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尔茨海默症转基因动物模型脑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晗[1](2020)在《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伴随社会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率逐年飙升,其中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占95%以上,且病因病机复杂。SAD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代谢异常,且不伴外周血糖升高,又被称为“Ⅲ型糖尿病”。“从心论治”代表方参枝苓口服液具有益气温阳,化痰安神的功效,对早中期AD有一定疗效,但机制有待探讨。白质损伤存在于AD全过程,早于淀粉样蛋白(amyloid P-protein,Aβ)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irilary tangles,NFTs)引起的早期认知障碍。PI3 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髓鞘相关蛋白,维护髓鞘完整的重要通路。为了从动物整体水平研究参枝苓口服液对SAD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icv-STZ)拟SAD模型,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并基于PI3K/Akt-mTOR通路,在髓鞘厚度、形态完整性和髓鞘相关蛋白形成的功能性脑回路中,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于SAD早期的认知保护作用,从中医药角度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30只雄性3月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选取15只双侧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另外15只双侧icv-STZ制备SAD模型。分别于造模1、2、3、4个月后对两组小鼠进行跳台实验,观察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观察AD特征性病理相关蛋白(Aβ42、phospho-tau)以及中枢糖代谢相关蛋白(IR、IRS-1、GSK3β、p-GSK3β、GLUT1、GLUT3)的表达水平,评价AD相关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髓鞘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观察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水平,评价模型的髓鞘损伤情况。2.90只雄性3月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抽取15只双侧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另外75只双侧icv-STZ制备SAD模型,适应性饲养一个月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蒸馏水),多奈哌齐组(0.92mg/kg/d),参枝苓大、中、小剂量组(49.67g/kg/d、24.83 g/kg/d、12.42g/kg/d)每组15只,所有小鼠按0.1ml/10g小鼠体重给药,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3个月。3.Morris水迷宫观察干预3个月后各组小鼠行为学表现,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4.以牢固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灌胃后各组小鼠的髓鞘超微结构和形态;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观察髓鞘特异性蛋白MAG、MBP、MOG、PLP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5.以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观察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在髓鞘形成相关通路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双侧icv-STZ拟SAD小鼠模型的AD相关病理改变跳台实验示:造模1、2、3、4个月后,双侧icv-STZ小鼠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平均错误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示:双侧icv-STZ小鼠Aβ42和p-tau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双侧icv-STZ小鼠IR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IRS-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1),GSK-3β表达较对照组增加,而p-GSK-3β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双侧icv-STZ小鼠GLUT1、GLUT3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鼠海马CA1区髓鞘超微结构,对照组髓鞘板层结构清晰完整,少突胶质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崩解或严重膨出,少突胶质细胞形态不规则,染色质可见浓缩、边集(×2.5k);对照组髓鞘和突触数量较多,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和突触数量减少(×2.0k);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与电镜结果一致,双侧icv-STZ小鼠MBP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2.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Morris 水迷宫示:第2~5天,各组小鼠平均潜伏期均缩短、平均游泳距离均减少,模型组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持续延长(P<0.01)、平均游泳距离较对照组增加(P<0.01);第4天,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平均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平均游泳距离较模型组减少(P<0.05,P<0.01);第5天,各治疗组小鼠平均潜伏期较模型组均缩短(P<0.05),仅参枝苓大剂量组平均游泳距离较模型组减少(P<0.05);撤台后,模型组较对照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的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增加(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3.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髓鞘结构和轴突直径/有髓纤维直径(g-ratio)的影响LFB染色示:对照组可见髓鞘纤维分布稠密,呈深蓝染色;模型组髓鞘纤维明显脱失,染色浅;各药物治疗组髓鞘纤维分布较模型组更紧密,蓝染色加深。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海马CA1区髓鞘板层结构,对照组髓鞘结构清晰完整,模型组髓鞘严重崩解,各治疗组的髓鞘结构较模型组明显修复(×12.0k);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算g-ratio,模型组小鼠g-ratio较对照组增加(P<0.01),各治疗组(参枝苓小剂量组除外)g-ratio值较模型组均减少(P<0.01)(×1.2k);观察各组单个髓鞘,对照组轴突直径小,髓鞘较厚,模型组轴突直径较对照组增大,髓鞘变薄,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轴突直径较模型组均减小,髓鞘厚度增加(×8.0k)。Western-blot示:模型组MAG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各治疗组(除参枝苓小剂量组)MAG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免疫组化示:除模型组外,各组均见MAG 阳性染色,其中对照组和参枝苓大剂量组MAG染色较深且分布稠密,模型组偶见MAG 阳性染色。Western-blot示:模型组MBP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MBP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模型组MOG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参枝苓大、小剂量组MOG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模型组PLP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除参枝苓小剂量组外的各治疗组PLP表达较模型组均增高(P<0.05)。4.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MAG、MBP、MOG、PLP mRNA表达的影响RT-PCR显示,模型组MAG、MBP、MOG、PLP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MAG、MBP、MOG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各药物治疗组PLP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5.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示:模型组PI3K、Akt、p-Akt、mTOR、p-mTOR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均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PI3K、p-Akt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mTOR和p-mTOR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P<0.01)。PI3K和p-PI3K Westen-blot示:模型组PI3K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参枝苓大、中剂量组PI3K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P<0.01);模型组p-PI3K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P13K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Akt和p-Akt Westen-blot示:模型组Akt、p-Akt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p-Akt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mTOR和p-mTORWesten-blot示:模型组mTOR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各治疗组mTOR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P<0.01);模型组p-mTOR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mTOR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P<0.01)。p-S6K1 Westen-blot示:模型组p-S6K1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S6K1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6.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PI3K/Akt-mTOR通路及下游S6K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PI3K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PI3K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Akt、mTOR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mTOR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参枝苓中剂量组Akt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模型组S6K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S6K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1.双侧icv-STZ拟SAD小鼠不仅行为学认知障碍持续存在4个月,并存在AD相应病理改变及髓鞘损伤;2.参枝苓口服液改善拟SAD小鼠早期认知损伤,与其促进髓鞘损伤后修复、增加髓鞘特异性蛋白表达,调节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王方[2](2019)在《安神补心丸对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记忆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障碍的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模型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旨在证明药物具有改善记忆的作用。