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SL技术现状及标准化

VDSL技术现状及标准化

一、VDSL技术现状及标准化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郭培青[1](2020)在《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面应急救援井作为矿井救援一种技术,具有救援及时性强、针对性高等优点。但在救援过程中,由于其工作环境为半封闭的深井,存在传输距离远、传输条件苛刻等问题,现有监测系统难以满足要求。为能给救援提供更多可靠的井下信息,保障救援准确进行,本文对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地面应急救援井的救援工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的需求。通过对比分析现有远程监测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VDSL2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之后,对远程监测系统中的信号采集子系统、信号传输子系统与远程监测上位机子系统进行系统开发,最后,基于地面应急救援试验平台进行了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能够在救援实施过程中实现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和监测工作,满足功能要求。

丁宁[2](2015)在《基于VDSL2技术和LIN总线的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矿自动化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煤炭综采技术装备的性能指标、自动化技术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我国综采工作面设备繁多、环境复杂,而且工作人员众多,给煤炭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和压力。因此加大在煤矿综采技术装备研发方面的投入,实现煤炭综采工作面无人化,成为当前煤矿井下自动化采掘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采煤机作为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能否实现其远程控制对实现无人综采工作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来自2011年太原市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30套/年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2011CXJD0219),作为该项目的重要子课题,本文设计研发了一套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系统包括了基于VDSL2(Very-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oop2)技术的远程通讯设备、基于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总线技术的采煤机控制键盘以及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采煤机监控软件。该系统实现了采煤机控制信息的采集、采煤机工况信息的反馈以及信息的双向远程传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针对目前远程通讯技术的不足,本文创新性地将最新的宽带接入技术VDSL2应用到矿用自动化设备。选用国内首款VDSL2核心芯片,根据其特点研究确定了VDSL2核心芯片同前端混合电路及以太网FHY(物理层)芯片结合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电路板原理图和PCB板的设计。第二,创新性地将LIN总线技术应用到采煤机控制键盘。根据设计需求研究采用飞思卡尔微控制器和LIN总线接口芯片结合的方案设计了基于LIN总线的数字量采集模块DI和数字量输出模块DO,包括其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程序的开发,并结合已成熟应用的DP-LIN转换模块,研究实现了通过LIN总线传输控制信息并转化为DP总线信号后与PLC通讯的技术方案,减少了进口数据采集设备和信号输出设备的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三,根据综采工作面实时监控的要求并结合组态软件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采煤机监控软件,完成了监控界面的设计和脚本程序的开发。第四,考虑到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将面向市场,笔者对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修正工作。首先测试了VDSL2远程通讯模块的带宽、抗疲劳性和抗干扰性;然后对采煤机控制键盘与PLC主机的数据交换情况进行了测试;最后搭建系统并编写PLC测试程序,测试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了现场应用的要求。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目前已经应用于四川绿水洞等多个国内煤矿,该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煤矿开采的自动化水平,丰富了采煤机的控制方式,更是解放了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实现了综采工作面无人化。该系统的日趋成熟为我国井下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刘东亮[3](2013)在《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宽带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对网络需求的膨胀(语音、图片、视频、高清、数据存储等需求越来越激烈),网络带宽将是接入网“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已占据大量市场的铜线技术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高带宽的需求,慢慢开始隐退二线,FTTH(光纤到户)则正在兴起,光纤接入到户将是未来发展的最终形式,特别是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实现简单、成本低、网络拓扑结构安全可靠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实现FTTH的最终解决方案。