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侧耳聋配戴助听器后健侧耳DPOAE幅值增高(论文文献综述)
孙宏雪[1](2021)在《突发性聋经治疗后纯音听阈恢复正常者的客观测听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经治疗后纯音听阈恢复正常的单侧突聋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特点,探讨客观测听在纯音听阈恢复正常的突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为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符合2015年《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的经治疗后听阈恢复正常的18-60岁单侧突聋患者50例(50耳,病例组),对其进行DPOAE和ABR检测,将其DPOAE检出率、幅值和ABR潜伏期、波间期结果与同龄听力正常人50例(50耳,对照组)的同侧耳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结果有无差异。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频率纯音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DPOAE检出率、幅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ABR I波潜伏期为(1.51±0.24)ms较对照组ABR I波潜伏期(1.40±0.22)ms延长,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治疗后纯音听阈恢复正常的18-60岁单侧突聋患者ABR I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提示单侧突聋患者患耳即使听阈恢复正常仍可能存在耳蜗与听神经之间的损伤,ABR对该部分患者的定位诊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刘浩强,兰兰,李进,郑海峰,王大勇,李兴启,赵立东[2](2019)在《单侧耳聋患者健耳的扩展高频听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单侧突聋患者健耳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方法对76例(年龄20~39岁,平均29.37±4.74岁)由突聋所致的单侧耳聋患者(病程≤半年60例,病程7个月~2年16例)行纯音测听及扩展高频测听,测试的气导频率范围0.125~20 kHz,并与30例(60耳)(年龄20~39岁,平均26.20±4.51岁)听力正常组比较。结果单侧耳聋组健耳扩展高频9、10、11.2、12.5、14、16、18、20 kHz各频率纯音听阈均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125、0.25 kHz常频听阈亦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程≤半年组相比,虽然病程7个月~2年组14、16、18、20 kHz健耳扩展高频听阈更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耳聋患者健耳可能出现隐性听力损失,建议对单侧耳聋患者的健耳常规行扩展高频听阈检测。
刘浩强[3](2019)在《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突发性耳鸣患者扩展高频临床观察目的探讨扩展高频测听对常频听力正常的突发性耳鸣患者的早期听力损害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年龄2039岁的26例(39耳)突发性耳鸣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年龄2040岁的16例(32耳)听力正常且无耳鸣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0.125 kHz和20 kHz频率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620 kHz检出率下降,20 kHz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扩展高频测听可以作为突发性耳鸣患者早期听力损害的诊断依据,表现为常规纯音测听正常的突发性耳鸣实际上可能是扩展高频区突发性耳聋的一种临床表现。第二部分高频陡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扩展高频临床观察目的通过比较突发性高频陡降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及常频听力正常的突发性耳鸣患者与听力正常人之间扩展高频听阈的差异,进一步探究扩展高频测听在突发性耳聋诊断上的重要意义。方法71例(91耳)突发性高频陡降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和突发性耳鸣患者行常规纯音测听及扩展高频(9k20kHz)测听,根据高频听力(48kHz)损伤程度分成四组:Ⅰ组:常规纯音听力正常(0.1258 kHz阈值≤25 dB HL),但患有突发性耳鸣患者(32耳);Ⅱ组:轻度(2640 dB HL)突发性高频陡降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20耳);Ⅲ组:中度及中重度(4170 dB HL)突发性高频陡降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22耳);Ⅳ组:重度以上(71 dB HL以上)突发性高频陡降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17耳),与16例(32耳)听力正常且无耳鸣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对照组常规频率(0.1258 kHz)各频率平均听阈值均在710 dB HL;Ⅰ组0.125 kHz阈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Ⅳ组除1kHz外,其余常频频率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常规频率(0.1258 kHz)平均听阈的标准差较小,离散变异程度较小(3.8377.351 dB HL),扩展高频标准差较大,离散变异程度增大(9.16123.517 dB HL);各组各频率听阈随着频率增加标准差离散变异程度呈逐渐增大趋势。