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定位器的改进与应用

支架定位器的改进与应用

一、托槽定位器的改进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18)在《两种正畸粘结剂粘结强度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两种正畸托槽粘结剂粘结强度及对釉质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40颗正畸需要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均分为2组;A组:光固化树脂粘结剂组;B组: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组。用万能试验机检测各组托槽的抗剪切强度,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釉质表面粘结剂的残留量,用SPSS 22.0统计每组抗剪切强度(SBS)及粘结剂残留指数(ARI)。结果经t检验结果得知A组(12.30±2.55MPa)抗剪切强度高于B组(9.13土1.18M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粘结剂残留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于B组。结论易受到较大外力的托槽可用粘接强度较大的光固化树脂粘结剂,相对安全牙位上的托槽适合选择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剂。

岑颖,温秀杰[2](2017)在《间接粘接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间接粘接技术最早应用于唇侧矫治,同一时期舌侧矫治技术的出现,更加凸显了间接粘接技术的优势,使得该技术在口腔正畸临床上得到迅速推广应用。然而,早期间接粘接技术由于受材料制约,价格昂贵,步骤繁琐,技工操作时间长,转移至口内后托槽周围残留的粘接剂去除困难,在正畸临床难以普及。随着粘接材料的发展和转移托盘技术的不断革新,间接粘

岑颖[3](2017)在《间接粘接技术在唇侧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托槽位置的准确性是获得良好矫治结果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当今直丝弓矫治技术的普遍应用。唇侧矫治器通常采用传统的直接粘接技术来粘接托槽,往往不能实现托槽的精确定位,尤其是后牙段托槽。这使得正畸医生不得不在矫治后期通过在弓丝上弯制各种补偿曲来弥补托槽位置不精确导致的牙齿排列不齐,以及会造成牙齿的往返移动,增加矫治时间和影响矫治效果。间接粘接技术的出现,使得托槽的精确定位成为可能,它是指将托槽和颊面管预先粘接到石膏模型上,然后制作转移托盘并将托槽和颊面管转移粘接到口腔内的一种正畸粘接技术。但由于间接粘接技术受到需要额外的技工室操作时间、技术敏感性以及制作成本较高等原因限制,目前正畸临床主要应用于舌侧矫治,而较少应用于唇侧矫治。因此,评价间接粘接技术在唇侧矫治中的可靠性及找出引起这项技术敏感性的原因,为临床正畸医生提供参考以及为这项技术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与推广就变得十分有意义。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和离体牙实验来对比分析间接粘接技术和直接粘接技术在粘接唇侧矫治器中的总粘接时间、椅旁操作时间、托槽脱落率、抗剪切强度以及间接粘接的转移精确度,从而验证在唇侧矫治中,间接粘接技术是否优于传统的直接粘接技术以及此项技术是否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同时采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改良并优化间接粘接技术的标准化粘接流程,旨在为将间接粘接技术应用于唇侧矫治中以及为正畸临床医生选择一种简便可靠的粘接技术和在正畸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自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到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口腔正畸科做唇侧直丝弓固定矫治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430岁,平均19.4岁,安氏I类错牙合25例,安氏II类错牙合35例,均为非拔牙病例。将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30例,B组患者30例,A组患者采用直接粘接技术粘接托槽,B组患者采用间接粘接技术粘接托槽;每例患者粘接20颗托槽,4颗颊面管,总共每组患者粘接600颗托槽,120颗颊面管。1.1两组均采用四手操作模式粘接托槽,分别记录A组每例患者的椅旁操作时间以及B组每例患者的椅旁操作时间及技工室操作时间;1.2分别记录A组和B组每例患者每个月复诊时的托槽脱落数及牙位,包括粘接时脱落的托槽数及牙位,并连续观察记录6个月;1.3从B组患者中随机抽出5例粘接陶瓷托槽的患者采用3D口内扫描技术,分别对石膏模型和粘接至口内的托槽数据进行扫描,应用3-shape专用软件测量并对比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异;1.4应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中的六西格玛流程改善工具(DMAIC)对间接粘接技术的粘接流程进行改进并优化;2.离体牙实验收集因正畸减数拔除的离体前磨牙共40颗,不包括氟斑牙、四环素牙,以及必须保证牙体完整无龋坏、无充填物、无裂纹,并将离体牙放入0.9%生理盐水中常温保存。随后将40颗离体前磨牙样本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个样本,A组采用直接粘接技术粘接托槽,B组采用间接粘接技术粘接托槽;应用万有力学实验机分别对每颗离体牙样本的抗剪切强度进行测试,以及使用光学解剖显微镜计算牙釉质上的粘接剂残留指数(ARI);结果:1.临床研究1.1 A组粘接上半口托槽的平均椅旁操作时间为30.9±2.3min,B组粘接上半口托槽的平均椅旁操作时间为15.4±1.7min,(P<0.05);A组粘接单个托槽时间为2.58±0.19min,B组粘接单个托槽时间为1.29±0.14min,(P<0.05);B组粘接上半口托槽的平均技工室时间为30.8±2.7min,总的粘接时间平均为46.27±3.27min,(P<0.05);1.2 A组托槽总脱落率为9.7%,B组托槽总脱落率为8.3%,(P>0.05);A组颊面管脱落率为3.2%,B组颊面管脱落率为5.6%,(P<0.05);A组托槽脱落率为6.5%,B组托槽脱落率为2.8%,(P<0.05);1.3 A2、A4、A5、A6、B1、B2、B3、B5、C1、C3、C4、C6、D1、D2、D3、D6的位置在转移前后几乎是一致的,(P>0.05),而A1-切缘、A3-远中、腭侧、B4-切缘、B6-腭侧、C2-切缘、C5-切缘、D4-切缘、D5-颈缘的位置稍有差异,P值<0.05,但差异均在0.5mm以内;1.4优化后的间接粘接技术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技工室时间和椅旁操作时间,确保了粘接的准确性和粘接质量以及节约了粘接成本;同时减少了患者的张口时间,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2.离体牙实验A组和B组的离体牙的平均抗剪切强度分别为12.06±7.16Mpa和22.98±13.07Mpa,(P<0.05);A组和B组的平均ARI指数分别为1.90±1.02和1.55±0.89,(P>0.05);结论:1.间接粘接技术具有显着减少椅旁操作时间的优势,尽管总的粘接时间是大于直接粘接技术的,但是灵活的技工室时间可允许医生从容的安排病人。2.间接粘接技术与直接粘接技术的托槽总脱落率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颊面管脱落率显着高于直接粘接技术,而托槽脱落率显着低于直接粘接技术。3.间接粘接技术中应用双层硅橡胶转移托盘具有较高的转移精确度,能够满足正畸临床要求。4.应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对间接粘接流程进行改进并优化后,能够显着提高粘接质量、提升粘接效率、降低粘接成本以及提升患者满意度。5.间接粘接技术和直接粘接技术的抗剪切强度均能满足正畸临床需求,而且间接粘接技术的抗剪切强度显着高于直接粘接技术;两种技术的ARI指数均较高,没有统计学差异。

