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贾明明,王宗明,毛德华,黄春林,路春燕[1](2021)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红树林作为独特的海陆过渡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和恢复与多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密切相关.然而,迄今还没有面向SDGs的中国红树林时空变化分析.本研究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解译1973~2020年中国红树林生长区的土地覆被,得出近50年红树林及其与周边土地覆被类型的时空变化和相互转化.结合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等政策,探讨SDGs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进展.结果表明:由于农田和养殖池扩张等因素, 1973~2000年中国红树林面积减少30199ha(1 ha=1×104m2)(约占1973年的62%); 2000~2020年,由于中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造林,全国新增红树林9408 ha,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1973~2020年,中国滨海一直生长有红树林的陆表面积为8657 ha,仅占1973年红树林总面积的18%.从SDGs元年(2015年)到目标完成年(2020年),中国沿海新增25%的红树林;截至2020年9月,中国红树林保护区面积占生长区的16%, 77%的红树林得到良好的保护,国家级经济特区中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比例达80%.近年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动计划以达到停止毁林、恢复红树林的目的,中国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已基本达到了相关SDGs的规定.本工作的研究方法、数据集和结论可为监测和评估中国乃至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方法借鉴和数据基础.
张姗[2](2021)在《广西红树林保护历程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既是我国红树林的重要分布省区,也是红树林保护工作开展较早的省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西红树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2019年广西红树林总面积达9 330.34 hm2,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2.7%,位居全国第二。广西红树林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出台系统政策措施实现的,具体形式包括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地、颁布实施红树林保护规章与管理办法、打击破坏红树林不法行为等,形成政府主导、科研先行、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的多元保护路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广西红树林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与困难:对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需求;红树林的宜林滩涂日益减少,人工造林成本日益增高;科学技术支撑不足,造林成效大打折扣等。未来,广西红树林保护工作应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尊重科学,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中的科技支撑;积极发挥群众力量,全面建立红树林沿岸的群众巡护监管网络;建立完善红树林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红树林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红树林知识科普宣教与国际交流合作,总结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智慧。
薛保铭[3](2021)在《北部湾近海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塑料污染防治已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将塑料污染治理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是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联合国环境大会多次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开展专题研讨。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是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全球范围有关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环境行为的研究仍面临众多挑战:对于“源”的研究大部分均局限于陆源污染,海源污染被严重忽视,但人类渔业活动大量使用了塑料制品,渔业来源的微塑料污染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待进一步开展;对于“汇”研究,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微塑料污染最重要的“汇”,但大部分研究聚焦在表层沉积物,微塑料在深层沉积物中的归趋以及针对红树林、珊瑚礁等独特的“汇”的研究有待深入;微塑料污染研究作为引领海洋塑料污染有效削减的前提工作,相关研究成果有待向务实管用的管控对策转化。针对现状问题,本研究以我国四大传统渔场之一、中国-中南半岛沿海几何中心的北部湾为基底,重点研究海洋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主要内容以及成果如下:(1)研究对北部湾重点研究区(包括5条入海河流)沉积物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开展调查,发现观测的8种不同聚合物类型的微塑料在表层沉积物中均被检出,其中,PP(聚丙烯)的丰度最高,占比达68.7%,其次为PE(聚乙烯),占比为18.5%,微塑料形态研究表明,纤维状微塑料达检出的微塑料总量的69.6%。表层沉积物微塑料丰度均值为405±336个/kg,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微塑料在不同环境功能区的污染分布呈现以下特征:市区河段>海洋养殖区>郊区河段>潮间带>近岸海域>港口区。(2)研究针对北部湾重点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主要的微塑料类型污染物(PP纤维、PE纤维)的来源开展了来源解析工作,通过不同塑料纤维的用途、进入环境的途径以及将检出的微塑料纤维与几个不同来源的渔具塑料纤维进行比对,证明研究区域PP纤维、PE纤维很可能来源于渔具的磨损。此外,PP纤维和PE纤维的整体丰度与不同渔业活动强度的相关度较高(R2=0.8586,p=0.015),既表明了渔业活动对微塑料污染的重要影响,也验证了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纤维来源于渔业活动的论断。(3)研究发现珊瑚礁、红树林这两个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也是海洋微塑料的“汇”。珊瑚礁一般分布在洁净度较高的海域,但本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区域所有的珊瑚礁区沉积物均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包括沿陆地海岸发育珊瑚礁以及沿海岛边缘发育的珊瑚礁,平均丰度为363±476个/kg。红树林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要高于本研究的其他沉积物类型,平均丰度为655±526个/kg。红树林沉积物是微塑料集聚度很高的“汇”,同时也起到滞留微塑料颗粒的作用。根据野外调查结果,红树林尤其是小型红树林容易受到周边人类活动的破坏或侵占,其积累的微塑料可能会重新释放到外环境中,有从微塑料的“汇”转变为“源”的可能。