随着频率增长,各组扩展高频听阈均提高;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患者的听阈升高至超出测听耳机最大输出强度,听阈检出率降低、敏感性降低;扩展高频正常对照组与Ⅰ组在20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各频率(918kHz)听阈均显着低于Ⅱ-Ⅳ组(均P<0.001),且在916kHz处阈值差异≥20 dB HL;正常对照组16kHz、18kHz和20kHz在最大声输出刺激强度下无反应(听阈无法检出);Ⅰ-Ⅳ组的检出率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1)突发性高频陡降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高频下降程度越重其扩展高频纯音听力损伤越重,常规纯音测听提示这些患者可能仅12个频率发生听力损失,但从全频(0.125-20kHz)来看其听力损失频率≥2/3。(2).对于轻度(2640 dB HL)突发性高频陡降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尤其是仅8kHz处听力下降的患者行扩展高频纯音测听检查至关重要,其扩展高频处听力损失可能>20 dB HL,这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此前还没有被认识到的高频、扩展高频突发性耳聋,临床上容易漏诊,这一突发性耳聋形式的发现,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突发性耳聋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单侧突聋患者健侧耳的扩展高频听阈临床观察目的分析单侧耳聋患者健侧耳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方法对76例,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9.37±4.741岁(男46例,29.17±4.454岁,女30例,29.67±5.215岁)单侧耳聋患者行纯音测听及扩展高频测听,气导频率范围125Hz20 kHz,并与30例(60耳),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6.20±4.513岁(男14耳27.33±2.251岁,女46耳26.07±4.694岁)健康对照组比较。同时对单侧耳聋患者组按病程分为病程半年内组60例,平均年龄29.32±4.883岁(男37例,29.16±4.598岁,女23例,29.57±5.409岁)和病程半年以上组16例,平均年龄31.00±5.376岁(男11例,30.82±5.076岁,女5例,31.39±5.595岁)并在组间进行对比。结果相较于听力正常组,单侧耳聋组健侧耳扩展高频听阈9k、10k、11.2k、12.5k、14k、16k、18k、20kHz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频率听阈0.125k、0.25kHz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听力正常组,单侧耳聋组患侧全频0.125-20kHz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半年以内组与病程半年以上组相比,虽然病程半年以上组健侧耳在14k、16k、18k、20k扩展高频听阈更差,但所有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耳聋患者健侧耳可能出现隐性听力损失,这为单侧耳聋早期干预提供又一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建议对单侧耳聋患者的健侧耳做扩展高频常规检测。第四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临床特征及疗效,为疾病的防治、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5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内科住院治疗的16-85岁突发性聋患者56例,分析患病人群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56例(59耳)突聋患者中,男性40耳,女性19耳;单侧53例,双侧3例;平均年龄43.47±16.51岁。对资料进行基础统计和回归分析,研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其中性别(常规频率听力损失的治疗效果上,男性患者有效率小于女性患者。扩展高频听力损失的治疗效果上,男性患者有效率大于女性患者)、听力损失程度(极重度听力损失总有效率最高(70.58%))、听力曲线(常规频率听力损失的治疗效果上,高频下降型总有效率最低(20.00%);扩展高频听力损失的治疗效果上,全频平坦型的扩展高频治疗总有效率最高(53.33%),与其他类型相比有显着差异)与疗效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根据全频听力损失程度及曲线分型综合分析,全面评估,可能更有利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刘浩强,赵立东[4](2018)在《如何认识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性听力损失是一种症状十分隐匿的阈上听觉感知功能缺陷,仅表现为噪声环境中言语识别率下降,临床上常规听力阈值检查正常。目前对于隐性听力损失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着重就噪声致隐性听力损失所得的启发对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隐性听力损失提供参考依据。
李凤娇[5](2016)在《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儿童突发性聋病因及相关预后尚未明确,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增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了影响儿童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文收集了2008年7月~2015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的18岁以下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136例(151耳)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听力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儿童突发性聋患者136例(151耳),占同期收治所有儿童突发性聋患者(1584例)的8.6%。其中男性80耳(53.0%),女性71耳(47.0%);单耳发病121耳(80.1%),双耳发病30耳(19.9%):年龄2-18岁,平均发病年龄11.7岁。伴有耳闷症状者21耳(13.9%),伴发耳鸣症状者122耳(80.8%),伴发眩晕症状者79耳(52.3%)。