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细胞0~2/HPF孤立性微量肾小球血尿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玲[1](2021)在《CKD1-2期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CKD1-2期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特别探讨无症状尿检异常型IgA肾病血尿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医证候特点以及预后情况,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5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广东省中医院、陕西省中医院所有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CKD1-2期的IgA肾病患者,共有204例符合纳排标准进入本研究,将204例患者分为无症状患者116例和有症状患者88例,收集并整理这些患者肾穿时的临床病理指标。主要探讨116例无症状患者血尿的临床病理表现及中医证候情况,对无症状患者进行随访,收集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情况,以蛋白尿<0.3g/d或PCR<0.3g/g或尿蛋白定量阴性/弱阳性为缓解事件,运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CKD1-2期IgA肾病患者204例,根据有无症状分组,116例为无症状患者,88例为有症状患者。无症状患者中,血尿分组,尿红细胞计数≤100个/ul患者有83例(71.6%),尿红细胞计数>100个/ul有33例(28.4%);蛋白尿分组,72例(62.1%)患者蛋白尿<1g/d,44例(37.9%)患者蛋白尿≥lg/d;蛋白尿<1g/d患者中,根据血尿分组,尿红细胞计数≤100个/ul患者有51例(70.8%),尿红细胞计数>100个/ul有21例(29.2%),蛋白尿≥1g/d患者中,尿红细胞计数≤100个/ul患者有32例(72.7%),尿红细胞计数>100个/ul有12例(27.3%)。在基线分析方面,性别、尿红细胞计数、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在有无症状分组中存在差异;针对无症状患者,不同危险分层蛋白尿水平分组,尿酸、尿素氮、血肌酐、eGFR、血清白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性别在两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蛋白尿<1g/d患者中,尿酸、尿红细胞计数在血尿分组中存在明显差异,蛋白尿≥1g/d患者中,24小时尿蛋白量、尿红细胞计数、牛津分型E以及牛津分型T在血尿分组中存在明显差异。中医证候方面,无症状患者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证,本证表现为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证多表现为湿热夹瘀、血瘀及湿浊夹瘀,无症状患者多出现疲倦乏力、口干及腰脊酸痛,蛋白尿<1g/d且血尿重的患者多出现腰脊酸痛。预后方面,具有随访资料的整体无症状患者、蛋白尿<1g/d无症状患者,血尿分组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URBC≤100个/ul的患者,URBC>100个/ul的中位数累计缓解时间明显更长;具有随访资料的整体无症状患者中,有腰脊酸痛患者的中位数累计缓解时间更长(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提示在中成药干预下,血尿程度对不良预后的影响减轻。结论:CKD1-2期无症状患者的血尿与中西医临床指标具有相关性,当蛋白尿≥1g/d时,血尿程度重,蛋白尿也随着增加,病理方面多表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尿多患者发生腰脊酸痛的比例较高,且有腰脊酸痛患者的蛋白尿缓解率较低;蛋白尿<1g/d无症状患者中,血尿越多,对于近期疾病缓解越不利;中成药干预下,血尿程度对不良预后影响减轻。
李卉[2](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李雯菁[3](2020)在《儿童C3肾小球病的临床、肾脏病理特点及补体C3沉积在儿童IgAN与HSPN中的意义》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补体成分3(The third complement component,C3)是补体系统的所有成分中的核心成分,并在三种补体激活途径中起着核心作用。肾脏是补体异常激活最脆弱的器官,目前已发现补体异常激活在多种肾小球疾病中发挥致病作用。补体C3作为补体系统中含量最高且最重要的补体成分,近年来被广泛关注。在儿童中,肾小球内以补体C3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即肾穿免疫荧光下补体C3沉积强度大于其它沉积强度1+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为C3肾小球病(C3 glomerulopathy,C3G)和单纯补体C3沉积的感染后肾小球肾炎(Post-infectious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isolated C3 deposition,C3-PIGN),两者有着相同的免疫荧光表现,但治疗方式及预后却不同。本研究以肾组织补体C3沉积为研究点,旨在:(1)探讨在肾小球内以补体C3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C3肾小球病的发病情况;(2)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C3G与C3-PIGN、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之间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改变方面有无异同。方法:(1)选择2002年01月至2017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并行肾穿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2)选择上述研究对象中C3G的患儿、C3-PIGN的患儿、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的患儿进一步研究。记录整理患儿入院时的年龄、体重、性别、活检前病程、住院时间;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前的临床表现,包括是否发生水肿、胸腹腔积液、高血压、肉眼及镜下血尿、蛋白尿;入院第一次的血生化及体液免疫、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尿液蛋白酶谱以及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共统计了 894例患儿,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456例(51.0%),继发性肾小球疾病438例(49.0%)。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球内以补体C3沉积为主的患儿有35例(7.7%),其中C3G 15例(3.3%),C3-PIGN 8例,其它12例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孤立性蛋白尿2例,孤立性血尿1例。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17例。(2)C3G与C3-PIGN患儿在临床表现方面比较无差异。