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最大陶瓷基地落户高要(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军[1](2022)在《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肇庆新篇章》文中提出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肇庆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肇庆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继往开?
李珊珊[2](2021)在《后疫情时期江西康养旅游差异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亮,施亮[3](2021)在《肇庆 高质量发展动力澎湃》文中研究指明宁德时代、小鹏汽车、风华高科、肇庆万达国家度假区……今天的肇庆,一张张金名片熠熠生辉。依山、环湖、拥江,城市文明,社会和谐……今天的肇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体城市中的一员,面对“双区”建设“双城”联动?
蔡素怡[4](2020)在《德高中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工业革命开始,技术的更替、产业结构的变化,都在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转入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价值影响更加突显,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部分。德高中国公司是一家澳洲在华企业,90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而当下公司处于一个复杂多样的环境,一方面技术砂浆产品正处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企业与产品的质量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内竞争也日趋激烈。本案例主要在德高中国公司案例为基础,对传统制造行业中的预拌砂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何以利用无形资产提升业竞争优势进行研究。首先对所在的特种技术砂浆制造行业环境进行了需求和竞争研究,进而研究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资源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优势的关系。德高中国公司需要针对新情况重新定位,即,德高中国公司应该在竞争中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本文最后创新性地提出来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德高中国竞争战略的“P-C-M-IR-C战略执行力体系”。德高中国公司的成功案例,证明了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利用来形成企业的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持续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期望本案例能够对相关企业实施成功的竞争战略提供有益的启发。
朱倩怡,龙晓曼,吴丹丹[5](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肇庆经贸发展提供的机遇》文中研究说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肇庆有着独天得厚的地理条件,但其土地开发程度远远落后于大湾区的建设目标且人均GDP及都处于湾区末位。本论文结合着名湾区的成功经验与肇庆的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研究肇庆在区域合作中无法发挥自身优势的原因,提出适合肇庆在湾区发展中的策略选择与合理路径。
王庆燕[6](2020)在《苏州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仿古园林中的传承应用与优化设计研究 ——以东山道勤小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苏州传统造园艺术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代表和精华。时代变化发展,如今的吴地之上涌现出一座座当代的仿古园林,然而,大多数的园林往往容易注重对传统园林形式上的复刻,而忽略对其审美精神和内在核心造园手法的传承创新。近年来,苏州市政府推行“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计划,已颁布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当代新建的仿古园林也被纳入其中,然而学术领域对于当代仿古园林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未成体系。因此对于苏州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仿古园林中的应用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智慧,更能够对当代仿古园林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以被列入名录的东山道勤小筑为样本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传统造园手法在其中的应用,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优化设计。文章通过对园林历史文献的广泛搜集阅读和整理,运用质性研究法、对比分析与演绎归纳法对现存名园及以道勤小筑为主的相关当代仿古园林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以期获取相关影像和设计手稿等资料,进而对其进行探讨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总结传统造园手法主要有三类:象征与写意、借景、以小见大及其它手法类型,又进一步界定了当代仿古园林的概念,并指出在政策、经济、个人情怀、生活方式转变的因素下促进其产生及发展,并使其具有开放化、商业化、大众化、新型化等时代特点;第二,通过对道勤小筑现状及园主设计思想分析后发现其存在一定优点与不足之处,如并不一味追求复刻传统园林之形式,而是结合自身实际与时代变化,注重其实用性,如园中多处体现以象征与写意、空间渗透、借景手法等为核心,采用现代风格形式和材料的设计,但它在空间分隔、空间对比等手法运用方面欠佳;第三、针对其不足之处,通过加大以小见大中的空间对比、分隔等手法介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并绘制相关图纸。但瑕不掩瑜,该园实为当代较为优秀的园林作品之一。研究发现,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仍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当代仿古园林的建设更应注重对其朴素自然的审美精神及造园手法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象征与写意、借景、以小见大等造园手法核心不变,但形式和材料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呈现出动态的演化和创新趋势。
