮(12)、3’-羟基-5,7,8,4’-四甲氧基黄酮(13)、3,,4’,5,7-四甲氧基黄酮(14)、6-羟基-5,7,4’-三甲氧基黄酮(15)、甜橙素(16)、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17)、5,6,7,4,-四甲氧基黄酮(18)、3,4-二羟基苯乙醇(19)、原儿茶醛(20)、丹参素甲酯(21)、咖啡酸(22)、咖啡酸甲酯(23)、咖啡酸乙酯(24)、迷迭香酸甲酯(25)和熊果酸(26)。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桉烷型倍半萜类,2为降倍半萜类,3-5为木脂素类,6为酰胺类生物碱,7-18为黄酮类(包括二氢黄酮类:7-12),19和20为简单的苯酚类,21-25为苯丙素类,26为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7-11、18、19和21均为首次从肾茶中分离得到。首次采用Ellman法对化合物2-4、6、8、10、11、13和16-25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6、18和22有中度抑制活性,化合物13、19、24和25有较弱抑制活性。采用PNPG法测定以上化合物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6、22和23有较好抑制活性,化合物19、21和24有弱的抑制活性。采用MTT法对化合物3、4、6、8、10、11、13、18和20-25进行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抑制活性测试。结果发现,仅化合物23和24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弱抑制作用。
白为[7](2015)在《叶下珠属植物水油甘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叶下珠属(Phyllanthus)是大戟科(Euphoriaceae)中一个大属,共包含1000多个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非洲和亚洲。在我国境内,该属含有33个种,4个变种。该属植物经常被用作传统的民间药材,例如余甘子就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并且其中含有很多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具有细胞毒活性、抗病毒活性、保肝作用等生物活性,所以叶下珠属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就十分值得我们研究。据文献报道,叶下珠属植物中具有活性的次生代谢物主要包括倍半萜、二萜、三萜等萜类化合物。为了得到一些结构新颖、生物活性较好的天然萜类化合物,同时丰富叶下珠属植物的研究种类,以及该属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种类,本论文首次对采自海南的叶下珠属植物水油甘(P. parvifolius)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分析研究。采用大孔树脂、MCI、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和HPLC等手段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0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包括IR、HRESIMS、1H NMR、13CNMR、DEPT、1H-1HCOSY、HSQC、HMBC、NOESY、CD等等)结合与标准化合物对照及与相关文献数据比较确定了28个化合物的结构。这些化合物主要为二萜和三萜类化合物,其中包括4个新闭花木烷型二萜,1个新羽扇豆烷型三萜,1个A环裂环的新木栓烷型三萜。分离工作结束后,我们选取了7个化合物进行了A549(人体肺癌细胞)细胞毒活性测试,其中4个化合物是有活性的,IC50值在20-40μmol/L左右。论文最后一部分对叶下珠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常见的二萜和三萜进行了文献综述。本论文的工作可望为植物化学分类学、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新药的分类和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国天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莫智龙[8](2015)在《福建锈毛莓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锈毛莓(R.reflexes Ker var.reflexes)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味苦、酸,性平,入肺、肝经,有抗菌消炎、活血化瘀、去风湿、强筋骨之效。悬钩子属植物在国内外的开发和利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无论是作为水果,还是作为药材,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目前为止,一些化学工作者已经对二十余种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五十多个新化合物,大多数是二萜(苷)类和三萜(苷)类化合物。本研究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方法对锈毛莓的根和茎进行提取,先是利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四种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进行分级萃取,接着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成分分离,这种传统的分离方法能够收集到更多的成分,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成分纯度检测。最后利用IR、UV、MS、NMR等检测方法鉴定了六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六种化合物可能是:(1)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2)incarvilloside A;(3)熊果酸;(4)长圆冬青苷;(5)19β-羟基亚细亚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6)苦莓苷。这些化合物首次从锈毛莓中获得。