唐卫忠,王婷婷,汪大林[4](2016)在《正畸托槽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正畸托槽的精确定位是取得快速、理想矫治效果的必要条件。随着正畸技术的日益成熟及计算机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提高托槽定位精确度的方法如间接粘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的托槽定位应运而生。与口内直接定位或石膏模型上间接定位技术不同的是,三维整合数字化模型可以虚拟托槽定位、模拟矫治过程和预测矫治结果,使得托槽定位更加准确,节省了临床操作时间。本文对托槽粘结位置、直接定位方法、间接定位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万贤凤[5](2014)在《正畸数字化间接粘结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在口腔正畸矫治过程中,托槽粘结位置的准确性是直丝弓矫治效果的重要保障。为了追求精确的托槽粘结,现代矫治技术越来越多的使用托槽间接粘结技术。间接粘结技术又可分为传统间接粘结技术及数字化间接粘结技术。传统间接粘结技术步骤繁多,需技师大量实验室的操作时间,限制了托槽间接粘结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具有存储方便、精度较高、测量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正畸医生的青睐。因此,在数字化模型上进行托槽定位,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数字化正畸技术的热点问题。随着数字化三维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间接粘结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正畸临床。但是,在托槽粘结定位位置上存在多种观点:Angle认为托槽的理想位置应该在牙唇表面的中心点,Andrews发明了直丝弓托槽,建议将托槽粘结在临床冠面轴的中点(FA点),McLaughlin与Bennett提出测量从切缘到托槽槽沟的距离来定托槽的位置,Ricketts与Kalange提出了用边缘嵴来确定托槽的垂直位置,Eliades等认为把牙齿的边缘嵴作为参考点是非常重要的。ABO-OGS评分系统是目前公认的比较客观而且可靠地正畸治疗结果评价系统。ABO-OGS评分系统是基于石膏模型与X线曲面断层片的情况,精确客观评价正畸治疗结果的方法,该系统包括:牙齿排列、边缘嵴高度、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咬合接触、合关系、覆盖、邻接接触关系及牙根倾斜度这八项独立的评分。前七项在正畸模型上,最后一项在全景片上评估。按照每项指标的异常程度,评分时分别记0-2分,最后将各项指标的分数相加得到总记分。总记分越高说明正畸治疗的结果越不理想。ABO-OGS评分系统可以评估研究模型的3个平面,对于鉴别完成病例是个有用的指数。目前,国内还没有在数字化牙颌模型上进行托槽虚拟定位,用软件制作完成弓丝,模拟正畸矫治后效果,并用ABO-OGS评分标准评估虚拟矫治后的矫治效果的研究。本研究将应用激光扫描的牙冠与CBCT重建的牙根和颌骨进行整合,建立包括牙冠、牙根和颌骨在内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利用工程软件绘制真实大小的DamonQ自锁托槽,在整合模型上比较数字化DamonQ自锁托槽含牙根信息托槽定位法及托槽高度定位法虚拟矫治效果差异。通过ABO-OGS评分系统的三项标准(边缘嵴高度、牙齿排列、牙根平行度)评估虚拟矫治后的矫治效果,探讨数字化托槽虚拟定位的准确性以及今后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同时,计算机软件形成的虚拟托槽定位能否精确转移至患者口内,主要取决于计算机软件中托槽软件位置与转移托盘转移至口内托槽位置的一致性。目前关于托槽虚拟定位与转移后实际粘结位置的差异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探讨托槽虚拟位置与转移至石膏模型上的位置的差异,为临床托槽粘结位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小结如下:一.CBCT与激光扫描联合建立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本部分主要是将激光扫描的牙冠与CBCT重建的牙根进行整合,建立包括牙冠、牙根及颌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为后续托槽间接粘结的准确定位奠定的实验基础。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拟隐形矫治患者15例,男3例,女12例,Angle Ⅰ类或Angle Ⅱ类错合,年龄23-38岁,平均27.7岁,其中Angle Ⅰ类错合患者9例,Angle Ⅱ类错合畸形患者6例。纳入标准:恒牙列,牙列完整(28-32颗牙齿),无多生牙,无畸形牙,无根管治疗及唇颊侧充填牙齿,牙齿无过度磨耗,无金属修复体,排除标准:CBCT图像不清晰。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用二步法硅橡胶印模技术取患者硅橡胶印模,将硅橡胶模型寄往西安恒惠科技有限公司,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牙齿三维数据,并以STL格式保存。所有患者采用NewTom3G锥形束CT进行扫描。采用卧位投射,扫描后原始容积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后经设备标配综合图像处理软件(NewTom NNT)完成数字化处理,然后输出高分辨率DICOM格式图像数据。西安恒惠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人员根据骨密度信息,将CBCT中牙齿数据提取出来,生成单颌STL,使用专用软件的曲面匹配工具,与激光扫描的STL对牙冠部位进行匹配,建立包含牙根在内的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本部分获得15例患者的包含牙根、牙冠和颌骨的三维影像,该数字模型精细平滑、解剖细节清晰,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牙冠、牙根的三维位置关系。结论:包含牙根的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的建立这对正畸治疗方案的确立及治疗效果的评估都有重大意义。通过整合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牙冠的情形,以及直观看到牙根排列情况,准确评估牙周状况和牙槽骨厚度,并且全面评估患者牙冠与牙根、颌骨的空间位置关系,为矫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为后续托槽间接粘结的准确定位奠定的实验基础。