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盘手记只为更美丽(论文文献综述)
肖健雄[1](2020)在《《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困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报道不仅深受广大读者和各级媒体关注,也是新闻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新华每日电讯》系中国目前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大报之一,论文以该报乡村振兴版面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对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新闻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聚焦《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困境及其优化路径,具体从三个层面来展开探讨:一是研究《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框架的内容与形式;二是分析《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在新闻生产中存在哪些困境;三是探讨如何优化《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路径。论文收集整理了《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至2019年刊登的520篇乡村振兴报道,以框架理论为切入点来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深入分析其在新闻主题、报道区域、议题对象、报道倾向、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新闻图片、消息来源八个方面的特点和形式,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当前乡村振兴报道的现状和特点,得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报道框架,用来指导新闻实践。本文重点研究乡村振兴报道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找到乡村振兴报道的规律性特征,发现当前乡村振兴报道存在的问题,针对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同时为其他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报道经验。研究发现,《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具有关注经济落后地区、舆论引导功能显着、文章精炼信息量大、关注农民真实体会等优点。同时,存在“五大振兴”报道主题不平衡、更关注经济发达地区、报道体裁相对单一、报道配图少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针对上述不足,《新华每日电讯》应从四个方面来提升乡村振兴报道的能力。一是要平衡“五大振兴”报道比例,关注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二是要聆听农民真实话语,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三是要发挥舆论引导优势,满足读者审美需求;四是要灵活变换新闻体裁,适应读者阅读习惯。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张悦[3](2018)在《反乌托邦视域下《莫斯科2042》中的艺术世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沃伊诺维奇(ВладимирНиколаевичВойнович,1932—)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质的文学作品,收获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特别是反乌托邦长篇小说《莫斯科2042》,它在繁荣与发展20世纪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该小说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俄罗斯文学的深远影响,本文侧重揭示反乌托邦小说《莫斯科2042》中的艺术世界。本论文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绪论、主体三章和结语。绪论向读者梳理了反乌托邦小说《莫斯科2042》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体部分,笔者首先讲述了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产生与发展的演进过程,并得出了反乌托邦性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根本特性;其次,从小说的人物、时空和彼岸世界三个维度逐一分层解读了小说的艺术世界;再次,分析研究了新时期反乌托邦小说《莫斯科2042》与经典反乌托邦小说《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凸显小说《莫斯科2042》独特的反乌托邦特性。但是在论文结尾,我们要明确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辩证地看待沃伊诺维奇笔下的未来乌托邦社会。
方得军[4](2017)在《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女股民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女股民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挖掘女股民形象蕴含的文化价值。除绪论和结语以外,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女股民形象进行分类概述和特征探究。首先以其涉股深浅为标准将女股民分类为职业型女股民与业余型女股民两类,职业型女股民包括女券商经理、女庄家、女操盘手、女投资经理等角色,业余型女股民则为女散户,将两种类型的女股民形象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将小说中的女股民形象与男股民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女股民股市行为盲目跟风、炒股心理承受能力弱、家庭与社会舆论压力大等特征。第二部分对中国当代女股民形象进行文化分析。解读女股民形象蕴藏的价值观念转变及市场意识形成。女股民价值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为从甘于贫穷与平庸向追求利益与刺激转变;从囿于保守与安逸向敢于投机冒险转变;从软弱无私向自利自保转变;从重义轻利向理欲并重转变。价值观念的转变影响女股民股市行为的改变,进而推动女股民市场意识的形成。女股民的市场意识成长体现为资本意识的成熟;交换意识的发展;公平意识的觉醒和契约意识的萌芽。