吕玉印[7](2020)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肇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19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
林岩[8](2019)在《以环境和需求为导向的小城镇“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研究》文中提出19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法定规划管控体系虽然在引导城镇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塑造人们喜闻乐见的城镇人居环境上仍有不足,其中,城市设计和“自下而上”城镇发展动力考虑的缺失是关键原因之一。本文以小城镇为研究客体,以“自下而上”的城镇形态和城市设计途径为研究主题,旨在回望历史、提炼精髓、转化创新,对既有城市设计方法形成有效补充和完善。本文以三种典型的小城镇类型为结构上的显性框架,以环境和需求为内容上的隐性线索,采用实地调研、推演分析、形态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研究了小城镇“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表现形式、作用特点和实现方式。城镇的生长过程中几乎都包含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途径的影响,而当二者的介入程度不同时,城镇最终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因此,根据“自下而上”的作用力对城镇生长影响的强弱,便可区分出自然型、层叠型、设计型三种典型的城镇类型,即形成研究“自下而上”小城镇的基本框架。而以环境和需求为导向代表了“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基本特征,对应形成了本文案例分析的内容和维度。本文首先对历史中的城镇形态与城市设计途径进行整体回顾,追溯了“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梳理了“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与“自上而下”城市设计途径的关系。由于规模较大的城市通常会更多受到“自上而下”城市设计途径的影响和作用、“自下而上”的形态表征较为不明显,选择小城镇作为研究“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客体更加合适,其生长途径表现了“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特点。基于对陈炉古镇、考布里奇、新场古镇、达默小镇、刘店子、阿博莱伦等不同中欧案例的实地调研、观察体验、图解分析、归纳总结,本文深入研究了不同中欧城镇案例中的“自下而上”形态特征及其形成途径。自然型小城镇表现为一种单纯状态下,“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作用下形成的小城镇。其中以环境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表现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并融合的过程;以需求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表现为按照内部群体需求自然产生的聚集逻辑和稳中有变的单元建设方式。层叠型小城镇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重城市设计途径干预的情况下形成的小城镇。其中以环境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表现为积极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并与时局环境不断对话进行的有限改造;以需求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表现为利用公共转化形成的集群意志表达,和与特殊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情境构建。设计型小城镇表现为一种以“自上而下”城市设计途径为主导,同时包容“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作用的小城镇。其中以环境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表现为通过开发自然潜力并搭建城镇空间框架,使城镇环境按照人的构想生长起来,以实现对环境的驾驭;以需求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表现为城镇居民通过不断的行为活动,产生的场所定义和生活构建。通过案例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大致梳理出三种“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实现方式:以需求适应环境、以需求修正环境、以需求驾驭环境。其中“以需求适应环境”以在特定环境中建立居住的适宜性、稳定性为主要目标;“以需求修正环境”是使用者根据需求变化对空间的轻微调整来建立更符合时宜的适应性;“以需求驾驭环境”关键在于以整体的视角去协调各种不同的因素,使多种“自下而上”的力量相互协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形式变迁,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城镇发展是由一种模糊的途径——兼具“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特征的非典型的“弱自下而上”建设方式来推动的。最后,本文讨论了以设计师为主导的当代“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再生方式,通过“借鉴”、“代行”和“保留”,可以激活“弱自下而上”途径的作用。三种转化途径本身在设计的操作过程中是相互交叠、相互影响的,其中“借鉴”具有统领性的作用,其作用依据是历史,作用原则在于坚守城镇生长“不变”的规律;“代行”的作用依据是使用者的意愿,其作用原则在于取得对城镇内部居民有意义的“变化”;“保留”的作用依据是城镇内部的自发建设现象,其作用原则是将普通个体的作用直接纳入到城镇的设计与建设中。三种转化途径又可以根据自然型、层叠型、设计型小城镇所具备的优势、面临的问题不同,有针对性的组合作用。通过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了城市设计应当重视“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并合理引导兼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重特征的“弱自下而上”途径来推动城镇建设。2、以自然型、层叠型、设计型小城镇典型案例分析为基础,揭示了“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在小城镇中的表现形式。3、基于“借鉴”、“代行”和“保留”三种基本的转化途径,和针对不同城镇对象的分项策略组合,提出了“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在当代的再生方式。站在当下城镇发展转型的节点上,“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吻合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城镇空间形态塑造的实际要求。积极推行“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基础性解决途径之一;它不仅是小城镇发展中所需要的,也是多重尺度城市及乡村地区空间更新及发展建设中应着重考虑的一种城市设计途径。全文整体共计15万字,图表170余幅。