二.DamonQ自锁托槽在数字化牙颌模型上的模拟定位本研究在第一部分建立的15个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上,利用工程软件绘制真实大小的DatnonQ自锁托槽,在整合模型上比较数字化DamonQ自锁托槽含牙根信息托槽定位法与托槽高度定位法虚拟矫治效果差异。通过ABO-OGS评分系统的三项标准(边缘嵴高度、牙齿排列、牙根平行度)评估虚拟矫治后的矫治效果,探讨数字化托槽虚拟定位的准确性以及今后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先在这15个患者石膏模型上测量上下颌中切牙临床牙冠高度,确定我们托槽高度定位的标准为:上中切牙高度为4.5mm,下颌中切牙高度为3.5mm。2)按照含牙根信息托槽定位法对15例牙颌模型上28颗牙齿进行托槽定位。3)按照托槽高度定位法对15例牙颌模型上28颗牙齿进行托槽定位。4)软件形成矫治后终状态。5)ABO-OGS评分标准评估矫治结果:在计算机软件上使用目测法对研究模型各种托槽定位方法正畸虚拟治疗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参照ABO-OGS标准,包括三项:牙齿排列、后牙边缘嵴高度及牙根平行度。每个病例记录记分牙位、各单项记分及总记分。每个病例的测量间隔时间为2周,重复测量3次,测量结果取3次测量的均值。6)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是对牙齿的牙齿排齐、边缘嵴高度、牙根平行度这三个测量指标及综合指标,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矫正前和两种不同的托槽虚拟定位方法虚拟矫治后结果,不满足球对称检验,采用校正的Greenhouse-Geisser结果。软件版本为SPSS19.0,设定显着性水平位为0.05。结果:1)用OrthoRx软件成功地获得了所有患者牙颌模型模拟的最终矫治状态。2)在边缘嵴高度方面,治疗前扣分均数为2.80±2.01分,按含牙根信息托槽定位法(以下简称方法一),其虚拟矫治后扣分均数为0.53±0.83分,按托槽高度法为标准定位托槽(以下简称方法二),其虚拟矫治后扣分均数为0.27±0.46分,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检验结果示:方法一及方法二虚拟矫治前后牙齿边缘嵴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691,P=0.000),两种托槽定位方法,虚拟矫治后边缘嵴高度扣分均小于治疗前扣分,但是,两种方法虚拟矫治后边缘嵴扣分没有统计学差异。3)在牙齿排齐方面,治疗前扣分均数为10.80±5.06分,方法一虚拟矫治后扣分均数为0.27±0.46分,方法二虚拟矫治后扣分均数为1.00±0.84分,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检验结果示:方法一及方法二虚拟矫治前后牙齿排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144,P=0.000),两种托槽定位方法,虚拟矫治后牙齿排齐方面扣分均小于治疗前扣分。而且,两种方法虚拟矫治后牙齿排齐扣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方法一虚拟矫治后扣分小于方法二。4)在牙根平行度方面,治疗前扣分均数为0.47±1.13分,方法一虚拟矫治后扣分均数为0.07±0.26分,方法二虚拟矫治后扣分均数为1.00±1.13分,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检验结果示:方法一与方法二比较,两者矫治后牙根平行度扣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71,P=0.007)。方法一虚拟矫治后牙根平行度扣分小于方法二。但是,两种方法虚拟矫治前后牙根平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托槽定位方法,虚拟矫治后牙根平行度方面未发生明显改善。5)在牙齿排齐、边缘嵴高度及牙根平行度3项总的扣分情况,治疗前总的扣分的平均值为14.07±7.15分,方法一虚拟矫治后扣分均数为0.87±1.19分,方法二虚拟矫治后扣分均数为2.27±1.58分,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检验结果示:方法一及方法二虚拟矫治前后3项总的扣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818,P=0.000),两种托槽定位方法,虚拟矫治后3项总扣分均小于治疗前扣分。同时,两种方法矫治后3项总扣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故可以认为方法一虚拟矫治后效果较方法二好。结论:1)在重建包含牙根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上,用OrthoRx软件,通过含牙根信息托槽定位法及与托槽高度定位法,其虚拟矫治均有效果。2)通过含牙根信息托槽定位法较托槽高度定位法虚拟矫治效果更好,该结果反映了含牙根信息托槽定位法其托槽定位方法更为准确。这为后续研究托槽准确定位于口腔提供实验依据。三.托槽软件位置与间接粘结转移的实际位置一致性的验证本研究比较托槽软件位置与转移至中间石膏模型的位置的差异,以及托槽软件位置与初始石膏模型位置的差异,以期为数字化托槽间接粘结位置的一致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已按照含牙根信息托槽定位法定位的15个数字化模型。2)将软件托槽粘结位置转移至中间石膏模型上。3)用特殊软件工具测量每个托槽软件位置到中间石膏模型位置的线距差。4)制作间接粘结转移托盘。5)将托槽从转移托盘转移至初始石膏模型上。6)用特殊软件工具测量每个托槽软件位置到初始石膏模型位置的线距差。7)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数据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每组数据用单样本t检验,检验值为0.2。两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并先进行成对样本相关系数检验,当P<0.05时,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个牙位托槽软件位置与转移至中间石膏模型后托槽位置的线距测量结果如下:Al:t=-15.863,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89;A2:t=-13.909,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70;A3:t=-14.414,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78;A4:t=-19.526,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112;A5:t=-16.950,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101;B1:t=-9.322,P=0.001,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65;B2:t=-10.428,