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透析中进餐因素对患者血压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肖虹[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特点及相关性,为临床早期防治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和透析相关性高血压以及血压变异性等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提高MHD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周期。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透析室行MHD治疗患者156例,采集MHD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指标、血液透析期间血压变化、症状困扰评估情况及血瘀证情况。参照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针对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共识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以血压变异系数表示血压变异性,根据收缩压变异系数的中位数分为高收缩压变异组和低收缩压变异组。应用SPSS25.0统计分析MHD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特点及相关性。结果:1.MHD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本研究纳入156例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系数为13.28±10.36%,最大值为44.65%,最小值为6.64%。与低收缩压变异组相比,高收缩压变异组患者透龄、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2.MHD患者血瘀证证候类型分布及血瘀证积分特点:本次研究纳入156例患者中,血瘀证102例(65.38%),非血瘀证54例(34.62%)。血瘀证表现为5种证候类型,其中虚实夹杂证包括气虚血瘀证30例(29.41%)和血虚血瘀证19例(18.63%),实证包括气滞血瘀证20例(19.61%)、痰浊血瘀证17例(16.67%)和寒凝血瘀证16例(15.69%)。气滞血瘀证患者血瘀证积分最高,寒凝血瘀证积分最低。3.MHD患者症状困扰特点:透析症状评估量表(DSI量表)显示,各症状的发生率为5%~74%,症状数量0~27项,平均13项,发生率前5名:疲惫或乏力(73.08%)、皮肤干燥(65.38%)、瘙痒(63.46%)、易醒(62.18%)、口干(55.77%)。症状困扰严重程度总分15.53±9.85分,其中疲惫或乏力(1.33±1.09)、易醒(1.13±1.10)、皮肤干燥(1.04±1.02)症状负担最重。4.血压变异性与证候类型分布及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高收缩压变异组患者中血瘀证患者所占比例为74.68%(59/79),血瘀证平均积分为8.35±5.22;低收缩压变异组血瘀证所占的比例为55.84%(43/77),血瘀证平均积分为5.53±5.12;两组比较血瘀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收缩压变异组气虚血瘀证21例(35.60%),所占比例最大;低收缩压变异组寒凝血瘀证11例(25.58%),所占比例最大。两组间的血瘀证证候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各证候类型间两两比较,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1)。对血瘀证不同证候类型的血压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血虚血瘀证血压变异性最高,不同证候类型间血压变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高收缩压变异组患者症状困扰严重程度(18.42±11.86)明显高于低收缩压变异组(12.57 ± 5.9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HD患者血压变异程度和症状负担呈正相关(r=0.269,P<0.05),其中收缩压变异性与恶心、呕吐、难以集中注意力相关。6.血瘀证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MHD患者症状困扰积分与血瘀证积分二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肿胀、足部麻木或刺痛、难以集中注意力、瘙痒、忧虑、易怒是血瘀证的影响因素。结论:1.在所研究病例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相关。气虚血瘀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中所占比例最大,气滞血瘀证血瘀严重程度最明显,血虚血瘀证血压变异性最大。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和症状困扰可能存在相关性。透析过程中收缩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中的恶心、呕吐、难以集中注意力相关。
毛婕妤,傅荣,殷贵兰,袁琳丽[2](2021)在《透析中进食对透析期间低血压及低血糖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患者透析期间进食对透析期间低血压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CBM、CNKI、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5月关于透析期间进食的相关文献,由2名评价者共同筛选,并按照2011年Cochrane手册质量标准,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10篇中、英文文献,样本量479例,透析共6790例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透析中进食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透析中不进食患者(RR=1.48,95%CI 1.03~2.13,P<0.05),透析开始后3 h后进食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透析开始后3 h内进食患者(RR=0.31,95%CI 0.23~0.43,P<0.01),而透析中进食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透析中不进食患者(RR=0.24,95%CI 0.11~0.48,P<0.01)。结论透析期间应做好血糖和血压的监控,采用个体化饮食管理,对于透析期间有低血压风险的患者应禁食,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则鼓励进食。
李格[3](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为建立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的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结果,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合并。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9年7月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并追溯纳入研究、主题相关研究和综述的参考文献。用NoteExpress软件管理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质量评价,由2名评价者独立检索、筛查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后,用RevMan 5.3和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最终共纳入34篇队列研究,36篇病例对照研究,由于两类研究合并效应值不同,因此分别进行合并,将16个影响因素分为四大类,Meta分析结果如下:1.护理相关因素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的患者[OR(95%CI)=2.78(1.604.80),P<0.05];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透析中未发生低血压的患者[OR(95%CI)=3.27(2.304.64),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RR(95%CI)=0.88(0.840.92),P<0.05]。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和透析中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其保护因素,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可靠。2.透析相关因素高位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低位内瘘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无显着差异[RR(95%CI)=1.12(0.851.48),P>0.05]、[OR(95%CI)=1.16(0.731.83),P>0.05];端侧吻合方式与非端侧吻合方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无显着差异[OR(95%CI)=0.73(0.531.01),P>0.05],经敏感性分析,其结论[OR(95%CI)=0.69(0.480.98),P<0.05]与原结论有差异,结果不稳定。