患儿能自诉发病前有明确诱因者56耳(37.1%),流行性腮腺炎病史者13耳(9.0%),有明确上呼吸道感染史29耳(19.0%)。重度听力损失者37耳(24.5%),极重度者90耳(59.6%);全聋型听力曲线类型86耳(57.0%),平坦型听力曲线类型35耳(23.2%)多见。经过综合治疗后,9.3%的患儿痊愈,总体有效率为37.7%。在影响预后方面,最初的听力损失程度,初诊时间,耳鸣,性别,侧别,可记录到的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DPOAE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听力曲线类型,是否伴有耳闷和眩晕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行血常规化验133例,其中白细胞计数异常者41例(30.8%),血小板计数增高者40例(30.1%)。血生化检查,77例行同型半胱氨酸测定,17例(22.0%)增高;111例行碱性磷酸酶测定,73例(65.8%)增高。79例行巨细胞病毒ⅠgG抗体检测,68例(86.1%)阳性。65例行免疫六项检查,其中ⅠgE抗体检测增高者22例(33.8%)。[结论]儿童突发性聋患者多为单侧聋,听力损失程度以重度和极重度为主。听力损失程度较重者和双侧突聋者预后较差;伴有耳鸣、女性、就诊时间较早者、可记录到ABR和DPOAEs者预后较好。年龄、听力曲线类型、是否伴有眩晕及耳闷者与预后无关。此外,一些血清学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同性半胱氨酸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巨细胞病毒ⅠgG抗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和一些免疫学指标可能与儿童突发性聋的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儿童突发性聋的重要临床指标,对儿童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赵航[6](2013)在《听障儿童双耳双模式言语识别能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耳双模式即听障患者单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配戴助听器的助听模式。我国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双耳双模式的配戴率较低。本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与单侧人工耳蜗的比较,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听障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识别的双耳双模式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双耳双模式是否存在干扰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回顾国内外双耳双模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双耳双模式听觉能力发展跟踪研究;第二部分为双耳双模式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比较研究;第三部分为双耳双模式听觉定向能力研究;第四部分为双耳双模式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具体方法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将149名被试按不同助听模式分为两组,比较不同助听模式的听觉能力及其发展的趋势。结果显示,双耳双模式组在声调、言语可懂度、连续语音以及选择性听取方面相比单侧人工耳蜗组都存在优势,发展更快,提示术后应尽早验配助听器。并且听障儿童术后康复6个月以后,双音节词、短句以及韵母识别训练以巩固为主,强化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声母、声调识别和选择性听取能力三方面。第二部分从噪声下言语识别阈的角度,采用封闭项和开放项两种测试对39名被试在不同助听模式状态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结果表明,听障儿童在双耳双模式状态下,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比单侧人工耳蜗状态时存在显着的优势。同时影响因素方面,双耳双模式优势会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提高,建议联合配戴6个月以上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只要非植入耳有可用的中低频听力,就应该双耳双模式验配,并结合测试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非植入耳助听器补偿效果越好,双耳双模式优势越大;术前的助听器经验有利于术后双耳双模式优势的发挥;并且随着康复训练时间的增加,双耳双模式也能逐渐发挥出更大的优势。第三部分探讨了16名听障儿童在不同助听模式状态下的听觉定向能力。结果显示,听觉定向能力是其日常生活中的难点,使用双耳双模式后,在声源位于左右时,体现出了一定优势,随着角度的减小,双耳强度差和时间差线索减弱,双耳双模式的听觉定向优势也随之减小。同时,将人工耳蜗麦克风置于错误位置会影响听觉定向能力,并且术前的助听器经验也可能会影响其听觉定向能力的发展。第四部分采用平衡设计范式的事件相关电位测试考察不同助听模式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以及健听儿童言语声的皮层听觉诱发电位特征,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CA)矫正人工耳蜗伪迹。结果显示,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的皮层听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差异不显着,说明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和验配助听器,听障儿童重建了听觉通路,听觉皮层接收到声音信号的时间和健听儿童无差异;在双耳双模式状态下皮层听觉诱发电位的波幅相比单侧人工耳蜗状态时显着增大,以客观测试证明了双耳双模式优势的存在;并且不同助听模式P1成分波幅的差值和噪声下言语识别阈差值呈中度相关,两者可联合作为评估双耳双模式优势的主客观综合指标;最后学龄前健听儿童已发展出辅音分辨的自动加工机制,但尚未发展出声调分辨的自动加工机制。