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性研究的金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姚瑞鑫,郭会利,王波,陈丽媛[1](2021)在《磁共振成像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图书馆以及Embase,查找关于MRI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相关文献,应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1篇,共计4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RI对臂丛神经节前损伤诊断的合并敏感度为0.89(95%CI:0.85-0.92),合并特异度为0.81 (95%CI:0.67-0.90),阳性似然比为4.57 (95%CI:2.56-8.16),阴性似然比为0.14 (95%CI:0.10-0.19),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 (95%CI:0.89-0.94);MRI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诊断的合并敏感度为0.87 (95%CI:0.80-0.92),合并特异度为0.76(95%CI:0.54-0.89),阳性似然比为3.57 (95%CI:1.66-7.68),阴性似然比为0.17 (95%CI:0.09-0.30),SROC AUC为0.90 (95%CI:0.87-0.92)。结论 MRI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可作为诊断臂丛神经损伤有效可行的检查方法。
庄旭,冯蜀欢,陈漪,牟姗,林建华[2](2021)在《子痫前期蛋白尿孕妇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及α1-微球蛋白妊娠期界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子痫前期(PE)蛋白尿孕妇尿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RF)及α1-微球蛋白(α1-MG)的妊娠期界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210例, 其中PE孕妇92例(43.8%), 正常孕妇118例(56.2%)。按照诊断性试验评价方法分析非妊娠期尿mAlb、TRF及α1-MG界值对24 h尿蛋白定量判定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 并通过对不同种类尿蛋白与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 确定妊娠期尿mAlb、TRF及α1-MG的最佳切点值。结果 (1)非妊娠期成人尿mAlb、TRF及α1-MG界值对于24 h尿蛋白定量判定的诊断性研究:当尿mAlb、TRF、α1-MG分别以30.0、2.5、12.5 mg/L为界值时, 三者对应的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1%(89/101)、88.2%(90/102)、78.9%(75/95),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106/109)、98.1%(106/108)、85.2%(98/115), 准确率分别为92.9%(195/210)、93.3%(196/210)、82.4%(173/210)。以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为"金标准", 尿mAlb、TRF分别以30.0、2.5 mg/L为界值的诊断方法分别与"金标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尿α1-MG以12.5 mg/L为界值的诊断方法与"金标准"无显着性差异(P>0.05)。(2)尿mAlb、TRF及α1-MG值对24 h尿蛋白定量判定的ROC曲线及最佳切点值:以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为判定标准, 尿mAlb、TRF和α1-MG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2、0.984和0.907。尿mAlb、TRF、α1-MG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86.5 mg/L(Youden指数=0.927)、5.5 mg/L(Youden指数=0.923)、15.4 mg/L(Youden指数=0.687)。(3)尿mAlb、TRF及α1-MG最佳切点值对于24 h尿蛋白定量判定的诊断性研究:尿mAlb、TRF、α1-MG分别以86.5、5.5、15.4 mg/L为界值时, 三者对应的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9%(86/87)、95.7%(88/92)、87.7%(71/81), 其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117/123)、96.6%(114/118)、83.7%(108/129), 其准确率分别为96.7%(203/210)、96.2%(202/210)、85.2%(179/210), 均高于非妊娠期界值的准确率。以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为"金标准", 尿mAlb、TRF、α1-MG以86.5、5.5、15.4 mg/L为界值的诊断方法分别与"金标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推荐将尿mAlb、TRF、α1-MG的妊娠期界值分别定义为86.5 mg/L、5.5 mg/L、15.4 mg/L。
朱杉杉[3](2021)在《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证候是个复杂的概念,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具有动态性、高维性、时空阶段性等非线性特征。在临床中对于证候的诊断及评价多依赖于医师的个人经验,并且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化、主观化,很难用某一个数字将证候加以量化,这就使得临床辨证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影响了中医药的推广应用。因此证候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一直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致残率、致死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中医学将脑出血称为出血性中风,中医药在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痰热证是出血性中风的常见证候,建立科学严谨的证候诊断量表有利于提升临床辨证准确度,有助于出血性中风的规范化诊疗。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量表编制的原则,建立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为痰热证的诊断提供一个相对严谨的量化诊断工具,进一步完善中风病的证候诊断体系。研究方法:1.明确研究目的,建立工作小组,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及专家意见形成量表的四诊信息条目池。2.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制定的出血性中风四诊信息调查表采集临床数据。并将纳入的469例病例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3.基于训练集数据,综合运用频数法、相关系数法、区分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对条目进行筛选。4.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隐结构分析法构建证候诊断模型,并对三种诊断模型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比较三种诊断模型的优劣。5.经ROC曲线分析选择最佳的诊断模型,并以Youden指数最大时的诊断界值作为量表的诊断阈值,初步形成了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6.