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测试题(二)(论文文献综述)
孙国华[1](2017)在《2017年高考政治综合测试题(二)》文中指出
李月辉[2](2011)在《综合测试题二》文中研究指明
李月辉[3](2011)在《综合测试题二》文中研究表明
李月辉[4](2011)在《综合测试题二》文中指出
李月辉[5](2011)在《综合测试题一》文中研究说明
陶玲[6](2009)在《新目标英语九年级综合测试题(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红霞[7](2007)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文中提出儿童社会化是基础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深入到现代教育中,混合式学习在成人教育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如何将成人混合式学习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儿童教育中,并运用混合式学习的理念来解决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问题,本文将做出阐述。本文通过总结儿童社会化发展在当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教育技术界比较热门的混合式学习理论,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用混合式学习中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此途径是否真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必须做实验研究来加以证明,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要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就要选择适合儿童学习规律的学习方式,使得儿童的学习既能随时可得,又同时兼具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设计并开发一个整合演示型、游戏型和资料型课件的优点,包含教学演示部分、课后游戏部分和相关资料拓展部分的综合型课件,就是本研究所要做的主要工作。论文从“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出发,对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理清儿童社会化发展在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将混合式学习的理念融入其中,并提出假设: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然后选择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方面——学会购物为主题,来设计并开发课件。最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将课件应用到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并通过分析这些学生所填写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当前三、四年级的儿童的社会能力水平以及本实验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可以验证本研究所要说明的论点: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是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
刘西凤[8](2020)在《实施素养为本教学对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原电池”为例》文中认为随着2017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化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化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但要在具体教学中有效落实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发展的促进,仍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进行“素养为本”有效教学策略探索。落实教学目标、过程和评价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从对新课标颁布后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文献分析来看,关于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研究大多分别从课堂教学或者测评角度进行,而将二者相结合与统一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这一研究现状,无疑削弱了研究本身应该对实践教学具有的指导价值和示范效应。因此,本研究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及其有效教学理论,将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与素养水平测评有机结合,对于探寻更好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本文包括八章,概述如下: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了解现有研究观点,对素养为本的教学策略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找出可创新的研究点,提出主体性教学策略,确定研究方向。第二章,概述本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等。研究目的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第三章,界定核心概念并介绍理论基础,以构建主义理论及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为指导进行“原电池”的素养为本课堂教学设计编写;以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及其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本研究教、学、评的一致性。第四章,鉴于“原电池”相关知识是高中化学原理部分的代表,以主体性教学策略为核心开展“原电池”的素养为本课堂教学设计,该设计注重化学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结合,细化到素养维度的各个水平上;注重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注重教学活动依托下的知识线与素养线分析;注重教学中学习者任务合理分配。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时,以主体性策略为核心。第五章,编制素养水平测试题,以新课标中各素养维度的四个水平的不同表现为依据和指导,开发对应于素养为本课堂教学的素养水平诊断试题,共四套,分别为三个课时的后测试题和一个月后原电池综合测试题。第六章,进行实证研究,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进行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对照班则进行传统教学,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素养水平测试,对测试成绩采用MS Office Excel和SPSS Statistics23软件进行统计和显着性差异检验,结合数据分析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项前、后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素养为本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策略对学优生、学中生、学弱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效果相比于传统教学的差异,最后验证:本研究条件下,素养为本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策略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提升学中生核心素养水平。第七章,访谈法调查及结果分析。对研究对象和听课教师进行素养为本课堂教学的感受和评价访谈,辅助后测数据对实验结论进行归因分析。第八章,得出研究结论。(1)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本研究以主体性教学策略为核心,提出相关分策略。(1)以“提出问题,自主实验,讨论修正,解决问题”为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2)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活动诱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学习动机,凸显社会责任。(3)教师以全局性把握的主问题进行学习任务驱动,发散推理与宏微探析思维。(4)合作式、讨论式学习做为主要课堂组织方式,发展推理能力。(5)注重学生分层,促进不同学业水平学生间的同伴学习。(2)基于模式与策略编写“原电池”三个课时的教学设计(3)主体性教学策略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且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层统计结果中,对学中生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水平。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教学建议(1)实施素养为本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强化主体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推动学中生向学优生转化。
