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食用菌产业 调整林产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南平市人民政府[1](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提出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马雪松[2](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郭思源[3](2020)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木材采伐已不是林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开发森林的多种功能已成为黑龙江省林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林下经济作为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新举措,其优势随着生态建设的进步、民生改善的需要而不断得以凸显,发展林下经济使得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成为可能,林下经济在拉动林区快速发展和带动林区职工增收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探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探索保护森林资源、解放生态潜力的方式与方法,真正做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为此本文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撬动解决林区经济转型的研究对象,探索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不仅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发展食用菌、北药、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及采集等产业发展,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复合经营性产业。实现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养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产业概念进行诠释和界定,采用描述性统计说明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概括性论述,并归纳总结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测算现行林下经济发展识别林下经济优势发展产业类型,进而促进林区产业转型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框架。其次,从定性的角度测算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效率。对林下经济增长效率分析,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问题进行静态分析,将林下经济投资、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地面积作为投入变量,林下经济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融合中介效应分析法与调节效应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快的增长,其中,技术进步是推动林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林下经济从业人员的变化对林下经济总产值增长均存在显着影响。另外,生产效率对要素投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并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主要存在于林下经济投资和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对林地面积的中介、调节作用相对较小。再次,提出不同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的动态性驱动作用。应用VAR模型首先分析了林下经济总产值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者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采用ADF检验法,为了确保建立VAR模型所用数据的质量,需要对变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观测各变量数据是否呈现“同阶单整”的特征,避免后续建模过程中出现“伪回归”。继续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林下经济总产值对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间的经济变量存在的因果关系,检验林下经济总产值在一定的滞后期下的所有滞后项是否对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变量当期值有显着影响。最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对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北药业、森林食品业、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林下产品加工业6大林下经济产业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冲击关系,从而判断不同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的动态性驱动作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林业政策的实施,部分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带动能力。第四,提出林下经济优势产业类型与发展政策建议。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方面对林下经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优势识别分析,并分析相关数据,把六个产业分别进行量化,利用灰色GM预测模型分析探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趋势,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构建明确发展方向。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系统工程,其对林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林区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林区职工就业都起了较大作用,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希望本文的探索能为引导林下经济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张滨[4](2020)在《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是维持生态环境健康、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的“错误”定位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20世纪8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开始出现林业“两危”问题,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所造成的森林资源危机逐渐成为制约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原因。虽然,一系列森林保护与建设措施缓解了森林资源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森林转型特征,但是,森林的自然属性决定森林资源恢复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彻底解决林业发展问题必须借助管理体制改革、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将森林资源定位与经济运行模式置于同一个林业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林业生态化转型。