C3G患儿血清补体C4高于C3-PIGN患儿,但C3G的甘油三酯小于C3-PIGN患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12)。光镜下,C3G患儿出现肾小管见RBC管型所占比例高于C3-PIGN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3)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17例中,急性肾小球肾炎1例,肾病综合征5例,孤立性血尿11例。与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患儿比较,C3G患儿肾穿活检前病程更短,住院时间更长,出现水肿、高血压、肉眼血尿、蛋白尿及AKI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检查方面,C3G患儿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IgA、血清IgG、血清IgA/C3、尿IgG/尿Cr、尿TRF/尿Cr、尿Alb/尿Cr、尿α1-MG/尿Cr及尿NAG/尿Cr均较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患儿高,血清补体C3、血清C3/C4较低,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意义(P<0.05)。在肾脏病理改变方面,C3G患儿以急性病变为主,毛细血管袢塌陷、闭塞、肾小管见RBC管型、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肾小管损伤发生比例较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组患儿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纳入研究的共894例肾穿患儿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共456例(51.0%),肾小球内以补体C3沉积为主的肾小球疾病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占7.7%,其中C3G发病率为3.3%。2.C3G与C3-PIGN患儿在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改变无差异,但由于两者预后截然不同,因此对于临床中肾小球内以补体C3沉积为主的患儿应定期密切随访,避免终末期肾脏病的发生,以期提高C3G患儿的生存率。3.与补体C3沉积于肾小球的疾病类型不同,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疾病以孤立性血尿(64.7%)和肾病综合征(29.4%)为主。4.与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患儿比较,C3G患儿出现水肿、高血压、肉眼血尿、蛋白尿及AKI比例较高,且在肾脏病理改变中更易出现毛细血管袢塌陷、闭塞、肾小管见RBC管型、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肾小管损伤,补体C3沉积于肾小球的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损伤均较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严重,但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中的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背景与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尽管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是IgAN的标志,但在系膜中补体C3沉积也常见。有研究表明补体C3沉积于肾小球系膜是成人IgAN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儿童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原因之一。与IgAN免疫荧光下沉积物相同,HSPN肾小球系膜区也可见IgA显着沉积,但两者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及临床过程。肾小球内补体C3沉积对儿童IgAN、HSPN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有无影响以及肾小球内补体C3沉积是否是引起两者不同临床过程的原因有待商榷。本研究旨在:探讨肾小球内补体C3沉积在IgAN、HSPN患儿中的意义。方法:(1)2002年01月至2017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并行肾穿的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2)选择上述研究对象中诊断为IgAN、HSPN的患儿进行进一步研究。记录整理患儿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同“摘要(一)”。(3)根据肾穿免疫荧光下肾小球内补体C3是否沉积将IgAN分为补体C3沉积阳性组、补体C3沉积阴性组;将HSPN分为补体C3沉积阳性组、补体C3沉积阴性组。结果:(1)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球内以IgA沉积为主的104例患儿均诊断为IgAN。其中补体C3沉积阳性组65例,占62.5%。补体C3沉积阳性组患儿免疫荧光下肾小球内IgG沉积高于补体C3沉积阴性组患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肾脏病理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纳入本研究的274例HSPN中,补体C3沉积阳性组84例,占30.7%。补体C3阳性沉积组患儿住院时间较补体C3沉积阴性组患儿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与补体C3沉积阴性组患儿比较,补体C3沉积阳性组患儿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IgA、血清IgA/C3、尿IgG/尿Cr、尿TRF/尿Cr、尿Alb/尿Cr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脏病理改变中,光镜下补体C3沉积阳性组患儿肾小管肿胀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比例高于补体C3沉积阴性组患儿,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8)。免疫荧光下补体C3沉积阳性组患儿肾小球内IgA沉积、IgM沉积、IgG沉积、C1q沉积比例均高于补体C3沉积阴性的HSPN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纳入研究的104例IgAN中,补体C3沉积阳性者有65例(62.5%);274例HSPN患儿中补体C3沉积阳性者有84例(30.7%),两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IgAN与HSPN患儿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改变比较均有差异。与它们比较结果不同的是:1、补体C3沉积阳性的HSPN患儿球囊粘连球周纤维化及慢性病变比例高于补体C3沉积阳性的IgAN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35)。但补体C3沉积阳性的IgAN与HSPN患儿在住院时间,临床表现:胸腹腔积液、镜下血尿、大量蛋白尿、AKI;实验室检查:血清补体C4、血清IgG、尿蛋白定量、尿IgG/尿Cr、尿α1-MG/尿Cr;肾脏病理改变:重度系膜增生、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急性病变、急性肾小管间质病变、IF/IA;免疫荧光下肾小球内IgA沉积、IgG沉积比较差异无意义。