本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在于:(1)明确了以汉语为母语的听障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识别各个维度的双耳双模式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临床建议,为康复师的训练策略及手术医生对患者植入耳的选择提供了参考。(2)在研究方法上,对双耳双模式的言语识别能力进行了纵向跟踪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宏观趋势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主观听觉行为测试与客观事件相关电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构建了双耳双模式言语识别能力的综合评估模式。(3)首次将言语声刺激用于双耳双模式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并探索将平衡设计及独立成分分析等新范式和新方法应用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皮层听觉诱发电位测试。
段博[7](2012)在《先天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聋病基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6例双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基因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听力障碍婴幼儿常见致聋基因突变与颞骨影像学相关性。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收集上海及周边地区双侧听力障碍婴幼儿216例,采外周静脉血,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后直接测序。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见致病基因GJB2全编码序列检测,SLC26A4.12SrRNA基因高发位点序列检测,应用Sequencher4.9软件对上述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对全部病例行颞骨CT检查,收集患儿临床听力学资料并随访。结果:216例双侧听力障碍患儿中,GJB2致病性突变19例(9%),SLC26A4致病性突变6例(3%),未发现12SrRNA1555A、1494C基因突变,颞骨CT提示解剖结构畸形者27例(12.5%),前庭导水管扩大不伴耳蜗畸形11例(5%)。GJB2基因79G>A/235delC突变伴有双侧内听道缩窄。GJB2基因79G>A,341A>G和109G>A纯合突变在轻、中度听力障碍患儿中较多。前庭导水管扩张的患儿中,SLC26A4基因7、8外显子剪切位点c.919-2A>G突变为热点突变。结论:GJB2基因79G>A,341A>G和109G>A纯合突变可能和轻、中度听力障碍有关。SLC26A4基因c.919-2A>G突变与前庭导水管扩张有关。GJB2基因79G>A/235delC突变可能与内听道畸形有关。51例单侧听力障碍婴幼儿影像学及聋病基因突变研究分析目的:探讨先天性单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CT、常见致聋基因及临床听力学特征。方法:选取51例单侧听力障碍婴幼儿,平均年龄0.9岁,排除外耳畸形,抽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检测常见致聋基因GJB2、SLC26A4及线粒体12SrRNA1555A、1494C的突变。对全部病例行颞骨CT检查,收集患儿临床听力学资料并随访。结果:51例单侧听力障碍患儿中,32%(16/51)颞骨CT异常,其中3例中耳畸形,3例颈静脉球高位,4例前庭导水管扩张;发现1.9%(1/51)GJB2基因发生235delC/79G>A,341A>G致病突变,并伴有耳蜗不发育;4%(2/51)SLC26A4基因发生致病突变;未检测到12SrRNA1555A、1494C致聋突变。结论:单侧耳聋患者1/3都有影像学改变,其中颈静脉球高位发生率较高。GJB2和12SrRNA1555A、1494C基因突变在单侧听力障碍中发生率较低。单侧听力障碍患儿耳蜗畸形可能和GJB2基因突变有关。
徐晨媚,陈兵[8](2009)在《骨锚式助听器在单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骨锚式助听器在单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引起了广大耳科医师的极大关注,本文就骨锚式助听器在单侧耳聋治疗方面的适应证、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李旭敬,王慧,王淑琴,孙月华,吕宏光[9](2005)在《单侧耳听力损失患者配戴助听器后对侧耳听阈及DPOAE变化的观察与分析》文中指出
崔万明[10](2005)在《病毒与鼻咽癌、喉癌发病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鼻咽癌(Nasopharynal Carcinoma, NPC)和喉癌(Larynal Carcinoma,LC)为耳鼻咽喉部常见的两个恶性肿瘤。鼻咽癌是我国南方高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头颈部上皮来源的原发恶性肿瘤50%,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发病年龄40-50岁之间,多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早期即发生侵袭及转移,放疗为主要治疗方法。喉癌的发病率在头颈部上皮来源的原发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0 倍左右,发病年龄50-70 岁之间,多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其中声门型喉癌主要以局部缓慢生长为主,极少发生转移,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一般认为鼻咽癌、喉癌的发生与吸烟和饮酒有关,但近年来病毒感染在这两个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却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病毒感染已被认为是继吸烟、饮酒之后的第三大头颈部鳞癌的致病因素。一般认为鼻咽癌的发生被与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有关;喉癌则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ms,HPV)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鼻咽和喉两者解剖位置相近,又均为鳞状上皮,感染的病毒却为何不同?