尹航[9](2020)在《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是学生利用物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陌生和不确定性问题以及探寻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表现为创造性地通过系统探究进行综合问题的解决。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体现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内容方面涉及知识与经验的高级输出。本文的研究问题是调查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因素,并提出能力的提升策略。本文共包含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明确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目的是厘清重要的相关概念,并从迁移创新能力、能力的评价方式、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评价、迁移创新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明确了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基本评价指标,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形成了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测试题的编制;第四部分为测试题的施测与分析,主要介绍了调查对象的选取与施测过程,并从性别、年级、选考情况几个角度对测试题的施测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通过对部分调查对象与任课教师的访谈,结合测试题的施测结果,分析影响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各方面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提出能力提升策略。第六部分为研究的结论与总结,对进一步研究做出了展望。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能力现状:调查对象的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各个指标中,直觉联想能力相对较强,建构新模型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学生普遍缺乏陌生情境下建构模型的意识。2.影响因素: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年级和选考情况、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有关,同时也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态度、学生自身的学习品质(如质疑精神等)以及家庭教育密切相关。3.提升策略:教师应重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与评价的能力;强化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同时还应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并配合家长为学生提供轻松适宜的家庭环境。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在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方向上还有更大的研究空间,可以针对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提升做进一步的研究。
吴次平[10](2018)在《2018年高考政治综合测试题(二)》文中研究说明
二、综合测试题(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测试题(二)(论文提纲范文)
(6)新目标英语九年级综合测试题(二)(论文提纲范文)
第Ⅰ卷 (选择题, 共80小题95分) |
Ⅰ.听力测试部分。 (共两节, 共25分)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二节 (共15小题, 每小题1分, 满分15分) |
笔试部分 |
Ⅱ.选择填空。 (本题15分, 每小题1分) |
Ⅲ.完形填空。 (本题共25小题, 每小题1分, 满分25分) |
Ⅳ.阅读理解。 (本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满分30分) |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二大题25分) |
Ⅴ.阅读理解填词。 (10分) |
Ⅵ.书面表达。 (本大题15分) |
(7)运用多媒体课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混合式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架构 |
第一章 儿童社会化发展概述 |
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的概念界定 |
一、“儿童”的定义 |
二、“社会化”的定义 |
三、“儿童社会化”的含义 |
第二节 儿童社会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及特征 |
一、儿童社会化的内容 |
二、儿童社会化的特征 |
第四节 儿童社会化发展在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二、儿童社会化在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混合式学习概述 |
第一节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
一、Blended-Learning的由来 |
二、Blended-Learning的定义 |
三、混合式学习的本质 |
第二节 混合式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原理 |
一、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 |
二、关注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 |
三、重视对媒体的选择和组合 |
第四节 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模式 |
一、技能驱动模式(Skill-Driven Model) |
二、态度驱动模式(Attitude-Driven Model) |
三、能力驱动模式(Competency-Driven Model) |
四、Barnum和Paarmann模式 |
第五节 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混合式学习 |
一、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
二、多媒体教学在儿童教学中的优势 |
三、选择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的理由 |
第三章 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
第一节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
一、总体设计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三、测试题设计 |
四、辅助资源设计 |
第二节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
一、课件开发技术 |
二、课件展示区的开发 |
三、课件功能区的开发 |
第四章 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验准备 |
一、课堂教学设计 |
二、实验准备 |
第二节 课件的应用与反馈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结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实施素养为本教学对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原电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
1.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1.1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1.1.2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1.2 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1 化学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
1.2.2 化学核心素养研究的问题分析 |
1.3 素养为本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
2.研究概述 |
2.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2.1.1 研究的内容 |
2.1.2 研究的目的 |
2.2 研究的意义 |
2.2.1 贯彻落实“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养水平 |
2.2.2 了解学优生、中、弱生素养水平发展的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
2.3 研究思路 |
2.4 研究方法 |
2.4.1 问卷调查法 |
2.4.2 文献法 |
