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范儿科见习医生日志管理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论文文献综述)
甘亚[1](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蔡煜[2](2020)在《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临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医疗方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技能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趋势。而传统的依托于医院现场见习的培养模式在空间和教学条件上又有诸多限制。基于上述情况,急需建设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来适应新的要求和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医学院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特点、功能组成、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方面,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建筑的固有特色。然而,目前国内对这一类教育建筑的研究十分缺乏,建成项目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系统的设计研究。本文针对上述现状和背景,尝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从临床医学学科、临床医学教学、医疗建筑设计等视角切入,从功能组成、空间布局设计、环境设计三个方面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研究。其一,通过归纳总结临床技能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医疗建筑特征、临床技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教学模式,以及对国内外案例的调研,发现目前设计中潜在的问题,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功能组成及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基于对临床医学学科的研究,通过“疾病—临床技能—功能”的逻辑,将教学内容与功能一一对应并分类,归纳其功能组成,对其功能空间逐一探讨。其三,对医学模拟空间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将医疗空间与医学模拟空间对比分析。针对模拟诊室、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重症病室、模拟病房以及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从功能需求、使用人数、人体尺寸等角度探讨合理的平面布局设计方式,提出平面设计范式参考。其四,在空间设计方法、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设计要点和设计模式的建议。最后,通过项目设计实践,对前文总结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设计理论进行验证,提出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功能整合的整体空间结构、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相互渗透的设计策略,为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结合提供经验参考。
孙孟茹[3](2019)在《标准化病人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文献回顾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s)、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OSCEs)和人文素养等相关概念和理论,总结SPs在OSCEs中评价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现状;(2)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SPs评价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以及影响评价质量的相关因素;(3)通过访谈等质性研究,分析SPs评价医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4)结合文献和实践结果,进行SPs评价医学人文素养的SWOT分析,对改进SPs评价质量提出策略和建议。对象与方法:参与2018年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以下简称分阶段考试)的标准化病人共计24人,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297人,其中长学制173人,五年制124人。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源,总结SPs在OSCEs中评价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现状。(2)实证研究法:开展SPs参与2018年天津医科大学分阶段考试的实证研究,收集SPs在OSCEs第一站和第二站中评价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同时以医学考官人文素养评分数据资料和学生理论考试的人文知识成绩作为对照数据。(3)焦点小组访谈法:组建焦点小组,围绕SPs评价时的角色定位、不良的评价心理效应、胜任评价工作的重要因素、OSCEs工作强度对SPs评价的影响以及其他建议等,开展半结构式访谈。(4)统计分析法:计量资料用?±s、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描述,计数资料用n(%)描述;使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方法分析SPs评分与医学考官和人文知识理论成绩的相关性;使用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方法检验各分项评分差异以及不同学制、班级、考试病例和考试场次的SPs评分差异;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SP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从SPs评分总分看,第一、二站达到合格以上水平(即12分以上)的人次数分别占99.33%和96.97%。两站评分的区分度较好,分别为0.31和0.43。从分项评分来看,较之其他分项,SPs对“人文关怀”一项评分更低。SPs评分可信度高,与医学考官评分具有强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63,但是与人文理论知识成绩之间具有弱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84。SPs评分显示出很好的一致性,不同考试场次之间的SPs评分不存在差异(p>0.05)。分析性别、年龄、学历、医学教育背景以及连续工作时间等多因素对SPs评价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上述单一因素对SPs评分没有影响,但性别和年龄的联合因素对SPs评分有影响,即女性老年人的评价具有高分倾向。半结构访谈研究结果显示,SPs能够适应OSCEs考试连续34小时的工作强度,考前培训和评分标准的统一是影响SPs评价质量的客观条件,SPs评估者认知障碍和“晕轮效应”等心理因素是影响SPs评价质量的主观因素。结论:SPs方法评价医学人文素养的优势有:(1)患者角度的考评更为直观;(2)SPs在OSCEs中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评价可信度强(r=0.763)、区分度好(D=0.31/0.43)和一致性高(p>0.05);(3)SPs提供的有效反馈使学生受益。但SPs方法评价人文素养的局限性在于:(1)SPs评价人文素养的范围有限制;(2)SPs对自身评估者角色的认知不够明确;(3)SPs评价的标准性受心理效应的干扰;(4)SPs评价的宽严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在借鉴国外SPs评价质量监控经验的基础上,(1)完善SPs项目的质量监控,验证不同的SP是否能够对相同学生表现作出相同的评价分数构建SPs胜任力模型;(2)分析异常评分型SPs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强化培训和任务调整;(3)进一步细化和解读评价量表,必要时调整组建适当的评价量表。最后,未来进一步建立SPs评价胜任力模型是监控SPs质量、提高SPs水平的发展方向。