(4)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柱中(长度60 cm)的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410±329个/kg,证明了微塑料可以赋存于深层沉积物中,而且可“隐藏”在深度达60 cm的深层沉积物中(丰度为167个/kg)。沉积柱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布和尺寸分布表明微塑料可长期埋藏于深层沉积物中,是被忽视的、微塑料重要的“汇”。沉积柱中微塑料的丰度水平与表层沉积物相近,研究区域“藏于”深层沉积物的微塑料总量(185吨)是表层沉积物的5倍,由于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表层沉积物,因此,微塑料储量水平可能普遍被低估。(5)本研究采用210Pb和137Cs的定年法构建沉积柱的年代框架,分析选定海域微塑料污染历史记录,结果显示1933年以及年龄更大的沉积物(深度≥22 cm)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然而常用的塑料在二十世纪40年代才被发明并且70年代才被普及使用,这表明微塑料在沉积物中会垂直向下迁移。本文认为研究区域的生物扰动以及深层沉积物的尺寸分布可能是微塑料在沉积物中垂向迁移,导致“新塑料”埋藏于“老沉积物”中的重要原因。(6)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尤其是渔业来源的微塑料污染,本研究对我国现时塑料污染防治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并结合微塑料污染“源-汇”关系研究成果,识别削减污染的关键性控制因素,提出了“整体保护性开发、局部开发性保护”的发展策略,以及渔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建立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等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务实管用的管控措施。同时提出北部湾要充分发挥东联广东、海南,西接东盟的区位优势,在海洋塑料污染防治上,率先探索跨省(区)、跨国境的协同共治,打造可持续发展标杆。
马云梅[4](2020)在《基于国产多源高分遥感的广西红树林种间分类研究》文中指出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海岸带重要生态系统,具有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促淤固滩、净化水质和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功能,同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单位长度海岸线上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其红树林湿地景观独特,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准确了解各区域红树林种类有助于红树林的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目前关于广西红树林遥感识别与监测,主要侧重大尺度红树林分布面积调查和小尺度下的红树林生物物理参数研究。尚缺少广西红树林大尺度的种间精细分类,因此,迫切需要使用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开展红树林种间精细分类研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管理、保护和重建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本文基于高分一号(GF-1)、高分二号(GF-2)、高分五号(GF-5)和大疆(DJI)无人机等国产多源遥感数据,开展广西红树林种类遥感研究。以2018年GF-2数据为数据源,在红树林种间精细分类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现场样本与分割对象相结合的红树林种间分类方法(OBSO)。基于GF-5高光谱数据,从特征提取和波段选择两个角度开展高光谱数据降维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子空间划分与最小噪声分离相结合的特征提取方法(SMNF)和基于子空间划分、最佳指数因子与图像导数相结合的波段选择方法(SOIFID),并以茅尾海红树林为例验证其有效性。在OBSO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以20172019年GF-2 PMS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SVM分类器对广西红树林湿地典型植被开展精细分类和空间分布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GF-2和DJI数据,针对国产高分遥感分类方法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OBSO分类方法所得的分类效果最佳,总体精度为93.15%。其有效避免了“椒盐”噪声,整体视觉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相比于基于像素的分类方法,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更适用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2.基于GF-5和DJI遥感数据,通过对四种降维方法对比分析,发现自动子空间划分可以有效降低信息冗余,最佳指数因子波段组合降维方法和图像导数运算有助于提高高光谱红树林种类识别精度。其中SOIFID组合式降维方法所得分类结果总体精度最高,为94.30%,比SMNF降维方法提高了3.94%,可以看出,对于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种间精细分类,波段选择降维方法比特征提取降维方法更适用。3.基于GF-2、GF-1和DJI遥感数据,对广西红树林综合监测得出:1)截至2019年11月广西现存红树林总面积为7376 ha。主要分布于河口和港湾区域,整体分布均匀,局部差异较大。2)广西红树林分为8类,分别是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无瓣海桑、秋茄、木榄、老鼠簕和一种盐沼草本植物茳芏。桐花树和白骨壤作为广西红树林的优势种,面积为广西红树林总面积的90.74%,同时也是先锋物种,适应性强,常大面积连片分布于红树林外滩。3)桐花树和白骨壤在广西海岸带整体分布均匀,但局部差异较大;无瓣海桑作为外来物种,主要分布于茅尾海北部沿岸和廉州湾的南流江入海口东侧;红海榄大面积纯生区存在于山口红树林国家保护区;秋茄分布面积很小,仅在珍珠港沿岸有一小片长势非常好的纯生林;木榄作为红树林的后期演替物种,多分布于红树林内滩,主要分布在珍珠港;老鼠簕仅在茅尾海尖山镇大新围村沿岸受潮汐影响的水沟两侧有小面积连片分布;茳芏作为一种盐沼植物主要分布于茅尾海,且在茅尾海分布范围较广,常与桐花树混生。4)北仑河口和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总面积分别是1050.14 ha和635.43 ha,茅尾海自治区级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面积为1557.00 ha。5)以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为典型区域进行红树林种类变迁分析。20072017年间,山口保护区红树林种类均为白骨壤、桐花树和红海榄,相比于2007年,2017年山口保护区红树林总面积减少了46.68 ha,其中白骨壤减少了116.50 ha,桐花树增加了68.32 ha,红海榄仅增加了1.40 ha,各红树林种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丹兜海区域。红树林内部斑块扩张明显,破碎程度加剧,景观聚集度以及连通性不断降低。引起红树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极端天气和人类活动。