基于测试集数据,通过诊断性试验对量表的诊断能力进行评价,以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Kappa值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结果:1.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条目池共包括49个条目,经频数法、相关系数法、区分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逐步回归法等方法筛选后,最终保留了9个条目,分别为满面通红、黄苔、腻苔、红舌、呼吸气粗、鼻鼾、喉中痰鸣、小便黄赤、滑脉。2.三种诊断模型经ROC曲线分析,其ROC曲线下面积大小分别为:logistic回归分析法(0.962)>因子分析法(0.958)>隐结构分析法(0.955)。表明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的诊断模型最佳,因子分析法构建的诊断模型稍次之,隐结构分析法构建的诊断模型最差。3.《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共包括9个条目,分别为:满面通红5分,黄苔7分,腻苔4分,红舌4分,呼吸气粗4分,鼻鼾5分,喉中痰鸣7分,小便黄赤3分,滑脉3分。证候总分达到20分时痰热证即成立。4.经初步验证,所建立的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90.20%,诊断准确度为90.58%,阳性似然比为1.29,阴性似然比为0.01,Kappa值为0.770。研究结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明确量表功能、构建量表框架、建立条目池、条目筛选、构建证候诊断模型、确定诊断界值等步骤的实施,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临床实际的《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通过诊断性试验对量表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准确性和临床实用价值,能够为出血性中风痰热证的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科学严谨的量化诊断标准。该量表的编制过程客观严谨,编制方法符合临床客观实际,对今后出血性中风的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编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高亚,孙凤,武珊珊,杨智荣,董圣杰,张天嵩,田金徽[4](2020)在《网络Meta分析研究进展系列(五):诊断试验准确性网络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回顾了诊断性试验间接比较Meta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分析了诊断性试验网络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的模型及方法学进展,介绍了两种实现诊断性试验NMA方法的软件操作步骤,以期为研究人员了解和开展诊断性试验NMA提供参考。
王彬[5](2020)在《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的研制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团队前期完成的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和专家咨询结果的基础上,运用主、客观条目筛选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从信度和效度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采用诊断性试验设计方案评价该量表临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考查其临床应用价值,探索中医证侯量化诊断的方法,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1、量表条目池建立与条目筛选:基于课题组前期工作,通过循证医学系统文献评价方法构建冠心病痰浊证诊断量表的条目池,进一步开展多次小范围专家讨论、临床合格研究对象四诊信息调研、德尔菲及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筛选该量表的条目,初步建立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运用多中心临床调研进行量表条目筛选与优化,提高量表的准确性、实用性。2、量表信度效度考评:对初步建立的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开展临床调查研究,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与优化,从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方面对量表进行考评。3、量表诊断效能评价:采用诊断性试验设计方案,开展同期双盲临床测试,从R OC曲线、敏感度和特异度考查量表的诊断效能,探索冠心病痰浊证诊断量表的量化诊断价值。结果:1、量表条目池建立与条目筛选结果:量表条目池建立:课题组前期文献系统评价结合德尔菲法专家意见咨询结果,初步建立了《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包括:一般症状维度(胸闷、胸痛、头重、头晕、痰多、身重、痞满、形体肥胖),舌脉象维度(舌淡、苔腻、脉滑、脉濡、脉弦)共13个条目。量表条目筛选结果:通过离散趋势法、克朗巴赫α法、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重测信度法等多种筛选方法分析,删除条目“脉濡”、“脉弦”,优化后量表包含两个维度共10个条目,具体为:一般症状维度:胸闷/胸痛、头重、头晕、痰多、身重、痞满、形体肥胖,舌脉象维度:舌质淡、苔腻、脉滑。2、量表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评价结果:信度评价结果:总量表、一般症状维度、舌脉象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76、0.974、0.977,总量表、一般症状维度、舌脉象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0.669、0.641、0.534,结果提示量表信度较好。量表效度评价:通过各条目与所属维度相关性系数r均高于0.4,提示会聚效度较好;一般症状维度与舌脉象维度通过异质-单质比率法计算比值为0.34,低于0.85,提示量表的区分效度良好;AMOS结构方程拟合度,模型检验卡方值43.354,GFI、A GFI、NFI、IFI、TLI、CIF值均大于0.9,提示量表拟合度较好。校标效度评价,痰浊证量表与痰瘀互结证总量表、痰证维度、瘀证维度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64、0832、0.437,p<0.05,痰浊证一般症状维度与痰瘀互结证痰证维度相关性系数r=0.703,p<0.05,提示量表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量表及其痰证维度有较高的关联效度。痰浊证量表与血瘀证量表相关性系数r=0.126,提示量表与冠心病血瘀证关联度较低。反应度评价:痰浊证与非痰浊证在总量表(Z=-6.228,P=0.001<0.05),在一般症状维度(Z=-5.495,P=0.001<0.05),在舌脉象维度比较(Z=-4.616,P=0,0001<0.05)均有统计学差异,量表反应度良好。3、量表诊断效能评价结果:量表诊断阈值确定结果:通过对201例合格研究对象临床调查进行ROC曲线分析,诊断阈值确定结果为:曲线下面积为0.825,95%置信区间为(0.762,0.887)。当量表总积分在9.5分,取得最大Youden指数为0.60,敏感度为80%,特异度80%。提示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条目总积分诊断临界值为9.5分,即分数超过10分,可诊断为冠心病痰浊证。4、量表诊断效能验证评价结果:对70例合格研究对象冠心病痰浊证诊断效能评价结果为: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85%,准确度为81.4%,提示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临床诊断效能较好。结论:1、量表的可行性及测量稳定性较好:量表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点、不同地区、同个体先后不同时间点的评测上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及稳定性。2、量表信度和效度较高:信度较好: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976,总量表α系数分别为0.669;量表效度较好:M0S结构方程检验:卡方值43.354,GFI、AGFI、NFI、I2 FI、TLI、CIF值均大于0.9,与校标痰瘀互结证量表相关性r=0.864,量表能很好区分痰浊证与非痰浊证人群。3、量表的诊断效能较高: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85%,准确度为81.4%,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工具,诊断临界值为9.5分,即量表分数≥10分,可诊断为冠心病痰浊证。