两肿瘤的发病机制是否存在差别?EBV、HPV 感染率存在地区性差异,受检测方法和时间等因素影响也很大, 因此所得结果差异很大。这种病毒感染的解剖部位特异性是否源于病毒分部的地区差异?对同一地区的人群,在相同条件下,用同一方法进行检测,这或许对了解病毒感染对鼻咽癌、喉癌的致瘤机制有所帮助。野生型p53 基因属抑癌基因,其编码蛋白参与细胞生长的负调控,其主要生物学功能为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分化和诱导细胞凋亡。突变型p53基因的编码蛋白不但丧失上述功能,甚至出现了促使细胞癌变的作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是细胞核内DNA 合成所必需的多肽类物质,参与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它的表达在细胞增殖时明显上调。PCNA 的表达程度是反映细胞增殖能力及肿瘤恶性程度的良好客观指标。鼻咽癌、喉癌的发生与抑癌基因p53 及PCNA 表达有何关系?EBV、HPV 的病毒感染对抑癌基因p53 和PCNA 表达的影响在鼻咽癌、喉癌发病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释。
二、单侧耳聋配戴助听器后健侧耳DPOAE幅值增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侧耳聋配戴助听器后健侧耳DPOAE幅值增高(论文提纲范文)
(1)突发性聋经治疗后纯音听阈恢复正常者的客观测听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测试设备与方法 |
2.3.1 纯音听阈测试 |
2.3.2 声导抗测试 |
2.3.3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 |
2.3.4 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的比较 |
3.2 病例组与对照组纯音测听的比较 |
3.3 病例组与对照组DPOAE的比较 |
3.4 病例组与对照组ABR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突发性聋的特征 |
4.2 纯音听阈恢复正常的单侧突聋患者的DPOAE |
4.3 纯音听阈恢复正常的单侧突聋患者的ABR |
4.4 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文献综述 耳鸣的非药物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单侧耳聋患者健耳的扩展高频听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纯音听阈测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听力正常组与单侧耳聋组健耳及患耳常频及扩展高频听阈比较 |
2.2 单侧耳聋不同病程组分健耳常频及扩展高频听阈比较 |
3 讨论 |
3.1 单侧耳聋患者健耳扩展高频听力损失的可能原因 |
3.2 扩展高频听力易损机制 |
3.3 常规普及扩展高频听力检测的临床意义 |
(3)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突发性耳鸣患者扩展高频临床观察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实验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1)病史采集 |
(2)耳科检查 |
(3)纯音听阈测试 |
(4)声导抗测试 |
(四)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高频陡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扩展高频临床观察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实验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1)病史采集 |
(2)耳科检查 |
(3)纯音听阈测试 |
(4)声导抗测试 |
(四)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一)常规纯音听阈的比较 |
(二)纯音听阈标准差的分析 |
(三)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及引出反应耳的百分率的比较 |
三、讨论 |
(一)突发性耳聋的定义和临床诊断 |
(二)扩展高频听力的重要性 |
(三)扩展高频测听意义 |
(四)扩展高频突发性耳聋 |
第三部分 单侧突聋患者健侧耳的扩展高频听阈临床观察 |
一、材料和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实验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1)纯音听阈测试 |
(2)声导抗测试 |
(四)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一)听力正常组与单侧耳聋组常频及扩展高频听阈比较 |
(二)单侧耳聋不同病程组常频及扩展高频听阈比较 |
三、讨论 |
(一)单侧耳聋患者健侧耳扩展高频听力损失的原因 |
(二)扩展高频易损机制 |
(三)常规普及扩展高频听力检测的临床意义 |
第四部分 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一、材料和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实验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1)病史采集 |
(2)纯音听阈测试 |
(四)听力损失分类标准 |
(1)听力损失程度分级 |
(2)听力曲线的分型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1)常用治疗方案 |
(2)疗效分级 |
(六)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听力学特征 |
(三)不同听力曲线类型与听力损失程度关系分析 |
(四)突发性耳聋疗效评估 |
(1)有效率及治愈率 |
(2)不同常频听力损伤程度及曲线类型治疗总有效率 |
(3)不同全频听力曲线类型治疗总有效率 |
(4)不同性别治疗总有效率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文献综述 扩展高频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综述及学术论文 |
(4)如何认识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耳蜗内、外毛细胞及其相连的传入传出神经纤维结构 |
2 内毛细胞与外毛细胞的敏感性 |
2.1 既往认为外毛细胞比内毛细胞敏感 |
2.2 内毛细胞比外毛细胞敏感 |