方法:1.正常小鼠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障碍病理模型实验设计:选用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神补心丸高(1.56 g/kg)、中(0.78 g/kg)、低(0.39 g/kg)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哈伯因组(石杉碱甲,0.05 mg/kg)。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其余各组分别用相应药物灌胃,每天1次,持续12天。第13天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注射造模药物,24小时后采用跳台法和Morris水迷宫法(仅用于东莨菪碱障碍模型)测试小鼠学习成绩。2.APP/PS1病理模型实验设计:64只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即阴性对照组(C57,11只),模型组(APP/PS1,11只),安神补心丸高(APP/PS1,10只)、中(APP/PS1,11只)、低(APP/PS1,10只)剂量组和哈伯因组(石杉碱甲,11只),剂量同上。除阴性对照组及模型组每天蒸馏水灌胃一次,其他各组均用相应的药物灌胃,持续11周,以MT-200型的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成绩,然后酶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的SOD和MDA、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HE染色海马区病理组织、观察Aβ染色免疫组化CA1区脑组织老年斑沉积。实验结果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跳台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给予氢溴酸东莨菪碱、亚硝酸钠和乙醇后小鼠的跳台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0.01)。与各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的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Morris水迷宫定航实验,东莨菪碱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游泳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p<0.05或p<0.01),说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潜伏期和游泳路程均显着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东莨菪碱模型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缩短(p<0.05),第1次到达平台的时间延长(p<0.01),穿梭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有明显延长的趋势(p<0.05),小鼠第1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p<0.05),穿梭次数增加(p<0.05)。2.实验中,各组小鼠体重增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水迷宫的定向航行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p<0.05),表明模型组小鼠具有学习记忆障碍。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低、中、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有明显缩短的趋势,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梭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1),穿梭次数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MDA水平显着增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显着增高(p<0.01),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带狭窄,间质疏松水肿明显,尼氏小体减少或消失,Aβ40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5),平均灰度值染色加深(p<0.05)。与模型组比较,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及哈伯因组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增加(p<0.05);ACh E活性明显降低(p<0.05);HE染色镜下可见海马CA1区细胞排列较好,大部分细胞核仁明显,细胞膜清晰,染色质丰富,部分细胞固缩,染色加深,体积减小,部分间质疏松水肿;Aβ40阳性细胞计数,安神补心丸低、中剂量组有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小鼠降低最为显着(p<0.05),低、中剂量组小鼠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同模型组相比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平均灰度明显增加、染色变浅(p<0.05)。结论:安神补心丸在临床剂量和高剂量下对氢溴酸东莨菪碱、亚硝酸钠和乙醇所致的正常小鼠记忆障碍模型有效,同时该药在中、高剂量下也能提高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表明安神补心丸具有益智作用。
苏书杰[3](2019)在《硒蛋白SELENOK及莲心总碱在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习惯上称为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起病较为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前人研究发现微量元素硒具有防止AD发生的能力,SELENOK是否具有防止AD发生的作用,需要通过动物实验加以确定。部分学者认为AD是一种神经炎症相关疾病,具抗炎作用的莲心总碱是否具有防治AD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否与SELENOK相关,也需要通过动物实验加以确定。在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SELENOK敲除小鼠基础上,通过对SELENOK敲除纯合体小鼠和同批SELENOK正常表达小鼠在脑部注射AlCl3或Aβ1-42进行AD的诱导后在以下方面的差异,对硒蛋白SELENOK在防止AD发生方面的功能及机制进行了研究。用水迷宫实验研究了SELENOK敲除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等方面的变化,用脑组织石蜡切片的刚果红染色、免疫组化常规染色及免疫组化荧光染色研究了脑组织中Aβ斑块形成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用脑组织石蜡切片的甘氨酸银浸镀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研究了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和神经元细胞病变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用western blot研究了脑组织中部分相关蛋白的变化,。研究发现,硒蛋白SELENOK敲除小鼠与正常表达小鼠相比,在经AlCl3或Aβ1-42诱导,尤其是经Aβ1-42诱导后,逃避潜伏时间增加,而站台周围时间减少,说明SELENOK具有部分防止因AD引起的学习能力下降的作用。SELENOK敲除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外的Aβ沉积显着增加,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SELENOK有可能通过增加脑部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减少Aβ的产生。SELENOK敲除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纤维缠结显着增多,锥体细胞出现更为明显的病变,说明SELENOK具有防止神经元纤维缠结产生和神经元病变的作用。Western Blot显示,SELENOK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中导致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的关键蛋白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推测硒蛋白SELENOK有可能通过防止Tau蛋白磷酸化,而阻止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起到防止AD发生的作用。对6月龄APP/PS1小鼠莲心总碱灌胃给药28天,然后通过与上面相似实验研究了莲心总碱作为AD治疗药物的可行性。研究发现,APP/PS1小鼠给药组的学习能力较未给药组有显着的升高。给药后小鼠海马和皮质内Aβ斑块明显减少、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着降低。给药后小鼠海马内锥体细胞和皮质内神经元纤维缠结显着减少,神经元的病变明显减轻。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后小鼠脑组织中磷酸化Tau蛋白和钙蛋白酶Calpain的表达量显着降低,硒蛋白SELENOK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以上研究可以证明,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莲心总碱确有一定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这种作用有可能来源于其抗Tau蛋白磷酸化作用,并且有可能与抑制钙蛋白酶Calpain的表达,从而升高硒蛋白SELENOK的表达有关,因为SELENOK是钙蛋白酶Calpain的酶切靶点之一。
张典[4](2019)在《远志地上部分急性毒性实验及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主要以记忆障碍和认知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学习记忆功能减退是AD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从传统的中草药中开发毒性低、疗效好的改善学习记忆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远志地上部分又名“小草”,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的干燥地上部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目前国内一些省份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已将“小草”收录其中,记载其用于治疗惊悸、健忘、咳嗽痰多、痈疮肿毒。研究证实远志地上部分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远志地上部分具有良好的延缓机体衰老效果,而衰老则是AD发病及记忆力减退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本文以远志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评价其用药安全性,并对其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作用开展了相关研究,为远志地上部分的开发积累了实验资料。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远志地上部分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未测得LD50,故进行最大给药量实验;给药组小鼠均未见死亡和中毒情况,且体重、血液生化指标(ALT,AST,BUN,Crea)、脏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主要脏器也均未出现明显病变;最大给药量为20 g/kg提取物(折合原生药80 g/kg),为成人最大临床日用量的533.3倍。2.采用东莨菪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研究远志地上部分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远志地上部分给药后能够缩短Morris水迷宫实验的潜伏期并增加穿台次数,在跳台实验中能够延长潜伏期并减少错误次数,表明远志地上部分能够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比较,远志地上部分能提高小鼠海马和皮层中ACh和ChAT水平,降低AChE水平,调节胆碱能神经系统;提高海马和皮层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降低海马和皮层中IL-1β水平并提升IL-10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此外,远志地上部分还能够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SOD、GSH水平,并抑制脂质过氧化物MDA生成。3.采用D-半乳糖联合亚硝酸钠致AD小鼠模型,研究远志地上部分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避暗实验结果均显示远志地上部分能明显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高剂量组与远志根组的治疗效果相当,行为学成绩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远志地上部分能够提高小鼠海马和皮层中ACh和ChAT水平,降低AChE水平;降低海马和皮层中IL-1β水平并提升IL-10水平;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SOD、GSH水平,同时抑制MDA生成。采用Western blot、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远志地上部分对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远志地上部分能够提高小鼠海马组织BDNF、TrkB蛋白和mRNA的表达,上调海马CA1区BDNF、TrkB的蛋白表达。