EPON/GPON这两大PON技术也日趋成熟起来,将引领接入网进入光纤时代。不过对于复杂的接入环境特别是旧城区的网络升级改造,已有的铜线资源相对于新施工铺设大量光缆来说,成本上占有巨大的优势,因此运营商对已有的铜线资源还寄予一线希望,xDSL技术的生命力将继续发展,为用户在已有的双绞线上提供更宽带宽,更高的稳定性高速接入,做好光纤接入的有力补充,光铜并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普遍现象。本文首先介绍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史及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并根据国内外目前主流的FTTX技术在实际应用的情况及面临的问题(XDSL在铜线领域的发展及未来的定位,PON技术的发展、标准、现状,简要对比描述EPON、GPON实现的原理、关键技术、技术优势以及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工程实现及维护问题)针对性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最后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应用场景需求,根据不同的网络现状及今后宽带定位、优化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合理可靠的接入网络规划方案。

魏国文[4](2013)在《VDSL2环路诊断功能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VDSL2作为目前最新最快的xDSL网络接入技术,解决了对高速多媒体业务需求日益增长问题和网络用户数据快速增长问题,同时VDSL2为光纤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对于VDSL2业务,如何快速定位故障非常重要。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实现VDSL2环路诊断功能,用于解决对VDSL2网接入故障的快速定位。环路诊断功能的作用为方便快捷地获得环路的信道特征参数。当线路出现故障或其它情况线路不能正常激活时,需要对线路状况进行测试,传统的解决方法是派遣技术人员,在环路两端安装测试设备测量环路的信道状况,这种方法不方便而且成本较大;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可以对网络局端进行设置使局端和远端调制解调器进入环路诊断模式,在环路诊断模式下,可以在不派遣技术人员在环路两端安装检测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测量环路的信道特性。经过环路诊断模式后,得到的数据能够用来定位线路出错的位置(靠近环路客户端点还是靠近环路网络端点)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串音干拢、无线电干拢或跨接)。本文通过分析VDSL2G.993.2协议和现有网络局端软件架构,在现有网络局端软件架构中增加环路诊断功能模块,从而实现环路诊断功能。首先通过状态机实现环路诊断功能中消息交互流程的控制,这部分功能是使环路诊断过程中的消息收发流程符合协议标准。然后实现环路诊断功能的消息收发机制,这部分功能包括消息的较验、超时重发和异常处理等,保证通信双方交互消息的正确性。最后实现环路诊断功能中数据收发,这部分功能可以保证数据能在信道特性较差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在程序开发过程中,首先在虚拟平台上开发程序,在代码完成之后,把代码编译加载到FPGA板上,并与实际的VTU-R端对接进行调试和功能验证,完成环路断诊断功能的开发。

马吉弟[5](2012)在《VDSL2 DSLAM研究与测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TU-T新一代xDSL技术VDSL2(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的推出,该技术成为目前xDSL领域的研究热点。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是通过电话线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DSLAM是一种安装在近客户端的网络设备,利用多工技术将大量用户的DSL线路连接至高速骨干网络。本文研究了VDSL2的关键技术,包括调制方式,频谱方案,传输模式,DSLAM的ATM协议,比较分析了ATM协议和PTM传送方式。本文对VDSL2DSLAM的频谱方案和调制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述了VSDL2和ADSL2+应用的频谱兼容性。研究了VDSL2的传送协议PTM和ATM封装方式,通过协议转换将ATM信元转换为Ethernet帧或IP包转发到上联或下联网络。本文分析了DSLAM的参考模型,研究了DSLAM的工作流程,分析了VDSL2DSLAM在应用中背景噪声、无线电电磁干扰、脉冲噪声干扰及其串音干扰及自串扰,远端串扰等问题,结合VDSL2的特点,采取UPBO, DPBO, INP,频谱开槽技术,抑制了VDSL2的系统噪声。由于VDSL2在ADSL基础上的频谱拓展,引入了更大的噪声。本文对VDSL2DSLAM设备,完成了CO模式CPE同距离环境测试、CO模式CPE不同距离环境测试、CO模式VDSL2/ADSL/ADSL2+混合出线测试、RT模式远端VDSL2DSLAM和中心机房ADSL DSLAM共同出线测试、无线电频谱开槽测试、VDSL2DSLAM吞吐量测试。验证了UPBO, DPBO, INP, RFI notch等噪声处理技术在VDSL2中的重要作用,为VDSL2DSLAM的网络部署提供理论和数据指导依据。

乐大巍[6](2011)在《宽带接入网中的信道估计与串音抑制研究》文中提出多媒体和Internet等新型业务的迅速发展,要求低成本、高质量的宽带解决方案。接入网作为最靠近用户的基础网络,须同时支持图像、数据、语音等各类业务。因此,宽带化是接入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用户线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宽带接入技术,该技术是采用更先进的数字编码技术和调制解调技术在常规的用户铜质双绞线上传送宽带信号。DSL技术发展迅速,同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是目前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DSL系统中为了保证信号的可靠传输与接收,采用了较多的信号处理技术。