蒙良莉[5](2020)在《基于哨兵多源遥感数据的红树林信息提取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树林是指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红树林湿地是重要的生态湿地和生物栖息地,具有防浪护岸、调节气候和维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等诸方面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由于其生长于潮间带的浅滩和淤泥中,受海水周期性浸淹,采用人工调查方式进行监测耗时长,工作量大,难以对其边界进行准确定位,而卫星遥感影像具有覆盖广、瞬时成像、时效高、周期可比性独特等优势和特点,可以有效地获取红树林信息。因此,通过遥感技术对其布进行监测对于保护与管理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2018年的Sentinel-1和Sentinel-2数据,提取广西茅尾海的红树林信息,以期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保护与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首先,利用最广泛的分型网络演化算法对影像进行分割,基于面向对象技术提取影像对象特征;其次,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特征优选,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多种不同特征组合方案执行分类,以探索特征选择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在影像分割、特征提取和选择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的KNN方法、面向对象的SVM方法和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方法对研究区地物类型进行识别,利用混淆矩阵对这三种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提取红树林精度最优的方法获取红树林信息。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融合的单时像Sentinel-1和Sentinel-2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对影像进行分割和特征提取。研究表明,借助多尺度分割评价工具与人工辅助判定的方法,可有效获取影像的分割尺度和参数大小。(2)在各组特征组合分类的结果中,经随机森林算法获取的多特征耦合优化模式的分类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提取精度和准确度。表明该算法能保留对分类有用的特征,降低冗余度,提高分类效率。(3)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KNN方法、SVM方法和RF方法分别识别影像地物类型利用混淆矩阵评价识别结果。结果显示,面向对象的RF方法的总体精度和Kappa最高,分别为89.6%和0.8756,,较面向对象的KNN方法提高了3.4%和0.0434,较面向对象的SVM方法提高了0.83%和0.0111,说明随机森林算法具有较稳定的分类性能。(4)基于融合的哨兵数据,本文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广西茅尾海的红树林信息,识别的制图精度与用户精度分别为96.39%、97.56%,面积为19.2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2.67%。该研究揭示了Sentinel-1和Sentinel-2数据在红树林监测中的潜力,可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保护和规划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结果旨在挖掘Sentinel-1雷达影像和Sentinel-2光学影像在红树林监测方面的应用价值,同时为红树林遥感识别与监测提供技术方法借鉴,进而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王亚丽[6](2020)在《北部湾典型红树林区域海底地下水排放的碳通量及其光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地球上最富碳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固碳效率,但埋藏在红树林中的碳仍然可以通过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输出到邻近水域,这一重要过程往往被忽视。因此,本论文以北部湾两个典型的红树林海湾—珍珠湾和茅尾海为研究区域,用222Rn示踪技术估算了SGD速率及其携带的碳通量,构建了研究区域的碳收支平衡,同时结合全球文献资料,阐述了在红树林系统中降雨和潮差对SGD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基于紫外吸收和三维荧光等技术探讨了海底地下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主要结论如下:1.2019年1月通过对珍珠湾27小时的连续观测和同期沿岸海底地下水(井水和间隙水)和河水的采集和分析,获得了各水体中222Rn、溶解无机碳(Diss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和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浓度,构建了湾内222Rn的源汇项平衡,计算了SGD速率及湾内DIC和DOC收支。结果显示,珍珠湾海底地下水中222Rn的活度范围为1.06×103-8.05×103 Bq/m3,平均值为(3.23±2.89,n=5)×103 Bq/m3,明显高于河水(640±120 Bq/m3,n=1)和湾内表层海水(151±84 Bq/m3,n=55)。海底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1.39±0.60 mmol/L,n=5)和溶解有机碳(0.11±0.06 mmol/L,n=5)的平均浓度也都高于河水(DIC:0.13mmol/L,DOC:0.08 mmol/L)。在珍珠湾,SGD和涨潮输入是222Rn的主要源项,混合损失和退潮输出是222Rn的主要汇项。利用潮周期内222Rn质量平衡模型估算得到珍珠湾SGD速率为0.36±0.36 m/d,这在全球红树林系统中处于较高的水平,可能是由于潮差较大所致。结合海底地下水端元中DIC和DOC的浓度,计算得出SGD输入到珍珠湾的DIC和DOC通量分别为(2.41±2.63)×107 mol/d和(1.96±2.20)×106 mol/d,远高于当地河流输入(DIC:1.10×105 mol/d,DOC:6.98×104 mol/d)。珍珠湾溶解碳的源汇收支表明,SGD携带的DIC和DOC分别占珍珠湾总DIC和DOC来源的91%和89%,是珍珠湾DIC和DOC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海岸带碳收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2.2019年1月茅尾海海底地下水中222Rn的活度范围为1.47×103-6.37×104Bq/m3,平均值为(1.42±1.81,n=14)×104 Bq/m3,明显高于河水(330±35 Bq/m3,n=2)和湾内表层海水(104±19 Bq/m3,n=40)。海底地下水中DIC(1.11±0.91mmol/L,n=14)和DOC(0.09±0.08 mmol/L,n=14)的平均浓度也都高于河水(DIC:0.28±0.18 mmol/L,DOC:0.07±0.01 mmol/L)。茅尾海222Rn的主要源项和汇项与珍珠湾的主要源项和汇项相同。基于222Rn质量平衡模型得出茅尾海2019年1月SGD速率为0.16±0.15 m/d,通过对比该地区先前不同季节的研究发现,海底地下水中222Rn活度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而SGD速率在洪季(0.36 m/d)明显高于枯季(0.16 m/d,0.20 m/d),与降雨量呈显着的正相关。综合全球红树林系统SGD的相关研究,发现在红树林系统中SGD速率受降雨和潮差的共同控制,在同一研究区域,不同季节潮差变化较小(<1 m),SGD速率主要受季节性降雨的控制,洪季与枯季SGD速率之比一般在1.6-2.3之间;在不同研究区域,潮差大的地方SGD速率往往较大。SGD输入茅尾海的DIC和DOC通量分别为(2.85±2.97)×107 mol/d和(2.64±3.08)×106 mol/d,分别是当地河流输入的12倍和1.3倍以上。茅尾海溶解碳的源汇收支表明,SGD携带的DIC和DOC分别占茅尾海总DIC和DOC来源的79%和29%,是茅尾海不容忽视的碳来源,但是茅尾海SGD携带的DOC通量所占比例小于珍珠湾SGD携带的DOC通量所占比例。3.通过对珍珠湾2018年5-6月,2019年1月以及茅尾海2019年1月中海底地下水(井水和间隙水),河水,表层海水等样品进行紫外吸收和三维荧光分析,探讨了CDOM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结果显示,海底地下水中DOC和CDOM吸收特性的时空差异显着。首先,在珍珠湾和茅尾海,红树林间隙水因土壤淋溶等原因拥有高DOC浓度(234±77μmol/L,n=10),高CDOM含量(a280高,10.6±6.6 m-1),高分子量(S275-295值低,0.0170±0.003 nm-1)和高芳香化程度(SUVA254高,4.93±1.50 m2/g-C)等特征,由于洪季径流量大,温度高,微生物活动较活跃等,以上特征均表现为洪季大于枯季;井水DOC浓度(54±45μmol/L,n=13)和CDOM含量(a280=3.30±3.99 m-1)较低,但同样拥有较高分子量(S275-295=0.0164±0.003 nm-1)和芳香化程度(SUVA254=5.31±3.37 m2/g-C),且空间差异明显,可能是受停留时间,河流,井深以及地质条件等的共同影响;沙滩间隙水在不同季节均表现出高分子量和高芳香化程度DOM在底层的积累。通过平行因子分析发现珍珠湾和茅尾海不同类型水体的荧光组分C1和C2为两种具有相似行为的类腐殖质峰,在SGD贡献的DOC占比很大(89%)的珍珠湾中,海底地下水中C1和C2为邻近海域这两组分的主要来源,茅尾海中此现象不明显,可能是因为茅尾海SGD贡献的DOC仅占总来源的29%,远小于珍珠湾;C3主要来源于自生DOM或陆源有机质降解的类酪氨酸,其行为的季节性差异不明显,但空间差别大;C4组分可能是与微生物活动和水产养殖活动密切相关的低激发类酪氨酸,两个研究区域内海底地下水中该组分对近海影响均较弱。因此,红树林生态系统通过SGD输送的惰性碳库是邻近海域的碳汇之一。