刘红[6](2020)在《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涩脉中异常声波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涩脉是现代脉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脉搏类型之一,但是涩脉的物理性质需要进一步明确。导师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涩脉中的一个重要物理因素为异常低频可闻声波,本研究欲探讨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涩脉中的异常低频可闻声波。方法:本研究用定制声波脉象收集系统收集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涩脉低频可闻声波,另收集相对健康人的脉搏低频可闻声波,两者对比,观察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脉搏声波是否出现异常表现。并进行诊断性试验研究与评价。用道生四诊仪采集两组研究对象脉搏压力波,观察声波、压力波脉图差异。结果: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涩脉有可能表现于寸脉第四层异常低频可闻声波。结论: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涩脉中存在异常的低频可闻声波。
冯骁腾[7](2020)在《慢性胃炎寸口脉特征与现代脉学涩脉类声波表现关联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不同信号处理方法进一步探究慢性胃炎患者与特定点位“涩脉”声波信号特征的的关联性。方法:收集山东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中医科门诊、病房、消化内科、查体中心及影像科就诊慢性胃炎患者和相对健康者的左关脉搏信号。在临床脉诊经验指导下,将35例临床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与35例经查体中心诊断排除慢性胃炎的相对健康人患者的左关脉象信号通过多尺度熵分析、时域分析、小波分析等不同信号处理方法寻找差异特征,根据结果估算诊断性试验的样本量,并按照寻得的差异特征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分析以检验这种差异信号与慢性胃炎疾病“涩脉”特征的关联程度。结果:1.试验条件下慢性胃炎患者的左关第4层脉搏声波信号特征的多尺度熵分析结果与相对健康人差异(P<0.05);2.运用时域分析、小波分析的判断结果复合形成两种诊断模型,显示两种模型均能非常显着地区别慢性胃炎组合相对健康人组(P<0.01)。两种模型的ROC比较,A模型的整体效能优于B模型,即当脉搏信号同时具备时域和时频特征表现时能更好地区别两组患者。结论:慢性胃炎患者的左关第4层脉搏声波与慢性胃炎疾病“涩脉”类信号特征具有一定关联性。
杜晓宁[8](2020)在《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敏感度和特异度研究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对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预测冠心病发病风险和预后风险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了解相关诊断试验研究的质量现状;2.系统评价不同风险评估工具对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探讨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对临床护理的实用价值,旨在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冠心病患者制订个性化的评估方案和护理措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Pubmed、Elsevier、Cochrane Library、CINAHL、Web of Knowledge、Scopus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知网(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不同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起至2019年7月31日。2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检查,并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估基础上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然后用Meta-Disc1.4、Revman5.3和Stata15.1提取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共有14篇文献,包括21项研究,涉及10个国家。QUADAS-2的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部分研究存在不足,但所含文献质量总体较好,最高分为10分,最低为7分,平均8.79±0.94分。由于所涉及的研究之间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因此选择了随机模型进行meta分析和亚组分析。纳入研究的敏感度(SEN)合并值为0.88(95%CI:0.86,0.89)、特异度(SPE)合并值为0.39(95%CI:0.39,0.40),阳性预测值(PLR)合并值为1.90(95%CI:1.68,2.14)、阴性预测值(NLR)合并值为0.33(95%CI:0.25,0.44)、诊断优势比(DOR)合并值为6.57(95%CI:4.48,9.62)、ROC曲线下面积(AUC)合并值为0.7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性优于指南类评估工具(AUC=0.87 vs 0.68),前瞻性研究设计优于回顾性研究设计(AUC=0.78 vs 0.89),冠心病组优于非冠心病组(AUC=0.87 vs 0.77),欧美人优于其他种族(AUC=0.88 vs 0.71),Framingham评分优于其他参考标准(AUC=0.71 vs 0.83)。Meta回归结果显示,5个亚组之间的敏感性没有显着差异。对于特异度,是否为研究设计、种族、参考标准3个亚组变量有统计学意义,表示研究设计、种族和参考标准可能为异质性的来源。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剔除小样本(n<50)、低质量(QUADAS评分<8)和低质量小样本后,各评价指标的置信区间和原始值有较大部分的重合,说明结果是可靠的。Deek对称性检验显示,纳入的21项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bias=17.13,P=0.02<0.05),而各亚组均未发现偏倚(P>0.05)。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影像的诊断准确性高,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筛查,降低漏诊率。CT定量血流分数(QFR)的特异度最高0.96(95%CI:0.81,1.00),可用于冠心病的准确评估和风险分级,可以降低其误诊率。指南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考虑到其应用简便,建议将其作为冠心病风险的早期筛查工具。由于研究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检验。科研人员应该重视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相关研究的质量,综合考虑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指标,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联合试验,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为临床干预提供基础。