田溥塬[5](2019)在《GLP-1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小鼠模型改善作用和机制探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研究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因神经元发生不可逆损伤而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DD),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亦无理想根治疗法,针对这类疾病的新药研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神经病理表现及临床治疗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治疗T2DM的药物成为防治NDD的新策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及其类似物作为新型的T2DM的治疗药物,其神经保护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内源性GLP-1极短的半衰期使其不能很好地发挥生理功能,GLP-1类似物等是对天然形式进行修饰的衍生物,其保留了生物活性但却因需静脉注射给患者身体带来负担。为克服上述缺陷,本文以细菌为载体,构建了长效口服型GLP-1补充剂,即两株工程菌-乳酸乳球菌MG1363-pMG36e-GLP-1(原核表达系统)和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VNP20009-pLIVE-GLP-1(真核表达系统)。研究旨在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阻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首先,建立了AD小鼠模型,评价两株工程菌单独作用或复合使用的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MG1363-pMG36e-GLP-1组疗效最佳。然后在PD小鼠模型中,评价了MG1363-pMG36e-GLP-1不同给药剂量以及预防+治疗和单纯治疗的作用效果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低剂量给药组疗效更佳,且预防+治疗和单纯治疗并无明显差别。方法一:AD小鼠模型1.两株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体外分泌表达GLP-1的验证。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MG1363-pMG36e-GLP-1和VNP20009-pLIVE-GLP-1。通过Western-blot和ELISA检测MG1363-pMG36e-GLP-1细菌发酵上清的GLP-1分泌表达量,利用293-T细胞验证VNP20009-pLIVE-GLP-1的真核细胞穿梭能力,之后通过Western-blot和ELISA检测VNP20009-pLIVE-GLP-1在真核细胞培养上清中GLP-1分泌表达量;2.小鼠AD模型的建立。采用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L组)、乳酸乳球菌治疗组(LL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治疗组(LV组)以及乳酸乳球菌+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混合菌治疗组(LLV组)五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LPS(0.25 mg/kg/天)连续9天构建小鼠AD模型;3.AD小鼠模型的治疗。造模前2周给予LL组、LV组和LLV组灌胃相应细菌的预防处理,LL组、LV组和LLV组在造模过程中及行为学训练期间均给予灌胃相应细菌的治疗处理,即以上三个处理组的总给药时长为4周。给药方式为MG1363-pMG36e-GLP-1 109 CFU/100μL/天,VNP20009-pLIVE-GLP-1 107CFU/100μL,隔天给药一次;4.工程菌株对AD小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通过行为学实验(巴恩斯迷宫),评价AD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程度。采用脑组织切片,评价脑组织损伤、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及Aβ蛋白的聚集。应用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炎症信号通路(COX-2、TLR-4、NF-κB、MAPKs、PI3K/AKT)蛋白表达。采用q-PCR和ELISA,检测脑组织在转录水平和血清在蛋白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结合q-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差异。方法二:PD小鼠模型1.小鼠PD模型的建立。采用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乳酸乳球菌低剂量预防+治疗组(PTL组)、乳酸乳球菌低剂量治疗组(TL组)、乳酸乳球菌高剂量预防+治疗组(PTH组)以及乳酸乳球菌高剂量治疗组(TH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MPTP(20 mg/kg/天)连续1周构建小鼠PD模型;2.PD小鼠模型的治疗。造模前1周给予PTL组和PTH组自由摄取含乳酸乳球菌(不同浓度)的饮水预防处理,PTL组、TL组、PTH组和TH组在造模过程中及行为学训练期间均给予自由摄取含乳酸乳球菌(不同浓度)的饮水的治疗处理,即PTL组和PTH组的给药总时长为2周,TL组和TH组的给药总时长为1周;3.工程菌株对PD小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通过行为学实验(旷场实验),评价PD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程度。采用脑组织切片,评价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及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应用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炎症信号通路(GFAP、Iba1、TLR-4、p-NF-κB/NF-κB)蛋白表达及PD相关蛋白(α-syn)聚集。采用q-PCR和ELISA,检测脑组织在转录水平和血清在蛋白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差异。结合代谢组学分析小鼠肠道代谢物差异。结果一:AD小鼠模型1.巴恩斯迷宫结果显示LL组即单独使用MG1363-pMG36e-GLP-1组的小鼠更能恢复LPS造成的损伤,表现出最接近正常对照组的水平,而无论单独使用VNP20009-pLIVE-GLP-1还是两株菌联用的效果都不及LL组;2.病理学切片得到了同样的结果,LL组即单独使用MG1363-pMG36e-GLP-1组小鼠的脑组织病理损伤(HE染色)、神经炎症细胞的激活(GFAP免疫组化)及Aβ蛋白的聚集(刚果红染色)程度均明显得到恢复;3.Western-blot结果显示LL组即单独使用MG1363-pMG36e-GLP-1组的小鼠下调了脑组织炎症信号通路(COX-2、TLR-4、NF-κB、MAPKs、PI3K/AKT)蛋白的表达,且分别在基因转录水平(q-PCR)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抑制了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4.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LL组即单独使用MG1363-pMG36e-GLP-1组最大程度地恢复了LPS造成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AD致病菌(拟杆菌)丰度增加以及益生菌(乳酸杆菌)的含量减少;q-PCR结果表明,MG1363-pMG36e-GLP-1显着增加了乳酸杆菌的数量,降低了致病菌肠杆菌、梭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拟杆菌的数量。结果二:PD小鼠模型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低剂量MG1363-pMG36e-GLP-1对于恢复MPTP造成的小鼠探索和运动能力损伤效果最佳,预防+治疗和单纯治疗的疗效无明显差异;2.病理学切片和Western-blot结果均显示,低剂量MG1363-pMG36e-GLP-1可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限速酶的丢失(TH)和胶质细胞的激活(GFAP、Iba1);3.Western-blot结果显示低剂量MG1363-pMG36e-GLP-1下调了脑组织炎症信号通路(TLR-4、NF-κB)蛋白和PD特征蛋白(α-syn)的表达,且分别在基因转录水平(q-PCR)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抑制了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4.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低剂量MG1363-pMG36e-GLP-1会逆转因MPTP造成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且形成了不同于正常对照组新的微生物稳态。另外低剂量MG1363-pMG36e-GLP-1还降低了因MPTP造成的普雷沃氏菌、肠杆菌和大肠杆菌丰度增加,且对于增加人类肠道中最重要的两类益生菌-乳酸杆菌和Akk菌有积极作用;5.最后,各处理组肠道内容物在组成上虽表现出明显差异,但代谢物如醋酸盐、丙酸盐、丁酸盐、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的差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AD小鼠模型1.MG1363-pMG36e-GLP-1和VNP20009-pLIVE-GLP-1都可成功表达GLP-1;2.MG1363-pMG36e-GLP-1单独作用效果最佳,对LPS诱导的AD小鼠模型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3.MG1363-pMG36e-GLP-1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和探索记忆能力损伤,且可抑制Aβ蛋白的聚集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4.MG1363-pMG36e-GLP-1通过下调炎症信号通路蛋白COX-2、TLR-4、NF-κB、MAPKs和PI3K/AKT的表达以及降低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在脑组织和血清中的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5.MG1363-pMG36e-GLP-1恢复了因LPS造成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的降低、AD致病菌的丰度增高和乳酸杆菌含量减少。结论二:PD小鼠模型1.低剂量MG1363-pMG36e-GLP-1给药方式效果最佳,对MPTP诱导的PD小鼠模型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且预防+治疗和单纯治疗二者无明显差别;2.低剂量MG1363-pMG36e-GLP-1可改善小鼠自主运动和探究行为的损伤,且可抑制α-syn蛋白的聚集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3.低剂量MG1363-pMG36e-GLP-1通过下调炎症相关蛋白TLR-4和NF-κB的表达以及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在脑组织和血清中的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4.低剂量MG1363-pMG36e-GLP-1逆转了MPTP造成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的降低且形成了不同于正常对照组新的微生物稳态,对增加人类肠道中最重要的两类益生菌-乳酸杆菌和Akk菌也有积极作用;5.代谢组学结果显示MG1363-pMG36e-GLP-1未对各组间PD相关代谢物表达造成明显影响;6.通过益生菌和效应蛋白的联用可直接(效应蛋白作用)和间接(益生菌恢复肠道菌群稳态)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助于放大治疗效果。