李涓[7](2020)在《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环境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坚持走科学开发、有序利用以及综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然之选。完善生态补偿的地方法律制度,一方面是学术界长期探讨的课题,另一方面亦为各地方政府进行生态补偿实践的现实需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的临海自治区,区位与政策优势独特,港口建设、海底工程等向海经济蓬勃发展,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增加,而广西北部湾也是目前我国海洋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域之一,拥有丰富而完整的海洋生态体系。但是广西海洋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加剧、生态灾害频发、生物资源衰退等各类海洋生态风险,严重威胁着北部湾原有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仅凭现有的法律制度难以有效应对。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本文从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的实践出发,结合当前立法,尝试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范,对各项具体制度进行前瞻性构想,如基于生态公平与正义建立跨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突出重点领域专项立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加之执法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及法律救济手段的扩充,以使其真正成为一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立法并得到良好实施,从而保障广西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成为我国其他地方推行生态补偿制度的先行者。
符钰英,李雪婷,廖战海[8](2020)在《生态创新理念下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的开发及辐射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树林作为一种宝贵的生态资源,合理地开发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将广西北部湾红树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等研究方法,分析红树林发展现状以及开发过程面临的困难,构建红树林生态区域建设发展的四维评价体系,以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为例,运用四维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红树林开发和产业辐射效应分析,探讨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的开发建议。
陈小刚[9](2019)在《海岸带典型红树林、盐沼、沙质海滩和岩溶生态系统海底地下水排放》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全球水和生源要素(如氮、磷、硅和碳)源项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已经被认为是海岸带各生态系统陆海界面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已报道数据可知,不论是小尺度的河口、海湾和泻湖等还是大尺度的边缘海,SGD输送进入海洋的营养盐和碳等生源要素与沿岸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的输入相当,甚至可能更高。目前有关地下河口SGD的研究主要是SGD携带物质通量的估算以及潜在环境效应的评估,大多集中在海湾、河口和陆架等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沙质海滩和岩溶等生态系统的SGD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选取了红树林、盐沼、沙质海滩和岩溶等四种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对其SGD所携带的营养盐(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溶解硅(DSi))和溶解碳(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等生源要素收支进行了评估。(1)红树林生态系统:茅尾海是我国典型的红树林海湾,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近江牡蛎采苗和养殖基地。基于222Rn质量平衡模型,估算得到茅尾海SGD携带的DIN、DIP和DSi通量分别为(6.5±10.2)×10–2,(1.0±2.1)×10–3和(6.4±7.4)×10–22 mol m–22 d–1,分别是茅尾海沿岸河流输送通量的1.9、0.9和3.6倍。茅尾海沿岸地下水中的N/P比(64)很高,大量的含有高N/P比的营养盐通过SGD进入茅尾海可能会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使得茅尾海营养盐组成发生变化,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而可能会影响茅尾海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生态环境。同样我们估算得到洪季SGD输入茅尾海的DIC和DOC通量分别为0.70±0.82和0.31±0.30 mol m-22 d-1,枯季分别为0.25±0.24和0.25±0.23 mol m-2d-1,洪季SGD携带的DIC和DOC通量分别是沿岸河流输入的11倍和2.1倍,枯季分别为沿岸河流输入的5.1倍和6.0倍。结合全球文献资料,发现全球红树林生态系统通过SGD输送的DIC和DOC占河流输送的29–48%,其在海岸带蓝碳收支评估中应该加以考虑。(2)盐沼生态系统:盐沼生态系统是碳的重要储库,也是海岸带蓝碳的重要组成之一。作为淤涨型滨海盐沼湿地,崇明东滩是研究碳、氮储量时空分布的典型区域。我们发现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间隙水中NO3–和NH4+浓度分别为1.48±0.98和282±251μmol L–1,而其他生态系统(包括小尺度的海湾、泻湖、珊瑚礁和海草床以及较大尺度的河口、陆架和边缘海等生态系统)NO3–和NH4+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5-1640μmol L–1(平均值:310μmol L–1)和0.89-38.1μmol L–1(平均值:8.8μmol L–1),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间隙水中NO3–浓度远小于其他生态系统,而NH4+浓度远大于其他生态系统。此外,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间隙水中NH4+、DSi和DIC浓度明显高于近岸海水,而NO2–、NO3–和DIP浓度低于近岸海水,尤其是NO3–浓度,因此,我们仅对间隙水交换的NH4+、DSi和DIC通量进行估算,这里间隙水交换输入近岸的NH4+通量可以近似等于DIN的通量。