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云,顾玉微,顾萍,潘秋辉,王静[1](2021)在《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治疗的患儿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治疗的患儿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使用ECMO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至少输注1次单采血小板的患儿,检测每例每次输注血小板前以及输注24 h后Plt,并计算Plt校正增加指数(CCI)来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根据患儿输注前Plt结果分为3组,计算每组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结果 37例患儿共输注单采血小板79次,每例患儿平均输注(2.14±1.21)次,其中有效输注39次(49.37%),无效输注40次(50.63%)。3组患儿血小板输注有效率:1组有效率为67.74%,2组有效率为40.91%,3组有效率为34.62%。结论在保障患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使用ECMO的患儿选择限制性输注血小板策略,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会更高。
赵振军,葛占洲,徐少帅,赵冬青,张展,孟瑞花[2](2021)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近2 a来输注血小板病历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输注血小板的病例6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随机输注血小板的病例,查阅相关文献,选择性别、年龄、体质量、血小板抗体、脾大、严重感染、发热、输注次数≥3次、活动性出血、肝素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共11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30例血小板输注,输注无效152例,输注无效率为2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抗体、脾大、严重感染、发热、输注次数、活动性出血、DIC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脾大、严重感染、发热、活动性出血、DIC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有血小板抗体阳性、脾大、严重感染、发热、活动性出血、DIC。
李伟,高彩凤,柴铁[3](2021)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选取12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全部接受常规治疗和血小板输注治疗,共治疗4~6 w,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以患者病死作为随访终点事件,记录病死与存活情况并分为预后不良组(病死)、预后良好组(存活),比较两组主要资料,将可能因素纳入,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120例老年AML患者,有23例病死,病死率为19.17%;有感染发热、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抗体阳性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病死率高于无感染发热、无脾肿大、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抗体阴性的老年患者(P<0.05);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发热、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抗体阳性均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HR>1,P<0.05)。结论老年AML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时若有感染发热、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抗体阳性等情况,可能会增加短期预后风险,有上述预后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引起重视。
朱轶,陈旭锋,张劲松,梅勇,吕金如,张刚,胡德亮,李伟,张华忠,孙峰,吴娟,高永霞,黄夕华,张慧[4](2021)在《血小板输注量对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连续三年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制品在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患者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民医院急诊科行VA-ECMO治疗的成人患者共83例。分析死亡组(n=37)和存活组(n=46)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 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28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 并采用ROC曲线计算阈值。结果 :血小板输注量(OR=2.506, 95%CI:1.142~5.499, P=0.022)、非心肌炎性疾病(OR=6.881, 95%CI:1.615~29.316, P=0.009)为成人VA-ECMO患者28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 血小板输注量阈值为0.427 mL/(kg·d), 可预测患者ECMO上机28 d病死率, 敏感度为78.4%, 特异性为69.6%(曲线下面积:0.735)。结论血小板输注量的增加与成人VA-ECMO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心肌炎患者行VA-ECMO治疗效果较好。
沈奕新,鲍莉莉,杨蕾[5](2021)在《降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剂量应用于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降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剂量应用于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标准剂量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接受低剂量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对比2组血小板输注相关指标、输血后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输血后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输注总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前后2次输血间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每例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至少出现1次2级以上出血、2级、3级、4级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应用于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减少血小板输注总量,保障输血安全,值得推广。