李红威[6](2019)在《甲醇致恒河猴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 认知障碍是脑疾病中诊治最困难的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浓度超标的甲醛环境,会损伤人的学习记忆、情感认知等功能,也有报道称AD病人和小鼠模型尿液和脑组织中内源性甲醛含量均升高。甲醇是一种毒性物质,有研究认为它在体内发挥毒性主要通过中间代谢产物甲醛,低浓度甲醇慢性喂养恒河猴,可以引起认知障碍和磷酸化tau蛋白的增多。但甲醇/内源性甲醛引起认知损伤的机制尚不确定,对于甲醇慢性暴露造成的机体损伤尚无研究全面阐述。本课题拟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甲醛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通过体内恒河猴实验建立认知障碍模型,并分析其机制及甲醇慢性暴露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细胞水平,将SH-SY5Y神经瘤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甲醛。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细胞活性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形态、活性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细胞上清炎性因子;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磷酸化tau蛋白、Aβ及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的表达。在体内动物水平,将3-6岁、雄性恒河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给予低浓度甲醇自由饮用,对照组给普通饮水。处理不同时间进行可变空间延迟反应任务、物体识别实验、取物实验以及Viewpoint等行为学检测;采集动物的脑脊液、血液、尿液、粪便,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测,通过HPLC检测尿液中甲醛含量;甲醇处理3个月、9个月时取脑、肝、肾、胃肠等脏器进行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脑脊液及脑组织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最后,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组恒河猴肠道菌群丰度及构成的差异,通过LC-MS技术对恒河猴尿液代谢组学进行研究。结果 0.05 mM甲醛即可抑制细胞迁移,0.1 mM作用4小时即可降低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与甲醛剂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甲醛可以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增加线粒体分裂,使超微结构损伤,上调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长期饮用低浓度甲醇可以导致恒河猴认知功能障碍。在病理学方面,大脑轻度萎缩,Aβ阳性斑块增多,磷酸化tau蛋白表达量升高,神经突触显着丢失、神经元数量减少,伴胶质细胞增多,以上改变均与尿液甲醛水平呈正相关。甲醇/内源性甲醛可导致恒河猴肝脏、肾脏、及胃肠道慢性损伤;脑组织、肝脏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明显;可上调自噬相关蛋白和线粒体裂解相关蛋白的表达;另外,甲醇/内源性甲醛可以破坏肠道菌群结构,诱发Firmicutes/Bacteroidetes 比例失衡及代谢紊乱。结论 本研究发现甲醛可以通过抑制迁移,降低生存活性,增加线粒体裂解,促进凋亡等多种途径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显着上调神经细胞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内源性甲醛通过增强自噬和依赖线粒体的凋亡途径损伤神经系统;可以导致恒河猴认知障碍,具有Aβ阳性斑块和磷酸化tau蛋白增多、神经元减少、突触丢失、胶质细胞增生等AD样病理特征。甲醇/内源性甲醛对机体肝肾及胃肠道会产生慢性损伤,可破坏肠粘膜屏障结构,使肠道菌群失调;同时使恒河猴代谢紊乱,谷氨酸代谢通路异常可能参与了甲醇/内源性甲醛导致的认知障碍。
买吾拉尼江·依孜布拉(Mawlanjan.Hizbilla)[7](2018)在《CC颗粒对APP/PS1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为各民族的繁衍与健康贡献了自己独有的疗效,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希望。阿尔茨海默病(Azlheimer’s diesas,AD)的典型特征性神经病理改变是脑组织细胞外神经炎性斑块(Senileplaque,SP)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是SP的主要成份,由淀粉样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前后经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水解的代谢产物,然而绝大部分的APP在α-分泌酶作用下通过非淀粉源途径代谢释放可溶性的APP而阻止Aβ的生成。抑制APP的生成和减少Aβ沉积是防治AD的关键。目的:该研究将使用APP/PS1转基因AD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基于行为学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长期给予CC颗粒后APP/PS1转基因AD小鼠脑内神经元的结构和形态变化。同时,检测CC颗粒直接影响APP/PS1转基因AD小鼠脑中Aβ相关分泌酶水平的APP分解代谢,从而明晰CC颗粒影响Aβ代谢途径的部分部位和环节以及CC颗粒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阐明CC颗粒抑制Aβ蛋白表达的作用机制,同时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检测APP/PS1转基因AD小鼠血清中的差异性生物标志物,寻找CC颗粒防治AD作用有关的代谢途径,为揭示CC颗粒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疗效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椐。方法:(1)将3月龄的100只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每组20只的5个实验小组,分别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0.92mg/kg)、CC颗粒高剂量组(8.0g/kg)、CC颗粒中剂量组(4.0g/kg)和CC颗粒低剂量组(2.0g/kg);将20只雄性同年龄的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APP/PS1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各实验组小鼠给药6个月之后,通过Morris水迷宫(MWM)实验方法及小鼠跳台法观察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2)末次给药1小时后断头处死动物,在低温环境下取出脑组织并固定,制作常规病理切片后分别采取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刚果红染色法和Bielschowsky氏改良染色法对样品进行染色处理后观察CC颗粒对各组海马区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电镜下观察CC颗粒对海马CA1区病理改变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3)末次给药1小时后断头处死动物,在低温环境下取出脑组织并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组织APP、PS1,BECA、Aβ、GAP43、Doublecortin以及tau蛋白的表达水平。(4)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和分析,找出CC颗粒给药6个月后的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血清中的差异性代谢产物以及代谢网络,从而探讨CC颗粒防治AD作用的相关代谢途径。结果:(1)MWM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APP/PS1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进入逃逸平台次数和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显着减少,有效区域运动时间和有效区域游泳距离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比较,多奈哌齐给药组,CC颗粒高剂量给药组和CC颗粒中剂量给药组小鼠进入逃逸平台次数和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显着增多加,有效区域运动时间和有效区域游泳距离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小鼠有效区域运动时间和有效区域游泳距离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逃逸平台次数和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与APP/PS1转基因AD模型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2)跳台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P/PS1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的反应期和潜伏期显着缩短,错误次数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转基因AD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给药组,CC颗粒高剂量给药组和CC颗粒中剂量给药组小鼠的反应期跟潜伏期延长,错误次数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小鼠的反应期,潜伏期显着延长,错误次数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C颗粒各剂量组动物海马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海马细胞层完整,细胞整齐排列,细胞层的结构和形态均正常,细胞均匀地分布;有呈微红色的神经突触,明显的核仁,丰富的细胞质及少数的有少量坏死的神经元;核膜是清晰的,少量的神经胶质细胞可见,并且没有观察到神经胶质细胞的变化。刚果红染色:可见数量较少的橘红色沉积物散在分布,可清楚观察到丰富的尼氏小体。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刚果红染色样品仍见较多由橘红色沉积物包围的增生胶质细胞,说明存在老年斑块,而且数量也比较多。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Bielschowsky氏改良染色可见部分神经原纤维增粗,紊乱地排列,缠结成团块状,细胞突触内可观察到染色比较深的拖尾形状,在胞浆内存在螺旋扭曲的细丝状的神经原纤维缠结。(4)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CA1区中的AP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胞浆染色深,APP、BACE和PS-1蛋白阳性细胞平均数目和平均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C颗粒高剂量给药组和CC颗粒中剂量给药组(P<0.05)。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和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APP、PS-1和BACE阳性细胞平均数目和平均密度与模型组的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表达的Aβ40-42阳性细胞平均数目和平均密度都明显增加(P<0.05);与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比较,CC颗粒高剂量给药组和CC颗粒中剂量给药组海马CA1区表达的Aβ40-42阳性细胞平均数目和细胞平均密度明显减少(P<0.01),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和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海马CA1区表达的Aβ40-42阳性细胞平均数目和平均密度也明显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小海马CA1区表达的tau蛋白阳性细胞平均数目和平均密度比与正常组相似,CC颗粒高、CC中、CC剂量给药组和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tau蛋白阳性细胞平均数目和平均密度与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比较也明显减少(P<0.05~0.01)。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Doublecortin表达的平均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P<0.05)、以及CC颗粒高、中剂量给药组(P<0.01);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Doublecortin表达的平均密度与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无差异。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GAP43蛋白阳性细胞的平均数目和平均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C颗粒中剂量组、CC颗粒低剂量组(P<0.05)以及CC颗粒高剂量组(P<0.01);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GAP43蛋白阳性细胞的平均数目和平均密度与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APP、PS1,BECA、Aβ以及tau蛋白表达增加;跟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相比较,CC颗粒高剂量给药组、CC颗粒中剂量给药组(4.0g/kg)、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和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APP、PS1,BECA、Aβ以及tau蛋白表达减少。