信道估计与串音抑制是接入网中的两大关键技术,也是DSL系统可靠运行所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这两项技术关系密切,因此,本文分两部分分别对DSL接入网中的信道估计技术与串音抑制技术加以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包括:(一)、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DSL系统的信道模型,总结了国内外信道估计与串音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二)、为了消除宽带接入网中的串音干扰,必须首先进行准确的信道估计,由于串音环境的特殊性,传统的基于MIMO的信道估计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且传统方法大部分基于导频技术,本文将周期平稳的信号处理技术引入接入网中,实现了用户衰落信道及其串音信道的盲估计,信道估计准确且容易实现。(三)、介绍了传统的串音抑制方法,比较了上行传输与下行传输各自的异同点,分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串音抑制算法,指出了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四)、基于目前大部分串音抑制技术都是非自适应的,实现起来比较复杂,本文将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引入DSL系统,解决DSL系统中的串音抑制问题。其中包括时域自适应串音抑制,频域自适应串音抑制,其中频域自适应串音抑制分上行传输与下行传输两种,本文研究了各自算法的不同特点。利用自适应信号处理方法使得串音抑制技术更加容易实现。

盖阿妮[7](2010)在《VDSL2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接入网已经成为通信网发展的一个重点,同时它也是制约高速数字业务发展的瓶颈。VDSL2作为目前接入网中的首选技术,利用全世界最普遍的电话线来达到宽带应用所要求的速度而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善VDSL2系统的传输性能。首先研究了VDSL2的发展概况、系统模型、工作流程等基本内容;其次研究了VDSL2通信系统的传输介质并对双绞线信道进行建模,分析了双绞线的相关噪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VDSL2通信系统的重要模块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利用MATLAB软件对时域均衡和循环前缀分别予以仿真,仿真结果凸显了时域均衡和循环前缀的重要作用。针对DMT调制技术,本论文研究了Fischer比特分配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在VDSL2有线通信环路上的应用,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较Chow算法有效的降低了误码率。

贾玉君[8](2009)在《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用户线(DSL)是一种在普通双绞线上实现高速数字传输的技术,主要包括高比特率DSL(HDSL)、非对称DSL(ADSL)、甚高比特率DSL(VDSL)和单线对高比特率DSL(SHDSL)等多种类型。本论文对xDSL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了两种对称方式DSL(SHDSL和对称的VDSL)技术,提出了采用两种DSL技术的组合来设计一种专用的多速率有线远传接口的设计方案,并据此方案完成了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设计与实现。论文首先概述了xDSL有关知识,重点介绍了SHDSL和VDSL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然后针对设备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描述了设备主要功能单元的方案设计和主要元器件的选型情况。接着对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工程设计与实现作了详细论述,包括主要功能单元的组成和结构,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的编制。最后,论文介绍了该设备的调试和测试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测试结果。

王天[9](2009)在《基于混合基算法的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反变换在VDSL2中的应用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通信、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以及自动控制等领域中。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及其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作为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基本变换,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基于FFT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对高速FFT处理器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一种混合基算法,分析了这种算法的原理和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流水线结构的FFT和IFFT处理器,并对这种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模块进行了功能验证。应用这种结构设计的FFT和IFFT处理器,节省了用于存储采样信号的存储设备。同时此设计是基于混合基算法的,与传统的基4算法相比,它具有使用乘法器最少,加法器最少和存储器最少的优点。另一方面,本文采用的设计结构不仅可以支持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2(VDSL2)所需的不同长度的FFT和IFFT需求,其简单的控制操作进一步减少了逻辑开关的数目。本文对系统划分的各个模块使用VerilogHDL语言进行了编码,并在VCS平台下对各个模块的代码进行了功能验证。结果表明整个系统能够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数据计算和数据通信操作协调一致,数据处理结果与C model的运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正确,精度符合要求。