考虑到森林自然属性是决定林业经济属性的重要前提,林业经济转型严重依赖于森林转型,因此,基于森林转型过程研究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问题将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利用方式与林业经济运行模式的内在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在林业政策调整与林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以森林转型为基础,以林业经济转型为研究主线,重点探讨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内在逻辑机理、现实特征、因果关系与潜在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界定与逻辑机理演绎。首先,对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将森林转型概念展开为森林面积蓄积转型、森林结构转型等内容,林业经济转型则重点探讨林业经济增长、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转型内容;其次,从自然生长和经营管理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过程进行分解和重构,形成森林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从供需调整、要素配置、产业转移、空间效应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林业经济转型内容进行经济学分析和推理演绎,形成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为实证分析提供良好的逻辑基础。二是实证分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存在性、主要特征、因果关系和趋势规律等。首先,从描述性统计获取直观的森林转型特征,运用曲线回归、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森林面积蓄积的转型上限、林龄结构转移的内在规律以及森林转型所处阶段等隐含特征;其次,将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指标作为自变量或环境变量,运用线性回归、变系数面板回归、数据包络分析、门槛效应、中介效应等方法,检验森林转型、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不同林业经济转型内容产生的边际效应、传导路径、影响效果等;再次,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考察林业产业结构的转移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林业经济转型过程的空间效应和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检验,进一步掌握林业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律与潜在趋势。三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探讨。在逻辑机理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和相关林业发展规划,针对林业政策、管理体制、森林转型、基础设施、产业链条、创新驱动、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全局策略和个案选择分别探讨推动林业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现森林资源利用与林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转型。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转型过程和林业经济转型特征,并且森林转型过程对林业经济转型存在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森林结构转型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森林面积和森林结构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此外,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效应,林业经济发展呈现“整体渐进型、局部激进型”的转型特征,林业生态化转型趋势日渐清晰,林业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提升,要素配置、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恢复,林业生产经营模式也未实现彻底转变,森林资源利用方式和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低层次阶段,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效率以及发展战略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森林资源演化和林业经济发展依旧是一个漫长过程,全面实现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石昀灵[5](2020)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经过几十年的过度开采利用,使林区可采资源枯竭,林区经济陷入困境。尤其在全面停伐政策实施后,林区也在积极寻找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替代产业,来促进林区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探究如何加快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实现林区林业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并根据林区的统计数据,对林区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SSM-区位熵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结果显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业以及营造林可以作为林区林业主导产业来优先发展。其次,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林区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预测,得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将在2019年转变为“三、一、二”模式。再者,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得到全员劳动生产率、森林覆盖率、天然林保护工程林业投资额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是影响林业产业结构演进最重要的因素。最后,根据前文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提出加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具体包括: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发展多元林下经济;基于综合比较优势,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培养新型林产加工业,向深加工方向转变;提高森林旅游业竞争力,加强森林生态辅助服务;加大林业技术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加强林业产业集聚程度。