第三部分探索中国当代女股民形象的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为展示当代女性的生存现状、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马芳芳[5](2014)在《80后文学叛逆叙事与传播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80后文学作为一个以作者出生年代命名,做群体考察的文化研究,我们除了把它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大流中进行外还需要用一个整体的眼光将它搁置在全球化文化大视野下来考察。这样我们的研究就不至于陷入狭隘的文学评论的偏见中,在共时和历时共同视角下来审视这个仍在发展、变化、进步的群体文学。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发展,人们对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不再陌生,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距离被拉近,全球化已经如期而至。中国的文化及其他被纳入其中,从全球化视角及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身发展进程中,80后作家做为其中发展的一环在相同时代的物质与精神空间下产生属于自己的文学叙事是我们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除此为了使80后研究更加系统,本论文还要对80后文学的传播途径也展开研究,使80后文学的研究更加整体和系统化。绪论部分谈及80后概念;选题原因;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外本论文共分为三章,分别从文化背景方面对80后文学产生的历史根源进行总论;80后文学的叛逆叙事;80后文学的传播途径三个大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中第一节先是对80后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总论,再次从全球化的来临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发展演变入手来看80后文学所处的地位。文化观念制约着文学的形式和发展走向,中国当代文学虽然已经被纳入全球化市场中,我们的文化观念也随着消费时代的文化趋同。这种消费观念改变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选择,但是这种文化多元其实在集体性的因市场而主导的文化选择中成为文化趋同也是不争的事实。80后作为一代没有战乱和苦难历史记忆的文学群体,他们没有对民族责任的背负,也少了文化衰败的反思,良好和平的物质生活环境,让他们和市场经济保持天然的亲和力。因此他们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都受到全球化时代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文化选择大背景的直接影响。我们从世界和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两大方面总结出80后物质及精神生存空间。第二节先是讨论80后的物质生存空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中80后文学产生的起点“新概念作文大赛”与“萌芽”杂志这一文学载体进行研究;文化生产媒介的转变;及经济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决策制定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探讨国内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80后独生子女”寂寞;再次继续研究80后的精神生存空间:受西方影响产生的大众文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游戏精神;消费观念的改变等。通过对80后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空间的共同探讨,找到了产生80后文学的历史根源。第二章中主要研究80后文学叛逆叙事。第一节从叙事内容上入手,我们首先列出叛逆主题:反抗父辈的文化霸权;反抗学校模式化的学习生活;反抗虚妄、残酷的传统文化理念。研究过程中通过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相关叛逆叙事书写历史脉络,看不同年代时期相关的叛逆叙事,在纵向的历史比较中,更清晰分析80后和其他年代叛逆主题的不同之处,和他们独具特色的叛逆精神。通过此方法对他们面对不同事情中叛逆的具体表征进行分析。第二节我们研究除叛逆主题外,在叛逆叙事上,他们选择戏仿的方式对文学内容和形式进行颠覆性叙事。论文中分别选出韩寒和孙睿等人,对他们语言戏仿和对传统武侠小说创作模式的戏仿进行个例分析,以点带面进而更好的论述80后戏仿写作的叛逆、颠覆性叙事手段运用。第三节我们进行80后叙事形式的研究,和所有文学一样,80后的文学内容的表现也是通过文学形式来展开的。文体是在内容中展开的形式,它承载着文学想要表达的内容,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是长期的创作实践的结果,被长期约定俗成规定下来具有基本的特殊要素结合体,80后一代人需要不一样的叙事形式来记录这些过程。除了传统形式上的文体外,作家叛逆思维方式外化的结果形成了对规范文体的颠覆与僭越的“跨文体”写作形式,这种跨文体写作形式是80后写作中主要的文体形式。因此我们需要梳理历史上对“文体”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理清文体概念,研究从文体的概念到文体所呈现的层面特征。明确文体概念才能更好的研究跨文体之后出现的新文体与传统文体的区别。明确文体概念和层次后再开始研究:受时代变革影响,主体审美内在的变化而产生的文学内容的外在形式的“跨文体”形式,我们需要使用语体学、叙事学、文化学等手段详细解读传统媒介下80后的特殊写作方式,看一代人思想、生活外化的文学内容是如何在叛逆叙事形式中形成的。除此还要分析80后文学中“跨文体”的形式特征:从打破传统文体边界,如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和融合新的非文学因素的文体形式如影视、网络、摄影、流行音乐、绘画。并对郭敬明——“跨世界系列”的跨文体范本个例进行从整体进入个体的系统研究。第三章主要针对80后文学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此研究使我们对80后文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和系统化,可观其文学生产的全部状态。现今文学的传播过程是越发重要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文学营销手段做为文学生产环节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在今天以市场为主的时代,发行量和销售业绩也成为一个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尺。