GAP43和Doublecortin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条带比正常对照组颜色变浅,表明蛋白表达降低;CC颗粒给药组与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组比较,条带的颜色逐步变深,表示蛋白表达水平升高,高剂量组表达水平最高。(6)NMR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P/PS1转基因AD模型组小鼠血清中不饱和脂类含量增加,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1-甲基组氨酸、蛋氨酸、丙二酸、乳酸、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小鼠血清中乳酸、丙氨酸和甲酸浓度升高,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β-葡萄糖、乙酸、蛋氨酸和肌酸浓度降低;CC颗粒中剂量给药组小鼠血清中,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β-葡萄糖、乙酸盐和肉碱的浓度水平下降;CC颗粒高剂量给药组小鼠血清中,乳酸、丙氨酸、鲨肌醇和β-葡萄糖浓度升高,1-甲基组氨酸浓度降低;在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中,乳酸、酪氨酸和β-葡萄糖浓度升高,异亮氨酸、丙氨酸、羟基丁酸、1-甲基组氨酸和肉毒碱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PP/PS1转基因AD模型组比较,CC颗粒低剂量给药组小鼠血清中,乳酸、甘氨酸、酪氨酸和丙酮酸的浓度水平增加;CC颗粒中剂量给药组小鼠血清中,乳酸和丙酮酸浓度升高,丙氨酸浓度降低;CC颗粒高剂量给药组小鼠血清中乳酸浓度升高,不饱和脂质浓度降低;在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中,乳酸,甘氨酸和丙酮酸浓度水平升高,1-甲基组氨酸含量降低。结论:(1)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存在障碍,表现在学习能力降低,空间定位能力差,记忆能力下降。CC颗粒能够改变APP/SP1转基因AD小鼠的认知功能,改善APP/SP1转基因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高空间搜索能力。(2)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CA1区的神经细胞减少,部分细胞轮廓不清,细胞结构严重破坏,细胞胞核形态不规则,线粒体和突触结构不规则。CC颗粒能够改善APP/SP1转基因AD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突触的结构,这是CC提高APP/SP1转基因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基础。(3)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CA1区APP、PS-1、Aβ、BACE和tau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高,说明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Aβ的形成和聚集严重,神经原纤维缠结程度也比较高最终导致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的下降。CC颗粒给药6个月后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区的APP、PS-1、Aβ、BACE和tau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提示CC能够多环节的抑制Aβ海马区的形成和聚集,减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引起的神经原纤维缠结,防止老年斑块的产生从而发挥提高APP/SP1转基因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4)CC颗粒给药6个月能够显着增高GAP43和Doublecortin蛋白的表达量,改善神经可塑性,减轻轴突的损伤,促进神经元和轴突的再生,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加快APP/SP1转基因AD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5)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体内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发生紊乱的,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乳酸,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可以作为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血清中的差异性标志物。CC颗粒给药6个月后,APP/PS1转基因AD小鼠血清中含量降低的酪氨酸的含量显着升高,提示CC颗粒通过增加酪氨酸的含量加快DA的合成,通过DA的作用抑制Aβ的形成和聚集,降低Aβ的毒性,保护神经经细胞从而改善APP/PS1转基因AD小鼠的认知功能,提高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是CC颗粒防治阿茨海默病中的另一种作用机制。(6)CC颗粒能够显着改善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高剂量给药的药效最佳,药效和药物剂量之间存在剂量依赖性。
杨文娟[8](2018)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症动物模型作用后效影响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痴呆,目前无法治愈。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尖锐,AD患病人数将大幅增加。AD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活动,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治疗和看护成本,给患者家庭甚至社会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主流的药物治疗在延缓AD病症发展方面效果甚微,更不用说治愈AD。AD治疗遇到了瓶颈。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AD有提升学习记忆、保护神经元及抑制炎症的作用,将其应用于AD治疗潜力巨大。然而,tDCS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严重阻碍了tDCS应用于临床的进度。tDCS的作用效果不仅存在于弱电流的刺激过程中,而且在刺激结束后的某一段时间内不会立即消失,将刺激结束后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作用效果称为tDCS后效。本论文立足于tDCS后效,以AD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探究重复阳极tDCS对AD动物模型作用后效的影响。在完成适用于动物实验的经颅直流电刺激仪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探究:在tDCS对AD大鼠作用后效的探究实验中,通过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方法制备AD大鼠,对刺激组的AD大鼠实施10天阳极电刺激。刺激结束后,对各组大鼠逐月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当刺激组和AD组的行为学差异不明显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Morris水迷宫共进行了3次。在tDCS结束2个月后,对各组进行ChAT和GFAP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在刺激两个月后,除海马DG区,其它区域在免疫组化分析中仍存在显着差异。重复阳极tDCS后效可提升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作用效果存在随时间逐渐减缓的趋势。重复阳极tDCS对AD大鼠的有效后效时长至少保持2个月。为进一步探究tDCS后效对AD的作用机制,选择自然模拟AD病程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为研究对象,进行tDCS后效对AD关键生物标记物Aβ的预实验。在预实验中,对刚形成稳定斑块的6月龄AD小鼠进行10天的重复阳极tDCS,然后对各组海马分区进行Aβ、ChAT及GFAP免疫组化分析。与tDCS后效作用于AD大鼠的结论类似,tDCS对AD小鼠仍有保护神经元及抑制炎症的作用。刺激组的Aβ斑块与模型组相比有减少的趋势,由此初步判定tDCS后效会影响Aβ斑块的形成,但还需大量实验进一步论证。
汪小莞[9](2017)在《养血清脑改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脑内病理损伤的药效学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疾病。AD的特征性病变主要包括:Aβ累积形成脑内淀粉样斑块,神经纤维缠结,以及选择性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和神经递质缺失。其中,Aβ产生并沉积为老年斑是AD一切病变的核心和始动环节,而氧化应激损伤是导致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递质缺失的主要诱因。目前,针对Aβ靶点进行的多种药物研发被寄予重大期望,然而,这些药物均在Ⅲ期临床阶段以失败告终,提示了AD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大脑是全身血流最丰富的组织,最新研究表明,增加脑内血流量可能成为一种治疗AD的新方法。养血清脑药物(简称养血清脑,YXQN)是一种临床上应用20年,用于治疗头痛和眩晕等症状的中成药,其病理学基础是改善脑血流量。养血清脑由11味中草药组成,其中4味药物(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黄)来源于的最着名的活血处方四物汤(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另外,在此基础上加味7种具有活血和神经营养的中草药(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和细辛)。养血清脑是目前临床上改善脑缺血的重要药物,有望成为未来防治AD的新型药物,然而此方面研究还未展开。所以,本项目系统研究了养血清脑对AD模型鼠的认知障碍和脑内病理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分析了其对AD关键信号通路与基因的影响和抗氧化损伤的关联机制。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简称APP/PS1小鼠)是AD研究的经典动物模型。因此,本研究采用8月龄APP/PS1小鼠作为中度病程的AD动物模型。实验将APP/PS1小鼠分为AD生理盐水对照组、养血清脑低浓度组(0.69 g/kg)、养血清脑中浓度组(2.08 g/kg)和养血清脑高浓度组(6.24 g/kg),并设置安理申组(n=16-18)作为药物对照,安理申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AD症状改善类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上述药物连续灌胃2个月直至小鼠10月龄后,我们利用行为学、病理学、基因芯片及生化测试等实验检测了养血清脑的药效并分析其机制。其中,为了明确药物的作用效果,本研究设置同龄野生型小鼠(WT,n=16)作为健康对照组,用于与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我们研究了养血清脑药物对AD模型鼠学习记忆和行为认知功能的影响。应用Morris水迷宫的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了小鼠对水下平台的空间记忆和认知,与野生鼠比较,APP/PS1转基因鼠的记忆认知显着下降;在定位航行试验中,养血清脑给药后各组寻找水下平台路径短,潜伏期曲线下面积小,接近同龄背景鼠;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养血清脑给药恢复了AD小鼠对水下平台位置的记忆,正确平台位置的穿越次数增多,正确平台象限搜索时间延长;并且养血高浓度组的认知能力接近于同龄正常野生小鼠。所以,我们证明,养血清脑显着改善10月龄APP/PS1小鼠的长期记忆和空间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Y迷宫实验证明,养血清脑给药1个月时程和给药2个月时程,均能显着提高APP/PS1小鼠的短期记忆能力,表现为迷宫正确率显着优于生理盐水AD组和安理申AD组。由此说明,养血清脑能够显着改善APP/PS1小鼠的长短期认知损伤,并以高浓度组最为明显,已接近于野生型小鼠,其效果优于安理申。脑内Aβ老年斑的沉积是AD病变的核心,我们分别利用硫磺素S荧光染色、刚果红染色和Aβ特异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种方法,检测了养血清脑对于AD的脑组织病理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养血清脑各组显着抑制APP/PS1小鼠脑内海马和皮层的淀粉样斑块沉积,与生理盐水AD组相比,养血各组斑块沉积减少了47%-72%。在三种脑内老年斑的病理检测中,高浓度组均能够以60%以上的幅度降低脑内老年斑的沉积。以上结果证明,养血清脑显着改善了APP/PS1小鼠脑内的AD病理损伤。在此基础上,利用ELISA实验,我们证明养血清脑各组显着降低了AD鼠脑内可溶性Aβ40、Aβ42和不溶性Aβ40、Aβ42的水平。Aβ是由前体蛋白APP切割形成的,我们发现,养血清脑药物提高了APP蛋白C端切割产物CTF-α/CTF-β的比值,说明其抑制了APP的病理剪切过程,促进了APP生理切割过程。我们通过对3种切割酶的Western blot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养血清脑能够降低BACE1蛋白(β-分泌酶)和PS1蛋白(γ-分泌酶主要成分)这两个APP病理切割酶的水平,从而减少了脑内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同时,养血清脑通过促进ADAM10蛋白(α-分泌酶)的表达来促进APP的生理剪切过程,产生更多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的sAPPα,拮抗Aβ生成。