冯劭婷,杨素清,马晓晴,吴雨佳,匡铭[4](2019)在《中山大学临床预见习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临床预见习作为中山大学"早期接触临床"的主要形式,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与发展,目前已被国内多所医学院校认可与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中山大学临床预见习这一教学活动的诞生背景、价值及现状进行文献回顾学习,结合我校医科在临床预见习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进一步分析临床预见习在医学教育实践中的存在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改善策略,以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
单树芝,王鑫,江上月,王沙沙,薛景耀[5](2019)在《独立学院临床驻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未来高质量医疗保障的期待发生深刻变化,医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教学后面临的资源更加有限。为顺应国家新医改形势和医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医学综合素质,康达学院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和探索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先后在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等专业开展临床驻点教学,让学生提前一年进入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实习。
范琳琳[6](2017)在《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医疗体制也随之进行了深化改革。制度变化、政策倾斜、舆情监督、人文缺失等多方面环节驱动当下的医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而从高校育人角度出发,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医学人才就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和任务。医患关系是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产生的工作性、专业性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之间的和谐是正确诊断疾病与治疗的基础,也是医患共同战胜疾病、加快患者恢复的必备条件。然而近年来,医患关系之间的紧张关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工作。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猜忌、打扰是主要的表现,他们虽有着共同目的但却无法共同完成,医疗活动逐渐被扭曲。其深层原因离不开社会的影响,但集中体现在信任度的缺失,而信任危机则与缺乏沟通有关系。医患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是引发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医学生便是未来的医生,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论文的探索,可以找出医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研究高校在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高效的、有针对性的整改路径,这对于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了简单概述。第二部分是医患关系的概述,即医患关系的概念界定、医患关系的性质、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部分是医学生沟通能力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主要从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概念界定、医学生沟通能力的主要内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阐述。第四部分是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即医学生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从转变教育理念,确立新型医学教育培养课程;针对医患矛盾,完善沟通教学内容;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五个方面给予了相应的建议。总之,沟通能力对于医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医学院校的教育并不尽人意,只有通过努力改善现状才能不断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笔者希望通过对本论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够对现在的医学院校有所帮助,对现在的医学生有所警示,让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与医疗服务能够更上一层楼,实现理想中的“医生与病人”的相处模式,让我们的医疗教育与医疗事业双双取得更好的发展。
刘彦,何坪,张冬青,潘伦[7](2017)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之一,依据助理全科医生的培养标准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需要,积极探索"3+2"助理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本研究在课程体系方面,将3年临床专科学历教育和2年毕业后继续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贯彻职业道德培养,深化医学基础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准确把握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不同目标与要求,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并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社区为问题的学习"的全科教育理念,聚焦基层全科医生岗位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培养,以期为"3+2"助理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邱峰[8](2011)在《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迈入21世纪,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的卫生健康与生命,由此,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从临床诊断到手术治疗,还是从医疗设备到医疗理念均发生了沧桑巨变。目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技能培养正在酝酿一次全新的革命,即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三维图形图像、自动控制与导航、机器人、生物化学以及核技术等同传统临床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催生了先进的临床医疗理念、方法、手段和设备。尽管医疗设备日趋精密、智能、高效,医疗系统也正在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迈进,但是任何现代高、精、尖、新的诊疗技术均无法替代医务工作者实际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因此,如何对医务工作者(包括在读医学生)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已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①它也是当今全球医学教育领域中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研究目标上,论文从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以及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视音频、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医务人员和医学院的学生在临床理论知识学习、问诊、体检、常规操作、医患沟通、综合分析、以及危重病例处理等临床技能的实际要求,探索临床医学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有效模式及途径,并设计与实现能支持这一要求的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为兵团临床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行有益尝试。