2.4.3 访谈法 |
2.4.4 数据分析法 |
2.5 教学内容(知识)的选择及依据 |
2.6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分析 |
3.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 |
3.1.2 核心素养水平 |
3.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
3.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4 杜威的探究理论 |
3.2.5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4.素养为本的“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
4.1 素养为本教学设计的原则 |
4.2 素养为本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
4.2.1 教学目标特点 |
4.2.2 “原电池”各分课时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
4.3 素养为本的教学活动设计 |
4.4 教学活动依托下知识线与素养线分析 |
4.5 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任务分配 |
4.6 教学设计详案展示 |
4.7 教学策略总结 |
5.试题的编制 |
5.1 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
5.2 核心素养水平评价试题的编制实例 |
5.2.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试题水平和难度分析 |
5.2.2 试题编制的具体过程 |
6.实证研究 |
6.1 前测分析 |
6.2 实验过程 |
6.3 后测数据分析 |
6.3.1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各水平题目得分率分析 |
6.3.2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成绩的显着性分析 |
6.4 实验研究结论 |
7.访谈法调查及结果分析 |
7.1 学生访谈过程 |
7.1.1 学生访谈结果整理 |
7.1.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7.2 教师访谈过程 |
7.2.1 教师访谈结果整理 |
7.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8.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提出素养为本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
8.1.2 基于策略编写“原电池”三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
8.1.3 主体性教学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 |
8.2 教学建议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后测试题 |
附录2 后测成绩分析表 |
附录3 实验班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验班与对照班高一四次大考学生成绩统计表 |
致谢 |
(9)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能力与素养 |
一、能力 |
二、素养 |
三、能力与素养的关系 |
第二节 学科能力 |
第三节 物理学科能力 |
第四节 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迁移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的迁移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
二、国内的迁移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关于能力评价方式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的能力评价方式研究综述 |
二、国内的能力评价方式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关于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四节 关于迁移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综述 |
一、国外的迁移创新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综述 |
二、国内的迁移创新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综述 |
第四章 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
一、直觉联想 |
二、迁移与质疑 |
三、建构新模型 |
第二节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一、确立权重的目的与方法 |
二、权重的确立过程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三节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测试题的设计 |
一、测试题的形式与考察内容 |
二、测试题的试测与修订 |
三、测试题的评分细则 |
四、测试题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五章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与施测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施测过程 |
第二节 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测试题的结果分析 |
一、整体的得分情况分析 |
二、各指标的得分情况分析 |
三、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性别分析 |
四、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年级分析 |
五、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选考情况分析 |
第六章 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
第一节 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结合测试题结果的分析 |
二、结合教师访谈情况的分析 |
三、结合学生访谈情况的分析 |
第二节 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
一、直觉联想能力的提升策略 |
二、迁移与质疑能力的提升策略 |
三、建构新模型能力的提升策略 |
四、其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现状 |
二、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三、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一级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一级指标权重分布反馈卷 |
附录三 权重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
附录四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二级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五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测试题(试测) |
附录六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测试题(正式) |
附录七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测试题评分细则 |
附录八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访谈提纲(教师访谈) |
附录九 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的访谈提纲(学生访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综合测试题(二)(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年高考政治综合测试题(二)[J]. 孙国华. 试题与研究, 2017(16)
- [2]综合测试题二[J]. 李月辉. 校园英语, 2011(12)
- [3]综合测试题二[J]. 李月辉. 校园英语, 2011(11)
- [4]综合测试题二[J]. 李月辉. 校园英语, 2011(10)
- [5]综合测试题一[J]. 李月辉. 校园英语, 2011(09)
- [6]新目标英语九年级综合测试题(二)[J]. 陶玲.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09(12)
- [7]运用多媒体课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混合式学习研究[D]. 林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8]实施素养为本教学对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原电池”为例[D]. 刘西凤. 西南大学, 2020(01)
- [9]高中生物理学科迁移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D]. 尹航.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2018年高考政治综合测试题(二)[J]. 吴次平. 试题与研究, 2018(07)