范中杰[9](2019)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肇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18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
唐湘雨[10](2017)在《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文中指出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是当今学术界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关注与探索,笔者选择了民国时期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广西为个案,来探讨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助力是什么,及其对广西工业化的影响是什么?广西工业化取得了哪些进步或成就,存在哪些不足?以此来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在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的社会概况。从“混乱的政局”、“衰败的经济”和“落后的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桂系主政前广西社会的基本形状,旨在说明广西工业化是在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与民俗保守的状态下展开的,这些都不利于广西的工业化;但是,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既是广西民众普遍的心愿,也是地方实力派新桂系治理广西的需要,这是广西工业化有利的条件。新桂系主政初期,曾发动“广西经济发展出路问题”的讨论活动,虽然这一活动最后没有达成出题者所愿,但是在启迪心智,动员广西人参与经济建设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而在此之后出现的历史上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论争中,像第一次“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争一样,虽然也未能达成共识,但是这次论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对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广西工业化是在内部动力的推动与外部助力的促进下开展的。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来自商人的投资、手工业的转型与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广西境内的本土商人与外来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广西本土商人力量过于弱小,外来的粤港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考察了以广西最出名的土布业与瓷器业,探讨这一时期广西手工业走上工业化可能性。结果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的土布业并未踏上工业化之路,而陶瓷业在广西省政府的扶持下,融资扩建,购买新式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建立近代工厂管理制度,完成了它的华丽转型,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说明传统手工业具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内在动力。以军人为核心的新桂系领袖们不自觉地充当广西工业化的核心力量,尽管在工业化问题上,他们曾忧虑、徘徊,甚至还曾有一些工作失误,但是他们在40年代后坚定地选择工业化道路,并为广西工业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三种力量中,广西地方政府是广西工业化的主要动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外部的助力,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的工业化得到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大力帮助。在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期间,广西地方当局非常注意向省外专家讨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有利于广西地方建设事业。同时因“新广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引起境外人士的关注,他们也纷纷要求到广西参观。除了若干个人访问外,相关团体前来考察的也不少,如北平社会研究所广西经济调查组、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两广实业考察团、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等。广西省政府利用专家学者来桂考察的机会,虚心听取并接受来访者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外来人员与团体不仅陈述了在考察中获得的对广西工业建设的观感,而且对广西工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对广西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广西之所以出现工业化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此时遇到了十分有利的“历史契机”,其中这一时期广西交通运输事业的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文章主要探讨广西的水运、陆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如何实现近代化转型,以及这四大运输如何支持广西工业化。在这四种交通方式中,铁路的作用最为明显,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推动了广西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广西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另外,在空运与铁路运输的兴办过程中,明显地可以看到,广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存在着某种博弈关系。而战时工厂内迁更为广西工业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工厂大量内迁广西,这一时期内迁工厂带来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新动力设备,使广西工业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出现了规模客观的大工业,而且改变了广西的工业布局,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城市由此兴起。