在研究内容上,论文重点梳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远程临床医学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讨论了不同的学习理论与模式:如米勒的金字塔医学模型、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PBLI)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认知学徒模式、以及协同学习理论等。结合网络通信、多媒体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医疗技术,针对远程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支持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基于新模式来设计与实现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平台原型。最后,将通过实践运用来检验培训模式与平台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实证研究上,论文选择了模式与平台应用的四个不同案例和一个问卷调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和平台原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应用案例的验证与测评重点围绕临床技能培训学习的四个主要流程、实验对照组的临床知识能力考核、虚拟与真实手术模拟结果比较、临床解剖教学案例分析评测,而问卷调查则重点关注学习者对平台实际使用的感受和效果,并运用SPSS13.0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统计与分析结果初步验证了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的设计已达到了预定设计目标,无论在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技能培训方面都可以较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今年初,由于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本论文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被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方案之中。
陈军,廖博[9](2006)在《浅论矫形外科见习医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文中提出做好临床见习带教工作,使见习教学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为学生临床实习和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结合自身的见习带教体会,对见习医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张莉,葛德华[10](2002)在《规范儿科见习医生日志管理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文中指出 医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临床实践,医学生在大三时已经学完了基础课程,开始学习临床课程。为使学生充分认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对2001年在本院学习的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四年级76名学生及2002年继续在本院实习的28名学生,特制定了见习医生日志活动制度,规定每个学生全学年中对内、外、妇、儿共21名典型患者,从接诊到其出院进行全程追踪,利用业余时间完成1~2份见习医生日志,包括病历、病程记录及病例小结的书写,使学生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论联系实践过程,强化临床病例的感性认识,促使他们能很快进入医生的角色,熟悉医院工作的常规,认真书写病历及体格检查,提高了他们临床实践技能水平。以儿科为例介绍本院进行见习医生日志的活动。
二、规范儿科见习医生日志管理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范儿科见习医生日志管理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与启示 |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
5.1 指导思想 |
5.2 优化原则 |
5.3 优化思路 |
5.4 优化策略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临床医学教育的研究 |
1.4.2 关于医疗建筑设计的研究 |
1.4.3 关于实训建筑的研究 |
1.4.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临床技能教育及其教学建筑概述 |
2.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特点 |
2.1.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 |
2.1.2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特点 |
2.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
2.2.1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
2.2.2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
2.3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分析 |
2.3.1 国外案例分析 |
2.3.2 国外案例的总结 |
2.4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调研认知 |
2.4.1 国内临床技能建筑案例调研 |
2.4.2 国内建成项目中的不足 |
2.5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 |
2.5.1 教学空间的仿真性 |
2.5.2 空间适应创新技术 |
2.5.3 教学空间专业化 |
2.5.4 功能设计针对性 |
2.5.5 环境设计个性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组成研究 |
3.1 功能组成研究 |
3.2 功能组成与各学科临床技能的关系 |
3.2.1 临床技能教学的学科分类视角 |
3.2.2 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2.3 外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2.4 内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2.5 产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3 功能组成的归纳整理 |
3.4 功能空间分类 |
3.4.1 普通教学空间 |
3.4.2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 |
3.4.3 公共交往空间 |
3.4.4 办公空间 |
3.4.5 服务空间 |
3.5 功能面积分析 |
3.5.1 医学模拟空间面积组成比例 |
3.5.2 总体各功能面积组成比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空间与流线设计研究 |
4.1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设计 |
4.1.1 模拟诊室 |
4.1.2 模拟手术室 |
4.1.3 模拟产房 |
4.1.4 模拟重症病室(模拟ICU室) |
4.1.5 模拟病房 |
4.1.6 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 |
4.1.7 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 |
4.2 空间组合方式设计 |
4.2.1 整体空间组合 |
4.2.2 局部空间组合 |
4.3 空间的分区和流线设计 |
4.3.1 空间分区设计 |
4.3.2 空间流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设计 |
5.1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空间品质提升 |
5.1.1 营造高品质交往空间 |
5.1.2 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
5.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的设计手法 |
5.2.1 以医疗建筑仿真性为导向的材质选择 |
5.2.2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色彩设计 |
5.2.3 自然采光为导向的采光照明设计 |
5.2.4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自然景观氛围营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实践—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装修改造工程 |
6.1 项目概况 |