2、补体C3沉积阴性的IgAN肾穿活检前病程较HSPN患儿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与补体C3阴性的HSPN患儿相比,补体C3阴性IgAN易出现蛋白尿,尿TRF/尿Cr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11)。但补体C3沉积阴性的IgAN与HSPN患儿在临床表现:胸腹腔积液、AKI;实验室检查:血肌酐、血清IgG、尿蛋白定量、尿IgG/尿Cr、尿α1-MG/尿Cr、尿NAG/尿Cr;肾脏病理改变:肾小球纤维硬化、GS;免疫荧光下肾小球内IgA沉积、Fib沉积比较无意义。结论:1.在儿童IgAN中,肾小球内补体C3沉积阳性患儿与补体C3沉积阴性患儿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改变方面无明显差别。2.在儿童HSPN中,肾小球内补体C3沉积阳性的HSPN患儿尿IgG/尿Cr、尿TRF/尿Cr、尿Alb/尿Cr值及肾脏病理改变中出现肾小管肿胀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的比例较补体C3阴性的HSPN患儿高;提示与补体C3沉积阴性的患儿相比,肾小球内补体C3沉积阳性的HSPN患儿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均较重。3.儿童IgAN中肾小球内补体C3沉积阳性者比例高于HSPN;但肾小球内补体C3沉积对HSPN的临床、病理改变影响可能较大。
任媛媛[4](2020)在《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和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肾脏结局和临床病程的重要临床预测因素,寻找NDRD的临床预测指标,为行肾穿刺活检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186例T2DM合并肾脏疾病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肾脏病理结果,分为DN、NDRD、DN+NDRD三组,分析病理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寻找NDRD的预测因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主要鉴别指标,建立鉴别诊断模型。结果1.研究人群共纳入了186例患者,其中DN38例(20.4%),NDRD132例(71.0%),DN合并NDRD16例(8.6%)。男性113人(60.8%),女性73人(39.2%)。2.NDRD、DN+NDRD两组中NDRD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91例,61.5%),Ig A肾病(14例,9.5%)与肾小球微小病变(MCD)(14例,9.5%)。3.与DN组相比,NDRD组通常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镜下血尿,糖尿病病程短,收缩压、舒张压、白蛋白、尿素、肌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Ig G较低,血红蛋白、e GFR、24小时尿蛋白、补体C3较高。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视网膜病变、血红蛋白、白蛋白、空腹血糖、镜下血尿是NDRD的危险因素。5.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计算灵敏度、特异度,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红蛋白诊断效能最高(AUC 0.831),收缩压灵敏度最高(97%),白蛋白、血红蛋白特异度相同(84.2%)。6.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将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镜下血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红蛋白、白蛋白作为7个主要鉴别指标,并建立了一个鉴别诊断模型,可以给出NDRD的量化概率。反替代试验表明,该公式具有良好的敏感性(91.7%)和特异性(92.1%),可明确区分NDRD和non-NDRD。结论1.T2DM合并肾脏疾病患者中NDRD的肾脏病理类型多样,最多见的NDRD为特发性膜性肾病;2.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视网膜病变、血红蛋白、白蛋白、空腹血糖及镜下血尿是NDRD的重要临床预测因素,但单一指标对NDRD的诊断性能往往较差,进行多因素联合预测可有效提高NDRD诊断的正确率,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NDRD与non-NDRD的鉴别诊断公式具有良好的敏感性(91.7%)和特异性(92.1%),对NDRD和non-NDRD有较明确的区分,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证据。但仅凭临床指标鉴别NDRD及non-NDRD比较困难,若没有明确的禁忌症,应积极进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图[6]幅;表[9]个;参[188]篇。
阚娜娜[5](2020)在《单中心10年儿童狼疮性肾炎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最常受累器官之一,也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儿童狼疮性肾炎(LN)较成人而言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同时预后较成人差,目前国内外对儿童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仍存在争议。部分文献虽然在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上进行了归纳总结,但样本量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很好的解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将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10年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儿的临床、病理、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本中心狼疮性肾炎患儿临床特征、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影响预后与病情反复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本地区狼疮性肾炎患儿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初诊为狼疮性肾炎患儿107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儿病初住院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及治疗方案,通过电话及微信询问、门诊复诊资料收集的方式对狼疮性肾炎患儿进行随访,并完整记录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病情反复情况,将以上完整的资料整理录入EXCEL数据库。根据病初临床表现分为肾病综合征型(NS)狼疮性肾炎组和非肾病综合征型狼疮性肾炎组,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根据是否有病情反复,分为反复组和无反复组。