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包复合反射绝热层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孙波,解养国,吴耀光,张良明,刘前芝,万栋[1](2021)在《降低120t LF精炼电耗的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某厂LF精炼电耗偏高的问题,分析了其精炼电耗的影响因素。通过采用新型复合反射绝热板提高钢包保温性能,优化周转钢包空包时间和全氧钢包烘烤系统升级改造以提高钢包内衬温度,提高连铸热态铸余回渣量和减少精炼过程钢水裸露面积等措施,进行了降低精炼电耗的生产实践,共减少生产过程中钢水温降约28.17℃,精炼电耗从改进前的45.14 kWh/t降低至35.58 kWh/t,平均降低了9.56 kWh/t,节约吨钢电能成本约4.78元。
张利民,朱立光,肖鹏程,刘增勋[2](2020)在《钢包保温层数值模似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控制生产成本,钢包保温层用新型气凝胶绝热板替代原复合反射绝热板。基于传热原理与有限元分析技术,以低碳钢SPHC为试验钢种测试其保温效果,通过ANSYS软件建立了钢包壁温度场数学传热模型,采用稳态分析方法研究了钢包包壳温度。通过用红外测温枪实测钢包包壳温度,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原钢包相比,使用新型气凝胶绝热板钢包后,有限元计算钢包包壳温度降低67℃,实测钢包壁温度平均降低69℃,平均计算误差为2.99%;钢包在一个使用周转期内减少钢液温损9.88℃,成本降低2.7元/t钢,经济效益显着。
张利民,朱立光,张利军,肖鹏程,刘增勋[3](2020)在《钢包保温层优化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原复合反射绝热板热导率系数值较大,钢包包壳温度较高,在使用过程中钢水温度损失大;而新型气凝胶绝热板是以纳米材料为主,主要材质为SiO2气凝胶,具有导热系数低、耐高温、密度小、抗压强度高等优越性能。某钢厂120 t钢包保温层用新型气凝胶绝热板替代原复合反射绝热板的效果表明,钢包包壳表面温度平均下降59~73℃;通过两种钢包包壳温度计算得出,在生产中,钢包每周转一次,可节省钢水温损9.88℃,钢水温降速率降低0.11℃/min;通过实测LF炉软吹结束钢水温度及铸机开浇时钢水温度,钢水温降速率降低0.12~0.13℃/min,实际钢水温降速率与钢包包壳节省温度计算的钢水温降速率基本吻合,成本下降2.7元/t(钢),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为新型气凝胶绝热板在钢厂其他保温设备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宁超[4](2019)在《纳米复合反射绝热板在120t钢包上的应用》文中提出为了适应强化冶炼和炼钢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钢包普遍采用高导热性的耐火材料,虽然包龄有所提高,但是也使得钢水散热速度加快,钢包外壳温度过高,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轧厂在120t钢包上采用了新型纳米复合反射绝热板作为隔热层来减少钢水温度损失。介绍了纳米复合反射绝热板的构成、工作原理、安装方案和新型钢包保温性能对比数据。实际生产结果表明,新型钢包保温性能该良好,能够减少钢包散热,降低精炼电耗,稳定中包钢水温度,工艺效果和经济效益良好。
常文俊[5](2018)在《新型钢包超保温和轻质化性能影响分析及寿命预测研究》文中指出钢包的保温性对精炼处理和连铸工艺、生产流程管理以及钢包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轻质化直接影响钢厂冶炼节奏的加快和钢包的扩容。“超保温”、“长寿化”、“轻质化”成为当代钢包发展的主题。单一研究钢包保温性能和钢包长寿化、轻质化的文献较多,但作为一体化研究,尤其是相互影响的研究较少,对钢铁行业的发展及新工艺的发展起不到很好的促进,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化的研究。本文以传统钢包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钢包壳的温度测量和有限元软件对钢包内衬的结构和材料的物性参数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钢包的超保温、轻质化、长寿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传统钢包分析钢包的保温、轻质、长寿三个性能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比得出性能相互影响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基于对传统钢包的温度场仿真和钢包壳的温度测量实验,掌握了钢包温度水平和分布情况,验证传统钢包模型建立的有效性,接着对钢包内衬材料的物性参数进行分析模拟对比,得到新型钢包的初步内衬的结构和物性参数。(3)针对新型钢包内衬结构,对其进行多场的耦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型钢包的外壳温度和温降都比传统钢包的低,说明钢包的保温性能有所提升,从应力云图看出新型的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应力较传统的低,从侧面上也说明了钢包的寿命也有所延长,流场的分析也为钢包的长寿化提供一些理论分析基础。(4)钢包寿命的研究,首先对钢包壳进行疲劳分析,然后利用神经网络对钢包的内衬厚度进行预测,以此可以较为准确的了解钢包内衬的损耗情况,较传统经验估计和运行调整更能合理的延长钢包的使用寿命。