基于222Rn质量平衡模型,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间隙水交换速率为37±35 cm d-1,进一步我们估算得到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间隙水交换输入近岸的DIN、DSi和DIC通量分别为0.10、0.08和3.20 mol m–22 d–1,发现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间隙水交换输入近岸的DIN和DSi通量介于除盐沼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SGD输入的DIN(0-0.68 mol m–22 d–1)和DSi(0-1.4 mol m–22 d–1)通量范围,并处于较低水平,而DIC通量明显高于除盐沼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SGD携带的DIC通量(0.13-2.0 mol m–22 d–1),表明盐沼生态系统通过间隙水交换的DIC等碳通量可能是海岸带蓝碳的重要输出。(3)沙质海滩生态系统:间隙水交换是向近海输送生源要素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高渗透含水层中,如沙质海滩。沙质海滩是无冰海岸线的主要组成,其含水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基于222Rn对流扩散模型,我们估算了浙江嵊泗沙质海滩的间隙水交换速率为7.4–25.8(平均值:12.9±5.8)cm d-1,间隙水交换输送的DIN、DIP和DSi通量分别为(1.7±1.4)×10–2,(2.1±1.1)×10–4和(1.5±1.3)×10–22 mol m–22 d–1。嵊泗岛沙质海滩间隙水的Si/N比(0.92)和长江口沿岸地下水中的Si/N比(2.18)均明显高于长江口表层水体中的Si/N比(0.68)。此外,结合文献资料,SGD输入的营养盐是长江口营养盐的主要来源,这些具有较高Si/N比的间隙水(或地下水)通过SGD进入近岸水体可能会通过改变近岸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而影响近岸生态系统。通过比较全球范围内SGD输送的营养盐通量,这种间隙水交换或SGD输送的Si可以补偿由于人类活动(如大坝和水库的建设)而从河流源头减少的Si通量,因此我们认为通过间隙水交换或SGD输入的具有较高Si/N比的Si通量可能强烈影响邻近海域的Si收支和循环。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生源要素循环过程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相应的生态环境过程,如在人为活动背景下受河流影响的近岸水域有害藻华的发生。(4)岩溶生态系统:海蚀洞或者海底泉是地中海喀斯特海岸线的常见地貌,它可以将点源地下淡水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近岸水域。我们首先用222Rn质量平衡模型分别对克罗地亚克尔卡河口受海蚀洞影响的一个典型岩溶生态系统(Zaton湾)上层水体和下层水体的SGD及其营养盐通量进行了量化,发现上层水体SGD及其营养盐通量远高于下层水体。对于上层水体,洪季SGD及其营养盐通量(SGD:0.29-0.40 m d-1;DIN:52 mmol m-22 d-1:DIP:0.27 mmol m-22 d-1)明显高于枯季(SGD:0.15 m d-1;DIN:22 mmol m-22 d-1;DIP:0.08 mmol m-22 d-1)。在Zaton湾,赤潮常发生在洪季,而在枯季则没有观测到。营养盐收支也表明SGD输送的DIN和DIP占到Zaton湾DIN和DIP来源的98%以上。这些具有高N/P比(190-320)的SGD携带的大量营养盐可能是触发并维持Zaton湾赤潮季节性爆发的主要因素。此外,将我们的新的结果与已有文献相结合,进一步估算了整个地中海喀斯特区域通过地下淡水输送进入地中海的营养盐通量。结果表明,地中海喀斯特区域通过地下淡水输入地中海的DIN和DIP通量分别占地中海沿岸河流输入的11-32%和1-6%。因此,本研究证明了地中海喀斯特区域通过海蚀洞等点源输入的地下淡水是地中海“新”营养盐的重要来源,其可能对寡营养盐结构的地中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天然放射性核素222Rn示踪技术定量估算了海岸带典型红树林、盐沼、沙质海滩和岩溶生态系统的SGD或间隙水交换速率及其所携带的营养盐和碳等生源要素通量,进而评估了这些生态系统的营养盐和碳收支,结果表明,红树林和盐沼生态系统由于高固碳速率(能力)而表现出较高的碳输送,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生态系统,SGD或者间隙水交换输入近岸的碳通量(如DIC和DOC等)对于红树林和盐沼生态系统更为显着,对海岸带蓝碳收支有着重要贡献。此外,SGD在这四种生态系统营养盐收支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同时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唐飙[10](2019)在《维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滨海环境——茅尾海滨海地区控制开发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如何维护海洋及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茅尾海滨海地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在钦州推进大工业、大港口、大开发的今天,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滨海,让"钦州的母亲海"茅尾海得到有效地保护,滨海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使茅尾海滨海地区成为钦州最优美、最适宜人居的生态文明综合功能区。本文对茅尾海滨海地区提出了控制开发的必要性、控制范围、控制开发模式及管理策略,为实现茅尾海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二、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与数据源 |
1.1 中国红树林分布区 |
1.2 遥感与地面参考数据集 |
2 中国红树林分布区土地覆被解译 |
2.1 面向对象分类及最优图像分割方法 |
2.2 红树林空间范围提取 |
2.3 红树林周边土地覆被类型提取 |
2.4 精度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红树林及其周边景观分类精度 |
3.2 1973~2020年中国红树林时空特征 |
3.3 省级以上保护区内红树林时空变化 |
3.4 红树林与周边土地覆被的相互转化 |
4 讨论 |
4.1 Target 6.6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2 Target 14.2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3 Target 14.5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4 Target 15.2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5 中国红树林面临的威胁 |
5 结论 |
(2)广西红树林保护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广西红树林概况 |
2 广西红树林保护历程 |
2.1 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的建设 |
2.2 红树林保护规章与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 |
2.3 对破坏砍伐红树林行为的打击 |
3 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保护路径 |
3.1 科研先行 |
3.2 公众参与 |
3.3 国际合作 |
4 广西红树林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4.1 对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4.2 保护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需求 |
4.3 红树林的宜林滩涂日益减少,人工造林成本日益增高 |
4.4 科学技术支撑不足,造林成效大打折扣 |
5 关于广西红树林保护工作的思考建议 |
5.1 充分认识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
5.2 积极发挥群众力量,全面建立红树林沿岸的群众巡护监管网络 |