谢沛源[6](2019)在《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期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林业是双牌县的立县之本,强县之源,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林业产业在双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双牌县森林覆盖率为80.55%,林业资源丰富,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0余种;国家一、二级野生动物近20种,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南方22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和湖南省林业十强县。本文选取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林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资源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等为指导,结合实地调查访谈、查阅双牌县社会和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和年鉴等收集来的数据,对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双牌县林业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第二,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三,双牌县发展林业产业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本文得出了以下几个研究结论:第一,双牌县具有发展林业产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林业产业产值在双牌县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平均为23.6%,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双牌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局;第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是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必由之路;第三,加大林业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林业产业生产经营,提升林业产业人才和科技竞争力;第四,整合资源,打造双牌县竹木产品和森林旅游特色品牌,使得竹木产品和森林旅游成为双牌县林业支柱产业;第五,完善林业产业服务体系,增大双牌县林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双牌县林业产业整体效益。
曹斌,郭芸芸,尚团[7](2019)在《“波特五力分析”视阙下的日本香菇产业发展特点研究》文中提出以"波特五力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和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研究了日本香菇产业发展特点。认为影响日本香菇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呈现菌种品质稳定、替代食用菌增加、进口产品减少、消费市场预期萎缩的发展趋势,内部因素呈现鲜香菇供给量增加、市场集中度提升和外资生产主体增加的发展特点。建议我国应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食用菌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和加快开展工厂化生产技术研发。
武腾飞,韩源,隋金座[8](2019)在《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初探》文中指出作为我国生产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农林经济的主要来源,为人类提供生物资源。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林业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资信度等对策。黑龙江省是全国林业大省,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林业产业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地方和农林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农林增收、生态改善"的共赢目标,也是服务于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和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
王珣[9](2019)在《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3月,国家林业局通过颁布《关于切实做好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工作的通知》作出“一停伐五严格”的具体部署,此政策的颁布预示着我国传统以木质林产品为主的林业经济结构转向为以非木质林产品为主的林业经济结构。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对林业产值的计量研究比较重视,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产值的计量和分析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但传统的林业产值核算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非木质林产品。尽管非木质林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被人们重视,但对非木质林产品产值的研究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还未建立起较为全面的非木质林产品产值核算体系。这种状况已远远不能适如今林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林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提出非木质林产品产值计算方法,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非木质林产品计量和分析体系,已成为林业经济研究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国内外非木质林产品产业核算的相关研究,首先,从非木质林产品分类方法入手,对我国非木质林产品种类进行描述型统计分析,确定适合我国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的分类方法;其次,研究林业产值核算方法体系,找出林业产值核算方法中适用及不适用于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的部分,并整理和改进,初步提出非木质林产品核算体系;再次,对未观测非木质林产品部分进行产值估算,选取最方便、最适合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估算方法;最后,以黑龙江省为实证区域进行非木质林产品产值估算,并分析其内部结构发展情况,展望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发展优势。在核算过程中发现仍存在很多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非木质林产品核算体系提供新思路,正确反应林业生产规模及发展速度,为林业相关部门执行林业政策提供宏观调控的科学依据。
郭爱云[10](2018)在《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林产品品牌价值提升问题研究 ——来自微信公众号的林产干果品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以及富民过程中的重要依托,经济林产品市场由于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品牌效应在同质化竞争下至关重要,经济林产品企业等经营主体需要通过品牌管理来赢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当前,在经济林产品的枸杞、大枣、蓝莓、木耳、核桃、香榧、榛子和板栗等坚果和森林食品等领域,出现了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产品品牌,但对大多数中小型经济林产品企业,林产品品牌培育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平台,为品牌塑造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企业品牌营销和客户管理服务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中,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强化消费者对品牌参与和联系的强度,发挥品牌效应,长久提升品牌价值,从而获得赢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已成为包括经济林产品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需要关注的重要命题。