因此对传播方式的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第一节研究文学的传播手段:是通过媒体进行的,而媒体作为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平台,它由来已久,只要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载体就可以称为媒体,而介于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利用媒体来达到传播目的的中介称为媒介。它可以使个人也可以是机构或者是可以传播信息的媒体。我们按其出现的先后可以分为传统的第一媒介——纸质媒体,如报纸、杂志、书本到广播、电视;第二媒介以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多媒体互联网。第二媒介完成了公共话语和私人话语世界的消解,使任性得到释放,权威得到消解,解构了传统的个体存在方式,影响了社会阶级的构成,这使80后文学生产中传播机制的多样化形成。在多种媒体和媒介的共同运作下,除了为80后文学取得巨大的市场效益外还为科技发展和其他的社会发展方面带来了进步意义。此章从80后文学生产中媒体传播机制的多样化到第二节的多媒体与市场合谋下的媒介景观入手,列举80后作家代表韩寒及郭敬明具体媒介景观个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80后文学的传播途径。多媒介的应用和市场的完美结合及作家自身商品化的过程,都体现了“80后”文学生产中媒体传播机制的多样化的特点,应正了他们的文学是消费时代下的产物。结语部分通过以上三章的分析,纵观80后文学的叛逆叙事从叛逆叙事内容和形式到传播途径的基本样式。系统的了解80后文学和文学生产的整体性,评论80后群体的文学审美取向和文学走向,并对其文学价值进行评论。
翟传鹏[6](2013)在《媒介化时代文学生产批判》文中研究指明进入到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媒介化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文化生活环境。新媒介在给文学写作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文学终结”的声音此起彼伏。媒介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评价文学现状?文学未来走向哪里?这些学界普遍焦虑的问题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绪论,提出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梳理,并阐明文本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第一章融合与建构:媒介化时代与文学生产。本章对媒介、媒介化、媒介化社会等概念做出限定。全球化、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分别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历史语境、时代语境和文化语境。新媒介的爆炸式增长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内在动因。在媒介化时代,意义生产、文化传播遵循商品、媒介逻辑。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多元化,某种程度上为文学的再生产创造了契机。这一章评析了马克思、本雅明和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思想,认为用“文学生产”的理论能动态地分析文学写作、传播、接受、批评等全过程。媒介化时代的“文学生产”是“他律性”的,不同于之前“文学创造”的“自律性”。第二章延宕与泛化:文学性质与形态的异变。本章对文学内在性质和外在形态的变化进行了论证。文学的审美属性消退,让位于商品属性。文学审美物化、泛化,逐渐以消费为导向,表现为日常生活审美。当下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显示出平面化特征,表现为深度感丧失,文学性减弱。但文学性没有消亡,随着图像浸入文学文本,文学性进入影像,意义迅速增殖,文学性泛化。文学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改变,本雅明意义上的“光晕”消逝,“震惊”效果强化,原创性文学发生巨大危机。“机械”复制模式变得更加复杂,文学的虚拟化存在形态多样。图像改造了传统的文学文本,使文学增加了冗余,降低了熵值。第三章碰撞与整合:边缘化与平面化的作家。本章对作家地位、角色定位和创作心态进行了分析。新媒介的出现使作家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纸媒的分化使传统作家失去了平台。作家在当下丧失了主流话语权,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作家创作心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作家群体呈现出较大分化,“前媒介作家”和“媒介化作家”区别显着,网络写手群体崛起。作家的时空观发生明显变化,新媒介使距离趋零,带来了深度情感的消失;绵延的时间形态呈现为空间状态,空间转向在先锋文学中有所体现。受消费市场的影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向媒介逻辑靠拢,追求一种快感写作,“凝神冥想”为“心神涣散”所取代。网络作家被重新部落化,这种共时状态的部落化使作家产生了类似于布鲁姆的历时性“影响的焦虑”。“明星作家”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但其自身定位极不清晰。在与媒介的关系中,作家大多倾向于与媒介合流,这造成了作家自主意识的缺如,创作的媚俗化倾向被凸显。作家在公共领域失声,这呼唤着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第四章娱乐与消费:媒介化时代的文学传播与接受。本章表述了文学传播现象,探讨了读者的接受心态。在信息爆炸的媒介化时代,文学消费多样化,接受群体分层化,纯文学阅读迅速没落,大众追求快感,阅读层次不高。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以影像为导向的倾向明显。小说改编成影视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抹平作家个体意识的“注水”过程。点击量成为网络文学生产的推动力与评价标准,造成了网络文学的超长文本结构。写手和读者在创作中双向互动,使网络文学最后成为一种同质化的文学形态。低门槛的网络文学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写作中来,但作品质量普遍偏低。第五章丧失与涅盘:文学生产机制的重组与批评的变异。本章探讨文学生产机制问题,以及文学批评所发生的变异和所面临的挑战。在媒介化时代,传统文学生产机制趋于崩溃,青春文学、大众读物、网络文学、民营出版异军突起。跟风写作成潮,类型化作品迭出不穷。文学批评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批评极度扩张,批评场斗争激烈,这呼唤着新的文学批评标准的出现。结语,总结全文,呼应文章初始提出的问题。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新技术的出现促使媒介场发生巨变,这些变化也使文学生产发生重大危机。文学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但文学不会终结。文学是关乎意义、关乎感情、关乎语言、关乎美的,只要人的感情不消散、追求意义的愿望不消退、审美能力不消失、语言能力不消亡,文学就不会终结。