翟莉蓉[9](2020)在《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在早期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淋巴结信息,是评估内膜癌患者预后、明确辅助治疗方案的重要基础。当前常用的做法是根据“梅奥标准(Mayo criteria)”将内膜癌患者分成低危型与高危型两种类型,高危患者接受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systemic lymphadenectomy,LAD)。但是系统性LAD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多,80%未发生转移的高危型患者还是进行了不必要的清扫。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原发恶性肿瘤通过区域淋巴引流路径发生淋巴转移时所经过的第一站淋巴结,可以反映整个引流区域淋巴结的受累情况。目前前瞻性和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显示,在早期低危型内膜癌患者中应用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mapping,SLNM)配合病理超分期技术(pathologic ultra-staging)有满意的SLN检出率(detection rate)、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且不影响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但是SLNM在早期高危型内膜癌患者中的应用正是国际研究热点与争议点,最近的研究发现SLNM在高危型患者中的应用也可能具有满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探讨SLNM在早期高危型内膜癌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其诊断价值,分析其对治疗及预后的影响,以进一步评价SLNM能否替代LAD,为内膜癌患者手术分期及淋巴结评估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opus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SinoMed)、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超星期刊、万方数据库,同时检索相关系统综述(systemic review)及meta分析的引文及纳入的研究,手工检索妇产科专业杂志等。语言种类限制为中文及英文。检索时间截止至2019年11月01日。纳入包含10例以上患者,仅研究高危型内膜癌患者,报告了检出率,敏感度等诊断价值的诊断性研究,以及PFS、OS、复发率、辅助治疗率等的治疗性研究。评价研究质量,提取数据,对所纳入的研究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对于纳入的所有研究,汇总分析SLN检出率,对于纳入的诊断性研究,分析敏感度及影响敏感度的因素,对于纳入的治疗性研究,分析阳性淋巴结(即淋巴结转移灶)检出率、辅助治疗率、复发率、PFS、OS等治疗预后指标。研究结果:共有17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诊断性研究12篇,治疗性研究7篇,有2篇同时纳入诊断性研究及治疗性研究(Buda,A 2018和Baiocchi,G 2017),共有2572例患者。应用诊断性研究质量评价量表(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2,QUADAS-2)对诊断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价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治疗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均符合标准。提取资料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下。所有纳入研究的检出率汇总结果为:1、总SLN检出率为85%(95%CI:0.81,0.90),宫颈注射及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可提高SLN检出率;2、双侧SLN检出率(bilateral detection rate)为62.5%(95%CI:0.52,0.73),宫颈注射及ICG具有较高的双侧SLN检出率;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11.1%(95%CI:0.052,0.169),宫体注射可提高其检出率;4、孤立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0.3%(95%CI:-0.005,0.011)。纳入诊断性研究的汇总结果为:汇总敏感度为91%(95%CI:0.86,0.94),meta回归显示示踪剂种类、注射部位、患者人数和研究类型等与敏感度无关,亚组分析表明ICG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治疗性研究汇总结果显示:1、SLNM组阳性淋巴结即转移淋巴结检出率略高于LAD组(OR:1.263;95%CI:0.956,1.668;p=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盆腔阳性淋巴结检出率SLNM略高于LAD组(OR:1.285;95%CI:0.923,1.788;p=0.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阳性淋巴结中微转移病灶(Micrometastases,MM)检出率为33.2%(95%CI:0.072,0.591),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 tumor cells,ITCs)检出率为20.0%(95%CI:0.120,0.281);4、SLNM组相比LAD组腹主动脉旁阳性淋巴结检出率略高(OR:1.347;95%CI:0.422,4.232;p=0.61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孤立腹主动脉旁阳性淋巴结检出率,SLNM组为1.9%(1/52),LAD组为3.5%(5/142);6、辅助治疗率SLNM组低于LAD组(OR:0.872;95%CI:0.442,1.724;p=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各种形式辅助化疗率(单纯化疗及同期放化疗)SLNM组高于LAD组(OR:1.102;95%CI:0.580,2.093;p=0.7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单纯化疗率SLNM组低于LAD组(OR:0.786;95%CI:0.394,1.565;p=0.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SLNM组单纯放疗率低于LAD组(OR:0.575;95%CI:0.341,0.970;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SLNM组同期放化疗率高于LAD组(OR:1.075;95%CI:0.343,3.363;p=0.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SLNM组相比LAD组复发率较低(OR:0.504;95%CI:0.344,0.73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SLNM组降低了淋巴结相关复发风险(OR:0.754;95%CI:0.422,1.350;p=0.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SLNM组相对LAD组有较好的无进展生存期(HR:0.843;95%CI:0.657,1.081;p=0.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SLNM组相比LAD组降低了死亡风险,36月总生存期更好(HR=0.30;95%CI:0.12,0.80;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SLNM在早期高危型内膜癌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SLN检出率与敏感度。宫颈注射、ICG可提高其检出率。2、SLNM相比传统LAD有相似的阳性淋巴结检出率与辅助治疗率,不损害早期高危型内膜癌患者生存预后包括PFS及OS,甚至可能因检出与转移最相关的淋巴结而降低复发风险。3、SLNM可能成为早期高危型内膜癌患者手术分期、淋巴结切除策略除LAD外的另一选择,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的研究支持。