可能与研究Huijbregts 2007的比较方式不一致有一定关系,且由于此因素纳入的研究数量较少,结果尚待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同侧导管置入史的患者与对侧导管置入史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无显着差异[RR(95%CI)=1.38(0.762.51),P>0.05];血液透析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低于血液透析后建立内瘘的患者[RR(95%CI)=0.77(0.650.91),P<0.05],血液透析前建立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保护因素,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可靠。3.患者个人因素年龄因素与内瘘失功的发生具有相关性[RR(95%CI)=1.01(1.001.02),P<0.05],高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低龄患者[RR(95%CI)=1.37(1.201.57),P<0.05];女性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男性患者[RR(95%CI)=1.19(1.111.28),P<0.05]、[OR(95%CI)=1.38(1.211.58),P<0.05];吸烟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不吸烟患者[RR(95%CI)=1.50(1.191.90),P<0.05];高凝状态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OR(95%CI)=4.21(1.939.18),P<0.05];动脉钙化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未动脉钙化的患者[RR(95%CI)=1.53(1.281.83),P<0.05]。高龄、女性、吸烟、高凝状态和动脉钙化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可靠。4.合并症因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RR(95%CI)=1.21(1.191.24),P<0.05]、[OR(95%CI)=2.28(1.623.20),P<0.05];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非高血压患者[RR(95%CI)=1.27(1.031.56),P<0.05]、[OR(95%CI)=1.70(1.092.64),P<0.05];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无显着差异[RR(95%CI)=1.02(0.861.22),P>0.05]、[OR(95%CI)=1.56(0.952.58),P>0.05];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未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RR(95%CI)=1.31(1.121.53),P<0.05]、[OR(95%CI)=2.62(1.235.59),P<0.05]。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合并外周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研究结论:本研究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相关的16个影响因素,其中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吸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合并外周血管疾病、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透析中低血压、患者高凝状态、动脉钙化、服用他汀类药物、AVF建立时间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具有相关性,高龄、女性、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吸烟、合并外周血管疾病、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透析中低血压、高凝状态、动脉钙化是其危险因素,服用他汀类药物、血透前建立AVF是其保护因素,内瘘位置、同侧导管置入史和合并冠状动脉疾病与内瘘失功无关,其中吻合方式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经敏感性分析,结果不稳定,尚待进一步研究。
陈为霞[4](2020)在《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水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迅猛增加,我国终末期糖尿病血透病人的比例亦将日益增高。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糖尿病病人较非糖尿病病人血糖变化幅度大,血糖波动不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获取糖尿病病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糖数据,分析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变化规律。研究方法于2018年08月至2019年01月在江苏省两个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糖尿病病人透析过程中血糖水平的监测。经患者透析动脉端监测患者透析前、透1h、透2h、透3h、透析结束共五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共连续检测三次透析过程中的血糖值。分析透析过程中不同时间点高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透析前、透1h、透2h、透3h、透析结束时的血糖水平;透析过程中血糖变异性指标(SDBG、LAGE、CV);以及GA、HbA1c与透析期间平均血糖水平(MBG)的相关性。收集的数据纳入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双侧<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随着透析的进行,病人血糖水平均逐渐下降,透析第1个小时下降幅度最大,透2h至透析结束期间血糖变化幅度小,趋于平稳;2三次透析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血糖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单次透析比较结果显示<0.001,说明不同时间点血糖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连续三次透析期间血糖值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0.05),时间和透析次数无交互作用(>0.05);总体血糖变异性指标分别为:LAGE为5.94±3.43,SDBG为2.40±1.39,CV为0.24±0.10,LAGE与SDBG均大于正常参考值范围;3在三次透析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8.6%(5人),6.9%(4人),10.3%(6人),低血糖中以无症状性低血糖居多(占66.7%);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32.8%(19人),39.7%(23人),29.3%(17人),高血糖中以透前高血糖居多(占58.6%);4低血糖组患者与非低血糖组患者各时间点血糖值和血糖变异性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低血糖组患者透析前、透1h、透2h、透3h、透析结束五个时间点血糖水平以及MBG均低于非低血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血糖变异性指标方面,CV高于非低血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LAGE和SDBG不具有统计学差异(>0.05);5 GA、HbA1c和平均血糖水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0.05),两者比较:HbA1c与平均血糖水平之间相关性弱且明显低于GA与平均血糖水平的相关性(=0.291VS=0.641);GA与透析期间五个时间点的平均血糖值均呈正相关性(<0.001),HbA1c仅与透前、透2h、透析结束时存在正相关性(<0.05),但相关系数较低,其他两点并未发现相关性;6血糖控制良好组(GA<21.705%)和血糖控制不良组(GA>21.705%)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血糖控制不良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年)、透析龄(月)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血糖数据(GA、HbA1c、MBG、LAGE、SDBG)比较:血糖控制不良组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结论1糖尿病病人在透析第1小时血糖下降速度最快,透2h至透析结束血糖变化趋于平缓;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变异性较正常水平大;2透析期间低血糖、高血糖发生率高,低血糖中以无症状性低血糖居多,高血糖中以透前高血糖居多;3与HbA1c相比较,GA与平均血糖水平相关性更佳,更适用于评估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李鹤[5](2020)在《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知信行理论构建血液透析患者Teach-back法(回授法)健康教育方案,并进行临床应用观察其效果。