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66;B3:t=-15.144,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93;B4:t=-21.046,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108;B5:t=-33.444,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121;C1:t=-16.595,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90;C2:t=-16.820,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98;C3:t=一15.272,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94;C4:t=-18.776,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94;C5:t=-18.403,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101;D1:t=:一19.074,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101;D2:t=-16.895,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89;D3:t=-13.260,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94;D4:t=-15.293,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83;D5:t=-11.630,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67;即可认为所有牙位的线距差值与检验值0.20mm有显着性差异,这些牙位的线距差值均小于检验值0.20mm,可以认为软件中托槽位置与硬件上托槽位置具有一致性。2)各个牙位托槽软件位置与初始石膏模型上托槽位置的线距测量结果如下:A1:t=-7.159,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57;A2:t:=-6.702,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45;A3:t=-8.983,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73;A4:t=-8.582,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69;A5:t=-9.133,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72;B1:t=-10.582,P=0.001,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75;B2:t=-12.642,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81;B3:t=-6.327,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43;B4:t=-10.452,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77;B5:t=-15.792,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87;C1:t=-8.601,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70;C2:t=-12.166,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82;C3:t=-7.412,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51;C4:t=-5.405,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38;C5:t=-8.724,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47;D1:t=-8.680,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75;D2:t=-9.552,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70;D3:t=-9.970,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68;D4:t=-7.758,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58;D5:t=-12.393,P=0.000,差分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84。即可认为所有牙位的线距差值与检验值0.20mm有显着性差异,这些牙位的线距差值均小于检验值0.20mm,可以认为软件中托槽位置与牙齿实际位置具有一致性。3)我们将每个牙位上软件-中间石膏模型线距值与软件-初始石膏模型线距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示:A1:t=1.669,P=0.102;A2:t=:1.520,P=0.136; A3: t=-0.281,P=0.780;A4:t=3.062,P=0.004; A5:t=1.499,P=0.141;B1:t=-0.736, P=0.465; B2:t=-1.556,P=0.127;B3:t=3.877,P=0.000;B4:t=2.842,P=0.007;B5: t==3.593,P=0.001;C1:t=:0.713,P:0.480; C2:t=1.409,P=0.166;C3:t=3.108, P=0.003;C4:t=3.569,P=0.001;C5:t:6.419,P=0.000;D1:t=1.171,P=0.248; D2: t=1.020,P:0.313;D3:t=1.152,P:0.256;D4:t=1.510,P=0.138;D5:t=-1.957, P=0.057.A1,A2,A3,A5,B1,B2,C1,C2,D1,D2,D3,D4,D5这些牙位的托槽两者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即可认为这些牙位的托槽在软件-中间石膏模型线距差值与软件-初始石膏模型线距差值一致,即托槽的中间石膏模型位置与初始石膏模型位置基本一致。而A4,B3,B4,B5,C3,C4,C5这些牙位的托槽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即可认为这些牙位的软件-初始石膏模型线距差值大于软件-中间石膏模型线距差值。结论:1)从软件到中间石膏模型的托槽转移过程中,所有牙位托槽的位置差值在0.2mm内,可以认为托槽软件位置与中间石膏模型位置基本一致。2)从软件到初始石膏模型的托槽转移过程中,所有牙位托槽的位置差值在0.2mm内,可以认为托槽软件位置与初始石膏模型位置基本一致。