文章对于民国以来广西历年的财税状况进行追溯,并对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政府为筹措资金而进行的财税改革情形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前后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财税体系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有力地支撑着广西工业化。在正文第五个部分主要是对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做一个简短的概述。抗战以前工业化的起步,首先从矿业的近代转型开始,近代化的矿业为广西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抗战前广西的军用、民用工业发展也初现端倪。抗战时期则是广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外省工厂的迁入,给经济技术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广西注入了新血液与活力,也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工厂的兴办。1938年后省内外工商业者纷纷在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和一些交通方便、特产丰盈的城镇投资建厂,出现广西省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热潮。当时的桂林,市区四周工厂烟囱林立,机声隆隆,战时工业盛极一时。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基地”。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则是广西企业公司的建立,文章以广西企业公司为例,分析并探讨了广西工业化的高峰时期,广西企业公司发展的概况,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广西企业公司存在的价值。广西工业化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在日军入侵广西时破坏殆尽,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广西工业化水平几乎回到了民国初建时期的水平。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对广西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曾有一个较为庞大的工业复员计划,由于缺钱少粮,这一计划几乎没能实现。1947年出版的《广西工业建设之路》,对广西未来的工业化之路进行设置与规划,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成为广西工业化最后的绝唱。在正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通过对广西与周边省份湖南、四川、广东、云南、贵州西南六省的人口因素、自然禀赋、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广西不是天然的“地瘠民贫”,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夹匙失万”中的钥匙。通过对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六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它比许多同类型的省区都做得好,并取得辉煌成绩,尽管其成果最后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所摧毁。诚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过程中,广西地方政府领导对工业化认识与行为两个方面均存在不足,虽然其某些失误属于“有情可原”,但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有情可原”的失误要认真总结,“无情可原”的不足更需要认真总结。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及其工业化过程的诸问题来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应该是:坚强有力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筹措资金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是实现工业化的又一重要条件;激发内在动力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条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与反思。只有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全国最大陶瓷基地落户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最大陶瓷基地落户高要(论文提纲范文)
(1)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肇庆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
二、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 |
三、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
四、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
(3)肇庆 高质量发展动力澎湃(论文提纲范文)
产业突围 |
“4+4”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
城市提质 |
“四大创建”擦亮城市金字招牌 |
区域协调 |
城市形态从环湖走向拥江 |
话初心 |
肇庆市广宁县古水镇什洞村党支部书记黎贤花: |
带着群众干 帮着群众赚 |
强党建 |
聚焦高质量发展 强化组织保障 |
(4)德高中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2.2 战略分析方法和工具 |
2.3 有关德高中国公司研究文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拌砂浆产业市场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2 行业市场发展环境现状分析 |
3.3 技术砂浆行业竞争环境的五力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德高中国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4.1 德高品牌中国市场阶段性发展历史分析 |
4.2 德高中国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定位与竞争战略选择 |
5.1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远景 |
5.2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目标 |
5.3 德高中国公司基于SWOT的战略定位分析 |
5.4 德高中国公司基于远景的战略目标确定 |
5.5 德高中国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德高中国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6.1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实施 |