旨在提高MHD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为MHD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第一部分:确定健康教育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因素,经过专家访谈和多次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初稿;通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行筛选与修改,形成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第二部分:使用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哈市某综合三甲医院治疗的MH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签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知信行为基础的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干预期12周。干预前填写一般调查表。干预前后记录发作性低血压频数、肌肉抽搐频数、生化指标、甲状旁腺、血压和IWGR%。最后将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构建了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共包含考核目标及内容: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两组患者比较: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主要指标好转,说明试验组整体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6.试验组干预后舒张压小幅升高,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Teach-back方案,包括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包括尿毒症及其相关知识、透析及其并发症、营养与饮食、透析患者常见疾病及用药、透析通路维护、抗阻及有氧运动指导。2.Teach-back健康教育方案能降低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肌肉抽搐的发生;可降低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提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IWGR%值比。3.Teach-back法的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可改善患者透析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周雨婷[6](2020)在《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为期6个月的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64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透析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日常运动指导,干预组实施为期6个月的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干预。两组患者均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收集患者的Hb、Alb、Kt/v、STS-10、握力、步速、衰弱指标量表、透析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价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MHD患者衰弱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干预结束后,干预组2例患者退出,对照组3例患者退出,共59例血液透析患者完成研究(干预组n=30,对照组n=29)。两组患者各指标果如下。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生理指标、躯体指标、衰弱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TFI衰弱水平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TFI总分的干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9.697,P<0.001);其中生理维度得分的干预效应(F=7.113,P=0.010)和心理维度得分的干预效应(F=4.975,P=0.030)均有统计学意义;社会维度得分的干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躯体测量指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握力(F=4.276,P=0.043)、STS-10(F=40.500,P<0.001)、步速(F=4.550,P=0.037)的干预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Hb和Alb干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Kt/v达标率高于对照组(OR=2.67,P=0.031)。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总分的干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014,P=0.017);其中躯体症状得分的干预效应(F=5.466,P=0.023)、疲劳得分的干预效应(F=5.351,P=0.024)、抑郁情绪得分的干预效应(F=4.580,P=0.037)均有统计学意义;人际关系得分和挫折得分的干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可以改善MHD衰弱患者的衰弱水平,其中,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生理衰弱水平和心理衰弱,对于社会衰弱需做进一步研究。2.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可以增强MHD衰弱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3.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可以提高MHD衰弱患者Kt/v的达标率。4.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可以改善MHD衰弱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躯体、疲劳和抑郁情绪。
翁晓羽[7](2020)在《步行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探索步行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干预效果,并研究其可能机制;2.根据步行运动处方的应用及BPV的改善效果——确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最佳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等;3.了解步行运动对患者血清白蛋白、脂质、血钙等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使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有久坐不动习惯的98例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3个月,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护理+常规健康教育,在干预后6个月内,所有研究对象在原有基础上接受步行运动干预。干预措施:步行运动前的评估+运动处方的制定+步行运动的健康宣教+步行运动回访。分别在干预前3个月,干预后6个月比较患者透析前、透析中BPV、透析前血压、透析中血压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分析患者每周第一次透析治疗时的血压数据,将变异系数(CV)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次要结局指标为干预前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脂质、血钙等生化指标。结果:1.共82例患者完成6个月的步行干预。经过6个月运动干预,运动频率为34天/周的患者透析前SBP、DBPmax(均P<0.05)与干预前相比下降;运动频率大于4天/周的患者透析中SBPV、透析前SBP、透析前DBP、SBP极差、DBPmax、DBPmin(均P<0.05)与干预前相比下降。2.经过6个月运动干预,中等强度运动的患者透析前DBP、SBP极差、DBP极差(均P<0.05)与干预前相比下降;高强度运动的患者透析前SBP、透析前DBP、SBP极差、DBPma、DBPmin(均P<0.05)与干预前相比下降。3.经过6个月运动干预,单次持续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的患者透析前SBP、透析前DBP、SBP极差、DBPmax、DBP极差(均P<0.05)与干预前相比下降;运动时间大于60分钟的患者透析中SBPV、透析前SBP、透析前DBP、SBP极差、DBPmax、DBPmin(均P<0.05)与干预前相比下降。4.经过6个月运动干预,患者甘油三脂、血钙均低于干预前,血清白蛋白高于干预前(均P<0.05);血红蛋白、磷、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磷、步行速度、运动时间、频率、平均每日步数与透析中SBPV相关;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白蛋白、超滤速率、平均每日步数与透析中DBPV相关。结论:步行运动干预可维持患者血压稳定,降低BPV;其中进行频率大于4天/周、时间大于60分钟、强度中等以上、每日平均步数大于8000步、步行速度大于1.0m/s的步行运动改善MHD患者BPV的效果更为显着;步行运动干预可改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钙、甘油三脂代谢水平;步行运动可能通过避免低蛋白血症、降低血钙磷水平、促进脂质代谢有利改变降低患者BPV,从而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