通过对比各组在临床特征、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案之间有无差异,总结分析影响本中心狼疮性肾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7例狼疮性肾炎患儿,其中男性22例,女性85例,男女比例为1:3.86,发病年龄在5~14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10.35±2.07岁,男女患儿在发病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特征:肾脏受累最常见的表现为蛋白尿104例(97.2%),其中50%为大量蛋白尿,其次为血尿85例(79.4%);肾外受累最常见的表现依次为贫血81例(75.7%)、皮疹80例(74.8%)、发热72例(67.3%)。自身抗体方面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100%,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率高达86.9%。NS型LN患儿与非NS型LN患儿相比,合并急性肾损伤、高血压比例高(P均<0.001),合并血液系统受累比例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病理特点:107例狼疮性肾炎患儿中行肾穿刺活检75例,最常见病理类型为弥漫性(Ⅳ型),共40例(53.3%),增殖性LN较非增殖性LN更易合并中到大量蛋白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特征的分布与病理类型之间不存在完全平行关系。4.治疗方案:本中心诱导治疗阶段最常使用的为MMP联合CTX冲击,共40例(37.4%),前5年22例(50.0%)给予MMP联合CTX冲击治疗,近5年则21例(33.3%)选择了 MMF;维持治疗阶段前后5年均主要给予MMF,共64例(60.4%)。MMP冲击治疗后序贯口服MMF较MMP联合CTX达缓解所需时间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不同病理类型MMP或免疫抑制剂选择不同,其中增殖性LN主要应用MMP冲击治疗后序贯口服MMF,共15例(29.4%)。5.临床转归:随访终止时间为2019年6月,7例患儿失访,失访率为6.5%。截止107例LN患儿的随访终点,完全缓解88例,部分缓解12例,未缓解5例,死亡2例,总缓解率93.5%。对随访资料完整的98例狼疮性肾炎患儿,病情反复72例,无反复26例。6.危险因素分析:通过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本中心儿童狼疮性肾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导致本中心儿童狼疮性肾炎病情反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发病年龄与缓解所需时间。结论1.本中心儿童LN主要发生在学龄期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10.35±2.07岁。2.本中心儿童LN肾脏受累表现主要为蛋白尿和血尿,肾外受累表现主要为贫血和皮疹。肾病综合征型较非肾病综合征型狼疮性肾炎患儿合并急性肾损伤和高血压比例高,合并血液系统受累比例低。3.本中心儿童LN最常见的为弥漫性(Ⅳ型)狼疮性肾炎,增殖性LN更易合并中到大量蛋白尿,临床特征与病理类型之间并无完全平行关系。4.本中心儿童LN诱导治疗最常使用的为MMP联合CTX冲击治疗,维持治疗阶段则主要给予MMF。其中诱导治疗阶段前5年最常使用的为MMP联合CTX冲击治疗,近5年则更多的选择MMF。MMP冲击治疗后序贯口服MMF较MMP联合CTX达缓解所需时间短。不同的病理类型之间治疗方案存在差异,增殖性LN主要应用MMP冲击治疗后序贯口服MMF。5.本中心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是影响儿童L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年龄大、缓解所需时间越长是导致儿童LN病情反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安彩弟[6](2020)在《蛋白尿和血尿水平与IgA肾病2016版牛津分类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的蛋白尿和血尿水平与Ig A肾病临床特点及2016版牛津分类(MEST-C评分)的相关性;从而早期及时干预,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根据符合条件纳入2011、2013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肾活检诊断为Ig AN患者及2012.7-2018.11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肾活检诊断为Ig AN的患者。对所有患者根据蛋白尿水平分为五组:1)A组(24h-UP≤0.5g/d),2)B组(0.5g/d<24h-UP≤1 g/d),3)C组(1 g/d<24h-UP≤2 g/d),4)D组(2 g/d<24h-UP≤3 g/d),5)E组(24h-UP>3 g/d)。根据血尿分为三组:Ⅰ组:无血尿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25个/ul),Ⅱ组:低血尿组(25个/ul<尿沉渣红细胞计数≤100个/ul),Ⅲ组:高血尿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100个/ul)。比较血尿和蛋白尿各组之间临床指标和肾脏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蛋白尿及血尿相关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分析蛋白尿和血尿对MEST-C评分的判断价值及截断值。【结果】根据符合条件共纳入603例患者;蛋白尿方面:临床指标:1)患者蛋白尿水平与性别、前驱感染、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低血红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无统计学差异(p>0.05)。2)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尿酸、尿素氮、血肌酐、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补体(C3、C4)、高血压、低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与蛋白尿水平成正相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肉眼血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清Ig G、e GFR与蛋白尿水平呈负相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指标:1)肾小球系膜增生(M)、节段肾小球硬化(S)、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T)和新月体(C)与蛋白尿水平存在线性正相关性(p<0.05)。C1q沉积在E组比例最高(p<0.05)。B组比A组新月体比例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组、D组、E组均比A组有更严重的节段肾小球硬化(S)、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T)、新月体形成(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使在A组患者中节段肾小球硬化(S1)、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比例(T1和T2)、新月体(C1)分别为占57.0%、11.6%、26.6%;2)24h-UP对判断肾小球系膜增生截断值为0.995(AUC=0.692,敏感性0.484、特异性0.900),对判断节段肾小球硬化截断值为0.975(AUC=0.624,敏感性0.557、特异性0.665),对判断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截断值为1.194(AUC=0.704,敏感性0.648、特异性0.678),对判断新月体的截断值为0.576(AUC=0.650,敏感性0.816、特异性0.429)。