6.1.1 背景 |
6.1.2 用地概况 |
6.1.3 设计概况 |
6.2 设计策略 |
6.2.1 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 |
6.2.2 整合功能构建整体空间结构 |
6.2.3 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 |
6.2.4 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互渗透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术着作 |
学位论文 |
学术期刊文献 |
报告 |
附录1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建筑案例 |
案例1—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2—中南大学湘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3—汕头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5—中山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设计实践案例—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附录2 :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3)标准化病人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总体情况 |
1.2.2 SPs评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 |
1.2.3 SPs评价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 研究理论依据:Miller金字塔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6.1 研究资料来源 |
1.6.2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SPs评价在分阶段考试中的实证分析 |
2.1 SPs评价的总体分析 |
2.1.1 SPs评分的难度和区分度 |
2.1.2 SPs评分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
2.1.3 SPs评分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 |
2.2 SPs评价的分项分析 |
2.2.1 SPs评价分项的统计描述 |
2.2.2 SPs评价分项的统计分析 |
2.3 SPs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
2.3.1 SPs评分与医学考官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2.3.2 SPs评分与人文知识理论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2.4 影响SPs评分的客体因素分析 |
2.4.1 不同学制、班级的SPs评分比较 |
2.4.2 不同考试病例的SPs评分比较 |
2.4.3 不同考试场次的SPs评分比较 |
2.5 影响SPs评分的主体因素分析 |
2.5.1 SPs个体分析 |
2.5.2 影响SPs评分的主体因素 |
第三章 SPs评价质量的质性研究 |
3.1 SPs评价质量质性研究的方案设计和实施 |
3.1.1 质性研究的方法 |
3.1.2 质性研究的对象 |
3.1.3 质性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
3.2 SPs评价质量质性研究的结果 |
3.2.1 SPs眼中的医学生人文素养 |
3.2.2 SPs评价时的自我角色定位 |
3.2.3 SPs评价时出现的人际沟通心理效应 |
3.2.4 SPs胜任评价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
3.2.5 OSCEs工作强度对SPs评价质量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思考 |
4.1 SPs方法在考试评价中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Strength) |
4.1.2 局限(Weakness) |
4.1.3 机会(Opportunity) |
4.1.4 威胁(Threat) |
4.2 下一步的改进建议 |
4.2.1 国外监控SPs评价质量的经验 |
4.2.2 提高SPs评价质量的具体建议 |
4.2.3 监控SPs评价质量的未来发展:构建SPs胜任力模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医学院校标准化病人的教学实践研究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山大学临床预见习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预见习的诞生背景与价值 |
1.1“以学科为中心”医学教育体系及其存在问题 |
1.2 临床预见习的诞生 |
1.3 临床预见习的实践价值 |
2 中山大学临床预见习的实施现状 |
2.1 学生评价与教学效果 |
2.2 存在问题与挑战 |
2.2.1 临床预见习教学基地及带教老师的规范性问题 |
2.2.2 部分医学生难以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
3 临床预见习教学活动的改善策略 |
3.1 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 |
3.2 临床预见习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
3.2.1 医院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
3.2.2 师资培训与管理的规范化 |
3.3 重视临床预见习的学生总结与反馈环节 |
3.4 注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预见习中的渗透 |
3.5 运用基于问题学习 (PBL) 的教育理念 |
4 总结 |
(5)独立学院临床驻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康达学院临床实践教学开展现状 |
1.1 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 |
1.2 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师资不足 |
1.3 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不完全统一 |
1.4 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 |
2 新时期康达学院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
2.1 严格基地遴选标准, 有序推进基地建设 |
2.2 注重临床教师培训, 提升临床教学水平 |
2.3 统一教学质量标准, 加强临床教学管理 |
2.4 推行课程考核改革, 加强过程监督管理 |
3 结束语 |
(6)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需要 |
(二)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
(三) 适应新的医学目标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医患关系的研究现状 |
(三)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医患关系概述 |
一、医患关系的概念界定 |
(一) 医 |
(二) 患 |
(三) 医患关系 |
二、医患关系的性质 |
(一) 性命相托的人际关系 |
(二) 契约关系 |
(三) 信托关系 |
(四) 法律关系 |
三、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 |
(二) 医患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二章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
一、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概念界定 |
(一) 医学生 |
(二) 沟通 |
(三) 沟通能力 |
二、医学生沟通能力的主要内容 |
(一) 沟通意识与沟通理念 |
(二) 沟通技巧 |
(三) 沟通精神 |
(四) 沟通实践 |
三、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
(一) 良好的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
(二) 良好的沟通是医生执业的基础要求 |
(三) 良好的沟通加快患者健康进程 |
(四) 良好的沟通引领医学人文正常发展 |
第三章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
一、医学生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沟通技巧欠缺 |
(二) 临床实践不足 |
(三) 受制于舆论不敢沟通 |
(四) 处理冲突能力薄弱 |
(五) 缺乏共情 |
二、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 见习、实习与沟通实践结合不深 |