这些结果提示了养血清脑药物具有APP生理切割的促进作用和病理剪切的拮抗作用。此外,为了找到养血清脑作用于AD病理的关键靶向基因,我们利用表达谱芯片分析了正常小鼠(WT)、AD疾病小鼠(APP/PS1)和养血清脑治疗小鼠(APP/PS1+YXQN)海马区的基因水平变化,在确认了养血清脑靶向的差异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KEGG Pathway数据库的信号通路分析后,筛选出182个AD病理相关基因,并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另外,我们还发现了AD信号通路中受养血清脑调控的多个基因,其中,与上一部分结果相一致的是,养血清脑下调PS1的基因表达水平,从而降低γ-分泌酶的活性,在病理状态下能够有效减少Aβ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芯片的结果提示我们养血清脑调控了与氧化应激和胆碱能系统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因此在下一部分中,我们着重进行了验证。Aβ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是AD神经元功能改变的前提条件,我们分析了养血清脑对脑内多种氧化应激指标的调控作用,以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血清脑显着抑制脑内过氧化过程,包括显着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清除脑内过氧化产物,包括显着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产物降解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且其效果均强于安理申,证明了养血清脑药物具有显着改善脑组织AD氧化损伤病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养血清脑能够显着恢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到生理水平,这与其对氧化损伤的纠正和对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的上调作用密不可分,提示了其认知功能改善的生化学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在药效学水平上确认了养血清脑改善AD引起的记忆认知损伤,纠正了大脑中Aβ斑块的AD病理变化,拮抗了脑内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实现了恢复神经递质Ach的水平。同时,养血清脑药物改变AD相关基因信号通路,逆转了APP分子的病理切割方式。所以,本研究提供了养血清脑作为一种潜在的安全的新型抗AD治疗药物的可能性,为养血清脑为基础的抗AD药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居博伟[10](2017)在《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2.考察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D模型小鼠Aβ聚集的影响。3.探讨肉苁蓉苯乙醇苷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拮抗AD的作用机制。4.优化构建基于Aβ假说和氧化应激假说的2种AD体外细胞模型,验证肉苁蓉苯乙醇苷对其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采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及同窝野生型C57小鼠为在体实验研究平台,将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剂量为0.65 mg/kg),肉苁蓉苯乙醇总苷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50、125、62.5 mg/kg),肉苁蓉毛蕊花糖苷剂量组(125 mg/kg),每组10只,于6月龄时对小鼠分别实施灌胃治疗,连续给药3个月,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体积双蒸水。运用纸巾筑巢法、Morris水迷宫法和跳台法检测模型小鼠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评价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2.采用HE染色法观察脑部海马病变,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关键靶标Aβ1-42和Aβ1-40蛋白表达,推断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Aβ的影响。3.运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考察肉苁蓉苯乙醇苷对胰岛素信号通路中InR、IRS-1、IGF-1R、PI3K、p-PI3K、AKT、p-AKT等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评价其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4.以PC12细胞为模型载体,选择神经毒性最强的Aβ1-42蛋白片段和最具代表性的H2O2作为诱导因素优化构建2种AD离体实验研究模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酶标法测定LDH渗漏率,TBA法测定MDA含量,考察肉苁蓉苯乙醇苷对模型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1.筑巢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肉苁蓉苯乙醇苷给药组随剂量的增加,小鼠筑巢分数显着提高。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肉苁蓉苯乙醇苷干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标象限滞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小鼠游泳轨迹则多呈直线型或趋向型,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跳台实验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肉苁蓉苯乙醇苷给药组小鼠跳台错误次数显着降低(p<0.05)。2.肉苁蓉苯乙醇苷能够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各剂量组和毛蕊花糖苷干预组小鼠海马CA1区Aβ1-42、Aβ1-40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5);Western-blot法结果表明,各蛋白表达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相符。3.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肉苁蓉苯乙醇苷干预组小鼠海马CA1区InR、IRS-1、IGF-1R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5)。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肉苁蓉苯乙醇苷干预组小鼠海马CA1区InR、IRS-1、IGF-1R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4.Aβ1-42损伤模型最佳损伤条件为0.5μM造模浓度损伤48 h,H2O2损伤模型最佳损伤条件为以PBS为溶媒、25μM造模浓度损伤24 h;与模型组相比,肉苁蓉苯乙醇苷干预组可使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LDH渗漏率减少,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1.肉苁蓉苯乙醇苷能够明显改善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2.肉苁蓉苯乙醇苷通过减少模型小鼠海马中Aβ1-42、Aβ1-40的生成,从而影响Aβ级联反应以保护神经元,发挥拮抗AD的作用。3.肉苁蓉苯乙醇苷通过调控通路上游及下游关键靶点,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转导障碍,调节脑能量代谢,最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从细胞分子水平、整体动物层面探讨了肉苁蓉苯乙醇苷抗AD具体作用机制,为开发以苯乙醇苷为母核结构的肉苁蓉抗AD新药奠定研究基础。4.2种AD离体实验模型各有优劣,肉苁蓉苯乙醇苷表现出明显的损伤保护作用,印证β-淀粉样蛋白和氧化应激两大经典AD学说的同时,表现出潜在的抗AD活性。
二、阿尔茨海默症转基因动物模型脑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茨海默症转基因动物模型脑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mTOR通路参与髓鞘维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双侧侧脑室注射STZ拟SAD小鼠模型的AD相关病理变化和髓鞘改变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模型认知能力影响的时效关系 |
2.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Aβ_(42)表达水平的影响 |
3.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p-tau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糖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 |
5.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 |
6.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髓鞘相关蛋白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认知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潜伏期的影响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游泳距离的影响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空间探索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髓鞘损伤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LFB染色的影响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g-ratio的影响 |
4.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相关糖蛋白(MAG)表达的影响 |
5.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 |
6.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表达的影响 |
7.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蛋白脂质蛋白(PLP)表达的影响 |
8.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AG、MBP、MOG、PLP mRNA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I3K表达的影响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PI3K表达的影响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Akt表达的影响 |
4.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Akt表达的影响 |
5.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TOR表达的影响 |
6.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mTOR表达的影响 |
7.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S6K1表达的影响 |
8.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I3K mRNA的影响 |
9.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Akt mRNA表达的影响 |
10.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TOR mRNA表达的影响 |
1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S6K m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安神补心丸对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障碍的正常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获得障碍的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2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巩固障碍的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3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再现障碍的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讨论 |
第二部分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模型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 |