血尿方面:临床指标:患者血尿水平与蛋白尿、低血红蛋白、低蛋白血症无显着相关性(p>0.05)。随着血尿程度加重,患者年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尿酸、肌酐、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Ig M越低(p<0.05),高尿酸血症、高血压比例越低(p<0.05);肉眼血尿、前驱感染比例越高(p<0.05);病理指标:血尿与新月体形成呈正相关(p<0.05),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C1q沉积在无血尿组最严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尿与MEST-C≥3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条件Ig AN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来说,24h-UP越明显,其临床及病理损伤越重。1)24h-UP大于1g/d的患者,随着蛋白尿水平增加,其肾脏病理损害更为明显,尤其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M)、节段肾小球硬化(S)、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T)和新月体形成(C);其中24h-UP对于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判断价值最好。2)24h-UP大于0.5g/d的患者,发生新月体风险显着增加。3)即使24h-UP小于0.5g/d的患者仍然会出现较高比例节段肾小球硬化(S1)、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比例(T1和T2)、新月体(C1)等的病理损害,尤以节段肾小球硬化更明显。2.血尿预后可能较好,仍与新月体发生密切相关。
王玉杰[7](2020)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伤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多常见于儿童,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常见以皮肤、消化道、关节及肾脏受累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臀部对称性和非血小板减少性皮疹,伴或不伴有关节症状(肿痛、炎症)、腹痛或合并消化道出血以及血尿、蛋白尿等。本病男孩多见,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儿童为主,近年来HSP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过敏性紫癜发展而来所引起的肾损害称为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肾脏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在过敏性紫癜所累及的脏器中,以肾脏损害最严重。大多数HSPN患儿尿常规提示一过性镜下血尿和(或)少量蛋白尿,经临床及时、对症的治疗,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仍约有1%-7%的HSPN患儿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也有部分患儿早期起病隐匿,实验室检查未见阳性指标,而肾活检术因其具有风险和创伤,难以被家属接受,临床并不普及,导致病情迁延进展,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分析儿童HSP肾脏损伤的临床危险因素,早期干预HSPN的发生、发展进程,改善HSPN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入住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儿科的188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的初发HSP患儿,进行6个月随访,随访过程中有5例患儿失访,未纳入研究,依据患儿有无肾损伤,将患儿分为肾损伤组和非肾损伤组。收集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有呼吸道感染、皮疹反复次数大于等于3次、皮疹持续的时间、是否有腹痛、是否出现关节肿痛、有无消化道出血,外周静脉血中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补体C3、C4水平,相关尿液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上研究因素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按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将各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在本研究中共纳入初发HSP患儿共188例,这其中男114例(60.6%),女74例(39.4%),男女性别比约为1.54:1.0,其中最小患儿为2.6岁,最大患儿为14岁,平均发病年龄(7.79±2.74)岁,其中有5例患儿失访,完成随访患儿为183例,失访率为2.66%。在纳入研究的183例患儿中,发生肾损伤的有63例,男有43例(68.3%),女有20例(31.7%),发生率为34.4%。2.临床症状特点:在183例HSP患儿中,均有皮肤紫癜表现(100%);伴有腹痛的患儿有28例(15.3%);发生关节症状的患儿有115例(62.8%);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儿有29例(15.8%)。发生肾损害的63例患儿中,表现为单纯血尿有12例(19%);单纯蛋白尿有24例(38.1%);血尿伴蛋白尿有16例(25.4%);肾病综合征伴或不伴血尿2例(3.2%);肾炎综合症有9例(14.3%)。3.单因素分析:影响HSP患儿肾损伤的相关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提示:年龄≥6岁、皮疹反复次数≥3次、消化道出血通过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呼吸道感染、皮疹持续时间≥2周、腹痛、关节肿痛、CRP≥8.2mg/L、ESR≥15mm/h在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HSP患儿肾损伤的相关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提示:血小板计数通过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Ig A、Ig G、Ig M、C3、C4水平在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本次研究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年龄≥6岁、皮疹反复次数≥3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计数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岁、皮疹反复次数≥3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数升高是HSP患儿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伤的发生率为34.4%。2.年龄≥6岁、皮疹反复次数≥3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数升高可能是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HSP患儿应加强监测、随访,早期积极治疗,避免肾损害进行性发展。