6.2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实施的支持与保障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不足之处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访谈记录1 |
访谈记录2 |
后记 |
(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肇庆经贸发展提供的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概况 |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 |
(二)肇庆对接粤港澳建设的优势和机遇 |
1. 肇庆对接粤港澳建设的优势 |
2. 肇庆对接粤港澳建设的机遇 |
二、肇庆在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
1. 环境污染问题 |
2. 旅游发展问题 |
3. 缺乏高端人才 |
4. 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 |
(二)肇庆在经贸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1. 肇庆未能在思维层面融入湾区意识 |
2.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待优化 |
3. 产业短板不协调问题突出 |
4. 未能结合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进行发展 |
三、肇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肇庆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
1. 肇庆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短板缺陷较多 |
2. 产业升级结构不明确 |
3. 肇庆旅游业影响较小 |
(二)政策支持不明确,人才难以聚集 |
1. 人才外流,高新技术人才吸引力度不大 |
2. 政策支持不明确 |
(三)资源开发及土地分配不合理 |
1. 自然资源 |
2. 土地资源 |
3. 城乡发展不协调,发展力度覆盖率低 |
(四)交通仍存在不合理现象 |
四、打造肇庆“湾区牌”建设发展目标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
(一)树立和强化大湾区意识,推动共同规划建设发展 |
(二)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与经济发展相辅道路 |
(三)利用和开发有用交通路线,将交通枢纽提升到枢纽经济 |
(四)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制度创新吸引人才资源和企业入肇 |
(五)加大土地资源开发力度,扩宽城市发展新区域 |
五、结论与启示 |
(6)苏州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仿古园林中的传承应用与优化设计研究 ——以东山道勤小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苏州主要传统造园手法研究 |
2.1 象征与写意 |
2.1.1 概述 |
2.1.2 象征 |
2.1.3 写意 |
2.2 借景 |
2.2.1 概述 |
2.2.2 借景类型 |
2.2.3 借景原则 |
2.3 以小见大 |
2.3.1 概述 |
2.3.2 以小见大类型 |
2.3.2.1 空间分隔的造园手法 |
2.3.2.2 空间对比的造园手法 |
2.3.2.3 空间渗透与层次的造园手法 |
2.3.2.4 曲直周回 |
2.4 其它造园手法 |
2.4.1 概述 |
2.4.2 手法类型 |
2.5 传统造园手法的当代演绎 |
2.5.1 当代语境 |
2.5.2 当代仿古园林的特征 |
2.5.3 案例相关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主要传统造园手法的道勤小筑设计实践分析 |
3.1 场地背景分析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场地环境分析 |
3.1.3 使用人群分析 |
3.1.4 园主及其设计思想分析 |
3.2 园景概况 |
3 .2.1功能分区 |
3.2.2 交通流线 |
3.2.3 建筑布置 |
3.2.4 植物配置 |
3.2.5 山水格局 |
3.3 苏州传统造园手法在道勤小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分析 |
3.3.1 象征与写意手法 |
3.3.1.1 植物的象征意象 |
3.3.1.2 园中楹联匾额等的象征意象分析 |
3.3.2 借景手法 |
3.3.2.1 邻借园内外地势 |
3.3.2.2 邻借园外嘉景 |
3.3.2.3 应时而借取植物四时变换之景 |
3.3.3 以小见大手法在园中的应用分析 |
3.3.3.1 空间布置分析 |
3.3.3.2 路线分析 |
3.4 设计优点与不足 |
3.4.1 设计优点 |
3.4.2 设计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勤小筑优化提升设计 |
4.1 加大以小见大手法介入以丰富空间层次 |
4.1.1 增强空间对比与层次 |
4.1.2 分化能与观赏性交通流线,优化使用体验 |
4.2 加大借景手法介入以促进空间的整体流动 |
4.2.1 邻借园外景观促进整体空间统一 |
4.2.2 邻借周边资源优化主门方位 |
4.3 顺应时代变化,扩大园林开放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 园主手稿 |
附录(二) 图录 |
致谢 |
(7)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各位代表: |
2019年工作回顾 |
一、深入推进“六稳”工作,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
二、聚焦重大平台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加快 |
三、持之以恒推进工业发展“366”工程,产业发展集聚增效 |
四、持之以恒推进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发展新动能进一步释放 |
五、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
七、持续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全面提升 |
2020年工作安排 |
一、全面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全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争得一席之地 |
二、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确保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
三、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四、坚持把乡村振兴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全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
五、加强平安肇庆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
六、聚焦打赢三大攻坚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
八、聚焦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
附件一:市十件惠民实事2019年完成情况及2020年工作安排 |
附件二:名词解释 |