结合经济林产品的竞争特点和互联网发展状况,构建基于虚拟品牌社区的经济林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模型。模型从消费者在虚拟品牌社区获得的体验价值作为前因,从功利体验价值、情感体验价值、社交体验价值和学习体验价值四个维度,研究体验价值、社区认同、品牌契合、消费者品牌价值创造到品牌价值的路径关系,并以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在所有经济林产品中,林产干果产品因其产品属性和消费特性而具有天生的互联网基因,是实施“互联网+”模式较为突出和成功的品类。在现有的互联网平台中,微信公众号这种新型的虚拟品牌社区,兼具社交属性和互联网的便利性,不仅为移动电商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更是消费者与品牌联系以及企业品牌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因此,本文选取经济林产品中的林产干果和虚拟品牌社区中的微信公众号,实证分析互联网基础上的经济林产品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提升问题。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三家林产干果企业微信公众号消费者用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虚拟品牌社区功利体验价值、情感体验价值和社交体验价值对消费者品牌契合有着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虚拟品牌社区认同间接促进了消费者品牌契合的形成,但学习体验价值对消费者品牌契合的直接影响作用和经由品牌社区认同的间接影响作用并不显着;消费者品牌契合对品牌价值具有显着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消费者品牌价值创造间接正向影响品牌价值。社区融入正向调节了功利体验价值、情感体验价值和社交体验价值经由社区认同对品牌契合的正向影响作用,社区支持感正向调节了品牌契合经由消费者品牌价值创造对品牌价值的正向影响作用。基于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结果,选择两家林产干果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案例企业微信公众号为消费者用户创造的体验价值,有效促进了消费者与品牌的契合和社区认同,消费者品牌契合、品牌价值创造和品牌价值之间能够产生正向的因果关系。经济林产品企业要重视互联网对品牌管理和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性,借助互联网平台创造消费者与品牌有效联结的线上条件。品牌价值的提升基础,来自于虚拟品牌社区等互联网平台功利体验价值、情感体验价值和社交体验价值等不可或缺的维度。企业要选择能够最大化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互联网平台,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多维度体验价值的互联网平台内容,激发和提高消费者与品牌的契合度,促进品牌价值创造与提升。同时,还要培育良好的社区氛围和态度表达机制,增强消费者社区融入和支持感知增强品牌价值提升路径中的正向关系强度。
二、发展食用菌产业 调整林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食用菌产业 调整林产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2)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
2.2 理论应用分析 |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
2.3 本章小结 |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
3.4.1 林业投资总量 |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
3.7 本章小结 |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
4.2.1 稳定机制 |
4.2.2 动力机制 |
4.2.3 竞合机制 |
4.2.4 协同机制 |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范畴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林下经济 |
2.1.2 林下经济特征 |
2.1.3 林下经济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区域经济理论 |
2.2.6 土地经济理论 |
2.3 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
2.3.1 林下经济产品供需的经济学分析 |
2.3.2 要素供需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
2.3.3 投入产出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
2.3.4 生产效率的中介调节效应分析 |
2.3.5 优势林下经济产业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自然发展现状 |
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
3.2.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总产值 |
3.2.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产值概况 |
3.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情况 |
3.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情况 |
3.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投资情况 |
3.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情况 |
3.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林下经济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后续发展基础先天不足 |
3.5.2 林下经济作为主导产业投入政策、扶持政策、激励政策未全面落实 |
3.5.3 林下经济经营主体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影响投资者信心 |
3.5.4 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资金不足,生产企业经营融资困难制约产业发展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效率测算 |
4.1 研究方法 |
4.2 林下经济生产效率分析 |
4.3 林下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
4.4 林下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
5.1 变量设置 |
5.2 分析方法 |
5.2.1 相关分析 |
5.2.2 ADF检验 |
5.2.3 向量自回归模型 |
5.2.4 Granger因果检验 |
5.2.5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5.3 林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5.3.1 相关分析 |
5.3.2 ADF检验 |
5.3.3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5.3.4 林下经济投资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
5.3.5 林地面积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
5.3.6 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
5.3.7 要素投入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的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 |
6.1 灰色预测分析方法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依据 |