姜黎黎[7](2012)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及大陆个体收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在国内外日益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随着人们不断提升的精神追求和不断积淀的人文认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重视以及品鉴、收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热度。在此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的也日益蓬勃发展,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平实理性的态度出发,以中国当代艺术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为线索,结合其大陆艺术品市场的兴起、成长分析,尝试在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值标准探讨中,引发出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中国当代艺术大陆个体收藏群体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理论建树,希望能从较为客观的角度还原、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大陆个体收藏的现状;同时,也力图站在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构建与市场产业链发展的角度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程、态势讨论,从而能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相关人士提供资讯、线索,并引发更多相关人士对此课题进行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8](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王磊选编.-人民出版社,2011.-ISBN978-7-01-00ISBN9783-1:$30.00A163光荣与梦想:斯大林和民族国家的现代抉择/沈国权,林小芳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ISBN978-7-5136-0610-3:$39.80A745;K512.5
刘蒙之[9](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民营图书出版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图书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为诸多历史因素,国有图书出版业在图书产能、品种结构与发行终端上都一时无法满足图书市场的巨大需求,于是首先从图书出版业下游的零售环节出现了第一批民营小型书店和书摊,作为新华书店系统的“补充”力量用以解决广大读者“买书难”的问题。这些小型书店依靠灵活的机制和追逐利润的热情,有一部分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化的民营图书发行公司,及至在2003年获得了“总发行权”,开始与新华书店“平起平坐”。几乎与此同时,更有诸多民营图书发行公司在谋求资本增值的商业理性和“刊布经典”的人文理想之双重因素作用下向图书出版的核心领域——“图书策划”渗透,逐渐诞生了一批在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领域富有竞争力的民营图书文化公司,引领了当代教育理念革新与大众阅读的潮流。至2009年,我国民营图书出版业已蔚为壮观,发行领域有民营零售网点11万家,从事图书出版策划业务的民营图书文化公司有3万家,民营图书出版业已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业名副其实的“新兴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图书出版制度变迁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通过对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史与动因、产业布局与现状、大众出版领域的出版创新、民营图书出版业与国有图书出版业的商业互动、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历史贡献等诸多问题的聚焦来探讨民营图书出版业现象。研究中力求瞻前顾后,经纬交织,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展开全面剖析。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是绪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现实背景、主要问题、研究意义、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结合时代背景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程。第三章采用截面研究的方法,首先分析了民营图书出版业基本的产业布局,然后重点对策划和发行两大环节中的代表性民营图书公司进行了评介。大众出版的发达程度代表一国图书出版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民营图书出版业在大众出版领域最为活跃,业绩最为突出,创新了我国图书出版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故第四章专门辟出用以分析民营图书出版业在大众出版领域的商业探索。第五章探讨了民营图书出版业和国有图书出版业的商业互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和国有图书出版业之关系先后经历了补充、冲突和合作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重要阶段,民营图书出版业是国有图书出版业革新的重要驱动因素。第六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动因,在广泛的历史情境下对促进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多元变量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七章也是本研究最后一章评价和分析了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历史作用、经营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路径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对于提高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图书出版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缓解图书出版业投资不足,进行图书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有所提升。