5.3 建立完善红树林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红树林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5.4 尊重科学,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中的科技支撑 |
5.5 加强红树林科普宣教与国际交流合作,总结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智慧 |
(3)北部湾近海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海洋塑料污染概况 |
1.3 海洋微塑料的“源” |
1.3.1 陆源污染 |
1.3.2 海源污染 |
1.4 微塑料的入海途径 |
1.4.1 人工排水系统和地表径流 |
1.4.2 固体废物海洋倾倒 |
1.4.3 风力运输 |
1.5 海洋微塑料的“汇” |
1.5.1 沉积物 |
1.5.2 海洋生物 |
1.5.3 其他可能的“汇” |
1.6 源-汇相互转化 |
1.7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研究区域 |
2.1.1 区域概况 |
2.1.2 研究的主要港湾 |
2.1.3 沿海主要河流 |
2.1.4 珊瑚礁区 |
2.2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析方法 |
2.2.1 微塑料的分类 |
2.2.2 样品采集方式 |
2.2.3 样品的前处理 |
2.2.4 微塑料的鉴定与定量 |
2.3 分析方法的选取和建立 |
2.3.1 样品采集 |
2.3.2 微塑料分析方法的选取 |
2.3.3 实验分析步骤 |
2.3.4 ~(210)Pb定年方法及模型 |
2.3.5 沉积柱样品粒度测定 |
2.3.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微塑料在北部湾近海沉积物的水平分布和特征 |
3.1 北部湾重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的水平分布和特征 |
3.1.1 总体成分特征 |
3.1.2 总体丰度水平 |
3.1.3 水平分布特征 |
3.1.4 表观特征 |
3.2 红树林沉积物微塑料水平分布和特征 |
3.2.1 丰度水平和组分特征 |
3.2.2 分布特征与原因分析 |
3.2.3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对比 |
3.3 珊瑚礁沉积物微塑料水平分布和特征 |
3.3.1 丰度水平和组分特征 |
3.3.2 分布特征与原因分析 |
3.3.3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沉积柱微塑料垂向分布与年代学分析 |
4.1 垂向分布 |
4.1.1 垂向丰度水平 |
4.1.2 组分和形态特征 |
4.2 微塑料在沉积柱中的污染记录 |
4.2.1 放射性同位素的垂直分布 |
4.2.2 沉积柱的沉积速率及年代学研究 |
4.3 微塑料的垂向迁移 |
4.3.1 垂向迁移观点的提出 |
4.3.2 微塑料垂向迁移观点的论证 |
4.3.3 微塑料向下迁移原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塑料污染源-汇机理解析 |
5.1 北部湾重点研究区微塑料污染来源解析 |
5.1.1 微塑料溯源方式 |
5.1.2 北部湾重点研究区沉积物微塑料来源分析 |
5.2 微塑料的渔业来源及其影响 |
5.2.1 渔业强度与微塑料污染相关性分析 |
5.2.2 污染削减关键控制因素识别 |
5.3 红树林和珊瑚礁沉积物微塑料来源分析 |
5.3.1 红树林沉积物微塑料来源 |
5.3.2 珊瑚礁沉积物微塑料来源 |
5.4 北部湾微塑料的“汇” |
5.4.1 “汇”的分析判断方法 |
5.4.2 表层沉积物 |
5.4.3 红树林沉积物 |
5.4.4 珊瑚礁沉积物 |
5.4.5 深层沉积物 |
5.4.6 “汇”的生态风险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
6.1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
6.1.1 看待塑料污染客观性不足 |
6.1.2 塑料管控对策科学论证不足 |
6.1.3 海洋保护法规执行力不强 |
6.1.4 海岸带开发合理度不高 |
6.2 塑料防治政策应遵循科学原则 |
6.2.1 生命周期评价原则 |
6.2.2 源头减废原则 |
6.2.3 产业布局服从环境容量原则 |
6.3 北部湾染塑料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
6.3.1 科学布局海洋产业和开发区域 |
6.3.2 削减渔业来源的塑料污染 |
6.3.3 建立城乡一体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
6.4 区域环境共治和协同发展建议 |
6.4.1 区域协同的必要性和机遇期 |
6.4.2 发展现代海洋养殖业 |
6.4.3 珊瑚礁和海岛保护开发 |
6.5 效果预期(愿景) |
第七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4)基于国产多源高分遥感的广西红树林种间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红树林高空间分辨率遥感种间分类研究进展 |
1.2.2 红树林高光谱遥感种间分类研究进展 |
1.2.3 广西红树林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总体技术路线 |
1.4 论文篇章结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环境 |
2.2 数据与处理 |
2.2.1 遥感影像数据 |
2.2.2 现场调查数据 |
2.2.3 数据处理 |
2.3 方法 |
2.3.1 分类方法 |
2.3.2 验证方法 |
3 基于国产高空间分辨率遥感的红树林种间分类方法 |
3.1 基于像素分类方法 |
3.2 现场样本与分割对象相结合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
3.3 方法对比分析 |
4 基于国产高光谱遥感的红树林种间分类方法 |
4.1 高光谱图像处理 |
4.1.1 数据异常值剔除 |
4.1.2 子空间划分 |
4.2 高光谱降维方法研究 |
4.2.1 子空间与最小噪声分离相结合的特征提取 |
4.2.2 子空间内最佳指数因子与图像导数相结合的波段选择 |
4.3 结果分析 |
5 广西红树林种类遥感监测 |
5.1 红树林种类面积与分布分析 |
5.1.1 广西红树林种类面积与分布分析 |
5.1.2 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种类面积与分布分析 |
5.1.3 群落结构与演替过程分析 |
5.2 山口保护区红树林种类变迁分析 |
5.2.1 山口红树林种类时空格局及动态变化 |
5.2.2 红树林景观结构动态变化 |
5.2.3 驱动因子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5)基于哨兵多源遥感数据的红树林信息提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遥感的红树林监测研究进展 |
1.2.2 哨兵数据国内外应用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1.5 总体研究方案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2.1.2 生物资源概况 |
2.1.3 保护与管理概况 |
2.2 数据介绍 |
2.2.1 Sentinel-1A |
2.2.2 Sentinel-2B |
2.2.3 野外样本数据 |
2.3 数据预处理 |
2.3.1 Sentinel-1A预处理 |
2.3.2 Sentinel-2B预处理 |
2.3.3 影像融合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哨兵多源数据的影像分割与特征提取 |
3.1 影像分割 |
3.2 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 |
3.2.1 多尺度分割方法 |
3.2.2 分割实验 |
3.2.3 最优分割参数获取 |
3.3 特征提取 |
3.3.1 光谱特征 |
3.3.2 纹理特征 |
3.3.3 形状特征 |
3.3.4 后向散射系数 |
3.3.5 自定义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红树林特征优选 |
4.1 随机森林基本原理 |
4.2 基于RF的特征优选 |
4.3 精度评价方法 |
4.4 特征优选 |
4.5 优选结果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哨兵多源遥感数据的红树林信息提取 |
5.1 面向对象的KNN分类 |
5.1.1 面向对象的KNN方法 |
5.1.2 面向对象的KNN分类过程 |
5.1.3 面向对象的KNN分类结果与分析 |
5.2 面向对象的SVM分类 |
5.2.1 面向对象SVM方法 |
5.2.2 面向对象SVM分类过程 |