詹中华[6](2018)在《纳米折射保温板对40t单流中间包保温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间包保温技术是现代钢铁生产流程提高连铸生产效率、改善铸坯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纳米折射保温板因独特的纳米多孔结构和表层铝箔材质,使其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良好抗压缩及抗高温粉化性能。因此,研究纳米折射保温板对中间包包壳散热及钢液温度的影响,可为纳米折射保温板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以连铸过程中间包包壁传热及钢液传热现象为研究内容,以40t单流中间包为研究对象,应用经验公式得到中间包包壳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边界条件,建立了二维中间包有限元瞬态模型,分析了保温层厚度和热物理性能对中间包包壳温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最佳保温材料及厚度,并进行了工业应用实验;通过建立三维中间包有限体积瞬态模型,分析了纳米折射保温板中间包整体温度场分布,并与传统陶瓷纤维毡中间包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3mm-M950纳米折射保温板中间包包壳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t=230min附近出现一个拐点,随着时间的增加变化曲线逐渐趋近于直线;当纳米折射保温板的厚度大于6mm时,中间包包壳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上的拐点开始逐渐放缓,厚度每增加1mm对中间包包壳的温度影响由原来的19K变成6.6K,当厚度在614mm之间时,厚度每增加1mm对中间包包壳温度的影响为56K之间;(2)现有中间包的最佳保温材料及厚度为14mm-M950纳米折射保温板,该中间包包壳温度最低为427.3K,与14mm陶瓷纤维毡中间包相比降低了102.1K;具有普通14mm陶瓷纤维中间包同等保温效果的M950纳米折射保温板的厚度为3mm,厚度减少了11mm;(3)中间包的最低钢液温度区域为中间包角部,与陶瓷纤维毡中间包相比,14mm-M950纳米折射保温板中间包最低温度区域的温度提高了5K,大大提高了中间包内钢液温度稳定性。
刘前芝,孙波,张良明,解养国,万栋[7](2017)在《马钢CSP产线-120t复合反射绝热板钢包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检验某钢厂120t复合反射绝热板钢包工艺试验效果,本文建立了钢包稳态传热模型,通过模型计算、测温数据校正和生产实践表明:新型试验钢包保温蓄热性能良好,能够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钢包内衬向外传热,提高LF炉升温速率,降低精炼电耗和钢水温降,提升并稳定中包钢水温度,为转炉低温出钢和连铸低过热度浇铸创造了有利条件,并能获得良好的工艺效果和经济效益。
陈东,贾长江[8](2017)在《新型环保绝热保温材料在钢包上的应用1及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铁路货车行业铸造用钢包采用新型环保材料的技术应用,新材料使用复合反射绝热板作为绝热层替代原有石棉,应用轻质高强浇注料作为保温层替代耐火砖,并通过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和环保效益评价,为新型环保材料在铸造用钢包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经验。
王淼[9](2017)在《新型耐火材料改善钢包热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冶金生产中,钢水温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连铸和其他工序的顺利进行。因此,研究钢包内钢水在运输、浇注过程中的温降规律,实现出钢温度准确预测,保持钢水温度条件稳定和实现低温浇注,对提高钢产品质量意义重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本文建立了钢包三维热循环模型,在现场实验测试数据验证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对钢包烘烤、静置、浇注、空包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钢包内衬温度在不同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壁面热损失以及钢液的温降。在热循环过程中,研究了不同耐火材料对钢包内衬热损、钢液温降、出钢温度的影响。钢包烘烤过程中各层耐材都在蓄热,工作层最先稳定。