基于混合基算法实现的处理器,其最高工作频率达到了147MHz,信噪比可达到60dB以上,可以很好地在高速通信芯片VDSL2系统中完成芯片的数据处理功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陆伟铭[10](2007)在《xDSL频谱兼容性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接入网的宽带化和IP化将成为未来接入网发展的主要技术趋势,其中DSL技术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而且不断有新的技术如EDSL,HDSL,HDSL,SDSL,ADSL,RADSL,G.ADSL,ADSL2,ADSL2+,VDSL等涌现出来,大大超出人们的发展预料。但在xDSL快速发展的同时,阻碍业务更好发展的制约因素也相继出现,如xDSL线路选择及速率问题;出线率问题;故障定位、解决问题;服务质量问题;线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问题等。如何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要准确、及时的处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传输线路的性质、性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认清影响xDSL传输性能的主要因素,找出有效解决方案。当多种xDSL技术共存在同一电缆中时,相邻线对间通过电磁耦合形成串音,串音简单的说就是指一对双绞线上的信号对另一对双绞线上的信号产生的干扰。如果在同一电缆中两种不同的DSL信号不会由于串音而引起严重的信号衰减,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两种DSL技术是频谱兼容的。随着DSL业务的发展,频谱兼容的问题会越来越成为DSL进一步发展的瓶颈。xDSL的频谱管理就是在环路中保证各种DSL信号频谱兼容的过程。论文主要对频谱管理和频谱兼容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实现了判定频谱兼容性的自动化测试。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不同DSL技术类型及其PSD,介绍了ISDN,HDSL,SDSL,ADSL和VDSL,也对近几年新出现的ADSL2和ADSL2+技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还介绍了xDSL的常用的编码调制技术。第三章介绍了双绞线系统及其噪声,介绍了双绞线系统结构,分析了影响xDSL传输的因素,并对双绞线的串音作了详细的论述。第四章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频谱管理标准T1.417-2001,分析了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频谱管理标准的必要性,并指明了动态频谱管理是频谱管理的发展方向。第五章介绍了如何判定一个新DSL技术的频谱兼容性,并提出了测试办法,经过分析得出频谱兼容性的测试主要是性能的测试,于是根据该分析结果以ADSL为例实现了ADSL的传输性能的自动测试平台。第六章分析了ADSL和VDSL的频谱兼容性问题。ADSL和VDSL的频谱兼容很具有典型性,因此把它作为频谱兼容问题的一个应用,该章详细分析了ADSL和VDSL的兼容性,同时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对频谱兼容性研究的意义。

二、VDSL技术现状及标准化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DSL技术现状及标准化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矿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煤矿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制定
    2.1 远程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2.1.1 地面应急救援井救援工况分析
        2.1.2 系统需求分析
    2.2 远程监测系统技术分析
        2.2.1 基于现场总线的远程监测系统
        2.2.2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
        2.2.3 基于DSL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
    2.3 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开发
        2.3.1 传输方案选定
        2.3.2 整体方案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端信号采集子系统开发
    3.1 信号采集子系统硬件选型
        3.1.1 信号采集终端硬件选型
        3.1.2 信号采集硬件选型
    3.3 信号采集子系统软件开发
    3.4 隔爆外壳型防爆研究
        3.4.1 隔爆外壳特性分析
        3.4.2 隔爆外壳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软件系统开发
    4.1 视频监测子系统开发
        4.1.1 视频监测界面程序开发
        4.1.2 软件驱动接口设置
    4.2 模拟量监测子系统开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试验研究
    5.1 试验平台
    5.2 信号传输子系统功能测试
        5.2.1 通信连接测试
        5.2.2 网络带宽测试
    5.3 监测系统功能测试
        5.3.1 视频远程监测效果测试
        5.3.2 模拟量监测效果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VDSL2技术和LIN总线的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采煤机远程控制设备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VDSL2 技术和 LIN 总线技术
    2.1 VDSL2 技术
        2.1.1 VDSL2 的技术特点
        2.1.2 VDSL2 的频带规划
        2.1.3 VDSL2 传输模板
        2.1.4 VDSL2 的参考模型
    2.2 LIN 总线技术
        2.2.1 LIN 总线技术特性
        2.2.2 LIN 的 OSI 参考模型
        2.2.3 LIN 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
        2.2.4 LIN 总线的报文格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煤机远程监控数据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采煤机控制键盘硬件设计