岳加蕊[9](2013)在《傣药宾蒿和非洲马铃果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论述了宾蒿-白花臭牡丹和非洲马铃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第三章对大青属的化学大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述。第四章对马铃果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多种分离技术和波谱鉴定方法,从以上两种植物中共分离得到32个化合物,鉴了其中的30个化合物(不含重复)。第一章傣药宾蒿-白花臭牡丹化学成分研究从傣药宾蒿-白花臭牡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ctacosanoate taraxerol (1),Taraxerol(2),Myricadiol(3),Friedelin(4),quinovic acid3-β-D-glucopyranoside(5),Clerosterol glucoside(6),22-Dehydroclerosterol(7)4,4-dim-ethyl-cholesta-22,24-dien-5-ol(8), uncinatone(9),11,12,14-trihydroxyabieta-8,11,13-trien-7-one(10),clerodenone A(11),9-hydroxytridecyl docosanoate(12),tetracosanoicacid(13),indolyl-3-carboxylic acid(14)和elerodenoside A(15)。其中化合物1-5为三萜(苷)类,6-8为甾(苷)类,9-10为二萜,11为一个二聚体,12-13为长链脂肪酸,14为吲哚酸,15为丙苯素。化合物11表现出显着的一氧化氮生成抑制活性,萃取的乙酸乙酯相浸膏及化合物9表现出一定的一氧化氮生成抑制活性。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第二章非洲马铃果化学成分研究从非洲马铃果乙醇提取物中的非生物碱部分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amyrin acetate(16),3-hydroxy-12-taraxasten-28-oic-acid(17),3β,28-dihydrox--yurs-12-en-27-oicacid (18),Oleanolic acid (19),isolupenyl acetate(20),daucosterol(21),Stigmasterol(22),β-sitosterol (23), stigmasta-5,22-diene-3,7β-diol(24),UrsolicAcid(25),N-(2-hydroxytetracosyl)-2-amino-1,3,4-trihydroxyoctadecane(26),N-(2′,3′-dihydroxy-hexacosanoyl)-hexadecane-1,3,4-triol(27),Dissobatyle Phthalate(28),3-m--ethoxy-4-hydroxybenzaldehyde(29),1-Decanethiol(30)其中化合物16为醋酸酯类,化合17-25为甾(苷)类,化合物26-27为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28为苯甲酸类,化合物29香草醛类,化合物30为硫醇类。除化合物22和23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三章综述: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本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大青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结构多样,以萜类,甾醇类,苯丙素苷类,苯乙醇(苷)类,木脂素和挥发性成分为主;该属的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主要体现在抗炎,镇痛,抗肿瘤,治疗疟疾等方面。第四章综述:马铃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本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夹竹桃科马铃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马铃果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结构多样,以生物碱,甾醇类,萜类为主;该属的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主要体现在抗炎,抗成瘾等方面。
钱伟[10](2013)在《木香药材中去氢木香内酯等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其衍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香作为传统中药,具有健胃消胀、调气解郁、止痛安胎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一些倍半萜类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去氢木香内酯与木香烯内酯,其具有抗肿瘤、抗菌、抗溃疡等作用。针对木香药材活性成分的特点,本文对木香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纯化产物去氢木香内酯进行了衍生化研究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探索。相关研究为快速经济提取分离得到木香中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等活性成分可提供有效的工艺指导,并对木香药材中药用组分进行进一步挖掘和新药研发提供研究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及工作结果如下:对木香的提取方式,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衍生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本文的总体研究和技术实施方案。