钢水静置过程中,钢包耐材还处于蓄热状态,工作层温升快,蓄热损失较大。浇注过程中钢液的总热损主要来源于壁面与覆盖剂的热损失。常规钢包烘烤结束时外壁温度为209℃;静置过程中钢液温降145℃;浇注过程中钢液温降25℃,钢水平均降温速率为0.5℃/min,热损失主要分布在壁面,损失率50%,其次为覆盖剂表面,损失率26%。改进型钢包烘烤结束时外壁温度为175℃;静置过程中钢液温降144℃;浇注过程中钢液温降24℃,钢水平均降温速率为0.48℃/min,壁面热损失占52%,覆盖剂表面热损占27%。改进型钢包浇注结束时钢水温度为1542℃,比常规钢包结束时的钢水温度提高了 3℃。单纯以钢包外壳温度来衡量保温效果还不是十分准确。采用WDS绝热层能够降低钢包外壳温度,减少钢包壁面散热损失,但对减低钢液总热损失不明显,钢包内衬材料的蓄热损失是主要的热损。采取降低工作层比热容的措施,可明显提高钢包的保温性能。随着壁面工作层比热容的降低,钢包在静置过程和浇注过程中钢液的温降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当工作层比热容分别为1050J/kg·K、525J/kg·K和210J/kg·K时,钢水静置期间钢液温降分别为144℃、118℃、97℃,浇注过程温降分别为24℃、18℃、15℃。降低壁面工作层比热容能使出钢温度降低20-30℃以上。在现有永久层材料的基础上降低永久层比热容对钢包的保温性能影响不明显。浇注过程中覆盖剂厚度达到40-50mm厚度后,每分钟钢水温降趋于平缓,建议选择覆盖剂的厚度为40mm。
贾长江,宋德晶,孙宝金,凌云浩[10](2016)在《铸造用钢包新型绝热保温材料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铸钢件生产用钢包新型绝热保温材料的工艺研究和生产实践。绝热层使用复合反射绝热板。保温层应用轻质高强浇注料,明显提高了钢包的绝热保温性能,为铸钢件低过热度浇注刨造了条件,减少了铸件裂纹、呛空、缩松、浇不足等缺陷。降低了钢包外壳温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装备本质安全度,钢包保温层使用寿命达到500次以上。
二、钢包复合反射绝热层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包复合反射绝热层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降低120t LF精炼电耗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LF精炼电耗影响因素 |
2 降低精炼电耗措施 |
2.1 提高钢包保温性能 |
2.2 提高钢包内衬温度 |
2.2.1 降低在线周转钢包空包时间 |
2.2.2 提高离线钢包烘烤效果 |
2.3 提高连铸热态铸余回渣量 |
2.4 减少钢水裸露面积 |
3 降低精炼电耗效果 |
4 结 论 |
(2)钢包保温层数值模似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凝胶绝热板介绍及砌筑方法 |
1.1 新型气凝胶绝热板介绍 |
1.2 主要性能参数 |
1.3 砌筑方法 |
2 钢包传热模型建立与分析 |
2.1 模型的建立 |
2.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确定 |
2.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2.4 实测钢包包壳表面温度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3 效益计算 |
3.1 新钢包和原钢包吨钢耐材成本对比 |
3.2 新钢包减少钢水温损冶炼成本计算 |
4 结论 |
(3)钢包保温层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凝胶绝热板介绍及砌筑 |
1.1 所用材料及外观尺寸 |
1.2 主要参数 |
1.3 砌筑方法 |
2 钢包包壳温度数据采集及分析 |
2.1 钢包包壳温度数据采集 |
2.2 钢包包壳散热计算 |
2.2.1 钢包散热公式推导 |
2.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1)辐射传热相关参数取值 |
(2)热功计算 |
(3)散热量对钢水温度的影响 |
3 不同绝热板钢包钢水温降速率对比 |
4 成本对比 |
4.1 试验包包壳节省温度成本 |
4.2 耐材成本计算 |
(1)试验包吨钢能耗成本 |
(2)对比包吨钢能耗成本 |
5 结论 |
(4)纳米复合反射绝热板在120t钢包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纳米复合反射绝热板概述 |
1.1 纳米微孔绝热材料 |
1.2 纳米复合反射绝热板材料 |
1.3 纳米复合反射绝热板工作原理 |
1.4 纳米复合反射绝热板规格 |
2 120 t钢包的结构及传热概述 |
3 实验方案 |
3.1 120 t钢包绝热层安装方案 |
3.2 钢包上线使用 |
3.3 数据采集 |
4 数据分析和效果对比 |
4.1 钢包包壁测温数据对比 |
4.2钢包包壁温降数据对比 |
5经济效益分析 |
6 结论 |
(5)新型钢包超保温和轻质化性能影响分析及寿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包保温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钢包轻质化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钢包长寿化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钢包性能影响因素 |