王睿[10](2020)在《循环microRNA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循环micro RNA诊断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估循环micro RNA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全面检索英文和中文数据库中循环micro RNA诊断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文献。依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系统地筛选。采用Quality Assessment for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2(QUADAS-2)对最终纳入的全文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软件15.1和Meta-Di Sc软件1.4对数据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和诊断比值比(DOR)。绘制总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值(AUC)。依据地域、研究样本类型、单一或联合micro RNA诊断进行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结果:1.循环micro RNA对宫颈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共纳入28篇文献,其灵敏度为0.81(95%CI 0.77-0.84),特异度为0.84(95%CI 0.81-0.87),PLR为5.1(95%CI 4.2-6.2),NLR为0.23(95%CI 0.19-0.27),DOR为23(95%CI 17-30)。拟合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5%CI 0.86-0.92)。亚洲地区循环micro RN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2,0.84和0.90;非亚洲地区循环micro RN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50,0.91和0.81。血浆micro RN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0,0.76和0.85;血清micro RN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1,0.85和0.90。循环单一micro RN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1,0.84和0.89;循环联合micro RN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2,0.87和0.91。循环mi R-18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1,0.85和0.90。循环mi R-92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62,0.90和0.82。2.循环micro RNA对卵巢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共纳入32篇文献,其灵敏度为0.79(95%CI 0.75-0.82),特异度为0.80(95%CI 0.77-0.83),PLR为4.0(95%CI 3.4-4.7),NLR为0.27(95%CI 0.23-0.31),DOR为15(95%CI 12-20)。拟合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5%CI 0.83-0.89)。亚洲地区循环micro RNA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78,0.80和0.86;非亚洲地区循环micro RNA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0,0.81和0.87。血浆micro RNA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0,0.82和0.88;血清micro RNA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78,0.80和0.86。循环单一micro RNA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77,0.80和0.86;循环联合micro RNA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5,0.84和0.90。循环mi R-200家族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79,0.82和0.86。循环mi R-21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4,0.78和0.83。3.循环micro RNA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共纳入8篇文献,其灵敏度为0.81(95%CI 0.73-0.88),特异度为0.83(95%CI 0.74-0.90),PLR为4.8(95%CI 3.0-7.9),NLR为0.22(95%CI 0.14-0.35),DOR为22(95%CI 10-49)。拟合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5%CI 0.86-0.92)。亚洲地区循环micro 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3,0.84和0.90;非亚洲地区循环micro 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78,0.81和0.86。血浆micro 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75,0.83和0.83;非血浆micro 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8,0.83和0.92。结论:1.首次利用meta分析方法,发现循环micro RNA对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具有成为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诊断标志物的潜能。2.循环联合micro RNA诊断宫颈癌和卵巢癌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单一micro RNA。3.血清样本中micro RN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高于血浆样本;血浆样本中micro RNA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高于血清样本;血浆样本中micro 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低于血清和全血样本。4.循环mi R-18a对宫颈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5.循环mi R-200家族和mi R-21对卵巢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二、诊断性研究的金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诊断性研究的金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成像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检索方法 |