6.1.1 灰色预测分析方法 |
6.1.2 优势产业类型识别依据 |
6.2 林下种植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3 林下养殖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4 北药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5 森林食品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6 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7 林下产品加工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7.1 积极引导林区改革进程,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
7.2 优化林下投入产出关系,发挥林下经济产业规模效率 |
7.3 巩固林下种养产业基础,扩大特色林下种养规模 |
7.4 突出森林食品独特优势,挖掘林区医药市场潜力 |
7.5 加强林区森林生态建设,增加游憩服务内在价值 |
7.6 提升林产品深加工能力,打造完善林下经济产业链群 |
7.7 培育新型林下经营模式,构建多元林下经济格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4)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森林转型研究综述 |
1.2.2 林业经济转型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创新 |
1.4.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逻辑机理 |
2.1 概念界定 |
2.1.1 森林转型 |
2.1.2 林业经济转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森林转型理论 |
2.2.2 经济转型理论 |
2.2.3 经济增长理论 |
2.2.4 产业集群理论 |
2.3 逻辑机理框架 |
2.3.1 森林转型的内在逻辑机理 |
2.3.2 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 |
2.3.3 两者之间的主要逻辑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现状描述 |
3.1 研究对象概况 |
3.2 森林资源概况 |
3.2.1 面积蓄积概况 |
3.2.2 林龄结构概况 |
3.2.3 起源结构概况 |
3.2.4 林种结构概况 |
3.2.5 树种结构概况 |
3.2.6 采伐造林概况 |
3.3 林业经济概况 |
3.3.1 林业产值概况 |
3.3.2 产业结构概况 |
3.3.3 林业投资概况 |
3.3.4 从业人员概况 |
3.3.5 优势产业概况 |
3.3.6 现有状态认定 |
3.4 本章小结 |
4 森林转型特征与林业经济脱钩-结状态判定 |
4.1 森林面积蓄积转型趋势 |
4.2 林龄结构转移特征 |
4.2.1 Markov转移矩阵方法 |
4.2.2 林龄结构转移矩阵结果 |
4.2.3 林龄结构预测结果 |
4.3 森林转型过程的特征汇总 |
4.4 林业经济脱钩-连结状态判定 |
4.4.1 弹性系数法 |
4.4.2 与森林资源的脱钩-连结判定 |
4.4.3 与森林经营的脱钩-连结判定 |
4.4.4 与要素投入的脱钩-连结判定 |
4.4.5 与产业结构的脱钩-连结判定 |
4.4.6 与优势产业的脱钩-连结判定 |
4.5 本章小结 |
5 要素投入与森林转型依赖下的林业经济转型演化特征 |
5.1 林业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
5.1.1 检验方法 |
5.1.2 检验结果 |
5.2 林业产业结构转移分析 |
5.3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分析 |
5.3.1 变系数面板回归模型 |
5.3.2 时间差异检验结果 |
5.3.3 地区差异检验结果 |
5.4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分析 |
5.4.1 生产效率分析方法 |
5.4.2 林业生产效率结果 |
5.4.3 森林结构转型调整的面板SFA |
5.4.4 DEA-Malmquist指数结果 |
5.4.5 林业经济与生产效率的脱钩-连结判定 |
5.5 林业经济转型的特征汇总 |
5.6 本章小结 |
6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与中介效应 |
6.1 研究方法 |
6.1.1 门槛效应 |
6.1.2 中介效应 |
6.2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分析 |
6.2.1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的门槛效应 |
6.2.2 林业产业结构转型的门槛效应 |
6.2.3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的门槛效应 |
6.3 林业经济转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
6.3.1 要素结构的中介效应 |
6.3.2 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 |
6.3.3 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 |
6.4 本章小结 |
7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溢出与优势产业集聚分析 |
7.1 空间计量方法 |
7.2 空间关联效应检验 |
7.3 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
7.4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集聚分析 |
7.5 林业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 |
8.1 积极应对林业政策调整,充分把握林区改革机遇 |
8.2 发挥森林转型利用潜力,推进林业生态转型进程 |
8.3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转型内生动力 |
8.4 深度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
8.5 强化林业科技创新驱动,突显生态产业集聚优势 |
8.6 全面实施林业精准定位,动态规划林业转型进程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林业产业 |
2.1.2 林业产业结构 |
2.1.3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 |
2.1.4 主导产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2.2.2 区域经济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 |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林业产业规模 |
3.2.2 林业产业结构 |
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三次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
3.3.1 林业第一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
3.3.2 林业第二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
3.3.3 林业第三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
3.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主导产业选择 |
3.4.1 基于区位熵模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定量分析 |
3.4.2 基于SSM模型的林业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
3.4.3 基于SSM-区位熵林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 |
4.1 林业三次产业产值预测 |
4.1.1 灰色预测法 |
4.1.2 林业三次产业产值预测结果 |
4.2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划分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
5.1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 |