刘钰,王静[8](2020)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由血液透析室的7名护士和1名医生自愿组成,圈名为"护肾圈",确立活动主题为"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活动时间为期6个月,进行现况调查、分析原因、确立目标值、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2018年1月)与品管圈活动后(2018年6月),本科室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IDH的发生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IDH的发生率为31.90%,显着高于品管圈活动后的8.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IDH的发生率,同时提升了圈员的团队凝聚力,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优质护理服务。
赵岩[9](2020)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分析与临床护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原因,探讨血液透析低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意义。方法对208例血液透析发生低血压的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血压可导致超滤困难,使透析不能顺利进行,透析不充分,还可诱发心肌缺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结论控制好血压,可以提高透析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梁让[10](2018)在《透析中间歇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透析中间歇性运动的研究,旨在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和研究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促进运动疗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法。抽取海口市某三甲医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70名,签署知情同意书。从2017年6月至8月采取常规血液透析护理3个月。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透析中血压相关数据及完成干预前生活质量的评估。从2017年9月至11月40名研究对象作为干预组采取透析中间歇性运动3个月,干预方法为:从透析第二个小时开始进行透析中间歇性运动,分为热身、间歇性运动和结束放松三个阶段进行;30名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血液透析护理3个月。每次透析中收集患者血压及低血压症状数据。3个月的干预结束后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数据。低血压发生率采用两样本率的卡方检验,生活质量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月的透析中间歇性运动干预结束,两组各脱落4名研究对象,总共62名研究对象完成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显示:干预组IDH发生率明显下降,干预组干预期IDH发生率低于基线期(P<0.05);干预期干预组IDH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IDH症状发率比较,除了打哈欠和肌肉痉挛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经过3个月的运动干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除了4个领域(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工作状况、性功能、体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15个领域均有统计差异(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在运动干预后,生活质量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中间歇性运动可以降低MHD患者IDH的发生率;减少头晕、冒汗、恶心、呕吐等IDH症状的发生;尚不能证明透析中间歇性运动可以提高MHD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有效提高患者透析中运动的依从性,为运动疗法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二、血液透析中进餐因素对患者血压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透析中进餐因素对患者血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研究的相关进展 |
1.血压变异性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研究现状 |
3.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和透析相关性高血压 |
4.中医对于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
5.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研究的相关进展 |
1.症状困扰的概念及内涵 |
2.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测量工具 |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研究现状 |
4.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对终末期肾病的认识 |
2.慢性肾脏病血瘀证的形成机理 |
3.中医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认识 |
4.活血化瘀中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运用 |
5.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 |
2.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特点 |
2.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特点 |
2.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的相关性 |
2.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 |
2.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影响因素及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的特点及相关性 |
3.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的特点和相关性 |
3.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影响因素及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3.创新性和实用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2)透析中进食对透析期间低血压及低血糖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检索策略 |
二、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三、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
四、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一、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基本研究特征 |
二、透析中进食对透析期间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 |
三、透析中进食对透析期间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 |
四、发表偏倚 |
讨 论 |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现状 |