2.1 钢包保温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2.1.1 钢包热传导及数学模型 |
2.1.2 钢包热循环流程的划分 |
2.1.3 钢包物性参数对保温性能的影响 |
2.1.4 钢包加盖对保温性能的影响 |
2.2 钢包轻质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2.2.1 微粉对性能的影响 |
2.2.2 轻质骨料加入的影响 |
2.2.3 漂珠加入的影响 |
2.3 钢包长寿化及其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钢包新型内衬结构分析 |
3.1 传统钢包有限元分析 |
3.1.1 传统钢包结构及物性参数 |
3.1.2 传统钢包温度场仿真 |
3.2 钢包外壳表面温度测试 |
3.2.1 测试的目的和内容 |
3.2.2 钢包温度测量方案及结果 |
3.3 新型钢包内衬结构方案 |
3.4 钢包内衬物性参数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钢包多场仿真分析 |
4.1 新型钢包温度场分析 |
4.1.1 新型钢包模型的建立 |
4.1.2 内衬材料属性的定义 |
4.1.3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的添加 |
4.1.4 仿真结果求解 |
4.2 新型钢包应力场分析 |
4.2.1 热应力方程的建立 |
4.2.2 边界条件和结果求解 |
4.3 新型钢包流场模拟分析 |
4.3.1 数学模拟基本原理 |
4.3.2 模拟条件和仿真结果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钢包壳疲劳分析及内衬厚度预测 |
5.1 钢包壳的疲劳分析 |
5.1.1 损伤容限法 |
5.1.2 基于有限元的钢包疲劳分析 |
5.2 钢包内衬厚度预测模型 |
5.2.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5.2.2 模型求解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纳米折射保温板对40t单流中间包保温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中间包冶金 |
1.2.1 增大中间包容量 |
1.2.2 吹氩技术 |
1.2.3 中间包钢液喂线技术 |
1.2.4 中间包控流技术 |
1.3 中间包钢液温度控制 |
1.3.1 中间包钢液温度要求 |
1.3.2 中间包钢液温度分布 |
1.3.3 中间包热损失 |
1.4 中间包保温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外部加热 |
1.4.2 中间包覆盖剂 |
1.4.3 真空保温技术 |
1.4.4 绝热板保温 |
1.5 纳米折射保温板 |
1.5.1 纳米折射保温板的绝热原理 |
1.5.2 纳米折射保温板保温效果的影响因素 |
1.6 中间包保温技术的研究方法 |
1.6.1 实测法 |
1.6.2 综合研究法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连铸中间包传热数学模型 |
2.1 数值模拟的基础理论 |
2.1.1 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 |
2.1.2 传热学的基础理论 |
2.2 中间包在连铸过程中的热损失分析 |
2.2.1 中间包的传热分析 |
2.2.2 中间包的热损失计算 |
2.3 二维中间包包衬有限元传热模型 |
2.3.1 基本假设 |
2.3.2 控制方程 |
2.3.3 边界条件 |
2.4 三维中间包温度场有限体积模型 |
2.4.1 基本假设 |
2.4.2 控制方程 |
2.4.3 边界条件 |
2.4.4 求解步骤及收敛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间包包衬传热数学模拟 |
3.1 纳米折射保温板概述及相关参数 |
3.1.1 纳米折射保温板概述 |
3.1.2 基本参数及初始条件 |
3.1.3 几何模型的简化及网格的划分 |
3.2 纳米折射保温板对中间包包衬温度的影响 |
3.2.1 纳米折射保温板理化指标对中间包包衬温度的影响 |
3.2.2 纳米折射保温板厚度对中间包包壳温度的影响 |
3.3 现场试验及模型的验证 |
3.3.1 实验步骤 |
3.3.2 实验方案 |
3.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间包温度场数学模拟 |
4.1 中间包的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4.2 中间包温度场的数学模拟的相关参数 |
4.3 中间包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新型环保绝热保温材料在钢包上的应用1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货车铸造工序传统绝热保温材料 |
1.1 绝热层 |
1.2 保温层 |
2 新型环保绝热保温材料的选择 |
2.1 绝热层材料的选择 |
2.2 保温层材料的选择 |
3 新型材料的应用效果 |