蔡敏[8](2019)在《18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探索儿童紫癜性肾炎不同临床分型的实验室指标与尿蛋白的关系,考察影响紫癜性肾炎患儿尿蛋白持续时间的因素,为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04月~2019年0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18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回顾性收集并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持点(临床资料、病理分级与治疗方案等)和肾脏相关指标(尿常规、尿液蛋白谱、24h尿蛋白定量检测、肾功能、肾脏彩超与肾脏病理等)。根据临床类型和尿蛋白水平将所有紫癜性肾炎患儿进行分型,分析比较不同分型紫癜性肾炎患儿的实验室指标,跟踪随访部分经过肾脏活检确诊并伴有蛋白尿的紫癜性肾炎患儿,记录患儿尿蛋白阳性的持续时间,考察影响紫癜性肾炎患儿尿蛋白持续时间的因素。结果:1、185例紫瘫性肾炎患儿中,男106例,女79例,男:女=1.34:1;发病年龄(7.60±0.54)岁;病程10~15天,病程中位数14天;142例(77%)皮疹反复发作,107例(58%)腹痛或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受累,118例(64%)合并关节症状;77例(42%)在过敏性紫癜发病后7天内出现尿检异常,95例(51%)在过敏性紫癜发病后7天~1月出现尿检异常;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为41例(22.2%)孤立性血尿型,39例(21.1%)孤立性蛋白尿型,84例(45.4%)血尿和蛋白尿型,17例(9.2%)肾病综合征型,3例(1.6%)急性肾炎型,1例(0.5%)慢性肾炎型,无1例急进性肾炎型。2、尿蛋白定性是紫瘫性肾炎蛋白尿较好的筛查指标。尿蛋白水平与血尿、肾脏病理改变、肾脏彩色超声肾皮质回声、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呈明显相关,与血清肌酐、尿素氮无相关性。3、紫癜性肾炎按照孤立性蛋白尿型、血尿和蛋白尿型、急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型和慢性肾炎型顺序,尿蛋白持续时间逐渐延长,P<0.05。按照肾小球病理分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顺序,尿蛋白持续时间逐渐延长,P<0.001。结论:1、本课题中93%紫癜性肾炎在过敏性紫癜发病后1月内出现尿检异常,血尿和蛋白尿型是最常见的临床分型。2、紫癜性肾炎患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肾小球病理分级呈等级正相关。3、紫癜性肾炎患儿尿蛋白持续时间和临床类型、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
刘唱[9](2019)在《紫癜性肾炎实验室结果与肾脏病理分级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实验室化验指标与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53例经肾活检首次确诊的紫癜性肾炎患儿,对其尿的改变、凝血改变、免疫等方面的实验室指标与肾活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的分析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并计算OR值。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53名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女性26名(49.1%),男性27名(50.9%)。平均年龄为10.33±2.67岁。肾活检取得肾小球中位数为22个。全部患者肾小球分级I级占比3.7%,Ⅱ级占比34.0%,Ⅲ级占比58.5%,Ⅳ级占比3.8%,没有出现V级和VI级。全部患者肾小管分级(-)级占比7.5%,(+)级占比75.5%,(++)级占比9.5%,(+++)级占比7.5%。随着肾小球、肾小管病理分级升高,尿蛋白、尿红细胞等指标水平显着升高。与肾小球分级相关的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蛋白、尿红细胞数、凝血功能。与肾小管分级相关的指标:血清蛋白。尿蛋白定量、尿微量蛋白等在轻、重度两组肾小球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蛋白在轻、重两组肾小管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各指标在病理分级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可知,随着肾小球、肾小管病理分级升高,尿蛋白、尿红细胞等指标水平显着升高。MA、TRU、D-D、尿红细胞数等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用来预测肾小球分级;IgM、血清蛋白可预测肾小管分级。结论:1.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尿红细胞数、FDP、D-D与肾小球分级相关,多数指标相关关系较弱。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与肾小管分级相关,相关关系较弱。2.重度肾脏病理改变患儿的尿蛋白明显高于轻度改变者,血清蛋白明显低于轻度者。当尿微量白蛋白>30mg/l时,肾小球发生重度改变是轻度的8.25倍;尿转铁蛋白>2.41mg/l时,是4.6倍;尿蛋白定量≥50mg/kg时,是1.89倍。总蛋白<65g/L时,肾小管发重度改变是轻度的8.76倍;白蛋白<40g/L,是12.71倍。对本研究而言,D-D,胆固醇增高是肾小球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D-D异常者发生肾脏病理重度改变的风险是轻度的13.77倍,胆固醇异常者则是4.29倍。3.MA、TRU、D-D、尿红细胞数等指标可用来预测肾小球分级,D-D预测效果最好;IgM、血清蛋白可预测肾小管分级。
唐林芬[10](2018)在《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狼疮肾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的狼疮性肾炎患儿5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两个组,A组和B组,每个组均为25名患儿。