1.2 血液透析的研究现状 |
1.3 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研究现状 |
1.4 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检索途径 |
2.2 检索词 |
2.3 检索时间与语言 |
2.4 检索策略 |
2.5 纳入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2.7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8 文献的质量评价 |
2.9 统计学方法 |
2.9.1 敏感性分析 |
2.9.2 发表偏倚 |
2.10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注册结果 |
3.2 文献的检索结果 |
3.3 文献的基本情况 |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5 护理相关因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Meta分析结果 |
3.5.1 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 |
3.5.2 透析中低血压 |
3.5.3 服用他汀类药物 |
3.6 透析相关因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Meta分析结果 |
3.6.1 AVF建立时间 |
3.6.2 内瘘位置 |
3.6.3 吻合方式 |
3.6.4 同侧导管置入史 |
3.7 患者个人因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Meta分析结果 |
3.7.1 吸烟 |
3.7.2 高凝状态 |
3.7.3 动脉钙化 |
3.7.4 年龄 |
3.7.5 性别 |
3.8 合并症因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Meta分析结果 |
3.8.1 合并糖尿病 |
3.8.2 合并高血压 |
3.8.3 合并外周血管疾病 |
3.8.4 合并冠状动脉疾病 |
4 讨论 |
4.1 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
4.2 透析中低血压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
4.3 服用他汀类药物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
4.4 AVF建立时间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
4.5 患者个人因素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
4.6 合并症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
4.7 其他因素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
4.8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5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本论文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概述 |
1.2 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期间血糖情况 |
1.3 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糖监测方法和频率 |
1.4 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糖控制状况评估指标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假设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分析指标:主要分析指标和次要分析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2.8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 |
3.2 研究对象连续三次透析期间血糖变化 |
3.3 透析期间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情况 |
3.4 低血糖组患者与非低血糖组患者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
3.5 低血糖与非低血糖组患者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及血糖变异性指标比较 |
3.6 GA、HbA1c与平均血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
3.7 GA、HbA1c与透析中各时间点平均血糖的相关性 |
3.8 GA二分位法分组后两组患者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4.2 透析期间总体血糖水平和血糖变异性分析 |
4.3 低血糖组病人与非低血糖组病人比较 |
4.4 透析期间高血糖发生情况 |
4.5 GA、HbA1c与透析期间平均血糖水平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不足 |
5.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基线资料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作者简介 |
(5)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列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基本概念及内涵 |
1.1 血液透析 |
1.2 Teach-back |
1.3 知信行理论 |
2 终末期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
3 血液透析相关研究现状 |
3.1 国外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
3.2 国内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
3.3 MHD患者死亡率 |
4 MHD患者并发症频发死亡率高的原因 |
4.1 血液净化本身 |
4.2 患者本身 |
5 MHD患者常见并发症 |
5.1 透析中的并发症 |
5.2 透析远期并发症 |
6 MHD患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
7 Teach-back法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应用 |
8 理论框架 |
8.1 Teach-back |
8.2 德尔菲法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编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回顾法 |
1.2 德尔菲(Delphi)法 |
2 研究步骤 |
2.1 研究对象 |
2.2 专家函询过程 |
2.3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
2.4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回顾法结果 |
3.2 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
3.3 权重的计算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临床干预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样本量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干预内容 |
4 观察指标 |
4.1 发作性低血压 |
4.2 肌肉抽搐 |
4.3 生化指标 |
4.4 高血压和IWGR% |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6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1.2 干预前两组患者透析效果相关资料比较 |
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资料组内比较 |
2.1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内比较 |
2.2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内比较 |
2.3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内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资料组间比较 |
3.1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间比较 |
3.2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间比较 |
3.3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间比较 |
讨论 |
1 研究内容的科学性 |
2 研究内容的可靠性 |
2.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 |
2.2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3 MHD患者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内容及分析 |
4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 |