邱爽[6](2013)在《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数字化分析与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近20年,但对于这一术式的研究却非常少。本课题旨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索性研究:1.分别对三维CT影像以及颧弓位X线影像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颅面骨性结构的变化;2.建立关于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该术式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特点;3.评估患者术后颧面部的感觉功能受到影响的程度;4.对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所涉及的颧面孔相关神经、血供进行解剖学研究,探讨颧面部相关神经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分别对24例接受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患者术前与术后的CT数据,运用三维选点法、三维配准法进行测量和分析,采取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分析手术前后患者颅面结构的变化情况。2.根据头影测量学的原则,设计、研制颧弓位头影测量定位摄影椅,辅助患者拍摄颧弓位X线片时摆放体位。3.分别对17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颧弓位X线影像进行头影测量和数字图像处理,分析手术前后患者颅面结构的变化情况。4.选取高颧骨患者男女各1例,采集术前CT数据,通过三维重建、手术模拟、划分网格、材料赋值等步骤,建立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术中为形成颧弓根部的青枝骨折而对颧骨颧弓进行按压,通过有限元分析法研究颧骨颧弓的形变、应力分布特点。5.通过对34例患者术前与术后10天颧面部感觉进行测量和调查,采取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评估患者颧面部感觉功能的变化。6.分别以26例干性颅骨标本及6例新鲜头颅标本,分别对颧面孔分布特点、颧面神经、颧颞神经、眶下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以及颧面动脉等与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相关的结构的分布、走行进行解剖研究。研究结果:1.使用三维选点法测量发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后5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分别是:前面宽(zp-zp)、颧突点与颧弓点间弧长的中点间距(mpy-mpy)、颧突距(po-zp)、颧突角(∠n-zp-po)、前面宽指数(zp-zp/ft-ft)。2.使用三维配准法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手术区域骨性结构变化呈现一共同趋势:颧颌缝的外侧存在一较小区域差值最大;以该区域为圆心,差值变化向外上方逐渐减小;至A区(颧弓根部区域),差值逐渐减小至公差范围。3.使用颧弓位X线片头影测量发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5对测量项目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分别是:颧骨体最前点到X轴的距离(3-X)、颧突点到X轴的距离(4-X)、颧突点到Y轴的距离(4-Y)、颧突点与颧弓点弧长的中点到Y轴的距离(5-Y)、颧突根角:颧突点与颧弓根点的连线和X轴的夹角(∠4-7-X)4.通过对手术前后的颧弓位二维影像的图像处理分析显示,所有接受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患者,配准术前与术后的颧弓位影像显示出颧骨颧弓共同的内收、降低的变化趋势:该变量一般从颧弓的中部开始,向前方逐渐增大,至颧突区其变化量达到最大,再向前方则逐渐减小。术后颧骨颧弓的轮廓线的较之术前更趋于平滑,其弯曲的程度减小。5.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利用三维的CT数据合成了较为清晰的二维颧弓位X线影像。对两种颧弓位影像,用同样头影测量方法所得到的测量数据明显无统计学差异。6.建立了2个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形变分析显示:颧骨颧弓向内发生形变位移,从颧弓根部至颧骨的前份位移量逐渐增大,颧骨截骨端顶点是位移量最大。应力分析显示:在颧弓的根部出现一个单一独立的应力明显集中区域。7.术前与术后10天的测量评估,未发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后患者颧面部感觉有明显变化。8.面神经、眶下神经、颧颞神经与颧面神经之间关系密切,相邻的神经之间存在交通支。9.颧面动脉骨外段分为深、浅两支:深支在骨膜上紧贴,沿颧弓向后方走行,浅支则一直与颧面神经的各分支紧密伴行。10.国人的颧面动脉、颧颞动脉的来源是上颌动脉的颞深动脉前支。结论1.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骨性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颧骨体的突度、宽度变化最为明显,颧弓前中部明显内收、宽度降低,但颧弓的根部保持稳定,其宽度无明显改变。2.颧弓位X线头影测量和图像分析方法,满足常规类型的颧骨美容手术的临床诊疗、随访的一般需要。3.颧骨“L”型降低截骨术中,对颧骨颧弓的按压能够在颧弓根部产生一个单一的应力集中区域,从而使颧弓根部发生青枝骨折,致使颧骨、颧弓发生向内的形变。4.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通常不会对患者颧面部感觉造成明显影响。5.颧面神经与眶下神经、颧颞神经、面神经之间存在复杂的交通、相邻关系,它们在代偿颧面神经功能中可能均有作用。面神经在颧面区、眶下区感觉功能有重要意义。