2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血清中SOD、MDA含量的影响 |
3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4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海马区病理学组织及Aβ40 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硒蛋白SELENOK及莲心总碱在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概述 |
0.2 AD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0.2.1 Aβ诱导的小鼠AD模型 |
0.2.2 三氯化铝诱导的小鼠AD模型 |
0.2.3 转基因AD小鼠模型 |
0.3 与AD有关的几种蛋白 |
0.3.1 Aβ(β淀粉样蛋白) |
0.3.2 硒蛋白 |
0.3.3 Tau蛋白 |
0.3.4 钙蛋白酶(Calpain) |
0.4 神经原纤维缠结、小胶质细胞与AD |
0.4.1 神经原纤维缠结与AD |
0.4.2 小胶质细胞与AD |
0.5 莲心总碱 |
0.6 各种实验方法原理 |
0.6.1 水迷宫试验(Morris test)原理 |
0.6.2 免疫组织化学原理 |
0.6.3 刚果红染色原理 |
0.6.4 甘氨酸银浸镀神经染色原理 |
0.6.5 HE染色原理 |
0.7 实验目的及实验设计 |
第1章 通过硒蛋白SELENOK敲除小鼠对SELENOK防止阿尔茨海默病发生作用的研究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小鼠脑部注射墨水预实验 |
1.2.2 小鼠模型的建立实验 |
1.2.3 小鼠水迷宫实验 |
1.2.4 石蜡切片的制作 |
1.2.5 免疫组化染色 |
1.2.6 免疫荧光染色 |
1.2.7 Western Blot验证Al3+和Aβ对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1.2.8 刚果红染色 |
1.2.9 甘氨酸银浸镀神经染色 |
1.2.10 HE染色 |
1.2.11 统计学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Western Blot验证硒蛋白SELENOK的敲除效果 |
1.3.2 水迷宫试验结果 |
1.3.3 SELENOK敲除对小鼠Aβ形成的影响 |
1.3.4 SELENOK敲除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1.3.5 SELENOK敲除对小鼠神经元纤维缠结及Tau蛋白磷酸化的的影响 |
1.4 分析与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莲心总碱防治AD的作用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莲心总碱混悬液的配制 |
2.2.2 给药 |
2.2.3 水迷宫试验 |
2.2.4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2.5 免疫组化试验 |
2.2.6 Western Blot验证灌胃莲心总碱对各种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2.7 刚果红染色 |
2.2.8 甘氨酸银浸镀神经染色 |
2.2.9 HE染色 |
2.2.10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水迷宫试验结果 |
2.3.2 莲心总碱给药后对APP/PS1 小鼠Aβ形成的影响 |
2.3.3 莲心总碱给药后对APP/PS1 小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2.3.4 莲心总碱给药后对小鼠神经元纤维缠结及Tau蛋白磷酸化的的影响 |
2.3.5 Western Blot验证硒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
2.4 分析与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4)远志地上部分急性毒性实验及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C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阿尔茨海默症研究进展 |
1.1 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
1.1.1 Aβ淀粉样蛋白沉积 |
1.1.2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
1.1.3 胆碱能损伤 |
1.1.4 衰老和氧化应激 |
1.1.5 免疫炎症反应 |
1.1.6 金属离子紊乱 |
1.2 阿尔茨海默症模型研究进展 |
1.2.1 自然衰老模型 |
1.2.2 快速老化模型 |
1.2.3 Aβ淀粉蛋白模型 |
1.2.4 D-半乳糖模型 |
1.2.5 胆碱能系统损伤模型 |
1.2.6 转基因动物模型 |
1.2.7 体外模型 |
2 远志及远志地上部分研究概况 |
2.1 远志研究概况 |
2.1.1 远志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2.1.2 远志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2.2 远志地上部分研究概况 |
2.2.1 远志地上部分本草考证概况 |
2.2.2 远志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概况 |
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远志地上部分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仪器 |
1.2 远志地上部分鉴定及提取物制备 |
1.3 实验材料 |
1.4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最大给药量实验 |
2.2 一般观察 |
2.3 血液生化值检测 |
2.4 解剖与病理观察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状况观察及最大给药量实验结果 |
3.2 血液生化值测定结果 |
3.3 小鼠脏器病理观察 |
4 讨论 |
第三章 远志地上部分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仪器 |
1.2 远志地上部分提取物制备 |
1.3 实验材料 |
1.4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给药及造模 |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3 跳台实验 |
2.4 脑组织生化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3.2 小鼠跳台实验结果 |
3.3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海马和皮层中ACh、AChE、ChAT的影响 |
3.4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海马和皮层中BDNF的影响 |
3.5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海马和皮层中IL-1β和 IL-10 的影响 |
3.6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脑组织SOD、MDA、GSH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远志地上部分改善D-半乳糖联合亚硝酸钠致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仪器 |
1.2 远志地上部分提取物制备 |
1.3 远志根提取物制备 |
1.4 实验材料 |
1.5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给药及造模 |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3 跳台实验 |
2.4 避暗实验 |
2.5 脑组织生化指标测定 |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BDNF、TrkB表达 |
2.7 RT-qPCR法检测海马BDNF、TrkB mRNA表达 |
2.8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BDNF、TrkB表达 |
2.9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小鼠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3.2 小鼠跳台实验结果 |
3.3 小鼠避暗实验结果 |
3.4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海马和皮层中ACh、AChE、ChAT的影响 |
3.5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海马和皮层中IL-1β和 IL-10 的影响 |
3.6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脑组织中SOD、MDA、GSH的影响 |
3.7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海马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 |
3.8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海马BDNF、TrkB的 mRNA表达影响 |
3.9 远志地上部分对小鼠海马CA1区BDNF、TrkB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GLP-1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小鼠模型改善作用和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神经退行性疾病 |
1.1.1 神经退行性疾病简介 |
1.1.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
1.1.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
1.2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 |
1.2.1 GLP-1 相关药物研究现状 |
1.3 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1.3.1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 |
1.3.2 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 |
1.4 工程菌株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
1.4.1 乳酸乳球菌载体 |
1.4.2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载体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一部分 AD小鼠模型 |
2.1 乳酸乳球菌MG1363-pMG36e-GLP-1 的构建 |
2.1.1 菌株、质粒、GLP-1 片段 |
2.1.2 方法步骤 |
2.2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VNP20009-pLIVE-GLP-1 的构建 |
2.2.1 菌株、质粒、GLP-1 片段 |
2.2.2 方法步骤 |
2.3 A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治疗 |
2.3.1 AD小鼠模型的建立 |
2.3.2 AD小鼠模型的治疗 |
2.4 行为学实验 |
2.4.1 巴恩斯迷宫实验 |
2.5 小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测 |
2.5.1 HE染色 |
2.5.2 刚果红染色 |
2.5.3 免疫组化 |
2.6 炎症因子转录及蛋白水平检测 |
2.6.1 q-PCR |
2.6.2 Western-blot |
2.6.3 ELISA |
2.7 肠道菌群分析 |
2.7.1 肠道微生物DNA基因组的提取 |
2.7.2 q-PCR检测肠道菌群变化 |
2.7.3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二部分 PD小鼠模型 |
2.1 P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治疗 |
2.1.1 PD小鼠模型的建立 |
2.1.2 PD小鼠模型的治疗 |
2.2 行为学实验 |
2.3 脑组织病理学检测 |
2.4 炎症因子转录及蛋白水平检测 |
2.4.1 q-PCR |
2.4.2 Western-blot |
2.4.3 ELISA |
2.5 肠道菌群分析 |
2.5.1 肠道微生物DNA基因组提取 |
2.5.2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 |
2.6 代谢组学分析肠道代谢物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AD小鼠模型 |
3.1 工程菌株的体外表达鉴定 |
3.1.1 真核细胞转染验证 |
3.1.2 MG1363和VNP20009 产生GLP-1 能力体外评价 |
3.2 行为学实验 |
3.3 脑组织病理学切片 |
3.4 脑组织炎症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
3.5 炎症因子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 |
3.6 AD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分析 |
第二部分 PD小鼠模型 |
3.1 行为学实验 |
3.2 脑组织病理学切片 |
3.3 脑组织PD特征蛋白及炎症蛋白表达 |
3.4 炎症因子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 |
3.5 PD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分析 |