5.2.3 面向对象的SVM分类结果与分析 |
5.3 面向对象的RF分类 |
5.3.1 面向对象RF方法 |
5.3.2 面向对象RF分类过程 |
5.3.3 面向对象的RF分类结果与分析 |
5.4 分类精度对比及红树林范围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北部湾典型红树林区域海底地下水排放的碳通量及其光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海底地下水排放(SGD) |
1.2.2 SGD中 DOM组分 |
1.2.3 红树林SGD碳的通量与结构表征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广西珍珠湾 |
2.1.2 广西茅尾海 |
2.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
2.3.1 222 Rn的采集和分析 |
2.3.2 226 Ra的采集和分析 |
2.3.3 沉积物平衡实验 |
2.3.4 溶解碳样品的采集 |
2.3.5 溶解碳样品的测定 |
2.4 研究方法 |
2.4.1 222 Rn质量平衡模型 |
2.4.2 DOM荧光组分的PARAFAC |
第三章 北部湾红树林区域SGD及其碳通量:以广西珍珠湾为例 |
3.1 引言 |
3.2 采样站位与方法 |
3.3 结果 |
3.3.1 潮周期内表层海水中222Rn活度及其理化参数变化 |
3.3.2 海底地下水和河水中222Rn活度及其DIC,DOC浓度 |
3.3.3 珍珠湾222Rn的源汇项 |
3.4 讨论 |
3.4.1 珍珠湾SGD速率的估算 |
3.4.2 珍珠湾SGD携带的DIC和 DOC通量 |
3.4.3 SGD对珍珠湾溶解碳收支的贡献 |
3.5 小结 |
第四章 北部湾红树林区域SGD及其碳通量:以广西茅尾海为例 |
4.1 引言 |
4.2 采样站位与方法 |
4.3 结果 |
4.3.1 潮周期内表层海水中222Rn活度及其理化参数变化 |
4.3.2 海底地下水和河水中222Rn活度及其DIC,DOC浓度 |
4.4 讨论 |
4.4.1 海底地下水和河水中222Rn活度的季节性变化 |
4.4.2 茅尾海222Rn的源汇项 |
4.4.3 SGD速率的估算 |
4.4.4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SGD速率的影响因素 |
4.4.5 茅尾海SGD携带的DIC和 DOC通量 |
4.4.6 SGD对茅尾海溶解碳收支的贡献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北部湾典型红树林区域海底地下水中CDOM的光学特征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珍珠湾和茅尾海海底地下水和表层海水中D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 |
5.2.2 珍珠湾和茅尾海海底地下水和表层海水中CDOM的紫外吸收特征 |
5.2.3 基于PARAFAC分析的珍珠湾和茅尾海海底地下水和表层海水中FDOM的组分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文献述评 |
第一章 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海洋生态补偿的基本内涵 |
一、海洋生态补偿的概念界定 |
二、海洋生态补偿的类型 |
三、生态补偿与生态损害赔偿的区别 |
第二节 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 |
一、生态正义与公平理论 |
二、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 |
三、环境资源资本论 |
第三节 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构成要件 |
一、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 |
二、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客体 |
三、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四节 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意义 |
一、提升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的法律效力 |
二、维持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
三、探索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实践需要 |
第二章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立法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
一、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立法概览 |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的释义 |
第三节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现状 |
一、海洋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实践 |
二、海洋生态资源养护的补偿实践 |
三、海洋生态保护工程补偿实践 |
第四节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实施的可行性 |
一、海洋生态补偿法治的自然优势相对明显 |
二、海洋生态补偿可融合与少数民族习惯法 |
三、海洋生态系统多样化拓展了立法空间 |
第三章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仍有欠缺 |
一、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关系失衡 |
二、海洋生态补偿的执行标准模糊 |
三、海洋生态补偿的资金筹措渠道单一 |
四、海洋生态补偿的覆盖范围狭窄 |
第二节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运行不畅 |
一、相关立法之间的内在协调性缺乏 |
二、海洋生态补偿对象的重点不突出 |
三、海洋生态补偿执法主体的责任缺失 |
第四章 完善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建议 |
第一节 修正《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 |
一、调适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关系 |
二、制定科学的海洋生态补偿标准 |
三、创设海洋生态风险共担的资金补偿形式 |
四、拓宽海洋生态补偿的覆盖范围 |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配套建设 |
一、建立北部湾区域-地方联动的生态补偿机制 |
二、出台海洋生态补偿重点对象的专项立法 |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一、明确海洋生态补偿执法主体的权责界限 |
二、加强各类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救济手段的配合 |
三、引入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生态创新理念下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的开发及辐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部湾红树林开发现状 |
(一)广西北部湾红树林分布状况 |
(二)广西北部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发状况 |
(三)广西北部湾红树林保护开发投资状况 |
(四)广西北部湾红树林保护开发管理状况 |
二、构建红树林生态区域建设发展的四维评价体系 |
(一)发展目标 |
(二)发展方向 |
(三)生态效益 |
(四)经济效益 |
三、运用四维评价体系评价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开发和产业辐射效应 |
(一)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发展目标 |
(二)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发展方向 |
(三)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 |
(四)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结果 |