        3.2.1 数字量采集模块 DI 硬件设计
        3.2.2 数字量输出模块 DO 硬件设计
        3.2.3 三位可编码数码管硬件设计
    3.3 远程通讯模块硬件设计
        3.3.1 通讯电路设计
        3.3.2 电源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煤机远程监控数据通信系统软件开发
    4.1 程序开发环境
    4.2 数字量采集模块 DI 程序开发
        4.2.1 DI 主程序设计
        4.2.2 DI 中断程序设计
    4.3 数字量输出模块 DO 程序开发
        4.3.1 DO 主程序设计
        4.3.2 DO 中断程序设计
    4.4 GSD 组态文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煤机监控组态软件开发
    5.1 开发环境
        5.1.1 力控组态软件的组成
        5.1.2 力控组态软件的特点
    5.2 采煤机监控界面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远程通讯模块测试
        6.1.1 电路板检验
        6.1.2 带宽测试
        6.1.3 疲劳测试
        6.1.4 抗干扰测试
    6.2 采煤机控制键盘测试
        6.2.1 电路板检验
        6.2.2 数据交换测试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采煤机控制键盘功能测试
        6.3.2 视频监控功能测试
    6.4 测试中遇到的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人所做的工作
    7.2 总结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数字量采集模块 DI 程序
    附录二:数字量输出模块 DO 程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3)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及工作基础
        1.3.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工作基础
第二章 XDSL 接入知识分析介绍
    2.1 接入网基础知识介绍
    2.2 XDSL 基础知识介绍
        2.2.1 xDSL 概述
        2.2.2 DSL 调制技术
    2.3 ADSL 技术介绍
        2.3.1 概述
        2.3.2 标准介绍
        2.3.3 实现原理
        2.3.4 ADSL 的发展
    2.4 VDSL 简介
        2.4.1 概述
        2.4.2 VDSL 接入的原理
        2.4.3 VDSL 技术的特点
第三章 XPON 接入技术的分析介绍
    3.1 宽带光接入网概述
        3.1.1 宽带光接入网概念
        3.1.2 光接入网的应用场景类型介绍
        3.1.3 光接入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PON 基本概念
        3.2.1 PON 网络产生背景
        3.2.2 PON 网络系统简介
        3.2.3 PON 的组成
    3.3 PON 原理及关键技术
        3.3.1 PON 原理-数据传输过程
        3.3.2 PON 测距技术
        3.3.3 DBA 技术
        3.3.4 PON 网络系统保护机制
第四章 铜线接入技术的应用、发展分析
    4.1 接入网铜线发展现状
    4.2 VECTERING 技术介绍
        4.2.1 Vectering 产生背景
        4.2.2 Vectering 技术原理介绍
    4.3 VECTERING 产品及实现
    4.4 VDSL2 VECTERING 在铜线的应用发展
第五章 EPON/GPON 在接入网的应用研究
    5.1 PON 网络在接入网应用发展
    5.2 EPON 网络介绍
        5.2.1 EPON 概述
        5.2.2 EPON 的特点及优势
    5.3 GPON 网络的介绍
        5.3.1 GPON 概述
        5.3.2 GPON 特点及优势
    5.4 E/GPON 光网络现网中应用及解决方案
    5.5 PON 网络接入部署原则建议
    5.6 PON 网络的维护及管理
        5.6.1 大、中规格 OLT 设备运行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分析.51
        5.6.2 小规格 MxU 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第六章 接入网光进铜退的发展总结
    6.1 VDSL 技术与 PON 技术接入网应用对比分析
        6.1.1 VDSL 铜线接入技术和 PON 光纤接入技术性能对比分析
        6.1.2 VDSL 铜线接入技术和 PON 光纤接入技术成本对比分析
    6.2 接入网光进铜退格局展望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VDSL2环路诊断功能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网络接入技术发展的现状
        1.2.2 国内外VDSL2 技术发展的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VDSL2 系统架构
    2.1 VDSL2 协议模型和各相关模块的功能
    2.2 VDSL2 工作过程
    2.3 环路诊断工作过程
    2.4 开发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状态机和SOC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状态机设计
    3.2 状态机实现
    3.3 SOC模块设计与实现
        3.3.1 AR模式消息收发的设计与实现
        3.3.2 RQ模式消息收发的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收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发送设计与实现
    4.2 数据接收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路诊断功能的验证
    5.1 PV平台验证状态机模块
    5.2 PV平台验证SOC模块与数据收发模块
    5.3 FPGA平台功能验证