以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为指标成分,对比了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方法对木香进行提取分离的效率,还对比了溶剂萃取和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低极性化合物的能力。研究表明: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在微波400W功率,1:15的料液比条件下提取10min,每份提取3次,100g木香中提取得到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量可达3.5g;采用AB-8型大孔树脂分离木香甲醇提取液时,95%乙醇洗脱产物中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纯度分别能达到43.1%和46.8%。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薄层层析法(TLC)和重结晶等技术,对木香的石油醚萃取层进行有效的分离纯化,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通过TLC、红外、核磁等技术鉴定出7种单体成分,其分别为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烯内酯、豆甾醇、12-methoxydihydrocostunolid和孕甾烯醇酮。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对木香的石油醚萃取层进行高效分离和纯化。通过HPLC测试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在不同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结合分析型HSCCC分离效果,有效地指导HSCCC分离纯化过程的溶剂选择;通过正交实验设计,选择合理的转数、流速和溶剂系统,提出HSCCC分离时的最佳条件。实验研究表明HSCCC分离制备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最佳条件为:石油醚-甲醇-水(5:7:3)溶剂系统,转数为1000rpm,流速为3mL/min。该条件下总分离时间可以控制在150min内,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制备量一次都能达到140m g以上,为大量制备提供了较为快速有效的方法。提出测定溶剂系统分配系数时,不能片面采用HPLC测试值,其并不能够真实反映溶剂系统在制备型HSCCC中的真实分配情况,而只能显示出一定的趋势,而分析型HSCCC则比较真实的反映出溶剂系统的真实分配情况。另外,通过HSCCC对石油醚萃取层的分离,得到了一个新化合物10-methoxy-artemisinic acid。针对去氢木香内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而却有生物利用度低、活性不强等缺点,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抗肿瘤活性为目标,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衍生。针对去氢木香内酯的α-亚甲基-γ-内酯结构,根据迈克尔加成(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原理,在其C-13位加成不同基团结构,获得系列衍生化合物。实验完成了哌啶、吗啉等7种衍生修饰反应,采用硅胶柱层析等技术分离得到单体衍生物,利用红外、核磁等鉴定技术对其衍生物进行了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去氢木香内酯的衍生物及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进行初步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显示:4-羟基哌啶衍生物、吗啉衍生物、吡咯烷衍生物、甲醇衍生物和二乙醇胺衍生物具有较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且活性较去氢木香内酯有所提升,可作为一种候选药物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二、鸡脚参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脚参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丽江山荆子主成分降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丽江山荆子枝叶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
第一章 364 种滇西植物体外降脂活性筛选 |
前言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供试物样品的配制 |
2.2 Hep G2 细胞的复苏、传代及体外高脂模型的建立 |
2.3 供试植物样品体外降脂活性测试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诱导剂的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
3.2 高脂模型方法建立 |
3.3 供试植物样品体外降脂活性筛选结果 |
4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丽江山荆子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 |
前言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提取和分离 |
2.2 HPLC 法测定丽江山荆子不同部位的根皮苷含量 |
2.3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根皮苷细胞毒性测定 |
2.4 化合物降脂活性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3.2 化合物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 |
3.3 丽江山荆子不同部位的根皮苷含量 |
3.4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丽江山荆子主成分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