A组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方案,B组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方案,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清补体C3、血胆固醇、尿红细胞计数、尿素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胱抑素c进行比较,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ALB,Scr,血清补体C3,血胆固醇、尿红细胞计数、尿素氮、SLEDAI评分、胱抑素c的数据均出现改善,B组患者改善的程度大于A组患者,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33,-2.844,2.315,-8.575,2.061,6.598,5.904,4.437,11.473,P<0.05),B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 A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88,P<0.05),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血糖升高,感染,出现的比例高于B组患者,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16.766,6.818,4.500,P<0.05),A组与B组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心律失常出现的情况中,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355,1.087,P>0.05)。结论:1、他克莫司联合激素对儿童狼疮性肾炎治疗有效。2、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对儿童狼疮性肾炎治疗有效。3、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儿童LN效果明显优于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4、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儿童LN与吗替麦考酚酯比较,副作用较少,安全性更高,并可以减少激素的使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二、红细胞0~2/HPF孤立性微量肾小球血尿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细胞0~2/HPF孤立性微量肾小球血尿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CKD1-2期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CKD1-2期IgA肾病研究进展 |
一、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类型 |
二、蛋白尿对IgA肾病的预后影响 |
三、血尿对IgA肾病的预后影响 |
四、血尿的病理特征 |
五、蛋白尿和血尿相互作用对IgA肾病的预后影响 |
六、治疗措施 |
第二节 CKD1-2期IgA肾病中医研究 |
一、中医病名和病因病机 |
二、Ig肾病中医证型与微观病理的关系 |
三、IgA肾病的中医治疗 |
第三节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 |
四、基线资料采集 |
五、随访资料采集 |
六、定义 |
七、统计方法 |
八、伦理审核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纳入及随访情况 |
二、基线资料情况 |
三、预后分析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CKD1-2期IgA肾病患者的病理与中西医临床指标情况 |
第二节 CKD1-2期IgA肾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
一、血尿与预后关系 |
二、腰痛与血尿及预后的关系 |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清法理论探源 |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讨论 |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儿童C3肾小球病的临床、肾脏病理特点及补体C3沉积在儿童IgAN与HSPN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儿童C3肾小球病与单纯补体C3沉积的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单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管的临床病理比较 |
前言 |
研究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肾小球内补体C3沉积对儿童IgAN、HSPN的影响 |
前言 |
研究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3肾小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双解缩略词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及已发表的文章 |
本课题资助基金项目 |
致谢 |
(4)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及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资料 |
1.1.3 分组情况 |
1.1.4 统计学方法 |
1.1.5 存在的偏倚 |
1.2 结果 |
1.2.1 病理资料分析 |
1.2.2 研究人群的一般临床资料 |
1.2.3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基本特征及生化指标比较 |
1.2.4 NDRD的临床预测因子及预测价值评估 |
1.2.5 NDRD预测模型的构建 |
1.3 讨论 |
1.3.1 2 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
1.3.2 2 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患者的病理特点比较 |
1.3.3 NDRD预测模型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2.1 糖尿病肾病的命名及定义 |
2.2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
2.3 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2.4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病理特征性表现 |
2.5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及进展预后标志物 |
2.6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 |
2.7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
2.8 葡萄糖钠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单中心10年儿童狼疮性肾炎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狼疮性肾炎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蛋白尿和血尿水平与IgA肾病2016版牛津分类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1.不同蛋白尿及血尿组IgAN患者的基本构成 |
2.蛋白尿相关临床特点 |
3.蛋白尿相关肾脏病理特点 |
4.蛋白尿相关危险因素 |
5.蛋白尿推测MEST-C评分的ROC曲线 |
6.血尿相关临床特点 |
7.血尿相关肾脏病理特点 |
8.血尿相关危险因素 |
9.血尿判断MEST-C评分的ROC曲线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IgA肾病预后相关临床及病理因素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7)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伤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因素 |