5.1.1 需求因素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
5.1.2 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
5.1.3 供给因素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
5.1.4 政策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
5.2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2.1 研究变量及指标的选取 |
5.2.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5.2.3 计算结果 |
5.2.4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加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
6.1 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发展多元林下经济 |
6.2 基于综合比较优势,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
6.3 培养新型林产加工业,向深加工方向转变 |
6.4 提高森林旅游业竞争力,强化森林生产辅助服务 |
6.5 加大林业技术投入,引入专业技术人才 |
6.6 合理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加强林业产业集聚程度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林业产业的概念 |
2.1.2 林业产业的特点 |
2.1.3 林业产业结构 |
2.1.4 态势分析法(SWOT)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理论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3 资源禀赋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产业结构理论 |
3 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3.1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区位与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1.3 林业产业发展状况 |
3.2 林业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3.2.1 林业第一产业 |
3.2.2 林业第二产业 |
3.2.3 林业第三产业 |
4 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4.1 林业产业发展成效 |
4.1.1 经济效益突出 |
4.1.2 生态效益巨大 |
4.1.3 扶贫效果明显 |
4.2 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林业第一产业存在的问题 |
4.2.2 林业第二产业存在的问题 |
4.2.3 林业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 |
5 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1.1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 |
5.1.2 土地资源及气候条件优越 |
5.1.3 林业资源丰富 |
5.1.4 林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
5.2 劣势分析 |
5.2.1 产业化程度低、创新和品牌意识不强 |
5.2.2 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
5.2.3 科技对林业产业发展支撑不强 |
5.2.4 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
5.2.5 林业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
5.3 机遇分析 |
5.3.1 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林业产业发展 |
5.3.2 产业扶贫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
5.3.3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大发展 |
5.4 挑战分析 |
5.4.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林业产业发展 |
5.4.2 林业投入不足 |
5.4.3 周边竞争对手实力强 |
6 我国南方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6.1 福建省林业产业发展经验 |
6.1.1 福建省林业产业概况 |
6.1.2 福建省林业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和做法 |
6.2 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经验 |
6.2.1 浙江省林业产业概况 |
6.2.2 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和做法 |
6.3 借鉴与启发 |
7 促进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完善林业体制促进林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
7.2 加大林业投入完善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7.3 做优做强林业产业特色提升产业化水平 |
7.4 优先扶持林业第三产业发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
7.5 推行先进林业技术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
7.6 加大引智引才力度提高林业从业人员待遇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波特五力分析”视阙下的日本香菇产业发展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香菇产业发展历程 |
2 日本香菇产业发展特点 |
2.1 菌种品质稳定,保障了产业平稳发展 |
2.2 替代食用菌增加,压缩了香菇市场份额 |
2.3 提升非关税壁垒,阻挡了进口香菇冲击 |
2.4 青年消费群体需求低迷,消费市场预期萎缩 |
2.5 市场竞争激烈,香菇产业结构显着调整 |
2.5.1 鲜香菇逐渐替代干香菇 |
2.5.2 规模经营者市场集中度提升 |
2.5.3 外资香菇生产主体增加 |
3 促进我国香菇产业稳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
3.1 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3.2 提升食用菌行业协会服务能力 |
3.3 加快开展工厂化生产技术研发 |
(8)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三、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林产品市场混乱 |
(二) 科技能力不足 |
(三) 产业政策扶持不到位 |
四、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
(一) 林业产业发展方向 |
(二) 林业产业发展重点 |
1. 大力发展食用菌。 |
2. 重点发展蓝莓产业。 |
3. 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 |
4. 大力发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 推动冰雪产业的发展。 |
5. 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产业。 |
6.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
五、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建议 |
(一) 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
(二) 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建设 |
(三) 进一步加大林业产业投入 |
六、结论 |
(9)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1 非木质林产品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