        5.3.1 Bit影射不正确
        5.3.2 Bit数据收发顺序不正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VDSL2 DSLAM研究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XDSL的发展
        1.1.1 ISDN
        1.1.2 HDSL与HDSL2
        1.1.3 ADSL/ADSL2与ADSL2+
        1.1.4 VDSL与VDSL2
    1.2 VDSL2 DSLAM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2章 VDSL2关键技术的研究
    2.1 频谱方案
        2.1.1 频带划分
        2.1.2 VDSL2 PROFILE配置
        2.1.3 频谱分析
    2.2 调制技术
        2.2.1 铜线接入中常见的调制技术
        2.2.2 VDSL2系统中的调制技术
    2.3 系统传输模式
        2.3.1 协议模型
    2.4 基于ATM的传送协议
        2.4.1 ATM信元结构
        2.4.2 ATM交换原理
        2.4.3 ATM协议参考模型
        2.4.4 DSLAM ATM协议转换
    2.5 基于PTM的传送协议
第3章 DSLAM系统分析
    3.1 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
    3.2 系统参考模型和工作流程
        3.2.1 系统参考模型
        3.2.2 系统工作流程
第4章 系统干扰分析与抑制
    4.1 VDSL2系统噪声分析
        4.1.1 噪声背景
        4.1.2 无线电电磁干扰
        4.1.3 脉冲噪声干扰
        4.1.4 串音干扰
    4.2 VDSL2系统中对噪声抑制
        4.2.1 频谱开槽技术
        4.2.2 串扰噪声处理
        4.2.2.1 虚拟噪声方案
        4.2.2.2 频谱管理方案
第5章 VDSL2 DSLAM系统测试
    5.1 VDSL2 DSLAM测试平台简介
        5.1.1 测试平台
        5.1.2 VDSL2 IPDSLAM基本功能
        5.1.3 DSLAM系统结构
    5.2 系统测试
        5.2.1 CO模式CPE同距离环境测试
        5.2.1.1 测试结果
        5.2.1.2 测试结果分析
        5.2.2 CO模式CPE不同距离环境测试
        5.2.2.1 测试结果
        5.2.2.2 测试结果分析
        5.2.3 CO模式VDSL2/ADSL/ADSL2+混合出线测试
        5.2.3.1 测试结果
        5.2.3.2 测试结果分析
        5.2.4 RT模式远端VDSL2 DSLAM和中心机房ADSL DSLAM共同出线测试
        5.2.4.1 测试结果
        5.2.4.2 测试结果分析
        5.2.5 无线电频谱开槽测试
        5.2.5.1 测试结果
        5.2.5.2 测试结果分析
        5.2.6 VDSL2 DSLAM吞吐量测试
        5.2.6.1 测试结果
        5.2.6.2 测试结果分析
    5.3 测试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宽带接入网中的信道估计与串音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宽带接入网技术介绍
        1.1.1 基于双绞线传输的接入网技术
        1.1.2 基于光纤的接入网技术
        1.1.3 无线接入技术
    1.2 DSL 系统中的信道估计问题
        1.2.1 DSL 系统的信道环境
        1.2.2 DSL 系统信道估计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DSL 系统中的串音抑制问题
        1.3.1 DSL 系统中的噪声
        1.3.2 DSL 系统中串音问题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VDSL 技术概述与系统模型
    2.1 VDSL2 的技术标准
    2.2 DSL 的调制方式
        2.2.1 离散多音调制的基本原理
        2.2.2 比特加载
    2.3 多用户VDSL 系统模型
        2.3.1 时域传输模型
        2.3.2 频域传输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多用户VDSL 系统中的盲信道估计
    3.1 引言
    3.2 DMT 信号的周期平稳性
        3.2.1 信号周期平稳的基本概念
        3.2.2 周期平稳信号的周期自相关函数和周期谱
        3.2.3 周期平稳信号与平稳信号的关系
        3.2.4 DMT 信号周期平稳性
    3.3 多用户 VDSL 系统盲信道估计
        3.3.1 基于信号周期平稳性的VDSL 盲信道估计原理
        3.3.2 算法的实现步骤
        3.3.3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传统的串音抑制方法
    4.1 引言
    4.2 上行传输的串音抑制方法
        4.2.1 置零(ZF)算法
        4.2.2 一阶(FO)逼近算法
        4.2.3 三对角(TDL)逼近算法
    4.3 下行传输的串音抑制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自适应串音抑制方法
    5.1 自适应滤波的基本原理
    5.2 上行传输的频域自适应串音抑制
        5.2.1 上行传输的自适应串音抑制算法原理
        5.2.2 性能评价标准
        5.2.3 计算机仿真及分析
    5.3 下行传输的频域自适应串音抑制
        5.3.1 下行传输的自适应串音抑制算法原理
        5.3.2 计算机仿真及分析
    5.4 时域自适应串音抑制
        5.4.1 时域自适应串音抑制原理
        5.4.2 性能评价标准
        5.4.3 计算机仿真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VDSL2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VDSL2 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VDSL2 系统简介
    2.1 VDSL2 的参考模型
    2.2 VDSL2 的工作流程
    2.3 VDSL2 的频带规划