3 外毛细胞及其传出通路对内毛细胞的调节作用 |
3.1 正常情况下对侧白噪声对耳声发射的抑制使内毛细胞、外毛细胞相互作用相对平衡 |
3.2 听觉过敏及听力正常的耳鸣可能是外毛细胞对内毛细胞驱动效应非正常强化的结果 |
3.3 条件声暴露可减轻强噪声对听力的损失的机制 |
4 小结 |
(5)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复习与研究 |
1 CSSNHL的流行病学特点 |
2 CSSNHL的病因学研究 |
3 CSSNHL的治疗现状研究 |
4 CSSNHL的疗效和预后研究 |
第二部分 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纳入排除的相关标准 |
2 听力检查及分类标准 |
3 影像学检查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听力学特征 |
3 CSSNHL的临床特征在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的分布情况 |
4 CSSNHL的临床特征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
5 实验室检查结果 |
6 CSSNHL的疗效评估 |
7 CSSNHL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听性脑干反应波形分析 |
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 |
获奖情况及相关证书 |
致谢 |
(6)听障儿童双耳双模式言语识别能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思路 |
第一节 双耳双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
第二章 双耳双模式听觉能力发展跟踪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不同助听模式的听觉能力发展趋势 |
第三节 双耳双模式与单侧人工耳蜗听觉能力比较 |
第三章 双耳双模式背景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双耳双模式与单侧人工耳蜗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比较 |
第三节 影响双耳双模式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的因素 |
第四章 双耳双模式听觉定向能力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五章 双耳双模式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先天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聋病基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216例双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基因相关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51例单侧听力障碍婴幼儿影像学及聋病基因突变研究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听力障碍基因诊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单侧听力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索引 |
致谢 |
(10)病毒与鼻咽癌、喉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第一部分:便携式组织点样仪组织芯片技术的构建及在组织病理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
(四) 第二部分:HPV、EBV 感染在鼻咽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
(五) 第三部分:HPV、EBV 感染在喉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
(六) 第四部分:EBV、HPV 感染对鼻咽癌、喉癌致病机制的差异 |
(七) 结论 |
二、文献综述 |
(一) 正文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四、缩略词表 |
五、作者简介 |
四、单侧耳聋配戴助听器后健侧耳DPOAE幅值增高(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性聋经治疗后纯音听阈恢复正常者的客观测听临床特征分析[D]. 孙宏雪. 青海大学, 2021(01)
- [2]单侧耳聋患者健耳的扩展高频听阈观察[J]. 刘浩强,兰兰,李进,郑海峰,王大勇,李兴启,赵立东.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9(03)
- [3]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的临床研究[D]. 刘浩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9)
- [4]如何认识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J]. 刘浩强,赵立东.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8(06)
- [5]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李凤娇.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6]听障儿童双耳双模式言语识别能力比较研究[D]. 赵航.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7]先天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聋病基因相关性研究[D]. 段博. 复旦大学, 2012(03)
- [8]骨锚式助听器在单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J]. 徐晨媚,陈兵.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01)
- [9]单侧耳听力损失患者配戴助听器后对侧耳听阈及DPOAE变化的观察与分析[J]. 李旭敬,王慧,王淑琴,孙月华,吕宏光.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5(03)
- [10]病毒与鼻咽癌、喉癌发病关系的研究[D]. 崔万明. 大连医科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