4.1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的急性并发症的影响 |
4.2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血压和IWGR%的影响 |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局限性与展望 |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剔除标准 |
1.2.4 样本量 |
1.3 研究方法 |
1.3.1 分组方法 |
1.3.2 干预方案 |
1.4 评价指标及研究工具 |
1.4.1 社会人口学资料 |
1.4.2 衰弱测量 |
1.4.3 衰弱相关指标 |
1.4.4 透析患者生活质量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1.6.1 研究设计 |
1.6.2 资料采集 |
1.6.3 干预阶段 |
1.6.4 数据分析 |
1.7 伦理原则 |
结果 |
2.1 样本情况 |
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2.2.2 影响因素的基线比较 |
2.2.3 测量指标均衡性比较 |
2.3 干预前后比较 |
2.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衰弱水平的比较 |
2.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指标的比较 |
2.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2.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KDQ)评分的比较 |
讨论 |
3.1 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 MHD 衰弱患者衰弱水平影响 |
3.2 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 MHD 衰弱患者身体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
3.3 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MHD衰弱患者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MHD衰弱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5 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运动疗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步行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干预前准备 |
2.2 干预前期 |
2.3 干预期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问卷、运动与透析治疗相关资料 |
3.2 运动日记 |
3.3 实验室指标 |
3.4 合并症指数 |
3.5 评价指标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 |
2 不同运动频率干预对MHD患者BPV的影响 |
2.1 3~4天/周运动频率干预后血压指标情况 |
2.2 大于4天/周运动频率干预后血压指标情况 |
3 不同运动强度干预对MHD患者BPV的影响 |
3.1 中等运动强度干预后血压指标情况 |
3.2 高度运动强度干预后血压指标情况 |
4 不同运动时间干预对MHD患者BPV的影响 |
4.1 30~60分钟运动时间干预后血压指标情况 |
4.2 大于60分钟运动时间干预后血压指标情况 |
5 步行运动对MHD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 影响MHD患者BPV的单因素分析 |
6.1 分类变量对患者透析中BPV的影响 |
6.2 连续变量对患者透析中BPV的影响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不同时间、频率、强度对患者BPV的影响 |
3 步行速度对透析患者BPV的影响 |
4 平均每日步数对对透析患者BPV的影响 |
5 步行运动影响BPV可能的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 |
1.2 确认品管圈活动的目的及研究方向 |
1.3 现况把握 |
1.4 品管圈目标设定 |
1.5 IDH发生原因分析 |
1.6 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
1.6.1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1.6.2 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加强医护人员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 |
1.6.3 采用多元化微信平台。 |
1.6.4对患者干体重进行正确评估。 |
1.6.5 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以及定期校正血压计。 |
1.6.6 进一步完善标准的工作流程及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称体重流程。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有形成果 |
2.2 无形成果 |
3 讨论 |
(9)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分析与临床护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时段血压发生统计结果见表1。 |
2.2 |
3 常见原因分析 |
3.1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
3.2 透析液相关的因素: |
3.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3.4 心源性低血压: |
3.5 药物影响: |
3.6 渗透压降低: |
3.7 其他: |
4 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措施 |
4.1 控制透析间期体质量: |
4.2 可调钠透析及低温透析: |
4.3 正确选择进餐时间: |
4.4 诱导透析: |
4.5 改善营养及合理用药: |
4.6 低血压的观察与处理: |
4.7 健康教育: |
5 讨论 |
(10)透析中间歇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干预方法 |
1.4 测量指标 |
1.5 质量控制 |
1.6 资料收集与分析 |
1.7 伦理要求 |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2.2 研究对象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的比较 |
2.3 研究对象IDH症状的比较 |
2.4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比较 |
讨论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3.2 IDH发生率的比较分析 |
3.3 IDH症状的比较分析 |
3.4 生活质量的比较分析 |
3.5 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血液透析中进餐因素对患者血压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D]. 肖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透析中进食对透析期间低血压及低血糖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J]. 毛婕妤,傅荣,殷贵兰,袁琳丽.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1(04)
-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D]. 李格.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4]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水平分析[D]. 陈为霞. 东南大学, 2020(01)
- [5]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D]. 李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透析中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周雨婷.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步行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D]. 翁晓羽.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J]. 刘钰,王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09)
- [9]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分析与临床护理学研究[J]. 赵岩.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8)
- [10]透析中间歇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D]. 梁让. 海南医学院, 2018(07)
标签:血液透析论文; 低血压的治疗与饮食论文; 动静脉内瘘论文; 血糖指数论文; 血糖监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