3.1 绝热保温层厚度的设计 |
3.2 保温性能对比 |
4 经济和环保效益分析 |
5 结语 |
(9)新型耐火材料改善钢包热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钢包耐火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
1.2.1 纳米微孔隔热毡 |
1.2.2 瑞典NanoBoard佑热板 |
1.2.3 德国超薄隔热毡 |
1.2.4 复合反射纳米绝热板 |
1.2.5 空心陶瓷微珠绝热涂料 |
1.2.6 轻质浇注料 |
1.3 钢包保温特性的研究发展 |
1.3.1 钢包整体热状态研究 |
1.3.2 预热烘烤对钢包保温性能的影响 |
1.3.3 绝热层不同耐火材料对钢包保温性能的影响 |
1.3.4 永久层耐火材料对钢包保温性能的影响 |
1.3.5 钢包盖和覆盖剂对钢包保温性能的影响 |
1.3.6 新型钢包内衬优化设计 |
1.3.7 钢包全程加盖的影响 |
1.4 钢包热循环过程的研究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钢包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钢包热循环流程划分 |
2.2 钢包热循环过程传热分析 |
2.3 钢包传热模型的建立 |
2.3.1 假设条件 |
2.3.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2.3.3 空包阶段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3.4 烘烤阶段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3.5 静置阶段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3.6 浇注阶段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3.7 钢包材料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2.3.8 数值求解方法的确定 |
第3章 常规和新型钢包热状态分析 |
3.1 常规钢包的热状态分析 |
3.1.1 常规钢包烘烤过程热状态分析 |
3.1.2 常规钢包内钢水静置过程热状态分析 |
3.1.3 常规浇注过程热状态分析 |
3.1.4 常规钢包返回包空包过程热状态分析 |
3.2 WDS钢包的热状态分析 |
3.2.1 WDS钢包烘烤过程热状态分析 |
3.2.2 WDS钢包内钢水静置过程热状态分析 |
3.2.3 WDS钢包浇注过程热状态分析 |
3.2.4 WDS钢包返回包空包过程热状态分析 |
3.3 改进型钢包热状态分析 |
3.3.1 改进型钢包烘烤过程热状态分析 |
3.3.2 改进型钢包接钢后钢水静置过程热分析 |
3.3.3 改进型钢包浇注过程热状态分析 |
3.3.4 改进型钢包返回包空包过程热状态分析 |
3.4 绝热层耐材改变对钢包保温效果的影响 |
3.4.1 不同空包时间返回包的热状态 |
3.4.2 返回包静置过程中钢液的温降变化 |
3.4.3 返回包浇注过程中钢液的温降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包保温效果的改进 |
4.1 工作层的改进对钢包保温效果的影响 |
4.1.1 烘烤过程热状态分析 |
4.1.2 静置过程热状态分析 |
4.1.3 浇注过程热状态分析 |
4.2 永久层的改进对钢包保温效果的影响 |
4.2.1 烘烤过程热状态分析 |
4.2.2 静置过程热状态分析 |
4.2.3 浇注过程热状态分析 |
4.3 改进型钢包出钢温度的降低 |
4.3.1 静置过程热状态分析 |
4.3.2 浇注过程热状态分析 |
4.4 覆盖剂对钢液温降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钢包复合反射绝热层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降低120t LF精炼电耗的生产实践[J]. 孙波,解养国,吴耀光,张良明,刘前芝,万栋. 炼钢, 2021(04)
- [2]钢包保温层数值模似分析及应用[J]. 张利民,朱立光,肖鹏程,刘增勋. 铸造技术, 2020(09)
- [3]钢包保温层优化及应用[J]. 张利民,朱立光,张利军,肖鹏程,刘增勋. 中国冶金, 2020(05)
- [4]纳米复合反射绝热板在120t钢包上的应用[J]. 宁超. 天津冶金, 2019(04)
- [5]新型钢包超保温和轻质化性能影响分析及寿命预测研究[D]. 常文俊. 武汉科技大学, 2018(10)
- [6]纳米折射保温板对40t单流中间包保温性能的影响研究[D]. 詹中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7]马钢CSP产线-120t复合反射绝热板钢包试验研究[A]. 刘前芝,孙波,张良明,解养国,万栋. 全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8]新型环保绝热保温材料在钢包上的应用1及效益分析[J]. 陈东,贾长江. 科技资讯, 2017(01)
- [9]新型耐火材料改善钢包热特性的研究[D]. 王淼. 东北大学, 2017(06)
- [10]铸造用钢包新型绝热保温材料的应用研究[J]. 贾长江,宋德晶,孙宝金,凌云浩.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