四、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的开发建议 |
(一)扩大人工红树林的种植面积 |
(二)完善景区对外交通建设 |
(三)鼓励周边民宿的发展 |
(四)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 |
(9)海岸带典型红树林、盐沼、沙质海滩和岩溶生态系统海底地下水排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海底地下水排放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海底地下水排放(SGD) |
1.2.2 SGD研究方法 |
1.2.3 放射性氡同位素简介 |
1.2.4 SGD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广西茅尾海 |
2.1.2 长江口崇明东滩 |
2.1.3 浙江嵊泗沿岸典型沙质海滩 |
2.1.4 克罗地亚克尔卡河口 |
2.2 样品采集和分析 |
2.2.1 ~(222)Rn的采集和分析 |
2.2.2 ~(226)Ra的采集和分析 |
2.2.3 营养盐、DIC和 DOC的采集和分析 |
2.2.4 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和数据分析 |
2.2.5 沉积物的采集和沉积物平衡培养实验 |
2.3 研究方法 |
2.3.1 海湾、河口和近岸开放水体SGD估算:~(222)Rn质量平衡模型 |
2.3.2 沙质海滩浅层含水层SGD估算:~(222)Rn对流扩散模型 |
第三章 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SGD及其营养盐和碳输送:以广西茅尾海为例 |
3.1 引言 |
3.2 航次概况 |
3.3 观测结果 |
3.3.1 表层海水连续观测站结果 |
3.3.2 沿岸地下水和河水观测结果 |
3.4 ~(222)Rn质量平衡模型估算茅尾海SGD通量 |
3.4.1 河流输入 |
3.4.2 潮汐输送 |
3.4.3 溶解~(226)Ra贡献和~(222)Rn衰变损失 |
3.4.4 海底沉积物扩散通量 |
3.4.5 大气逃逸 |
3.4.6 混合损失和SGD输入 |
3.5 SGD影响下茅尾海碳收支 |
3.5.1 茅尾海碳来源 |
3.5.2 茅尾海碳输出 |
3.5.3 全球红树林SGD对碳收支的影响 |
3.6 SGD影响下茅尾海营养盐收支 |
3.6.1 茅尾海营养盐来源 |
3.6.2 茅尾海营养盐输出 |
3.6.3 SGD携带的营养盐对茅尾海的生态环境影响 |
3.7 茅尾海海底地下水微生物多样性 |
3.7.1 茅尾海海底地下水中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分布 |
3.7.2 茅尾海海底地下水中微生物的潜在生态作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盐沼间隙水交换过程营养盐和碳的输出通量: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 |
4.1 引言 |
4.2 长江口崇明东滩航次概况 |
4.3 观测结果 |
4.3.1 崇明东滩近岸海水连续观测站结果 |
4.3.2 崇明东滩间隙水观测结果 |
4.4 ~(222)Rn质量平衡模型估算崇明东滩间隙水交换通量 |
4.4.1 崇明东滩近岸连续站海水~(222)Rn源项 |
4.4.2 崇明东滩近岸连续站海水~(222)Rn汇项 |
4.4.3 崇明东滩间隙水交换通量 |
4.5 崇明东滩间隙水交换输出的营养盐和DIC通量 |
4.5.1 崇明东滩间隙水交换输出的营养盐通量 |
4.5.2 崇明东滩间隙水交换输出的DIC通量 |
4.6 盐沼间隙水交换对长江口营养盐和DIC入海通量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沙质海滩间隙水交换过程营养盐输出通量:以浙江嵊泗为例 |
5.1 引言 |
5.2 航次概况 |
5.3 观测结果 |
5.3.1 嵊泗近岸含水层水文特征和地球化学性质 |
5.3.2 嵊泗近岸含水层间隙水~(222)Rn和营养盐 |
5.4 ~(222)Rn对流扩散模型估算嵊泗间隙水交换通量 |
5.4.1 嵊泗间隙水中~(222)Rn对流通量 |
5.4.2 嵊泗间隙水中~(222)Rn扩散通量 |
5.5 嵊泗间隙水交换输入至近岸的营养盐通量及其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受岩溶“海蚀洞”影响的SGD研究:以克罗地亚克尔卡河口为例 |
6.1 引言 |
6.2 克罗地亚克尔卡河口Zaton湾航次概况 |
6.3 观测结果 |
6.3.1 Zaton湾水文参数水平分布特征 |
6.3.2 Zaton湾水文参数垂向分布特征 |
6.3.3 海蚀洞水文参数特征 |
6.4 ~(222)Rn质量平衡模型估算Zaton湾 SGD通量 |
6.5 SGD携带的营养盐对Zaton湾赤潮发生的影响 |
6.6 地中海地下淡水输送的营养盐对地中海营养盐收支的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红树林、盐沼、沙质海滩和岩溶系统SGD汇总 |
7.3 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
7.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维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滨海环境——茅尾海滨海地区控制开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茅尾海现状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
2.1 茅尾海现状概况 |
2.2 现状陆域城镇建设情况 |
2.2.1 钦州市中心城区 |
2.2.2 茅尾海周边镇村情况 |
2.3 茅尾海功能作用 |
2.4 面临的问题 |
2.4.1 养殖过度,使钦州港面临威胁,重要渔业资源受到影响 |
2.4.2 钦、防两市共有领域,使用上缺乏统筹规划和明确监管 |
2.4.3 茅尾海上游乡镇及周边散布较多农村居民点,潜在面源污染大 |
2.4.4 周边地区建设及内海现有干散货码头运营造成环境威胁 |
2.4.5 钦江、茅岭江流入的泥沙加速茅尾海的淤积 |
2.4.6 主城区与出海口附近临港工业群存在环境威胁 |
3 控制开发的必要性及控制范围 |
3.1 控制开发的必要性 |
3.2 控制范围 |
4 控制开发的总体策略 |
5 控制开发引导 |
5.1 开发模式 |
5.2 空间布局 |
5.3 空间结构 |
5.4 分区指引 |
6 开发控制与管理策略 |
6.1 政策管理 |
6.2 产业发展 |
6.3 环境保护 |
6.4 景观改造 |
6.4.1 清淤疏浚及滨海岸线浅滩的改造提升 |
6.4.2 加强红树林区域保护与修复 |
6.4.3 退潮后浅滩淤积的景观改造 |
7 结语 |
四、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J]. 贾明明,王宗明,毛德华,黄春林,路春燕. 科学通报, 2021(30)
- [2]广西红树林保护历程回顾与展望[J]. 张姗.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1(03)
- [3]北部湾近海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D]. 薛保铭. 广西大学, 2021(01)
- [4]基于国产多源高分遥感的广西红树林种间分类研究[D]. 马云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哨兵多源遥感数据的红树林信息提取算法研究[D]. 蒙良莉.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3)
- [6]北部湾典型红树林区域海底地下水排放的碳通量及其光学特征[D]. 王亚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7]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 李涓.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8]生态创新理念下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的开发及辐射效应[J]. 符钰英,李雪婷,廖战海. 市场论坛, 2020(04)
- [9]海岸带典型红树林、盐沼、沙质海滩和岩溶生态系统海底地下水排放[D]. 陈小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 [10]维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滨海环境——茅尾海滨海地区控制开发探析[J]. 唐飙. 广西城镇建设, 2019(07)
标签:海洋污染论文; 生态系统结构论文;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论文; 自然保护区论文; 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