1.3.2 非木质林产品分类 |
1.3.3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研究 |
1.3.4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非木质林产品 |
2.1.2 非木质林产品产值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国民经济核算 |
2.2.2 环境经济核算 |
2.2.3 森林资源核算 |
2.3 本章小结 |
3 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及核算现状 |
3.1 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现状 |
3.2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方法 |
3.2.1 林业第一产业中非木质林产品核算 |
3.2.2 林业第二产业中非木质林产品核算 |
3.2.3 林业第三产业中非木质林产品核算 |
3.2.4 多种经营核算 |
3.3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
3.4 本章小结 |
4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体系设计 |
4.1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对象 |
4.2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方法 |
4.2.1 种植类非木质林产品 |
4.2.2 养殖类类非木质林产品 |
4.2.3 服务类类非木质林产品 |
4.2.4 未观测部分估算方法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实证分析 |
5.1 非木质林产品产值计算 |
5.1.1 种植类非木质林产品计算 |
5.1.2 养殖类非木质林产品计算 |
5.1.3 服务类非木质林产品计算 |
5.1.4 未观测非木质林产品产量计算 |
5.2 非木质林产品产值分析 |
5.2.1 非木质林产品比例分析 |
5.2.2 非木质林产品按产品类别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的对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林产品品牌价值提升问题研究 ——来自微信公众号的林产干果品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与应用逻辑 |
2.1.1 S-O-R理论 |
2.1.2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1.3 社会交换理论 |
2.1.4 服务主导逻辑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林产品市场和品牌的相关研究 |
2.2.2 社区体验价值和社区认同的相关研究 |
2.2.3 消费者品牌契合和品牌价值创造的相关研究 |
2.2.4 品牌价值的相关研究 |
2.2.5 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感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经济林产品市场与品牌发展现状 |
3.1 经济林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
3.1.1 经济林产品生产供给状况 |
3.1.2 经济林产品市场需求状况 |
3.2 互联网下的经济林产品品牌管理 |
3.2.1 经济林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
3.2.2 互联网发展与经济林产品品牌管理 |
3.3 林产干果市场发展现状 |
3.3.1 林产干果的界定 |
3.3.2 林产干果的生产供给状况 |
3.3.3 林产干果的进出口状况 |
3.3.4 林产干果的市场需求状况 |
3.4 互联网下的林产干果品牌管理 |
3.4.1 林产干果品牌发展现状 |
3.4.2 互联网发展与林产干果品牌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下经济林产品品牌价值提升模型构建 |
4.1 基础理论模型 |
4.2 概念界定 |
4.2.1 虚拟品牌社区体验价值的概念 |
4.2.2 虚拟品牌社区认同的概念 |
4.2.3 消费者品牌契合的概念 |
4.2.4 消费者品牌价值创造的概念 |
4.2.5 品牌价值的概念 |
4.2.6 虚拟品牌社区融入的概念 |
4.2.7 社区支持感的概念 |
4.3 研究模型构建 |
4.4 研究假设 |
4.4.1 虚拟品牌社区体验价值与品牌契合的关系 |
4.4.2 虚拟品牌社区认同在体验价值与消费者品牌契合之间的中介作用 |
4.4.3 消费者品牌契合与品牌价值 |
4.4.4 消费者品牌价值创造在品牌契合与品牌价值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4.4.5 虚拟品牌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林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研究对象与虚拟品牌社区的选择 |
5.1.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 |
5.1.2 虚拟品牌社区的选择 |
5.2 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
5.2.1 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
5.2.2 问卷预测试和修正 |
5.2.3 数据收集和数据描述 |
5.2.4 量表检验 |
5.3 数据分析与效应检验 |
5.3.1 数据分析与模型修正 |
5.3.2 主效应假设检验 |
5.3.3 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
5.3.4 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
5.3.5 检验结果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林产品企业品牌价值提升案例分析 |
6.1 案例选取 |
6.2 三只松鼠案例分析 |
6.2.1 三只松鼠企业概况 |
6.2.2 三只松鼠企业的互联网渠道与虚拟品牌社区概况 |
6.2.3 三只松鼠借助互联网提升品牌价值的作用过程 |
6.3 百草味案例分析 |
6.3.1 百草味企业概况 |
6.3.2 百草味企业的互联网渠道与虚拟品牌社区概况 |
6.3.3 百草味借助互联网提升品牌价值的作用过程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经济林产品企业“互联网+”提升品牌价值的启示 |
7.2.1 选择能够最大化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互联网平台 |
7.2.2 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多维度体验价值的互联网平台内容 |
7.2.3 激发和提高消费者与品牌的契合度,促进品牌价值创造与提升 |
7.2.4 培育良好的社区氛围和态度表达机制,增强消费者社区融入和支持感知 |
第八章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发展食用菌产业 调整林产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D]. 郭思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D]. 张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 石昀灵.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研究[D]. 谢沛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7]“波特五力分析”视阙下的日本香菇产业发展特点研究[J]. 曹斌,郭芸芸,尚团. 中国食用菌, 2019(07)
- [8]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初探[J]. 武腾飞,韩源,隋金座. 现代商业, 2019(07)
- [9]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研究[D]. 王珣.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
- [10]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林产品品牌价值提升问题研究 ——来自微信公众号的林产干果品牌分析[D]. 郭爱云.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