杨昌万[7](2012)在《带定位器两用托槽镊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制作一种既能夹持又能将托槽精确定位的托槽镊。方法:将0.483 mm×0.635 mm的不锈钢方丝用转矩钳弯制成两个具有准确预定高度和宽度的"ㄇ"形,游离端做成固定臂,再将固定臂用点焊机分别点焊在镊子柄的两面,横臂与镊子柄长轴垂直,镊子柄末端打磨成5 mm宽度并抛光;粘接托槽时,以镊子夹持托槽就位于牙面,将镊子调头以相应的横臂压入槽沟压紧即可定位,并对托槽的近远中位置及倾斜度进行调整。结果:带定位器两用托槽镊能较方便地定位托槽在牙面的垂直高度﹑近远中位置及倾斜度,较常规Χ形托槽定位器节省操作时间,平均每位患者可少用时150 s。结论:带定位器两用托槽镊具有夹持及托槽精确定位的功能。

孙晓蕾[8](2011)在《自锁矫治器矫治效率及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自锁矫治器与传统结扎式矫治器治疗拔牙病例的矫治时间及切牙牙根吸收情况,分析和探讨自锁矫治器的矫治效率以及对牙根吸收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安氏Ⅰ类、Ⅱ类错(?)畸形中牙列中度拥挤病例30例,分为两组。其中,使用Damon 3MX自锁矫治器并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病例(自锁组)15例,矫治技术为自锁矫治技术;使用传统结扎式矫治器并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病例(结扎组)15例,矫治技术为传统直丝弓矫治技术。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拥挤度及错胎分类等指标上具有可比性。分别统计两组病例:上下牙弓整平排齐所用时间、关闭拔牙间隙所用时间、总体治疗疗程、有效复诊次数、矫治治疗结束后切牙牙根吸收量。全部数据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矫治效率:①整平排齐时间:自锁组为5.8±2.10月,结扎组为4.5±0.71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0.05);②关闭拔牙间隙时间:自锁组为8.3±3.65月,结扎组为6.6±2.99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0.05);③总体治疗时间:自锁组为20.4±5.04月,结扎组为16.8±2.66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0.05);④有效复诊次数:自锁组为19.0±4.83次,结扎组为16.4±3.41次,两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81>0.05)。(2)牙根吸收:①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2.05±1.51mm,结扎组为2.08±1.21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3>0.05);②上颌侧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1.77±1.01mm,结扎组为1.91±1.59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8>0.05);③下颌中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2.06±1.62mm,结扎组为1.98±1.5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6>0.05);④下颌侧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1.94±1.45mm,结扎组为1.84±1.1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8>0.05)。结论:(1)在中度拥挤病例的拔牙矫治治疗中,Damon 3MX自锁矫治器与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相比,其矫治效率无差异。(2)在中度拥挤病例的拔牙矫治治疗中,切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Damon 3MX自锁矫治器与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相比,其牙根吸收量无差异。