苏高繁,陈静思,郑婷婷,金方思,江明华[6](2021)在《血小板输注无效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构建并验证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174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其中4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128例血小板输注有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多次妊娠、活动性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脾肿大、发热、ABO血型、输注血小板次数、血小板抗体和血小板计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43,95%CI=1.08~5.44,P=0.031)、血小板抗体阳性(OR=4.46,95%CI=1.11~17.85,P=0.035)、发热(OR=2.42,95%CI=1.03~5.71,P=0.042)、脾肿大(OR=2.14,95%CI=1.01~5.92,P=0.045)、输注血小板3次以上(OR=4.90,95%CI=2.10~11.42,P=0.002)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由此建立列线图模型。模型经内部验证(Bootstrap重抽样500次)后,预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列线图预测模型准确性良好,有良好的校准度与区分度。
刘海峰,贺琴,段世举[7](2021)在《血小板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19-01/2020-07月作者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有效患者57例作为有效组,另选择同时段输血无效患者57例作为无效组,对入组患者均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前后的血小板回收率(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 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再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感染情况等因素进行统计,并对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效组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后1、24 h的PPR、CCI均显着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效组(3.51%vs.14.04%,P<0.05)。有效组活动性出血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无效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输注其他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活动性出血、细菌培养阳性是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通过血小板输注能获得一定治疗效果,其中合并活动性出血、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可通过加强对上述患者干预进一步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
刘瑛,许先国,马开荣,何吉,朱发明,胡伟[8](2021)在《HLA Ⅰ基因型配合输注策略用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血小板供者HLA基因分型库,针对PTR患者建立供受者HLA-A、B位点基因配合型输注策略,以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方法以血清学交叉配合试验作为免疫性PTR的初筛手段,对初筛阳性的35例PTR患者采取血小板基因配型策略,其中24例进行HLA-A、-B基因分型和血小板HLAⅠ类抗体检测,根据患者血小板基因型和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回避策略以及供受者CREG配合等级原则,在单采血小板因型数据库中搜寻配合型供者,其中DSA回避优先于CREG等级原则,共计83次输注。其余11例患者仅按照HLA交叉反应组CREG的配合等级原则选择供受者HLA-A,-B抗原基因型相合的供者,共计55次输注。回访临床患者相关资料及基因配型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分析校正的血小板计数增值(CCI)。结果对临床送检的35例PTR患者先后进行了453次ABO同型的血清学交叉配合试验,人均为12.94次(453/35),每次血小板交叉配型的供者平均人数为4.21(1 908/453)人,血清学交叉配合试验阳性率为69.86%(1 333/1 908)。其中对24例患者标本进行了HLAⅠ类抗体检测,仅有1例标本为抗体阴性,即HLAⅠ类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5.83%(23/24),且平均每个患者有(44.37±22.31)种特异性抗体;根据患者血清中抗体荧光强度值的高低,抗体为强阳性17例、阳性20例、弱阳性23例,其对应的检出率分别为73.91%(17/23)、86.96%(20/23)和100%(23/23)。138次HLA基因配合型输注后的血小板首次计数CCI均值为14.08±11.12 [(23.95±21.28)h],高于1h CCI(>7.5有效)或24h CCI(>4.5有效),且DSA回避组输注效果(首次计数CCI为15.56±11.00)显着优于非DSA回避组(首次计数CCI为11.86±12.00)(P<0.05)。在所有患者输注中,49.28%的输注同时存在1种或多种非免疫因素。结论 HLA-I基因配型血小板输注策略是预防和改善免疫相关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行方法,对于多次输血且血小板相关抗体初筛阳性的患者,采取DSA回避和供受者CREG配合型输注策略可显着提高输血疗效,为临床提供血小板精准输注。
胡婷婷,王诗铭,王希文,海艳秋,孙婷[9](2021)在《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并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血型、妊娠史、输血史、临床诊断、血小板输注量、血小板储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及血小板配合输注等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1 086例输注血小板患者纳入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率6.72%(73/1 086),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6例,过敏反应37例。比较2组输血史、血小板储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及血小板配合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血小板未配合输注(随机输注)(OR=2.113,95%CI:1.282~3.482,P=0.003)是影响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配合输注可以减少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牛佳萌,马婷,陈欣悦,邢莉莉,王文华,宋耀军,杨江存[10](2021)在《38840例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分析血小板抗体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特征,探究血小板抗体产生原因,为提高输血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38 840例患者,采用Capture-P固相检测体系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统计分析抗体阳性率。结果 38 840例住院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989例,阳性率为10.27%。男女性患者阳性率分别为8.7%和11.5%,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年龄<18岁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6.98%,显着低于年龄≥66岁及18~65岁两组。有妊娠史及输血史患者阳性率均显着增高,分别为14.4%和14.7%。血液系统疾病及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疾病阳性率高达20%以上。以血液内科、重症医学科、产科患者阳性率排前三名,阳性率分别为15.17%、 14.97%及13.67%。B型和AB型患者的阳性率低于A型及O型。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住院科别等因素对血小板抗体的影响,以减少无效输注的发生。