3.5 化合物降脂活性测定 |
4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丽江山荆子主成分体内降脂活性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喂养饲料 |
1.5 供试品 |
2 实验方法 |
2.1 金黄地鼠高脂模型的诱导、分组及给药 |
2.2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金黄地鼠体重变化 |
3.2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血脂浓度的影响 |
3.3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肝脏脂质浓度的影响 |
3.4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仓鼠粪便脂质浓度的影响 |
3.5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6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
3.7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3.8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模拟对接结果 |
3.9 Western Blot结果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苹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前言 |
1.化学成分 |
1.1 黄酮类 |
1.2 三萜类 |
1.3 酚类 |
1.4 甾体类 |
1.5 骈双四氢呋喃型木脂素类 |
1.6 脂肪酸类 |
1.7 单糖 |
1.8 二萜类 |
1.9 其他 |
2.药理活性 |
2.1 抗氧化作用 |
2.2 癌细胞毒性及抗肿瘤作用 |
2.3 抗菌作用 |
2.4 降糖、降脂作用 |
2.5 促进免疫调节 |
2.6 对肝脏保护作用 |
2.7 抗炎作用 |
2.8 美白作用 |
2.9 抗衰老作用 |
2.10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
2.11 抗辐射作用 |
2.12 促凝作用 |
2.13 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 |
2.14 急性毒性 |
2.15 促排铅作用 |
2.16 抗病毒作用 |
2.17 对乙醇所致小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2.18 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
2.19 延长秀丽线虫寿命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辛夷化学成分及其抗过敏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道地药材南召辛夷现状调研 |
1 概述 |
2 调研内容 |
2.1 南召辛夷的种植规模 |
2.2 南召辛夷的品种 |
2.3 南召辛夷的栽培和采摘 |
2.4 南召辛夷的流通 |
2.5 南召辛夷产地政策 |
3 小结和讨论 |
第二章 辛夷化学成分及其抗过敏活性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药材 |
2.3 提取分离 |
2.4 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 |
2.5 ELISA法检测TNF-α释放 |
3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1 新化合物(1R,2S,5R,6S)-isoeudesmin(1)的结构鉴定 |
3.2 新化合物(1R,2S,5R,6S)-isopinoresinol monomethylether(2)的结构鉴定 |
3.3 新化合物(1R,2S,5R,6S)-isomagnolin-12'-O-β-D-glucoside(3)的结构鉴定 |
3.4 新化合物(7R,8S,7′S)-3',4-O-dimethylcedrusin(4)的结构鉴定 |
3.5 新化合物9'-O-acetyl-(7R,8S,7'R,8'R)-fargesol(5)的结构鉴定 |
3.6 新化合物(7R,8S,7'R,8'R)-fargesol(6)的结构鉴定 |
4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5 抗过敏药理活性筛选 |
5.1 木脂素类成分的抗过敏药理活性 |
5.2 肉桂酸单萜酯类成分和其他类成分的抗过敏药理活性 |
6 小结和讨论 |
第三章 辛夷中肉桂酸龙脑酯类成分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过敏活性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波谱数据 |
3.1 肉桂酸龙脑酯类成分衍生物合成的结果与波谱数据 |
3.2 合成肉桂酸龙脑酯衍生物的抗过敏活性测试 |
4 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辛夷花皮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用合理性分析 |
1 概述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药材 |
3 实验方法 |
3.1 HPLC实验方法 |
3.2 GC-MS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HPLC实验结果 |
4.2 GC-MS实验结果 |
5 小结和讨论 |
全文小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Ⅰ 综述 植物木脂素类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Ⅱ 已发表文章 |
附录Ⅲ 参加会议及获奖 |
附录Ⅳ 附图新化合物图谱 |
(3)海南栽培肾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肾茶学名的考据订正 |
1.2 肾茶植物的特点 |
1.3 肾茶植物的分布 |
1.4 肾茶植物的用药历史 |
1.5 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5.1 倍半萜类化合物 |