(二) 课程设置不够全面、系统 |
(三) 师资配备不健全 |
(四)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
三、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
(一) 个体因素 |
(二) 高校育人氛围 |
(三) 文化背景 |
(四) 社会需求 |
第四章 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
一、转变教育理念,确立新型医学教育培养课程 |
(一) 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
(二)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医患沟通示范 |
二、针对医患矛盾,完善沟通教学内容 |
(一) 加强医患沟通教育,正确认知医患关系 |
(二)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好新生入学关 |
(三) 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升学生法律素养 |
三、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
(一) 优化教育手段,完善考核监督模式 |
(二) 健全壮大师资队伍,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
(三) 推行基地实践教学,开设专业辅导课程 |
四、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
(一) 引导学生科学对待医患信息的不对称性,正视医患矛盾 |
(二)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医患矛盾的必然性,巩固沟通技能 |
(三) 引导学生尊重沟通对象的差异性,提升沟通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以胜任力为导向的“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 |
1.2 专家咨询 |
2 结果 |
2.1 前期研究结果 |
2.2“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
2.2.1 设计思路 |
2.2.1. 1 贯彻职业道德培养 |
2.2.1. 2 深化医学基础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
2.2.1. 3 增强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 |
2.2.2 3年全科医学专科教育课程设计 |
2.2.3 2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课程设计 |
3 讨论 |
(8)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远程医学教育 |
1.2.2 临床技能培训 |
1.2.3 临床技能见习 |
1.2.4 临床微格技能培训 |
1.3 目的与意义 |
1.4 内容和技术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4.4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远程医学教育发展 |
2.1.1 国外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
2.1.2 我国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
2.2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
2.2.1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
2.2.2 医学教育模式分类 |
2.3 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综述 |
2.3.1 国外医学临床技能培训 |
2.3.2 国内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现状 |
2.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分类 |
2.4 不同视域的应用综述 |
2.4.1 远程医学教育视域 |
2.4.2 临床医学模式视域 |
2.4.3 临床技能培训视域 |
第3章 远程医学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医学培训模式理论 |
3.1.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3.1.3 实践共同体 |
3.1.4 认知学徒模式 |
3.1.5 知识管理理论 |
3.2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架构 |
3.2.1 模式架构 |
3.2.2 模式应用支撑条件 |
3.2.3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循环流程 |
3.3 模式应用过程举例 |
3.3.1 过程1—学习 |
3.3.2 过程2—见习 |
3.3.3 过程3—实习 |
3.3.4 过程4—协作反思 |
第4章 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兵团远程医学教育网络总体架构 |
4.1.1 通信体系架构 |
4.1.2 应用平台功能组成 |
4.2 临床技能培训平台的设计 |
4.2.1 体系结构 |
4.2.2 系统组成 |
4.2.3 关键技术 |
4.3 平台原型的实现与运行 |
4.3.1 平台控制管理的实现 |
4.3.2 临床多媒体教学的实现 |
4.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实现 |
第5章 实践应用案例与评价 |
5.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与效果案例 |
5.1.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案例 |
5.1.2 临床技能培训效果比较案例 |
5.2 远程三维虚拟手术模拟案例 |
5.2.1 三维虚拟骨科手术病案 |
5.2.2 三维虚拟在解剖学中的应用案例 |
5.3 培训平台应用评价分析 |
5.3.1 对象与方法 |
5.3.2 评价统计分析 |
5.3.3 评价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Ⅰ:医学教师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认知度调查表 |
附录Ⅱ:学生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应用认知度调查表 |
附录Ⅲ: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满意度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与论文发表 |
后记 |
(9)浅论矫形外科见习医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思想准备 |
2 见习内容 |
3 日志书写要求、考核评分项目及标准 |
4 考核结果 |
5 讨论 |
5.1 学员的病历书写质量及体格检查能力普遍提高 |
5.2 促进了学员的三个转变 |
四、规范儿科见习医生日志管理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2]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D]. 蔡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标准化病人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质量研究[D]. 孙孟茹.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中山大学临床预见习的回顾与展望[J]. 冯劭婷,杨素清,马晓晴,吴雨佳,匡铭.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9(02)
- [5]独立学院临床驻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J]. 单树芝,王鑫,江上月,王沙沙,薛景耀. 科技视界, 2019(01)
- [6]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研究[D]. 范琳琳. 山东大学, 2017(04)
- [7]以胜任力为导向的“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J]. 刘彦,何坪,张冬青,潘伦. 中国全科医学, 2017(19)
- [8]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 邱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浅论矫形外科见习医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J]. 陈军,廖博. 西北医学教育, 2006(01)
- [10]规范儿科见习医生日志管理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J]. 张莉,葛德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