三、文献质量评价 |
四、资料提取 |
五、数据分析 |
六、发表偏倚分析 |
结果 |
一、文献检索及提取结果 |
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三、Meta分析结果 |
四、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
讨论 |
(3)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编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理论基础 |
2 关键环节和方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1 历代医家对中风证候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出血性中风证候的认识 |
3 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的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量表的初步构建及条目筛选 |
1 设立工作小组 |
2 构建量表框架 |
3 条目池的形成 |
4 临床病例采集 |
5 量表条目筛选 |
6 讨论 |
7 小结 |
研究二 量表诊断模型的构建及阈值确定 |
1 条目赋权 |
2 三种赋权方法的比较 |
3 确定诊断阈值 |
4 量表的形成 |
5 讨论 |
6 小结 |
研究三 量表性能的初步验证 |
1 量表的性能评价 |
2 讨论 |
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网络Meta分析研究进展系列(五):诊断试验准确性网络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试验研究简介 |
1.1 诊断试验定义 |
1.2 诊断试验的设计 |
1.3 诊断试验评价指标 |
1.4 诊断试验准确性系统评价/Meta分析 |
1.4.1 Littenberg-Moses固定效应模型 |
1.4.2 双变量随机效应模型 |
1.4.3 分层SROC模型 |
2 诊断试验准确性间接比较Meta分析 |
2.1 定义与原理 |
2.2 方法 |
2.2.1 SROC曲线法 |
2.2.2 Meta回归方法计算诊断比值比 |
2.2.3 调整间接比较方法 |
3 诊断试验准确性NMA方法学进展 |
3.1 2014年提出多项式模型 |
3.2 2015年提出诊断性试验对比数据模型 |
3.3 2016年提出四变量线性混合模型和双向ANOVA模型 |
3.4 2018年提出可比较多种诊断试验/多个阈值的双变量NMA模型和诊断性试验NMA贝叶斯分层模型 |
3.5 2019年提出诊断性试验NMA贝叶斯HSROC模型 |
4 诊断试验准确性NMA的常见模型与软件操作 |
4.1 双向ANOVA模型实现诊断性试验NMA |
4.1.1 ANOVA模型原理 |
4.1.2 R软件实现ANOVA模型的操作步骤 |
4.2 Owen等提出的诊断性试验NMA模型 |
4.2.1 Owen等模型原理 |
4.2.2 Win BUGS软件实现Owen等模型的操作步骤 |
5 总结 |
(5)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的研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痰证文献认识研究 |
一、中医对痰的认识 |
二、痰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与痰相关的疾病及其辨证的认识 |
第二节 冠心病痰浊证研究现状 |
一、冠心病证候流行病学调查 |
二、冠心病痰浊证诊断标准概况 |
第三节 中医证候诊断性量表研究现状 |
一、量表研制过程中关键步骤 |
二、量表条目池建立与条目筛选方法 |
三、量表信度效度评价方法 |
四、诊断阈值确定与诊断效能评价方法 |
五、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的研制与评价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
一、建立量表条目池及量表条目筛选形成冠心病痰浊证初步量表 |
(一) 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建立冠心病痰浊证条目池 |
(二) 德尔菲专家咨询与层次分析法确立冠心病痰浊证辨证依据 |
二、量表前瞻性临床多中心调研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调查场地及内容 |
(六) 盲法 |
(七) 调查人员及数据的质量控制 |
(八) 统计分析方法 |
1、量表条目分析 |
2、量表条目筛选 |
3、量表考评 |
4、冠心病痰浊证临床诊断量表诊断效能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冠心病痰浊证条目池的建立及初步量表确立 |
二、多中心临床调研研究结果 |
(一)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
(二) 量表条目筛选结果 |
1、量表条目分析 |
2、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条目筛选 |
小结: 多种筛选方法对量表条目筛选 |
(三) 量表考评 |
1、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可行性及测量稳定性考评 |
小结: 量表可行性及测量稳定性考评 |
2、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信度考评 |
3、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效度考评 |
小结: 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考评 |
(四) 冠心病痰浊证临床诊断量表诊断性试验评价 |
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诊断阈值确定 |
小结: 诊断阈值确定 |
(五) 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诊断效能验证评价 |
小结:量表合格研究对象诊断效能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1、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研制理论基础 |
2、量表条目池的建立与条目筛选 |
3、量表可行性及测量稳定性、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评价 |
4、量表诊断效能评价与诊断准确性验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患者四诊信息表 |
附件2 冠心病痰浊证诊断依据专家咨询问卷 |
附件3 冠心病痰浊证症状描述及评分参考 |
附件4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诊断量表 |
附件5 冠心病血瘀证中医诊断量表 |
附件6 冠心病痰浊证量表临床调查研究参数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涩脉中异常声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标准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脉搏收集 |
4.1 脉搏检测设备 |
4.2 脉搏收集操作方法 |
4.3 脉图研究方法 |
5 临床资料 |
5.1 两组研究对象性别部分比较 |
5.2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分布比较 |
6. 脉搏低频可闻声波脉图介绍 |
6.1 脉搏低频可闻声波脉图时间段划分 |
6.2 脉搏低频可闻声波脉图各层面的整体情况简介 |
7 两组研究对象脉搏低频可闻声波脉图不同方法处理分析比较 |
7.1 脉搏低频可闻声波脉图叠加处理 |
7.2 两组研究对象左寸上部脉第四层小波分析比较 |
7.3 两组研究对象双寸上部脉第四层峰值、信息熵、多尺度熵比较 |
8 两组研究对象双寸上部脉搏声波直观图第四层比较 |
9 诊断性试验的分析与评价 |
10 两组研究对象脉搏压力波图像比较 |