兰青,贺红,周辉霞[9](2008)在《标记型直丝弓托槽定位器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开发一种能在牙面上准确定位的标记型直丝弓托槽定位器。方法定位器由刻有各个牙齿轴倾角的中部刻度盘,横、纵杆及高度标尺组成;横杆、高度标尺固定,纵杆可旋转运动,横、纵杆下方均带有可更换油墨标记头。操作时根据不同牙轴倾角预先调好交叉杆角度,然后使纵杆与牙临床冠长轴一致,根据高度标尺调整好定位器中心位置,定位器压向牙面,油墨标记头即可完成定位标记。结果标记型托槽定位器能标记出托槽在牙面的垂直高度、近远中位置及冠长轴。结论标记型托槽定位器的应用能明显提高托槽黏接的准确性。

胡湘权[10](2008)在《CBCT评价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形态对转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上颌前牙、前磨牙的唇(颊)面形态及冠根成角关系对转矩的影响,为临床上牙齿的转矩调整提供参考。方法:选用329颗上颌离体牙,其中中切牙77颗、侧切牙68颗、尖牙61颗、第一前磨牙66颗、第二前磨牙57颗。利用CBCT将全部牙齿进行扫描,在CT工具软件下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并提取全部牙的正中矢状切面图像,利用AutoCAD软件对图像进行测量,分别测量:牙冠唇(颊)面四个不同高度的切线与牙冠长轴所成的角度;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所成的角度;牙冠唇(颊)面上连续14个点的坐标。结果:①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牙冠唇(颊)面不同高度的切线与牙冠长轴间的角度值,其标准差位于2.73°到5.70°之间。不同高度问的角度变化上颌第二前磨牙变化最大,高度从3.0 mm到4.5 mm角度平均变化为9.17°,上颌中切牙变化最小,高度从3.5mm到5.0mm角度平均变化4.25°。②上颌前牙唇面相邻两点的切线所成角度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前磨牙颊面相邻两点的切线所成的角度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上颌前牙与前磨牙中冠根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第一前磨牙最大为19.34°、第二前磨牙最小为14.78°。上颌尖牙的牙根长轴偏向牙冠长轴的唇向,其均数为-3.30°;其余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牙根长轴均偏向牙冠长轴的舌向,其中又以上颌第一前磨牙冠根角度值最大,其均数为4.84°,上颌中切牙的冠根角度值最小,其均数为0.88°。④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唇面上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有较大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从0.574到0.952,多项式回归所得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唇面曲线形态的最优方程为2项式方程,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①上颌前牙、前磨牙的牙体形态存在个体差异,从前牙到前磨牙,个体差异程度逐暂增大。上颌前牙与前磨牙托槽的位置在(牙合)龈向产生0.5mm偏差,对转矩的影响为1°到4°不等。②上颌前牙托槽粘结高度在(牙合)龈方不同的范围内变化相同的距离对转矩的影响值基本相同;上颌前磨牙托槽粘结高度在(牙合)龈方不同的范围内变化相同距离对转矩的影响不同,越靠牙龈方对转矩的影响越大。③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均存在一定的冠根角、且冠根角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均是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转矩的重要因素。④可以通过方程预测牙冠唇(颊)面不同的托槽粘结高度对转矩的影响,且唇(颊)面形态曲线方程可用于指导托槽底板形态设计。