1.5.2 二萜类化合物 |
1.5.3 三萜类化合物 |
1.5.4 黄酮类化合物 |
1.5.5 酚类、多酚类及其衍生物等化合物 |
1.5.6 糖苷类化合物 |
1.5.7 色原烯类化合物 |
1.5.8 木脂素类化合物 |
1.5.9 其他类化合物 |
1.6 肾茶的药理作用研究 |
1.6.1 抗肿瘤作用 |
1.6.2 抗氧化作用 |
1.6.3 抗炎镇痛作用 |
1.6.4 抗菌作用 |
1.6.5 细胞毒作用 |
1.6.6 降血压、降血糖作用 |
1.6.7 免疫调节作用 |
1.6.8 抗癌作用 |
1.6.9 利尿、排结石作用 |
1.6.10 其他临床应用及药理毒性研究 |
1.7 肾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2 海南栽培肾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肾茶材料的来源及鉴定 |
2.2 实验仪器、试剂、显色剂、耗材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2.3 显色剂 |
2.2.4 试验耗材 |
2.3 海南栽培肾茶乙酸乙酯部位生物活性测定 |
2.3.1 乙酸乙酯部位生物活性测定所用材料 |
2.3.2 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2.3.3 乙酸乙酯部位粗提取物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2.4 肾茶化学成分的提取与萃取方法 |
2.5 肾茶乙酸乙酯部分的分离纯化流程图 |
2.5.1 Fr.3部分的分离纯化 |
2.5.2 Fr.8部分的分离纯化 |
2.5.3 Fr.9部分的分离纯化 |
2.5.4 Fr.13部分的分离纯化 |
2.6 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 |
2.6.1 核磁共振谱解析 |
2.6.2 质谱解析 |
2.6.3 薄层色谱法TLC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肾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及其结构鉴定 |
3.1.1 化合物结构 |
3.1.2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3.2 肾茶乙酸乙酯部位粗提取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 肾茶乙酸乙酯部位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MSAA)抑制活性 |
3.3.2 大肠杆菌抑制活性 |
3.3.3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抑制活性 |
4 讨论 |
4.1 海南栽培肾茶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合物及生物活性分析 |
4.2 海南栽培肾茶乙酸乙酯部位粗提取物生物活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丁香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提取与分离 |
3 结构鉴定 |
(5)雀儿舌头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与分离 |
2.2 结构鉴定 |
2.2.1 化合物1 |
2.2.2 化合物2 |
2.2.3 化合物3 |
2.2.4 化合物4 |
2.2.5 化合物5 |
2.2.6 化合物6 |
2.2.7 化合物7 |
2.2.8 化合物8 |
2.3 活性筛选结果 |
3 结论 |
(6)海南栽培肾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肾茶简介 |
1.2 肾茶学名的考订 |
1.3 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1 二萜类化合物 |
1.3.2 黄酮类化合物 |
1.3.3 酚类及多酚酸类化合物 |
1.3.4 三萜类化合物 |
1.3.5 糖苷类化合物 |
1.3.6 木脂素类化合物 |
1.3.7 色原烯类化合物 |
1.3.8 其他类化合物 |
1.4 肾茶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4.1 抗炎作用 |
1.4.2 抗菌作用 |
1.4.3 抗氧化、保肝及护胃作用 |
1.4.4 抗肿瘤作用 |
1.4.5 利尿、排石作用 |
1.4.6 降血糖作用 |
1.4.7 降压及改善微循环作用 |
1.4.8 健肾和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作用 |
1.4.9 免疫调节作用 |
1.4.10 减肥作用 |
1.4.11 其他药理活性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生物活性测试所用材料 |
2.3 常用试剂和显色剂 |
2.3.1 常用试剂 |
2.3.2 常用显色剂 |
2.4 试验耗材与仪器 |
2.4.1 试验耗材 |
2.4.2 试验仪器 |
2.5 试验方法 |
2.5.1 提取方法 |
2.5.2 分离方法 |
2.6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
2.6.1 质谱分析 |
2.6.2 核磁共振谱分析 |
2.6.3 红外光谱(IR)测定 |
2.6.4 紫外光谱(UV)测定 |
2.6.5 比旋光度测定 |
2.7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2.7.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 |
2.7.2 a-糖苷酶抑制抑制活性测定 |
2.7.3 细胞毒活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肾茶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及其结构鉴定 |
3.1.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1.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1.3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3.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