讨论 |
1 中西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1 传统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脉诊历史沿革 |
2.1 传统脉诊发展简介 |
2.2 现代脉学举隅 |
3 涩脉机理的探讨 |
3.1 基于中医理论对涩脉机理的探讨 |
3.2 基于现代医学理论对涩脉机理的探讨 |
4 运用MATLAB程序分析脉搏信息简介 |
4.1 小波分析 |
4.2 峰度、信息熵(香农熵)、多尺度熵比较 |
5 诊断性试验的研究与评价 |
5.1 确立金标准 |
5.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5.3 样本量的估算 |
5.4 盲法比较 |
5.5 确定诊断性试验的四格表 |
5.6 诊断性试验评价指标的计算 |
6. 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脉诊部位探索 |
7. 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涩脉类声波形成机理假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声波与脉诊联系浅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慢性胃炎寸口脉特征与现代脉学涩脉类声波表现关联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胃炎患者的涩脉声波特征观察研究(比较试验)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2.1 研究对象来源 |
1.2.2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
1.2.3 诊断标准 |
1.2.4 纳入标准 |
1.2.5 剔除或排除标准 |
1.3 研究过程 |
1.3.1 测试流程 |
1.3.2 一般资料的收集和测量准备 |
1.3.3 声波脉诊测试系统的组成 |
1.3.3.1 固定及减噪装置 |
1.3.3.2 采集装置 |
1.3.3.3 记录装置 |
1.3.4 声波脉诊信号测试系统的具体操作方法 |
1.3.4.1 测量前 |
1.3.4.2 测量中 |
1.3.4.3 测量后 |
1.3.5 脉象片段的截取原则 |
1.3.6 脉象信号的分析比较 |
1.4 研究结果 |
1.4.1 受试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
1.4.1.1 两组受试对象的性别比较 |
1.4.1.2 两组受试对象的年龄比较 |
1.4.2 多尺度熵分析 |
1.4.3 脉图叠加直观比较 |
1.4.4 小波分析 |
1.4.4.1 相对健康人和胃炎患者左关1-6层脉位比较 |
1.4.4.2 胃炎患者与相对健康人左关第4层小波分解比较 |
1.4.4.3 测试结果 |
1.4.4.4 |
1.5 比较试验的结论 |
2 诊断性试验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样本量的确定和来源 |
2.2.2 诊断标椎及纳排标准 |
2.3 研究过程 |
2.3.1 诊断性试验的操作流程 |
2.3.2 测试流程及脉图截取 |
2.3.3 脉象信号的处理 |
2.4 统计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脉诊及慢性胃炎疾病相关理论滥觞与延展 |
3.1.1 “涩脉类声波” |
3.1.2 振动波与声波 |
3.1.3 人体病变在寸口形成“涩脉类声波”假说 |
3.1.4 寸口脉搏的压力波信号的分析 |
3.1.5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相关认识 |
3.2 比较试验分析与探讨 |
3.2.1 试验设计 |
3.2.1.1 相对健康人的确定 |
3.2.1.2 关于底层(第6层)脉搏的说明 |
3.2.1.3 —种关于典型左手寸口关脉4层波图各部分组成的推论假说 |
3.2.2 脉象声波信号分析和识别方法 |
3.2.2.1 MATLAB软件简介 |
3.2.2.2 多尺度熵分析比较 |
3.2.2.3 脉象声波信号时域叠加比较 |
3.2.2.4 小波变换 |
3.2.2.4.1 小波变换的含义 |
3.2.2.4.2 小波变换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3.2.2.4.3 小波变换的应用价值 |
3.2.2.4.4 利用小波分析声波信号的优势 |
3.2.2.4.5 小波分析结果评价 |
3.3 诊断性试验意义与评价 |
3.3.1 诊断性试验的设计 |
3.3.1.1 诊断“金标准” |
3.3.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3.1.3 样本量的估计 |
3.3.1.4 盲法比较诊断试验和金标准的的结果 |
3.3.2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 |
3.3.2.1 诊断性试验的常用指标 |
3.3.2.2 提高诊断效率的方法 |
3.3.2.3 ROC分析 |
3.3.3 运用诊断性试验的目的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慢性胃炎”疾病中医脉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8)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敏感度和特异度研究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 |
1.1.2 诊断试验评价指标 |
1.1.3 诊断试验系统评价的相关方法学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资料提取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敏感性分析 |
2.7 发表偏倚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3.3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4 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的meta分析结果 |
3.4.1 阈值效应检测 |
3.4.2 异质性检验 |
3.4.3 评价指标的合并 |
3.4.4 亚组分析 |
3.4.5 Meta回归 |
3.4.6 敏感性分析 |
3.4.7 发表偏倚 |
4 讨论 |
4.1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
4.2 冠心病不同风险评估工具的特点 |
4.3 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价值 |
4.4 国内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5.2.1 纳入研究的局限性 |
5.2.2 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在早期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清单 |
第1章 综述 |
1.1 前言 |
1.2 前哨淋巴结的相关概念及由来 |
1.3 前哨淋巴结在内膜癌诊治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1.3.1 早期低风险内膜癌中的应用现状 |
1.3.2 早期高风险内膜癌中的应用现状 |
1.4 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主要争议点 |
1.4.1 病理超分期技术与小体积转移的意义 |
1.4.2 子宫内膜癌的淋巴引流途径 |
1.4.3 非SLN的潜在风险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meta分析流程图 |
2.2 纳入标准 |
2.2.1 诊断性研究纳入标准 |
2.2.2 治疗性研究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3.1 诊断性研究排除标准 |
2.3.2 治疗性研究排除标准 |
2.4 文献检索 |
2.4.1 检索范围 |
2.4.2 检索词 |
2.5 文献筛查 |
2.6 质量评价 |
2.6.1 诊断性研究质量评价 |
2.6.2 治疗性研究质量评价 |
2.7 数据提取 |
2.7.1 所有纳入研究提取数据 |
2.7.2 诊断性研究提取数据 |
2.7.3 治疗性研究提取资料 |
2.8 meta分析 |
2.8.1 异质性检验 |
2.8.2 合并效应量 |
2.8.3 发表偏倚分析 |