2.3 研究因素定义 |
2.4 随访 |
2.5 分组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临床症状特点 |
3 HSP肾损伤临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4 HSP肾损伤临床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附表 |
讨论 |
1 HSPN与性别 |
2 HSPN与年龄 |
3 HSPN与感染 |
4 HSPN与皮疹持续时间、皮疹反复次数 |
5 HSPN与消化道症状 |
6 HSPN与关节症状 |
7 HSPN与白细胞 |
8 HSPN与血小板 |
9 HSPN与 IgA、IgG、IgM、C3、C4、CRP、ESR |
10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紫癜性肾炎的研究现状 |
1 紫癜性肾炎的诊断 |
1.1 诊断标准 |
1.2 临床分型 |
1.3 病理分级 |
2 发病机制 |
2.1 异常糖基化IgA1介导的体液免疫 |
2.2 细胞免疫 |
2.3 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 |
2.4 凝血和纤溶系统 |
2.5 遗传易感性 |
3 治疗进展 |
3.1 治疗原则参考中华医学会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诊治循证指南[8]: |
3.2 个体化治疗 |
4 HSPN的预后及随访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18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收集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收集方法 |
1.4 肾脏组织病理检测方法 |
1.5 实验室指标 |
1.5.1 尿常规 |
1.5.2 尿液蛋白谱(尿液微量蛋白检测) |
1.5.3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
1.5.4 肾功能 |
1.5.5 肾脏彩色超声检查 |
1.5.6 临床分型 |
1.6 病理分级 |
1.6.1 肾小球病理分级:根据国际儿童肾病研究会ISKDC分类标准分为Ⅰ—Ⅵ级 |
1.6.2 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 |
1.7 治疗方案 |
1.8 56例肾活检确诊的紫癜性肾炎患儿随访方式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特点 |
2.3 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分析 |
2.3.1 紫癜性肾炎肾小球病理分级 |
2.3.2 免疫沉积物类型分析 |
2.3.3 免疫沉积物与肾小球病理分级的关系 |
2.3.4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肾小球病理分级的关系 |
2.4 尿蛋白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2.4.1 尿蛋白与血尿 |
2.4.2 尿蛋白和肾脏彩色超声的关系 |
2.4.3 24h尿蛋白定量与肾功能 |
2.5 部分紫癜性肾炎肾活检患儿尿蛋白持续时间 |
3 讨论 |
3.1 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
3.2 紫癜性肾炎的病理改变 |
3.3 紫癜性肾炎的实验室指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紫癜性肾炎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 |
致谢 |
(9)紫癜性肾炎实验室结果与肾脏病理分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4 临床和病理分型 |
2.5 研究方法 |
2.5.1 临床资料 |
2.5.2 病理资料 |
2.5.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实验室指标与肾脏病理分级的组间差异比较 |
3.3 实验室指标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 |
3.4 实验室指标与病理改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
3.5 实验室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
3.6 实验室指标对肾脏病理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
4 讨论 |
4.1 尿蛋白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
4.2 血清蛋白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
4.3 尿红细胞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
4.4 凝血指标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
4.5 免疫球蛋白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
4.6 血脂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
5 结论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难治性狼疮性肾炎诊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四、红细胞0~2/HPF孤立性微量肾小球血尿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CKD1-2期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研究[D]. 张荣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儿童C3肾小球病的临床、肾脏病理特点及补体C3沉积在儿童IgAN与HSPN中的意义[D]. 李雯菁. 苏州大学, 2020
- [4]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D]. 任媛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单中心10年儿童狼疮性肾炎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D]. 阚娜娜. 山东大学, 2020(02)
- [6]蛋白尿和血尿水平与IgA肾病2016版牛津分类相关性研究[D]. 安彩弟.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伤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D]. 王玉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8]18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临床分析[D]. 蔡敏. 苏州大学, 2019(02)
- [9]紫癜性肾炎实验室结果与肾脏病理分级的关系[D]. 刘唱.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10]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D]. 唐林芬. 苏州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