3.2.2 a-糖苷酶抑制活性 |
3.2.3 细胞毒活性 |
4 讨论 |
4.1 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分析 |
4.2 海南栽培肾茶的生物活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叶下珠属植物水油甘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水油甘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 引言 |
1.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1.3 活性测试 |
1.4 实验部分 |
1.4.1 分离所用仪器与试剂 |
1.4.2 植物来源与鉴定 |
1.4.3 植物的提取与分离 |
1.4.4 酯化反应步骤 |
1.4.5 生物实验所用的仪器与试剂 |
1.4.6 生物实验步骤 |
1.5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叶下珠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2.1 概述 |
2.2 海松烷类二萜 |
2.2.1 海松烷型骨架二萜的生源途径及其在叶下珠属中的分布 |
2.2.2 海松烷型骨架二萜的NMR谱图特征 |
2.2.3 小结 |
2.3 闭花木烷型二萜 |
2.3.1 闭花木烷型二萜可能的生源途径及其在叶下珠属中的分布 |
2.3.2 闭花木烷型二萜的氢谱特征 |
2.3.3 闭花木烷型二萜的碳谱特征 |
2.3.4 小结 |
2.4 羽扇豆烷型三萜 |
2.4.1 羽扇豆烷型三萜的生源途径及其在叶下珠属中的分布 |
2.4.2 羽扇豆烷型三萜的谱图特征 |
2.4.3 小结 |
2.5 木栓烷三萜 |
2.5.1 木栓烷型三萜的生源途径及其在叶下珠属中的分布 |
2.5.2 木栓烷型三萜的谱图特征 |
2.5.3 小结 |
2.6 其他类型化合物在叶下珠属中的分布 |
2.7 叶下珠属植物的生物活性探讨 |
2.8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新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
(8)福建锈毛莓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1 种质的选育和栽培 |
1.2 果实的食用和加工 |
1.3 药用价值 |
1.4 环境保护与观赏 |
2 悬钩子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2.1 萜类化合物 |
2.2 黄酮类化合物 |
2.3 皂苷类化合物 |
2.4 鞣质类化合物 |
2.5 甾类化合物 |
2.6 挥发油类化合物 |
2.7 其他类化合物 |
3 悬钩子植物药理研究进展 |
3.1 保肝作用 |
3.2 抗炎作用 |
3.3 抑菌作用 |
3.4 抗氧化作用 |
3.5 抗肿瘤作用 |
3.6 其它作用 |
4 本实验目的 |
第二章 锈毛莓的提取与分离 |
1 锈毛莓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方法 |
1.3 理化鉴定 |
1.3.1 中药成分鉴别专属显色剂的配制 |
1.3.2 锈毛莓醇提各萃取部分的理化鉴定 |
1.4 有效部位的选择 |
1.5 锈毛莓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指纹图谱 |
1.5.1 锈毛莓乙酸乙酯部位HPLC指纹图谱 |
1.5.2 锈毛莓正丁醇部位HPLC指纹图谱 |
1.5.3 小结 |
2 锈毛莓乙酸乙酯部分的分离与纯化 |
2.1 减压粗分 |
2.1.1 洗脱剂的选择 |
2.1.2 硅胶柱的填装(湿法) |
2.1.3 样品的制备与上样 |
2.1.4 硅胶柱的洗脱 |
2.1.5 馏分合并与浓缩 |
2.2 加压柱细分 |
2.2.1 洗脱剂选择 |
2.2.2 硅胶柱的装柱(干法) |
2.2.3 样品的制备与上样 |
2.2.4 硅胶柱的洗脱 |
2.2.5 检测馏分纯度 |
2.3 锈毛莓乙酸乙酯部分分离与纯化流程图 |
3 锈毛莓正丁醇部分的分离与纯化 |
3.1 减压粗分 |
3.1.1 洗脱剂的选择 |
3.1.2 硅胶柱的填装(湿法) |
3.1.3 样品的制备与上样 |
3.1.4 硅胶柱的洗脱 |
3.1.5 馏分合并与浓缩 |
3.2 加压柱细分 |
3.2.1 洗脱剂选择 |
3.2.2 硅胶柱的装柱(干法) |
3.2.3 样品的制备与上样 |
3.2.4 硅胶柱的洗脱 |
3.2.5 检测馏分纯度 |
3.3 锈毛莓正丁醇部分分离与纯化流程图 |
第三章 锈毛莓化学成分的波谱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检测仪器 |
2 检测方法 |
2.1 紫外吸收光谱扫描 |
2.2 红外光谱分析 |
2.3 质谱检测 |
2.4 ~1H-NMR和~(13)C-NMR分析 |
3 鉴定结果 |
3.1 紫外吸收光谱 |
3.2 红外光谱 |
3.3 ~1H-NMR光谱 |
3.4 ~(13)C-NMR光谱 |
4 分析与结论 |
5 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6 总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傣药宾蒿和非洲马铃果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化合物目录与结构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一、傣药 |
二、国外药用植物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傣药-宾蒿化学成分研究 |
1.1 前言 |
1.2 结果与讨论 |
1.3 实验部分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非洲马铃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前言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实验部分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3.1 前言 |
3.2 大青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研究部位与采集地 |