    2.4 VDSL2 的关键参数
第三章 VDSL2 的传输介质—铜双绞线的性能研究
    3.1 双绞线的规格
    3.2 铜双绞传输线的信道模型
        3.2.1 传输线的ABCD 矩阵模型
        3.2.2 传输线的RLCG 特性
    3.3 传输线的干扰分析
        3.3.1 背景噪声
        3.3.2 串音干扰
        3.3.3 PSD 模板与频谱兼容性问题
        3.3.4 无线电电磁干扰
        3.3.5 脉冲噪声
        3.3.6 POTS
第四章 VDSL2 的系统模型解析
    4.1 扰码
    4.2 前向纠错编码(FEC)
    4.3 交织
    4.4 调制
    4.5 循环前缀
    4.6 成形
    4.7 均衡技术
        4.7.1 时域均衡
        4.7.2 频域均衡
        4.7.3 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VDSL2 关键技术—DMT 调制的研究
    5.1 QAM 编码
        5.1.1 QAM 原理
        5.1.2 星座编码
        5.1.3 QAM 错误概率
    5.2 信道划分
        5.2.1 模拟调制
        5.2.2 离散信道划分
    5.3 并行信道的比特加载
        5.3.1 比特加载算法
        5.3.2 定吞吐量—最小发射功率准则下的最佳比特分配算法
        5.3.3 系统容限自适应子信道分配方式
        5.3.4 Fischer 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8)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安排
第二章 xDSL 技术原理与标准
    2.1 有线宽带接入技术
    2.2 xDSL 系统简介
    2.3 xDSL 技术特点
    2.4 DSL 调制技术
        2.4.1 PAM 调制
        2.4.2 QAM 调制
    2.5 SHDSL 技术
        2.5.1 SHDSL 系统参考模型
        2.5.2 SHDSL 收发器的实现
        2.5.3 SHDSL 的有关标准
        2.5.4 SHDSL 的技术优势
    2.6 VDSL 技术
        2.6.1 VDSL 系统参考模型
        2.6.2 VDSL 收发器的实现
        2.6.3 VDSL 的使用频带
        2.6.4 VDSL 的有关标准
        2.6.5 VDSL 的技术优势
第三章 设备的方案设计
    3.1 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
    3.2 有线远传接口的方案设计
    3.3 TDM-MII 接口转换的方案设计
    3.4 主要功能单元的元器件选型
        3.4.1 低速远传接口
        3.4.2 高速远传接口
        3.4.3 主控制器与通信处理器
        3.4.4 FPGA 芯片
第四章 设备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电路板组成及功能描述
    4.2 主要功能单元的设计原理
        4.2.1 用户接口电路
        4.2.2 SHDSL 远传接口
        4.2.3 VDSL 远传接口
        4.2.4 通信处理器及控制电路
        4.2.5 FPGA 处理单元
        4.2.6 其它功能单元
    4.3 PCB 的设计实现
        4.3.1 PCB 设计分析
        4.3.2 PCB 设计说明
第五章 设备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FPGA 程序的设计实现
    5.2 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实现
        5.2.1 主处理程序
        5.3.2 上电自检与初始化软件
        5.3.3 远传接口链路状态检测和控制软件
        5.3.4 中断控制和数据转发处理软件
第六章 设备的测试及应用
    6.1 设备的测试
        6.1.1 A 接口/E1 接口转换测试
        6.1.2 A 接口/远传接口转换测试
        6.1.3 E1 接口/远传接口转换测试
        6.1.4 V.35 接口/远传接口转换测试
        6.1.5 以太网接口/远传接口转换测试
    6.2 综合应用情况
    6.3 测试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基于混合基算法的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反变换在VDSL2中的应用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FFT算法的发展
        1.2.2 FFT和IFFT处理器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VDSL2 物理层应用技术研究
    2.1 VDSL2 特点分析
        2.1.1 VDSL2 技术
        2.1.2 VDSL2 主要技术特点
    2.2 VDSL2 的功能模型
    2.3 传输媒质专用的传输会聚子层
        2.3.1 复用数据帧MDF和RS码字
        2.3.2 扰码器Scrambler
        2.3.3 前向纠错RS Encoder
        2.3.4 卷积交织编码GCI Interleaver
        2.3.5 数据复用
    2.4 与物理媒质有关的功能
        2.4.1 PMD功能模型
        2.4.2 格状编码和单音排序(TCM Encoder and Train Mod)
        2.4.3 导频单音和星座点定标(Pilot overwrite and Freq gain)
        2.4.4 由反离散傅立叶变换进行调制IFFT
        2.4.5 循环延伸和开窗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FT和IFFT处理器设计方案
    3.1 快速傅立叶变换理论基础
        3.1.1 离散傅立叶变换(DFT)
        3.1.2 快速傅立叶变换
        3.1.3 基2 算法
        3.1.4 基4 算法
    3.2 混合基算法理论
        3.2.1 算法的应用背景
        3.2.2 混合基算法的FFT设计
        3.2.3 混合基算法的IFFT设计
        3.2.4 IFFT输出序列的排序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FT和IFFT处理器的硬件实现