2.8.4 敏感性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2.1 诊断性研究 |
3.2.2 治疗性研究 |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3.1 诊断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及偏倚分析 |
3.3.2 治疗性研究的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总SLN检出率 |
3.4.2 双侧SLN检出率 |
3.4.3 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 |
3.4.4 孤立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 |
3.4.5 敏感度 |
3.4.6 总阳性淋巴结检出率 |
3.4.7 盆腔阳性淋巴结检出率 |
3.4.8 腹主动脉旁阳性淋巴结检出率 |
3.4.9 孤立腹主动脉旁阳性淋巴结检出率 |
3.4.10 微转移病灶检出率 |
3.4.11 孤立肿瘤细胞检出率 |
3.4.12 术后辅助治疗率 |
3.4.13 总辅助化疗率 |
3.4.14 单纯化疗率 |
3.4.15 单纯放疗率 |
3.4.16 同期放化疗率 |
3.4.17 术后总复发率 |
3.4.18 淋巴结相关复发率 |
3.4.19 无进展生存期 |
3.4.20 总生存期 |
3.4.21 疾病相关死亡率 |
3.4.22 围术期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在早期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 |
4.3 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在早期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中的治疗价值 |
4.3.1 SLNM对高危型内膜癌转移淋巴结检出的影响 |
4.3.2 SLNM对高危型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影响 |
4.3.3 SLNM对高危型内膜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
4.3.4 SLNM对高危型内膜癌生存期的影响 |
4.3.5 SLNM对高危型内膜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循环microRNA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
1.1.1 流行病学特征 |
1.1.2 病因与临床表现 |
1.1.3 临床诊断 |
1.2 MicroRNA |
1.3 Meta分析 |
1.3.1 Meta分析概述 |
1.3.2 Meta分析分类 |
1.3.3 诊断性试验meta分析 |
1.4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检索途径 |
2.2 检索策略 |
2.2.1 循环microRNA诊断宫颈癌的检索策略 |
2.2.2 循环microRNA诊断卵巢癌的检索策略 |
2.2.3 循环micro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检索策略 |
2.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文献质量评价 |
2.7 统计学分析 |
2.7.1 评价指标 |
2.7.2 异质性检验 |
2.7.3 合并效应量 |
2.7.4 发表偏倚 |
2.7.5 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 |
2.7.6 临床应用评价 |
第3章 结果 |
3.1 循环microRNA对宫颈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3.1.1 文献检索结果 |
3.1.2 文献基本特征 |
3.1.3 文献质量评价 |
3.1.4 异质性检验 |
3.1.5 合并效应量 |
3.1.6 发表偏倚 |
3.1.7 亚组分析与meta回归 |
3.1.8 临床应用评价 |
3.1.9 循环miR-18a对宫颈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3.1.10 循环miR-92a对宫颈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3.2 循环microRNA对卵巢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3.2.1 文献检索结果 |
3.2.2 文献基本特征 |
3.2.3 文献质量评价 |
3.2.4 异质性检验 |
3.2.5 合并效应量 |
3.2.6 发表偏倚 |
3.2.7 亚组分析与meta回归 |
3.2.8 临床应用评价 |
3.2.9 循环miR-200 家族对卵巢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3.2.10 循环miR-21 对卵巢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3.3 循环microRNA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文献基本特征 |
3.3.3 文献质量评价 |
3.3.4 异质性检验 |
3.3.5 合并效应量 |
3.3.6 发表偏倚 |
3.3.7 亚组分析与meta回归 |
3.3.8 临床应用评价 |
第4章 讨论 |
4.1 循环microRNA对宫颈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4.2 循环microRNA对卵巢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4.3 循环microRNA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性meta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诊断性研究的金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成像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姚瑞鑫,郭会利,王波,陈丽媛.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1(06)
- [2]子痫前期蛋白尿孕妇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及α1-微球蛋白妊娠期界值的研究[J]. 庄旭,冯蜀欢,陈漪,牟姗,林建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10)
- [3]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D]. 朱杉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网络Meta分析研究进展系列(五):诊断试验准确性网络Meta分析[J]. 高亚,孙凤,武珊珊,杨智荣,董圣杰,张天嵩,田金徽.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10)
- [5]冠心病痰浊证中医诊断量表的研制及评价[D]. 王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涩脉中异常声波的临床研究[D]. 刘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慢性胃炎寸口脉特征与现代脉学涩脉类声波表现关联性的临床研究[D]. 冯骁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冠心病风险评估工具敏感度和特异度研究的系统评价[D]. 杜晓宁.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9]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在早期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D]. 翟莉蓉.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循环microRNA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D]. 王睿.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