3.3 大青属常见化学成分类型和药理活性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马铃果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4.1 前言 |
4.2 马铃果属的化学成分 |
4.3 药用功效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木香药材中去氢木香内酯等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其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香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1.2.1 木香的化学成分 |
1.2.2 木香及其活性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
1.3 木香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
1.3.1 提取分离技术进展 |
1.3.2 木香提取物的鉴定和分析检测 |
1.4 木香烯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的结构修饰和衍生途径、方法及其构效关系 |
1.4.1 迈克尔(Michael)加成衍生 |
1.4.2 氧化、成环衍生 |
1.4.3 其他衍生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木香药材中活性成分的系统提取与分离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案 |
2.3 实验方法 |
2.3.1 仪器与试剂 |
2.3.2 木香提取方法研究 |
2.3.3 挥发油的 GC-MS 检测 |
2.3.4 HPLC 测定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标准曲线制作 |
2.3.5 提取效率的 HPLC 分析测试结果 |
2.3.6 萃取浓缩 |
2.3.7 大孔树脂富集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 |
2.3.8 木香石油醚层成分系统分离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木香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
2.4.2 HPLC 测定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标准曲线 |
2.4.3 提取效率的测试结果 |
2.4.4 溶剂萃取结果 |
2.4.5 大孔树脂分离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 |
2.4.6 木香石油醚层分离产物的结构鉴定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木香中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研究 |
3.1 引言 |
3.2 HSCCC 分离原理 |
3.3 实验方法和操作 |
3.3.1 仪器和试剂 |
3.3.2 溶剂中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分配系数测定 |
3.3.3 HSCCC 溶剂体系的优化选择 |
3.3.4 保留率测定 |
3.3.5 HSCCC 分离纯化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 |
3.3.6 HSCCC 制备物分析及结构鉴定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溶剂中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分配系数 |
3.4.2 分析型 HSCCC 对溶剂体系分离效果 |
3.4.3 制备型 HSCCC 分离条件优化 |
3.4.4 分配系数测定 |
3.4.5 HSCCC 制备产物的结构鉴定 |
3.4.6 HSCCC 制备产物的纯度分析和制备量 |
3.5 本章小结 |
4 去氢木香内酯的衍生物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测试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衍生实验方案 |
4.2.3 衍生物的合成制备及其分离纯化 |
4.2.4 衍生产物的抗肿瘤活性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衍生物结构鉴定 |
4.3.2 衍生物抗肿瘤活性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科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图 |
四、鸡脚参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丽江山荆子主成分降脂活性研究[D]. 郎利娟. 大理大学, 2021(09)
- [2]辛夷化学成分及其抗过敏活性研究[D]. 张行.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海南栽培肾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海莉. 海南大学, 2019(05)
- [4]丁香的化学成分研究[J]. 但春,焦威. 中药材, 2018(05)
- [5]雀儿舌头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 魏光璞,孟启,徐淼,于镜坤,刘荐慧,龙跃.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4)
- [6]海南栽培肾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张荣荣. 海南大学, 2017(07)
- [7]叶下珠属植物水油甘的化学成分研究[D]. 白为. 兰州大学, 2015(08)
- [8]福建锈毛莓化学成分研究[D]. 莫智龙.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9]傣药宾蒿和非洲马铃果的化学成分研究[D]. 岳加蕊. 云南中医学院, 2013(02)
- [10]木香药材中去氢木香内酯等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其衍生研究[D]. 钱伟. 重庆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