二、托槽定位器的改进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托槽定位器的改进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正畸粘结剂粘结强度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器械与材料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2)间接粘接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间接粘接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1.1 粘接材料的发展
    1.2 转移托盘的发展
2 间接粘接技术的特点
    2.1 有效缩短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
    2.2 提高了托槽粘接的准确性
    2.3确保了托槽的粘接强度
    2.4 减少了菌斑聚集和抑制脱矿
    2.5 间接粘接联合4手操作
    2.6 间接粘接技术与数字化
3 间接粘接技术的前景及展望

(3)间接粘接技术在唇侧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间接粘接技术与直接粘接技术的椅旁操作时间的对比研究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间接粘接技术与直接粘接技术的托槽脱落率的对比研究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间接粘接技术转移精确性的临床研究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4 应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优化间接粘接技术流程
        2.4.1 材料和方法
        2.4.2 结果
        2.4.3 讨论
第三章 离体牙实验
    3.1 间接粘接技术与直接粘接技术的抗剪切强度的对比研究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间接粘接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正畸托槽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正畸托槽的粘结位置
2 直接定位技术
    2.1 托槽定位器
    2.2 托槽定位表
3 间接定位技术
    3.1传统的间接定位方法
        3.1.1石膏模型上的托槽定位
        3.1.2转移托盘
    3.2 计算机辅助的间接定位方法
        3.2.1 数字化模型
        3.2.2 快速成型转移托盘
4 展望

(5)正畸数字化间接粘结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CBCT与激光扫描联合建立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amonQ自锁托槽在数字化牙颌模型上的模拟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托槽软件位置与间接粘结转移后的实际位置一致性的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间接粘结技术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附图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6)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数字化分析与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运用三维测量评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骨性结构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运用三维选点法对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骨性结构的测量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第二节 运用三维配准法对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骨性结构的测量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第二部分 运用颧弓位头影测量评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探索性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颧弓位头影测量定位摄影椅的设计和研制
        研究目的
        设计背景及要求
        设计方案
        实际改进方案
    第二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的颧弓位头影测量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第三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的颧弓位二维影像的图像分析探索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四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的颧弓位头影测量准确性的探讨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第三部分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引言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颧骨“L”型截骨术相关血供与神经分布的解剖学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对颧面部感觉功能的影响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相关神经与血供分布的解剖学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1 颧骨降低术的研究进展
综述2 有限元分析法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带定位器两用托槽镊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制作方法
        1.2.2 使用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自锁矫治器矫治效率及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病例展示
致谢

(9)标记型直丝弓托槽定位器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定位器的组成和形态
    2.定位器的材质与制作工艺
    3.使用方法
        (1)定位
        (2)标记
        (3)黏接
结 果
讨 论
    1.直丝弓托槽定位的标准
    2.托槽黏接不准确的原因
    3.标记型直丝弓托槽定位器的优点
    4.改进方向

(10)CBCT评价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形态对转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1 文献回顾
    2 研究设想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切线与牙冠长轴所成角度
    2 切线与切线所成角度
    3 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所成角度
    4 唇(颊)曲线形态
讨论
    1 实验设计与方法
    2 牙体形态的个体差异对转矩的影响
    3 托槽粘结高度对转矩的影响
    4 α角的变化规律
    5 冠根角对转矩的影响
    6 回归方程的临床意义
    7 直丝弓矫治器的转矩分析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附录一 实验图
附录二 上颌前牙与前磨牙不同高度T点对应的α角预测值(°)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托槽定位器的改进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正畸粘结剂粘结强度的体外实验研究[D]. 刘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2]间接粘接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 岑颖,温秀杰. 重庆医学, 2017(14)
  • [3]间接粘接技术在唇侧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岑颖.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3)
  • [4]正畸托槽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J]. 唐卫忠,王婷婷,汪大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6(05)
  • [5]正畸数字化间接粘结技术的初步研究[D]. 万贤凤.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6]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数字化分析与解剖学研究[D]. 邱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11)
  • [7]带定位器两用托槽镊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杨昌万.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2(05)
  • [8]自锁矫治器矫治效率及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D]. 孙晓蕾. 青岛大学, 2011(06)
  • [9]标记型直丝弓托槽定位器的开发研究[J]. 兰青,贺红,周辉霞. 广东牙病防治, 2008(06)
  • [10]CBCT评价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形态对转矩的影响[D]. 胡湘权. 暨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支架定位器的改进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