第七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也着重对一些制约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民营图书出版业未来发展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及其作用有目共睹,然而由于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其在政治地位、社会形象、行业声望甚至媒体建构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影响民营图书出版业下一步的发展与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整合的进度和质量,损伤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整体价值。我国图书出版业想要做强做大,就应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规律的原则,释放民间的出版先进生产力,激发民间图书出版原创力,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解决好民营图书出版业的问题。认识是实践的先导,鉴于此,本研究力图把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起来,试图追溯其历史,探究其动因,分析其机制,剖析其本质,明确其作用,讨论其地位,希冀为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和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做强做大,达到“大繁荣”,实现“走出去”有所裨益。
张立影[10](2021)在《《小学生自主学习力》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操盘手记只为更美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操盘手记只为更美丽(论文提纲范文)
(1)《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困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新闻报道分析 |
1.2.2 “三农”与乡村振兴报道研究 |
1.2.3 《新华每日电讯》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问题 |
1.3.1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框架现状 |
1.3.2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生产困境 |
1.3.3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优化路径 |
1.4 研究方法 |
1.4.1 内容分析法 |
1.4.2 个案分析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框架理论与研究设计 |
2.1 框架理论与研究维度 |
2.1.1 框架理论概述 |
2.1.2 研究维度 |
2.2 类目建构 |
2.2.1 新闻框架选择 |
2.2.2 新闻框架建构 |
2.3 研究样本选择 |
2.3.1 样本概况 |
2.3.2 样本搜集 |
2.4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
3.1 新闻主题以产业兴旺为主 |
3.2 报道区域重点在西部 |
3.3 议题对象偏向农村 |
3.4 报道倾向正面和中性 |
4.《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框架建构 |
4.1 报道体裁多为消息 |
4.2 报道篇幅内容短小 |
4.3 新闻图片有待丰富 |
4.4 消息来源真实可靠 |
5.《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优化 |
5.1 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生产困境 |
5.1.1 产业兴旺报道比例偏高,落后地区先进典型有待发掘 |
5.1.2 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
5.1.3 报道形式较为单一,读者需求有待满足 |
5.1.4 报道倾向正面中立,舆论监督发挥不利 |
5.2 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优化路径 |
5.2.1 平衡新闻报道主题,重塑新闻框架内容 |
5.2.2 提升农民话语比例,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
5.2.3 发挥媒介融合优势,提升报道传播影响力 |
5.2.4 创新话语表达,贴合受众阅读习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反乌托邦视域下《莫斯科2042》中的艺术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俄罗斯文学中的乌托邦思想与反乌托邦思想 |
一、俄罗斯文学中的乌托邦思想 |
二、俄罗斯文学中的反乌托邦思想 |
三、俄罗斯文学中的乌托邦思想与反乌托邦思想的关系 |
第二节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乌托邦特质 |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
二、反乌托邦性——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根本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莫斯科2042》艺术世界中的诸元素 |
第一节 《莫斯科2042》中的主要人物 |
一、传奇经历的见证者——卡尔切夫 |
二、“莫斯科”城的独裁领导——格尼阿里西姆斯 |
三、复辟东归的圣徒——西蒙 |
第二节 《莫斯科2042》中的时空 |
一、穿越主题 |
二、“莫斯科”城中的时空 |
第三节 《莫斯科2042》中“美好的”彼岸世界 |
一、“莫斯科”城之科技感 |
二、“莫斯科”城之社会生活 |
三、“莫斯科”城之改弦更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莫斯科2042》对《我们》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反乌托邦主题 |
一、反科技主义乌托邦 |
二、反宗教主义乌托邦 |
三、反极权政治乌托邦 |
第二节 情节内容与人性反思 |
一、人性之“熵” |
二、死亡与信仰主题 |
三、匠心独运的结局 |
第三节 语言风格与狂欢仪式 |
一、语言特色 |
二、狂欢节——加冕与脱冕 |
第四节 时空关照与叙事策略 |
一、时空结构 |