二、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治疗的患儿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对象分组 |
1.3 单采血小板来源 |
1.4 血小板计数 |
1.5 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血小板输注情况及疗效 |
2.2 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 |
3 讨论 |
(2)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血液来源 |
1.3 数据收集 |
1.4 仪器和试剂 |
1.5 计算公式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血小板输注效果 |
2.2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 |
2.4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关系 |
3 讨论 |
(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方法 |
1.3.1 治疗方法 |
1.3.2 短期预后评估及分组方法 |
1.3.3 基线资料调查方法 |
1.3.4 实验室指标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生存时间 |
2.2 不同临床特征老年AML患者预后比较 |
2.3 COX回归分析 |
3 讨 论 |
(5)降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剂量应用于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血小板输注相关指标 |
2.2 血小板输注后出血情况 |
2.3 血小板输注后不良反应 |
3 讨论 |
(6)血小板输注无效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数据收集分组和模型构建: |
1.2.2 模型验证: |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
2.2 PTR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预测PTR列线图模型 |
3 讨论 |
(7)血小板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后1、24 h的PPR、CCI变化情况 |
2.2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比较 |
2.3 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输注单因素分析 |
2.4 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输注Logistic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8)HLA Ⅰ基因型配合输注策略用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PTR患者的血清学筛查试验 |
1.3 PTR患者HLAⅠ类基因分型和抗体特异性检测 |
1.4 HLA基因配型血小板输注策略 |
1.5 临床回访数据分析 |
1.6 输注效果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血小板血清学交叉配合试验 |
2.2 PTR患者HLAⅠ类抗体检测 |
2.3 HLA基因配型血小板输注策略及效果分析 |
2.3.1 输注CCI值分析 |
2.3.2 HLAⅠ类抗体的DSA回避策略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
2.3.3 血小板配合程度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
2.4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非免疫因素分析 |
3 讨论 |
(9)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血小板输注原则[4] |
3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
4血小板配合输注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0)38840例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标本前处理 |
1.2.2 固相凝集法及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检测血小板抗体 |
1.2.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男性低于女性, 有妊娠输血史患者阳性率增加 |
2.2 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顽固性贫血、 肝纤维化、 消化道大出血等疾病 |
2.3 血液内科、 重症医学科、 产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等科室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多见 |
2.4 A型及O型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 |
3 讨论 |
四、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治疗的患儿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J]. 王成云,顾玉微,顾萍,潘秋辉,王静. 中国输血杂志, 2021(11)
- [2]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分析[J]. 赵振军,葛占洲,徐少帅,赵冬青,张展,孟瑞花. 河南医学研究, 2021(32)
- [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J]. 李伟,高彩凤,柴铁.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21)
- [4]血小板输注量对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连续三年的回顾性研究[J]. 朱轶,陈旭锋,张劲松,梅勇,吕金如,张刚,胡德亮,李伟,张华忠,孙峰,吴娟,高永霞,黄夕华,张慧.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10)
- [5]降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剂量应用于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效果研究[J]. 沈奕新,鲍莉莉,杨蕾.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21(10)
- [6]血小板输注无效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J]. 苏高繁,陈静思,郑婷婷,金方思,江明华.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09)
- [7]血小板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刘海峰,贺琴,段世举.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8)
- [8]HLA Ⅰ基因型配合输注策略用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实验研究[J]. 刘瑛,许先国,马开荣,何吉,朱发明,胡伟. 中国输血杂志, 2021
- [9]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 胡婷婷,王诗铭,王希文,海艳秋,孙婷.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04)
- [10]38840例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分析[J]. 牛佳萌,马婷,陈欣悦,邢莉莉,王文华,宋耀军,杨江存.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21(08)
标签:血小板论文; 输血反应论文;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 输血原则论文; 抗原抗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