3.6 小鼠肠道内容物代谢组学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甲醇致恒河猴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甲醛对SH-SY5Y细胞的损伤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实验分组与处理 |
2.3 细胞划痕实验 |
2.4 细胞活性检测实验 |
2.5 细胞凋亡检测 |
2.6 细胞炎性因子检测 |
2.7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
2.8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甲醛对SH-SY5Y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 甲醛对SH-SY5Y细胞活性的影响 |
3. 甲醛促进SH-SY5Y细胞凋亡 |
4. 甲醛对SH-SY5Y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
5. 甲醛促进SH-SY5Y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
6. 甲醛上调SH-SY5Y细胞磷酸化tau蛋白及线粒体裂解相关蛋白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甲醇致恒河猴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抗体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主要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恒河猴分组与处理 |
2.2 行为学训练及实验 |
2.3 恒河猴标本采集(血液、脑脊液、尿液及粪便) |
2.4 尿液甲醛含量检测 |
2.5 病理学方法检测 |
2.6 炎性多因子检测 |
2.7 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蛋白表达 |
2.8 恒河猴肠道微生物菌群检测 |
2.9 恒河猴尿液代谢组学检测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行为学结果 |
1.1 VSDRT检测到恒河猴记忆能力下降 |
1.2 空间识别转换任务结果 |
1.3 ORT实验检测到恒河猴认知能力下降 |
1.4 OR实验检测到恒河猴认知能力下降 |
1.5 Viewpoint测试检测到恒河猴运动量的增加 |
1.6 Viewpoint测试未检测到恒河猴睡眠障碍 |
2. 病理学检测结果 |
3. 尿液甲醛含量检测结果 |
4. 炎性多因子检测结果 |
5. 血常规及生化、便常规及镜检检测结果 |
6. 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
7. 恒河猴肠道微生物菌群检测结果 |
7.1 物种相对丰度分析 |
7.2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
7.3 组间肠道菌群差异分析(T-test检验法) |
8. 恒河猴尿液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
8.1 恒河猴尿液差异代谢物分析 |
8.2 恒河猴尿液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CC颗粒对APP/PS1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CC颗粒对阿尔茨海默病APP/PS1 双转基因模型小鼠行为学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CC颗粒对APP/PS1 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CA1 区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实验一 CC颗粒对APP/PS1 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CA1 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CC颗粒对APP/PS1 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CA1 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CC颗粒对APP/PS1 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区蛋白表达和血清代谢的影响 |
实验一 CC颗粒对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区Aβ淀粉样肽生成和聚集途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CC颗粒对APP/SP1 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区神经元重塑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CC颗粒对APP/SP1转基因AD模型小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组学”技术在AD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8)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症动物模型作用后效影响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规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规划 |
2 适用于动物实验的经颅直流电刺激仪 |
2.1 问题背景 |
2.2 系统设计 |
2.2.1 硬件设计 |
2.2.2 软件设计 |
2.3 系统测试 |
2.3.1 线性测试 |
2.3.2 稳定性测试 |
2.4 系统结论 |
3 阿尔茨海默症 |
3.1 AD起因隐匿 |
3.1.1 AD的致病因素 |
3.1.2 AD致病学说 |
3.2 AD病程漫长 |
3.3 AD诊断复杂 |
3.4 AD治疗困难 |
3.5 本章小结 |
4 tDCS对AD大鼠作用后效的探究 |
4.1 实验背景 |
4.2 实验目标 |
4.3 实验设计 |
4.3.1 AD大鼠模型制作 |
4.3.2 tDCS的实施 |
4.3.3 实验分析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水迷宫测试结果 |
4.4.2 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
4.5 结果讨论 |
5 tDCS对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作用后效探究的预实验 |
5.1 实验背景 |
5.2 实验目标 |
5.3 实验设计 |
5.3.1 刺激参数 |
5.3.2 实验流程 |
5.4 实验结果 |
5.4.1 淀粉样蛋白(Aβ)免疫组化结果 |
5.4.2 ChAT免疫组化结果 |
5.4.3 GFAP免疫组化结果 |
5.5 实验讨论 |
5.5.1 tDCS后效对Aβ的影响 |
5.5.2 tDCS对AD小鼠作用后效的影响 |
6 tDCS对AD作用后效的可能机制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养血清脑改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脑内病理损伤的药效学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1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概述 |
1.1.1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现 |
1.1.2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现状 |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特征与发病机制 |
1.2.1 Aβ蛋白是AD病理的核心和始动环节 |
1.2.2 Aβ的生成—前体蛋白APP的病理性切割 |
1.2.3 调节APP加工过程的三种关键酶 |
1.2.4 Aβ引起的AD病理链式反应 |
1.3 AD药物的研发进展 |
1.3.1 Aβ靶点的AD药物研发均以失败告终 |
1.3.2 临床应用的AD药物 |
1.3.3 天然产物类AD药物 |
1.3.4 中药治疗AD的可行性 |
1.4 养血清脑作为AD治疗药物研发的可行性 |
1.4.1 血管改变与AD的发病密切相关 |
1.4.2 养血清脑改善脑血流量和增加脑营养 |
1.4.3 养血清脑的活血作用与组方分析 |
1.4.4 养血清脑含有多种抗氧化、活血和神经营养的活性单体组分 |
1.4.5 APPswe/PS1dE9(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是探究养血清脑对AD作用的良好模型 |
1.5 研究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设计与日程安排 |
结果 |
第一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改善APP/PS1 小鼠认知损伤的研究 |
3.1.1 养血清脑改善APP/PS1 小鼠的长期记忆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
3.1.2 养血清脑改善APP/PS1 小鼠的短期记忆能力 |
第二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减少老年斑在APP/PS1 小鼠脑内沉积的研究 |
3.2.1 养血清脑降低APP/PS1 小鼠脑组织内的老年斑沉积 |
3.2.2 养血清脑对皮质区和海马区的老年斑沉积均有抑制作用 |
第三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通过调节APP剪切方式下调脑内Aβ水平 |
3.3.1 养血清脑抑制APP蛋白的病理剪切,促进其生理剪切 |
3.3.2 养血清脑通过上调ADAM10 的表达促进APP的生理剪切途径 |
3.3.3 养血清脑通过下调BACE1和PS1 的表达抑制APP的病理剪切途径 |
第四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抗AD的靶向基因和信号通路筛选研究 |
3.4.1 养血清脑抗AD的靶向基因确认 |
3.4.2 养血清脑抗AD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五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改善AD脑组织氧化损伤,恢复胆碱能系统功能 |
3.5.1 养血清脑促进APP/PS1 小鼠脑内过氧化产物的清除并抑制其生成 |
3.5.2 养血清脑降低APP/PS1 小鼠脑内强氧化剂NO的生成 |
3.5.3 养血清脑提高APP/PS1 小鼠脑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水平 |
讨论 |
4.1 养血清脑具有纠正Aβ病理和认知损伤的重要作用 |
4.2 养血清脑通过直接作用于APP分子切割发挥抗AD作用,不同于安理申的过载神经细胞生理活性 |
4.3 养血清脑中可能发挥拮抗Aβ生成作用的单药组分探讨 |
4.4 养血清脑能够改善包括AD在内的脑血流相关疾病 |
4.5 养血清脑的拮抗Aβ生成与抗氧化作用相辅相成的改善AD病理损伤 |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英文缩略表 |
(10)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和学习记忆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 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Aβ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 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AD 离体实验研究模型优化构建 |
4.1 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
四、阿尔茨海默症转基因动物模型脑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王亚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安神补心丸对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记忆的影响[D]. 王方. 青岛大学, 2019(02)
- [3]硒蛋白SELENOK及莲心总碱在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D]. 苏书杰. 辽宁大学, 2019(07)
- [4]远志地上部分急性毒性实验及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作用研究[D]. 张典. 西北大学, 2019(01)
- [5]GLP-1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小鼠模型改善作用和机制探究[D]. 田溥塬. 南昌大学, 2019(02)
- [6]甲醇致恒河猴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机制研究[D]. 李红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CC颗粒对APP/PS1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买吾拉尼江·依孜布拉(Mawlanjan.Hizbilla).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8)
- [8]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症动物模型作用后效影响的探究[D]. 杨文娟. 重庆大学, 2018(04)
- [9]养血清脑改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脑内病理损伤的药效学及机制研究[D]. 汪小莞.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10]肉苁蓉苯乙醇苷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居博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