(8)以环境和需求为导向的小城镇“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业化背景下的城镇特色危机和人文失范 |
1.1.2 中国城镇化2.0阶段加强城市设计的必要 |
1.1.3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要求 |
1.1.4 现实的反思与设想的提出 |
1.2 研究主题和概念界定 |
1.2.1 自下而上 |
1.2.2 城市设计途径 |
1.2.3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4.3 研究现状分析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主要工作进展 |
第二章 历史中的城镇形态与城市设计途径 |
2.1 早期人类聚居形态的演进和影响因素 |
2.1.1 早期人类聚居形态的演进 |
2.1.2 早期人类聚居形态的影响因素 |
2.2 两种典型的城市设计途径 |
2.2.1 “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途径 |
2.2.2 “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途径 |
2.3 两种城市设计途径的关系 |
2.3.1 两种途径与规模的关系 |
2.3.2 两种途径间的交织现象 |
2.3.3 两种途径历史脉络梳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城镇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类型 |
3.1 小城镇的基本形态特征 |
3.1.1 小城镇的定义 |
3.1.2 小城镇形态与环境的契合 |
3.1.3 小城镇形态与需求的契合 |
3.2 小城镇的类型 |
3.2.1 小城镇分类方式 |
3.2.2 三种类型的关系 |
3.2.3 调研视角和案例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然型小城镇的形态及其形成途径 |
4.1 自然型小城镇中欧典型案例 |
4.1.1 中国案例:陈炉古镇 |
4.1.2 欧洲案例:考布里奇 |
4.2 以环境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 |
4.2.1 基本环境特点 |
4.2.2 适应自然环境 |
4.2.3 融合自然语言 |
4.3 以需求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 |
4.3.1 基本需求特点 |
4.3.2 聚集的逻辑 |
4.3.3 居住的形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层叠型小城镇的形态及其形成途径 |
5.1 层叠型小城镇中欧典型案例 |
5.1.1 中国案例:新场古镇 |
5.1.2 欧洲案例:达默小镇 |
5.2 以环境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 |
5.2.1 基本环境特点 |
5.2.2 利用自然优势 |
5.2.3 顺应时局的形态变化 |
5.3 以需求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 |
5.3.1 基本需求特点 |
5.3.2 集群意志的公共转化 |
5.3.3 构建日常秩序和生活情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型小城镇的形态及其形成途径 |
6.1 设计型小城镇中欧典型案例 |
6.1.1 中国案例:刘店子 |
6.1.2 欧洲案例:阿博莱伦 |
6.2 以环境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 |
6.2.1 基本环境特点 |
6.2.2 开发自然潜力 |
6.2.3 搭建形态框架 |
6.3 以需求为导向的形态形成途径 |
6.3.1 基本需求特点 |
6.3.2 协作共建生活方式 |
6.3.3 自建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小城镇的“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作用特点 |
7.1 “自下而上”小城镇的形态共性特征 |
7.2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实现方式 |
7.2.1 以需求适应环境 |
7.2.2 以需求修正环境 |
7.2.3 以需求驾驭环境 |
7.3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形式变迁 |
7.3.1 典型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城市设计途径 |
7.3.2 “弱自下而上”途径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当代“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再生方式 |
8.1 设计师的角色 |
8.2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转化 |
8.2.1 为普通人提供指导——以“保留”为主的途径 |
8.2.2 直接提供专业设计——以“代行”为主的途径 |
8.2.3 制定形态发展框架——以“借鉴”为主的途径 |
8.3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在中国的推行方式 |
8.3.1 中国小城镇城市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
8.3.2 针对不同对象的“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的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案例来源 |
致谢 |
作者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 |
(9)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18年工作回顾 |
一、经济进一步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
二、工业发展“366”工程步伐加快 |
三、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取得新进展 |
四、改革开放注入新动力 |
五、高品质新都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
六、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
七、民生事业持续进步 |
八、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
2019年工作安排 |
一、全力以赴扶持实体经济,保持经济稳中向好态势 |
二、深入实施“366”工程和“1133”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三、深化改革开放,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四、加快构建“一核三极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
五、全力加快肇庆新区崛起,建设彰显中国特色、展现岭南文化的现代化新区和高质量发展引擎 |
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焕发高品质新都市新活力 |
七、突出抓好“611”工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
八、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走绿色发展路子 |