二、叙事技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例证来源 |
致谢 |
(4)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女股民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当代股市与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及其研究现状 |
1.2 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女股民形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2章 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女股民形象 |
2.1 女股民形象的概述 |
2.1.1 职业型女股民形象 |
2.1.2 业余型女股民形象 |
2.2 女股民形象的特征 |
2.2.1 炒股知识匮乏与盲目跟风 |
2.2.2 风险意识差与抗压能力弱 |
2.2.3 家庭阻力和舆论压力大 |
第3章 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女股民形象的文化分析 |
3.1 女股民价值观念的转变 |
3.1.1 从甘于贫穷向追逐利益转变 |
3.1.2 从囿于保守向敢于冒险转变 |
3.1.3 从惯性软弱向自利自保转变 |
3.1.4 从重义轻利向理欲并重转变 |
3.2 女股民市场意识的形成 |
3.2.1 资本意识的成熟 |
3.2.2 交换意识的发展 |
3.2.3 公平意识的觉醒 |
3.2.4 契约意识的萌芽 |
第4章 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女股民形象价值 |
4.1 展现当代女性生存现状 |
4.2 丰富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
4.3 助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5)80后文学叛逆叙事与传播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80 后”的命题 |
二、选题原因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框架 |
第一章 80 后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念发展 |
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念发展 |
第二节 80 后文学叙事模式与传播途径产生的历史根源 |
一、物质生存空间:中国经济发展与相关政治决策 |
二、精神生存空间:生存处境中相同的内心体验 |
第二章 80 后文学中叛逆叙事 |
第一节 反叛主题 |
一、反抗父辈的文化霸权 |
二、反抗学校教育的模式化 |
三、反抗“虚妄”的传统文化理念 |
第二节 颠覆性叙事技巧运用:80 后戏仿写作 |
一、传统武侠小说创作模式的颠覆——论以韩寒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
二、语言戏仿——孙睿“戏谑成长” |
第三节 叛逆叙事形式 |
一、文学的形式 |
二、80 后叛逆叙事的形式特征―“跨文体” |
三、郭敬明——“跨世纪系列”中的跨文体范本 |
第三章 80 后文学的传播途径研究 |
第一节 80 后文学生产中媒体传播机制的多样化 |
一、多媒介的完美结合:从“萌芽”品牌兴起——上海“最世文化” |
二、文化生产者的商品性:80 后写手的多重身份 |
第二节 多媒介与市场合谋下的 80 后文学景观 |
一、话语权的抢夺:韩寒的博客“吵架场” |
二、欲望消费的展览馆: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媒介化时代文学生产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融合与建构:媒介化时代与文学生产 |
第一节 理解媒介化时代 |
一、媒介,媒介化,媒介化社会 |
二、媒介化时代的历史与文化语境 |
三、中国媒介化社会的特点 |
第二节 文学生产:概念与本文的落脚点 |
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 |
二、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
三、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理论 |
四、媒介化时代文学生产的外在语境 |
第二章 延宕与泛化:文学性质与形态的异变 |
第一节 媒介化时代文学性质的变化 |
一、阿喀琉斯之踵:受伤的文学审美属性 |
二、审美泛化与日常生活审美 |
三、文学性的泛化 |
第二节 媒介化时代文学形态的变化 |
一、数字复制与“光晕”的消逝 |
二、图像增殖、网络化与传统文本形态的变革 |
第三章 碰撞与整合:边缘化与平面化的作家 |
第一节 文学生产方式变革与作家心态的变化 |
一、作家生产方式的变革 |
二、市场导向与作家创作心态的变化 |
三、作家群体的整合与分流:作家、写手与明星 |
第二节 时空观的变化与快感写作 |
一、趋零距离与心神涣散 |
二、时间形态空间化 |
三、平面化写作与快感写作 |
四、重新部落化与“影响的焦虑” |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知识分子角色转化 |
一、作为意见领袖的明星作家 |
二、“媚俗”与作家自我的沦丧 |
三、作家与媒介的尴尬关系:合谋或被利用 |
四、将媒介作为公器:还原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
第四章 娱乐与消费:媒介化时代的文学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娱乐和影像引导下的文学消费与受众选择 |
一、信息爆炸与文学消费的多样化 |
二、接受群体的分化与分众传播 |
三、纯文学阅读的没落、大众阅读的泛滥与快感文化的兴盛 |
第二节 注水:从纸媒到影视 |
一、迎合:以影视为目的的小说创作 |
二、媾合:抹平独立意识的影视改编 |
三、如何注水:以作为小说、电影的《白鹿原》为例 |
第三节 失调:从虚拟到实体 |
一、阅读、点击量与网络文学的超长文本结构 |
二、双向互动与网络文学的同质化 |
三、从虚拟转为实体——以《后宫·甄嬛传》为例 |
第五章 丧失与涅盘:文学生产机制的重组与批评的变异 |
第一节 媒介化时代的文学生产机制的重组 |
一、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崩溃 |
二、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的形成 |
三、类型化文学的生产与跟风写作 |
第二节 媒介化时代文学批评的扩张与转向 |
一、文学批评的衰落与扩张 |
二、文学批评标准之争:以“韩白之争”为个案 |
三、媒介化时代有无文学“经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及大陆个体收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综述及其发展历程 |
第一节: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综述 |
第二节: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