    4.1 概述
    4.2 单蝶形运算单元处理器
    4.3 流水线结构FFT和IFFT处理器
    4.4 基于混合基算法的FFT结构及其在VDSL2 系统中的RTL实现
        4.4.1 BF type1 模块结构分析及RTL实现
        4.4.2 BF Type2 模块结构分析及RTL实现
        4.4.3 混合浮点小数表示法的结构分析及RTL实现
        4.4.4 旋转因子模块的结构分析及其RTL实现
        4.4.5 FFT模块中对输入与输出的处理
    4.5 混合基算法的IFFT结构及RTL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FT和IFFT模块的功能仿真
    5.1 FFT和IFFT模块的验证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10)xDSL频谱兼容性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2章 DSL 技术介绍及其应用
    2.1 DSL 技术介绍
    2.2 ISDN
        2.2.1 HDSL
        2.2.2 SDSL
        2.2.3 ADSL
        2.2.4 VDSL
        2.2.5 ADSL2/ADSL2+
    2.3 XDSL 的编码调制技术
        2.3.1 QAM 调制技术
        2.3.2 CAP 调制技术
        2.3.3 DMT 调制技术
    2.4 XDSL 标准制定组织
第3章 双绞线系统及其噪声
    3.1 影响XDSL 传输的因素
    3.2 双绞线简介
        3.2.1 双绞线物理特性
        3.2.2 双绞线电气特性及其RLCG 模型
        3.2.3 桥接抽头
        3.2.4 加感线圈
    3.3 铜线系统结构及环路设计规则
    3.4 双绞线系统的噪声
        3.4.1 双绞线噪声分类
        3.4.2 近端串音(NEXT)模型
        3.4.3 远端串音(FEXT)模型
        3.4.4 FSAN 方法:计算不同类型干扰线对的串音之和
        3.4.5 举例:HDSL 串音干扰对下行HDSL 的影晌
第4章 频谱管理标准的研究
    4.1 频谱管理标准T1.417 产生的背景
    4.2 频谱管理标准T1.417-2001
        4.2.1 基本环路系统
        4.2.2 频谱管理类(SM)及PSD Mask
        4.2.3 部署规则
        4.2.4 频谱管理对时域的要求
        4.2.5 频谱管理其它方面的要求
    4.3 制定中国XDSL 频谱管理标准的必要性
    4.4 频谱管理的发展方向:动态频谱管理(DSM)
第5章 频谱兼容性测试方法
    5.1 利用频谱管理标准判定频谱兼容性
    5.2 评估新DSL 技术的频谱兼容性测试方法
        5.2.1 基本的测试模型
        5.2.2 评估新DSL 技术频谱兼容性的测试流程
    5.3 举例:新DSL 技术与ADSL 的频谱兼容性测试过程
        5.3.1 计算测试与ADSL 频谱兼容性所需的参数
        5.3.2 评估环路与性能等级
        5.3.3 参考串音环境及裕度计算
    5.4 ADSL 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的实现
        5.4.1 自动测试系统简介
        5.4.2 ADSL 传输性能自动测试系统流程及其实现
第6章 ADSL 与VDSL 的频谱兼容性分析
    6.1 总述
    6.2 仿真的网络配置环境
        6.2.1 局端混合的网络配置(Central office mix)
        6.2.2 用户端混合的网络配置(Customer premise mix)
    6.3 局端混合网络配置下的频谱兼容性
        6.3.1 仿真的VDSL 系统
        6.3.2 仿真的ADSL 系统
        6.3.3 局端混合环境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6.4 用户端混合网络配置下的频谱兼容性
        6.4.1 VDSL 的上行信道频带包括小于1.104MHz 的部分
        6.4.2 VDSL 的下行信道预带包括小于1.104MHz 的部分
    6.5 ADSL 和VDSL 频谱兼容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ADSL 传输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的程序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VDSL技术现状及标准化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郭培青. 长安大学, 2020(06)
  • [2]基于VDSL2技术和LIN总线的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的设计[D]. 丁宁.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3]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D]. 刘东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4]VDSL2环路诊断功能设计及实现[D]. 魏国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
  • [5]VDSL2 DSLAM研究与测试[D]. 马吉弟. 东华大学, 2012(12)
  • [6]宽带接入网中的信道估计与串音抑制研究[D]. 乐大巍. 宁波大学, 2011(11)
  • [7]VDSL2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盖阿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2)
  • [8]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研究与实现[D]. 贾玉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9]基于混合基算法的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反变换在VDSL2中的应用与实现[D]. 王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1)
  • [10]xDSL频谱兼容性的分析与研究[D]. 陆伟铭.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VDSL技术现状及标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