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
十、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
附件一: |
市十件惠民实事2018年完成情况及2019年工作安排 |
一、2018年市十件惠民实事完成情况 |
二、2019年市十件惠民实事工作安排 |
附件二: |
名词解释 |
(10)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学术研究回顾 |
三、“工业”、“工业化”、“工业建设”三个概念的界定 |
四、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社会概况 |
一、混乱的政局 |
二、衰败的经济 |
三、落后的习俗 |
第二节 关于“广西经济出路”的两次论争 |
一、“广西经济出路”大讨论 |
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论争 |
三、两次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
小结 |
第二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 |
第一节 商人的参与 |
一、广西商业、商人与商会 |
二、粤港客商与广西的商业 |
三、两广商人与广西工业化 |
第二节 广西的手工业与广西工业化 |
一、20世纪30年代广西手工业发展概况 |
二、传统的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关系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主导 |
一、工业化目标从徘徊到确定 |
二、广西工业建设的管理机构 |
三、工业政策、工业法规的变迁 |
四、具体的工业决策行为及其评价 |
小结 |
第三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外部助力 |
第一节 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
一、北平社会调查所在广西的经济调查 |
二、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
第二节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对广西实业的考察及其影响 |
一、两广实业考察团组团的由来 |
二、两广实业考察团与广西地方政府在广西工业化问题上的互动 |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广西工业化 |
一、广西考察团与南宁年会 |
二、桂林年会与桂林展览会 |
三、两次年会对广西工业化的贡献 |
小结 |
第四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
第一节 交通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环境 |
一、水路运输的近代化转型 |
二、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
三、航空运输后来居上 |
四、铁路运输大器晚成 |
第二节 战时工厂内迁为工业化带来新活力 |
一、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到广西的基本情况 |
二、工厂内迁与广西的工业化 |
第三节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 |
一、近代以来广西财税体系的变迁 |
二、20世纪30-40年代广西财税体系的改革 |
三、广西新财税体系对工矿事业发展的支持 |
小结 |
第五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抗战以前广西工业化的起步 |
一、矿冶业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发展 |
二、广西近代工业的崛起 |
第二节 抗战时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
一、外省工业的迁入 |
二、广西工业快速发展 |
三、抗战时期民营工业的迅速发展 |
第三节 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广西企业公司 |
一、广西企业公司概况 |
二、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 |
三、广西企业公司的价值 |
第四节 日军入侵广西对广西工业的破坏 |
一、日军对广西一般工业的破坏情形 |
二、日军对广西水电事业的破坏情形 |
三、日军对广西矿业破坏的情形 |
第五节 战后重建与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
一、战后广西工业重建计划概况 |
二、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
小结 |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
第一节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 |
一、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比较 |
二、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程度比较 |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不足方面 |
一、对工业化问题认识的不足 |
二、对工业化实施的行为不足 |
小结 |
结语 |
一、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
二、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诸问题的反思 |
三、从广西的经验教训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桂系时期有关广西工业建设的重要文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全国最大陶瓷基地落户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肇庆新篇章[N]. 张爱军. 西江日报, 2022
- [2]后疫情时期江西康养旅游差异化发展研究[D]. 李珊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3]肇庆 高质量发展动力澎湃[N]. 刘亮,施亮. 南方日报, 2021
- [4]德高中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案例研究[D]. 蔡素怡. 中山大学, 2020(03)
- [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肇庆经贸发展提供的机遇[J]. 朱倩怡,龙晓曼,吴丹丹. 北方经贸, 2020(09)
- [6]苏州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仿古园林中的传承应用与优化设计研究 ——以东山道勤小筑为例[D]. 王庆燕. 苏州大学, 2020(02)
- [7]政府工作报告[N]. 吕玉印. 西江日报, 2020
- [8]以环境和需求为导向的小城镇“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研究[D]. 林岩. 东南大学, 2019(01)
- [9]政府工作报告[N]. 范中杰. 西江日报, 2019
- [10]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D]. 唐湘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