1.中国当代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 |
2.中国当代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
3.中国当代艺术进入21世纪的发展 |
第三节: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格局变化 |
第二章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陆市场及其特点 |
第一节:中国当代艺术品大陆市场总体特点 |
第二节: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陆市场发展与分析 |
1. 20世纪80及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品大陆市场的出现及发展 |
2. 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品大陆市场表现 |
3.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陆个体收藏分析 |
第一节:中国当代艺术品大陆收藏群体的兴起 |
第二节:中国当代艺术品大陆收藏群体的趣味与收藏经验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陆市场及个体收藏前景展望 |
第一节:中国当代艺术品大陆市场前景展望 |
1.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创作与市场成交趋势展望 |
2.中国当代艺术品与资本结合趋势展望 |
第二节:中国当代艺术品大陆个体收藏发展可能性的展望 |
1.个体收藏的体系化、美术馆化的可能 |
2.个体收藏影响、推动艺术创作的可能 |
3.个体收藏圈层化、组织化的可能 |
4.由艺术品收藏引发商业化产业化的可能 |
结语 |
注释 |
附录 |
后记 |
(9)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民营图书出版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主要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四节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六节 基本内容、创新与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历程回顾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民营图书出版业 |
第二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拾遗补缺"时代的开启 |
第三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抵达"不可或缺" |
第四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浮出水面" |
注释 |
第三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现状考察 |
第一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基本分析 |
第二节 策划环节的民营图书文化公司 |
第三节 从民营总发权企业到星罗棋布的零售终端 |
第四节 渠道建设的案例:“作者+渠道”模式——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案例分析 |
注释 |
第四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与大众畅销书出版 |
第一节 从自发到自觉畅销书时代的转型 |
第二节 制造阅读潮流的民营图书出版业:机构、人与书 |
第三节 民营图书文化公司在大众出版领域的运作特点 |
第四节 图书营销的案例:“像卖牙膏一样卖图书”——读客图书公司营销理念分析 |
注释 |
第五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商业互动 |
第一节 从补充、竞争到合作的关系变奏 |
第二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与国有图书出版业的合作类型 |
第三节 资本重组的案例:"北方联合"的"出版策划"项目 |
注释 |
第六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动因 |
第一节 市场需求是主导性力量 |
第二节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动效应 |
第三节 图书出版工业的革新与进步 |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介入提供了智力资源 |
第五节 版权贸易与网络资源的双轮驱动 |
第六节 同业组织的规范与治理 |
注释 |
第七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综合分析 |
第一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作用 |
第二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优势与不足 |
第三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制约因素 |
第四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未来展望 |
注释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操盘手记只为更美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困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D]. 肖健雄.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反乌托邦视域下《莫斯科2042》中的艺术世界[D]. 张悦.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4]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女股民形象研究[D]. 方得军. 湖南理工学院, 2017(02)
- [5]80后文学叛逆叙事与传播途径研究[D]. 马芳芳. 吉林大学, 2014(09)
- [6]媒介化时代文学生产批判[D]. 翟传鹏.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7]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及大陆个体收藏研究[D]. 姜黎黎. 中央美术学院, 2012(10)
- [8]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5)
- [9]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民营图书出版业研究[D]. 刘蒙之. 复旦大学, 2010(11)
- [10]《小学生自主学习力》课程设计研究[D]. 张立影. 西南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